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8—2017年江西省水稻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娜 袁成福 +3 位作者 罗凤春 胡龙颂 周昌明 王艳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6-216,共11页
基于江西省15个气象站点1958—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方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气候倾向率和ArGIS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P_(e))、需水量(ET_(c))及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耦合度(λ... 基于江西省15个气象站点1958—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方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气候倾向率和ArGIS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P_(e))、需水量(ET_(c))及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耦合度(λ)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内平均有效降雨量分别为186.69和119.26 mm,早稻和晚稻有效降雨量分别以1.00和1.31 mm/10a的平均速度增加,赣北有效降雨量及其上升趋势均大于赣南;早稻和晚稻生育期多年平均需水量分别为335.77和381.20 mm,早稻和晚稻需水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赣州、吉安站附近区域,最小值均出现在庐山、修水站附近区域,早稻需水量和晚稻需水量变化趋势分别为-3.09和-7.95 mm/10a;早稻和晚稻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耦合度多年平均值分别为0.57和0.33,早稻和晚稻耦合度均以0.01/10a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早稻和晚稻耦合度最大值均出现在庐山站,早稻和晚稻耦合度较小值均在赣州、吉安、南昌和波阳站,总体上,早、晚稻耦合度及耦合度倾向率均为赣北大于赣南,赣南地区水稻缺水情况比赣北更严重,尤其要关注赣南地区晚稻缺水情况,并做好水资源规划及制定灌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降雨量 需水量 耦合度 时空分布 水稻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降雨预报的灌溉模式对水稻产量及需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海军 宗星宇 +3 位作者 邓海龙 谢亨旺 付桃秀 王子荣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以早稻和晚稻为试验材料,在考虑降雨预报的前提下,研究了智能灌溉和传统淹水灌溉2种模式对水稻的产量指标以及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灌溉模式能够使早稻、晚稻分别节约灌溉水量83.9、119.2 t/hm^(2),减少排水量193.8、35.6 t/... 以早稻和晚稻为试验材料,在考虑降雨预报的前提下,研究了智能灌溉和传统淹水灌溉2种模式对水稻的产量指标以及作物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灌溉模式能够使早稻、晚稻分别节约灌溉水量83.9、119.2 t/hm^(2),减少排水量193.8、35.6 t/hm^(2);智能灌溉模式在降雨频繁时充分满足作物在关键期的需水量,在缺少降雨时可在不影响产量、保证作物的关键期需水的情况下适当降低作物的需水量;智能灌溉模式可使早稻和晚稻的理论产量分别提高284.52、508.84 kg/hm^(2)。综上,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考虑降雨预报的智能灌溉模式能够提高灌溉效率;优化作物的关键期需水量,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实现水稻增产,具有一定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灌溉 降雨利用 节水减排 水稻增产 作物需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3—2022年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大豆需水量的影响
3
作者 吴黎 毕洪文 +3 位作者 郑妍妍 庄家煜 解文欢 张效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6-215,共10页
为揭示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对大豆需水量的影响,基于61个气象站1963—2022年逐日气象数据和2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3—2013年大豆生育期资料,利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单作物系数法、ArcMap空间分析、MATLAB计算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计算... 为揭示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对大豆需水量的影响,基于61个气象站1963—2022年逐日气象数据和2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3—2013年大豆生育期资料,利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单作物系数法、ArcMap空间分析、MATLAB计算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计算并绘制≥10℃活动积温、大豆不同品种熟型交替变化下的需水量、有效降雨量、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耦合度及三者气象倾向率的分布图。结果表明:(1)1963—2022年黑龙江省≥10℃活动积温呈增加趋势,1993—2002年是活动积温快速增长转折期,划定1973—1992年为积温平缓增长期,1993—2022年为积温快速增长期。不同熟型大豆种植边界线北移东扩明显。(2)1963—2022年黑龙江省大豆生长季内有效降雨量为377 mm,呈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由西向东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需水量为312 mm,以-3.14 mm·10a^(-1)的平均速率下降,空间分布上由西向东呈减少趋势。(3)1963—2022年黑龙江省大豆生长季内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的耦合度总体呈增加趋势,泰来县增加最明显;北部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加大对水资源的消耗。(4)气象因子中温度和降雨量显著上升,日照时数和风速显著下降,使得大豆需水量下降、需水量与有效降雨量的耦合度上升,有利于缓解大豆种植区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需水量 气候变化 有效降雨量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东南地区冬小麦作物需水量特征研究
4
作者 索岩松 张燕 白寅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0-155,共6页
为合理利用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一步优化晋东南地区冬小麦作物的灌溉制度,利用阳城县1960—2019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和降水量年际变化,以及典型灌溉年份(25%、50%、75%、95%保证率)两者的耦合性,计算了当地冬小麦... 为合理利用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一步优化晋东南地区冬小麦作物的灌溉制度,利用阳城县1960—2019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和降水量年际变化,以及典型灌溉年份(25%、50%、75%、95%保证率)两者的耦合性,计算了当地冬小麦的灌溉用水量。结果表明:近60 a来,晋东南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气候倾向率为0.593 mm/(10 a),需水量多年均值为586.09 mm;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9.827 mm/(10 a),降水量多年均值为213.66 mm;冬小麦在拔节—抽穗期需水量气候倾向率最大。4种典型灌溉年份(25%、50%、75%、95%保证率)下,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与需水的耦合度依次为0.43、0.33、0.28、0.18,自然降水均无法满足冬小麦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需补充灌溉水量依次为261.74、427.45、554.34、674.66 mm。其中,除保证率25%外抽穗—灌浆期需补充灌溉水量占比最大,应分别补充灌溉水量为116.87、142.55、171.5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作物需水 降水 补充灌溉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旱稻作物需水与降水的耦合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秋平 杨晓光 +5 位作者 薛昌颖 闫伟兄 杨婕 张天一 B.A.M.Bauman 王化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1-56,共6页
基于4a的田间试验资料,采用农田水分平衡法确定了旱稻出苗后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利用1971年-2000年北京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旱稻各生育阶段在不同降水保证率下的降水量,并选取25%、50%、75%和95%保证率作为典型的湿润年、平水年、... 基于4a的田间试验资料,采用农田水分平衡法确定了旱稻出苗后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利用1971年-2000年北京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了旱稻各生育阶段在不同降水保证率下的降水量,并选取25%、50%、75%和95%保证率作为典型的湿润年、平水年、干旱年和极枯水年,进行旱稻各生育阶段降水与作物需水的耦合度分析和补灌量估算。结果表明:旱稻出苗后总需水量平均为596.1mm,需水强度平均为4.3mm/d,需水强度峰值出现在孕穗-抽穗阶段。4种降水年型下旱稻出苗后降水和旱稻需水的耦合度分别为0.82、0.71、0.50和0.39,所需的补灌量分别为106.6、171.1、296.0和363.9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需水量 降水保证率 耦合度 补充灌溉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2
6
作者 杨晓琳 宋振伟 +3 位作者 王宏 石全红 陈阜 褚庆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6-362,共7页
鉴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60—200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SIMETAW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7个亚区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适宜灌溉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各... 鉴于作物需水量变化趋势对制定灌溉策略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本文依据黄淮海农作区50个气象台站近50年(1960—200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SIMETAW模型计算了研究区域7个亚区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适宜灌溉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各主要气象因子时空变化趋势以及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近50年来,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在1970—1999年间显著下降9.21-18.90mm.10a 1;冬小麦需水量多年平均值为452.4 mm;灌溉需要量在不同亚区间变化不同,其中在汾渭谷地水浇地二熟旱地一熟兼二熟区和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呈上升趋势,每10年上升10.02-13.48 mm;生育期降水耦合度仅为0.40。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要量在空间上呈现两边多、中间少的分布,在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最高,分别为457.32 mm、335.33 mm;在海河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旱地一熟区最低,分别为363.24 mm和247.51 mm。50年来,黄淮海农作区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不显著下降,风速、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显著下降;冬小麦需水量下降主要受太阳辐射、温度、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降水的综合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气象原因为太阳辐射量下降,温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与冬小麦需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对平均湿度与其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农作区 气候变化 冬小麦 气象因子 生育期需水量 灌溉需要量 降水耦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物需水与降雨径流调控的隔坡梯田结构优化 被引量:11
7
作者 梁改革 高建恩 +3 位作者 韩浩 孟岩 幸定武 赵文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1期24-32,共9页
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作物普遍存在的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问题,基于作物需水过程和降雨径流调控理念,利用WEPP模型对不同梯田模式下春玉米生育期的降雨、径流、入渗、蒸发、土壤水进行作物生育期需水耗水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研究... 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作物普遍存在的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问题,基于作物需水过程和降雨径流调控理念,利用WEPP模型对不同梯田模式下春玉米生育期的降雨、径流、入渗、蒸发、土壤水进行作物生育期需水耗水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条件下,单一模式隔坡梯田不能完全解决春玉米需水与天然来水在时间上的错位问题,且一般情况下需要1∶6~1∶8平坡比收集降雨径流,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结合水窖,不但能大量节约土地资源、满足作物需水,且隔坡梯田作物年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较无隔坡条件均增加50%以上,基本实现作物增产和减少水土流失的双重目标;得出的典型模式隔坡梯田平坡比取值参考表可供黄土丘陵沟壑区隔坡梯田设计规划参考。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隔坡梯田与水窖蓄水配合,不但可满足作物生长过程需水,而且又可防止水土流失,是适宜推广的坡地降雨径流调控方式,这对坡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需水 降雨径流调控 WEPP 隔坡梯田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植棉区降水与棉花需水耦合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崔日鲜 付金东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7,共9页
基于山东省17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及作物系数对棉花各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进行估算,并利用同期降水量计算了各生育阶段的降水与作物需水耦合度,最后采用反距离插值法生成山东省... 基于山东省17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及作物系数对棉花各生育阶段的作物需水量进行估算,并利用同期降水量计算了各生育阶段的降水与作物需水耦合度,最后采用反距离插值法生成山东省棉花各生育阶段耦合度的分布图,并对耦合度的时间序列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植棉区棉花全生育期降水与作物需水耦合度多年平均值在0.692~0.847之间.全生育期耦合度的空间变化趋势为西部、北部低,由此向东、向南递增;播种期和吐絮成熟期耦合度普遍较低,而蕾期和花铃期的耦合度明显高于其他生育季节;东营、惠民、德州等棉花种植面积最集中的北部和西北部站点全生育期、吐絮成熟期耦合度大于0.6和0.8的保证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播种期、苗期和吐絮成熟期耦合度在多数站点趋于减少趋势,而苗期则有76.5%站点耦合度趋于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 棉花 降水与作物需水耦合度 空间分布 气候倾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润地区温室集雨系统集雨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袁巧霞 蔡月秋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20,共3页
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讨论在我国湿润地区发展温室棚面集雨技术,通过试验测试了集雨量,分析了集雨量与作物需水量的耦合性。试验结果表明,棚面平均径流系数fmk达0.898 9;三茬种植,全年集雨量与需水量相差500 mm,两茬种植,... 为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讨论在我国湿润地区发展温室棚面集雨技术,通过试验测试了集雨量,分析了集雨量与作物需水量的耦合性。试验结果表明,棚面平均径流系数fmk达0.898 9;三茬种植,全年集雨量与需水量相差500 mm,两茬种植,集雨量基本满足需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集雨 耦合 作物需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作物灌溉需水与耕地生产潜力的耦合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华秀 邓祥征 +2 位作者 战金艳 马劲松 姜群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27-731,共5页
对1991年和2000年气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获得了黄淮海平原气象指标1km×1km空间网格数据,然后借助GIS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功能,通过计算参考蒸散量、作物需水量,估算了1991年和2000年黄淮海平原耕地作物灌溉需水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变... 对1991年和2000年气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获得了黄淮海平原气象指标1km×1km空间网格数据,然后借助GIS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功能,通过计算参考蒸散量、作物需水量,估算了1991年和2000年黄淮海平原耕地作物灌溉需水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规律。利用农业生态地带模型(AEZ)计算了耕地生产潜力,通过对作物灌溉需水与耕地生产潜力的空间耦合分析,发现作物灌溉需水与耕地生产潜力之间呈线性正向相关,表明黄淮海平原灌溉需水满足程度是耕地生产潜力的一个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灌溉需水 耕地生产潜力 耦合分析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棉花生育期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崔日鲜 陈明利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4期255-265,共11页
基于山东省20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山东棉区棉花生育期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棉区棉花全生育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57.7~701.9mm之间,其空间分布特征为西部、东北部少,由此向东、向... 基于山东省20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山东棉区棉花生育期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棉区棉花全生育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57.7~701.9mm之间,其空间分布特征为西部、东北部少,由此向东、向南递增,东南部最多。棉花播种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成熟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与全生育期降水量的分布基本一致。棉花全生育期多年平均作物需水量在499.0~630.9mm之间,其空间分布特征为山东北部、东北部高,由此向东、向南递减,东南、山东半岛南部地区最低。棉花播种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成熟期的多年平均作物需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全生育期作物需水量的分布基本一致。近48年来,棉花全生育期、播种期、花铃期和吐絮成熟期的降水量在大部分站呈减小趋势,而苗期和蕾期则大部分站呈增大趋势,但仅10%站点的变化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棉花全生育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成熟期作物需水量各有15、13、20、16和11个站呈减小趋势,而播种期则仅7个站呈减小趋势,且42%站点的变化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作物需水量 空间分布 变化趋势 棉花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水位对灌溉的响应——以北京南部灌区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树芳 韩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8期13925-13928,共4页
北京地区的地下水为满足农业灌溉,保障粮食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开采的急剧增加,地下水位出现了连续下降的趋势。为掌握地下水水位对农业灌溉的响应,选取了主要受农业灌溉影响为主的一眼地下水监测井,通过对比地下水水位... 北京地区的地下水为满足农业灌溉,保障粮食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开采的急剧增加,地下水位出现了连续下降的趋势。为掌握地下水水位对农业灌溉的响应,选取了主要受农业灌溉影响为主的一眼地下水监测井,通过对比地下水水位的日变化量与大气降水以及本地区冬小麦降水耦合度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地下水水位与冬小麦灌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冬小麦灌溉各个阶段,地下水水位相应下降,显示出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冬灌后至返青前,地下水得到了充分有效的补给,水位可以恢复到冬灌之前的水平;但是由于返青-拔节和灌浆期灌溉需水量较大而且降水量较少,地下水不能得到充分有效补给,静储量被消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返青-拔节和灌浆期采用节水措施或者引用其他水源,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可以达到采补平衡,实现地下水的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灌溉 地下水水位 降水耦合度 采补平衡 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稻区水稻灌溉需求变化及其规律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罗万琦 吕辛未 +3 位作者 吴从林 杨洋 崔远来 罗玉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共7页
掌握水稻灌溉需求规律是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科学依据。选取全国12个典型水稻种植区,构建田间水量平衡模型推求1960-2019年水稻逐年常规灌溉制度,采用Mann-Kendall检验分析水量平衡各要素趋势变化,同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 掌握水稻灌溉需求规律是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科学依据。选取全国12个典型水稻种植区,构建田间水量平衡模型推求1960-2019年水稻逐年常规灌溉制度,采用Mann-Kendall检验分析水量平衡各要素趋势变化,同时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大互信息系数(MIC)进行要素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主要稻区水稻作物需水量ETc表现为中稻(556.39 mm)>晚稻(491.47 mm)>早稻(393.54 mm);灌溉需求表现为中稻(435.94 mm)>晚稻(346.87 mm)>早稻(147.52 mm);降雨利用率表现为晚稻(69.60%)>中稻(65.46%)>早稻(54.68%)。近60年来,水稻ET_(c)主要呈下降趋势,华中、华南和东北稻区水稻灌溉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西南和北方稻区主要呈上升趋势。降雨对灌溉需求的影响在北方稻区由生育期累计降雨量主导,而在南方稻区主要由降雨分布特征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作物需水 作物耗水 田间水量平衡 灌溉需求 降雨分布 降雨利用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原市主要农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与需水量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马芳 张维江 +1 位作者 冯娜 黄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5-212,223,共9页
由于干旱地区常年降雨资源匮乏,为提高旱区降雨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更加精准的掌握该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水分供需平衡状况。采用美国农业部(USDA)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有效降水量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线性... 由于干旱地区常年降雨资源匮乏,为提高旱区降雨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更加精准的掌握该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水分供需平衡状况。采用美国农业部(USDA)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有效降水量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线性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及小波分析法,研究了固原地区近60年3种主要农作物的有效降雨量及需水量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3种作物生育期平均有效降水分布在68.8~177 mm,玉米和马铃薯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呈减小趋势,春小麦呈上升趋势,且有效降水周期呈大—小—大的变化规律;(2)3种作物生育期平均需水量主要分布在233.7~439.3 mm,生育期需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2.4 mm/10 a,0.8 mm/10 a,2.3 mm/10 a,需水量周期也呈“大—小—大”的变化规律;(3)马铃薯、玉米、春小麦的平均水分盈亏指数为-38.0%,-57.5%,-58.7%,玉米和春小麦对灌溉的依赖程度较马铃薯高。综合考虑分析固原地区多年降水和作物需水分布特征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3种农作物合理种植及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发展该地区主要特色农产品及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固原 有效降雨 作物需水量 水分盈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AR、VEC模型的陆浑灌区降雨量与作物需水量的动态关系研究
15
作者 李佳艺 张金萍 石茜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9,共5页
为研究陆浑灌区降雨量与作物需水量的动态关系,利用可变模糊集理论,以陆浑灌区1951~2002年天然降雨量和作物需水量时间序列为样本数据,计算出天然降雨量和作物需水量相对隶属度的级别特征值,构建了灌区降雨量和作物需水量的VAR模型和VE... 为研究陆浑灌区降雨量与作物需水量的动态关系,利用可变模糊集理论,以陆浑灌区1951~2002年天然降雨量和作物需水量时间序列为样本数据,计算出天然降雨量和作物需水量相对隶属度的级别特征值,构建了灌区降雨量和作物需水量的VAR模型和VEC模型。结果表明,VAR模型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为18.35%、拟合优度为0.29,VEC模型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为20.83%、拟合优度为0.28;两种模型均有70%的预测结果误差在20%左右,预测结果均较优,但总体上VAR模型预测结果优于VEC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作物需水量 可变模糊集 VAR模型 协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利用量与糖料蔗灌溉定额耦合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新建 粟世华 +1 位作者 赵海雄 梁梅英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22,共4页
为了研究广西糖料蔗天然降雨利用量与非充分灌溉定额耦合利用和仅利用天然降雨灌溉分别对糖料蔗生长带来不同的影响,通过查阅广西桂南、桂中、桂北的降水资料对广西主要蔗区降雨特性进行分析,并采取了固定灌水次数、固定灌水时期、固定... 为了研究广西糖料蔗天然降雨利用量与非充分灌溉定额耦合利用和仅利用天然降雨灌溉分别对糖料蔗生长带来不同的影响,通过查阅广西桂南、桂中、桂北的降水资料对广西主要蔗区降雨特性进行分析,并采取了固定灌水次数、固定灌水时期、固定灌水定额的方法对代表主要蔗区的南宁市武鸣等7个县进行试验,再根据对试验区试验研究的糖料蔗需水量及需水规律,绘制出试验区糖料蔗需水量、天然降雨利用量和补充灌水量过程线,显示出广西糖料蔗全生育期3-12月(10个月)降水量在时间上差别较大,缺水时间多,缺水量大,除桂南7月份降水特性能满足糖料蔗生长需水量和砍收前20d不补充灌溉,其他8个月都需要补充灌溉。结果表明耦合天然降雨利用量与非充分灌溉定额的灌溉对糖料蔗产生的效应比仅利用天然降雨灌溉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特性 糖料蔗需水量 雨水利用 补充灌溉定额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