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dict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sing Brightness Change Curves Derived From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mages
1
作者 CHEN Ying-Ying JIANG Shang-Lin +3 位作者 HUANG Liang-Hui ZENG Ya-Guang WANG Xue-Hua ZHENG Wei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63-2172,共10页
Objective Primary liver cancer,predominant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is a significant global health issue,ranking as the sixth most diagnosed cancer and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cancer-related mortality.Accura... Objective Primary liver cancer,predominantl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is a significant global health issue,ranking as the sixth most diagnosed cancer and the third leading cause of cancer-related mortality.Accurate and early diagnosis of HCC is crucial for effective treatment,as HCC and non-HCC malignancies lik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exhibit different prognoses and treatment responses.Traditional diagnostic methods,including liver biopsy and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face limitations in applicability and objectivity.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 advanced,lightweighted classification network 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HCC from other non-HCC malignancies by leveraging the automatic analysis of brightness changes in CEUS images.The ultimate goal was to create a user-friendly and cost-efficient computer-aided diagnostic tool that could assist radiologists in making more accurate and efficient clinical decisions.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encompassed a total of 161 patients,comprising 131 diagnosed with HCC and 30 with non-HCC malignancies.To achieve accurate tumor detection,the YOLOX network was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region of interest(ROI)on both B-mode ultrasound and CEUS images.A custom-developed algorithm was then utilized to extract brightness change curves from the tumor and adjacent liver parenchyma regions within the CEUS images.These curves provided critical data for the subsequent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 process.To analyze the extracted brightness change curves and classify the malignancies,we developed and compared several models.These included 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1D-ResNet,1D-ConvNeXt,and 1D-CNN),as well as traditional machine-learning methods such a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ensemble learning(EL),k-nearest neighbor(KNN),and decision tree(DT).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each method in distinguishing HCC from non-HCC malignancies was rigorously evaluated using four key metrics: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UC),accuracy(ACC),sensitivity(SE),and specificity(SP).Results The evaluation of the machine-learning methods revealed AUC values of 0.70 for SVM,0.56 for ensemble learning,0.63 for KNN,and 0.72 for the decision tree.These results indicated moderate to fair performance in classifying the malignancies based on the brightness change curves.In contrast,the deep learning model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UCs,with 1D-ResNet achieving an AUC of 0.72,1D-ConvNeXt reaching 0.82,and 1D-CNN obtaining the highest AUC of 0.84.Moreover,under the five-fold cross-validation scheme,the 1D-CNN model outperformed other models in both accuracy and specificity.Specifically,it achieved accuracy improvements of 3.8%to 10.0%and specificity enhancements of 6.6%to 43.3%over competing approaches.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the 1D-CNN model highlighted its potential as a powerful tool for accurate classification.Conclusion The 1D-CNN model pro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in differentiating HCC from non-HCC malignancies,surpassing both traditional machine-learning methods and other deep learning models.This study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 user-friendly and cost-efficient computer-aided diagnostic solution that w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s radiologists’diagnostic capabilities.By improving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clinical decision-making,this tool has the potential to positively impact patient care and outcomes.Future work may focus on further refining the model and exploring its integration with multimodal ultrasound data to maximize its accuracy and applic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r-aided diagnostic deep learn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brightness change cur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误场景下列车速度曲线与动态调度联合优化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林俊亭 李茂林 邱晓辉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7,共15页
为使发生延误的高速列车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营,同时满足停车精度、准时性、节能性及调度实时性等多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一体化模型在平衡多个目标时面临的多重非线性约束问题,以及非一体化模型需分别求解多个独立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提出... 为使发生延误的高速列车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营,同时满足停车精度、准时性、节能性及调度实时性等多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一体化模型在平衡多个目标时面临的多重非线性约束问题,以及非一体化模型需分别求解多个独立模型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一种列车动态调度与速度曲线的联合优化方法。首先,基于参考系统的约束,应用集成内在好奇心模块和优先经验回放机制的双决斗深度强化学习算法(Intrinsic Curiosity Module Prioritized Experience Replay Dueling Double Deep Q-Network,ICM-PER-D3QN)优化列车速度曲线模型,保证列车的停车精度、准时性和节能性,并将此数据用作联合模型训练的基础;其次,采用ICM-PER-D3QN算法求解列车的动态调度模型,缓解列车延误并确保调度的实时性;最后,基于列车在站间区间的运行信息,使用集成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卷积神经网络完成列车速度曲线与动态调度的联合。实验环境选择京沪高铁的一段下行线路,设置3组延误场景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在联合优化模型下,列车的平均调度时长为0.92 s,列车动态调度结果与速度曲线的平均匹配度为98.89%,平均匹配时长为0.0014 s。此外,相较于仅基于动态调度模型的未优化速度曲线,平均牵引能耗降低了9%,平均总延误时间降低了6.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联合方法 深度学习 速度曲线 动态调度 强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跳跃连接神经网络的无监督弱光图像增强算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洋 刘思瑞 +1 位作者 徐晓淼 王竹筠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8-216,共9页
针对Zero-DCE网络存在细节丢失和不同亮度区域处理结果出现差异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增强深度曲线估计网络(EnDCE-Net)的无监督弱光图像增强算法。通过探索弱光图像与未配对的正常光照图像之间的潜在映射关系,实现了对低光照场景下图... 针对Zero-DCE网络存在细节丢失和不同亮度区域处理结果出现差异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增强深度曲线估计网络(EnDCE-Net)的无监督弱光图像增强算法。通过探索弱光图像与未配对的正常光照图像之间的潜在映射关系,实现了对低光照场景下图像质量的显著改善。首先,提出新的特征提取网络,该网络整合了多个跳跃连接与卷积层,实现低层与高层特征的有效融合,从而学习到弱光图像中的关键特征,增强网络对弱光图像的学习能力。其次,设计一组联合的无参考损失函数,强调优化过程中与亮度相关的特性,从而更有利于图像增强模型的参数更新,提高图像增强的质量和效果。为了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在5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了对比实验,与次优算法Zero-DCE相比,有参考数据集SICE上的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性(SSIM)分别提升了9.4%、21%。无参考数据集LIME、DICM、MEF、NPE上NIQE分别达到了4.04、3.04、3.35、3.83。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算法表现出色,增强后的图像色彩自然,亮度均衡且细节清晰。无论是主观视觉评价还是客观定量指标,均显著优于对比算法,充分体现了在图像增强效果上的卓越性和先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光图像增强 深度曲线估计 无参考损失函数 多层卷积神经网络 无监督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学习曲线累积和分析
4
作者 李亚丹 王猛 +6 位作者 杜可朴 李帅 高飞 高梦宇 黄清博 陈林 周志刚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4-788,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学习曲线。方法采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分析法分析2024年5月至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同一医师完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CUSUM学习曲线进行拟合,以R2判断...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学习曲线。方法采用累积和(cumulative sum,CUSUM)分析法分析2024年5月至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同一医师完成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CUSUM学习曲线进行拟合,以R2判断拟合优度。比较学习曲线不同阶段患者基线和围手术期资料,以确定由学习阶段进入熟练阶段所需累积手术例数。结果所有患者穿刺活检术均顺利完成,操作时长为(20.2±3.4)min(15~29 min),随手术例数积累呈逐渐下降趋势。学习曲线最佳拟合为三次方曲线,拟合优度系数R^(2)=0.991,拟合方程:CUSUM值(110)=0.0003x^(3)-0.0813x^(2)+5.5979x+0.7743(x为手术例数)。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积累至第46例达到顶点,以此为分界分为学习阶段和熟练阶段。熟练阶段操作时长显著低于学习阶段[(18.33±2.31)min比(22.80±3.02)min,P<0.001],气胸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学习阶段(18.8%比37.0%,P=0.033)。结论CUSUM分析法精确分析110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学习曲线表明,掌握这项技术需累积手术例数46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和分析 肺穿刺活检 CT引导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布斯反思循环联合VR全景视频的手术室新护士技能培训实践
5
作者 孔娜 张云 +4 位作者 杨岩岩 张聚 苗成琼 王静 杨翠丽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56,共6页
目的 探讨吉布斯反思循环联合VR全景视频技能培训在手术室新护士中的实践效果。方法 按入科时间将64名轮转手术室的新护士分为两组,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入科的31名新护士作为对照组,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入科的33名新护士作为观察组... 目的 探讨吉布斯反思循环联合VR全景视频技能培训在手术室新护士中的实践效果。方法 按入科时间将64名轮转手术室的新护士分为两组,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入科的31名新护士作为对照组,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入科的33名新护士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技能操作培训,观察组采用吉布斯反思循环联合VR全景视频培训。比较两组新护士技能操作成绩、新护士转型冲击评分、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分、培训满意度,使用累积和分析法绘制每项操作总体学习曲线,比较两组掌握每项操作的最小操作例数。结果 观察组技能操作成绩、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得分、培训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新护士转型冲击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掌握每项操作的最小操作例数低于对照组。结论 吉布斯反思循环联合VR全景视频培训能提升新护士技能水平及其自主学习能力,使新护士更快适应手术室特殊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 新护士 技能培训 吉布斯反思循环 虚拟现实 转型冲击 自我导向学习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用电量曲线和深度学习的非技术性损失检测与识别
6
作者 王云静 肖克宇 +3 位作者 曲正伟 韩晓明 董海艳 Popov Maxim Georgievitch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211,共10页
电网中的非技术性损失不仅对电力公司经济效益造成显著影响,同时也给系统的电能质量和运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而不法用户牟取利益的技术手段也日益复杂,使得传统的非技术性损失检测方式逐渐陷入局限。文章研究了基于用电量曲线实施用电... 电网中的非技术性损失不仅对电力公司经济效益造成显著影响,同时也给系统的电能质量和运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而不法用户牟取利益的技术手段也日益复杂,使得传统的非技术性损失检测方式逐渐陷入局限。文章研究了基于用电量曲线实施用电篡改行为的操作手段,总结了一系列用于生成虚假用电数据的篡改策略。基于用电量曲线提取获得电力用户的用电行为特征之后,采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将其与实施用电篡改行为的结果相关联。最后通过构建多层级的神经网络架构,利用深度学习解决用电特征序列的多分类问题。根据某区域实际用电数据进行的算例仿真显示,文章研究内容能够实现对非技术性损失的有效检测以及具体篡改策略的分类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技术性损失 深度学习 用电量曲线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多分类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机器学习的测井曲线大尺度差异超分辨
7
作者 曹志民 丁璐 +1 位作者 韩建 郝乐川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0-685,共16页
精细储层描述一直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和生产的重点,但常规测井曲线的纵向分辨率难以满足对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储层的有效识别。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集成机器学习技术为核心,从多视多尺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两级知识迁移的测井曲线大... 精细储层描述一直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和生产的重点,但常规测井曲线的纵向分辨率难以满足对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储层的有效识别。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集成机器学习技术为核心,从多视多尺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两级知识迁移的测井曲线大尺度差异超分辨方法提高测井曲线的纵向分辨率,实现低成本情况下的储层精细描述;选取地层反映较好的微球电阻率、自然伽马、声波时差曲线作为目标曲线,实现高分辨成像电阻率曲线信息到目标测井曲线映射模型的构建,进而实现目标测井曲线的大尺度差异超分辨,并将超分辨结果与不同超分辨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得到的超分辨曲线与真实高分辨曲线相关系数大于0.9,与对比方法相比提高了3.6%~16.0%,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了28.9%~90.8%、15.7%~69.8%、24.4%~74.7%、25.0%~74.2%、25.2%~77.4%。本文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现有常规测井曲线的毫米级超分辨处理,得到的超分辨曲线能够大致地捕捉到地层的变化,降低了精细储层有效识别问题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储层描述 测井曲线 集成机器学习 大尺度 超分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置钉准确度及学习曲线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钟文杰 廖文鳌 +3 位作者 刘希麟 李亭 胡豇 王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目的:探讨手术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RA-MIS-TLIF)的置钉准确度并分析其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目的:探讨手术机器人辅助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robot-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RA-MIS-TLIF)的置钉准确度并分析其学习曲线。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1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组(n=80)和徒手组(n=80),两组患者均根据手术日期的先后进行排序并编号(1~80号),并分别分为4个亚组:1~20号为1组,21~40号为2组,41~60号为3组,61~80号为4组。统计分析两种术式的总手术时间、出血量、规划及置钉时间,比较术前、术后1d以及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ln曲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两种术式的总手术时间、出血量随手术例数变化的趋势,并采用Gertzbein-Robbins标准评价术后CT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分级进而评估置钉准确率。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总手术时间162.9±5.7min,出血量91.4±9.5mL,规划及置钉时间42.1±1.3min;徒手组总手术时间169.1±6.6min,出血量101.0±9.2mL,规划及置钉时间57.0±6.3min。机器人组共置入320枚螺钉,螺钉置钉准确率为97%(311/320);徒手组共置入320枚螺钉,螺钉置钉准确率为92%(295/320),且两组均无C、D级螺钉。两组总手术时间均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而减少,机器人组:[y=-5.894×ln(x)+183.891,R2=0.576,P<0.05],在2、3组间达到相对稳定;徒手组:[y=-4.424×ln(x)+184.221,R2=0.376,P<0.05],在3、4组之间达到相对稳定;两组出血量均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而减少,机器人组:[y=-9.480×ln(x)+125.361,R2=0.547,P<0.05],在2、3组之间达到相对稳定;徒手组:[y=-3.868×ln(x)+114.183,R2=0.148,P<0.05],在2、3组之间达到相对稳定。VAS评分,机器人组术后1d由术前6.9±1.1分降至2.4±0.9分(P<0.05),术后6个月降至1.1±0.4分(P<0.05);徒手组术后1d由术前7.0±0.9分降至2.4±0.9分(P<0.05),术后6个月降至1.4±0.6分(P<0.05)。ODI,机器人组术后1d由术前(59.5±7.1)%降至(20.0±4.1)%(P<0.05),术后6个月降至(10.8±3.0)%(P<0.05);徒手组术后1d由术前(57.7±6.9)%降至(19.6±4.6)%(P<0.05),术后6个月降至(11.3±3.4)%(P<0.05)。随访期间16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期间并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相较于传统徒手置钉MIS-TLIF,RA-MIS-TLIF的螺钉置钉准确率更高,其学习曲线在大约20例时趋于平稳,学习曲线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SHAP算法的声波测井曲线重构及可解释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黎子豪 蒋恕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1-331,共11页
测井技术是查明地下岩性、地层及地质流体的关键技术手段,在石油勘探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仪器损坏、井眼条件等因素,经常造成测井数据缺失、曲线不全等问题,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或经验公式方法无法合理地构建测井曲线间... 测井技术是查明地下岩性、地层及地质流体的关键技术手段,在石油勘探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仪器损坏、井眼条件等因素,经常造成测井数据缺失、曲线不全等问题,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或经验公式方法无法合理地构建测井曲线间的关系模型使得曲线重构精度相对较低,机器学习算法虽能在大量数据之间找到最为合适的数据映射关系进而提高模型精度,但相较而言其所构建的黑箱模型无法得到良好的解释。近期,可解释性算法的运用使得机器学习在重构测井曲线中的应用更为合理。通过将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简称SV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简称RF)以及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简称XGBoost)和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方法(linear regression,简称LR)的对比对英国能源局22-30b-11号井声波测井曲线进行了模型重构并基于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算法对XGBoost模型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XGBoost在测试集上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误差(MSE)分别为0.996,6.371,优于SVR的0.990、15.755和RF的0.993、9.871,而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则为0.969、48.895,表明XGBoost对声波时差曲线的重构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更好的泛化性能。创新性地采用SHAP算法对XGBoost黑箱模型的解释表明,在模型构建选择重要特征时,XGBoost模型采用地层温度数据作为特征明显合理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采用的井径测井数据。最后基于SHAP对模型进行了单点和全局特征交互解释。上述结果表明在声波测井曲线重构方面,机器学习算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并证明了SHAP算法在声波测井曲线重构机器学习模型解释方面的可行性,为后续机器学习在测井解释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曲线重构 机器学习 模型解释 SHAP算法 声波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MRI脑-肿瘤界面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脑膜瘤侵犯程度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星 王治超 +2 位作者 李华宁 王协锋 尤永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186,共12页
目的 开发并验证一种基于术前多参数MRI的脑-肿瘤界面影像组学脑膜瘤脑侵犯无创性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014年9月至2023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56例脑膜瘤患者,按照4∶1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524例)和测试集(132例),训练集... 目的 开发并验证一种基于术前多参数MRI的脑-肿瘤界面影像组学脑膜瘤脑侵犯无创性预测模型。方法 纳入2014年9月至2023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56例脑膜瘤患者,按照4∶1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524例)和测试集(132例),训练集用于预测模型的构建和优化,测试集用于模型泛化能力的评估。术前均行MRI检查(包括横断面T_(1)WI、增强T_(1)WI和T_(2)WI),图像经预处理和分割后确定脑膜瘤感兴趣区,构建厚度为0.80、1.00和1.20 cm的脑-肿瘤界面。从3个序列感兴趣区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单一值筛除、稳定性筛选组内相关系数[ICC(2,k)> 0.90]后,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筛选特征,采用轻量梯度提升机、Logistic回归、多层感知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共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脑侵犯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预测效能,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决策曲线分析评估不同模型在不同阈值概率下的临床净收益。结果 共656例脑膜瘤患者中152例(23.17%)存在脑侵犯,训练集有123例(23.47%)、测试集有29例(21.97%)。通过训练集五折交叉验证和测试集评估,比较18个模型-厚度组合(6种机器学习算法×3种脑-肿瘤界面厚度)的预测效能,1.00 cm脑-肿瘤界面的XGBoost模型表现优异,其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为0.913(95%CI:0.886~0.937,P=0.000),准确度为0.86、灵敏度为0.77、特异度为0.88;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821~0.961,P=0.000),准确度为0.90、灵敏度为0.72、特异度为0.95;Delong检验显示,该模型曲线下面积大于其他所有模型(均P <0.0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在训练集(决策曲线分析正净收益面积0.087)和测试集(决策曲线分析正净收益面积0.094)中均表现出最佳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基于1.00 cm脑-肿瘤界面的XGBoost模型展现出优异的预测效能,为脑膜瘤脑侵犯的术前评估提供一种准确、可靠的无创性预测方法,对术前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肿瘤浸润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非MeSH词) 机器学习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拓扑变化的数据驱动电力系统暂态主导失稳模式识别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芮 杨燕 +4 位作者 余娟 杨知方 朱晟毅 余亚南 孙昕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436-3447,I0013,共13页
电力系统暂态电压与功角混合失稳下的主导失稳模式(dominant instability mode,DIM)识别对制定快速调整措施至关重要。然而,现有数据驱动方法因拓扑变化适应能力不足,导致识别精度下降甚至失效。由此,该文提出一种适应拓扑变化的数据驱... 电力系统暂态电压与功角混合失稳下的主导失稳模式(dominant instability mode,DIM)识别对制定快速调整措施至关重要。然而,现有数据驱动方法因拓扑变化适应能力不足,导致识别精度下降甚至失效。由此,该文提出一种适应拓扑变化的数据驱动DIM识别方法。首先,提出基于K-means聚类和多随机卷积核变换的DIM高精度智能识别基础模型,利用K-means自适应选取关键暂态曲线,基于多随机卷积核变换表征暂态曲线斜率、失稳持续时间等重要DIM判断特征,从而适应拓扑变化并高效提取暂态曲线时序特征。其次,针对单个基础模型输出不确定性、可信度不足问题,提出基于Bagging集成学习和误差-分歧分解理论的DIM智能识别框架,自适应最优选择多个基础模型共同决策,提高结果的稳定性和可信性。最后,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36节点系统及其修改系统、某实际电网8897节点系统上的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方法可在保证较高DIM识别精度的情况下适应拓扑变化,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态稳定 主导失稳模式 关键曲线选取 多随机卷积核变换 集成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学统计与机器学习模型耦合的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山东 李军 +2 位作者 江兴元 杨义 赵荣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7-1839,共13页
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防灾减灾的一种重要手段,易发性评价模型的选取和优化至关重要。以思南县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曲率、地层、土地利用、年平均降雨量等16个评价因子,采用频率比(frequency ratio,FR)模型与支持向量机(suppo... 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防灾减灾的一种重要手段,易发性评价模型的选取和优化至关重要。以思南县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曲率、地层、土地利用、年平均降雨量等16个评价因子,采用频率比(frequency ratio,FR)模型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相耦合,引入网格搜索方法来获取SVM模型、RF模型及其耦合模型最优参数组合并用于模型训练,最终构建SVM、RF、FR-SVM及FR-RF模型对整个研究区进行滑坡易发性预测,并进行了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验证。结果表明:与单一机器学习模型相比,耦合机器学习有更多的滑坡灾害样本落于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有更高的准确率。单一模型中,RF模型有较多的滑坡灾害样本落于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耦合模型中,FR-RF模型有较多的滑坡灾害样本落于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且FR模型和FR-RF模型中没有滑坡灾害样本落在极低易发区,表明无论是单一模型还是耦合模型,RF模型的性能优于SVM模型。4种模型的ROC预测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316、0.8439、0.8644、0.9104,说明FR模型与RF模型结合的耦合模型有更高的准确率,该模型更适用于思南县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评价结果可为当地滑坡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评价 频率比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耦合模型 ROC曲线 思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经皮穿刺技术在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13
作者 朱括昀 朱悦 +6 位作者 丛琳 刘欣春 朱海涛 袁伟 裴磊 温凯程 王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目的:比较应用机器人辅助经皮穿刺技术开放置钉手术与常规机器人辅助开放置钉手术的切口暴露时间、置针及置钉准确性,探讨该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8月~2023年12月行机器人辅助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53例患者... 目的:比较应用机器人辅助经皮穿刺技术开放置钉手术与常规机器人辅助开放置钉手术的切口暴露时间、置针及置钉准确性,探讨该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8月~2023年12月行机器人辅助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53例患者,其中21例采用机器人辅助经皮穿刺技术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治疗(观察组),32例采用常规机器人辅助开放置钉技术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暴露时间、出血量、置针及置钉准确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将观察组患者按照接受手术的先后顺序平均分为A、B、C三组,每组7例,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机器人手术时间、置针及置钉准确率、并发症,采用ln曲线回归分析法分析手术时间随手术例数变化的趋势。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65.5±108.8min,对照组为309.2±154.9min,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暴露时间为189.0±94.7min,对照组手术开始时切口即暴露,切口暴露时间与手术时间相同(309.2±154.9min),观察组切口暴露时间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置针准确率为94.2%,对照组置针准确率为95.0%,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置钉准确率均为100%;术中出血量(对照组343.8±207.0mL vs观察组480.6±392.0mL)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感染1例,对照组切口感染3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A组、B组、C组总手术时间分别为350.9±92.8min、263.7±116.2min、181.9±25.8min,机器人手术时间分别为90.1±25.1min、73.9±12.1min、65.4±9.5min,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ln对数曲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手术病例数的增加,总手术时间[y=-71.324ln(x)+419.603]、机器人手术时间[y=-15.757ln(x)+110.527]显著减少,在第8例达到相对稳定。A组、B组、C组的置针、置钉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经皮穿刺技术减少了切口暴露时间,具有常规机器人辅助置针及置钉的高精准性;该技术总手术时间、机器人手术时间随着手术病例数的增加而减少,学习曲线很快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机器人 椎弓根螺钉 经皮穿刺技术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模型的重金属吸附树脂穿透曲线预测
14
作者 许慕舰 计成汉 +4 位作者 袁岭 孔德洋 张孝林 吕路 张炜铭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61,共8页
树脂固定床吸附工艺在含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中广泛应用,穿透曲线是其设计和优化的重要依据。当前,穿透曲线主要通过拟合柱实验数据获取经验模型参数来模拟,但该方法耗时耗力,且无法量化传质系数与多个影响因素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数据挖... 树脂固定床吸附工艺在含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中广泛应用,穿透曲线是其设计和优化的重要依据。当前,穿透曲线主要通过拟合柱实验数据获取经验模型参数来模拟,但该方法耗时耗力,且无法量化传质系数与多个影响因素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数据挖掘建立数据集,以Thomas模型参数k_(Th)和q_(0)为预测目标,训练并评价了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GBDT)和自适应增强(AdaBoost)4种机器学习(ML)模型,构建了AdaBoost-Thomas混合模型预测重金属吸附树脂固定床穿透曲线。结果表明,AdaBoost模型在预测k_(Th)和q_(0)中表现优异,其测试集上的R2分别为0.755和0.832。AdaBoost-Thomas混合模型对重金属吸附树脂固定床穿透曲线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相比传统方法,该模型能够在无柱实验数据支撑下,实现固定床穿透曲线快速、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树脂 重金属吸附 穿透曲线预测 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曲面薄壁件铣削系统动态特性识别方法研究
15
作者 王小娟 宋清华 +3 位作者 房晓辉 李振洋 杜宜聪 马海峰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77,共9页
模态参数作为结构动态特性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薄壁件铣削过程颤振预测的关键。机器学习为传统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但复杂曲面薄壁件在特定环境下难以获取数据、数据采集量大并存在大量高维非线性映射关系等... 模态参数作为结构动态特性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薄壁件铣削过程颤振预测的关键。机器学习为传统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但复杂曲面薄壁件在特定环境下难以获取数据、数据采集量大并存在大量高维非线性映射关系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因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曲面薄壁件铣削过程动态特性识别方法。首先,建立曲面薄壁件铣削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将连续系统离散化,推导出广义铣削系统离散化的随机状态空间方程。其次,基于随机子空间理论获得曲面薄壁件铣削过程模态参数,然后,利用滑动窗口技术进行数据降维,提取信号特征,通过模态参数识别神经网络构建输入特征与模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实现曲面薄壁件模态参数的识别。最后,以S形标准件为案例,采用本文方法和解析法获得了标准样件的铣削动力学参数,并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薄壁件 铣削 机器学习-随机子空间 模态参数 状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粒度空间存储位置调整的历史轨迹索引
16
作者 李彩云 韩京宇 +3 位作者 缪祝青 王彦之 毛毅 张怡婷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38-1846,共9页
为了支持历史轨迹数据的查询,通过学习型索引取代传统索引以减小索引存储代价和提升查询效率受到广泛关注.时空轨迹数据的分布不均匀,单粒度的模型不能兼容疏密不一致的轨迹数据;如果为每个周期数据分别构建一个模型,模型总存储大小线... 为了支持历史轨迹数据的查询,通过学习型索引取代传统索引以减小索引存储代价和提升查询效率受到广泛关注.时空轨迹数据的分布不均匀,单粒度的模型不能兼容疏密不一致的轨迹数据;如果为每个周期数据分别构建一个模型,模型总存储大小线性增长;如果只维护一个模型,模型性能通常会随着历史轨迹的增多而恶化.因此,提出一种双粒度空间存储位置调整的历史轨迹索引,包括嵌入空间识别、初始周期模型构建和后期存储位置调整3个阶段:首先,利用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将所有轨迹数据根据其稀疏性划分到粗细粒度层,在每个粒度层上,利用希尔伯特曲线获取轨迹点的一维排序,保证时空邻近的轨迹点排序值也接近;接着,在初始周期数据上构建分段线性模型;最后,后期数据利用初始周期构建的分段线性模型预测存储位置,采用Kuhn-Munkres算法解决模型预测存储位置产生位置冲突的问题.模拟和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与其它的学习型索引相比,不仅提升了查询性能,而且显著降低了索引大小和模型维护成本,有效地支持以读为主的历史轨迹数据查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型索引 密度峰值聚类 希尔伯特 Kuhn-Munkres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波束底质声学分类方法研究进展及展望
17
作者 周昊仪 马金凤 叶睿滢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0,25,共6页
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多波束底质声学分类研究方法,将利用不同声学特征的底质分类方法梳理为三大类,分别为基于声学信号特征的底质分类、基于海底声纳图像特征的底质分类及结合多源信息的底质分类,并对分类方法及特点进行详细介绍,目的是... 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多波束底质声学分类研究方法,将利用不同声学特征的底质分类方法梳理为三大类,分别为基于声学信号特征的底质分类、基于海底声纳图像特征的底质分类及结合多源信息的底质分类,并对分类方法及特点进行详细介绍,目的是深入了解当前多波束底质声学分类研究热点,分析得出现有分类方法的不足之处。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底质声学分类方法的发展趋势,认为多波束底质声学分类研究将逐渐向多信息源、智能化及实时化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测量 底质声学分类 反向散射强度 角度响应曲线 监督学习 非监督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储层压裂参数智能优化方法
18
作者 王云金 周福建 +5 位作者 苏航 郑乐怡 李明辉 于馥玮 李源 梁天博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4-743,共10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压裂效果预测精度差、参数优化困难等问题,研发页岩油储层压裂参数智能优化技术,并开展现场应用。建立能够自动抓取、存储、调用和分析的自治理数据库,筛选并分析22个地质、工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提... 针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压裂效果预测精度差、参数优化困难等问题,研发页岩油储层压裂参数智能优化技术,并开展现场应用。建立能够自动抓取、存储、调用和分析的自治理数据库,筛选并分析22个地质、工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提出分离式压裂效果预测模型,将压裂学习曲线分解为整体趋势和局部波动两部分:结合卷积神经网络局部连接、参数共享的特点与门控循环单元能够解决梯度消失的优势,构建卷积神经网络-门控循环单元算法,实现整体趋势的预测;利用自适应增强算法集成策略动态调整随机森林权重,实现局部波动的预测。设计策略梯度-遗传-粒子群算法,该算法在迭代过程中能够自适应调整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显著提升寻优策略的优化能力。将压裂效果预测与寻优策略相结合,实现了压裂参数的智能优化。经现场试验验证,该方法对油井压裂效果提升显著,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页岩油 压裂参数 学习曲线 智能优化 强化学习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电机S-曲线转速控制方法
19
作者 毛德辉 李鹏 吴建德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4,共7页
针对电机暂态控制产生冲击和抖动导致的设备易损坏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电机S-曲线转速控制方法。采用Sigmoid函数设计电机转速控制速度规划曲线,降低加速度不连续变化的冲击影响;基于Actor-Critic框架,结合深度确定性策略算... 针对电机暂态控制产生冲击和抖动导致的设备易损坏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电机S-曲线转速控制方法。采用Sigmoid函数设计电机转速控制速度规划曲线,降低加速度不连续变化的冲击影响;基于Actor-Critic框架,结合深度确定性策略算法(DDPG)和混合形式的奖励函数搭建深度强化学习控制器,建立动态奖惩机制;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将DDPG控制器与模型预测控制器、PID控制器、BP-PID控制器及GA-PID控制器分别在电机空载与负载时的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DDPG控制器可以实现电机平滑加减速控制,并且可以消除超调量,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当存在外部负载扰动时,电机转速跌落减少了50%~75%,极大提高了系统的抗扰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强化学习 S-曲线 暂态控制 转速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ansformer光变分类器的小天体短期目标自主识别技术
20
作者 雷开宇 桑海瑞 +3 位作者 史弦 李林 赵春晖 武延鹏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170,共14页
目标自主识别中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运动法、光变分析法均无法在短时间(20 min)内将目标从密集星场中识别出来,限制了自主导航算法的能力。针对该问题,对光变分析法进行了改进,构建了基于Transformer的光变分类器,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利... 目标自主识别中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运动法、光变分析法均无法在短时间(20 min)内将目标从密集星场中识别出来,限制了自主导航算法的能力。针对该问题,对光变分析法进行了改进,构建了基于Transformer的光变分类器,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利用光变曲线区分出恒星与探测目标,完成识别。利用仿真工具对恒星、小天体的光变曲线进行了仿真,并将仿真数据与DAMIT等实际观测数据相结合,构建数据集,用于分类器的训练与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显著提升短时间内星点类型判别与目标识别的准确性。在仿真测试数据集上,该算法分类的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5%以上。利用OSIRIS-REx在轨观测数据,将该算法与运动法、传统光变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比运动法,所提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识别出目标,且识别准确率远高于传统光变分析法,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导航 飞行器 小天体自主识别 深度学习 深空导航敏感器 小天体光变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