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NA SNP Detection Method With Improved Specificity Based on Dual-competitive-padlock-probe
1
作者 ZHANG Qin-Qin LI Jin-Ze +6 位作者 ZHANG Wei LI Chuan-Yu ZHANG Zhi-Qi YAO Jia DU Hong ZHOU Lian-Qun GUO Zhen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21-3033,共13页
Objective The detection of RN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is of great importance due to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rotein expression related to various diseases and drug responses.At present,splintR ligase-assist... Objective The detection of RN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is of great importance due to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rotein expression related to various diseases and drug responses.At present,splintR ligase-assisted methods are important approaches for RNA direct detection,but its specificity will be limited when the fidelity of ligases is not ideal.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reate a method to improve the specificity of splintR ligase for RNA detection.Methods In this study,a dualcompetitive-padlock-probe(DCPLP)assay without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enzymes or reactions is proposed to improve specificity of splintR ligase ligation.To verify the method,we employed dual competitive padlock probe-mediated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DCPLP-RCA)to genotype the CYP2C9 gene.Results The specificity was well improved through the competition and strand displacement of dual padlock probe,with an 83.26%reduction in nonspecific signal.By detecting synthetic RNA samples,the method demonstrated a dynamic detection range of 10 pmol/L-1 nmol/L.Furthermore,clinical samples were applied to the method to evaluate its performance,and the genotyping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btained using the qPCR method.Conclusion This study h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 highly specific direct RNA SNP detection method,and provided a novel avenue for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RN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GENOTYPING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dual padlock prob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elf-calibrating fluorescent probe for the selective detection and bioimaging of HClO
2
作者 GAO Wei SONG Meiqi +4 位作者 REN Xuan BAI Jianliang SU Jing MA Jianlong WANG Zhijun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3-1182,共10页
In this study,a self-calibrating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probe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ased on the dual-fluorophore strategy utilizing methylene blue and coumarin.The probe utilized methylene blue(emission sp... In this study,a self-calibrating 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 probe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based on the dual-fluorophore strategy utilizing methylene blue and coumarin.The probe utilized methylene blue(emission spectrum range:640-740 nm)and coumarin fluorophore(emission spectrum range:440-600 nm)as signal output units,thereby achieving effective spectral separation and highly selective detection of HClO.Under physiological pH conditions,HClO triggers an oxidation-cleavage reaction,releasing methylene blue and coumarin,which emit distinct red and green fluorescence,respectively.This dual-emission feature enabled rapid HClO detection with two-channel detection limits of 25.13 nmol·L^(-1)(green channel)and 31.55 nmol·L^(-1)(red channel).Furthermore,in cell imaging experiments,this probe demonstrated excellent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low cytotoxicity,successfully enabling the monitoring of both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HClO in living cells.By incorporating a twochannel self-calibration system,the probe effectively mitigated signal variations caused by instrumental or environmental interference,substantially improving detection sensitivity and rel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orescent probe fluorescent crosstalk self-calibrated hypochloric acid dual chann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装成孔改进双针热脉冲法测定土体比热容研究
3
作者 周殷康 阎长虹 +4 位作者 张红扣 吴云 祁磊磊 袁宏光 郝凯旋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1-35,共5页
比热容是土体基本的热物理性质之一,双针热脉冲法广泛应用于土体比热容测试。引孔是双针热脉冲法土体比热测试的关键,要求单孔完全垂直且双孔之间严格共面平行。然而,由于土体存在穿透阻力,传统的限位钻孔法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进而影响... 比热容是土体基本的热物理性质之一,双针热脉冲法广泛应用于土体比热容测试。引孔是双针热脉冲法土体比热测试的关键,要求单孔完全垂直且双孔之间严格共面平行。然而,由于土体存在穿透阻力,传统的限位钻孔法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进而影响测试稳定性。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组装成孔法,根据热脉冲法双针探头的形状尺寸,设计了相应的成型模具,并通过静压在两块土料上分别制得一对平行半圆双孔,对称拼接组装成双针热脉冲法所需共面平行垂直双圆孔。结果表明,组装成孔法相较于限位钻孔法能大幅提高双针热脉冲法在土体比热容测试中的稳定性,且组装成孔法测试结果与DSC、TPS法所测土体比热容接近,表明组装成孔改进的双针热脉冲法可更好地测定土体比热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比热 双针热脉冲法 组装成孔 改进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BG-FP级联式无交叉敏感双参量光纤探针
4
作者 王清明 张雯 +2 位作者 文科 韩静 祝连庆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5-365,共11页
为提高传感器集成度并适应设备微型化趋势,提出并制备了一种面向生物体液监测领域的光纤布拉格光栅-法布里珀罗(FBG-FP)级联结构紧凑型光纤探针,用于检测折射率和温度。通过构建级联结构反射率分布模型,优化了器件级联顺序。采用精密切... 为提高传感器集成度并适应设备微型化趋势,提出并制备了一种面向生物体液监测领域的光纤布拉格光栅-法布里珀罗(FBG-FP)级联结构紧凑型光纤探针,用于检测折射率和温度。通过构建级联结构反射率分布模型,优化了器件级联顺序。采用精密切割熔接技术制备单模光纤-空芯光纤-单模光纤(SMF-HCF-SMF)结构的FP探针,并利用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在距熔接界面100μm处刻写FBG,实现了级联式紧凑型双传感元件的集成,基于FBG结构与FP结构对温度和折射率的波长/强度响应特性,从原理上有效解决了交叉敏感问题。搭建温度折射率实验系统,在25℃~55℃水浴温度、1.3330~1.3816折射率范围内,对4根光纤探针的传感特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循环过程中,FBG与FP中心波长均随升温红移、降温蓝移,平均温度灵敏度分别为9.36、8.52 pm/℃;待测环境折射率增大时,FBG波长与强度无变化,FP干涉波长不变、谐振强度逐渐减小,且强度拟合结果呈抛物线趋势。以折射率1.3546为界进行分段线性拟合,可得1.3330~1.3546折射率区间内FP灵敏度均值为5.86 dBm/RIU、最大值为10.72 dBm/RIU,在1.3546~1.3618折射率区间内FP灵敏度均值为1.40 dBm/RIU、最大值为2.74 dBm/RIU。该传感器制作简单、结构紧凑、灵敏度高,在生物体液监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探针 无交叉敏感 双参数测量 生物体液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D的厚壁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双晶面阵全聚焦降噪成像研究
5
作者 刘伟达 杨宸旭 +6 位作者 王俊龙 刘梓昱 杨会敏 严宇 徐喆 廖静瑜 林莉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19,共7页
针对厚壁奥氏体不锈钢焊缝超声信号噪声水平高,模态复杂而导致缺陷检测信噪比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降噪的一发一收纵波(TRL)双晶面阵全聚焦成像方法。在厚度76 mm的奥氏体不锈钢焊缝试块上加工深度10~70 mm、直径3.2 m... 针对厚壁奥氏体不锈钢焊缝超声信号噪声水平高,模态复杂而导致缺陷检测信噪比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降噪的一发一收纵波(TRL)双晶面阵全聚焦成像方法。在厚度76 mm的奥氏体不锈钢焊缝试块上加工深度10~70 mm、直径3.2 mm的横通孔缺陷,选择中心频率2.25 MHz的TRL探头采集全矩阵捕获(FMC)数据。利用灰狼算法优化FMC信号VMD的惩罚因子系数和分解层数,根据模态分量的频谱能量分布和互相关系数重构全矩阵数据矩阵。建立三维空间的声束传播延时叠加法则,将FMC降噪信号进行全聚焦成像。研究表明,相比于原始FMC数据、经验模态分解降噪和小波包分解降噪的成像结果,VMD降噪成像的缺陷信噪比分别提高了4.69~6.85 dB、2.28~4.40 dB和2.29~4.47 dB,有效提升了焊缝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 变分模态分解 信噪比 双晶面阵 全聚焦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铂(Ⅱ)配合物探针的核苷酸类药物双模可视化鉴别研究
6
作者 李安安 徐艺 +1 位作者 李改茹 李毓姝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36,共7页
提出了一种比色-荧光双模法与逻辑门、颜色编码技术结合鉴别5种核苷酸类药物(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的方法,探究了阿德福韦酯与氯化氯·(羟基化三联吡啶)合铂(Ⅱ)探针([Pt(tpy-OH)Cl]·Cl)产... 提出了一种比色-荧光双模法与逻辑门、颜色编码技术结合鉴别5种核苷酸类药物(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拉米夫定)的方法,探究了阿德福韦酯与氯化氯·(羟基化三联吡啶)合铂(Ⅱ)探针([Pt(tpy-OH)Cl]·Cl)产生显著荧光可视化信号的机理,并评价了其检测性能。结果表明,探针可通过自组装聚集产生的比色-荧光双模信号实现5种核苷酸类药物的快速同步鉴别;且探针对阿德福韦酯的检测有较好的灵敏度、选择性和抗干扰性。该方法有望发展成为高效的核苷酸类药物鉴别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氯·(羟基化三联吡啶)合铂(Ⅱ) 荧光探针 聚集诱导发光 核苷酸类药物 比色-荧光双模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香蕉枯萎病Foc4双探针核酸纸基检测传感器研制
7
作者 杨洲 区湘颖 +4 位作者 张志宏 罗宇康 何俊宇 欧俊辰 段洁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46,共9页
为实现对早期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4, Foc4)的准确检测,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胶体金的双探针纸基传感器。该传感器将2种不同粒径的胶体金分别与检测探针和信号增强探针结合,利用DNA探针代替抗原和抗体... 为实现对早期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4, Foc4)的准确检测,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胶体金的双探针纸基传感器。该传感器将2种不同粒径的胶体金分别与检测探针和信号增强探针结合,利用DNA探针代替抗原和抗体,形成双探针体系,通过增加信号增强探针降低检测限。基于目标序列与双探针体系的碱基互补配对形成“金标探针-目标序列-T线探针”复合物并在传感器的测试区被捕获,10 min内形成肉眼可见的目标产物,通过分析测试条带得到光强度峰面积并代入标准曲线中,实现Foc4定量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双探针纸基传感器的检测限达到0.001 nmol/L,是传统纸基传感器的100倍,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在0.001~1 000.000 nmol/L范围内,Foc4浓度与测试线光强度峰面积呈线性关系;使用高浓度非互补探针进行试验干扰,发现非互补序列对检测效果基本无影响,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香蕉叶片Foc4检测的平均回收率为77.6%~102.3%,相对标准偏差为7.4%~7.7%。与传统形态学观察等检测方法相比,该研究提出的双探针核酸纸基检测传感器可以及时、快速、准确地判断早期Foc4的存在,具有良好的推广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检测 Foc4 双探针 胶体金 核酸侧向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双极化L型探针馈电宽带相控天线阵列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启睿 王文博 +2 位作者 刘洪庆 曹振新 高迪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38,共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双极化的宽频带低剖面的相控微带天线阵列,为实现宽频带特性,该阵列天线采用了L型探针馈电结构以及贴片开槽结构的设计。在天线单元的设计过程中,结合仿真验证,分析了关键参数对于天线单元驻波曲线变化的影响。该...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双极化的宽频带低剖面的相控微带天线阵列,为实现宽频带特性,该阵列天线采用了L型探针馈电结构以及贴片开槽结构的设计。在天线单元的设计过程中,结合仿真验证,分析了关键参数对于天线单元驻波曲线变化的影响。该天线的剖面高度为3.56 mm,约为高频波长的0.15倍,可满足低剖面高度相控阵天线的应用需求。仿真结果表明,该天线阵列在±45°的扫描角域内可实现64.9%(有源驻波比≤2.5)的相对带宽,在±60°的扫描角域内可实现57.9%(有源驻波比≤3)的相对带宽,且具有良好的极化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化 宽带 L型探针馈电 低剖面 相控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u^(3+)-生物质碳量子点探针的比率型荧光传感体系检测盐酸四环素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春雨 赵卓君 +1 位作者 白万乔 高楼军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0-606,共7页
该文以橙皮为原料制备的碳量子点(CDs)与铕离子(Eu^(3+))构建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Eu^(3+)-CDs)并用于抗生素盐酸四环素的检测。在370 nm激发波长下,Eu^(3+)-CDs荧光探针在425 nm处出现较强的蓝色荧光峰,在617 nm处出现较弱的红色荧光... 该文以橙皮为原料制备的碳量子点(CDs)与铕离子(Eu^(3+))构建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Eu^(3+)-CDs)并用于抗生素盐酸四环素的检测。在370 nm激发波长下,Eu^(3+)-CDs荧光探针在425 nm处出现较强的蓝色荧光峰,在617 nm处出现较弱的红色荧光峰。随着盐酸四环素浓度的逐渐增大,Eu3+与盐酸四环素螯合形成的配合物增多,在425 nm处的CDs荧光(I_(F425))逐渐减弱,而617 nm处铕配合物的荧光(I_(F617))逐渐增强,可基于荧光强度比I_(F617)/I_(F425)的变化对盐酸四环素进行测定。考察了Eu^(3+)的浓度、pH值和反应时间对探针荧光强度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该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对盐酸四环素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荧光强度比(I_(F617)/I_(F425))与盐酸四环素浓度在10~100µmol/L范围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26,检出限为5.09µmol/L。该方法成功用于猪肉中盐酸四环素含量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102%~110%,相对标准偏差为0.20%~2.4%,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 碳量子点(CDs) 铕离子(Eu^(3+)) 盐酸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针热脉冲测定冻土热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媛媛 刘湘君 +3 位作者 赵天悦 赫刘台 何海龙 刘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2-99,共8页
使用双针热脉冲(dual probe heat pulse, DPHP)测定冻土热特性时施加热脉冲后会导致加热探针周围的冰融化,使用目前常用的仅考虑热传导(忽略融化相变、冰水两相分界面)的解析解处理DPHP温度数据,会导致在-5℃至0℃温度范围内无法准确测... 使用双针热脉冲(dual probe heat pulse, DPHP)测定冻土热特性时施加热脉冲后会导致加热探针周围的冰融化,使用目前常用的仅考虑热传导(忽略融化相变、冰水两相分界面)的解析解处理DPHP温度数据,会导致在-5℃至0℃温度范围内无法准确测量热导率(λ)和比热(C_(v))。为了能够准确测定冻土的λ和C_v,有必要考虑DPHP加热过程中引起的冰融化的相变潜热。该研究基于COMSOL仿真软件模拟了考虑相变潜热、相变区间以及移动冰水界面的DPHP测量过程,采用随温度非线性变化的真实冻土热特性进行模拟,并与真实冻土的DPHP测量数据对比。结果表明:1)COMSOL仿真在不考虑相变条件下与无限线性热源模型结果完全吻合(R^(2)=0.998 9);2)当土壤初始温度低于-5℃时,考虑相变发生的COMSOL仿真能够准确模拟试验结果,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R^(2)> 0.93),在-1~0℃的土壤初始温度范围内,无限线性热源模型的结果与试验测量显著偏离(R^(2) <0.001 3);3)在不同土壤初始温度下,相变温度为-1.5~-0.5℃的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 0.7)。该研究结果检验了有限元仿真用于真实冻土DPHP研究的可行性,可为准确预测冻土热特性的研究提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数值模拟 热传导 双针热脉冲 移动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壁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双晶纵波面阵探头矢量相干全聚焦成像研究
11
作者 杨宸旭 严宇 +6 位作者 刘梓昱 王俊龙 马志远 杨会敏 刘伟达 张东辉 林莉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0-66,共7页
针对厚壁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全聚焦(TFM)成像信噪比低、影响缺陷辨识的问题,开展一发一收纵波(TRL)面阵探头结合矢量相干因子(VCF)的加权成像研究。在厚度76 mm奥氏体不锈钢焊缝试块中加工深度为10,30,50,70 mm,直径为3.2 mm横通孔缺陷,... 针对厚壁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全聚焦(TFM)成像信噪比低、影响缺陷辨识的问题,开展一发一收纵波(TRL)面阵探头结合矢量相干因子(VCF)的加权成像研究。在厚度76 mm奥氏体不锈钢焊缝试块中加工深度为10,30,50,70 mm,直径为3.2 mm横通孔缺陷,利用中心频率2.25 MHz、阵元排布16×4×2的TRL探头采集全矩阵数据。根据探头的二维阵列双模块结构,建立基于三维声束传播路径的延时叠加计算法则,提取信号瞬时相位构建VCF,并利用权重因子重构成像数据矩阵,形成针对厚壁奥氏体不锈钢焊缝的TRL-TFM-VCF成像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扇形扫描和全聚焦成像,TRL-TFM-VCF方法焊缝近表面(深度10 mm)缺陷信噪比分别提升了9.98 dB和6.37 dB;近底面(深度70 mm)缺陷信噪比分别提升了8.33 dB和3.00 dB;阵列性能参数分别降低了4.74和4.85。该方法可有效提升厚壁奥氏体不锈钢焊缝超声检测信噪比和对缺陷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 双晶面阵探头 全聚焦成像 矢量相干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检测微量过氧化氢和三价铁离子的双响应卟啉型荧光探针
12
作者 李显鹏 肖远淑 +1 位作者 李施瑞 贾丽霞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27,共5页
为适应漂染车间对快速、灵活与痕量检测H_(2)O_(2)和Fe^(3+)的需要,利用卟啉类化合物在荧光识别中的优异特性,设计合成了一种非水溶性双响应荧光探针5,10,15,三苯基-20-[4-(苯硼酸频呐醇酯基)-甲氧基苯基]卟啉(P1)。结果表明,荧光探针P1... 为适应漂染车间对快速、灵活与痕量检测H_(2)O_(2)和Fe^(3+)的需要,利用卟啉类化合物在荧光识别中的优异特性,设计合成了一种非水溶性双响应荧光探针5,10,15,三苯基-20-[4-(苯硼酸频呐醇酯基)-甲氧基苯基]卟啉(P1)。结果表明,荧光探针P1的Stokes位移为128 nm。在识别H_(2)O_(2)和Fe^(3+)时,探针P1荧光强度分别降低92.63%和95.47%,可以实现对1mmol/L的H_(2)O_(2)或Fe^(3+)响应,但SO_(3)^(2-)存在一定程度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 荧光探针 H_(2)O_(2) Fe^(3+) 双响应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探针型海底热流计的结构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小秋 施小斌 +4 位作者 许鹤华 徐行 李官保 郭兴伟 罗贤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80-1288,共9页
本文在现有海底热流探针制作技术条件下,首先建立了脉冲式双探针海底测量单元的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获得多组参数F的温度-时间数据,作为"实测"数据,再用脉冲加热有限长线热源(PFLS)模型求解待测介质热导率及其相对误差上限(R... 本文在现有海底热流探针制作技术条件下,首先建立了脉冲式双探针海底测量单元的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获得多组参数F的温度-时间数据,作为"实测"数据,再用脉冲加热有限长线热源(PFLS)模型求解待测介质热导率及其相对误差上限(RE_(λ-UL)),并以RE_(λ-UL)最小为原则,对双探针热流计的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在不同探针脉冲强度(q)、温度测量误差(ΔT_m)和探针长度(L)组合下,都存在最佳探针间距(Best_r),使得RE_(λ-UL)降到最低;(2)随着q增大或ΔT_m减小,Best_r逐渐增大;(3)当q、ΔT_m及探针半径(a)都给定时,Best_r与探针长度(L)呈线性正相关;(4)当a=1.0 mm,且q、ΔT_m分别取为628.0~1100.0 J·m^(-1)、0.5~1.0 mK,若L在20.0~42.0 mm之间时,则Best_r在18.0~30.0 mm之间,此时介质热导率相对误差上限可控制在5.5%以内,同时测量温度可在6 min内达到最大值,即脉冲加热开始后,温度测量只需约7 min,便可满足介质热导率的求解,这比目前常用的Lister型热流计所需海底测量时间缩短8 min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探针型海底热流计 结构优化 双探针脉冲法(DPHP) 脉冲加热有限长线热源(PFLS)模型 有限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双导管碎石术与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杨 曾峰 +1 位作者 杨中青 陈合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53-856,共4页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Cyberward双导管碎石术和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对于鹿角形肾结石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地将138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随机分成双导管组(A组,n=71)和弹道联合超声组(B组,n=67)。比较两组间术前资料、手术时间、... 目的:评价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Cyberward双导管碎石术和气压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术对于鹿角形肾结石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地将138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随机分成双导管组(A组,n=71)和弹道联合超声组(B组,n=67)。比较两组间术前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结果:两组均成功建立通道并且行一期碎石,术前两组间结石大小、年龄构成、合并症等均未见差别。术中碎石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77.14±21.39)vs(84.25±20.62)mL,P=0.049],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诸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一期结石清除率分别为67.6%和70.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54)。结论:两种碎石方法对于鹿角形肾结石均安全有效。双导管碎石术更加高效,操作更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berward双导管 弹道合并超声 鹿角形肾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带双极化探头阵列的设计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勇 江晖 +1 位作者 王孝义 刘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8-472,479,共6页
近场测量系统中,用探头阵列代替单探头能大量减少天线的测量时间.设计了一种由4个双极化印刷振子组成的宽频带直线阵列,由两个单线极化印刷振子垂直交叉组成的双极化印刷振子作为阵列单元,再将4个双极化印刷振子天线排成直线阵列,提高... 近场测量系统中,用探头阵列代替单探头能大量减少天线的测量时间.设计了一种由4个双极化印刷振子组成的宽频带直线阵列,由两个单线极化印刷振子垂直交叉组成的双极化印刷振子作为阵列单元,再将4个双极化印刷振子天线排成直线阵列,提高了阵列单元间的隔离度.实测结果表明,阵列中相同和不同极化方式的单元间隔离度大,达到-20 dB,单元间的互耦较小,相对带宽73.2%,说明该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头 偶极子天线 双极化 阵列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探针原子力显微镜视觉对准系统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华坤 高思田 +2 位作者 卢明臻 李伟 王龙龙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399-2406,共8页
传统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受针尖形状和放置方式的影响很难测量线条的宽度和两个侧壁的形状,故本文提出采用双探针对顶测量方案来消除AFM针尖形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介绍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双探针原子力显微镜对准系统,该系统将两个探... 传统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受针尖形状和放置方式的影响很难测量线条的宽度和两个侧壁的形状,故本文提出采用双探针对顶测量方案来消除AFM针尖形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介绍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双探针原子力显微镜对准系统,该系统将两个探针接触到一起,实现了双探针在三维方向上的对准。系统采用具有亚微米级分辨率的镜头,配合高分辨率的CCD来获得探针的清晰图像,用于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实时监控双探针的运动情况。采用基于石英音叉式的自传感自调节的原子力探针,无需外加光学探测系统,缩小了系统体积,避免了杂散光对视觉对准系统的干扰。最后对针尖进行了亚像素边缘提取,精确地获取了探针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了亚微米级的双探针对准(1μm以内)。该结论由探针之间距离与幅度/相位曲线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AFM) 双探针 尺寸测量 对准 视觉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料拉深成形摩擦系数测量系统 被引量:3
17
作者 朱伟 董湘怀 +1 位作者 张质良 舒世湘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73-778,共6页
建立了一套基于自主开发的探针式组合传感器的摩擦系数测量系统,并将此传感器耦合到拉深凹模结构中,以此来实时测量板料法兰平面测量点处所受到的垂向正向压力和径向切向拉力,并根据计算公式μ(摩探系数)=P(切向拉力)/F(正向压力)直接... 建立了一套基于自主开发的探针式组合传感器的摩擦系数测量系统,并将此传感器耦合到拉深凹模结构中,以此来实时测量板料法兰平面测量点处所受到的垂向正向压力和径向切向拉力,并根据计算公式μ(摩探系数)=P(切向拉力)/F(正向压力)直接计算出该测量点处的实时摩擦系数大小,进而通过选择几个特征点来推导出整个板料法兰平面的摩擦分布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最后实际试验数据证明,该系统能够真实地反映板料拉深成形过程中法兰平面亡的实际摩擦分布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料拉深成形 摩擦系数 传感器 双层悬臂粱式 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时能量的声发射源定位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赵江海 杨慧 +1 位作者 顾菊平 叶晓东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10-114,共5页
通过分析语音信号端点检测的原理,提出将语音信号的短时能量端点检测方法应用于声发射信号到达时间的测定,并采用光纤F-P双探头传感器进行定位实验。首先,运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对传感器接收到的声发射信号进行滤波预处理;其次,通过计... 通过分析语音信号端点检测的原理,提出将语音信号的短时能量端点检测方法应用于声发射信号到达时间的测定,并采用光纤F-P双探头传感器进行定位实验。首先,运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对传感器接收到的声发射信号进行滤波预处理;其次,通过计算声发射信号的短时能量来确定声发射信号的到达时间;最后,根据各传感器检测到的声发射信号的到达时间差进行声发射源定位。实验结果显示,绝对定位精度达到4.9 mm,相对精度达到4.67%,证明此方法可行,并达到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源定位 短时能量 光纤F-P双探头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探针测量气液界面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洲 罗锐 +1 位作者 杨献勇 于树生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0-126,共7页
推广了原有气液两用流局部界面密度双探针方法测量模型,使这一模型不仅可用于球形界面,而且可用于各种长、短轴半径之比的椭圆形扁球体界面型式的气液分散流动。基于改进的测量模型,应用光导纤维双探针技术测量了垂直圆管内气液两相... 推广了原有气液两用流局部界面密度双探针方法测量模型,使这一模型不仅可用于球形界面,而且可用于各种长、短轴半径之比的椭圆形扁球体界面型式的气液分散流动。基于改进的测量模型,应用光导纤维双探针技术测量了垂直圆管内气液两相泡状流的界面密度。测量结果与照相方法所测结果符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界面密度 泡状流 双探针测量 气液分散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涉式电压互感器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娄凤伟 王汝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9-913,共5页
设计一种新型的光纤电压互感器以满足电力工业发展对高压电压互感器的要求,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为此基于石英晶体的逆压电效应,研制了一种双模干涉式的电子电压互感器并给出其基本原理即利用两个低阶模的干涉原理改善电压互感器的性能... 设计一种新型的光纤电压互感器以满足电力工业发展对高压电压互感器的要求,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为此基于石英晶体的逆压电效应,研制了一种双模干涉式的电子电压互感器并给出其基本原理即利用两个低阶模的干涉原理改善电压互感器的性能,为消除外界干扰、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提供理论根据。利用有限元软件对该互感器传感头进行电场强度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峰值电压作用下,互感器传感头无击穿现象,满足了工程的需要,为光学电压互感器的电压测量的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该互感器信号的感应和传输都在光纤中进行,光路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准确度高,安全可靠,是光学电压互感器设计的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互感器 石英晶体 传感头 有限元分析 逆压电效应 双模干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