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al circularly polarized monostatic STAR antenna with enhanced isolation
1
作者 XIE Mingcong WEI Xizhang +1 位作者 TANG Yanqun HU Dujua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25年第1期73-81,共9页
Separated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s are employed to improve transmit-receive isolation in conventional short-range radars, which greatly increases the antenna size and misaligns of the transmit/receive radiation p... Separated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s are employed to improve transmit-receive isolation in conventional short-range radars, which greatly increases the antenna size and misaligns of the transmit/receive radiation patterns. In this paper,a dual circularly polarized(CP) monostatic simultaneous transmit and receive(MSTAR) antenna with enhanced isolation is proposed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The proposed antenna consists of one sequentially rotating array(SRA), two beamforming networks(BFN), and a combined decoupling structure. The SRA is shared by the transmit and receive to reduce the size of the antenna and to obtain a consistent transmit and receive pattern.The BFN achieve right-hand CP for transmit and left-hand CP for receive. By exploring the combined decoupling structure of uniplanar compact electromagnetic band gap(UC-EBG) and ringshaped defected ground structure(RS-DGS), good transmitreceive isolation is achieved. The proposed antenna prototype is fabricated and experimentally characterized. The simulated and measured results show good agreement. The demonstrate transmit/receive isolation is height than 33 dB, 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 is lower than 2, axial ratio is lower than 3 dB, and consistent radiation for both transmit and receive is within4.25-4.35 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 circularly polarization(cp) monostatic simultaneous transmit and receive(MSTAR) sequential rotation array(SRA) uniplanar compact electromagnetic band gap(UC-EBG) ring-shaped defected ground structure(RS-D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ti-polarization reconstruction from compact polarimetry based on modified four-component scattering decomposi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Junjun Yin Jian Y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4年第3期399-410,共12页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multi-polarization reconstruction from compact polarimetry (CP)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wo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in compact polarimetric reconstruction, two improvements are proposed. ...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multi-polarization reconstruction from compact polarimetry (CP)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wo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in compact polarimetric reconstruction, two improvements are proposed. Firstly, the four-component model-based decomposition algorithm is modified with a new volume scattering model. The decomposed helix scattering component is then used to deal with the non-reflection symmetry condition in compact polarimetric measurements. Using the decomposed power and considering the scattering mechanism of each component, an aver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olarized and crosspolarized channels is developed over the original polarization state extrapolation model. E-SAR polarimetric data acquired over the Oberpfaffenhofen area and JPL/AIRSAR polarimetric data acquired over San Francisco are used for verification, and good reconstruction results are obtained, demonstr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arget decomposition compact polarimetry (cp multi-polarization reconstr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偏振拉曼光谱测量航空发动机燃烧场浓度和温度
3
作者 于长友 程鹏 +6 位作者 李杰 宋文艳 王朝宗 齐新华 车庆丰 陈爽 许振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8-884,共7页
开发了一种基于体相位全息(VPH)透射光栅的双偏振自发拉曼光谱测量系统,实现在燃烧场中单脉冲激光下同步定量测量主要气态物种组分(二氧化碳CO_(2)、氧O_(2)、氮N_(2)、水H_(2)O、燃料及中间体C_(x)H_(y))浓度和温度,同步测量的温度可... 开发了一种基于体相位全息(VPH)透射光栅的双偏振自发拉曼光谱测量系统,实现在燃烧场中单脉冲激光下同步定量测量主要气态物种组分(二氧化碳CO_(2)、氧O_(2)、氮N_(2)、水H_(2)O、燃料及中间体C_(x)H_(y))浓度和温度,同步测量的温度可修正其对物种拉曼散射截面的影响。系统中的两套光栅和ICCD相机可同步采集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拉曼散射偏振信号,有效剔除荧光干扰。在可控压力及温度的气样池和McKenna标准火焰燃烧器进行了浓度和温度的标定,温度测量精度小于1.06%,组分浓度测量精度小于1.10%。在某航空发动机模型燃烧室燃烧场中,完成了单工况三维多测点组分浓度和温度的同步单脉冲(20 ns)定量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燃烧场 双偏振拉曼光谱 浓度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联H桥型多电平逆变器的CPS-SPWM调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贞艳 仲伟松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4-49,54,共7页
针对级联H桥型多电平逆变器的载波相移正弦脉宽调制(CPS-SPWM)技术展开研究。介绍了双极性CPS-SPWM和单极倍频CPS-SPWM的调制原理;进行了数学分析;利用MATLAB进行了建模仿真,采用频谱分析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所做数学分析的正... 针对级联H桥型多电平逆变器的载波相移正弦脉宽调制(CPS-SPWM)技术展开研究。介绍了双极性CPS-SPWM和单极倍频CPS-SPWM的调制原理;进行了数学分析;利用MATLAB进行了建模仿真,采用频谱分析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所做数学分析的正确性,单极倍频CPS-SPWM调制策略比双极性CPS-SPWM调制策略更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联H桥 多电平逆变器 双极性cpS-SPWM 单极倍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在水处理分离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来仁杰 辛俊伟 +2 位作者 王磊 王旭东 吕永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47,共9页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无相变、低能耗、高效率的水处理技术,在海水淡化、饮用水处理、污水深度处理和工业分离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具有原位、快速、无损、可重复性高等优点,通过对反馈信号进行电路拟合可探究离子...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无相变、低能耗、高效率的水处理技术,在海水淡化、饮用水处理、污水深度处理和工业分离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具有原位、快速、无损、可重复性高等优点,通过对反馈信号进行电路拟合可探究离子在膜表面及膜孔内部的分布状态和迁移行为,是深入研究水处理分离膜构效关系及运行状态的一种有力方法。本文简述了EIS技术应用于水处理分离膜研究中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综述了EIS技术在膜结构、膜性能及膜过程中产生的浓差极化、膜污染等问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最后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作出了展望,以期为采用EIS技术对水处理分离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阻抗谱 膜分离技术 膜结构 膜性能 浓差极化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系统内的带电粒子仿真及实验研究
6
作者 邢磊磊 勾易行 +1 位作者 李江涛 李子瑞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3,共5页
近年来,微流控系统在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前景。本文开展了基于离子浓差极化效应的电动富集技术的研究。利用该方法在单通道内实现了荧光离子的有效富集。首先,构建了二维单通道数值仿真模型,研究带电粒子电动富集... 近年来,微流控系统在小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前景。本文开展了基于离子浓差极化效应的电动富集技术的研究。利用该方法在单通道内实现了荧光离子的有效富集。首先,构建了二维单通道数值仿真模型,研究带电粒子电动富集机理。研究系统在给定电压和进口速度的条件下,微通道内电场和流体速度的分布情况。确定粒子的富集位置及富集倍数。然后,根据二维数值仿真模型设计、加工了微流控芯片,测试荧光离子在单通道结构中的电动富集性能。该实验验证了微通道内电动富集效应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离子浓差极化 数值模拟 离子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CP^n的SU(2)轨道的根分布方法
7
作者 李小虎 肖良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8-442,共5页
从根分布的角度,对齐性二维球面分类结果给出比Bando和Ohnita(J Math Soc Japan,1987,39:477)更加明显的刻画,求出决定齐性二维球面的SU(2)轨道的李群多项式表示的显式表达式,证明复射影空间中SU(2)轨道的维数取决于一个对应的扩大复平... 从根分布的角度,对齐性二维球面分类结果给出比Bando和Ohnita(J Math Soc Japan,1987,39:477)更加明显的刻画,求出决定齐性二维球面的SU(2)轨道的李群多项式表示的显式表达式,证明复射影空间中SU(2)轨道的维数取决于一个对应的扩大复平面系数上的一元n次方程的重根和负共轭倒数根对分布,把SU(2)轨道维数归结为黎曼球面上n个点是否重合或成为对径点的问题.也初步研究了SU(2)三维轨道性质与根分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2) MOBIUS变换 齐性空间 复射影空间 球极投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支撑层在正/反渗透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红 李楠 +1 位作者 林玉双 代昭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53-2563,2602,共12页
纳米纤维正/反渗透复合膜在膜分离领域备受瞩目,其独特结构和性能为膜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通过单一或多种聚合物制备纳米纤维支撑层,并结合纳米材料负载、表面改性、中间层引入等方法,有效增强其孔隙率和三维孔隙结构性能,实现... 纳米纤维正/反渗透复合膜在膜分离领域备受瞩目,其独特结构和性能为膜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通过单一或多种聚合物制备纳米纤维支撑层,并结合纳米材料负载、表面改性、中间层引入等方法,有效增强其孔隙率和三维孔隙结构性能,实现了对溶质的高效截留和通量增强。在水处理领域采用纳米纤维复合膜能够降本增效,符合中国倡导的节能减排政策,顺应水处理领域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等多方面的迫切需求。该文阐述了纳米纤维的制备技术,特别是结构设计、功能调控等,并重点探讨了纳米纤维作为支撑层在正/反渗透膜中的研究现状以及对膜性能的影响;总结了纳米纤维正/反渗透复合膜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农业灌溉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指出其面临的挑战和改进方向,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 支撑层 内浓差极化 支撑层的改性 正/反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流控离子浓差极化芯片研制及其生化检测中的应用
9
作者 贺志恒 王小丽 +1 位作者 葛闯 徐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18-1631,共14页
离子浓差极化(ion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ICP)现象是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在微纳交界面处的一种电富集现象,将ICP现象与微流控分析技术相结合,可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中带电粒子预富集、目标物分离、靶标物检测等领域。本文首先对IC... 离子浓差极化(ion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ICP)现象是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在微纳交界面处的一种电富集现象,将ICP现象与微流控分析技术相结合,可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中带电粒子预富集、目标物分离、靶标物检测等领域。本文首先对ICP原理及微流控ICP芯片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总结了ICP芯片的制备技术和方法,其中重点关注了微流道结构设计、纳米结构制备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首先对基础单通道ICP芯片的结构进行分析,进而对并行通道ICP芯片结构以及集成多功能的微流控ICP芯片进行了总结和讨论,列举了ICP芯片中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而,讨论了优化ICP芯片的富集效能途径,可通过引入多场耦合、阀门控制等多种手段,实现对靶标物的富集效能优化。最后,针对ICP芯片在多种带电生化样本分析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指出ICP芯片在匹配检测目标生物特性方面面临挑战,需要提高富集效率和选择性,解决流体控制、混合及传输问题。可以看到,微流控ICP芯片具有处理样本流量低、分离富集效果好、检测效率高以及易于集成化和小型化等优势,在生化检测领域展示出很好的研究意义和实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浓差极化 微纳结构 微流控芯片 分离富集 生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驱动双膜离子浓差极化系统中带电粒子分离与富集数值模拟研究
10
作者 勾易行 孙国伟 +1 位作者 孙润泽 李子瑞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1250,共10页
微纳流体器件中的离子浓差极化现象可以高效富集低浓度粒子,但多种粒子的富集与分离仍然存在分离效果差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离子浓差极化现象的粒子分离与富集系统,该系统通过设置两个离子交换膜构建两个微纳界面调控带电粒子所... 微纳流体器件中的离子浓差极化现象可以高效富集低浓度粒子,但多种粒子的富集与分离仍然存在分离效果差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离子浓差极化现象的粒子分离与富集系统,该系统通过设置两个离子交换膜构建两个微纳界面调控带电粒子所受的电场环境,以DN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为例,依据不同淌度粒子所受电场力和流体曳力的竞争机制使得DNA和BSA在不同膜前富集,进而实现二者的区位分离.数值模拟分析了外部压力和不同离子交换膜跨膜电压的影响,其中,入口压力控制通道内的流体流速以影响粒子所受的流体曳力,跨膜电压调节离子浓差极化现象以影响粒子所受的电场力.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双膜系统的分离机制为不同耗尽区产生的高电场对两种粒子施加的电场力与其本身所受的流体曳力的竞争作用,即在第一个膜前BSA所受的电场力小于流体曳力,而DNA的受力则相反.同时,本文揭示了离子浓差极化形成下带电粒子在压力驱动双膜系统的富集机制.结果表明,当V_(cm1)=5V_(T),V_(cm2)=10 V_(T),P_(0)=400 Pa时,DNA和BSA可实现高效的区位分离且二者的富集倍数可分别达到1.2×10^(5)和6.0×10^(4),这将为多带电粒子的同时富集并分离及多级离子浓差极化级联系统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流控 离子浓差极化 双膜系统 粒子分离 粒子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除氯对钢筋腐蚀状态及其周围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11
作者 陈文龙 周旭东 +2 位作者 张宇 张云升 马智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68-75,共8页
本工作分别采用1 A/m^(2)、2 A/m^(2)和3 A/m^(2)的电流密度对不同水灰比(0.47、0.38、0.33)掺盐混凝土进行30 d电化学除氯(ECE)修复,以钢筋腐蚀状态、除氯效率及残余氯离子浓度分布为指标,评价ECE修复效果,并结合扫描电镜(SEM)、X射线... 本工作分别采用1 A/m^(2)、2 A/m^(2)和3 A/m^(2)的电流密度对不同水灰比(0.47、0.38、0.33)掺盐混凝土进行30 d电化学除氯(ECE)修复,以钢筋腐蚀状态、除氯效率及残余氯离子浓度分布为指标,评价ECE修复效果,并结合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及核磁共振(NMR)测试方法,探究ECE处理前后混凝土水化产物、孔结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ECE处理可以阻止钢筋锈蚀或恢复钝化;水灰比增大、电流密度增加,ECE效率显著提升;ECE处理后,混凝土中Ca(OH)2含量增加,且Ca(OH)2晶体能有效填充孔隙,使靠近阳极处的混凝土密实度增大、孔隙率降低,而靠近阴极处混凝土中的水化产物被迫分解造成孔隙疏松。ECE处理后阴极处混凝土内微孔(0.001~0.1μm)向介孔(0.1~1μm)演变,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除氯 钢筋混凝土 氯离子浓度分布 核磁共振 线性极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速率的理论模型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富民 袁迎曙 +1 位作者 耿欧 毛燕红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3-88,共6页
根据金属腐蚀极化理论推导了电化学极化控制和氧浓差极化控制两种条件下混凝土中钢筋腐蚀速率的理论模型.模型显示:电化学极化控制下,稳定腐蚀状态下能斯特扩散层以外孔隙液中Fe2+和OH-的浓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呈负指数关系,且影响随浓... 根据金属腐蚀极化理论推导了电化学极化控制和氧浓差极化控制两种条件下混凝土中钢筋腐蚀速率的理论模型.模型显示:电化学极化控制下,稳定腐蚀状态下能斯特扩散层以外孔隙液中Fe2+和OH-的浓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呈负指数关系,且影响随浓度降低而渐趋剧烈;温度对腐蚀速率有较大影响,约呈正指数关系,在自然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K,腐蚀速率约升高1倍;应力对腐蚀速率的影响接近正线性关系,对应力较低的普通钢筋影响较小,但对应力较高的预应力钢筋影响可观;氧浓差极化控制下,腐蚀速率与氧气在整个混凝土保护层内的等效扩散系数呈正比,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钢筋表面温度呈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 耐久性 腐蚀速率 电化学极化 浓差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聚合中空纤维正渗透膜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刚 王周为 +3 位作者 李春霞 李雪梅 何涛 高从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082-3088,共7页
以聚砜为原料,通过浸没沉淀法制备中空纤维基膜,然后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出中空纤维正渗透膜。考察了制膜参数、基膜结构和FO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膜的厚度为影响FO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基膜的厚度越厚,FO过程中渗透效率越低... 以聚砜为原料,通过浸没沉淀法制备中空纤维基膜,然后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出中空纤维正渗透膜。考察了制膜参数、基膜结构和FO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膜的厚度为影响FO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基膜的厚度越厚,FO过程中渗透效率越低。制得PSF中空纤维正渗透膜的厚度为0.129 mm,断裂拉伸力为2.48 N,FO通量为10.3 L·m-2·h-1,逆向盐扩散性能为0.15 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渗透 反渗透 中空纤维膜 内浓差极化 外浓差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渗析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及水解离机理 被引量:19
14
作者 孟洪 彭昌盛 +1 位作者 卢寿慈 宋存义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1,共5页
分析了电渗析在运行过程中浓差的形成以及与水解离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V -I曲线以及其拐点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通过理论分析认为 :“浓差极化”的实质是“电势极化” .实际测得的V -I曲线验证了理论V -I曲线的正确性 .
关键词 电渗析过程 浓差极化 水解离 机理 V-I曲线 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压膜蒸馏过程中膜污染及膜阻力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方伟 万家峰 +2 位作者 李红 郑文涛 杨景林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57,62,共5页
研究了减压膜蒸馏浓缩人参提取物水溶液过程中的膜污染,考察了料液温度、膜两侧蒸汽压差和料液流速对膜污染的影响,分析了膜污染产生的原因,测定了浓缩过程中的膜阻力。结果表明:料液温度、膜两侧蒸汽压差和料液流速直接影响膜污染的程... 研究了减压膜蒸馏浓缩人参提取物水溶液过程中的膜污染,考察了料液温度、膜两侧蒸汽压差和料液流速对膜污染的影响,分析了膜污染产生的原因,测定了浓缩过程中的膜阻力。结果表明:料液温度、膜两侧蒸汽压差和料液流速直接影响膜污染的程度,温度越高、蒸汽压差越大,膜污染越严重;当温度为338.15K时,运行5h后J/J0为0.3445,而温度为328.15K时J,/J0为0.835;当蒸汽压差为8.6kPa,运行5h后J/J0为0.3283,而当蒸汽压差为3.5kPa时J,/J0为0.8381。提高流速可以削弱浓差极化,更重要的是减轻膜污染现象的发生,当流速为60L.h-1时,运行5 h后J/J0为0.643 5,而流速为40L.h-1时J,/J0为0.3283。导致膜通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层阻力的增大,污染层阻力从所占总阻力8.02%增至23.92%;其次是浓差极化阻力,浓差极化阻力从所占总阻力9.25%增至12.2%,温差极化阻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蒸馏 膜污染 温差极化 浓差极化 浓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线极化天线快速测量圆极化天线轴比的方法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南京 冯引良 +1 位作者 王建飞 党娇娇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216-2220,共5页
针对轴比测试需要连续旋转线极化天线极化轴,在高频段旋转关节难以消除高速旋转带来的电缆抖动所引起的幅度和相位不一致性,提出了一种快速、精确测量圆极化天线轴比的测试方法。基于椭圆极化波的正交分解理论,该方法利用线极化天线对... 针对轴比测试需要连续旋转线极化天线极化轴,在高频段旋转关节难以消除高速旋转带来的电缆抖动所引起的幅度和相位不一致性,提出了一种快速、精确测量圆极化天线轴比的测试方法。基于椭圆极化波的正交分解理论,该方法利用线极化天线对待测圆极化天线进行两组正交的线极化幅度测量,通过计算得到圆极化天线的轴比等极化椭圆参数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只用三个线极化分量测量圆极化天线轴比的方法。通过在微波暗室中对圆极化天线进行多次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提高了圆极化天线的测试效率,降低了测试难度,对于工程应用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极化天线 线极化 正交分解 轴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滤和超滤过程中浓差极化和膜污染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邢卫红 童金忠 +4 位作者 徐南平 时钧 王焕章 陈文艳 蔡旭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4-48,56,共6页
本文较全面的介绍了微滤和超滤过程中浓差极化和膜污染的各种控制方法,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 微滤 超滤 浓差极化 膜污染 控制方法 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雾浓度对激光偏振度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战俊彤 张肃 +5 位作者 付强 段锦 王欣欣 白思克 陈天威 姜会林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33,共6页
基于斯托克斯矢量,通过测量偏振度,研究不同入射偏振态的激光分别在不同浓度油雾介质中传输后偏振特性的变化情况.实验采用波长为671nm和532nm的水平、45°、-45°、90°的线偏振光,使它们分别入射到5种不同浓度的油雾介质... 基于斯托克斯矢量,通过测量偏振度,研究不同入射偏振态的激光分别在不同浓度油雾介质中传输后偏振特性的变化情况.实验采用波长为671nm和532nm的水平、45°、-45°、90°的线偏振光,使它们分别入射到5种不同浓度的油雾介质中,计算四种偏振态偏振光的偏振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油雾浓度下,对于不同波长的激光,波长越长,线偏振度越高,然而每种波长随浓度的变化趋势是一样的;在相同波长情况下,随着浓度的改变,水平与垂直线偏振光的偏振度变化较大,可达50%,135°与45°线偏振光的偏振度变化较小,约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 Stokes矢量 偏振度 偏振传输 油雾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料的蛋白质水平及能量浓度对成体大熊猫日粮消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杨春花 邹兴淮 张贵权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9-125,共7页
采用双因子交叉分组(2×2)试验设计方案,考察精料的蛋白质水平与能量浓度对成体大熊猫日粮消化率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精料的蛋白质水平对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消化率均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正相关),精料的能量浓度对粗... 采用双因子交叉分组(2×2)试验设计方案,考察精料的蛋白质水平与能量浓度对成体大熊猫日粮消化率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精料的蛋白质水平对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消化率均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正相关),精料的能量浓度对粗蛋白的消化率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负相关);二因素对其他各项消化率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此外,对粗蛋白消化率而言,二因素互作效应显著(P<0·05);各试验期之间消化率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精料配方4(CP20·61%×GE18·08MJ·kg-1)为优选配方。本研究说明:精料的蛋白质水平及能量浓度对成体大熊猫日粮消化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体大熊猫倾向于高蛋白、低能量的精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料 蛋白质水平 能量浓度 大熊猫 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化北斗导航圆极化天线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于家傲 姜永金 +1 位作者 李有权 鞠志忠 《现代电子技术》 2014年第7期79-81,共3页
结合多种贴片开槽方案,采用正交馈电圆极化激励方式,实现了一款北斗B3(1 268.52±10)MHz频点导航天线的小型化设计。通过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仿真分析,数值结果表明:小型化天线在B3处的顶空增益为3.69 dB,低仰角... 结合多种贴片开槽方案,采用正交馈电圆极化激励方式,实现了一款北斗B3(1 268.52±10)MHz频点导航天线的小型化设计。通过电磁仿真软件HFSS对其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仿真分析,数值结果表明:小型化天线在B3处的顶空增益为3.69 dB,低仰角增益≥-1.5 dB(≤±70°),反射损耗小于-10 dB的带宽为20 MHz,带内轴比≤2 dB。该小型化天线贴片尺寸相比同介电常数基板的同频点未开槽天线缩小72.8%,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带天线 圆极化 小型化 开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