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4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汉语的耦合语法标记及其成因
1
作者 石毓智 《汉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50,共13页
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着耦合语法标记现象,涉及多种语法范畴,主要有这些类别:1)时体表达“正在……着”“曾经……过”“已经……了”;2)被动式“被/叫/让……给”;3)处置式“把……给”;4)结构助词“所……的”;5)等同级比较结构“像…... 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着耦合语法标记现象,涉及多种语法范畴,主要有这些类别:1)时体表达“正在……着”“曾经……过”“已经……了”;2)被动式“被/叫/让……给”;3)处置式“把……给”;4)结构助词“所……的”;5)等同级比较结构“像……似的”“跟……一样”;6)介词短语“在……上”“从……里”等;7)复数标记“些……们”;8)假设复句“如果……的话”等。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对现代汉语这种耦合标记现象进行系统调查分析,确立它们在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重要地位,并初步探讨其历史成因。这种耦合语法标记方式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语法系统融合的结果,以宋元为分水岭,各种耦合标记第一个位置上的成分都是这之前就存在的语法标记,第二个位置的全部是这之后新产生的,从而确立了语言演化的另一重要方式。新产生的语法标记并不必然淘汰业已存在的在语法功能上相同的标记,它们可能结合成新的语法标记范式而长期保存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标记 历史层次 体标记 处置式 被动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与机制研究
2
作者 陈海龙 李宛凇 +1 位作者 徐倩 徐国祥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51,共14页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工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对推动农业绿色全面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2011—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与SBM-GML模型分别测算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借助中介...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工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对推动农业绿色全面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2011—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与SBM-GML模型分别测算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信息化两种路径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随着农业设施信息化水平、农业技术应用以及农业人才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人力资本水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作用增强,而乡村数字技术应用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作用有所减弱;在东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以及种植业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基于此,为因地制宜地完善数字乡村建设,需重点关注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信息化的提升,同时稳步推进农业设施信息化与农业人才培养,以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基于县域层面的实证分析
3
作者 朱杰 彭浩瀚 +2 位作者 张志 王军 高远卓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91,共13页
从数字技术效应和数字治理效应来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安全的直接赋能效应,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农业科技创新效应、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效应来探讨间接赋能机制,以此来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促进粮食安全的理论机制。基于此,采用2018—2022年... 从数字技术效应和数字治理效应来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安全的直接赋能效应,从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农业科技创新效应、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效应来探讨间接赋能机制,以此来构建数字乡村建设促进粮食安全的理论机制。基于此,采用2018—2022年1238个县的数据对其影响水平、作用机制、时空演变特征等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且该效应时间上具有“二次飞跃”特征,空间上存在极化效应,亟须政策予以扭转;从数字乡村建设的子维度来看,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治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业科技创新两条重要路径的作用已经凸显,农民数字素养提升带来的挤出效应大于其促进作用;从区域异质性来看,数字乡村对粮食安全的促进作用在长江经济带和粮食主产区表现得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粮食安全 双重赋能 现代农业三大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农业需求导向的农机具认知与操作实践课程建设与实践
4
作者 张青松 廖庆喜 +2 位作者 万星宇 肖文立 廖宜涛 《农业工程》 2025年第5期141-146,共6页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化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和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关键作用。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新工科新农科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介绍农机具认...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化在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和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关键作用。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新工科新农科教育改革致力于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介绍农机具认知与操作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过程,该课程以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科研设备观摩,拖拉机、耕整机械、播种机等机具的学习与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课程不仅注重机械操作技能的提升,还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及科技创新动力。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和思政案例分析,总结课程在现代农业需求导向背景下的实践意义和效果,为涉农院校开设农机具认知与操作实践相关的本科生课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需求 新工科 新农科 农业机械 认知与操作 实践教学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跨学科专业建设的机制探索与创新
5
作者 金帷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5,共7页
推动跨学科专业建设是深化新农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以智慧农业专业为例,从动力机制、知识机制、组织机制等三个方面对案例高校跨学科专业建设实践与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跨学科专业机制建设创新的三条路径:一是在动力机制维度,强化... 推动跨学科专业建设是深化新农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以智慧农业专业为例,从动力机制、知识机制、组织机制等三个方面对案例高校跨学科专业建设实践与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跨学科专业机制建设创新的三条路径:一是在动力机制维度,强化专业动态调整、专业建设与质量监测机制建设;二是在知识机制维度,跳出传统“学科-知识-专业”进路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在组织机制维度,推动跨学科领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组织机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跨学科专业 专业建设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院校服务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
6
作者 王娜 李恩星 +3 位作者 王戈 白羽祥 张晗 罗子春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4期127-131,共5页
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战略,也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人才振兴作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院校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在农业专业学科方面具备显著的办学优势,在乡村人... 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战略,也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人才振兴作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院校作为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在农业专业学科方面具备显著的办学优势,在乡村人才振兴进程中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职责。该文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4个维度深入探究农业院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具体路径,旨在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院校 人才振兴 学科建设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视域下有机农业概论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7
作者 青格尔 屈佳伟 +1 位作者 高齐 于晓芳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2期58-62,共5页
课程改革创新是新农科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该文以新农科人才培养为导向,以“三省”“三思”的思路,通过“线上+线下”授课、“线上+线下”互动、学生“玩转”课堂等路径探索与实践有机农业概论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策略,通过现代... 课程改革创新是新农科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该文以新农科人才培养为导向,以“三省”“三思”的思路,通过“线上+线下”授课、“线上+线下”互动、学生“玩转”课堂等路径探索与实践有机农业概论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策略,通过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教学方法多元、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丰富及成绩评定方式多样。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取得一些实效,以期为现代农业领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有机农业概论 混合式教学 一流课程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高校智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8
作者 尹良芬 罗朝喜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4期155-158,163,共5页
农业高校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因受植物生长周期及季节限制,加上植物种植占地多、成本高而开展困难。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华中农业大学作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 农业高校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因受植物生长周期及季节限制,加上植物种植占地多、成本高而开展困难。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推进,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华中农业大学作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确立智慧实践教学理念,设立智慧实践教学目标,组建以互动显微镜、“有教灵境”为代表的智慧实践教学场景,构建智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创建数字化实践教学资源,以及开展智慧实践教学活动等举措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打破时空限制,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操能力过硬、兼具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技能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校 智慧教学 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 创新应用型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检验
9
作者 高雅 邬红梅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2-107,共6页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1903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且在经过...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1903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且在经过替换被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缩尾与截尾检验、剔除其他政策影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增强创新能力是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三,对于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粮食主销区和低起伏度地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的影响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县域经济发展 农业新质生产力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分析
10
作者 胡树林 吴思轩 白茜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207-212,217,共7页
基于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划的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测算农业经济韧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究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异质... 基于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划的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测算农业经济韧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究涉农贷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效应在金融市场欠发达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增量奖励政策通过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提升农业经济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 农业经济韧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渐进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
11
作者 吴则焰 储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8期125-128,共4页
为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生态学专业人才,本文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构建合理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培结合等措施,建设优秀教师团队;遵循“有序展开、层次递进、合成系统”原... 为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生态学专业人才,本文对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构建合理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引培结合等措施,建设优秀教师团队;遵循“有序展开、层次递进、合成系统”原则,建成通识课、理论课、实践课3个层次的精品课程;构建“科技小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科技特派员”三位一体的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平台;鼓励学生扎根农村、扎根基层,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构建“两扎根、三段式、四善用”培养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特色基地等,实现科教融合与多维驱动的协同培养。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使得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服务乡村振兴的综合素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一流学科建设 乡村振兴 农业科技小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再生稻生产:举措、挑战与应对策略
12
作者 杨军 阮妙鸿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56-61,共6页
种植再生稻是提高复收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提升种粮收入的重要措施。为了解析福建省再生稻发展中的“政策缺位—技术瓶颈—产业脱节”耦合矛盾,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实地调研及案例研究,梳理了全国再生稻种植重点省份的发展现状和产... 种植再生稻是提高复收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提升种粮收入的重要措施。为了解析福建省再生稻发展中的“政策缺位—技术瓶颈—产业脱节”耦合矛盾,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实地调研及案例研究,梳理了全国再生稻种植重点省份的发展现状和产业特征,剖析了福建省发展再生稻的主要举措和面临的主要挑战,进一步从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加大再生稻品牌培育、试点水稻产销区补偿机制、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等5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福建省再生稻发展以及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再生稻 粮食安全供给 农业强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休闲农业架构下稻田画产品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度研究
13
作者 张静 《北方水稻》 2025年第4期81-84,共4页
在县域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下,稻田画作为创新农业形态助力乡村振兴。基于县域休闲农业架构与稻田画产品的理论概述,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三个方面详细探究了稻田画产品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导,分析了稻... 在县域休闲农业的发展背景下,稻田画作为创新农业形态助力乡村振兴。基于县域休闲农业架构与稻田画产品的理论概述,从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三个方面详细探究了稻田画产品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指导,分析了稻田画产品在县域休闲农业架构下对乡村振兴的深度赋能作用,为稻田画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休闲农业架构 稻田画产品 乡村振兴 经济增长 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邱书钦 潘晓 刘松竹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5,共6页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文章利用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实证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文章利用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实证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升,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依然成立。城乡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乡村建设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获得的数字红利比东部地区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融合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琼 李扬 +1 位作者 李茂林 单妮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基于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考察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推动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更换计量模型后仍成立。异质性... 基于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考察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推动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更换计量模型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区异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化对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关系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提出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实施差异化数字发展举措、深化市场化改革进程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产业链韧性 中介效应模型 调节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盐城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
16
作者 程芳梅 于爱华 +8 位作者 陈文斌 葛兆建 吴春 洪立洲 乔海龙 孙健雄 陈应江 王为 周汝琴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6期135-139,共5页
为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助力农业强市建设,本文以盐城市为例,系统分析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培育现状,并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施路径。研究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链主”企业带动能力、产业融合深度... 为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助力农业强市建设,本文以盐城市为例,系统分析了农业全产业链的培育现状,并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施路径。研究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链主”企业带动能力、产业融合深度和品牌影响力等环节需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全产业链5个方面实施路径,分别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源头动力;利用园区赋能,强化载体支撑;培育壮大“链主”企业,拓展增值空间;加快农业品牌提优,提升价值链竞争力;完善政策支持,健全全产业链发展保障体系。本文为研究区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为相关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全产业链 农业强市建设 新质生产力 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机理分析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蒙蒙 马瑛 王倩倩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247-250,262,共5页
通过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框架,基于生产要素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生产关系理论、市场均衡理论等理论,系统阐释了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纵横交... 通过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框架,基于生产要素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生产关系理论、市场均衡理论等理论,系统阐释了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数字协同平台不完善、“全链条、全流程”的农业数字化改造不全面、“高端化、精准化”的要素服务机制不健全以及农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数字协同平台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提高创新能力和完善要素服务机制、加强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实践路径。研究旨在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融合创新,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绿色发展 机理分析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马雯琪 郭金金 +4 位作者 孙宇颖 徐永明 于辰 王春 卢响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2,98,共6页
通过碳排放因子法测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5—2021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其碳排放强度及变化特征,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1年兵团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升高降低升高”的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强... 通过碳排放因子法测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5—2021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其碳排放强度及变化特征,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1年兵团农业碳排放量总体呈“升高降低升高”的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种植业和畜牧业碳排放分别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50.86%和49.14%,氮肥是种植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绵羊和奶牛是畜禽养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兵团北部区域相较于南部区域农业碳排放量更大、强度更高,农业减排压力较大。城镇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兵团农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农村人口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则对碳排放产生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STIRPAT模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农林院校开设农业伦理学的思考与实践
19
作者 杨泉峰 杨珏婕 +3 位作者 冯文婷 张丹丹 丁文利 董世魁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8-1585,共8页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农业技术风险增长等突出问题,反映出我国的农业伦理观缺失,亟需从伦理学的角度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新视角。农业伦理学是对农业行为的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等进行道...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农业技术风险增长等突出问题,反映出我国的农业伦理观缺失,亟需从伦理学的角度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新视角。农业伦理学是对农业行为的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等进行道德认知和伦理规范,从而引导农业正常发展。高校积极开展农业伦理学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梳理了当前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农业伦理学教育现状,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实践,就如何认识和开设农业伦理学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旨在推动更多高校开设此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农业伦理观,以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伦理学 生态文明 课程建设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耦合协调的统计检验
20
作者 丁冬雨 孙迪亮 +1 位作者 李琪 谢明义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1-76,共6页
文章在分析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并分析了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来源、空间自相关性、时空演进特征及收敛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农... 文章在分析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并分析了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来源、空间自相关性、时空演进特征及收敛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但总体差异较大,其中,区域间差异是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空间特征看,不同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H-H”与“L-L”型空间集聚现象;从时间特征看,除中部和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从收敛特征看,东部和东北地区存在σ收敛、β收敛特征,而全国及中部和西部地区仅存在β收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农业发展 美丽中国建设 时空特征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