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71篇文章
< 1 2 2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Water Productivity and Grain Water Utilization Assess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Northeast China
1
作者 Fu Qiang Sun Meng-xin +3 位作者 Li Tian-xiao Cui Song Liu Dong Yan Pei-ru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8年第1期70-84,共15页
Improving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is necessary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To quantify the water utilization in grain produc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gross inflow water productivity(WPg), generalized agricultur... Improving crop water productivity is necessary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To quantify the water utilization in grain produc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gross inflow water productivity(WPg), generalized agricultural water productivity(WPa), evapotranspiration water productivity(WPET) and irrigation water productivity(WPI)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This paper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se water productivity(WP) indices in the irrigated land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most all of the municipal WP indices increased from 2007 to 2015. The four indices showed large differences in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numerical performance, and their degrees of spatial variation were ranked as WPI>WPa>WPg>WPE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WP indices in different years were similar;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on the Songnen Plain and the eastern region had high WP values, while those of the northern region were low. Each WP index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pu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output of grai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Most cities had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WP by reducing the input of irrigation water.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to decision makers to plan for efficient use of water resources in different 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productivity indic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RRIGATION grain water u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气排采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蔡文斌 王江龙 +2 位作者 张衍君 周德胜 雷旭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地质和工程条件复杂,天然气井排采工艺技术在煤层气井中的适用性受限,特别是深部煤层气(埋深大于1500 m的煤层气资源),其排采特征与浅层煤层气存在显著差异。为了促进深部煤层气排采技术发展,系统分析了深部煤层...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地质和工程条件复杂,天然气井排采工艺技术在煤层气井中的适用性受限,特别是深部煤层气(埋深大于1500 m的煤层气资源),其排采特征与浅层煤层气存在显著差异。为了促进深部煤层气排采技术发展,系统分析了深部煤层气储层特征、排采阶段及主控因素、排采工艺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深部煤层气资源:普遍具有储层压力温度高、地层能量充足、煤层厚度大、含气量高、游离气丰富等储层特征,同时有基质渗透率低、孔隙连通性差、有效应力大及压裂液返排率低等特征。(2)排采主控因素有:排水降压初期,煤粉对排采效果影响较大;见气至稳产阶段,应力敏感性显著,应减少关井次数,避免排采不连续导致的地层污染。(3)建议深部煤层气井采用精细化、定量化的五段式或六段式的阶段划分,有利于控制井底压力平稳下降,制定排采制度是为了延长稳产期,稳产阶段的持续时间决定最终产能。(4)气井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排采、地质工程一体化排采机器学习与智慧排采等技术是未来排采工艺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煤层气井 排采影响因素 阶段划分 排采制度 排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排采数据的煤层气井排水-降压-产气有效性研究——以黔西织金区块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晨 史康 +9 位作者 秦勇 袁航 陈贞龙 高为 卢玲玲 李猴强 张旭阳 王祥 何红斌 张润涵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0-384,共15页
煤层气井排水、降压、产气是一个递进过程,可分解为排水降压与降压解吸产气2个环节,任一环节失效均会导致产气受限。通过分析排采数据剥离上述2个环节的有效性,明确解吸产气的主要制约因素,对于促进煤层气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构... 煤层气井排水、降压、产气是一个递进过程,可分解为排水降压与降压解吸产气2个环节,任一环节失效均会导致产气受限。通过分析排采数据剥离上述2个环节的有效性,明确解吸产气的主要制约因素,对于促进煤层气经济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了一种基于累计产水量与井底流压、累计产气量与井底流压、以及累计产水量与累计产气量3条关系曲线的排采有效性分析方法,具有水侵识别、水源劈分、气藏参数获取与关键环节剥离等功能,将其应用于黔西织金区块煤层气井排采动态分析,取得一定成效。基于累计产水量与井底流压关系曲线,上凹型代表水侵井,下凹型代表非水侵井。面向开发需求,将含气系统概念延伸为产气系统,指具有相近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动态及生产规律的含气系统及其组合,不同产气系统合采兼容性差。织金区块含煤地层可划分为上部(1~9号煤层)与下部(10~35号煤层)2套产气系统,上部产气系统水文地质开启程度高,易发生水侵,而下部产气系统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封闭,无明显水侵现象,有利于高效降压与产气。气藏属性参数计算结果显示,水侵井具有启抽压力低,弹性产水指数高的特点,非水侵井与之相反。水侵井的水侵产水量大于弹性产水量,总产水量高;非水侵井主要产出弹性水,总产水量低。产水能量驱动类型的差异决定了排水降压有效性,进而影响了气井的产能潜力。限制或避免水侵、提高排水降压有效性将是织金区块老井提产改造与新井开发设计的基本思路。研究成果可为叠置煤层气系统发育背景下的煤层气井排采动态分析与产能主控因素诊断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排采 水侵识别 产气系统 合采 储层流体效应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致密砂岩气藏气井全生命周期动态规律与差异化管理技术对策 被引量:2
4
作者 程敏华 范继武 +5 位作者 杨富 郑腊年 石晓敏 王鑫 江乾锋 刘鹏程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致密砂岩气田,经过20余年的勘探开发,2024年天然气产气量已超300×10^(8) m^(3)。但该气田西区投产气井大多存在不同程度产水现象,且水气比变化范围大,严重制约了该区天然气的长期稳产和高效开发。为...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致密砂岩气田,经过20余年的勘探开发,2024年天然气产气量已超300×10^(8) m^(3)。但该气田西区投产气井大多存在不同程度产水现象,且水气比变化范围大,严重制约了该区天然气的长期稳产和高效开发。为此,从动、静态结合角度出发,开展了该区生产井气水两相渗流特征、变水气比两相产能方程、产水气井特征与生产规律、积液时机判别、生产制度优化等气井全生命周期动态规律和差异化管理技术对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考虑水气比变化、非达西渗流及应力敏感性特征,建立的两相产能新方程能够准确描述致密气藏产水气井全生命周期产能变化规律;(2)气井产出地层水类型分为构造低部位水、层间滞留水、透镜体水等3类,前两者是气井产水主要来源,结合生产动态和水气比变化规律,可将气井产水类型分为高产水型(水气比大于1.0 m^(3)/10^(4)m^(3),主要为构造低部位水)、中产水型(水气比0.5~1.0 m^(3)/10^(4) m^(3),主要为层间滞留水)、低产水型(水气比小于0.5 m^(3)/10^(4) m^(3),主要为层间滞留水);(3)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产水气井配产图版,提出了含水致密砂岩气藏气井配产优化流程;(4)基于不同类型产水气井临界携液流量评价模型,准确辨识了气井发生积液的时机,优选了排水采气措施,制订产水气井差异化管理技术对策,有效提高了产水气井的产能发挥率。结论认为,形成的含水致密砂岩气藏全生命周期差异化管理技术对策可提高产水气井累计产量,能够解决苏里格气田西区当前开发效果差和采收率低的问题,为气田持续稳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且对同类型气藏开发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西区 含水致密砂岩 气水两相渗流 临界携液流量 排水采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技术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3
5
作者 杨科 张寨男 +5 位作者 华心祝 刘文杰 吕鑫 池小楼 王长城 李彩青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4-964,共21页
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技术是指导深部高瓦斯松软低渗煤层瓦斯高效抽采的关键手段。据此提出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工程全生命周期开发思路,包括前期科学规划、中期工程施工和后期安全管理3个阶段。梳理了煤... 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技术是指导深部高瓦斯松软低渗煤层瓦斯高效抽采的关键手段。据此提出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工程全生命周期开发思路,包括前期科学规划、中期工程施工和后期安全管理3个阶段。梳理了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全生命周期开发研究进展,构建了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关键科学问题的总体研究框架,并概述了其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扩展受地质因素、施工参数和物性参数等影响变得极其复杂,综合评价裂缝扩展多因素影响下的主次关系,揭示多因素影响下的煤层顶板压裂裂缝扩展机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探寻应力、水、温度与煤体因素耦合对煤层瓦斯吸附、解吸与运移的促进与抑制作用的临界关系,建立多因素临界指标下的煤层瓦斯吸附与解吸最优模型,是实现煤层瓦斯高效排采的关键。目前,煤层顶板压裂遗留水在污染水源、抑制瓦斯排采和危险性聚集方面的研究不足,且缺乏“中国化”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撑。以煤层顶板压裂工程全生命周期开发思路为导向,分析了其高耗水性、压裂液选择及潜在污染、支撑剂合理选择、空气污染和地震风险等人文环境问题,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法规制定思路。实现复杂环境中多裂缝竞争扩展实时精准监测,揭示多因素影响下煤层顶板分段压裂与跨界面裂缝扩展机理,构建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扩展有效影响半径评价模型,探究三向应力与煤体结构双重异性条件下水气运移规律,实现煤层顶板水平井压裂水气聚合潜在危险区超前探测,建立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效果的精细化评价模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最后对煤层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卸压瓦斯排采技术的精准化、协调化、智能化、综合化和示范化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水平井 全生命周期 卸压效果 水气运移 潜在危险区 排采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高翠民 田媛 +5 位作者 张瑞卿 何方 韩伟锋 张运红 潘晓莹 杨永辉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9,共9页
基于4 a田间定位试验,以不灌水处理为对照(CK),研究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DI)3种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光合特性、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 基于4 a田间定位试验,以不灌水处理为对照(CK),研究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DI)3种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光合特性、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促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溉方式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氮利用率均有显著影响,总体上均以DI处理最高,其次为SI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DI处理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作物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SPAD值分别提高3.3%~105.4%、5.6%~109.6%和1.0%~19.4%;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分别提高6.9%~21.1%、4.6%~39.2%和9.2%~50.6%;花生单株饱果数、百果质量、出仁率和产量分别提高8.8%~35.5%、2.8%~16.2%、1.7%~5.6%和4.1%~30.1%。不同灌溉方式小麦-花生周年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DI>SI>TI,与TI处理相比,DI处理小麦-花生周年总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7.9%、19.8%和17.9%,SI处理分别提高10.1%、15.1%和10.1%。综上所述,在设置研究条件下,滴灌为小麦-花生周年最佳增产增效灌溉方式,其次为喷灌,两者均可以实现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协同提升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小麦-花生轮作体系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疫苗生产废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工程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磊 太祥飞 +3 位作者 郭佩超 郑力 李剑锋 樊海涛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146,共4页
某疫苗生产企业360 m^(3)/d污水处理站原采用调节池+接触氧化池处理工艺,工艺简单,且系统运行20多年,出水水质无法满足新的排放标准,现对原污水处理站进行提标改造。提高出水水质指标,充分利用原先设施,通过新增A/O反应池等措施,将污水... 某疫苗生产企业360 m^(3)/d污水处理站原采用调节池+接触氧化池处理工艺,工艺简单,且系统运行20多年,出水水质无法满足新的排放标准,现对原污水处理站进行提标改造。提高出水水质指标,充分利用原先设施,通过新增A/O反应池等措施,将污水处理工艺改造为:预处理+A/O+二沉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接触沉淀池+超滤系统+回用池。新工艺出水水质稳定且满足回用水水质要求,中水可用于景观、绿化灌溉、冷却塔冷却循环水补水、冲厕、道路清洗等,可有效节约水资源,响应国家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号召。该处理工艺将是小型污水处理站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生产 中水回用 生物接触氧化池 接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价值核算主要做法及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智广 涂安国 +4 位作者 于来会 盛菲 肖胜生 王海燕 郑海金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1期24-28,31,I0005,共7页
2024年12月10日,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祝家坞马家柚基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在南昌签约成交,这是江西省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第一单交易,是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在全国... 2024年12月10日,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祝家坞马家柚基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在南昌签约成交,这是江西省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第一单交易,是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在全国的率先突破,对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的水土保持新路径、推动“两山”理念指导发展水土保持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实践案例。以本次交易为例,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主要做法:①研究确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本原则与技术路线;②全面查清项目区概况及水土保持措施现状;③依规研判确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④调查研判生态产品功能量与其单价;⑤核算生态产品价值量。为增加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程度,在下一步工作中应注意坚持合规性、客观性、可比性的原则,全面调研掌握项目实际情况,分析和确定生态产品类型及其价值核算的指标与功能量、单价,保证核算所得价值量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产品 价值核算 “两山”转化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超深气田水侵特征及稳产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立炜 周慧 +4 位作者 闫炳旭 焦玉卫 屈元基 金江宁 潘杨勇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7,共7页
克拉苏超深气田水侵严重,产量递减快。通过地面地震、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总结了断层和裂缝分布规律,结合气田生产动态特征,提出克拉苏超深气田主要有3种水侵类型:断层沟通边底水,沿裂缝非均匀水侵和局部排替不完全形成的封存水水侵,前... 克拉苏超深气田水侵严重,产量递减快。通过地面地震、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总结了断层和裂缝分布规律,结合气田生产动态特征,提出克拉苏超深气田主要有3种水侵类型:断层沟通边底水,沿裂缝非均匀水侵和局部排替不完全形成的封存水水侵,前两者为气田主要水侵形式。其水侵特征和影响范围存在明显差异:沿二级断层走向和垂向沟通边底水的能力较强,但垂直于断层方向的水侵影响较小,为局部性影响;裂缝具方向性和分布规则的特性,呈“整体分区、局部分带”的分布规律,气藏内部连通性、气藏见水顺序和水侵速度是裂缝分区分带的外在表现,对气藏水侵有全局性影响。针对气田水侵特征及开发现状,提出依据裂缝空间分布规律优化井网、加强化学堵水和注气解水锁2种配套采气技术攻关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克拉苏 超深气田 裂缝 水侵特征 稳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理念下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凤平 宋妍 黄蕊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1,共7页
基于新发展理念,对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下构建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了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30个评价指标。其中,创新维度包括... 基于新发展理念,对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下构建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了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30个评价指标。其中,创新维度包括水利行业研发经费、水利类专利授权量等9个指标;协调维度包括水环境协同治理力度、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之比等5个指标;绿色维度包括再生水利用率、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5个指标;开放维度包括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水利技术标准国际认可度等5个指标;共享维度包括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资源共享政策完善度等6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水利新质生产力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电源并联方案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章小卫 苏星宇 +1 位作者 周京华 孟祥飞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3-362,共10页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100%消纳和氢气全绿制取的重要途经。作为衔接可再生能源发电母线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中间环节,单个制氢电源功率等级低,不能满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大功率制氢,因此需采用制...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100%消纳和氢气全绿制取的重要途经。作为衔接可再生能源发电母线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的中间环节,单个制氢电源功率等级低,不能满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和大功率制氢,因此需采用制氢电源的模块化并联方法,但模块化并联时存在模块间不均流问题。针对多个制氢电源并联时的不均流问题,提出基于三相交错并联LLC结构的制氢电源并联方案。首先,推导了多个制氢电源并联等效电路,从阻抗角度入手,得到模块间谐振参数差异是不均流的主要原因。然后,利用虚拟阻抗调整等效阻抗,从而实现模块间均流。最后,搭建仿真模型和一台两个6 kW模块化实验样机,验证了所提并联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发电 电解水制氢 制氢电源并联方案 谐振参数差异 虚拟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分支卷积神经网络的气水动态分析
12
作者 李道伦 吕茂春 +1 位作者 查文舒 沈路航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8-832,838,共6页
传统气水分析方法主要有数值分析方法、实验模拟法等,但数值分析方法需要大量难以测量的数据,实验模拟法难以表征复杂油气开发现场,为此,文章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提出一种新的气水分析方法。该方法根据气水动态物理模型建立的双分支卷... 传统气水分析方法主要有数值分析方法、实验模拟法等,但数值分析方法需要大量难以测量的数据,实验模拟法难以表征复杂油气开发现场,为此,文章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提出一种新的气水分析方法。该方法根据气水动态物理模型建立的双分支卷积神经网络分别对排水井和产气井进行建模,个性化表征生产井和排水井的动静态数据;将产气井的气水产量数据作为输出,实现井组动态耦合关联,建立井组气水动态分析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主动排水井组动态生产数据分析表明,该双分支卷积神经网络可实现3口生产井的日产气量和日产水量的高质量预测,揭示了主动排水井组中的复杂关联,可进行气水关系动态分析,从而为油气藏工程师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动态分析 主动排水井组 双分支卷积神经网络 日产气 日产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纾困点、动力源与突破口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凤平 郝思宇 +1 位作者 宋妍 黄蕊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水利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着重探讨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主要发展困境、存在的发展动力以及如何着力突破等问题,以科技、效能、质量、绿色四个维度为主线,分析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需要面对的主要纾困点... 水利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着重探讨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主要发展困境、存在的发展动力以及如何着力突破等问题,以科技、效能、质量、绿色四个维度为主线,分析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需要面对的主要纾困点;分析科技维度中的“智慧水利建设+数字技术应用”、效能维度中的“资源优化配置+资源高效利用”、质量维度中的“国家水网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绿色维度中的“倡导多元共治+绿色金融政策”等对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动力;提出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水利智能化水平、以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科学决策能力、以加强标准执行保障工程质量和供水安全、以推进绿色施工和完善监测网站为突破口,化解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瓶颈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新质生产力 智慧水利建设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闸坝对农田排水沟水质水位的影响
14
作者 杨继伟 曹秀清 +1 位作者 袁宏伟 刘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14,共8页
为研究闸、坝控制对沟渠水量水质的影响规律,基于典型地区的5条农田排水干沟,设置水位、水质监测断面,开展为期4 a的原型观测试验,对比分析有、无闸坝控制沟渠水位和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闸坝调控有效提高了其上游沟段水位和... 为研究闸、坝控制对沟渠水量水质的影响规律,基于典型地区的5条农田排水干沟,设置水位、水质监测断面,开展为期4 a的原型观测试验,对比分析有、无闸坝控制沟渠水位和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闸坝调控有效提高了其上游沟段水位和合理调节了水资源的时空分配,其中节制闸上、下游平均水位差为1.27 m,其上游3 km和6 km处水位较相邻对照沟渠水位平均高出0.96 m和0.22 m,滚水坝上、下游水位差为0.64 m;闸坝控制对干沟水质产生了不利影响,且其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控制设施的上下游附近,控制沟渠水体的TN、TP和CODMn平均浓度分别为3.01、0.20和5.34 mg/L,无控制沟渠的TN、TP和CODMn平均浓度分别为2.15、0.15和4.21mg/L,控制沟渠的综合水质指数WQI较无控制沟渠下降20%;闸坝调控显著改变了沟渠水质对季节变化的响应模式,控制沟渠汛期较非汛期因水体氮的质量浓度下降水质有所改善,其TN由3.78 mg/L降为2.70 mg/L,WQI值由44.79变为46.67,无控制沟渠汛期较非汛期水质变差,其WQI由60.22变为5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闸坝 农田沟渠 控制排水 水质水量 氮磷 综合水质指数 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及末级沟道水质评价分析
15
作者 李涛 陈剑 +3 位作者 袁鹤龙 张状状 李江 缴锡云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7,共8页
稻田与末级沟道是农田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源头,沟道水质状况是影响稻田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研究选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典型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于2022-2023年水稻生育期开展田面水和沟道水定期采样,分析田沟水质动态变化规律,... 稻田与末级沟道是农田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源头,沟道水质状况是影响稻田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研究选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典型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于2022-2023年水稻生育期开展田面水和沟道水定期采样,分析田沟水质动态变化规律,采用单因子评价法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田沟水质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水稻生育期内田沟水中TP浓度与COD浓度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田面水TN与NH_(3)-N浓度呈现出两次升降的变化趋势,而沟道水中TN与NH_(3)-N浓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田沟水中的各项水质指标浓度均较高,此时污染风险较大。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显示,2022年和2023年田面水质超过Ⅳ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83.9%和88.0%,末级沟道水质评价超出Ⅳ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89.7%和76.9%。2022年和2023年田面水综合标识指数分别为3.4105~5.1415和4.7204~6.2424,沟道水综合标识指数为3.2105~4.7305和4.1104~5.7314,主要为Ⅲ至劣Ⅴ类水质。两种水质评价方法对比发现,单因子评价法可以明确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时间跨度的田沟水中主要的污染指标,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更适合对田沟水质进行细致的评价和划分。本研究对水稻格田及其末级沟道水质进行精确把控,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制定稻田排水制度提供基础数据,为稻田面源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排水沟 水质 评价方法 单因子评价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价值论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系统构建 被引量:3
16
作者 贺超 蒋雯文 崔权雪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两山”理念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现有的生态产品内涵尚未形成科学共识,理论研究滞后实践的困境尤为突出。通过剖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厘清了建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两山”理念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现有的生态产品内涵尚未形成科学共识,理论研究滞后实践的困境尤为突出。通过剖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厘清了建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在逻辑;从排他性、非竞争性等属性出发,提出了以明晰产权建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优化方向;讨论了设置、界定产权和维护产权的交易成本约束问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统筹国土、自然资源资产登记确权工作,创新以价值实现为导向的生态产品产权体系,强化技术支撑,降低产权路径交易成本,进一步聚焦纯公共资源类生态产品的保护,引导推动生态产业化来强化产权路径的效果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机制 劳动价值论 “两山”理念 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垮塌堆积储集体底水驱开发效果及影响因素
17
作者 杨德彬 于腾飞 +2 位作者 郭川 钟伟 赵渊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5-469,共5页
针对缝洞型油藏垮塌堆积储集体底水驱开发过程中流体运移规律不清、驱替效率预测难的问题,采用基于相似性准则的多模型物理模拟,结合油藏储集体特性、流体运移模式及条件,建立了2种垮塌堆积储集体概念模型,并开展了不同介质充填状态、... 针对缝洞型油藏垮塌堆积储集体底水驱开发过程中流体运移规律不清、驱替效率预测难的问题,采用基于相似性准则的多模型物理模拟,结合油藏储集体特性、流体运移模式及条件,建立了2种垮塌堆积储集体概念模型,并开展了不同介质充填状态、流速、原始含油量等因素下的物理模拟实验,探究了不同模型不同影响因素下产液速度、见水时间、含水率和采收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产液速度曲线可用于判断见水时间,见水时间主要受制于原始含油量和流速;含水率在见水后通常经历急剧上升并上下波动的变化过程;采收率与流速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垮塌堆积储集体 底水驱 物理模拟 产液速度 见水时间 含水率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改土技术在白浆土改良中的应用与发展
18
作者 闫景凤 张海滨 +4 位作者 陈爱慧 任洪忱 齐忠军 周魏岩 徐爱迪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75-284,共10页
为了更好地适应白浆土改良的需求,为白浆土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并引领白浆土改良技术的革新,阐述了白浆土的特性和改良必要性,分析了机械技术改良白浆土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从土壤剖面改良和农田水文调控角度对深松深耕技术、... 为了更好地适应白浆土改良的需求,为白浆土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并引领白浆土改良技术的革新,阐述了白浆土的特性和改良必要性,分析了机械技术改良白浆土的国内外发展历程;从土壤剖面改良和农田水文调控角度对深松深耕技术、心土混层耕技术、心土培肥技术,以及低洼农田蓄水排涝技术的原理和典型机械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就现阶段机械改土在技术研发与推广、技术适配性和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白浆土机械改良技术将向智能化、精准化、多功能集成化和绿色环保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总结了实时感知土壤状况、因地制宜的规划改良地域和改良方式,在显著提升土壤的整体作业质量和效率、彻底打破白浆土的土壤障碍层并实现作物产量、品质双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 机械改土 心土混层耕 心土培肥 低洼农田蓄水排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电流纹波影响的PEM电解槽建模与半实物仿真研究
19
作者 张贵辰 张杨 +1 位作者 周京华 兰云政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5-262,共8页
该文从电化学、热力学、流体动力学和电学的角度出发,构建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动态机理模型,表述PEM电解槽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和内部多物理过程的耦合。在此基础上,提出将纹波电流拆分为直流分量与交流分量的方法,旨在更加真实的反映... 该文从电化学、热力学、流体动力学和电学的角度出发,构建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动态机理模型,表述PEM电解槽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和内部多物理过程的耦合。在此基础上,提出将纹波电流拆分为直流分量与交流分量的方法,旨在更加真实的反映电流纹波对制氢效率影响,建立PEM电解槽与电力电子电路结合的半实物仿真平台,对不同幅值与频率的纹波电流输入进行测试,半实物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为研究高效制氢电源变换器拓扑结果及其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与验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水制氢 PEM电解槽 机理建模 制氢效率 半实物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框架的中国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门宝辉 李国娇 +1 位作者 文滢 李安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4,共8页
水利新质生产力是促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提升水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人水和谐共生的重要着力点,摸清目前的水平及发展措施是水利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前提和基础。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是量化当前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定... 水利新质生产力是促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提升水资源配置利用效率,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人水和谐共生的重要着力点,摸清目前的水平及发展措施是水利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前提和基础。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是量化当前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能确定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构建水利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用CRITIC法对指标客观赋权,结合综合评价法计算2012—2021年我国的水利新质生产力水平,并根据LMDI乘法分解法分析驱动因素的贡献度。结果表明:2012—2021年我国水利新质生产力水平基本处于“中”和“中高”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状态层提升速度最快,响应层基本处于“中”水平;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项目投资力度,以增大科技项目成果数量、增加生态环境补水量、提升服务器存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新质生产力 评价指标体系 PSR框架 CRITIC法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