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 Tell A “Plausible Story” through Constructing Different Narrative Point of Views in “Wide Sargasso Sea”
1
作者 杜心怡 《海外英语》 2017年第14期164-166,共3页
"Wide Sargasso Sea"is one of Jean Rhys' novella which appealed enormous research. Although many studies touched on different meanings from its narrative perspective, most of them illustrated from the asp... "Wide Sargasso Sea"is one of Jean Rhys' novella which appealed enormous research. Although many studies touched on different meanings from its narrative perspective, most of them illustrated from the aspect which mixed narrator and point of view. This study researched this novell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int of view suggested by Prof. Shen Dan to decode author's method of telling a"plausible 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de Sargasso Sea narrative techniques point of view plausible st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ory Time and Narrative Time-On the Time in When We Two Parted 被引量:1
2
作者 耿祺 《海外英语》 2012年第1X期194-195,共2页
As narratives are composed of the content encoded and the medium giving concrete shape to them,narratives are inseparably intertwined with temporalities,those of story time and narrative time.In the poem When We Two P... As narratives are composed of the content encoded and the medium giving concrete shape to them,narratives are inseparably intertwined with temporalities,those of story time and narrative time.In the poem When We Two Parted,there is the co-existence of story time and narrative time.The story time covers three sections depicting separately the past events,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They are boiled down into the poem in thirty two lines in total,which gives rise to the variance between duration of story time and duration of narrative time.The durations endow the poem with distinguishable narrative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ry TIME NARRATIVE TIME DU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Research of Edgar Allan Poe's The Tell-Tale Heart:A Corpus-Based Analysis
3
作者 崔昕 《海外英语》 2016年第13期232-236,共5页
This paper will carry out corpus stylistic research method and rely on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tools of corpus linguistic to analyze the short story of The Tell-Tale Heart by Edgar Allan Poe with the purpose ... This paper will carry out corpus stylistic research method and rely on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tools of corpus linguistic to analyze the short story of The Tell-Tale Heart by Edgar Allan Poe with the purpose of describing its some stylistic features in terms of narrative style and certain striking words as well as the general difficult degree of the whole story. Also,through examining these certain stylistic features, this paper will further demonstrate how these features create particular effect and produce a special picture to rea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gar STYLISTIC CORPUS Allan qualitative examining NARRATIVE story SENTENCE LEXIC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the Presentation of Social Class Difference in The Garden Party in terms of its Narrative Style and Settings Description
4
作者 刘裕 《海外英语》 2018年第2期172-173,共2页
Katherine Mansfield was a predominant modernist writer who had written the well-known short story The Garden Party, which explicitly interprets the idea of social clas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pper class and the worki... Katherine Mansfield was a predominant modernist writer who had written the well-known short story The Garden Party, which explicitly interprets the idea of social clas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pper class and the working class.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presentation of social class difference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the narrative style and the set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class difference narrative style SETTIN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儿童图片故事叙说中的视觉加工研究
5
作者 马博森 李发睿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共11页
本研究借助图片故事叙说眼动任务,通过对比分析方法,考察6-8岁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同与之匹配的正常发展儿童在叙说图片故事时的视觉加工特征,并探讨视觉加工特征与叙说话语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1)孤独症儿童在主要区域的注视时... 本研究借助图片故事叙说眼动任务,通过对比分析方法,考察6-8岁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同与之匹配的正常发展儿童在叙说图片故事时的视觉加工特征,并探讨视觉加工特征与叙说话语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1)孤独症儿童在主要区域的注视时长和注视次数均低于正常发展儿童,在次要区域的注视时长和注视次数均高于正常发展儿童,且两区域的注视次数有显著性差异。(2)孤独症儿童叙说话语中的名词使用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发展儿童,但代词却显著低于正常发展儿童,两组儿童叙说话语中的名词和代词使用频率与其主要区域和次要区域的注视偏好具有显著相关性。(3)两组儿童的总体注视指标和眼跳指标没有显著差异,在社会性区域和非社会性区域的注视指标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论支持弱中央统合理论假设,发现孤独症儿童在图片故事叙说中的视觉加工以及所产出的叙说话语中均表现出整体统合能力不足的缺陷,并且其叙说话语特征可能受视觉加工偏好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研究未发现孤独症儿童在视觉加工中存在局部加工偏好和社会注意缺陷问题,这可能与任务类型及诱发材料设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图片故事叙说 视觉加工 眼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atexts Narrative in David Lodge's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
6
作者 陈文玉 《海外英语》 2018年第23期10-13,共4页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ist and literary critic David Lodge has published sixteen works of fiction,including the latest published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2016).I... Th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ist and literary critic David Lodge has published sixteen works of fiction,including the latest published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2016).In this work,the first story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is the earliest one which was written in the winter of 1965-1966 and mainly tells about a professional man who refuses to get up in order to escape the harsh world and I chiefly discuss the paratexts of it.Gerard Genette defines paratexts as"are those liminal devices and conventions,both within and outside the book,that form part of the complex mediation between book, author, publisher, and reader:titles,forewords,epigraphs,and publishers'jacket copy are part of a book's private and public history."In this paper,I adopt Genette's theory of paratexts which provides a unique theoretical approach for fiction study and apply it to the analysis of Lodge's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The work is rich in miscellaneous paratexts which are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work and aid comprehension while shorten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uthor and reader.The paper mainly examines the peritext:the elements inserted into the interstices,such as,the cover,title,epigraph,biography of the author,reviews of the book,foreword,jacket copy,illustration,dedication,afterword and acknowledgements.Investigating the peritexts of the work indicates the unique func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to the fictional text.Ultimately,they become th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author,the text and the reader,and are exemplary of Lodge's creativity and hybrid narrative sty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vid Lodge the MAN WHO Wouldn't GET Up and OtheR STORIES Genette's theory of paratexts Paratexts NARRATIVE strate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前故事话语”看叙事交流的三层结构
7
作者 钱翰 王瑾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8,共13页
叙事学中的“隐含作者&隐含读者”概念,一般无法在文内直接确定所指,且关涉到叙事交流的层次和主体数量。因此,自被韦恩·布斯提出以来便备受争议。本文在梳理叙事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前故事话语”,这种安装故事外壳的叙述方式... 叙事学中的“隐含作者&隐含读者”概念,一般无法在文内直接确定所指,且关涉到叙事交流的层次和主体数量。因此,自被韦恩·布斯提出以来便备受争议。本文在梳理叙事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前故事话语”,这种安装故事外壳的叙述方式最初承继自口头传统,后在现代小说中用于形式探索和元叙事反思,它利用修辞技术塑造非时间性(即在场性),从而发挥召唤读者和渗透真实价值的修辞功能,此时可令行迹难寻的“隐含作者&隐含读者”显现,并从形式上揭示叙事交流的三层结构真实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故事叙述 叙事学 口头文学 召唤结构 交流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活的中国”:中国故事的移情叙事与共情传达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刚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1936年埃德加·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在英国出版,通过对中国新文艺的编译,斯诺逐步理解了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切身体会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与中国及中国文学实现了一种共情共鸣。由此,《活的中国》便不仅仅是... 1936年埃德加·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在英国出版,通过对中国新文艺的编译,斯诺逐步理解了中国社会的深层问题,切身体会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与中国及中国文学实现了一种共情共鸣。由此,《活的中国》便不仅仅是对早期中国现代文学的简单推介,更是斯诺自身情感对象化的结果,带有了某种移情叙事的功能。在编译过程中,斯诺用西方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二度创作了那些中国故事,并将其置放在彼时世界左翼文学的大背景中,赋予中国文学与民族话语以人类普遍的情感共识,展示了一个“活的中国”。这样的共情传达,打破了传播中的“沉默螺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海外传播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的中国》 中国故事 移情叙事 共情传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阔异龄混交模式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王智慧 张秀华 +3 位作者 叶小玲 蒙宇平 罗艳娟 覃恒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62-68,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杉阔异龄混交方式对珍贵阔叶树种生长情况的影响,通过带状混交、均匀混交和纯林3种造林方式,在国有七坡林场杉木成熟林中混交香合欢(Albiziaodoratissima)、红椿(Toonaciliata)、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Pierre... 为了研究不同杉阔异龄混交方式对珍贵阔叶树种生长情况的影响,通过带状混交、均匀混交和纯林3种造林方式,在国有七坡林场杉木成熟林中混交香合欢(Albiziaodoratissima)、红椿(Toonaciliata)、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Pierre)、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楠木(Phoebe bournei)、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 Chun et How)等珍贵阔叶树种,以混交后2.5年生珍贵树种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为评价指标,开展杉木异龄混交珍贵树种不同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纯林模式的珍贵树种单株材积大于混交模式,其中香合欢的生长速度最快;混交模式中交趾黄檀的生长速度最快;2种混交模式中以带状混交的珍贵树种单株材积为最大,带状混交、均匀混交分别以15 m带宽、80%间伐强度的珍贵树种长势为最好。综上所述,树种选择和混交方式是影响林下复合经营短期成效的关键,短期来看,杉木林复层改造的优良树种和优良模式分别是交趾黄檀和带状混交;另外,香合欢的生长速度虽非常快,但不适合林下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龄复层混交 间伐强度 香合欢 交趾黄檀 单株材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语句中“了”的语篇功能初探 被引量:19
10
作者 徐晶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8,共10页
本文通过对《空中小姐》的语篇分析,揭示了叙事语句中"了"的功能及语篇分布特点。研究认为,在叙事语句中,"了2"用于叙述者对故事主要进展阶段的主观切分,与其他指向成分(时间、空间、人物等)一起共同设置故事推进... 本文通过对《空中小姐》的语篇分析,揭示了叙事语句中"了"的功能及语篇分布特点。研究认为,在叙事语句中,"了2"用于叙述者对故事主要进展阶段的主观切分,与其他指向成分(时间、空间、人物等)一起共同设置故事推进的大框架。而故事进展框架中的具体事件,则用"了1"加以叙述,同时,在点题(abstract)和回应(coda)部分通常也使用"了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 叙述者 故事进展 事件 修辞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叙述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11
作者 郭红霞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5-128,共4页
叙述是叙事的行为过程,是讲述故事的一种心智过程和言语行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提高认知能力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组织和表达言语的活动。英语词汇学习中,叙述主要是一种有意识、非自然地对词汇的认知和运用方式,同时也是习... 叙述是叙事的行为过程,是讲述故事的一种心智过程和言语行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提高认知能力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组织和表达言语的活动。英语词汇学习中,叙述主要是一种有意识、非自然地对词汇的认知和运用方式,同时也是习得词汇的一种手段。它主要从词的形义联想、词的搭配和语体特征方面影响学习者对词汇的"指导性习得"和"自学性习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习得 叙述 故事 认知 学得 习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画的图像与叙事 被引量:7
12
作者 占跃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6-202,共7页
图像是一种与文字相等同的传播佛教思想的重要工具。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在绘画叙事的清晰性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敦煌257窟的九色鹿本生故事画的叙事结构安排巧妙,情节单元分隔清晰,衔接自然,画面空间的整体性与间断性结合完美,形象细... 图像是一种与文字相等同的传播佛教思想的重要工具。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在绘画叙事的清晰性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敦煌257窟的九色鹿本生故事画的叙事结构安排巧妙,情节单元分隔清晰,衔接自然,画面空间的整体性与间断性结合完美,形象细节描绘生动,这些使得这幅壁画在宗教绘画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257窟 故事画 图像 九色鹿本生 情节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绘画地域性研究述评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慨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5-202,78,共9页
中国古代绘画的地域性既是艺术现象,也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现象。自六朝至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6世纪到19世纪初对于绘画地域性的非系统认识和表述;二是19世纪初至19世纪40年代"地域因素"被视为影响... 中国古代绘画的地域性既是艺术现象,也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现象。自六朝至今,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6世纪到19世纪初对于绘画地域性的非系统认识和表述;二是19世纪初至19世纪40年代"地域因素"被视为影响绘画风格的因素之一;三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阶段,"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被批判,使得绘画与地理之间关系的探讨陷入停滞。四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既带来了古代绘画研究成果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填补了文化地理学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 地域性 绘画 地理环境 理论探讨 宏观叙说 个案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路径探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曾平 涂永红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6-9,90,共5页
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走向世界、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一步,已经成为国内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共同话题。坚持从故事内容、话语体系、讲述方式三个路径入手讲中国故事,能够有效增强中国故事的说服力、感染力和认同度,让中... 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走向世界、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一步,已经成为国内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共同话题。坚持从故事内容、话语体系、讲述方式三个路径入手讲中国故事,能够有效增强中国故事的说服力、感染力和认同度,让中国故事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故事 内容体系 中国话语 讲述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故事·解释——海登·怀特的历史叙事学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霞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72-76,共5页
海登·怀特认为,历史叙事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特质决定历史叙事必然具有修辞色彩。史学家将零散琐碎的单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蕴涵开头、中间、结尾的完整故事这一过程,势必伴随情节化解释、形式论证式解释、意识形... 海登·怀特认为,历史叙事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特质决定历史叙事必然具有修辞色彩。史学家将零散琐碎的单组历史事件转化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蕴涵开头、中间、结尾的完整故事这一过程,势必伴随情节化解释、形式论证式解释、意识形态蕴涵解释,这个过程无法绝对摆脱史家个人的主观好恶和情感偏好,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诗性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登·怀特 历史叙事 语言 故事 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故事学:发现民间故事的现实意义 被引量:14
16
作者 万建中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16-24,共9页
中国现代民间故事学肇始于对民间故事现实意义的发现,或者说,学者们发现了民间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种种意义,才开始专注于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学者们将这一最为"俗"的民间文学形式带入学术殿堂,展开了多重视角的学... 中国现代民间故事学肇始于对民间故事现实意义的发现,或者说,学者们发现了民间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种种意义,才开始专注于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学者们将这一最为"俗"的民间文学形式带入学术殿堂,展开了多重视角的学术审视,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民间故事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故事学 教育 叙事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三言二拍”看话本小说的可拟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昌林 王莹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9年第6期115-118,共4页
明代后期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中的话本是在说话艺人底本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而大量拟话本是模拟话本形式创作而成的,形成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独有的艺术特色。"三言二拍"深受话本小说影响形成... 明代后期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中的话本是在说话艺人底本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而大量拟话本是模拟话本形式创作而成的,形成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独有的艺术特色。"三言二拍"深受话本小说影响形成自己"拟话本"小说的特点,说明话本小说的可拟性,这种"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叙述体制的可拟性,话本小说的体制转化为固定的叙述结构;书场交流的可拟性,说话人和听众的现场交流转化为虚拟的叙述语言;艺术风貌的可拟性,艺术风貌方面也体现了对话本小说传统的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言二拍 话本 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Q革命”与“二重思维”——论鲁迅《阿Q正传》的辛亥革命叙事 被引量:3
18
作者 丰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148,共7页
民初的辛亥革命书写多描绘辛亥革命对国民意识的催生作用以及国人对国民身份的体认过程,而五四时期的《阿Q正传》则戳破了这一"无缝转换"的美梦,演绎着国民意识被吞噬的过程。这种吞噬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通过"据说的革... 民初的辛亥革命书写多描绘辛亥革命对国民意识的催生作用以及国人对国民身份的体认过程,而五四时期的《阿Q正传》则戳破了这一"无缝转换"的美梦,演绎着国民意识被吞噬的过程。这种吞噬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通过"据说的革命"对"阿Q革命"的影响,演绎集体意志如何吞噬了个体意志;阿Q意识中的"暴君理想"如何从个体内部抵制了民主自由的建构;通过未庄人革命历程中的"二重思维"和"圆环结构",演绎了"旧文化"对新文明的强大消解作用。鲁迅否定的并非辛亥革命本身,而是国人的"彷徨姿态"对辛亥革命精神和民国传统的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臣民与国民 辛亥革命叙事 二重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人称叙述交流情境中的读者定位——《如何讲述真实的战争故事》评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柳晓 屈静雯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共5页
当代美国著名越战作家梯姆·奥布莱恩的《如何讲述真实的战争故事》中,隐含作者通过第二人称叙述交流情境中受述者和叙事读者的定位,在对创伤化的人物叙述者起到救赎作用的同时,使得叙述者与其男性人物和理想的男性叙事读者之间建... 当代美国著名越战作家梯姆·奥布莱恩的《如何讲述真实的战争故事》中,隐含作者通过第二人称叙述交流情境中受述者和叙事读者的定位,在对创伤化的人物叙述者起到救赎作用的同时,使得叙述者与其男性人物和理想的男性叙事读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共通的联系纽带,也由此实现隐含作者更大的讲述目的:通过人物叙述者对于女性人物的贬损、将女性排除出话语交流圈子,来表达对女性的憎恶、排斥,以此加强男性之间的团结,进而重振美国男性气概,以改变因越战失败所造成的老兵边缘化和男性叙述权威之瓦解等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何讲述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 梯姆·奥布莱恩 第二人称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事的意义——艺术、文化与传播视野下的电影叙事理论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志敏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第1期7-13,共7页
本文以故事的意义为主要论述对象,从人文科学的视角对电影叙事所置身的理论情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叙事与语言符号,叙事与科学理论叙事的关系做了简要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简要分析中国当下电影叙事的问题和文化资源优势,在电... 本文以故事的意义为主要论述对象,从人文科学的视角对电影叙事所置身的理论情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叙事与语言符号,叙事与科学理论叙事的关系做了简要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简要分析中国当下电影叙事的问题和文化资源优势,在电影叙事艺术(创作技巧)之外的层面上,对电影叙事所关涉的根本性的传播意义与文化意义等问题做出了明确的梳理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学 故事 叙事 叙述 语言 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