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8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ess-strain-acoustic responses in failure process of coal rock with different height to diameter ratio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被引量:13
1
作者 GUO Yu-xia ZHAO Yong-hui +3 位作者 WANG Sheng-wei FENG Guo-rui ZHANG Yu-jiang RAN Hong-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724-1736,共13页
Residual coal pilla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ining the adjacent coal seam safely,managing the gobs and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abandoned coal mines.The height to diameter ratio(H/D)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re... Residual coal pilla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ining the adjacent coal seam safely,managing the gobs and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abandoned coal mines.The height to diameter ratio(H/D)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residual coal pillars.In this study,uniaxial compressive tests of coal specimens with five H/D(2.0,1.5,1.0,0.8 and 0.6)were performed,and the stress,strain and acoustic emission(AE)were monitored.Results show that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UCS)and peak strain increase with H/D decreasing.An empirical equation is proposed to calculate the UCS based on the H/D.The AE activities during coal failure process can be separated into four periods.The span of quiet period and rapid decline period shorten with H/D decreasing.The smaller the H/D is,the more complicated the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will be.The failure form of coal with H/D of 2.0,1.5,and 1.0 is primarily shear failure,while splitting failure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is the mainly mode when H/D is 0.8 or 0.6.The initiation,expansion,aggregation and connection of micro-cracks can be reflected by the real-time spatial evolution of AE event poi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idual coal pillar height to diameter ratio uniaxial compression acoustic emission micro-crack ev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激光点云样地级林木胸径提取方法
2
作者 黄兴国 徐益 王丹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1,共7页
针对现有样地林木胸径提取存在自动化程度低、精度不够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地基激光点云样地级林木胸径提取方法:在点云高程归一化基础上,批量化截取胸径切片点,并选择密度聚类算法并改进自适应参数进行单木胸径切片点分割;然后提出一种... 针对现有样地林木胸径提取存在自动化程度低、精度不够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地基激光点云样地级林木胸径提取方法:在点云高程归一化基础上,批量化截取胸径切片点,并选择密度聚类算法并改进自适应参数进行单木胸径切片点分割;然后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圆模型迭代拟合的方法进行非目标点识别;最后拟合圆/椭圆模型实现样地林木胸径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实现样地林木胸径自动化、批量化提取,无须样地大小、单木数量等先验知识输入;当切片厚度8 cm时,胸径提取精度最高,且椭圆模型优于圆模型;可为空地遥感数据森林生物量估算由点到面快速反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激光点云 密度聚类 切片厚度 拟合圆/椭圆模型 样地林木胸径(DBH)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基台几何形状对氧化锆冠轴向固位力的影响
3
作者 张红 俞青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1-626,共6页
目的 探讨种植基台龈高度、聚合角度、基台直径对于氧化锆冠轴向拉伸力的影响,以及龈高度、聚合角度、基台直径三者之间有无交互作用。方法 通过Solidworks软件设计出具有聚合角度(12°和6°)、龈高度(3和5 mm)、基台直径(3.5、... 目的 探讨种植基台龈高度、聚合角度、基台直径对于氧化锆冠轴向拉伸力的影响,以及龈高度、聚合角度、基台直径三者之间有无交互作用。方法 通过Solidworks软件设计出具有聚合角度(12°和6°)、龈高度(3和5 mm)、基台直径(3.5、5和6 mm)的12种基台,每种6个,共72个样本,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进行3D打印,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制作相应氧化锆冠共72个,粘接48 h后采用万能力学试验机进行轴向拉伸测试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轴向拉伸实验测试中,固位力表现为直径3.5 mm组<5 mm组<6 mm组(P<0.05);固位力表现为聚合度6°组>12°组(P<0.05);固位力表现为龈高度5 mm组>3 mm组(P<0.05)。三者之间不具有交互作用,其中龈高度和直径及聚合度和直径间具有交互作用,当龈高度为3 mm,直径3.5 mm组与直径5 mm组间的固位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聚合度为12°,直径5 mm组与直径6 mm组间的固位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化锆冠固位力随着基台直径的增大,聚合度的减小,龈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当龈高度较低时,减小聚合度比增加基台直径更重要;修复间隙较小时,在保证聚合度较小的情况下,选择小直径的基台,也能产生较好的固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基台 高度 聚合度 直径 全冠 固位力 固位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点云的梨树单木分割方法研究
4
作者 彭秀媛 沙守峰 +4 位作者 白冰 姚磊 鞠博闻 左越 明烺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1期1-3,81,共4页
[目的]针对梨树单木分割的技术难题,如树冠交叠严重及复杂地形影响等,融合地形高程、冠层高度等多维特征,构建适用于复杂地形的多维空间模型,并优化冠层高度模型(CHM)。[方法]评估了3种分割方法:基于CHM的分水岭算法、基于点云数据的距... [目的]针对梨树单木分割的技术难题,如树冠交叠严重及复杂地形影响等,融合地形高程、冠层高度等多维特征,构建适用于复杂地形的多维空间模型,并优化冠层高度模型(CHM)。[方法]评估了3种分割方法:基于CHM的分水岭算法、基于点云数据的距离判别聚类算法,以及基于CHM的种子点生长算法。[结果]基于优化后的CHM的种子点生长算法在复杂果园环境中表现最佳,准确率达0.85,分割精度达0.8,显著优于其他方法。[结论]为果园精准管理和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木分割 激光点云 冠层高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S数据的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单木因子提取及树高模型构建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崔译今 贾炜玮 +2 位作者 王帆 郭昊天 李丹丹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0,共9页
以孟家岗林场1 hm^(2)落叶松水与曲柳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等株径级标准木法把林木分为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3个等级,然后以人工实测值作为参考值,分别分析利用TLS提取2种树种的3种等级木单木因子的精度,最后采用TLS数据提取的... 以孟家岗林场1 hm^(2)落叶松水与曲柳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等株径级标准木法把林木分为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3个等级,然后以人工实测值作为参考值,分别分析利用TLS提取2种树种的3种等级木单木因子的精度,最后采用TLS数据提取的单木因子构建树高模型。筛选出2种树种最优基础树高模型,并进一步评价和比较以林木分级为哑变量构建的树高模型。结果表明:针对本研究选取的水落混交林样地,点云数据与实测数据单木匹配结果中,落叶松匹配精度为92.79%,水曲柳为92.25%;2个树种的胸径提取精度达到97%以上,且胸径提取精度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2个树种的树高提取精度达到95%以上,落叶松树高提取精度平均木>优势木>被压木;水曲柳树高提取精度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使用TLS数据构建的基础树高模型中,拟合落叶松效果最好的是Logistic模型(R^(2)=0.783 0、RMSE=1.951 6),拟合水曲柳效果最好的是Gompertz模型(R^(2)=0.724 8、RMSE=1.953 6),因此以Logistic模型、Gompertz模型分别为2个树种基于TLS数据构建的最优基础模型,最后2个树种采用以林木分级为哑变量构建的模型R^(2)分别为0.790 7、0.731 2。TLS技术对水落混交林样地单木匹配率很高,单木因子提取精度较好,基于TLS数据所构建的以林木分级为哑变量的模型,在预测树木高度和胸径的生长差异方面表现优于基础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和适应性,可以为该地区水落混交林的林业经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水曲柳 混交林 地基激光雷达 树高 哑变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地基和无人机激光数据提取单木胸径和树高
6
作者 余之灏 黎良财 +1 位作者 邓利 范文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40,共8页
树木的胸径和树高是评估森林的生长状况、资源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为了快速获取林分单木胸径和树高,本研究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0 m×30 m样地5块和30 m×60 m... 树木的胸径和树高是评估森林的生长状况、资源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为了快速获取林分单木胸径和树高,本研究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0 m×30 m样地5块和30 m×60 m的样地1块。采用RIEGL VZ-400i和扫描鹰HS-600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样地内346株落叶松的点云数据,对点云数据进行配准、去噪、地形矫正等处理,应用点云分割算法对样地内的树木进行单木分割,通过随机霍夫变换和局部最大值方法分别提取单木胸径和树高,并对胸径和树高的实测值与提取值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单木点云分割的准确率平均值为84.52%;胸径的估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880,均方根误差为1.001 cm,相对均方根误差为3.306%,胸径提取的平均精度为93.09%;树高的估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88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468 m,提取树高的平均精度为93.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径 树高 局部最大值法 地基激光雷达 无人机激光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山地蒙古栎天然林林分结构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史丽娟 吕海涛 +1 位作者 张树梓 李联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42,共9页
以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黄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林分非空间结构(树种组成、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和空间结构(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特征,采用平方均值指数(F_(SS))对林分空间结构进... 以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黄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林分非空间结构(树种组成、径级结构、树高结构)和空间结构(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特征,采用平方均值指数(F_(SS))对林分空间结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蒙古栎种群整体径级主要集中在7~15 cm径级,树高大多为8.0~9.9 m,在林分中主要占据中层。林分整体角尺度均值为0.550,整体呈聚集分布,其中,1、4、12号样地为随机分布。林分整体大小比数均值为0.512,林木生长优势度较差;蒙古栎的平均大小比数在0.250~0.500,生长占一定优势。林分整体混交度均值为0.459,混交度偏低;蒙古栎的平均混交度为0.310,处于弱度与中度混交区间,混交度偏低,空间隔离程度较弱。林分整体F_(SS)为0.176,林分空间结构偏差。大小比数是影响林分空间结构优劣的主要影响指标。提高林木生长优势度是优化冀北山地蒙古栎天然林林分结构及提升林分质量的首要方向,其次需提高林木混交度,同时还需兼顾水平分布格局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径级结构 树高结构 林分结构 空间结构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优势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木本植物的径级结构
8
作者 彭威雄 蒋晓兰 +4 位作者 文昌宇 冯嘉谊 杨志刚 曹洪麟 练琚愉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1-458,共8页
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成就了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多度,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径级结构是种群的重要特征,通过分析存活、死亡、补员个体的径级结构特征,能深入了解种群的生存现状、预测种群的发展方向。因此,AM和Ec... 丛枝菌根(AM)和外生菌根(EcM)成就了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多度,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中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径级结构是种群的重要特征,通过分析存活、死亡、补员个体的径级结构特征,能深入了解种群的生存现状、预测种群的发展方向。因此,AM和EcM植物的径级结构分析对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植物的定向保护有重要意义。为探究AM和EcM植物在群落中优势度和物种多样性差异的原因,该研究以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样地为平台,从优势种植物的径级结构角度分析AM和EcM植物在种群特征上的差异。结果表明,AM植物存活个体多为小树,径级分布呈“L”型或倒“J”型;EcM植物存活个体中,中树数量更多,径级分布呈峰型或倒“J”型。AM植物的死亡个体主要是小树个体,EcM植物的死亡个体多为小树和中树个体。EcM补员个体的胸径大于AM植物。AM和EcM植物间在存活个体和补员个体中径级结构的差异可能是这2种植物在群落中优势地位差异的2个重要原因,EcM植物既有较多的小径级储备个体保证种群的更新,也有较多的中径级储备个体保障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以相对较大径级的个体作为主更新库,更新的个体对资源竞争力较AM植物的强,在资源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优势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树种 外生菌根树种 种群结构 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尾巨桉混交林胸径-树高模型
9
作者 任一平 杨梅 +3 位作者 任世奇 朱慧 韦振道 伍琪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8,共9页
运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中大径材混交林的树高进行预测,为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南宁桉树野外站24块尾巨桉大径材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运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中大径材混交林的树高进行预测,为森林资源监测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南宁桉树野外站24块尾巨桉大径材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形成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结合林分优势高分树种(组),运用样本信息与卷积神经网络先验信息统计推断,经过训练得到各树种(组)适宜模型结构。使用基本一致的建模数据求解传统的树高方程,未参与建模样地作为验证集对比分析基于非线性模型或非线性混合效应6种经典模型和3种基于激活函数的CNN模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Näslund、Curtis、Logistic、Weibull、Gomperz、Korf传统模型和L-M模型(模型Ⅰ)均方根误差(RMSE)为2.5~5.6;ReLU激活函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模型Ⅱ)的RMSE=2.304 2,R2=0.814 9;Logistic激活函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模型Ⅲ)的R2=0.958 8。CNN的激活函数模型无需依赖经验模型筛选,与传统经验模型相比,基于Logistic方程的树高-胸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决定系数高且均方根误差低,拟合精度普遍更高,能更好地拟合不同树种的生长规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优化林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 尾巨桉 混交林 树高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东北红松树高-胸径关系
10
作者 李欣宇 叶尔江·拜克吐尔汉 +3 位作者 王娟 张新娜 张春雨 赵秀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8,共11页
【目的】构建红松非线性混合效应树高-胸径模型,并对比分析不同抽样方法和不同抽样数量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为研究红松的生长发育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蛟河地区与黑龙江省凉水地区两块样地合计4 441组红松数据,将数... 【目的】构建红松非线性混合效应树高-胸径模型,并对比分析不同抽样方法和不同抽样数量对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为研究红松的生长发育规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蛟河地区与黑龙江省凉水地区两块样地合计4 441组红松数据,将数据随机分为建模数据(80%)和检验数据(20%)。对常见的15个树高-胸径模型进行拟合,筛选效果最佳的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并将胸高断面积、优势木平均高和林分平均胸径加入基础模型,构建最优广义模型。同时,引入样方水平的随机效应,分别构建基础混合效应模型和广义混合效应模型,并评价两个固定效应模型与两个混合效应模型的拟合能力和预测精度。使用检验数据验证模型预测精度,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平均水平预测(FPA)、混合模型的总体平均响应预测(MPA)和主体响应预测(MPS)3种预测类型进行比较。此外,对混合模型在随机抽取、抽胸径最大、抽胸径最小和抽取平均木(胸径接近平均值的样本)4种抽样方案下的预测精度和样本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Prodan模型为最优基础模型(R2、RMSE、MAE分别为0.841、3.335 m、2.492 m),加入林分平均胸径、优势木平均高和胸高断面积的广义模型预测精度更高(R2、RMSE、MAE分别为0.914、2.449 m、1.816 m)。引入样方随机效应后,模型的精度显著提升(基础混合效应模型R2、RMSE、MAE分别为0.961、1.652 m、1.231 m,广义混合效应模型R2、RMSE、MAE分别为0.958、1.719 m、1.288 m)。(2)通过检验数据验证模型精度,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精度均表现为MPA>FPA>MPS,广义模型预测精度总体优于基础模型。(3)4种抽样方案中,抽取平均木的抽样方法表现最佳,当抽取8株时,预测能力最优;在实际应用中,考虑人工成本与经济成本,抽取5株平均木测量树高以估计随机参数的方法亦合理可行。【结论】将林分因子和样方效应引入基础模型能够显著提高红松树高-胸径模型的精度,采用抽取平均木的抽样方法预测精度更高。本研究探讨了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下红松树高与胸径的关系,为精准预测东北主要建群种红松树高值以及后续实地调查与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树高-胸径模型 广义模型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抽样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树木生长与林元结构的关系
11
作者 廖婷 朱立辉 +6 位作者 郑崇龙 黄彭玲 侯志琪 尹利栋 宋庆妮 刘骏 杨清培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6-437,共12页
【目的】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元结构与树木不同生长阶段生长的关系,有利于了解树木在空间和时间发展中的动态性和变化性,明确森林演替趋势,对植被恢复及优化林元结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齐云山2hm^(2)常绿阔叶林固定监测样... 【目的】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元结构与树木不同生长阶段生长的关系,有利于了解树木在空间和时间发展中的动态性和变化性,明确森林演替趋势,对植被恢复及优化林元结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齐云山2hm^(2)常绿阔叶林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将样地内树木划分为幼树、小树、中树和大树4个生长阶段,选用角尺度、混交度和优势度3种林元结构参数,利用t检验和单因素分析法,探究林元结构对所有树木和不同生活型树木不同生长阶段的胸高断面积年均生长量的影响。【结果】(1)同一林元结构参数对所有树木不同生长阶段的胸高断面积年均生长量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树木的径级增大,影响逐渐变小,而不同林元结构参数仅优势度对幼树具有显著影响(P<0.05);(2)同一林元结构参数对不同生活型树木的幼树、小树和中树的胸高断面积年均生长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表现为角尺度对幼树和中树具有显著影响(P<0.05),混交度对小树和中树具有显著影响(P<0.05),优势度对幼树和小树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木在不同生长阶段都会受到林元结构的影响,小径级树木受影响最大,中树阶段胸高断面积年均生长量保持稳定增长,大树受影响较小;在不同生活型中,林元结构对落叶树木影响大,随着径级的增大,落叶树种胸高断面积年均生长量逐渐低于常绿树种生长量。研究认为该地区正处于演替中后期向演替顶级转变的过渡阶段,可以依据树木生长规律合理制定措施优化林元空间结构,通过长期监测保护加速森林的演替向顶级群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演替 林元结构 树木动态生长 胸高断面积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反应器构型设计对废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综述
12
作者 臧玲丽 高鹏 +4 位作者 徐敏 张胜 娄津铭 吴昌永 王盼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7-1703,共7页
流化床反应器因其高效的传质、传热性能及良好的混合特性,在工业生产和废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工程化应用中,对流化床反应器的构型参数设计尚未形成系统且科学的认知,这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总结了流化床技... 流化床反应器因其高效的传质、传热性能及良好的混合特性,在工业生产和废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工程化应用中,对流化床反应器的构型参数设计尚未形成系统且科学的认知,这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总结了流化床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现状,从构型参数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了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优化策略,重点分析了反应器形状、高径比、内部结构、载体材料、底隙高度及导流筒直径比等参数对其处理效能、流体动力学特性及运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化床反应器构型参数通过调控流体力学行为与传质效率共同决定废水处理效能,具有较高的高径比(8~12)、相当的升/降区截面积(导流筒直径比0.6~0.8)的圆柱形流化床反应器更有利于废水处理。本研究为流化床反应器的科学设计与工程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反应器 构型参数 废水处理 传质效率 高径比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GC-U-Net模型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方法
13
作者 常乐 杜晓晨 +2 位作者 冯海林 李颜娥 黄坚钦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2,共13页
【目的】针对传统测量立木胸径过程中费时耗力、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设备价格昂贵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手机和深度学习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方法。【方法】首先,为达到低成本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需求,采用智能手机获取立木单目RGB图像;然... 【目的】针对传统测量立木胸径过程中费时耗力、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设备价格昂贵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手机和深度学习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方法。【方法】首先,为达到低成本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需求,采用智能手机获取立木单目RGB图像;然后,为精准提取立木轮廓,提出一种基于GC-U-Net模型的立木图像分割算法,在传统U-Net分割模型基础上,集成VGG16和CBAM增强模型对立木树干特征的识别能力;最后,基于摄影测量原理,构建立木胸径测量模型,利用分割后的树干图像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立木胸径。【结果】相较传统U-Net模型,GC-U-Net模型的平均交并比(mIoU)提升4.38%,平均像素准确率(mPA)提升6.08%,召回率(Recall)提升4.85%;相比Deeplabv3+、PSPNet、SegNet分割模型,GC-U-Net模型可取得更好的树干分割结果,mIoU分别提升6.04%、6.52%、11.0%,mPA分别提升7.93%、7.36%、12.31%,Recall分别提升6.88%、7.83%、11.08%;树干直径测量平均相对误差仅2.37%,拟合度达0.91。【结论】与传统立木胸径测量方法相比,本研究方法仅通过智能手机获取立木单目图像即可自动获取胸径,全程无需昂贵的专业设备;图像采集过程中也不需要参照物,简化了现场测量的复杂性,提高了测量效率;同时,GC-U-Net模型还可确保立木胸径测量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U-Net 树干分割 胸径测量 智能手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对轻木人工林生长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4
作者 文程敬 吴俊文 +5 位作者 刘元玺 陈刚 李志琪 段贵河 杜官本 梁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47,共11页
[目的]研究氮对轻木(Ochroma pyramidale)人工林生长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轻木人工林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年生轻木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不施氮(N0)、50 kg/hm2尿素(N1)、50 kg/hm2缓释氮肥(PCU1)、10... [目的]研究氮对轻木(Ochroma pyramidale)人工林生长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轻木人工林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年生轻木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不施氮(N0)、50 kg/hm2尿素(N1)、50 kg/hm2缓释氮肥(PCU1)、100 kg/hm2尿素(N2)、100 kg/hm2缓释氮肥(PCU2)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轻木树高、胸径以及叶、枝和根的C、N、P含量,计算各器官C/N、N/P和C/P,最后对轻木人工林生长和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了表型可塑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与N0处理相比,N1、N2、PCU1和PCU2处理树高和胸径均显著增加,其中N2处理的树高和胸径均最高。与N0处理相比,各施氮处理轻木叶、枝、根的C含量总体无显著变化;轻木叶、枝、根的N含量明显增加,总体以N2和PCU2处理较高;P含量在叶中呈下降趋势,在枝和根中总体呈升高趋势。与N0处理相比,各施氮处理轻木叶、枝、根C/N均下降;C/P在叶和根中总体表现为升高,在枝中表现为下降;N/P在叶和根中表现为升高,在枝中则有升有降。不同处理轻木生长和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的表型可塑性指数为0.06~0.57,其中根N、根C/N、根N/P、叶N、叶N/P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均较大,根C、枝C及叶C的表型可塑性指数较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3%,在主成分1中,叶N/P、根N、叶N及枝P的影响较大;在主成分2中,根P、叶C/P、枝C/P、叶C/N及根C/N、根C/P的影响较大。[结论]氮对轻木人工林生长及各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有明显的影响。施用氮肥不仅减缓了N元素对轻木生长的限制,而且影响了C、N、P在各器官中的分布。在以后轻木人工林的栽培中,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应适量补充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木人工林 氮添加 碳氮磷化学计量比 树高 胸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南渡江迈湾次生林乔木层生物量动态特征及其对河道梯度的响应
15
作者 蔡煜祺 申彦科 +5 位作者 宋理桥 梁莉 章文龙 杨泽秀 宋希强 冯雪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67-4877,共11页
为揭示热带低地雨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分布及变化规律,以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段热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估测回归模型计算目标乔木层地上生长量及增量,系统解析其在物种组成、径级、高度级及距河道距离梯度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 为揭示热带低地雨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分布及变化规律,以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段热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估测回归模型计算目标乔木层地上生长量及增量,系统解析其在物种组成、径级、高度级及距河道距离梯度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黄桐属(Endospermum)和白颜树属(Gironniera)为乔木层地上生物量主要贡献类群,其中黄桐属生物量占比(18.17%)及平均单株生物量储存量(427.31 kg)均居首位;(2)乔木层生物量主要分布于中径级组(13 cm≤DBH<25 cm,占比41.63%)和中层高度级组(10 m≤H<15 m,占比53.93%),但特大径级组(37 cm≤DBH)与上层高度级组乔木(20 m≤H)的地上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量最大;(3)乔木层总生物量与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量沿河道距离梯度呈单峰型格局,峰值出现于距河道650—950 m范围内,该区域植物群落的胸径和高度级分布范围最广,同时表现出多种径级与高度级层乔木共存的丰富性。此外,大径级(25 cm≤DBH<37 cm)与高冠层(20 m≤H)乔木的占比随河道距离增加呈梯度上升趋势,该格局可能受河岸带地下水波动影响;(4)前半年(3月至同年9月)的乔木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长量普遍高于后半年(9月至次年3月)的增长量。研究结果初步揭示热带低地雨林乔木层生物量在物种组成、径级组和高度级组的分布以及对距河道距离的响应变化,为深入理解热带低地雨林固碳动态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地雨林 距河道距离 径级 高度级 平均单株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与立地效应的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生长模型
16
作者 赵海燕 朱光玉 +1 位作者 吕勇 刘恩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8,77,共11页
【目的】探索平均木树高生长模型的构建方法,可为区域性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决策和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以95块杉木人工林样地406组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和年龄为研究对象,利用数量化方法Ⅰ筛选显著影响平均木树高... 【目的】探索平均木树高生长模型的构建方法,可为区域性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决策和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以95块杉木人工林样地406组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和年龄为研究对象,利用数量化方法Ⅰ筛选显著影响平均木树高生长的立地因子和气候因子,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按照标准分别聚类成气候类型组和立地类型组,基于气候因子和立地因子等级划分与筛选结果,选取6种常用的树高生长模型,将聚类后的最优组合作为随机效应加入最优基础模型,应用混合效应的方法探索气候因子和立地因子对平均木树高生长模型的影响。【结果】立地因子显著性顺序为坡向>土壤类型>海拔>坡位,气候因子显著性顺序为平均气温差>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最优基础模型为舒马克式,R^(2)为0.699 9;构建含林分气候因子、含林分立地因子的杉木人工林树高生长方程R^(2)分别为0.823 0、0.934 7;而含立地和气候因子的杉木人工林树高生长混合效应模型R^(2)为0.936 9,相对基础模型提升33.86%,说明含气候和立地因子的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树高生长模型为区域性的立地质量评价以及为树高生长模型中考虑气候和立地因子提供了合理的支撑,同时对于林分的预估和经营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高生长模型 杉木人工林 混合效应 立地因子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氮互作对杉木幼苗抗氧化能力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17
作者 叶丽丽 洪美珍 +6 位作者 罗珍珍 张偌冰 高家华 王鑫 叶义全 郑雪燕 许珊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9-1204,共16页
【目的】适宜的光照强度和氮素供应水平是提高苗木质量的关键因子,为此,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光强和氮素营养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的生长状况及主要生理指标。【方法】以1年生杉木幼苗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 【目的】适宜的光照强度和氮素供应水平是提高苗木质量的关键因子,为此,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光强和氮素营养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的生长状况及主要生理指标。【方法】以1年生杉木幼苗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福建顺昌县国有林场苗圃地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自然光照强度:100%(L_(0))、75%(L_(1))、45%(L_(2))、20%(L_(3)),3个氮素水平:N_(0)(0 g/株)、N_(1)(4g/株)和N_(2)(6g/株)。处理1年后,测定杉木幼苗苗高、地径、抗性生理和内源激素指标,结合隶属函数法筛选适合杉木幼苗生长的光氮组合处理。【结果】与L_(0)N_(0)相比,适当遮荫促进杉木苗高和地径生长,施氮能促进杉木苗高和地径的生长,最佳处理为L_(2)N_(1),其苗高和地径增量较L_(0)N_(0)分别增加了139.54%和89.84%,其次为L_(2)N_(2)。遮荫和施氮不同程度提高了杉木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了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 A)含量。CAT、SOD、P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均以L_(2)N_(1)、L_(2)N_(2)处理较高,L_(2)N_(1)处理的CAT、SOD、P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较L_(0)N_(0)分别提高131.67%、24.26%、625.70%和141.84%,H2O2和MDA含量则分别下降了72.71%和66.42%。遮荫降低杉木顶芽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和茎中赤霉素(GA)、ABA含量,但可提高CTK/ABA、GA/ABA、IAA(吲哚乙酸)/ABA值。不同遮荫处理下,施氮均显著提高了杉木顶芽和茎中IAA、GA、ABA含量,以及CTK/GA、GA/ABA、IAA/ABA值(P<0.01),且施氮后不同遮荫处理的激素水平和比值没有显著变化。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最有利于杉木幼苗生长的光氮组合处理为L_(2)N_(1)处理。【结论】适宜的光氮组合能有效提升杉木幼苗芽中的IAA和GA含量,提高IAA/ABA和GA/ABA值,增强叶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幼苗抗逆能力,促进幼苗株高和地径生长,从而培育出优良的种苗。供试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最有利于一年生杉木幼苗生长的遮荫率为45%【光强542.68μmol/(m^(2)·s)】、氮肥施用量N4g/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光照强度 施氮水平 抗氧化能力 内源激素水平 苗高 地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航拍参数对林木冠层三维点云重构的影响
18
作者 魏倪彬 余坤勇 刘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0-419,共10页
【目的】探究3种航拍参数(飞行高度、航向重叠度、旁向重叠度)对林木冠层三维点云重构及其结构参数估算精度的影响,为提升无人机影像点云(drone-based image point clouds,DIPC)在冠层结构监测中的应用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桂花树... 【目的】探究3种航拍参数(飞行高度、航向重叠度、旁向重叠度)对林木冠层三维点云重构及其结构参数估算精度的影响,为提升无人机影像点云(drone-based image point clouds,DIPC)在冠层结构监测中的应用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桂花树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组飞行高度(40、80、120、160 m)、3组航向重叠度(70%、80%和90%)和3组旁向重叠度(70%、80%和90%)采集DIPC数据。利用地基激光雷达数据,对不同飞行参数下DIPC的重构质量(通过点云高程变异系数衡量)以及冠层结构参数(树冠体积、树冠垂直投影面积、冠幅、冠长和树高)的估算精度进行评价。【结果】在80~160 m飞行高度,DIPC的高程变异系数显著降低;在40~120 m,冠层结构参数的估算精度较高且趋于稳定,但在120~160 m,其估算精度显著降低。随着航向重叠度的升高,DIPC的高程变异系数逐渐升高;航向重叠度为70%~80%时,冠层结构参数的估算精度显著升高,但航向重叠度为80%~90%时,其估算精度的变化趋于稳定。随着旁向重叠度的升高,DIPC的高程变异系数呈升高趋势;旁向重叠度为70%~80%时,冠层结构参数的估算精度显著升高,旁向重叠度为80%~90%时,其估算精度的变化趋于稳定。【结论】航向与旁向重叠度由70%增至80%对冠层结构参数估算精度提升作用最大,且航向重叠度对冠层结构参数估算精度的影响大于旁向重叠度。飞行高度由120 m增至160 m会显著降低冠层结构参数的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冠层 三维结构 无人机遥感 点云数据 飞行高度 图像重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机器学习法对云杉单木胸径生长模型的模拟效果
19
作者 韩晓阳 杨朝晖 +2 位作者 彭娓 胡振华 张梦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6-52,63,共8页
机器学习算法在单木胸径生长预测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但由于机器学习模型的“黑箱”特性,缺乏对模型的解释分析。基于此,以机器学习模型为基础,结合SHAP算法,分析各因子与单木胸径生长的关系及其影响。以金沟岭林场连续15 a云杉调查数... 机器学习算法在单木胸径生长预测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但由于机器学习模型的“黑箱”特性,缺乏对模型的解释分析。基于此,以机器学习模型为基础,结合SHAP算法,分析各因子与单木胸径生长的关系及其影响。以金沟岭林场连续15 a云杉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候选单木、林分、立地和气候因子共36个,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气候因子进行特征降维,利用K-近邻法(K-NN)、支持向量回归(SVR)和随机森林(RF)算法建立云杉单木胸径生长模型并进行比较,基于十折交叉验证网格搜索法寻找最优超参数并训练,通过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E_(RMS))和平均绝对误差(E_(MA))3种指标对3种模型算法进行评价,并用测试集数据检验各模型的泛化能力。同时,利用SHAP的可解释性分析,对模型特征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在3种机器学习模型中,SVR模型优于RF和K-NN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精度和较小的预测误差,SVR模型的预测精度R^(2)、E_(RMS)和E_(MA)分别为0.7516、0.6661和0.4967 cm。林木期初胸径(D_(1))的倒数(1/D_(1))、大于对象木的林木断面积之和(L_(BA))和林分中大于对象木的所有林木平方直径和(D_(H))与胸径生长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林木期初胸径的对数值(L_(ND1))、对象木胸径与林分断面积平均胸径之比(R_(D))、林木期初胸径(D_(1))与胸径生长呈正相关关系。气候因子与胸径生长呈负相关关系,立地因子与胸径生长呈正相关关系。机器学习算法对于胸径生长模型的构建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SVR模型的泛化能力更优,且SHAP的分析方法能够较好的解析各特征变量与胸径生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SHAP分析 胸径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点云密度LiDAR数据的天山云杉单木树高提取
20
作者 闫兆杰 苏香玲 +5 位作者 王振锡 胡天祺 郝康迪 霍延霄 李凯旋 马嘉龙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7-928,共12页
【目的】针对不同点云密度LiDAR数据,结合地面每木定位调查,采用冠层高度模型法提取天山云杉单木树高,比较分析不同密度LiDAR点云数据对单木树高的提取精度,为新疆天山云杉单木树高提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天... 【目的】针对不同点云密度LiDAR数据,结合地面每木定位调查,采用冠层高度模型法提取天山云杉单木树高,比较分析不同密度LiDAR点云数据对单木树高的提取精度,为新疆天山云杉单木树高提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天山云杉为研究对象,结合样地每木检尺并使用RTK对样地内单株天山云杉每木定位,通过布料模拟滤波算法,提取数字表面模型(DS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二者作差得到冠层高度模型(CHM),通过CHM获取天山云杉单木树高。【结果】提取天山云杉单木树高最优点云密度为57.66个/m^(2),平均精度为93.28%,提取效果最差点云密度为1.60个/m^(2),拟合度仅有0.7546,单木识别率最优点云密度为138.53个/m^(2),识别率为98.7%,单木识别率最差点云密度为1.6个/m^(2),单木识别率为70.8%。【结论】通过布料模拟滤波算法提取DSM和DEM,计算得到CHM,通过CHM提取天山云杉单木树高是一种可行的办法,点云密度在2.76个/m^(2)左右即可有效作为调查范围较大、成本有限的单木树高提取点云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云密度 单木树高 布料模拟滤波 RTK 单木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