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对比分析
1
作者 肖红茹 周春花 +2 位作者 龙柯吉 谌芸 但玻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9-284,共16页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文章利用高空、地面观测、FY-4A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8.10-13”“8.14-18”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最强降水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是盆地典型的“东高西低”型暴雨,都出现了极端降水。“8.10-13”暴雨小时雨强超历史极值,“8.14-18”暴雨小时雨强与历史统计值相当。“8.10-13”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暖区强降水,由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生—发展—成熟—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回波质心低,强度超过55 dBz;“8.14-18”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混合性降水,由两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α-MCS)发生—发展—合并—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低质心回波强度达50 dBz。“8.10-13”暴雨喇叭口地形绕流和迎风坡抬升作用及陡峭地形过渡区温度高梯度带触发对流,配合低层较强暖平流,高层弱冷平流,对流维持;“8.14-18”暴雨对流层低层冷暖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和暖区低空急流左侧辐合触发了对流,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切变使得降水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极端暴雨 短时强降水 MCC MCS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一次夜间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莹 王艳春 +2 位作者 易笑园 孙晓磊 吴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51-1466,共16页
为研究天津夜间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分钟降水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风廓线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7月3日夜间发生在天津的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发生在... 为研究天津夜间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分钟降水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风廓线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7月3日夜间发生在天津的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发生在500 hPa无明显低值天气系统、低层也无天气尺度低空急流背景下,主要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强迫造成,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突发性、极端性。造成降水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以组织性较高的多单体风暴形式呈现,其由零散回波组织合并形成,呈现出大陆强对流型回波特征。高温高湿环境下,边界层暖式切变线的增强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配合,加之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导致不稳定性增强,对流得以触发。初始对流形成的冷池与环境风构成清晰且不规则的出流边界,冷池强迫作用导致出流边界前侧有γ中尺度涡旋形成。夜间边界层惯性振荡导致的非地转风顺转以及逐渐形成的逆温层结,促使来自海上的东南暖湿气流不断加强为边界层急流,并造成0.1~2.5 km垂直风切变相应增大,低层风切变与逐渐增强的冷池之间相互作用并达到短暂平衡,因而使得出流边界前侧涡旋不断增强并自下而上发展,与涡旋相伴随的强动力辐合直接导致分钟级雨强快速增长并持续数分钟,最终导致了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出现。研究结果为预测华北地区夜间局地短时强降水并探索其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短时强降水 边界层急流 对流冷池 垂直风切变 γ中尺度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探测高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3
作者 郄秀书 吕达仁 +9 位作者 陈洪滨 王普才 段树 章文星 王鑫 宣越健 王勇 霍娟 白建辉 杜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67-881,共15页
大气探测技术是支撑大气科学,特别是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原理和方法,为认识大气运动以及大气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技术手段和方... 大气探测技术是支撑大气科学,特别是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原理和方法,为认识大气运动以及大气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技术手段和方法。除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对大气科学发展提供支持外,大气探测还存在一系列科学与技术问题需要研究和开发,这也是大气探测科学与高技术的前沿。本文从强对流和降水探测技术、雷电探测技术、云特性探测技术、臭氧和气溶胶等大气成分探测技术、地基GPS观测反演大气和海洋参数、大气与环境综合探测平台六个方面综述近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地面大气探测高技术研发、实验观测及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些主要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探测 强对流和降水遥感探测 雷电探测 云特性遥感 大气成分和大气参数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系统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55
4
作者 毕宝贵 刘月巍 李泽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47-761,i005,i006,共17页
采用实测资料对 2 0 0 2年 6月 8~ 9日陕南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后认为 :除了有利的大尺度条件之外 ,β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是造成本次强暴雨的最直接原因 ,这类系统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分析表明 ,对流层中低层水... 采用实测资料对 2 0 0 2年 6月 8~ 9日陕南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后认为 :除了有利的大尺度条件之外 ,β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是造成本次强暴雨的最直接原因 ,这类系统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分析表明 ,对流层中低层水汽的大量集中以及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存在可能对此类系统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对其启动的机制作了初步的讨论 ,认为地形的动力强迫和地面冷锋以及低空急流扰动可能对此类系统的发生发展起了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过程分析 对流不稳定 8中尺度 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不稳定理论的天气分析与预报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5
作者 费建芳 伍荣生 宋金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333,共11页
锋面降水、暴雨、暴雪、台风、飑线和爆发性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和倾斜对流发生发展机理的研究密切相关.在此研究领域,近年来国际间逐步发展起来的对称不稳定理论正在引起国内外气象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介绍了对称不稳定理论... 锋面降水、暴雨、暴雪、台风、飑线和爆发性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和倾斜对流发生发展机理的研究密切相关.在此研究领域,近年来国际间逐步发展起来的对称不稳定理论正在引起国内外气象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介绍了对称不稳定理论的概念、天气学特征及计算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对称不稳定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提出了引起带状云和降水的倾斜对流发生发展机理和对称不稳定理论相关联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不稳定 倾斜对流 带状云和降水 灾害性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以及中尺度对流涡旋的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微 潘益农 束宇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2-702,共11页
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对流涡旋经常引起各种对流天气,造成大范围的暴雨,是一种具有强烈灾害性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本文结合了前人方法,针对我国东部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对流涡旋进行普查以及统计分析.从中尺度对流涡旋中心的高度分布、厚度... 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对流涡旋经常引起各种对流天气,造成大范围的暴雨,是一种具有强烈灾害性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本文结合了前人方法,针对我国东部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对流涡旋进行普查以及统计分析.从中尺度对流涡旋中心的高度分布、厚度分布、相对位置分布以及降水特征等着手,研究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对流涡旋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我国东部中尺度对流涡旋主要位于较低层次,其中的大多数分布在850hPa上.就厚度而言,除了中-α尺度线状对流系统对应的中尺度对流涡旋能够发展得较为深厚外,其他类型涡旋的厚度普遍较为浅薄.我国东部中尺度涡旋一般位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北部,而南部以及东部则所占的比例较小.此外,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尺度以及形状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特征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52℃云顶温度廓线、尺度以及形状对于降水的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中尺度对流涡旋 探测方法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对流降水过程增雨催化时机的模拟分析和雷达识别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斌 向玉春 张鸿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40,I0001,共7页
为加深对对流云增雨催化机制的理解,避免催化指标的随意性,通过三维积云数值模拟和雷达加密探测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发生在湖北省西北部多山地区的一次对流降水过程进行了增雨催化时机的分析和识别。首先运用三维积云模式,通过催化... 为加深对对流云增雨催化机制的理解,避免催化指标的随意性,通过三维积云数值模拟和雷达加密探测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发生在湖北省西北部多山地区的一次对流降水过程进行了增雨催化时机的分析和识别。首先运用三维积云模式,通过催化模拟敏感试验,得出对流云增雨催化存在时间窗,最佳的催化时机应该为对流云发展的早期,催化后关键是增加雨和冰晶冻结后碰并霰增长这一冰相微物理过程的产量。根据模式分析结果,结合雷达观测资料分析,发现对流回波在生成及发展上表现出一些规律性,可以作为通过雷达观测识别增雨催化的时机和潜力区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 人工增雨 催化时机 三维云模式 雷达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强对流天气识别算法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兴 吕晶晶 +2 位作者 王璐瑶 王晖 詹少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737-2746,共10页
短时强降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危害巨大,对其进行自动识别存在相当大的技术困难。提出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强对流天气智能识别模型,以雷达回波图像和表征回波移动路径的光流图像作为输入,通过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寻求雷达图像与"... 短时强降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危害巨大,对其进行自动识别存在相当大的技术困难。提出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强对流天气智能识别模型,以雷达回波图像和表征回波移动路径的光流图像作为输入,通过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寻求雷达图像与"是否发生强对流天气"之间的函数映射关系;并运用数据集增强、代价函数优化和模型泛化性能优化等技术,解决了训练样本的不均衡问题,避免了模型训练过程陷入局部极值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强对流天气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6%,误报率低于60%。该方法也适用于对下击暴流等灾害性天气的自动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神经网络 强对流天气 灾害性天气 短时强降水 大风 深度学习 数据增强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时空分辨率降水临近预报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方巍 齐媚涵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06-718,共13页
降水临近预报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防灾减灾至关重要。在气象业务中,主要采用雷达回波外推方法解决高时空分辨率的临近预报问题。针对传统雷达回波外推方法中普遍存在的资料信息利用率不足和预报准确率低的问题,利... 降水临近预报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防灾减灾至关重要。在气象业务中,主要采用雷达回波外推方法解决高时空分辨率的临近预报问题。针对传统雷达回波外推方法中普遍存在的资料信息利用率不足和预报准确率低的问题,利用上海地区多年的高时空分辨率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基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方法进行雷达回波外推,提出了一种新的降水临近预报模型——SwinAt-UNet模型。该预报模型通过融合UNet模型和Swin Transformer结构捕捉历史天气雷达探测资料中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变化特征,可以自适应地学习潜在的雷达回波生消演变规律。此外,为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预报准确率,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和卷积块注意力模块。结果表明:在不同基本反射率阈值下,SwinAt-UNet模型的预报准确率均高于UNet、SmaAt-UNet、TransUNet和AA-TransUNet模型;在45 dBZ的基本反射率阈值下,SwinAt-UNet模型临界成功指数提高了13%,同时在预报时效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SwinAt-UNet模型外推图像具有更加清晰的边缘和细节性纹理,对降水范围、移动方向和强度变化的预测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临近预报 强对流天气 深度学习 雷达回波外推 SwinAt-UNet模型 时空分辨率 天气雷达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东天山中段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0
作者 连钰 杨军 +2 位作者 朱莉莉 申双和 李梦婕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3-674,共12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和FY-2D卫星逐时TBB资料,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1年夏季发生在东天山中段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研究了天山特殊地形对降水过程的动力结构、水汽输送和云降水微物理...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和FY-2D卫星逐时TBB资料,采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1年夏季发生在东天山中段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研究了天山特殊地形对降水过程的动力结构、水汽输送和云降水微物理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西风气流东移时受东天山的阻挡,气流从东天山南北两侧绕流,北侧急流经博尔塔拉谷地越过北天山西段后,急流右侧气流反气旋转向形成北支气流;南侧急流遇吐鲁番地区反气旋系统阻挡而转向北进形成南支气流。两支气流受地形动力抬升在东天山中段北坡汇合,为此区域局地强对流降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动力条件,北支气流为主要的水汽供应源。高空西南气流引导的冰相云系与低层局地对流云在东天山中段北坡结合,分别持续提供冰晶和云水,促使云微物理过程发展旺盛,致使局地暴雨过程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降水 WRF中尺度模式 数值模拟 云降水微物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生命史飑线在强、弱对流降水过程中的异同点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姚晨 郑媛媛 张雪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66-1375,共10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发生在我国中纬度地区不同对流环境下两次长生命史飑线过程的物理机制和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飑线在近地面层有较强的水汽辐合,但强对流降水过程中的飑...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发生在我国中纬度地区不同对流环境下两次长生命史飑线过程的物理机制和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飑线在近地面层有较强的水汽辐合,但强对流降水过程中的飑线湿层深厚,水汽辐合的层次更为深广、强度更强,存在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2)高层强冷平流与低层暖平流的叠加是飑线的共同特征之一;不同之处在于弱对流降水过程中飑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更多地依靠高层冷平流的作用,有更高的温度直减率,具有弱降水超级单体的一些特征;强对流降水过程中飑线低层暖平流的加强也是造成大气不稳定的重要原因,θse在中层呈现出湿中性层结特征,存在更大的热力不稳定度,是典型的强降水超级单体特性。(3)长生命史飑线的发展离不开强环境风垂直风切变;强对流降水过程中垂直风切变主要是风速随高度变化而产生的,弱对流降水过程中垂直风切变主要表现为风向随高度的变化。(4)飑线沿着出流边界和引导气流方向移动。(5)飑线在雷达回波上的共同点:都出现典型弓形回波,减弱的标志亦是阵风锋逐渐远离回波主体,弓形回波逐渐断裂,强回波后侧的层状云回波面积开始增大;不同点在于弓形回波的演变方式不同,弱对流降水过程中的弓形回波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结构,而强对流降水过程中弓形回波的形成是由强降水超级单体的发展而来,单体结构明显不同于经典超级单体中非降水或弱降水超级单体。(6)速度场上低层存在着径向速度的大值区,中低层有辐合,并伴有中气旋存在,中层存在明显的MARC(Mid-Altitude Radial Convergence)。1km高度以下的径向速度大值区、MARC和中气旋对地面灾害性大风有提前预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弱对流降水过程 强降水超级单体 弓形回波 中气旋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7”华北特大暴雨过程雨强精细化特征及动力和热力条件初探 被引量:21
12
作者 符娇兰 权婉晴 +7 位作者 麦子 罗琪 陈涛 李晓兰 许先煌 朱文剑 华珊 韩旭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35-1450,共16页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国家级和区域级地面气象观测、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地面雨滴谱仪、闪电定位仪、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对“23·7”华北创纪录极端降水过程中雨强的精细化特征,导致极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极端降水...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国家级和区域级地面气象观测、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地面雨滴谱仪、闪电定位仪、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对“23·7”华北创纪录极端降水过程中雨强的精细化特征,导致极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极端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及动力和热力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整个过程小时雨强表现出面弱点强的特点,局地小时、分钟级雨强具有极端性。雨强阶段性特征明显,2023年7月30日08:00至31日20:00(第二阶段)雨强最强,与多个β-MCS发展有关,并伴有后向传播及列车效应等中尺度过程,降水以中等直径、高浓度雨滴为主,具有一定量的低浓度大粒子雨滴样本,属于海洋性与大陆性混合型降水,暖云碰并与冰晶聚合融化过程共存。7月29日08:00至30日08:00(第一阶段)和7月31日20:00至8月2日08:00(第三阶段)雨强相对较小,对应于前者的MCS垂直伸展高度较低、强度不强,以暖云降水为主导,雨滴浓度高、直径中等,对应于后者的MCS发展强盛,但移动速度快,也具有海洋性与大陆性降水混合型降水特征。三个阶段的大气整层可降水量最大值均超过70 mm,第一阶段天气尺度强迫强,对流有效位能(CAPE)在500 J·kg^(-1)左右,MCS发展高度相对较低;第二阶段后期天气尺度强迫有所减弱,但华北中南部对流不稳定能量再次重建,上游地区CAPE较第一阶段有所增大(600~1000 J·kg^(-1)),导致极端降水的MCS发展为深厚湿对流系统,雨强明显增大;第三阶段天气尺度强迫明显减弱,低层偏南风脉动辐合和大的CAPE为MCS强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特大暴雨 极端降水 雨强 中尺度对流系统 降水微物理特征 动力和热力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涡引发的强对流天气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金卿 刘红武 徐靖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5-534,共10页
为提高对西南涡强对流天气特征的深入理解,更好地研究其临近预报与预警方法,利用2014-2017年西南低涡年鉴资料、全国2400余个国家级气象台站逐小时观测数据、国家地基闪电监测资料、危险天气报、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 为提高对西南涡强对流天气特征的深入理解,更好地研究其临近预报与预警方法,利用2014-2017年西南低涡年鉴资料、全国2400余个国家级气象台站逐小时观测数据、国家地基闪电监测资料、危险天气报、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南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发的强对流天气特征和强降水天气形势,并定量诊断了不同移动路径的西南涡强降水在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方面的异同点。结果表明:(1)约四分之一西南涡会引发强对流天气,强对流落区主要位于西南涡东南象限,类型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强度集中分布在22~32 mm·h^(-1)。这是由于西南涡东南象限和西南气流耦合相互作用带来高温高湿平流,容易引发对流不稳定并产生对流性降水。(2)西南涡强降水集中在春、夏季,移出源地的西南涡(约五分之二)比准静止类(约五分之一)更容易引发强降水,其中春季几乎只有移出源地的西南涡会触发强降水,这与移出源地的西南涡暖湿气流和水汽输送更加旺盛有关。(3)准静止类西南涡比移动类西南涡雨强更强,这可能是因为移动类垂直风切变更强,不利于高效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强对流天气 短时强降水 垂直风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对流降水前大气层结因子的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钟晓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08-414,共7页
根据单站探空资料,对有、无强对流降水两类个例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数理统计中的显著性检验方法筛选了14个在强对流降水前大气垂直层结中有明显指示作用的因子,其中K 指数、γ与γ_m 在各层中差值的绝对最大值等7个因子的指示作用最明显... 根据单站探空资料,对有、无强对流降水两类个例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数理统计中的显著性检验方法筛选了14个在强对流降水前大气垂直层结中有明显指示作用的因子,其中K 指数、γ与γ_m 在各层中差值的绝对最大值等7个因子的指示作用最明显.这些因子表示了大气层结的对流不稳定、条件不稳定、水汽含量和整层大气的垂直均匀性,可用于短时强对流降水的分析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降水 预报因子 大气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华珊 张涛 张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36-944,共9页
2022年4月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强度偏弱;中高纬环流呈三波型,我国基本为正距平,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均偏弱。全国平均气温为12.4℃,较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第五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45.7 mm,较常年同期偏多4.8%,其中西南地... 2022年4月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分布,强度偏弱;中高纬环流呈三波型,我国基本为正距平,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均偏弱。全国平均气温为12.4℃,较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第五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45.7 mm,较常年同期偏多4.8%,其中西南地区降水较常年显著偏多。月内仅出现1次冷空气过程,全国范围内共发生2次大范围降水过程,部分地区受风雹影响出现灾情。此外,北方地区出现3次沙尘天气过程,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气象干旱显露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暴雨 强对流 沙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对流天气对高空气象探测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
16
作者 道仁图娅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1期37-39,共3页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气象观测业务得到极大改变,高空气象探测业务作为综合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观测的大致内容是自地面到30000 m不同高度层的风向、气压、风速、湿度、温度等相关气象信息。L波段雷达...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气象观测业务得到极大改变,高空气象探测业务作为综合气象观测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观测的大致内容是自地面到30000 m不同高度层的风向、气压、风速、湿度、温度等相关气象信息。L波段雷达探测系统的运用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各个地区高空气象探测业务的准确性,为开展天气预报、气象服务以及气候变化研究等气象业务提供了更为有价值的指导依据,在气候监测以及气象预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根据国内外高空气象探测现状以及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特点,探究了大风、强降雨以及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对高空气象探测带来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高空气象探测 影响 防御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夏季对流性降水特征的对比分析
17
作者 李典 白爱娟 +1 位作者 薛羽君 王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本文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 Mission)多种探测结果,针对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各两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降水系统以对流云降水为主,弱降水样本数量高,由孤立零散的块状降水云团组成,对... 本文利用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 Mission)多种探测结果,针对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各两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降水系统以对流云降水为主,弱降水样本数量高,由孤立零散的块状降水云团组成,对流中心离散,降水范围小,雨区极不均匀,垂直发展厚度浅薄,降水粒子数量少,雨滴小,潜热释放以地面以上2~5km高度层为主,夏季近地面层冰晶粒子含量高,降水过程中云顶亮温与地表雨强之间的相关性差,云顶亮温越高的对流云团其闪电频数越高。(2)盆地降水系统强降水样本数量高,由一个主降水系统和周边零散的降水云团组成,降水范围大,对流中心相对集中,雨区较均匀,垂直发展厚度高,对流系统深厚,雨滴大并集中,潜热释放呈一致的双峰型结构,峰值分别出现在7和16km高度上,冰雹粒子在对流层较高层含量高,云顶亮温与地表雨强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盆地的闪电频数显著高于高原地区,且闪电活动主要集中在亮温偏低的降水云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对流性降水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部区域过冲云顶特征
18
作者 徐文浩 刘非凡 +3 位作者 吴宝军 朱豪 祝宝友 雷久侯 《应用气象学报》 2025年第5期630-640,共11页
基于葵花八号静止卫星多通道云辐射数据,发展一种过冲云顶轮廓的有效识别算法,并与全球降水测量卫星过境我国南部陆地与南海区域所标定的过冲云顶数据集对比,评估算法性能,其命中率为87.7%,误报率较传统单通道红外纹理算法降低62.0%。... 基于葵花八号静止卫星多通道云辐射数据,发展一种过冲云顶轮廓的有效识别算法,并与全球降水测量卫星过境我国南部陆地与南海区域所标定的过冲云顶数据集对比,评估算法性能,其命中率为87.7%,误报率较传统单通道红外纹理算法降低62.0%。基于该算法,结合广东雷电野外综合观测试验期间混合长基线天电阵列定位的闪电数据,统计分析2019—2023年5—10月我国南部陆地与南海过冲云顶的演变特征及海陆分布差异。结果表明:南海过冲云顶主要集中于南海东北部近菲律宾海域,亮温普遍低于192 K,局地可达184 K,整体发生频次为南部陆地的2.9倍,南部陆地则以海南岛北部、广西中南部及广东西南部区域为主,亮温较高,为186~195 K;南海产生过冲云顶的雷暴云占比为8.9%,南部陆地相比较低,为6.6%;6—10月南海过冲云顶发生频次较高,7月南部陆地最为活跃;南海过冲云顶全天分布较均匀,昼夜变化不明显,南部陆地呈午后迅速发展、夜间快速减弱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冲云顶 强对流 海陆差异 云顶亮温 全球降水测量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