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日本能登半岛M_(J)7.6地震震害特征
1
作者 宝音图 王第 +1 位作者 王鹏翔 川濑博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2,共10页
2024年1月1日,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北部发生了M_(J)7.6大地震,极震区的计测烈度达到了日本烈度等级的最高值(7度)。通过分析现场震害调查的资料,揭示了该地震的主要震害特征;借助地震动破坏力分析对主震强震动与历史上发生严重破坏地区... 2024年1月1日,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北部发生了M_(J)7.6大地震,极震区的计测烈度达到了日本烈度等级的最高值(7度)。通过分析现场震害调查的资料,揭示了该地震的主要震害特征;借助地震动破坏力分析对主震强震动与历史上发生严重破坏地区的强震动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地震动特性以及场地效应对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损毁以及次生灾害诱发等多方面的影响。该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地震灾害的认识,还为今后的地震研究、应急救援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7.6级地震 建筑物破坏 地壳变动 基础设施破坏 震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变局与大国关系的中长期演变
2
作者 钟飞腾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66,共13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角下,大国力量最本质和持久的因素仍然是经济力量。看待中美经济力量变化时,既要重视短期变化,但更要重视长期趋势。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总量赶超美国经济总量的速度有所减缓,但仍存在超越美国的可能。从长期来看,...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角下,大国力量最本质和持久的因素仍然是经济力量。看待中美经济力量变化时,既要重视短期变化,但更要重视长期趋势。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总量赶超美国经济总量的速度有所减缓,但仍存在超越美国的可能。从长期来看,基于PPP测算的经济力量对比,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和权力转移理论相结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际冲突和地缘政治变化。由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基于上述两种算法会有不同的经济地位,而这种差别是造成近年来俄罗斯和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冲突性行动加剧的重要原因。日本因为熟悉政府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复杂关系,倾向于低估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前景,进而导致日本在战略上始终追随美国。不过,俄乌冲突使美国组建包括欧盟、日本和印度在内的大联盟的成效大打折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经济增长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权力转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震震级与重力变化异常的统计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树鹏 胡敏章 +5 位作者 祝意青 朱成林 崔华伟 陆汉鹏 张刚 王锋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32-3059,共28页
依据收集到的107个4.0级以上地震震例,研究中国陆区中强地震震前重力变化异常统计特征,探讨地震震级与震前重力变化异常各要素及地震性质之间的统计关系,给出了5、6、7、8级地震震级判定的重力变化异常时变距S、量级G和时间T参考指标,... 依据收集到的107个4.0级以上地震震例,研究中国陆区中强地震震前重力变化异常统计特征,探讨地震震级与震前重力变化异常各要素及地震性质之间的统计关系,给出了5、6、7、8级地震震级判定的重力变化异常时变距S、量级G和时间T参考指标,并对比、分析了逆冲型、走滑型和正断型地震的重力变化特点,进而结合流体物质运移假说及岩石物理实验结果,探讨了震前重力变化异常的物理机制,以及其与亚失稳阶段、地震孕育能量的联系.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震前重力变化异常参量与震级之间更符合非线性关系,5、6、7、8级地震的震前重力变化异常时变距参考指标分别为67、111、185、305 km,重力变化异常量级参考指标分别为49、67、92、125μGal,重力变化异常时间参考指标分别为1.6、2.5、3.7、5.2 a.(2)地震类型对震前重力变化参量有一定影响,尤其是7级以上强震的差异更加明显,逆冲型地震的重力变化量级及时变距可能更大;重力变化异常时间方面,正断型地震可能对应更长的重力变化时间,逆冲型次之,走滑型最短.(3)震前重力变化异常的物理机制可能是,在孕震晚期、亚失稳阶段,震中周边区域岩石裂隙增多、扩展、贯通,引起流变性的深部幔源物质向地壳运移,同时地壳内先存的流体物质由于应力分布不均而大规模迁移,最终在地表引起重力场变化响应.(4)目前流动重力观测受到时空密度的制约,地震预报主要针对5级以上地震,且震级越大预报效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重力变化异常 震级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分析预报的重力变化异常指标分析 被引量:51
4
作者 胡敏章 郝洪涛 +1 位作者 李辉 祝意青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7-430,共14页
定义了描述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时变距和量级的参数S和G。根据收集到的89个4.0级以上地震震例,统计分析了震前重力变化异常范围和量级与震级的关系,得到了流动重力地震分析预报的量化参考指标。结果表明:5、6、7、8级地震震级判定的重力... 定义了描述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时变距和量级的参数S和G。根据收集到的89个4.0级以上地震震例,统计分析了震前重力变化异常范围和量级与震级的关系,得到了流动重力地震分析预报的量化参考指标。结果表明:5、6、7、8级地震震级判定的重力变化异常量级参考指标分别为50、70、90、120μGal,重力变化异常范围参考指标分别为140、220、350、660km。此外,由于流动重力观测周期等方面的局限性,根据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尚难以获得震级与重力变化异常时间过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重力时变距 重力变化量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量及激励幅值突变转子系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宗勇 龚斌 闻邦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8-51,共4页
根据转子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具有质量及激励幅值突变特性的Jeffcott转子力学模型及动力学方程。通过解析方法得到了参数同步突变后的转子系统振动解析表达式,并分析了突变前后稳态振幅之间的关系及突变对轴心最大位移的影响,定义了参数... 根据转子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具有质量及激励幅值突变特性的Jeffcott转子力学模型及动力学方程。通过解析方法得到了参数同步突变后的转子系统振动解析表达式,并分析了突变前后稳态振幅之间的关系及突变对轴心最大位移的影响,定义了参数突变后的暂态过程时间而且确定了碰摩参数区域。结论表明,质量及激励幅值突变会导致转子系统振动幅度增大,柔性转子系统在这两个参数突增的情况下发生碰摩的可能性较大,暂态过程时间随着参数突变比的增大而增大,碰摩参数区域面积随着质量偏心距的增大而快速增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动力学 质量 激励幅值 突变 碰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轴加速度信号的实时人体状态识别算法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娜 侯义斌 +2 位作者 黄樟钦 韩广利 张会兵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89-1693,共5页
针对移动终端设备的硬件局限性,研究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非特定人体状态识别算法,实时判断人体的运动、静止、状态转换情况.将装有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蓝牙模块放置在人体的胸部,获得运动时的三维加速度信号.结合人体运动状态的特征... 针对移动终端设备的硬件局限性,研究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非特定人体状态识别算法,实时判断人体的运动、静止、状态转换情况.将装有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蓝牙模块放置在人体的胸部,获得运动时的三维加速度信号.结合人体运动状态的特征和加速度信号变化的相关性,采用信号矢量幅值变化量的函数进行卡尔曼滤波,对人体状态进行判断.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运算和存储能力有限的移动设备上取得了较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传感器 加速度幅值变化量 卡尔曼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气候变化对AO因子的响应探讨 被引量:7
7
作者 朱建佳 陈辉 +3 位作者 郝立生 刘耀亮 刘纹瑕 邢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6,共8页
利用河北省72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月气温数据,选择Mann-Kendall突变趋势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Sen’s坡度估计、一元方差分析等方法判断了河北省气温变化的趋势和突变时间,分析了气温变化的区域和季节特征,并探讨了气温变化... 利用河北省72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月气温数据,选择Mann-Kendall突变趋势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Sen’s坡度估计、一元方差分析等方法判断了河北省气温变化的趋势和突变时间,分析了气温变化的区域和季节特征,并探讨了气温变化特征与北极涛动、经纬度及海拔高度等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河北省整体气温显著上升,年均温平均增幅0.30℃/10 a,四季增温幅度冬>春>秋>夏;坝上高原和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增温幅度较大;(2)河北省增温突变集中在1986-1994年;冬季和春季增温突变较显著;年均温增温突变时间北部早于南部;(3)CO2排放量持续增加、1995年之前AO指数的增强可能是河北省近50 a增温的主要原因;高纬度、高经度、高海拔、盆地以及无森林和湿地调节的地区增温显著,这些因素对区域增温具有放大作用,是影响河北省气候变化对AO响应程度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气温变化 增温幅度 突变时间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励幅值突变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宗勇 龚斌 闻邦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59,共5页
根据转子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具有突变激励幅值特性的Jeffcott转子力学模型及动力学方程。通过解析方法得到了激励幅值突变后的转子系统振动解析表达式,并分析了激励幅值突变前后稳态振幅之间的关系及激励幅值突变对轴心最大位移的影响,... 根据转子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具有突变激励幅值特性的Jeffcott转子力学模型及动力学方程。通过解析方法得到了激励幅值突变后的转子系统振动解析表达式,并分析了激励幅值突变前后稳态振幅之间的关系及激励幅值突变对轴心最大位移的影响,定义了激励幅值突变后的暂态过程时间而且确定了碰摩参数区域。结论表明,激励幅值突变的转子会导致转子系统振动幅度增大,柔性转子系统在激励幅值突增的情况下发生碰摩故障的可能性较大,暂态过程时间与系统阻尼、刚度突变时的轴心位置及系统工作频率有关,碰摩参数区域随着激励幅值突增幅度及质量偏心距的增大而增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 动力学 激励幅值 突变 碰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分割中基于过渡区技术的统计调查 被引量:12
9
作者 章毓晋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9-387,共9页
第一个基于过渡区的图像分割方法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前提出后得到了许多图像技术同行的关注,至今已有很多应用,并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且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借助谷歌学术工具对与此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网络搜索,并以搜索到的文献为基础对近年... 第一个基于过渡区的图像分割方法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前提出后得到了许多图像技术同行的关注,至今已有很多应用,并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且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借助谷歌学术工具对与此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网络搜索,并以搜索到的文献为基础对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回顾:包括对引用文献进行了逐年统计,对其中有进一步研究内容的文献进行了分类分析,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剖析讨论,还指出了若干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方向.从中不仅可了解到基于过渡区图像分割方法的发展情况、基本特点、涉及领域以及存在的瓶颈,还可看出一些未来深入研究的趋势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过渡区 灰度变化幅度 灰度变化频率 方法比较 文献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来渭河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宋维念 占车生 +2 位作者 李景玉 徐宗学 王会肖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61,F0002,共7页
研究目的:分析近30年来渭河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过程。研究方法:目视人工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渭河关中地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是耕地,1980—1990年、1990—2000年两个时期,草地、林地、水域、城... 研究目的:分析近30年来渭河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过程。研究方法:目视人工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渭河关中地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是耕地,1980—1990年、1990—2000年两个时期,草地、林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转移的主要方向都是耕地。耕地面积在1990—2000年之间大幅增加,在2000—2005年、2005—2007年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在近30年均持续增大,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水域面积在1990—2000年大幅减小,其中以河渠面积减小最为剧烈。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变化幅度、方向是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强度和方向的体现,也是该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程度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格局 转移矩阵 变化幅度 状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50年来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云 李忠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59-3561,3569,共4页
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及附近5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1959~2008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多气候带性质的流域气温、降水量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乌鲁木齐河流域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以秋、冬季贡献最大,流域气温年代际总体... 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及附近5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1959~2008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多气候带性质的流域气温、降水量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乌鲁木齐河流域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以秋、冬季贡献最大,流域气温年代际总体上表现为70~80年代前呈下降趋势,90年代后呈上升趋势。气温突变最为集中的时期是90年代末;同时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90年代后具有较统一的上升趋势阶段,降水量突变最为集中的时期是90年代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河流域 气候总变化幅度 年代际特征 气候突变 小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三峡工程时代的鄱阳湖湿地淹没动态演变 被引量:2
12
作者 戴雪 钱心月 +4 位作者 朱昱腾 郭润言 秦大千 万荣荣 游海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48-2058,共11页
周期性的淹没或出露是洪泛型湖泊湿地的重要物理特征,湖泊湿地的淹没动态对其生态过程有显著影响。三峡工程运行以来,鄱阳湖湿地淹没动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引发了剧烈生态效应,而目前研究尚未对后三峡工程时代的鄱阳湖淹没动态演变进行... 周期性的淹没或出露是洪泛型湖泊湿地的重要物理特征,湖泊湿地的淹没动态对其生态过程有显著影响。三峡工程运行以来,鄱阳湖湿地淹没动态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引发了剧烈生态效应,而目前研究尚未对后三峡工程时代的鄱阳湖淹没动态演变进行系统量化,也制约了对其驱动下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演变原因与机制的了解。鉴于此,本研究结合水文站实测数据与遥感观测资料,以淹没开始时间、淹没结束时间以及淹没历时3个变量共同表征湖泊湿地淹没动态,从站点及全湖尺度分别对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湿地淹没动态的变化趋势、量级及显著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鄱阳湖湿地淹没开始时间在64%的湖区被推迟,推迟速率约为1.10天/年;仅在入江水道及碟形湖小幅提前,且提前趋势并不显著;(2)鄱阳湖湿地淹没结束时间在72%的湖区显著提前,提前速率约为1.46天/年;仅在有闸控工程的碟形湖因延迟泄水而有所延迟;(3)受淹没开始时间推迟而结束时间提前的影响,鄱阳湖湿地淹没历时在70%的湖区显著缩短,缩短速率约为2.19天/年,而在有闸控工程的碟形湖则有所延长。本文从站点与全湖尺度分别给出了基于实测而非模型模拟的鄱阳湖淹没动态量化评估结果,从空间尺度揭示了淹没动态在碟形湖与主体湖区的巨大差异。同时,研究结果从淹没动态角度深化了当前对三峡工程水文影响的认识,为鄱阳湖湿地后续的水资源管理及生态水文过程调节提供了理论与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三峡工程时代 鄱阳湖 淹没动态演变 趋势 量级 显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8年淮河流域热浪事件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文 胡彦君 徐川怡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1-921,共11页
利用淮河流域1961—2018年逐日最高气温与平均气温格点数据,在对基于绝对阈值和相对阈值的热浪事件识别方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分析了逐年的热浪强度、烈度、频次、最长历时等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基于固定气温阈值的绝对热浪... 利用淮河流域1961—2018年逐日最高气温与平均气温格点数据,在对基于绝对阈值和相对阈值的热浪事件识别方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分析了逐年的热浪强度、烈度、频次、最长历时等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基于固定气温阈值的绝对热浪(>35℃)的多年平均强度为10.27℃、烈度为1.82℃,频次为1.3次;基于热浪指数的相对热浪多年平均强度为2.27、烈度为0.63,频次为1.0次。空间分布上,绝对热浪多发于流域西部除边缘山地的内陆地区(支流沙颖河流域),相对热浪多发于流域西南地区(淮河干流中上游),总体上流域东北部丘陵地区及东南近海地区的绝对、相对热浪均较弱(少);时间变化上,淮河流域的热浪事件具有显著的趋势性突变,在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早期(约1982—1985年)呈减弱(少)趋势,此后呈增强(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气候变化 热浪识别 热浪强度日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60年不同等级昼夜降雨日数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卓敏 巩远发 向楠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7-384,共18页
利用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的青藏高原81个站和西南地区8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昼夜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1961~2020年60年来两个地区不同量级昼夜降雨日数及其差异的年变化、年际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不同等级昼... 利用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的青藏高原81个站和西南地区8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昼夜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1961~2020年60年来两个地区不同量级昼夜降雨日数及其差异的年变化、年际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不同等级昼夜降水日数年变化都是在5月迅速增多,11月显著减少;两个地区的降雨日数昼夜差异大的月份均在5~10月,大雨和暴雨日数在5~10月的贡献更大,青藏高原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的85%以上、大雨占比90%以上,西南地区这两个量级降水占比分别为93%和86%;两个地区雨季夜间发生极端强降水(暴雨)的概率远大于白天。(2)两个地区雨季不同量级昼夜降水日数差异显著。三江源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昼夜都是小雨、中雨的频次多,大雨仅夜间在西藏东南部及三江源东侧发生较多;暴雨仅在青藏高原东部多发,夜间发生的站点明显多于白天。西南地区昼夜小雨和中雨发生率较高的地区包括川中区域、川西边缘山地和云南西南部;大雨在云南西南部白天易于发生,川中则是夜间易于发生;暴雨以上量级的典型多发区为四川中东部、重庆西部、贵州中南部。(3)两个区域雨季昼夜分等级降雨日数的年际变化总体趋势有明显的不同。青藏高原地区除了夜间小雨日数为显著减少外,其余的不同量级昼夜降雨日数都显著增加,夜间的增加趋势均大于白天,大雨和暴雨在夜间的增加趋势几乎是白天的2倍。与青藏高原不同的是,西南地区小量级降水(小雨—中雨—大雨)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夜间的小雨日数减幅最大,为白昼的2倍左右;大量级降水(暴雨—大暴雨)日数则是相反的增加趋势,且夜间增加趋势大于白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南地区 不同量级降水 昼/夜降雨日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状态下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分析
15
作者 杨军 薄万福 邓元博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10期77-78,80,共3页
为了研究长白山北坡地区土壤墒情变化特征,利用二道站自动土壤水分仪所采集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取用2019—2020年10 cm、20 cm、30 cm、40 cm共4个层次土壤的相关资料,对不同量级降水后6 h、12、24 h和48 h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进行分析... 为了研究长白山北坡地区土壤墒情变化特征,利用二道站自动土壤水分仪所采集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取用2019—2020年10 cm、20 cm、30 cm、40 cm共4个层次土壤的相关资料,对不同量级降水后6 h、12、24 h和48 h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出现不同量级降水对10 cm深度土壤均影响最大;(2)10 mm量级的降水仅对10 cm深度土壤湿度影响较大;出现20 mm降水后,10~40 cm土壤均受到影响,10 cm土壤变化幅度最大,40 cm土壤需12 h后土壤湿度受影响;(3)土壤饱和状态下,10 cm土壤下降10%需要38 h,40 cm土壤由90%到80%则需要经过168 h;(4)连续性降水出现24 h后,各土层湿度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降水量级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研究进展
16
作者 赵麟童 《农业展望》 2025年第4期146-152,共7页
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居民食物消费影响程度与路径的相关文献,发现学者普遍研究长期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对儿童、成人粮食、蔬果、肉蛋奶消费量、膳食多样性以及能量、营养素摄入量的影响。大部分文献认为气候... 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居民食物消费影响程度与路径的相关文献,发现学者普遍研究长期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对儿童、成人粮食、蔬果、肉蛋奶消费量、膳食多样性以及能量、营养素摄入量的影响。大部分文献认为气候变化减少了居民食物消费量、膳食多样性以及关键营养素摄入量。还有学者从个人偏好、家庭收入、食物价格等方面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路径。具体而言,第一,气候变化会改变个人的饮食偏好,如长期高温天气会使居民的食物与能量摄入量减少;第二,气候变化会降低农户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导致他们的食物消费不足;第三,气候变化通过减少农业产量,提高食物价格,最终导致居民食物消费减少。当前,已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但在路径研究方面忽视了居民的食物消费适应气候变化的预期因素。通过总结气候变化适应行为相关研究发现,已有文献关注了农户适应气候变化的生产行为,即农户根据以往气候变化调整当年的农业投入,这为开展居民适应气候变化的食物消费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食物消费 影响程度 影响路径 适应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