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f diesel fuel oil using supported Fenton catalysts and assisted with ultrasonic energy 被引量:1
1
作者 Roberto Flores Arturo Rodas Raquel Gasperi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176-1184,共9页
An ultrasound-assisted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oxidation process was applied to eliminate sulfur from commercial diesel fuel oil.The studied variables were catalyst concentration,type of catalyst(homogeneous or hetero... An ultrasound-assisted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oxidation process was applied to eliminate sulfur from commercial diesel fuel oil.The studied variables were catalyst concentration,type of catalyst(homogeneous or heterogeneous),oxidizing agent concentration,and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energy.Supported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impregnation of coal fly ash with an iron(Ⅱ)sulfate aqueous solution using ultrasound energy.After drying,the catalyst was calcined at 500℃for 4 h.The oxidizing agent was hydrogen peroxide.Ultrasound energy was applied with a frequency of 47 kHz and an intensity of 147 W.Ethanol was employed for extracting the oxidized compounds from the hydrocarbon mixture.Coal fly ash and ethanol were used with the purpose of applying low-cost raw materials in chemical processes.It was found that under the studied conditions,increasing oxidizing agent concentr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energy can enhance the sulfur removal from commercial diesel fuel oil.Catalyst concentration did not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cess.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using homogeneous or heterogeneous catalyst,which is important since the heterogeneous catalyst could be recovered,reactivated,and used in many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diesel Ultrasound energy Supported catalyst Low-cost raw materia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Simulation Research on Urea-SCR DeNO_x Catalyst for Diesel Engine
2
作者 姜磊 葛蕴珊 +1 位作者 Asad Naeem Shah 谭建伟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4期428-432,共5页
In order to reduce oxides of nitrogen (NOx) emanated from a diesel engine, a comprehensive urea selective catalyst reduction (SCR) DeNOx catalyst was modeled in which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used as a complemen... In order to reduce oxides of nitrogen (NOx) emanated from a diesel engine, a comprehensive urea selective catalyst reduction (SCR) DeNOx catalyst was modeled in which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used as a complementary tool for 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to make the design decisions, and hence shorten the de- velopment process. In this approach, relevant conversion reactions were studied in 1D model, and the parame- ters obtained in this way were transferred to 3D simul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conver- sion of NO and NO2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monolith solid temperature.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ratio of NO2/NOx the conversion of NO, NO2 and NOx increased resulting in maximum reduction of NOxat the ratio of 1; beyond this ratio, the conversion of NO2 and NOx decreased; however, NO continued to be converted till the ratio was 1.8. The conversion of NOx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space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sel engine selective catalyst reduction (SCR) oxides of nitrogen (NO~)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和金属DPF对柴油机排气中碳烟纳观结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明 郝斌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开展了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和金属DPF对柴油机排气中碳烟纳观结构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机排气中碳烟平均微晶长度(L_(p))随负荷的增加而增大,随转速的升高而减小;平均微晶层间距(D_(p))和平均微晶曲率(T_(p))的变化规律与L_(p... 开展了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和金属DPF对柴油机排气中碳烟纳观结构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机排气中碳烟平均微晶长度(L_(p))随负荷的增加而增大,随转速的升高而减小;平均微晶层间距(D_(p))和平均微晶曲率(T_(p))的变化规律与L_(p)相反。经过DOC处理后,L_(p)增大,D_(p)和T_(p)减小;而它们的变化幅度均随负荷的增大而增大,随转速的升高而减小。金属DPF对碳烟3个纳观结构特性参数的影响均不大。原机排气中碳烟的L_(p)、D_(p)和T_(p)均与碳烟氧化反应表观活化能(E_(a))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中,T_(p)与E_(a)的决定系数最大;经过DOC处理后,L_(p)、D_(p)和T_(p)与E_(a)的决定系数均略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 碳烟 纳观结构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温度对DOC前温度合理性故障影响性分析
4
作者 郑春芳 李长豫 白晓鑫 《内燃机与配件》 2024年第6期12-15,共4页
选取一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在高温、常温、低温环境开展实际道路整车后处理DOC前温度合理性故障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温度下,DOC前温度合理性故障均能满足监控条件,能够正常报出故障且无误报,满足开发及法规要求。高... 选取一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在高温、常温、低温环境开展实际道路整车后处理DOC前温度合理性故障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温度下,DOC前温度合理性故障均能满足监控条件,能够正常报出故障且无误报,满足开发及法规要求。高温环境故障报出时间在240s,常温和低温环境故障报出时间在300s。DOC前温度合理性故障在不同环境故障报出工况基本一致,发动机转速在(1400~2000)rpm,车速在(60~80)km/h。这个测试结果对下阶段法规整车OBD后处理合理性故障检测方法提供依据,减少故障在实际道路的检测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温度 doc前温度合理性 监控条件 故障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DOC+CDPF对重型柴油机气态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冯谦 楼狄明 +2 位作者 计维斌 谭丕强 胡志远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共6页
基于AVL-PEU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器(DOC)、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器耦合催化型颗粒捕集器(DOC+CDPF)对重型柴油机一氧化碳(CO)、总碳氢化合物(THC)、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_2)和二氧化硫(SO_2)气态物排放特... 基于AVL-PEU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器(DOC)、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器耦合催化型颗粒捕集器(DOC+CDPF)对重型柴油机一氧化碳(CO)、总碳氢化合物(THC)、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_2)和二氧化硫(SO_2)气态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单独的DOC,DOC+CDPF对CO具有更低的起燃温度,在催化剂活性位上THC比CO具有较强的吸附强度和活性位竞争优势,因此具有比CO更低的起燃温度;DOC和DOC+CDPF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NO、增加NO_2、减少总NO_x排放,减少NO的主要途径是氧化机理;在催化剂中添加氧化铈(CeO_2)能有效实现稀燃储硫、富燃释放硫的效果,增强催化剂的抗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器 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器耦合催化型颗粒捕集器 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 气态排放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HRTEM研究DOC和DPF对柴油机颗粒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志豪 李磊 +3 位作者 钞莹 任源 许新 马凡华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4-58,共5页
利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对安装了排气后处理装置的CY4102-CE4B柴油机排放的颗粒进行观察,对比了ESC循环中工况7与工况10后处理装置中,柴油氧化催化器(DOC)与颗粒捕集器(DPF)前后颗粒的微观形貌与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颗粒的基... 利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对安装了排气后处理装置的CY4102-CE4B柴油机排放的颗粒进行观察,对比了ESC循环中工况7与工况10后处理装置中,柴油氧化催化器(DOC)与颗粒捕集器(DPF)前后颗粒的微观形貌与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颗粒的基本粒子均呈近似球形,与发动机工况和后处理装置无关;经DOC后组成颗粒的基本粒子的轮廓比在DOC前更清晰,次级粒子由葡萄状结构向链状结构转化,但经DPF后,又向葡萄型结构转化;低速低负荷时,组成基本粒子的内核与外壳不甚明晰,呈无定型结构,基本结构单元的尺寸较小,薄层呈波浪状;而高速高负荷时,组成基本粒子的内核与外壳更加清晰,呈石墨结构,层状结构也更加明显,薄层几乎呈直线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柴油氧化催化器 颗粒捕集器 颗粒 高分辨率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CDPF+SCR对轻型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楼狄明 谭畅 +1 位作者 谭丕强 胡志远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1,27,共7页
为研究DOC+CDPF+SCR对轻型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的影响,以一台满足国五排放法规的轻型柴油机作为样机,加装DOC+CDPF+SCR后处理系统后进行了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装DOC+CDPF+SCR后处理系统对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有一定影... 为研究DOC+CDPF+SCR对轻型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的影响,以一台满足国五排放法规的轻型柴油机作为样机,加装DOC+CDPF+SCR后处理系统后进行了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装DOC+CDPF+SCR后处理系统对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有一定影响,外特性下扭矩平均降幅为1.3%,负荷特性下燃油消耗率平均升幅为2.6%。DOC+CDPF+SCR能有效降低柴油机的NO_x,THC,CO以及颗粒物排放。DOC主导净化THC和CO,对颗粒物也有良好的减排能力;SCR主导净化NO_x,排气温度较低时转化效率不高;CDPF主导净化颗粒物排放,对中小粒径颗粒物的净化效率更高。PN和PM平均减排率分别为99.1%和9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氧化催化器 催化颗粒捕集器 选择性催化还原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置DOC对SCR系统柴油机NO_x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田茂军 朱红国 +2 位作者 黄德军 徐辉 李祚兵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84,共5页
对装配前置DOC和无DOC的SCR系统柴油机进行稳态和瞬态试验,研究了前置DOC在不同循环状态下对NO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前置DOC能显著提高SCR入口处NO2与NOx的体积比V(NO2)∶V(NOx),加速SCR反应,提高NOx转化效率,改善NOx排放;在ESC非怠... 对装配前置DOC和无DOC的SCR系统柴油机进行稳态和瞬态试验,研究了前置DOC在不同循环状态下对NO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前置DOC能显著提高SCR入口处NO2与NOx的体积比V(NO2)∶V(NOx),加速SCR反应,提高NOx转化效率,改善NOx排放;在ESC非怠速工况下,DOC对V(NO2)∶V(NOx)的影响会随着排气中氧含量和排气温度、空速的提高逐渐降低;温度超过一定范围时,NH3对O2的选择性突然提高,V(NO2)∶V(NOx)对NOx转化效率的影响将减小;DOC内氧化反应产生的热量有限,不足以提高SCR入口处排气温度,而DOC陶瓷载体的储热特性在瞬态循环下会对SCR入口温度产生一定影响,但这并不是改善NOx排放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放 氮氧化物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 选择性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POC/SCR组合后处理技术在非电控柴油机排放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洋 孙亮 +3 位作者 白书战 王刚 张杰 李国祥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2,共5页
在一台经典非电控柴油机上进行了氧化催化剂(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颗粒氧化转化器(particle oxidation catalyst,POC)/选择性催化还原转化器(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组合后处理排放控制研究以使其达到国-Ⅴ标准... 在一台经典非电控柴油机上进行了氧化催化剂(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颗粒氧化转化器(particle oxidation catalyst,POC)/选择性催化还原转化器(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组合后处理排放控制研究以使其达到国-Ⅴ标准要求,对后处理单元的选择及排布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DOC+POC及SCR单后处理系统仅能使试验发动机排放污染物中颗粒物(PM)或NOx达到国-Ⅴ标准;而DOC/POC/SCR组合后处理系统则可使两种污染物排放均满足标准要求。SCR与DOC+POC排布顺序对污染物去除效率无明显影响。对POC的被动再生研究表明:DOC+POC系统需置于SCR系统前以使排气中NO2量满足POC的连续再生要求,且SCR系统后置也可降低其入口温度,减小温度对涂层的热老化影响。通过陶瓷POC的应用及结构优化设计使得组合后处理系统排气背压控制在25kPa之内,可减少对发动机性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非电控柴油机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 颗粒氧化转化器 选择性催化还原 组合后处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POC发动机燃用不同基准燃油尾气排放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潇文 王凤滨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9-92,共4页
采用高硫柴油、国Ⅲ、国Ⅳ和国Ⅴ4种不同硫含量的基准燃油,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了加装DOC+POC后处理装置的国Ⅳ柴油机的ESC 13工况测试,并用AVL AMA i60气体分析仪对CO,HC,NOx和PM排放进行测量。研究了不同基准燃油对加装DOC+POC后处理... 采用高硫柴油、国Ⅲ、国Ⅳ和国Ⅴ4种不同硫含量的基准燃油,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了加装DOC+POC后处理装置的国Ⅳ柴油机的ESC 13工况测试,并用AVL AMA i60气体分析仪对CO,HC,NOx和PM排放进行测量。研究了不同基准燃油对加装DOC+POC后处理装置的国Ⅳ柴油机的排放影响,并与原机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O和HC的转化效率与燃油硫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DOC+POC后处理可有效减小CO和HC的排放,稳态循环下国Ⅴ柴油CO和HC的平均转化效率分别为90.6%和86.6%,且随着燃油中含硫量的降低而增大,特别是在高转速大负荷工况。受燃油硫含量影响,DOC+POC后处理装置对高硫柴油、国Ⅲ、国Ⅳ3种燃油的PM排放降低不起作用,反而会使PM排放增加,然而对国Ⅴ柴油的PM净化率可达8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颗粒氧化催化器 柴油氧化催化器 燃料试验 排放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和金属基DPF对柴油机排气颗粒物表面官能团演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博 刘顺涛 +4 位作者 杨鹤 陶志平 卢文彤 丁晓亮 邢建强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9年第6期52-59,共8页
开展不同工况下普通商用DOC和金属过滤载体DPF对柴油机排气颗粒物(PM)表面官能团影响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DOC中催化剂和高温作用下,PM表面甲基、亚甲基官能团氧化速率相近,DOC对PM表面A2958/A2928比值影响不大;DOC中,PM表面C=O官能团... 开展不同工况下普通商用DOC和金属过滤载体DPF对柴油机排气颗粒物(PM)表面官能团影响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DOC中催化剂和高温作用下,PM表面甲基、亚甲基官能团氧化速率相近,DOC对PM表面A2958/A2928比值影响不大;DOC中,PM表面C=O官能团比C-O官能团具有更高的氧化速率,且PM表面碳氢官能团比碳氧官能团也具有更高的氧化速率,导致经DOC处理后,PM的A(C=O)/A(C-O)比值及表面碳氢官能团含量显著减少。金属过滤载体DPF中排气温度较低且无贵金属催化作用,PM表面稳定性较差的亚甲基在DPF中优先氧化,而PM表面C=O、C-O官能团在DPF中的氧化速率均比较缓慢,导致经DPF处理后,PM样品的A2958/A2928比值均显著提高,A(C=O)/A(C-O)比值变化不大,而A(CH3+CH2)/A(C-O+C=O)比值均小幅下降;DPF中,几种表面官能团氧化速率均较低,但在排气温度较高的工况,亚甲基的氧化速率还是稍快于其它几种官能团的氧化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PF) 颗粒物(PM) 官能团 氧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内控制策略下的DOC温升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刚 彭宇明 李大勇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8年第1期59-64,共6页
建立较为精确的DOC模型,从喷油参数和EGR率等影响机内DPF再生的主要控制参数着手,详细分析了各参数对DOC温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主喷正时、主喷油量、轨压、远后喷油量、近后喷油量、预喷正时、预喷油量和EGR为重要的机内影响DOC... 建立较为精确的DOC模型,从喷油参数和EGR率等影响机内DPF再生的主要控制参数着手,详细分析了各参数对DOC温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主喷正时、主喷油量、轨压、远后喷油量、近后喷油量、预喷正时、预喷油量和EGR为重要的机内影响DOC温升控制参数,在优化参数选择,优化范围的确定等方面对机内DPF再生控制策略的制定及再生MAP的快速标定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F 再生 doc 温度规律分析 柴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防爆柴油机DOC减排装置的研发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登化 邹美群 李庆华 《汽车实用技术》 2015年第12期27-29,共3页
针对目前矿用防爆柴油机尾气中CO、HC排量高,严重危害矿下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现状。为此,我们利用柴油氧化催化剂(DOC)成功研发了一种适于矿用防爆柴油机的DOC减排装置,该装置对尾气中CO的转化率高达95%以上,HC的转化率也高达80%以上,... 针对目前矿用防爆柴油机尾气中CO、HC排量高,严重危害矿下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现状。为此,我们利用柴油氧化催化剂(DOC)成功研发了一种适于矿用防爆柴油机的DOC减排装置,该装置对尾气中CO的转化率高达95%以上,HC的转化率也高达80%以上,且使用寿命长,具有很好的经济环保价值,适于在矿用防爆柴油机车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爆 柴油氧化催化剂 转化率 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尾气非硫污染物协同控制试验与设计选型
14
作者 张力 《能源工程》 2025年第2期94-100,共7页
针对船舶尾气CO、HC、PM、NOx等非硫污染物的排放控制问题,采用氧化DOC、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DPF与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工艺开展研究。在某台1100 kW的船用柴油机尾气管道上加装了DOC、C-DPF、SCR装置,开展了空速、烟气流速等影响的... 针对船舶尾气CO、HC、PM、NOx等非硫污染物的排放控制问题,采用氧化DOC、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DPF与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工艺开展研究。在某台1100 kW的船用柴油机尾气管道上加装了DOC、C-DPF、SCR装置,开展了空速、烟气流速等影响的非硫污染物脱除试验。结果表明,DOC+C-DPF+SCR的工艺布置方式更适合船舶尾气非硫污染物协同控制,当DOC空速≤71000 h^(-1)、C-DPF空速≤33000 h^(-1)、SCR空速≤13800 h~(-1)时,CO脱除效率99%以上,PM脱除效率90%以上,NOx脱除效率70%以上,各污染物排放均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尾气 氧化催化技术(doc) 颗粒捕集技术(DPF)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 选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F主动再生过程中缸内远后喷策略对柴油机排放及DOC升温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鹏超 宋崇林 +1 位作者 吴兆阳 吕刚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52,共8页
在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上,研究了用于颗粒捕集器(DPF)再生的缸内远后喷策略对发动机排放、油耗率及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器(DOC)升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化碳(CO)排放浓度均随后喷油量的增加而升高,HC排放浓度随着后... 在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上,研究了用于颗粒捕集器(DPF)再生的缸内远后喷策略对发动机排放、油耗率及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器(DOC)升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氢化合物(HC)和一氧化碳(CO)排放浓度均随后喷油量的增加而升高,HC排放浓度随着后喷定时的延迟先升高后稳定,而CO排放浓度则先升高后降低;氮氧化物(NOx)和碳烟排放均随后喷定时的延迟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远后喷的引入使NOx排放降低了9.8%~24.0%,NOx排放浓度随后喷油量的增加而降低,而碳烟排放浓度在后喷定时小于70°时随后喷油量的增加而降低,在70°后则相反;后喷油量为14、17mg,而后喷定时在上止点后80°~140°范围的远后喷工况下,DOC后排气温度均可达到DPF主动再生温度600℃;DOC能量利用率随后喷油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后喷定时的延迟先升高后保持稳定,后喷定时在80°~140°范围内的DOC能量利用率保持在62.73%~75.75%之间,且在上止点后100°时刻达到最大能量利用率。研究结果为缸内远后喷DPF再生及其控制策略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远后喷 排放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SCR对聚甲氧基二甲醚/甲醇双燃料发动机NO_(x)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廉 孙平 +2 位作者 刘军恒 嵇乾 杨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5-883,共9页
为了控制双燃料发动机的NO_(x)排放,采用电控共轨柴油机在缸内直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甲醇预混气,实现双燃料燃烧模式。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多组分测量技术,研究了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转化器对... 为了控制双燃料发动机的NO_(x)排放,采用电控共轨柴油机在缸内直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甲醇预混气,实现双燃料燃烧模式。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多组分测量技术,研究了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转化器对PODE/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燃烧NO_(x)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低负荷时的缸内最高温度降低,高负荷时的缸内高温持续时间缩短,并且甲醇的加入使得发动机排气温度降低,最终导致双燃料燃烧生成的NO_(x)量降低,而m(NO_(2))/m(NO_(x))却显著提高。经过DOC催化后,PODE/甲醇双燃料和纯PODE压燃2种模式下的NO_(x)排放量均有所增加,PODE/甲醇双燃料模式的NO_(2)与NO_(x)的质量比(m(NO_(2))/m(NO_(x)))明显降低,而纯PODE压燃模式的m(NO_(2))/m(NO_(x))升高。PODE/甲醇双燃料和纯PODE压燃2种模式下,当NH_(3)与NO_(x)的摩尔比(n(NH_(3))/n(NO_(x)))为1.2时,SCR催化转化器对NO_(x)的转化效率达到最高(57.3%),进一步增加尿素喷射量会导致NH_(3)排放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 甲醇 柴油机氧化催化转换器(doc)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足车用国Ⅳ排放标准的EGR与DOC技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崎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0,19,共6页
为实现车用柴油机大流量废气再循环,研制了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后处理器与大流量冷却式废气再循环(L-CEGR)系统组成的排放控制新技术配置,并在11L车用发动机上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电控可变几何涡轮增压器(VGT)为主件的L-CEGR... 为实现车用柴油机大流量废气再循环,研制了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后处理器与大流量冷却式废气再循环(L-CEGR)系统组成的排放控制新技术配置,并在11L车用发动机上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电控可变几何涡轮增压器(VGT)为主件的L-CEGR系统使NOx排放下降28.6%;采用160MPa高压喷射和进气优化后,PM排放降低74.4%,铂含量为0.55g/unit的DOC能使PM排放降低20%;柴油机各项排放指标均达到国Ⅳ标准,也符合NO2排放限值要求;L-CEGR与160MPa高压喷射等技术相结合,使发动机加权平均燃油消耗率降低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车用柴油机 废气再循环 氧化催化转化器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DOC+DPF+SCR后处理系统对重型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程晓章 陈康 查小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26,51,共5页
文章基于氧化型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耦合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和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后处理技术,对比了原机、搭载SCR、搭载DOC+DPF+SCR 3种状态下重型柴油... 文章基于氧化型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耦合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和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后处理技术,对比了原机、搭载SCR、搭载DOC+DPF+SCR 3种状态下重型柴油发动机的性能、排气污染物排放状况以及SCR入口处NO在氮氧化物(NOx)中的体积比。试验结果表明,搭载DOC+DPF+SCR系统比搭载SCR系统的发动机扭矩降低了10N·m,油耗基本保持不变;对比搭载DOC+SCR、搭载SCR以及搭载DOC+DPF+SCR 3种状态下SCR入口处NO在NOx中的比例发现,SCR状态下基本全为NO,其余2种状态下NOx中NO的体积比随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排温在450℃时该比例下降到0.86;搭载DOC+DPF+SCR的ESC试验中CO转化效率为93%,HC转化效率为70%,NOx转化效率为90%,PM转化效率为51%,相比于搭载SCR的ESC试验,NOx的转化效率降低了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型催化器耦合颗粒物捕集器和选择性催化还原器(doc+DPF+SCR) 重型柴油机 性能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气态污染物转化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晓章 朱博文 +2 位作者 王浩 常啸天 邢晓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33-1338,共6页
为了研究柴油机氧化型催化转换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气态污染物转化效率影响因素,文章基于GT-POWER仿真软件对DOC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和试验验证。研究表明:建立的DOC仿真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DOC催化反应过程;在... 为了研究柴油机氧化型催化转换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气态污染物转化效率影响因素,文章基于GT-POWER仿真软件对DOC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和试验验证。研究表明:建立的DOC仿真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DOC催化反应过程;在低温时,CO转化率能达到99%以上,HC和NO转化率随进气量增大而下降,HC转化率稳定在82%左右,NO转化率最终降为0%;在280~550℃时,进气流量对于CO、HC和NO转化率没有显著的影响,CO能被完全氧化,HC转化率稳定在90%左右,NO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再下降,320℃时转化率最高,约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氧化型催化转换器(doc) 温度 转化效率 气态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和金属滤芯DPF对柴油机排气碳烟石墨化程度及氧化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郝斌 张华伟 +2 位作者 张清茂 杨振中 王丽君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20年第5期50-56,共7页
开展DOC和金属滤芯DPF对柴油机排气碳烟石墨化程度和氧化活性影响规律的研究,并分析了石墨化程度与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柴油机排气碳烟中2种方法所获得石墨化程度(AG/AD1和R值)及氧化反应表观活化能(Ea)分别处于0.205~0.293、0.... 开展DOC和金属滤芯DPF对柴油机排气碳烟石墨化程度和氧化活性影响规律的研究,并分析了石墨化程度与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柴油机排气碳烟中2种方法所获得石墨化程度(AG/AD1和R值)及氧化反应表观活化能(Ea)分别处于0.205~0.293、0.094~0.136及138.9~168.1 k J/mol之间;原机排放碳烟的AG/AD1、R值和Ea均随转速的升高而下降,随负荷的升高而提高;DOC处理后碳烟的AG/AD1、R值和Ea显著提高,且涨幅也基本上随转速的升高而下降,随负荷的升高而提高;多数工况下,金属滤芯DPF对AG/AD1、R值及Ea的影响极小;DOC处理前、后碳烟中AG/AD1或R值与Ea有一定相关性,且Ea对AG/AD1更敏感;DOC能够改善Ea与AG/AD1的相关性,但对Ea与R值的相关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 金属滤芯 碳烟 石墨化程度 表观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