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9篇文章
< 1 2 1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reative Design Research of Product Appearance Based on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Zheng, HE Wei-ping, ZHANG Ding-hua, YU Sui-huai, CAI Hong-ming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Laboratory ,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52-153,共2页
Today’s product creative design has rendered many fe atures and has brought a great change in our everyday life, there are many new c hallenges in its traditional theory and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de... Today’s product creative design has rendered many fe atures and has brought a great change in our everyday life, there are many new c hallenges in its traditional theory and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design theory, the FBS design model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and stru cture of the product. But this model still couldn’t strengthen the relation bet ween product appearance design and human-machine design effectively. This paper adopt converse design thinking and presents an improved design thinking methodo logy based on C: FBS for product appearance design and give a general summarizat ion for the features, methods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Meanwhile it also combines with the behavior design of product r elated IT fields and constructs a new outline to improve the design of product a ppearance supported by the technology of computer aided design. So the new metho d about design thinking for computer aided design, the new abstract product design model and the key problem of design thinking based on human-machine inte raction and interface are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This kind of creative design theory that is driven by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will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CAD software system and the research of product design and manufa cture. Additionally, this paper gives some beneficial characters to address the theory based on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Meanwhile,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ing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trends of design thinking based on t he technology of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 are also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BS model product appearance design human-ma chine interaction and interface(HMI&I) computer aided design(C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R技术赋能下的家居运动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益炯 李宣 陈英波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524,共9页
目的旨在探索XR技术如何为家居运动产品带来创新设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居家健身需求,提升家居运动的体验感、趣味性和科学性。为家居运动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方法首先,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X... 目的旨在探索XR技术如何为家居运动产品带来创新设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居家健身需求,提升家居运动的体验感、趣味性和科学性。为家居运动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方法首先,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XR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及在各领域的应用现状。其次,对现有基于XR技术的家居运动产品进行剖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XR技术如何在实际产品中实现沉浸式运动场景构建、实时运动数据监测与个性化运动课程设计等功能。最后,验证评估XR技术在家居运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实际效果与用户体验。结论提出以“沉浸交互”为核心的创新设计方法,从空间扩展、智能动作指导、游戏化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优化与提升,构建“生理-心理-社交”三位一体的智能运动生态系统。以期为XR技术赋能下的家居运动产品创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现实 智能家居 人机交互 游戏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IGC的良渚神人兽面纹在家居产品中的创新设计与活化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于亚楠 王洪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25-533,共9页
目的通过对良渚神人兽面纹的造物逻辑、构成形式和内涵寓意进行研究整理,分析和提取良渚神人兽面纹,利用AIGC技术对神人兽面纹图形进行创新性的重组与排序,研究一种融合现代审美的良渚神人兽面纹生成方法。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从良渚博物... 目的通过对良渚神人兽面纹的造物逻辑、构成形式和内涵寓意进行研究整理,分析和提取良渚神人兽面纹,利用AIGC技术对神人兽面纹图形进行创新性的重组与排序,研究一种融合现代审美的良渚神人兽面纹生成方法。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从良渚博物馆的实物及文献资料入手,通过深入分析具体案例,对其艺术风格、常用形态进行系统和深入分析,解读良渚神人兽面纹的内涵寓意,归纳和提炼良渚神人兽面纹图形的典型性元素。从造型语言和文化内涵中寻找良渚的典型图形,结合AIGC技术与算法的特性对良渚典型图形进行自动化的生成和优化处理。结论利用AIGC技术对良渚神人兽面纹进行创新性的重组和排序,可以帮助拓宽设计师的思维,从活化传承的角度把原始的图腾纹饰语言转译成现代设计语言,令其形式更加多元化。将良渚文化内涵和理念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家居产品当中,拓宽家居产品的设计应用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 良渚神人兽面纹 家居产品设计 活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新范式 被引量:3
4
作者 冯晓英 徐辛 张汇坷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3,共11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突破教学设计长期存在的瓶颈,重构教学设计形态:将传统线性流程转变为以会话为纽带的迭代式设计进程,即教师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持续对话中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生成、反馈、调整和迭代。这种基于人机会话的教学设计新范式...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突破教学设计长期存在的瓶颈,重构教学设计形态:将传统线性流程转变为以会话为纽带的迭代式设计进程,即教师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持续对话中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生成、反馈、调整和迭代。这种基于人机会话的教学设计新范式,通过人机认知系统的深度耦合,将教学设计从静态方案产出升级为动态智慧生长。本研究基于会话理论和认知支架理论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的人机会话模型,尝试打开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的黑箱,为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新范式提供解释、分析和行动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学设计 人机协同 会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智团队智能体协同进化的群智创新设计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罗仕鉴 于慧伶 +4 位作者 张景森 张泷予 王瑶 沈诚仪 刘长奥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1-720,共10页
单一主体主导的创新设计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设计需求,为了高效整合人类创造力与人工智能感知、推理、生成优势,提出一种基于人智团队智能体协同进化的群智创新设计方法。提炼了群智创新背景下人智团队智能体的概念和特征,构建了... 单一主体主导的创新设计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设计需求,为了高效整合人类创造力与人工智能感知、推理、生成优势,提出一种基于人智团队智能体协同进化的群智创新设计方法。提炼了群智创新背景下人智团队智能体的概念和特征,构建了基于人智团队智能体协同进化的群智创新设计模型,并从认知融合、交互迭代、优化升维3个步骤研究了该模型的实现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初步原型系统,以办公座椅设计为例验证了所述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人机共创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对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设计、群体智能应用以及智能设计工具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设计 人智团队智能体 群智创新设计 人机共创 协同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机协同的《山海经》数字化体验设计 被引量:2
6
作者 曾真 王杰 +1 位作者 王冠瑶 钟旭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1-450,共10页
目的应对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文学经典在数字时代的推广与传承困境,发现既能传承作品内核又能增加大众参与的文学体验新路径。方法首先,通过梳理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文学经典传承推广的典型阶段与方式,认为大众通过参与创作将外部信... 目的应对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文学经典在数字时代的推广与传承困境,发现既能传承作品内核又能增加大众参与的文学体验新路径。方法首先,通过梳理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文学经典传承推广的典型阶段与方式,认为大众通过参与创作将外部信息内化为个人体验,从而形成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与认同,进而提出大众应从经典的被动接收者转化为主动再创者的假设。其次,基于视觉思维理论与人机协同优势,提出支持大众参与进行人机协同绘画创作的文学经典数字化体验设计框架,并在构建体验流程的基础上,应用生成式扩散模型完成人机协同智能创作工具《绘山海》的开发。结果通过用户测试验证了基于人机协同理念的《山海经》数字化体验设计的有效性。结论在人机协同创作赋能下,大众通过从抽象文学语言到个人审美想象的视觉转化,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创作者,加深了对《山海经》的理解与感受,进而完成了文学经典与个体经验之间的意义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 山海经 文学经典 数字化体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艺术设计理念的农业采摘机器人外观优化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臻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218,共5页
农业采摘机器人能够自动执行采摘任务,可在不受季节、天气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连续工作,确保了农作物的及时采摘和处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然而,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机器人设计仅关注功能和效率,忽视了外观设计对用户体验和农业... 农业采摘机器人能够自动执行采摘任务,可在不受季节、天气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连续工作,确保了农作物的及时采摘和处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然而,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机器人设计仅关注功能和效率,忽视了外观设计对用户体验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为此,基于艺术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背景和优势,分析了农业采摘机器人的使用环境和用户需求,提出了针对流线型外观、色彩搭配和材质选择的优化设计原则,通过实例展示了几种基于艺术设计理念的农业采摘机器人外观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了评估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摘机器人 外观优化 造型设计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趣阅启智”型乡村儿童阅读体验情感化设计策略研究
8
作者 何理 孔帅 +1 位作者 那宇 王艺淳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0-479,共10页
目的 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策略以指导乡村儿童阅读体验的情感化设计,为乡村教育与文化振兴注入新思路与新样例。方法 通过对“情感化设计”的概念予以“本土化”释义,剖析乡村儿童阅读体验情感化设计现状问题,融合“文... 目的 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策略以指导乡村儿童阅读体验的情感化设计,为乡村教育与文化振兴注入新思路与新样例。方法 通过对“情感化设计”的概念予以“本土化”释义,剖析乡村儿童阅读体验情感化设计现状问题,融合“文化人工物”的造物标准,提出“四理法”设计原则与应用策略,对相关实例设计成效的具体表现予以论述。结果 为孩童营造了富有层次感、沉浸感与启发性的趣味情境,提升了乡村儿童阅读体验的场景品质、环境效能与情感体验,增强了孩童阅读、交流与学习的动机与质量,促进了儿童身心情感、责任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全面健康发展。结论 有效加深了乡村儿童阅读体验的媒介信息、环境功能与情感服务的互融程度,丰富并优化了阅读体验的情感化设计理论维度与实践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阅读 体验设计 情感化设计 四理法 乡村教育 文化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驾驶舱设计中的人因问题:挑战、进展和展望
9
作者 方卫宁 王坤 +1 位作者 胡胜建 方程乐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5-32,I0006,共19页
目的随着铁路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列车驾驶舱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节点,面临着日益复杂的人因设计挑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界面布局、信息显示、操作负荷控制等局部问题,缺乏对驾驶舱人因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识。因此,有必要构建系... 目的随着铁路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列车驾驶舱作为人机交互的关键节点,面临着日益复杂的人因设计挑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界面布局、信息显示、操作负荷控制等局部问题,缺乏对驾驶舱人因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识。因此,有必要构建系统性的驾驶舱人因设计研究框架,深入探讨当前的研究趋势与关键技术。方法采用系统化的文献聚类与主题分析方法,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结果从个体生理、物理环境、认知交互和系统协同4个层面构建了驾驶舱人因设计的研究框架,系统梳理了各层面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及其典型应用场景。结论基于所构建的研究框架,识别出当前驾驶舱人因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疲劳监测技术的局限性、物理环境控制的不足、认知交互的复杂性,以及系统协同的智能化程度偏低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应聚焦于智能化升级、人性化优化和极端环境适应性提升3个主要方向,为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驾驶舱 空间设计 人机界面 人机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复杂战略及战术任务的行车调度自动化分级模型与应用
10
作者 唐涛 王奥博 郭北苑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93,共12页
行车调度是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的中枢,担负着确保运输安全、组织行车、完成乘客输送任务的重任,对轨道交通日常工作开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列车自动监督系统(ATS)的广泛运用大幅提升了列车的运营调度效率,行车调度员的任务已经逐渐转移到战... 行车调度是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的中枢,担负着确保运输安全、组织行车、完成乘客输送任务的重任,对轨道交通日常工作开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列车自动监督系统(ATS)的广泛运用大幅提升了列车的运营调度效率,行车调度员的任务已经逐渐转移到战略及战术层面,核心工作是行车计划调整。如何进一步提升行车调度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根据轨道交通行车调度任务的认知特征,基于SRK框架和抽象任务等级理论提出以人为中心的自动化等级设计方法,构建面向高层任务的自动化分级模型。针对现行的行车调度系统定义调度任务的主要执行过程,提出调度系统的自动化分级策略以及智能行车调度系统的自动化功能设计方案,提出的轨道交通行车调度自动化分级模型描述了行车调度高级认知任务与自动化功能设计之间的联系,为轨道交通智能行车调度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行车调度系统 自动化级别 人为因素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体动力学的服装衣袖运动舒适性探究
11
作者 于晓坤 易萍 +1 位作者 谢冠婧 蔡凌霄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6-202,共7页
为探究理查德·林韦斯特基于人体动力学的服装结构设计方法改善服装运动舒适性的原理和机制,还原采用该方法制作的休闲西服为对照实验样衣,通过分步结构调整实验,首先将衣袖从衣身分离得到非常规一片袖作为衣袖结构方案1,然后将非... 为探究理查德·林韦斯特基于人体动力学的服装结构设计方法改善服装运动舒适性的原理和机制,还原采用该方法制作的休闲西服为对照实验样衣,通过分步结构调整实验,首先将衣袖从衣身分离得到非常规一片袖作为衣袖结构方案1,然后将非常规一片袖分割重组得到两片袖作为衣袖结构方案2;最后通过人体穿着实验得到受试者对3款衣袖的穿着合身度和运动舒适性评分,并对比分析其优劣及原因。结果表明:基于人体动力学的一片式休闲西服衣袖运动舒适性最好,其衣袖分割线顺应手臂的移动方向,为腋下和肘部提供了更适宜的活动松量;同时,斜向面料丝缕的设计使衣袖在腋下和肘部有更好的延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动力学 服装设计 衣袖结构 运动舒适性 主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觉交互在装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张帆 娄焕志 +1 位作者 黄晓峰 孟雨可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0-49,共10页
目的针对工业设计流程中触觉反馈缺失问题,通过量化触觉参数构建触觉设计测试系统,建立融触觉设计人机适配研究方法,推动经验驱动型设计向体验驱动型设计转型。方法构建包含低成本触觉手套与上位机控制系统的交互平台,通过30名专业设计... 目的针对工业设计流程中触觉反馈缺失问题,通过量化触觉参数构建触觉设计测试系统,建立融触觉设计人机适配研究方法,推动经验驱动型设计向体验驱动型设计转型。方法构建包含低成本触觉手套与上位机控制系统的交互平台,通过30名专业设计人员三种把手尺寸的触觉盲测,结合SUS可用性量表与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从操作准确率(客观)与功能适配性、佩戴体验(主观)多维度评估系统效能。结果触觉反馈使设计尺度感知准确率达81%,验证其决策有效性;SUS得分72.1分表明系统具备良好可用性;皮尔逊系数显示佩戴舒适度与手指灵活性显著影响决策效率。结论本研究提出的融触觉交互系统通过量化触觉体验数据,有效提升人机尺度设计迭代精度,其轻量化特性与模块化架构为装备设计提供高适配性解决方案,建立的“融触觉设计流程方法”为工业设计经验设计向体验设计转型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觉交互 人机交互 装备设计 工业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设计工效学的眼控交互范式设计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作者 牛亚峰 王以俨 +1 位作者 黄炜驰 范林涵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5,共16页
目的研究基于设计工效学的眼控交互范式设计,分析其关键设计因素与优化策略,为提升眼控系统的操作精度、效率及用户体验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方法从设计工效学的内涵出发,结合眼动交互的基本原理,提出“交互界面优化”“交互动作设... 目的研究基于设计工效学的眼控交互范式设计,分析其关键设计因素与优化策略,为提升眼控系统的操作精度、效率及用户体验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方法从设计工效学的内涵出发,结合眼动交互的基本原理,提出“交互界面优化”“交互动作设计”及“视线点击增强”三大核心维度,分析其工效学优化策略及技术实现。同时,梳理当前眼控交互技术在传感器性能、意图识别及多模态融合中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其在识别精度、标准化设计及用户体验优化方面的挑战。结论基于设计工效学的眼控交互范式设计显著提升了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为眼控交互的高效、自然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控交互 设计工效学 人机交互 交互范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织法在服装设计中的技术总结与应用
14
作者 邹平 高文男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0-146,共7页
针对编织法在服装领域应用广泛,但相关服装编织设计的理论缺乏总结,且无系统分类的问题,研究编织法在服装设计中的实践技术应用,将编织类型按编织材质、部位、廓形、技法分为4类,提出编织法服装设计技术原则,分别为服装材质确定技术原... 针对编织法在服装领域应用广泛,但相关服装编织设计的理论缺乏总结,且无系统分类的问题,研究编织法在服装设计中的实践技术应用,将编织类型按编织材质、部位、廓形、技法分为4类,提出编织法服装设计技术原则,分别为服装材质确定技术原则、层叠编织技术原则、立体折叠编织技术原则、重点编织技术原则、转移省道编织技术原则、实时编织调整技术原则等,并将这些技术原则应用在服装立体裁剪的操作案例中。该研究可为编织法在服装设计中的操作及技法构成提供参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织法 服装设计 技术原则 立体裁剪 立体折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场协同原理的燃气主机箱体散热分析及优化
15
作者 黄志强 张国旭 +4 位作者 王智勇 王硕 王程 李涛 游正涛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7,共9页
为保证燃气透平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掌握主机箱体通风系统的换热机制,开展了燃气透平机组主机箱体通风散热研究。基于场协同原理,对主机箱体内部流场、温度场和关键设备的散热性能进行分析,并提出加装导流装置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主机... 为保证燃气透平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掌握主机箱体通风系统的换热机制,开展了燃气透平机组主机箱体通风散热研究。基于场协同原理,对主机箱体内部流场、温度场和关键设备的散热性能进行分析,并提出加装导流装置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主机箱体内高温区域体积占比达到7.6%,主要集中在燃气轮机轴部件附近,该部件为主机箱体内主要热源,外表面平均温度高达86.94℃;加装50°导流装置后,主机箱体高温区域体积占比减至5.1%,燃气轮机轴外表面平均温度降至81.98℃,散热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透平机组 通风散热 数值模拟 场协同原理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眼动追踪的某船用操作系统主界面触控交互优化设计
16
作者 楚东晓 许若璠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共14页
目的海上作业环境复杂多变,船只功能繁多冗余,传统操作系统重功能覆盖而忽视用户体验,导致交互效率低下,影响作业效果。本研究以某船用操控系统主界面的优化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图标尺寸、图标间分割线及界面布局的合理性,旨在提升操作效... 目的海上作业环境复杂多变,船只功能繁多冗余,传统操作系统重功能覆盖而忽视用户体验,导致交互效率低下,影响作业效果。本研究以某船用操控系统主界面的优化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图标尺寸、图标间分割线及界面布局的合理性,旨在提升操作效率和用户体验。方法采用眼动追踪技术结合生理指标和任务绩效评估,从瞳孔注视次数、注视时长、任务完成时间及正确率四个指标入手,使用量化实验方法,同时结合用户访谈与被试观察,对某船用操作系统界面的布局设计、图标分割线及图标尺寸展开系统评估。结果不同的界面布局会显著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在图标之间添加分割线以明确交互边界,可以优化人机交互体验。就本系统所使用的物理设备而言,交互区域不宜紧贴界面边缘且当图标尺寸接近10 mm时,能够有效提升交互触控效率。结论提出的优化建议对提升包括船用操控系统在内的触控式界面的人机交互设计具有指导意义,丰富、完善了复杂环境下用户界面的人机交互设计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 眼动追踪 船只操控界面设计 可用性评估 用户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导向下的山城步道价值体系重构与空间营造
17
作者 王梅 卢涛 +2 位作者 马佳琪 罗江帆 黄芸璟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8-144,共7页
基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延续山城步道的历史人本观,总结人对山城步道的多级需求层次,根据需求层次重构“人本”导向下的山城步道价值体系,从而建立基于价值提升的空间营造系统性方法,并将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重庆中心城区... 基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延续山城步道的历史人本观,总结人对山城步道的多级需求层次,根据需求层次重构“人本”导向下的山城步道价值体系,从而建立基于价值提升的空间营造系统性方法,并将相关理论方法运用到重庆中心城区山城步道规划设计实践中,营造具有重庆特色的山城步道空间,以期为其他山地城市步道系统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山城步道 价值体系 空间营造 规划设计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文化服务场景下虚拟数字人的角色画像与示能性设计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雪慧 赵宇翔 +1 位作者 张轩慧 夏翠娟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1,共11页
虚拟数字人作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逐渐受到关注。文章借鉴示能性理论对公共文化领域的虚拟数字人交互设计进行研究,拓展示能性理论在文化信息学的应用,为未来虚拟数字人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选取18个虚拟数字人在... 虚拟数字人作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逐渐受到关注。文章借鉴示能性理论对公共文化领域的虚拟数字人交互设计进行研究,拓展示能性理论在文化信息学的应用,为未来虚拟数字人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选取18个虚拟数字人在公共文化场景下的实际应用案例,采用LDA主题分析方法对获取的语料库内容进行角色画像构建,提炼出三类主要角色画像,并以示能性理论为依据,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示能性设计因素框架。研究发掘了文化使者、时空旅人和虚拟馆员三类核心角色画像,构建以导览和叙事、交互性、临场感和沉浸感、认同感和共鸣、集聚和整合、学习六大示能性因素为核心的虚拟数字人示能性设计因素框架,包含理论层、范畴层、功能层、目标层和角色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虚拟数字人 角色画像 示能性设计 数字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错觉原理在青年胖体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雯昕 吕云 +1 位作者 郭昱成 潘海音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0,共5页
文章探索青年胖体女装的设计方法,分析青年胖体女性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结合视错觉现象产生原理,进行服装色彩饱和度、明度以及条纹宽度的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在纯色服装中,当色相与明度一定时,胖体女性穿着低饱和度色彩服装比穿着高饱和... 文章探索青年胖体女装的设计方法,分析青年胖体女性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结合视错觉现象产生原理,进行服装色彩饱和度、明度以及条纹宽度的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在纯色服装中,当色相与明度一定时,胖体女性穿着低饱和度色彩服装比穿着高饱和度色彩服装具有更佳的视错觉效果;在色相与饱和度一定时,胖体女性穿着低明度色彩服装比穿着高明度色彩服装视觉效果更佳;条纹服装的着装效果受到色彩明度、饱和度、线条间距和宽度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视错觉效果;视错觉原理适用于青年胖体女性服装设计。该研究对视错觉原理在青年胖体女装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错觉原理 青年胖体 女装设计 服装色彩 条纹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谐振骨料对混凝土超材料原胞带隙范围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陈俊豪 陈国东 +2 位作者 曾晓辉 龙广成 谢友均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74-2486,共13页
本文建立了混凝土超材料原胞有限元模型,探讨了谐振骨料的形状、材料参数、几何参数和材料组成等设计参数对原胞带隙特性及调控规律的作用机制,并针对关键设计参数进行了评估与讨论,提出了谐振骨料的设计原则。结果表明:谐振骨料的形状... 本文建立了混凝土超材料原胞有限元模型,探讨了谐振骨料的形状、材料参数、几何参数和材料组成等设计参数对原胞带隙特性及调控规律的作用机制,并针对关键设计参数进行了评估与讨论,提出了谐振骨料的设计原则。结果表明:谐振骨料的形状和放置方向均对混凝土超材料原胞的带隙范围有显著影响,建议采用球形作为混凝土超材料原胞的谐振骨料形状;仅通过调整包裹层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无法同时获得低频带隙和宽带隙,设计原则应侧重于通过降低包裹层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来获得低频带隙,再通过调整散射体密度和谐振骨料几何参数来实现更宽的带隙范围;对于100 Hz以下的低频振动,包裹层材料推荐选用聚氨酯泡沫,散射体材料则选用铅;此外,还需通过增大包裹层厚度使混凝土超材料原胞产生低频带隙,增大谐振骨料的填充率使其产生宽带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超材料 原胞 谐振骨料 带隙 设计参数 设计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