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孟“仁者爱人”说与生态文明 被引量:1
1
作者 钱耕森 沈素珍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共5页
生态问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孔子和孟子的"仁学",含有我国先秦儒家优秀的生态思想。孔孟本着"爱人"的"仁德",运用"能近取譬"的"仁之方",推己及人... 生态问题,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孔子和孟子的"仁学",含有我国先秦儒家优秀的生态思想。孔孟本着"爱人"的"仁德",运用"能近取譬"的"仁之方",推己及人,立己立人,成己成物,推"亲亲"及"仁民",再推"仁民"及"爱物",彰显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大力弘扬孔孟"仁学"珍爱自然、恢复自然的智慧,是基于这样的意愿: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以期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推动中华民族之永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仁学”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田大作的和平思想与孔墨学说 被引量:3
2
作者 黄顺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0-107,共8页
池田大作的和平思想虽根源于佛教教义,但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的“仁者爱人”与池田的“以生命眼光”看人,均以“人”为中心,以“爱人”为旨归,提倡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墨子的“兼爱非攻”与池田力主以实践的精神去反对战争... 池田大作的和平思想虽根源于佛教教义,但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的“仁者爱人”与池田的“以生命眼光”看人,均以“人”为中心,以“爱人”为旨归,提倡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墨子的“兼爱非攻”与池田力主以实践的精神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凸显了东方思想家一脉相承的思想源流。而孔儒的忠恕之道与池田的人生哲学所强调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理解、信任、尊重和宽容,更彰显了以人道主义和平思想为基石的普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田大作 和平思想 孔墨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周孔”而“孔孟”:儒家话语体系建构中的“圣人之道”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燕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56,168,共5页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孔孟"取"周孔"而代之,"周孔之道"演化为"孔孟之道",是儒家基于特定历史语境建构话语体系的产物。随着周、孔形象渐趋圣化,汉唐时人多以周、孔并举,包含政治教化与人伦道...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孔孟"取"周孔"而代之,"周孔之道"演化为"孔孟之道",是儒家基于特定历史语境建构话语体系的产物。随着周、孔形象渐趋圣化,汉唐时人多以周、孔并举,包含政治教化与人伦道德两方面内涵的"周孔之道"得以生成。继韩愈"道统论"之后,宋儒建构"性与天道"理论和道统谱系,"孔孟之道"逐渐成为儒学的代名词。统治者藉由教育、祭祀等参与此过程,也彰显出道统与治统的复杂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孔之道 孔孟之道 圣人 道统 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元璋的孔孟情结与明初民本政策 被引量:3
4
作者 滕新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浓厚的孔孟情结。建国前他对孔孟之道极度推崇,建国后则随着专制集权的加强,个人独裁意识急剧膨胀,一度想动摇孔孟的精神领袖地位,终以失败收场,不得不做出适当的退让。这在朱元璋几十年政治生涯中不过是一朵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浓厚的孔孟情结。建国前他对孔孟之道极度推崇,建国后则随着专制集权的加强,个人独裁意识急剧膨胀,一度想动摇孔孟的精神领袖地位,终以失败收场,不得不做出适当的退让。这在朱元璋几十年政治生涯中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却促使他在治国理民的策略上反复权衡,一手抓经济开发,一手抓文化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孔孟情结 明朝 民本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孟儒学”一词的出现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发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8,共6页
名以称实,言以达意。一种称谓的出现,常因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而附着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哲学概念尤其如此。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孔、孟长期分称,"孔孟儒学"一词属于晚出。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出现,不仅反映了儒学自身的演变,孟子... 名以称实,言以达意。一种称谓的出现,常因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而附着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哲学概念尤其如此。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孔、孟长期分称,"孔孟儒学"一词属于晚出。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出现,不仅反映了儒学自身的演变,孟子地位的沉浮,也折射了古代社会对孔、孟思想的体认与评价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孟历史际遇 孔孟儒学 思想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孟民本主义思想差异探微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4期60-64,共5页
孔、孟虽同为儒家代表人物 ,但两人在民本主义思想上却存在很多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对君、民两者本质认识上的差异 ;君、社稷、民三者之间地位安排上的差异 ;君、民之间关系处理上的差异 ;对仁政具体实施方案上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 孔、孟虽同为儒家代表人物 ,但两人在民本主义思想上却存在很多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对君、民两者本质认识上的差异 ;君、社稷、民三者之间地位安排上的差异 ;君、民之间关系处理上的差异 ;对仁政具体实施方案上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 ,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民本主义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捍卫与发扬
7
作者 冯浩菲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6-101,共6页
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争剧烈,百家争鸣,杨、墨的学说充满天下,孔子的学说不大流行,仁义的道路阻塞。孟子挺身而出,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延续儒家道统,捍卫和发扬孔子的仁学。这种捍卫和发扬的工作,主要贯穿于其游说诸侯、参与政治、参与... 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争剧烈,百家争鸣,杨、墨的学说充满天下,孔子的学说不大流行,仁义的道路阻塞。孟子挺身而出,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延续儒家道统,捍卫和发扬孔子的仁学。这种捍卫和发扬的工作,主要贯穿于其游说诸侯、参与政治、参与百家争鸣及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类捍卫和发扬的实践活动,孟子在许多重要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其“仁义”学说和“仁政”思想的提出和推广,开启了仁学的新领域、新范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孔子仁学思想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影响及于全世界,与当年孟子所作出的这类卓越贡献是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孔子仁学 捍卫 发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荀“天下”思想的“主体”审思——从当代“天下主义”论争说起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济洲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49,共8页
当代“天下主义”的论争可分为“内圣”派与“外王”派。“内圣”派主张以心性为发用,建构“天下主义”制度;“外王”派强调回归王道,以古代礼制文明为“天下主义”的制度参照。两派的思想之争可溯源到先秦时期孟子心性之学和荀子礼制... 当代“天下主义”的论争可分为“内圣”派与“外王”派。“内圣”派主张以心性为发用,建构“天下主义”制度;“外王”派强调回归王道,以古代礼制文明为“天下主义”的制度参照。两派的思想之争可溯源到先秦时期孟子心性之学和荀子礼制之学的分歧。孟子的“天下”思想以“民贵君轻”为基础,其“主体”是“天民”;荀子的“天下”思想以“礼三本说”为核心,其“主体”是“礼制”。孔子“天下”思想的“主体”是“君子”,他所奠定的“仁内礼外”的思想雏形,直接影响了孟子和荀子“天下”思想“主体”的阐发。孔、孟、荀“天下”思想的“主体”是当代政治哲学的“精英”、“公民”与“制度”,最严格也是最完美的政治公正标准应当是:一个制度是合法的,当且仅当它是多数人都同意的制度,并且多数人中至少包含了多数精英。孔、孟、荀在先秦时期所奠定的“天下”思想的“主体”之别开启了当代“天下主义”的论争,也内涵着化解“天下主义”论争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主义 孔子 孟子 荀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n Confucianism
9
作者 Duan Youguo Chen Songs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87-295,共9页
Confucianism thought has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aspects of Chinese,and it has become the shared national spirit of Chinese nation.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thought is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a great recreati... Confucianism thought has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aspects of Chinese,and it has become the shared national spirit of Chinese nation.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thought is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a great recre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great ideologists and educators,which is based on ritual and music culture of Confucianism,reflecting the philosophy of zeitgeist in various stages of social changes. The paper begins with the statement of connotation of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n Confucianism. Then,six aspects of the thought,the benevolent loving others,principle of benevolence and loyalty,loving all people and animals,etc. are interpreted,including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ought,which provides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ought of benevolence in the present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阐释 中华民族 民族精神 音乐文化 宗教仪式 哲学反思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