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tfalls and sources of error of color duplex ultrasonography in detect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proximal lower extremities 被引量:3
1
作者 GAO Jing YI Lian-hua Auh Yong Ho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472-476,共5页
Purpose To analyze the sources of errors and discuss the techniques to eliminate pitfalls in detect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of the proximal lower extremities with color duplex ultrasonography (CDUS). Methods Six... Purpose To analyze the sources of errors and discuss the techniques to eliminate pitfalls in detecting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of the proximal lower extremities with color duplex ultrasonography (CDUS). Methods Sixty-eight cases with initial and repeat venous CDUS of the proximal lower extremiti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repeat was done within 24 hours after initial CDUS scanning. Comparing repeated images to initial ones, the pitfalls and sources of error in CDUS of the proximal lower extremities were discussed. Results In total 68 repeat studies, there were 62 results as same as initials and 4 cases of false negative DVT and 2 cases of false positive DVT. Conclusion Venous CDUS in detecting DVT is observer dependent. Some pitfalls and errors can be eliminated and corrected with proper scan techniques. CDUS is the most valuable imaging modality for assessing suspected DVT in the proximal lower extrem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静脉造影 彩色多普勒 伪影 影像学诊断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春伦 邱宸阳 +3 位作者 沈兰 朱人大 周华吉 张鸿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 目的:观察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浙北地区五家三级医院血管外科接受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计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统计下肢血栓清除率、患肢血栓复发率、支架通畅率、下肢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以及安全性评估指标如出血、死亡、肺栓塞、支架折断和移位等。结果:125例患者中,下肢血栓清除程度Ⅰ级8例(6.4%),Ⅱ级10例(8.0%),Ⅲ级107例(85.6%)。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12、24、36个月患肢血栓复发率分别为8.48%、8.93%和10.91%,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1.52%、91.07%和89.09%,PTS发生率分别为5.08%、5.36%和6.36%,且均为轻度PTS。未出现如死亡、大面积肺栓塞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重大安全性事件,未出现因支架折断等特殊情况再次入院干预事件。结论:PM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能迅速清除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下肢静脉血流,中远期支架通畅率高,PTS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 支架植入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血栓后综合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介入治疗双下腔静脉畸形并左干、左髂静脉血栓及左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丁穆 韩新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1-232,共2页
患者男,61岁,摔伤后卧床4天、左下肢肿胀8 h;既往体健。查体:左下腹触痛;左下肢增粗,呈重度非凹陷性水肿,伴皮肤青紫,皮温降低;未扪及左侧足背动脉搏动。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58.42 mg/L。超声提示左髂静脉及左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 患者男,61岁,摔伤后卧床4天、左下肢肿胀8 h;既往体健。查体:左下腹触痛;左下肢增粗,呈重度非凹陷性水肿,伴皮肤青紫,皮温降低;未扪及左侧足背动脉搏动。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58.42 mg/L。超声提示左髂静脉及左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穿刺右侧股静脉进行造影,见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血流通畅(图1A),于双侧肾静脉汇入IVC处远心端放置滤器;左足背静脉造影示左胫后静脉及腘静脉DVT,左髂、股静脉显示不清(图1B);穿刺左胫前静脉引入单弯导管进行造影,示左髂、股静脉DVT(图1C),双干IVC,且其左干内见大量血栓(图1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静脉 髂静脉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非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比较
4
作者 王剑 钱成 +6 位作者 顾建平 高立兵 公茂峰 刘亮 倪国庆 彭鹏 陈国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4-721,共8页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南京医院首选小腿深静脉入路(45例)和健肢股静脉入路(74例)行CDT治疗的急性下肢混合型DVT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比较两组间血管穿刺和置管技术成功率,以及成功置管的CDT静脉穿刺次数、置鞘时间、置管时间、溶栓时间、溶栓剂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包括静脉穿刺及抗凝溶栓相关并发症),不同解剖节段溶栓效果和至少随访12个月临床疗效。结果选择小腿深静脉入路、健肢股静脉入路成功置管CDT患者分别为31例、58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68.89%(31/45)、78.38%(58/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小腿深静脉入路组21例(67.74%)置鞘成功需2针次以上穿刺;健肢股静脉入路组置鞘时间明显少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1.84±0.87)min比(10.52±6.13)min,P<0.001],但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41.60±13.31)min比(20.06±4.46)min,P<0.001]。健肢股静脉入路组、小腿深静脉入路组溶栓时间分别为(5.34±1.43)d、(5.06±1.18)d(P=0.354),但健肢股静脉入路组溶栓剂用量较多[(352.16±71.98)万U比(284.68±77.64)万U,P<0.001]。末次随访显示,小腿深静脉入路组股腘静脉通畅率程度明显高于健肢股静脉入路组(P=0.037)。两组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静脉功能不全流行病学和经济研究-生活质量/症状(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腿深静脉入路CDT与健肢股静脉入路CDT相比,可更好地清除腘静脉和股浅静脉内血栓,提高股腘静脉通畅率,但在减少PTS发生和改善患者VEINES-QOL/Sym上并无明显优势,且对小腿深静脉穿刺置鞘技术要求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置管溶栓 胫静脉 股静脉 穿刺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实践指南
5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家工作组 中国静脉介入联盟 +2 位作者 李燕 葛静萍 尹媛媛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7,共13页
为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护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障介入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制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实践指南》。该指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版)的基础上,通... 为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护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障介入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制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实践指南》。该指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护理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版)的基础上,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的指南、专家共识、最佳循证证据、临床试验结果,并结合国内研究热点与临床经验,基于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和《中国临床诊疗指南的制订/修订指导原则(2022版)》,由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家工作组、中国静脉介入联盟的45名医疗及护理专家联合制订。该指南最终形成针对DVT患者的介入治疗方法、风险评估、专科评估、体位护理、休息与活动、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管道护理和健康指导等19个临床问题和7个并发症防治问题,135条推荐意见,旨在为DVT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提供专业、科学的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循证护理学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不同部位深静脉血栓抗凝疗程的研究新进展
6
作者 马景滔 黄劼 +2 位作者 张烨 陈萌 张智颖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9期3721-3728,共8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已有广泛研究,但疾病的个性化最优管理甚少。本文从下肢不同部位系统探讨了该疾病的血栓抗凝时间,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目前小腿肌间静脉、小腿...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已有广泛研究,但疾病的个性化最优管理甚少。本文从下肢不同部位系统探讨了该疾病的血栓抗凝时间,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了目前小腿肌间静脉、小腿轴静脉、股腘静脉以及髂股静脉等不同部位抗凝疗程的循证建议。本文认为在下肢不同部位的深静脉血管中,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发生率高,而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PDVT)并发肺栓塞(PE)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概率更大。DDVT抗凝推荐采用短期抗凝(2~6周),延长抗凝疗程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相反还会增加出血风险;PDVT及混合型LEDVT应采用中长期抗凝(≥3个月),特别是未达到介入治疗指征的股腘深静脉血栓形成(FDVT)。无限期的抗凝治疗仅是延迟血栓栓塞的复发,并没有真正降低血栓复发风险。本文可为深入了解LEDVT和优化其抗凝疗程,以及为LEDVT的个性化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疗程 肺栓塞 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 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溶栓治疗下肢骨折合并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
7
作者 廖世强 史书茗 +4 位作者 张强 李传勇 郑光锋 潘知常 戎建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3,共7页
目的评估系统溶栓(ST)与标准抗凝(SA)治疗下肢骨折合并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下肢骨折合并D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下肢静脉造影提示小腿血栓负荷评分≥3分时,由健侧股... 目的评估系统溶栓(ST)与标准抗凝(SA)治疗下肢骨折合并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下肢骨折合并D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下肢静脉造影提示小腿血栓负荷评分≥3分时,由健侧股静脉成功置入可回收型下腔静脉滤器(IVCF)后,再行骨科手术。术后进一步抗凝或溶栓治疗,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ST组(尿激酶系统溶栓+标准抗凝治疗)和SA组(标准抗凝治疗),每组30例。比较两组小腿血栓负荷评分、血栓溶解率、IVCF放置时间、取出率、拦截血栓情况、血红蛋白、血小板、D-二聚体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前SA组和ST组小腿血栓负荷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且治疗后ST组评分显著低于SA组(P=0.002)。ST组血栓溶解率显著高于SA组(P<0.001)。两组IVCF放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9),取出率均为100%,ST组拦截血栓情况显著少于SA组(P=0.002)。两组血红蛋白(P=0.238)、血小板(P=0.914)、D-二聚体(P=0.756)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小板均显著升高(P均<0.001)、D-二聚体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4)。结论SA与ST治疗下肢骨折合并DDVT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与SA相比,ST有助于提高小腿血栓溶解率,降低IVCF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骨折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联合五阶梯渐进式活动方案在IC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耿晨 张苗 +1 位作者 张丽丽 王素云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290,共6页
目的:探究多学科联合五阶梯渐进式活动方案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7月就诊于青岛市某医院的ICU机械通气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病人分为对照组(49例)和干预组(48例)。对照组... 目的:探究多学科联合五阶梯渐进式活动方案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7月就诊于青岛市某医院的ICU机械通气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病人分为对照组(49例)和干预组(48例)。对照组采用重症常规治疗与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干预组采用多学科联合五阶梯渐进式活动方案进行干预。比较两组病人ICU获得性衰弱(ICU-AW)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CU获得性谵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长、ICU住院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病人Barthel指数为(29.48±14.26)分,高于对照组[(17.14±14.25)分];机械通气时间为(5.56±3.75)d,ICU住院时间为(8.15±3.94)d,短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为(7.92±6.28)d,ICU住院时间为(11.69±8.73)d];ICU-AW发生率为17%,ICU获得性谵妄发生率为2%,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低于对照组[ICU-AW发生率为37%,ICU获得性谵妄发生率为27%,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多学科联合五阶梯渐进式活动方案有利于提高ICU机械通气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ICU-AW、ICU获得性谵妄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联合 早期活动 机械通气 ICU获得性衰弱 谵妄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溶酶联合脉络舒通颗粒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9
作者 孙健铭 宋家明 +3 位作者 潘江皓 付广印 雷勇 张晓洁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究纤溶酶联合脉络舒通颗粒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limb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ascular hemophilia factor,vWF)水平的影响。方法该研... 目的探究纤溶酶联合脉络舒通颗粒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limb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ascular hemophilia factor,vWF)水平的影响。方法该研究对象选取的是2017年2月—2018年2月的LEDVT患者共计90例,应用完全随机性原则分组,具体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45例患者的治疗用药为纤溶酶,观察组为纤溶酶+脉络疏通颗粒。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D-Dime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水平以及血清LPA、vWF水平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凝血功能指标在两组患者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IB和D-Dimer降低,PT和APTT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显著低于对照组而FIB和D-Dime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LPA、vW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LPA、vW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P<0.05)。治疗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相当(P>0.05)。结论纤溶酶联合脉络舒通颗粒对可显著改善LEDVT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可以下调血清中LPA、vWF水平,具有更好的预后,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纤溶酶 脉络舒通颗粒 溶血磷脂酸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周佳丽 赵筱雯 任君文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联合活化蛋白C抗体(APCR)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月-2024年4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3例DVT产妇(DVT组)和同期80例未发生DVT的产妇(对照组),比较DVT组与对照组血清sVCAM-1、APCR表达情况,Spearman分析血清sVCAM-1、APCR相关性,Logistic分析产妇发生DV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sVCAM-1、APCR对产妇发生DVT的诊断价值。结果DVT组剖宫产占比、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情况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DVT组血清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sVCAM-1、APCR为正相关,相关性系数为0.328,P=0.002。分娩方式、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妊娠高血压、妊娠糖代谢异常、sVCAM-1、APCR是产妇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值=1.208、2.361、1.852、1.478、2.054、2.237、1.712,P<0.05),凝血酶原时间是产妇发生DVT的保护因素(OR值=0.477,P<0.05)。血清sVCAM-1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5.06%、特异性为76.25%、AUC为0.689(95%CI=0.606~0.773),血清APCR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61.45%、特异性为82.50%、AUC为0.720(95%CI=0.640~0.799),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诊断产妇DVT的敏感性为86.75%、特异性为70.00%、AUC为0.813(95%CI=0.746~0.880),由Z两者联合-sVCAM-1=2.340、P=0.019、Z两者联合-APCR=2.185、P=0.029可知血清sVCAM-1、APCR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价值较高。结论发生DVT的产妇sVCAM-1表达水平、APCR阳性表达率升高,血清sVCAM-1、APCR与产妇发生DVT有关,两者联合对产妇DVT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活化蛋白C抗体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患者术后麻醉重症监护室中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晓飞 孙铭阳 张加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筛选全麻术后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患者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5—8月择期行全麻下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AICU的患者192例,男105例,女87例,年龄18~85岁,BMI 18~31 kg/m^(2),ASAⅡ或Ⅲ级。收... 目的筛选全麻术后转入麻醉重症监护室(AICU)的患者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5—8月择期行全麻下手术后带气管插管转入AICU的患者192例,男105例,女87例,年龄18~85岁,BMI 18~31 kg/m^(2),ASAⅡ或Ⅲ级。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麻醉手术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入AICU 6 h内的超声结果是否有新发DVT将患者分为两组:DVT组和非DV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ICU中患者术后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全麻术后在AICU新发DVT的患者有64例(33.3%),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律失常(OR=2.236,95%CI 1.011~4.943,P=0.047)、术前血小板计数高(OR=1.006,95%CI 1.002~1.010,P=0.007)、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OR=1.203,95%CI 1.046~1.383,P=0.010)、术中低血压(OR=1.010,95%CI 1.002~1.019,P=0.020)和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OR=3.796,95%CI 1.697~8.492,P=0.001)是全麻术后AICU中患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规律服用史(OR=0.176,95%CI 0.060~0.518,P=0.002)是其保护因素。结论术前心律失常、术前血小板计数高、术前D⁃二聚体浓度高、术中低血压及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全麻手术后AICU患者6 h内新发DVT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全麻 麻醉重症监护室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静脉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渠艳艳 卫志庆 +2 位作者 石红建 周良 甘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4-779,共6页
目的评价股静脉入路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健侧股静脉人路及患侧胫前静脉入路CDT治疗的LE... 目的评价股静脉入路及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健侧股静脉人路及患侧胫前静脉入路CDT治疗的LE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股静脉人路组40例,胫前静脉入路组46例。主要观察终点为手术技术成功率和血栓清除率,次要观察终点为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股静脉人路组、胫前静脉人路组手术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2.5%、100%(P=0.097),血栓清除率分别为(68.9±25.9)%、(78.3±21.0)%(P=0.0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分别为(64.1±14.8)min、(72.0±19.9)min(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10.9%(P=0.1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静脉人路和胫前静脉人路CDT均可有效治疗LEDVT,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静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列线图模型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鸿君 洪磊 +2 位作者 刘丹 万立松 丁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0-784,共5页
目的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建立的肢端缺血患者数据库(JCLIMB)中接受腔内治疗的LEASO患者434例为建模组,... 目的 建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介入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方法 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建立的肢端缺血患者数据库(JCLIMB)中接受腔内治疗的LEASO患者434例为建模组,以本院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接受介入治疗的LEASO患者60例为验证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体质量指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等临床资料。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以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 建模组发生DVT与未发生DVT患者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发现,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是LEASO患者并发DV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经校准曲线分析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表明该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准确度。以净收益为纵坐标,以阈值为横坐标,None线代表所有LEASO患者均不会发生DVT,Nomogram model表示DVT实际发生曲线,阈值范围0.09~1.00,表明以该模型进行决策有较好的临床收益,具备临床实用性。ROC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建模组、验证组LEASO患者发生DV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2和0.834,灵敏度分别为96.50和和99.20,特异度分别为76.60和66.70。结论 以BMI、Fontaine分期、D-二聚体、PLR和NLR建立的LEASO患者并发DVT预测模型对于DVT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列线图模型 决策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玉萍 文映红 祁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2-1310,共9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均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其中...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2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均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其中血小板>100×10~9/L开始抗凝的患者作为观察组(n=76),血小板>300×10~9/L开始抗凝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68)。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调整均衡性,两组各纳入56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凝血指标[D-二聚体、血浆黏度(Pv)]的变化;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术后30 d内发生DVT的情况。依据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n=36)与无DVT组(n=76)。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抗凝治疗前血小板水平与术后DVT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R软件建立列线图,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000次进行验证,以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评价区分度与准确度。结果匹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特征均衡(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观察组30 d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DVT组比较,DVT组BMI以及双侧膝关节置换、术中失血量≥400 ml、全身麻醉、使用骨水泥、三酰甘油≥1.7 mmol/L者比例明显增加,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明显升高,PT明显缩短,APTT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性别、BMI、三酰甘油、D-二聚体、PT、APTT相关混杂因素后,抗凝治疗前血小板水平仍是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58,95%CI 1.849~6.054),且血小板从低到高水平五分位数组趋势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趋势<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双侧膝关节置换术、全身麻醉、D-二聚体≥190μg/L、血小板≥300×10~9/L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OR>1,P<0.05),而未使用骨水泥、PT≥12 s是其保护因素(OR<1,P<0.05)。列线图模型验证前后AUC分别为0.851(95%CI 0.773~0.912)和0.813(95%CI 0.736~0.894),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均为0.015。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血小板>100×10^(9)/L时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置换 利伐沙班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因子Ⅺ水平及其与复发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姜海军 李荣华 +4 位作者 陈国平 王丽 侯军 程小康 于黎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因子Ⅺ(FⅪ)水平及其与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22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随访3年,研究组最终纳入197例,根据限制性立方...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因子Ⅺ(FⅪ)水平及其与复发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22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随访3年,研究组最终纳入197例,根据限制性立方样条(RCS)结果将研究组分为低水平组94例(FⅪ<10.3 U/L),中水平组52例(FⅪ10.3~12.1 U/L)和高水平组51例(FⅪ>12.1 U/L)。研究组于抗凝治疗结束1个月后、对照组于体检时,检测血浆中FⅪ水平并比较;采用Cox模型分析FⅪ对DVT复发的影响,RCS分析DVT复发与FⅪ水平的关系;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FⅪ水平DVT的复发风险,并对研究组进行3年的随访。结果研究组FⅪ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有33例(16.75%)患者出现DVT复发,调整性别、年龄后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Ⅺ水平是DVT复发的风险因素(P<0.05)。将FⅪ水平设置为三分位数,计算调整后的风险比,结果显示,FⅪ<10.3 U/L的患者,FⅪ平均值为9.2 U/L,风险比为0.82(95%CI:0.673~0.984);FⅪ10.3~12.1 U/L的患者,FⅪ平均值为11.4 U/L,风险比为1.04(95%CI:0.813~1.432);FⅪ>12.1 U/L的患者,FⅪ平均值为13.8 U/L,风险比为1.38(95%CI:0.921~1.563)。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水平组复发风险为28.62%(95%CI:25.633~31.609),中水平组复发风险为30.10%(95%CI:27.594~32.606),高水平组复发风险为38.06%(95%CI:34.306~41.371),3组之间显著相关(χ^(2)=6.631,P=0.036)。结论与健康人群比较,DVT患者血浆中FⅪ呈现高水平状态;随着FⅪ水平上升,患者DVT复发风险增高,可将10.3 U/L和12.1 U/L FⅪ水平节点作为DVT复发率明显升高的参考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因子Ⅺ 复发 数据相关性 比例危险度模型 下肢 深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炜 郝其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7-831,共5页
目的:通过筛选高龄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PICC置管高龄病人... 目的:通过筛选高龄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PICC置管高龄病人临床资料,统计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上肢DVT分为DVT组与非DVT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纳入R软件构建预测上肢DVT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拟合优度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结果:PICC置管高龄病人上肢DVT发生率为20.35%(46/22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恶性肿瘤、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置管期间手术史是影响高龄PICC置管病人上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637,P=0.291。结论:基于高龄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与一致性良好,对预防高龄PICC置管病人发生上肢DVT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权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治疗患者早期康复活动的效果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慧敏 殷世武 +3 位作者 陈君 朱莹莹 张娜 范贝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4-559,共6页
目的探讨赋权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拟行导管溶栓治疗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5例。对照组常规实施康复活动,干预组用赋权指导早期康复活动。... 目的探讨赋权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拟行导管溶栓治疗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5例。对照组常规实施康复活动,干预组用赋权指导早期康复活动。统计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髌骨上/下缘腿围周径差、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出院准备度量表、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置管溶栓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出院时髌骨上/下缘腿围周径差显著小于对照组,康复锻炼依从性、自我效能、出院准备度及出院后3个月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赋权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患者早期康复活动,能提高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和疾病自我效能感,改善患肢肿胀,提高出院准备度和出院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赋权 早期活动 自我效能 出院准备度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18
作者 姜胜攀 高小青 谭一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0-675,共6页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55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并发DVT,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基础资料信息[性别...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55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并发DVT,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基础资料信息[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疾病、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有无下肢DVT史、烧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程度、是否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否有创面感染、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卧床时间]及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烧伤患者并发DVT的危险因素。最后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I、卧床时间、D-d、FIB、Hcy、TNF-α、CRP预测烧伤患者并发DVT的价值。结果两组性别、合并疾病、是否吸烟、是否饮酒、烧伤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VT组年龄≥60岁、下肢DVT史、下肢烧伤、烧伤程度深Ⅱ度及以上、烧伤面积≥30%、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创面感染、未应用低分子肝素者占比显著高于非DVT组,而其BMI、D-d、FIB、Hcy、TNF-α、CRP显著高于非DVT组,卧床时间显著长于非DVT组(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60岁、下肢DVT史、下肢烧伤、烧伤程度深Ⅱ度及以上、烧伤面积≥30%、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创面感染、未应用低分子肝素以及BMI、D-d、FIB、Hcy、TNF-α、CRP升高和长时间卧床是烧伤患者并发DVT的危险因素。经ROC分析证实,BMI、卧床时间、D-d、FIB、Hcy、TNF-α、CRP均能用于烧伤患者并发DVT的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4、0.853、0.890、0.817、0.892、0.962、0.776(均P<0.01)。结论烧伤患者并发DVT受到较多因素影响,BMI、卧床时间、D-d、FIB、Hcy、TNF-α、CRP可用于DVT的预测,临床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可对上述指标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庆桥 祖茂衡 +6 位作者 徐浩 顾玉明 李国均 魏宁 许伟 刘洪涛 崔艳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87-489,共3页
目的评价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32例左下肢DVT患者施行了溶栓导管置入术,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治疗。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1例、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髂... 目的评价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32例左下肢DVT患者施行了溶栓导管置入术,采用抗凝及经溶栓导管脉冲式灌注尿激酶治疗。其中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1例、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髂总静脉支架置入术2例。结果溶栓导管平均放置时间为(7.7±2.3)d。下肢水肿完全消退28例,部分消退4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完全溶解29例,其中12例存在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血栓部分溶解3例。无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溶栓导管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下肢 溶栓导管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溶栓导管 导管治疗 临床应用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髂总静脉 导管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在老年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33
20
作者 王升英 初慧中 +1 位作者 于雁 王凯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2期263-265,共3页
目的 :评价集束化护理在老年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6月在我科进行大手术的患者70例为对照组,实施骨科的常规护理;选取2014年7-12月在我科进行大手术的患者67例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 目的 :评价集束化护理在老年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6月在我科进行大手术的患者70例为对照组,实施骨科的常规护理;选取2014年7-12月在我科进行大手术的患者67例为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0.435,P=0.046)。结论:集束化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老年人 深静脉血栓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