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ROPWAT模型的玉米水分盈亏及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杜崇 王天倚 +2 位作者 聂堂哲 戴长雷 李铁成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1-97,共7页
为研究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水分盈亏指数(CWSDI)、干旱等级变化和不同水文年灌溉制度,基于哈尔滨市1955-2014年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玉米作物参数,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和灌溉需水量,计... 为研究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水分盈亏指数(CWSDI)、干旱等级变化和不同水文年灌溉制度,基于哈尔滨市1955-2014年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玉米作物参数,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和灌溉需水量,计算水分盈亏指数并划分干旱等级,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以上因素变化趋势,针对不同典型水文年制定灌溉制度。结果表明,该地区1955-2014年生育期内玉米需水量以9.41 mm/10 a的速率下降;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水年需水量分别为407.80、423.80、452.00和485.60 mm;多年平均CWSDI没有明显变化,生育期内每月CWSDI变化较为明显,干旱等级分析表明在玉米生长初期和生长后期较干旱;不同水文年干旱情况不同,除丰水年外,有效降雨量均难以满足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不同典型水文年应建立不同的灌溉制度。特枯水年、枯水年和平水年的灌水净定额分别为151.30、117.10和39.7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需水量 水分盈亏指数 cropWAT模型 灌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水及作物需水的粮烟种植制度优化分析
2
作者 汪福松 高明博 +6 位作者 王林虹 付玮 杨照 胡舒婷 郭军康 海江波 白银萍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目的]分析陕西省不同粮烟种植模式下的作物需水量及水分亏缺指数,筛选出高水分利用、免/低灌溉需水的粮烟种植模式。[方法]基于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推荐的作物系数法,... [目的]分析陕西省不同粮烟种植模式下的作物需水量及水分亏缺指数,筛选出高水分利用、免/低灌溉需水的粮烟种植模式。[方法]基于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推荐的作物系数法,并运用水分亏缺指数模型(Crop water deficit index,CWDI),结合2014—2023年的气象、土壤数据和区域作物种植生育资料,分析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烤烟、夏播大豆、甘薯和夏玉米单作及与烤烟间套作的作物系数、需水特性、水分亏缺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生长初期作物系数(K_(cini))表现为陕南>关中>陕北,生长中期作物系数(K_(cmid))和生长末期作物系数(K_(cend))则相反。烤烟需水量最高,夏玉米最低;烤烟单作较烤烟间套作夏播大豆、夏玉米需水量增加,陕北分别增加10.63%、23.85%,关中分别增加9.38%、22.18%,陕南分别增加9.24%、19.85%。间套作模式可降低夏玉米和夏播大豆的水分亏缺(陕北夏玉米CWDI降低9.89%),但增加甘薯的亏缺(陕北甘薯CWDI增加4.28%)。[结论]陕西省粮烟复合种植制度的优化能够改善降水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陕南适宜烟—薯间套作,陕北和关中地区均建议优先采用烤烟与夏玉米间套作,其次为烤烟与夏播大豆间套作。烤烟与夏玉米间套作较烤烟单作可减少约20%需水量,减少灌溉需求,有效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为农业节水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粮烟 需水量 水分亏缺指数 种植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宁夏中南部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干旱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3
作者 叶平 梁生蕃 +3 位作者 朱永宁 李福生 葛静 冯东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6,217,共8页
干旱是影响宁夏中南部马铃薯种植业的关键气象灾害。然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生育期干旱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仍未明确。基于1991—2020年间宁夏中南部8个气象站的数据,使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作为指标,通过Mann-Kendall检验探讨... 干旱是影响宁夏中南部马铃薯种植业的关键气象灾害。然而,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生育期干旱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仍未明确。基于1991—2020年间宁夏中南部8个气象站的数据,使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作为指标,通过Mann-Kendall检验探讨了不同生育期内气象因素和干旱强度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了干旱等级和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采用通径分析识别干旱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多数站点,开花-收获期间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显著减少,而整个生育期内风速呈显著下降趋势;生育期内干旱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分枝-开花期、开花-收获期和出苗-分枝期,且2010s的干旱强度低于1990s和2000s;各生育期的干旱频率分别为26%~74%(出苗-分枝期)、48%~94%(开花-收获期)、76%~100%(分枝-开花期);空间上,干旱频率与等级自北向南递减,其中同心站干旱频率和等级最高,泾源站最低;对于CWDI的影响因素,在出苗-分枝期和分枝-开花期按重要性排序为降水>作物需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平均风速;而在开花-收获期则为降水>作物需水量>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通径分析 农业干旱 气候变化 宁夏中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游程理论和CWDI_(a)的农业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徐敏 孔维财 +2 位作者 徐经纬 高苹 徐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2-372,共11页
选用1960-2019年江苏省69个基本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和全省旱灾资料,通过计算逐日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基于游程理论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农业干旱历时、频率、强度、范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干旱实际发生面积的关联度。结果表明:... 选用1960-2019年江苏省69个基本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和全省旱灾资料,通过计算逐日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基于游程理论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农业干旱历时、频率、强度、范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干旱实际发生面积的关联度。结果表明:近60年全省平均年干旱日数变化范围是26~146 d,苏北、苏中、苏南年平均干旱日数分别为106 d、78 d、58 d,冬季干旱日数占年干旱总日数的比例最高,为32.3%,其次是夏季,中度干旱、重度干旱、特别干旱日数占近60年干旱总日数的比例分别为34%、29%、20%,苏北中度干旱、重度干旱、特别干旱60年平均发生频率分别为8.35%、6.50%、6.66%;干旱强度北强南弱,呈纬向分布,西北部旱情最重,也是最易发生极端干旱事件的地方;近60年中度干旱、重度干旱、特别干旱平均覆盖率分别为94.4%、83.0%、54.7%,21世纪10年代中度干旱及以上等级干旱发生范围最大;年干旱日数和干旱强度年际波动明显,无明显线性变化趋势,总体存在13~17年振荡周期;干旱历时长短和强度大小对实际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的影响不同,受灾面积与干旱日数的相关性更强,成灾面积与干旱强度的相关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时空变化特征 游程理论 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岭县近60年干旱特征分析
5
作者 高峰 辛文春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1期108-111,共4页
本文使用1961—2020年逐日基础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根据农业干旱等级国标计算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及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CWDI_(a),根据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CWDI_(a)干旱等级标准及玉米干旱灾害... 本文使用1961—2020年逐日基础气象资料,采用FAO Penman-Monteith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根据农业干旱等级国标计算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及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CWDI_(a),根据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CWDI_(a)干旱等级标准及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方法计算玉米生产5~9月逐旬干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发生频率,对5~9月干旱发生规律及干旱年代际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生长季5~9月轻旱、中旱、重旱发生频率多在10%以下,出现频率较低,特旱发生频率最高。特旱及干旱在6月上中旬、9月上中旬出现两个峰值,6月下旬至8月下旬干旱发生频率作物生长季最低。2001—2010年轻旱、中旱、重旱、特旱及干旱发生频率最高,2011—2020年干旱发生频率最低。9月轻旱有随年代际增加趋势,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中旱有随年代际增加趋势,重旱各年代5月上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维持较高发生频率。特旱各年代都维持较高发生频率,7月中旬至8月下旬特旱有随年代际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干旱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水分胁迫指数模型优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幸莹 李强 +2 位作者 解英超 王谦 寇渊博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3-582,共10页
【目的】探究马铃薯的叶气温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一步优化马铃薯水分胁迫指数模型。【方法】在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试验基地进行马铃薯盆栽试验,选择晴朗天气测定不同土壤含水率下马铃薯的叶气温差随太阳辐射和大气饱和水汽压差(VPD)... 【目的】探究马铃薯的叶气温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一步优化马铃薯水分胁迫指数模型。【方法】在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试验基地进行马铃薯盆栽试验,选择晴朗天气测定不同土壤含水率下马铃薯的叶气温差随太阳辐射和大气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变化规律,确定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的上下基线,进一步试验后得到优化后的马铃薯CWSI经验模型,并对相关模型进行验证。【结果】马铃薯的叶气温差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而升高;当土壤含水率较低(7.28%)时,马铃薯的叶气温差随太阳辐射的增大而增大,呈显著线性关系;当土壤含水率较高(15.85%)时,马铃薯的叶气温差随VPD的增大而减小,呈显著线性关系;构建出马铃薯CWSI的上基线为y=0.0098Q-0.68[Q为太阳辐射强度/(W·m^(-2))],下基线为y=-1.67V+3.75(V为大气饱和水汽压差/kPa);将优化的CWSI模型验证后得知,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减少,CWSI值增加,且CWSI同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马铃薯的最大叶气温差与太阳辐射的线性关系作为马铃薯水分胁迫指数的上基线是可行的,该研究对传统CWSI经验模型进行改进,进一步优化了CWSI经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叶气温差 作物水分胁迫指数 太阳辐射 大气饱和水汽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春玉米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23
7
作者 黄晚华 杨晓光 +9 位作者 曲辉辉 冯利平 黄彬香 王靖 施生锦 武永峰 张晓煜 肖小平 杨光立 李茂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8-34,共7页
季节性干旱是影响湖南春玉米生产最突出的气象灾害,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生的规律,可为湖南春玉米生产的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技术支持。该文基于湖南省96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FAO于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 季节性干旱是影响湖南春玉米生产最突出的气象灾害,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发生的规律,可为湖南春玉米生产的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技术支持。该文基于湖南省96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FAO于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量、玉米的作物需水量。考虑盈余降水对水分亏缺指数的影响,修正了的水分亏缺指数计算方法,并依据玉米的水分亏缺指数,分析了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特征。并选取不同区域典型站点分析了水分亏缺指数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南春玉米生长季节内干旱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空间区域分布特征:干旱频率较高的时段主要在玉米抽雄-吐丝阶段及其后的生育阶段,且随生育期后移干旱频率明显增加,以轻旱程度为主。空间分布特征是以湘中南的衡阳及周边一带干旱频率最高,其次为湘东、湘北一带次高,湘西等地春玉米干旱频率低。各年代之间比较,以20世纪80年代干旱较严重,90年代干旱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干旱 水资源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作物需水量 时空特征 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玉米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64
8
作者 张淑杰 张玉书 +2 位作者 纪瑞鹏 蔡福 武晋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1-236,共6页
利用1961-2007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日气象数据,采用彭曼-蒙特斯方程计算参考蒸散量、作物需水量及玉米水分亏缺指数,按玉米生长的不同发育期确定不同干旱等级玉米水分亏缺干旱指标并计算了干旱频率,并就其时空分布及其年际变化特征进... 利用1961-2007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日气象数据,采用彭曼-蒙特斯方程计算参考蒸散量、作物需水量及玉米水分亏缺指数,按玉米生长的不同发育期确定不同干旱等级玉米水分亏缺干旱指标并计算了干旱频率,并就其时空分布及其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生长季内干旱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干旱发生频率较高的时段主要在苗期生长阶段,其次是灌浆成熟期;玉米苗期、拔节期、抽雄开花期、灌浆成熟期轻旱以上干旱频率都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的分布趋势,区域性比较明显;辽宁西部和南部、吉林西部和黑龙江西南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高,是干旱的主发区,玉米苗期、拔节期、抽雄开花期、灌浆成熟期干旱发生频率分别为60%-96%,30%-58%,20%-40%,30%-52%,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干旱缓和,从90年代初开始干旱呈增加的趋势,90年代中期以后干旱增加趋势明显,特别是2000-2004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由此可见,东北地区近十年来干旱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且干旱在各个发育阶段同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干旱频率 时空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28
9
作者 解文娟 杨晓光 +5 位作者 杨婕 刘利民 叶清 董朝阳 刘志娟 赵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232-6243,共12页
利用1961—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区71个气象站点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农业干旱指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及干旱等级,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干旱发生频率演变趋势及干旱程度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 利用1961—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区71个气象站点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农业干旱指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及干旱等级,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干旱发生频率演变趋势及干旱程度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大豆干旱频率空间差异较大,呈明显的西高东低的经向带状分布特征;大豆全生育期干旱频率以轻旱最高,中旱次之,重旱和特严重干旱频率最低;轻旱及以上干旱频率以播种到分枝阶段最高,分枝到开花阶段次之,开花到成熟阶段最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年际变化趋势各地不同,总体而言以播种到分枝期干旱为主向开花到成熟期干旱转变的特点;大豆全生育干旱等级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干旱范围最小、程度最轻,2000年以后重旱及中旱范围增加明显,干旱趋于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三省 大豆 干旱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69
10
作者 董秋婷 李茂松 +1 位作者 刘江 王春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59,共8页
利用东北地区70个气象站点1960-2007年间的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并划分了干旱等级;利用ArcGIS软件,绘制了东北地区春玉米种植区的干旱等级时空分布图,对各个年代和生育期的玉米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进... 利用东北地区70个气象站点1960-2007年间的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并划分了干旱等级;利用ArcGIS软件,绘制了东北地区春玉米种植区的干旱等级时空分布图,对各个年代和生育期的玉米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春玉米生长季内,玉米的需水量与降水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7,月下旬达到峰值,在4-6月和9月份水分亏缺指数(CWDI)值较高,易引起玉米发生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时空特征 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a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38
11
作者 薛昌颖 马志红 胡程达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4,共14页
干旱是制约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稳定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明确粮食主产区农业干旱发生的演变规律,对于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对策意义重大。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和夏玉米干旱等级指标,分析了黄淮海地区近40a夏玉米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变化规... 干旱是制约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稳定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明确粮食主产区农业干旱发生的演变规律,对于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对策意义重大。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和夏玉米干旱等级指标,分析了黄淮海地区近40a夏玉米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玉米各生育阶段间比较,播种-出苗期水分亏缺指数和干旱发生概率最大。除播种-出苗期外,随着干旱等级的升高,干旱发生概率逐渐降低,但播种-出苗期则以特旱等级发生概率最大;各阶段水分亏缺指数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大,特别是夏玉米生长中后期,1997年是近40a干旱发生最为严重的年份,不仅干旱持续时间长,且发生范围也最大;水分亏缺指数空间分布范围在年代际间存在"缩小-增大-缩小"的变化规律,从各年代干旱等级及其分布范围看,1991-2000年干旱最严重,2001-2010年有所减轻。夏玉米各阶段水分亏缺指数及各等级干旱发生概率基本呈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河北大部、河南西部和北部以及山东的中西部地区是各阶段干旱概率的高值区。由于年际间的波动在增大,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长中后期极端干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北部及西部地区更是干旱灾害的高发区,生产中仍需加强对干旱灾害的预测预报及防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水分亏缺指数 夏玉米 时空特征 黄淮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东北玉米生育阶段需水量及旱涝时空变化 被引量:116
12
作者 高晓容 王春乙 +1 位作者 张继权 薛绪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1-109,I0004,I0005,共11页
分析近50a东北玉米生育阶段的水分供需及旱涝变化,可以为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基于东北地区4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及近10a农业灾情多元数据,利用作物系数法计算4个生育阶... 分析近50a东北玉米生育阶段的水分供需及旱涝变化,可以为防灾减灾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基于东北地区4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近20多年玉米生育期资料及近10a农业灾情多元数据,利用作物系数法计算4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揭示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水分供需的时空规律;以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为评价指标,分析近50a东北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旱涝分布及演变。结果表明:东北玉米4个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的需水量没有显著变化;乳熟-成熟阶段,有显著的干旱化趋势,其它3个阶段和全生育期没有明显的旱涝变化。4个生育阶段需水量空间差异较大,基本呈带状分布。播种-七叶期,中旱及以上、中涝及以上灾害频率较低;后3个生育阶段,中旱及以上、中涝及以上灾害频率较高,且全域、区域旱涝现象呈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域、区域中旱及以上、中涝及以上次数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作物 气象 作物需水量 作物系数 作物水分盈亏指数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物水分盈亏指数的昆明水稻生长季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闯 刘艳伟 +2 位作者 符娜 杨启良 刘小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6-192,共7页
基于昆明站点1952—2013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昆明站近62 a来逐日的参考作物蒸腾量、水稻生育期需水量,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研究作物需水量变化规律,同时根据水稻的水分... 基于昆明站点1952—2013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8年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昆明站近62 a来逐日的参考作物蒸腾量、水稻生育期需水量,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研究作物需水量变化规律,同时根据水稻的水分亏缺指数(CWDI),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各气象因子对水分亏缺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2年来昆明地区平均旬需水量为32.55 mm;水稻生长季内干旱分布明显不均匀,随着生长季的推进,干旱级别从轻旱到重旱,干旱发生最严重时期是黄熟生育阶段,在整个水稻生长季内,水稻水分盈亏指数均值为38.07%,表明水稻处于重旱状态;在水稻生育期变异系数研究中,水分盈亏指数变异系数均较小,在返青、分蘖、拔节、抽穗、乳熟和黄熟六个阶段中,变异系数分别为1.8%、1.9%、1.3%、1.1%、0.8%、和0.8%,表明昆明地区近年干旱等级变化较小;影响水分盈亏指数最大正相关因素为日照,最大负相关因素为水汽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水稻 作物需水量 干旱特征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的吉林省玉米不同生育时段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邱美娟 郭春明 +4 位作者 王冬妮 袁福香 王美玉 穆佳 王琪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9-98,共10页
利用吉林省1961-2015年46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结合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玉米生育期逐旬需水量(Et_c)、降水量以及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根据干旱等级指标计算逐旬不同等级干旱频率、平均干旱强度以及干旱风险指数,并分析其空... 利用吉林省1961-2015年46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结合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玉米生育期逐旬需水量(Et_c)、降水量以及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根据干旱等级指标计算逐旬不同等级干旱频率、平均干旱强度以及干旱风险指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玉米生长季水分供需状况看,西部地区整个玉米生长季水分亏缺最严重,玉米易遭受干旱威胁,中部发生干旱的威胁次于西部地区,东部发生干旱的威胁最小。西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中部,东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最低,平均干旱强度和干旱风险指数与此有相同的分布特征。各等级干旱基本上是在玉米生长的前期和后期发生频率较高,而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期,发生频率相对较小。除个别情况,各时段基本是轻旱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中旱,而重旱发生频率较低,特旱发生频率最低。代表站各时段水分亏缺指数年际变化基本是中前期呈减少趋势,中后期呈增加趋势。不同时段各等级风险区空间分布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MAN-MONTEITH 需水量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生长季 干旱 玉米 吉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干旱等级划分 被引量:41
15
作者 薛昌颖 刘荣花 马志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47-156,共10页
干旱是影响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稳定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建立夏玉米干旱灾害指标,开展夏玉米干旱灾害的监测及评估,对农业防灾减灾意义重大。该文根据夏玉米生长发育过程,选择土壤相对湿度和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分别建立夏玉米不同... 干旱是影响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稳定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建立夏玉米干旱灾害指标,开展夏玉米干旱灾害的监测及评估,对农业防灾减灾意义重大。该文根据夏玉米生长发育过程,选择土壤相对湿度和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分别建立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干旱等级指标。首先在综合分析有关夏玉米土壤水分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夏玉米各生育阶段不同干旱等级的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河南省农业气象观测站多年观测资料,建立水分亏缺指数与土壤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已确定的土壤相对湿度指标计算得出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干旱等级的水分亏缺指数干旱指标。根据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夏玉米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拔节-抽雄、抽雄-乳熟和乳熟-成熟5个生育阶段发生轻旱的临界值分别为65%、60%、70%、75%和70%,发生重旱的临界值分别为45%、40%、50%、55%和50%,发生特旱的临界值分别为40%、35%、45%、50%和45%;而根据水分亏缺指数指标,5个生育阶段发生轻旱的水分亏缺指数的临界值分别为35%、40%、20%、10%和35%,发生重旱水分亏缺指数临界值分别为50%、65%、55%、45%和65%,发生特旱的临界值分别为55%、75%、65%、55%和75%。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选择代表站点对确定的干旱等级指标进行了验证,土壤相对湿度和水分亏缺指数判定的干旱等级相同及相差一个等级的百分率变化在71%~91%,表明2套指标对干旱发生情况的判别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与历史典型干旱年份灾情对比,2套指标能够较好的判定出历史年份夏玉米生长季干旱发生情况,能够用于夏玉米干旱的监测、评估等方面的科研及业务服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灾害 土壤湿度 夏玉米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层温度的菜心缺水指数模型初步试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卫星 罗锡文 +2 位作者 区颖刚 洪添胜 胡红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50,共4页
以柳叶菜心为研究对象 ,测试了不同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空气温湿度和冠层温度等参数 ,确定了作物缺水指数经验模型的参数 ,并针对太阳辐射强度对模型做了改进。研制了蔬菜旱情检测系统 ,利用红外测温仪、土壤含水量传感器等 ,可以... 以柳叶菜心为研究对象 ,测试了不同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空气温湿度和冠层温度等参数 ,确定了作物缺水指数经验模型的参数 ,并针对太阳辐射强度对模型做了改进。研制了蔬菜旱情检测系统 ,利用红外测温仪、土壤含水量传感器等 ,可以实时测得田间作物的水分亏缺状态 ,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测试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缺水指数模型 冠层温度 空气饱和水蒸气压盖 柳叶莱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西走廊酿酒葡萄栽培区旱情时空特征差异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雅善 王振吉 +3 位作者 王艳君 李华 王波 范树国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56,共7页
基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19个站点1959-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及其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酿酒葡萄需水量,结合葡萄生育期内降雨量计算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参照农业干旱等级,分析了酿酒葡萄栽培区旱情... 基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19个站点1959-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及其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酿酒葡萄需水量,结合葡萄生育期内降雨量计算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参照农业干旱等级,分析了酿酒葡萄栽培区旱情发生的时空特征。并选取了酿酒葡萄需水关键期,进行了CWDI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酿酒葡萄生育期内,CWDI呈现先迅速升高,后略微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10月中旬。酿酒葡萄生育期内干旱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分布特征,旱情程度最严重的情况发生在浆果生长期,研究区内西北部旱情相对较重,东南部稍轻。50a间,酿酒葡萄萌芽期1959-1973年旱情呈逐渐缓解的趋势,此后,旱情呈现增减反复交替的趋势。而在浆果生长期,旱情则是一直在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酿酒葡萄 作物需水量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干旱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时期非充分灌溉对间作作物产量构成因子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作为 史海滨 +3 位作者 李祯 李仙岳 闫建文 李介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37,61,共8页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以春小麦间作玉米、春小麦间作向日葵复合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生育期的非充分灌溉为试验处理,进行间作模式下的非充分灌溉试验。结果表明:间作下小麦分蘖期每多灌溉15 mm有效分蘖数提高5.4%~15....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以春小麦间作玉米、春小麦间作向日葵复合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生育期的非充分灌溉为试验处理,进行间作模式下的非充分灌溉试验。结果表明:间作下小麦分蘖期每多灌溉15 mm有效分蘖数提高5.4%~15.07%,而乳熟期随着水分胁迫加剧间作模式下的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对于间作下的玉米产量构成,适当减少小麦分蘖与拔节期的灌水量,相应增加小麦乳熟与玉米灌浆吐丝期的灌水量,有利于大幅提高缺水地区间作模式下的玉米产量,且随着灌水总量的升高,穗粒数以1.27~2.47粒·mm^(-1)的速度递增,产量以62.24,94.93,29.73 kg·hm^(-2)·mm^(-1)的"S"型曲线逐渐升高。而对于间作下的向日葵产量构成,其主要受小麦乳熟期与向日葵现蕾期水分处理的影响,且随灌水总量的提高间作向日葵的单株粒数呈先升后降的规律,而百粒重和产量则呈"N"型和"M"型规律变化。对于不同水分处理下各间作作物对水分的敏感指数表现为小麦的敏感指数最高,玉米次之,向日葵最低。不同水分处理对各间作作物收获指数的影响表现为间作模式下的小麦受水分胁迫后其收获指数普遍提高,间作模式下玉米的收获指数随灌水总量上升而逐渐上升,而间作模式下受水分胁迫处理的向日葵收获指数反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充分灌溉 间作 产量构成因子 水分敏感指数 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超采区农业种植结构与作物耗水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孟建 姚旭擎 +2 位作者 杨晓琳 罗建美 沈彦俊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02-312,共11页
针对河北省受农业生产活动和降水量变化影响,社会用水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严重失衡的问题,基于河北省水资源变化特征,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作物系数法计算区域主要作物需水量,分析种植结构变化对灌溉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入21世... 针对河北省受农业生产活动和降水量变化影响,社会用水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严重失衡的问题,基于河北省水资源变化特征,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作物系数法计算区域主要作物需水量,分析种植结构变化对灌溉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省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比1956—2017年年均值分别减少22.36%、42.15%和9.01%,地下水开采量和农田灌溉量逐年下降,但地下水超采量仍高达3.31×10^9 m^3,典型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地下水位埋深依然处于60.34~70.46 m。同一作物年际间的需水量呈现弱降低趋势,蔬菜、水稻、水果、棉花、薯类、冬小麦、油料、大豆、玉米和谷子的需水量依次降低,分别为750.56~893.09 mm、698.25~832.60 mm、653.93~773.28 mm、506.30~634.23 mm、481.42~594.37 mm、401.66~504.60 mm、406.26~510.68 mm、335.28~429.74 mm、309.72~399.54 mm、269.94~345.77 mm。冬小麦的水分亏缺指数最高,为0.72;蔬菜、水稻和水果的水分亏缺指数依次降低,分别为0.47、0.46和0.36。冬小麦、蔬菜和水果年均灌溉需水总量分别占作物总灌溉需水量的46.87%、12.94%和12.24%。与1980—1989年相比,2010—2017年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分别增加了186.01%和59.98%,灌溉需水量相应增加了143.75%和18.91%,而其他作物灌溉需水量均有所降低,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增加成为农业灌溉需水量保持高位运行的主导因素。从实现主要农产品供需平衡、水资源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考虑,大幅减少高耗水作物(蔬菜和水果)种植面积是未来降低作物灌溉总需水量的有效途径。在保证京津冀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河北省蔬菜和水果的种植面积分别缩减至1.72×10^5、1.97×10^5 hm^2,年灌溉总需水量可减少3.31×10^9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超采区 种植结构 作物需水量 水分亏缺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分亏缺指数的陕西冬小麦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连喜 胡海玲 +1 位作者 李琪 孔坚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7-244,共8页
以陕西1961—2010近50 a 22个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为基础资料,计算其冬小麦生育期各旬需水量(ETi)以及作物缺水指数(CWDI),并根据农业干旱等级计算出研究区干旱频率,分析陕西冬小麦各生育期内干旱指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冬小麦... 以陕西1961—2010近50 a 22个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为基础资料,计算其冬小麦生育期各旬需水量(ETi)以及作物缺水指数(CWDI),并根据农业干旱等级计算出研究区干旱频率,分析陕西冬小麦各生育期内干旱指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陕西冬小麦各生育期干旱频率为拔节抽穗期>灌浆成熟期>返青期>冬前生长期>越冬期;冬小麦重旱以上频率的空间分布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冬小麦干旱指数的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干旱指数较高,1968年为突变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亏缺指数 干旱频率 冬小麦 时空特征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