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use of carbon-based particle electrodes in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de reactor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被引量:1
1
作者 LU Hua-yu LIU Wei-feng +1 位作者 QIN Lei LIU Xu-guang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3-991,共19页
Th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3D)electrodes in water treatment is competitive because of their high catalytic efficiency,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omising development.The use of particle electrodes is a key research... Th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3D)electrodes in water treatment is competitive because of their high catalytic efficiency,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omising development.The use of particle electrodes is a key research focus in this technology.They are usually in the form of particles that fill the space between the cathode and anode,and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used is important.Carbon-based materials are widely used because of their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good adsorption performance,high chemical stability and low cost.The principles of 3D electrode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and recent research on its use for degrading organic pollutants using carbon-based particle electrodes is summarized.The classification of particle electrodes is introduced and the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arbon-based particle electrode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de technology Carbon-based materials Carbon-based particle electr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acidified reed pulp black liquor with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de reactor 被引量:2
2
作者 赵静 叶晟 +3 位作者 王云燕 尤翔宇 柴立元 舒余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2945-2953,共9页
The electr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reed pulp black liquor containing lignin pretreated by acidification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de reactor. Using activated carbon as particle electrode... The electr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reed pulp black liquor containing lignin pretreated by acidification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de reactor. Using activated carbon as particle electrode, the effects of p H value, reaction temperature, electrolysis time and current on residual concentration of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optimal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pH 2.5, influent flow rate of 200 mL/min, 25 °C, 300 mA and 2h of electrolysis time, an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TOC maintains at 35.57 %. The results of the electrochemical method indicate that ·OH radicals are produced in activated carbon anode in the electrolysis process and then adsorbed on the activated carbon surface. Microcell consists of ·OH radicals and the absorbed lignin. With the microcell reaction, the lignin is degraded, while the anodic polarized curve illustrates that the lignin is obviously oxidized in the anode. The contribution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electrolyses to the TOC removal ratio are about 50%,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ck liquor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de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H radical LIG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同心圆环拉普拉斯电极的脑电研究
3
作者 郑春厚 何峰 +3 位作者 史恬宁 薛佳兴 应炳杰 许敏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4-771,共8页
目的脑电图(EEG)是一种记录脑电波的非侵入式电生理监测方法,然而传统脑电采集电极易受参考活化的影响,而且空间分辨率低。拉普拉斯电极参考独立,并且有望提高EEG空间分辨率。本研究基于双环拉普拉斯电极,探究拉普拉斯电极独立参考特性... 目的脑电图(EEG)是一种记录脑电波的非侵入式电生理监测方法,然而传统脑电采集电极易受参考活化的影响,而且空间分辨率低。拉普拉斯电极参考独立,并且有望提高EEG空间分辨率。本研究基于双环拉普拉斯电极,探究拉普拉斯电极独立参考特性,对比拉普拉斯电极与传统电极的空间分辨率差异。方法使用21个Ag/AgCl双环拉普拉斯电极,进行三维(3D)半球水箱试验,模拟全脑信号采集,检测400 mVpp@13 Hz正弦信号的分布。更换拉普拉斯电极的地电极位置以及传统电极的参考电极位置,提取并分析13 Hz源频率成分的空间分布。结果不同地电极位置下,拉普拉斯电极信噪比(SNR)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其相关系数为0.94,而传统电极在不同参考电极位置下的SNR分布相关系数为0.07,拉普拉斯电极参考独立,传统电极对参考电极位置敏感。拉普拉斯电极幅值3 dB衰减面积比率为2.1%,而传统电极为6.9%,拉普拉斯电极SNR 3 dB衰减面积比率为1.0%,而传统电极为30.1%。结论拉普拉斯电极不受参考电极影响,具有参考独立特性,且空间分辨率更高,有望实现更精确的脑电活动定位,为拉普拉斯电极用于脑-机接口(BCI)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 拉普拉斯 同心圆环电极 空间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导调控的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尿素
4
作者 杨碧芳 郭晓戈 +2 位作者 戴小辉 杨伟强 倪建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4,共8页
构建一种基于溶液电导调控的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BPE-ECL)传感平台,用于尿素的定量检测.在图案化的双极电极(BPE)上构建了独立的传感检测池与信号收集池,采用钌联吡啶/三正丙胺作为电化学发光(ECL)试剂.当传感池中存在不同浓度的尿素时... 构建一种基于溶液电导调控的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BPE-ECL)传感平台,用于尿素的定量检测.在图案化的双极电极(BPE)上构建了独立的传感检测池与信号收集池,采用钌联吡啶/三正丙胺作为电化学发光(ECL)试剂.当传感池中存在不同浓度的尿素时,脲酶可特异性催化分解尿素分子,产生导电离子促使溶液电导增大,基于BPE的电荷平衡机制,信号池中ECL响应强度随之增强.尿素浓度越高,ECL信号强度越大,据此建立了基于电导调控的BPE-ECL平台用于尿素的检测.在最优条件下,该传感平台对尿素在10 nmol/L~1 mmol/L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9 nmol/L(S/N=3).将该传感平台用于人尿液样品的加标回收实验,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和抗干扰能力.基于溶液电导调控的传感机制无需加入外源电活性指示剂,且传感-信号分离的模式可有效避免复杂生物样本与信号反应交叉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电极 电化学发光 电导调控 传感-信号分离 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电化学发光-分子印迹传感器检测水环境中全氟辛烷磺酸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声秀 刘利阳 +2 位作者 杨伟强 汪庆祥 倪建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29,共8页
结合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及双极电化学发光传感(BPECL)的高灵敏、抗干扰特点,构建了一种MIP/BPECL传感器,用于水样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检测.以PFOS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在双极电极的阴极端电聚合分... 结合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及双极电化学发光传感(BPECL)的高灵敏、抗干扰特点,构建了一种MIP/BPECL传感器,用于水样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检测.以PFOS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在双极电极的阴极端电聚合分子印迹聚合物以特异性识别PFOS,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循环伏安法(CV)对电极进行了表征;在双极电极的阳极端以钌联吡啶/三正丙胺[Ru(bpy)_(3)^(2+)/TPr A]为输出信号,构筑了传感与信号分离的MIP/BPECL传感体系.在最优条件下,该传感器对PFOS浓度在1~1000n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43 nmol/L(S/N=3).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实际环境水样的加标回收检测,结果良好,表明所构建的MIP/BPECL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及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通过改变分子印迹的模板分子,有望实现该传感器在其它环境污染物检测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 分子印迹 双极电极 电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电场叠加效应的诱导电荷电渗调控方法
6
作者 陈晓明 沈默 +1 位作者 刘顺 赵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65-1072,1095,共9页
为了从多种细胞群体中提取纯净细胞群或者从复杂的样本中提取所需成分,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电场叠加效应的诱导电荷电渗调控新方法,研究诱导电荷电渗漩涡的重塑机理及其颗粒操控性能.首先,建立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并研究双电场叠加作用下... 为了从多种细胞群体中提取纯净细胞群或者从复杂的样本中提取所需成分,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电场叠加效应的诱导电荷电渗调控新方法,研究诱导电荷电渗漩涡的重塑机理及其颗粒操控性能.首先,建立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并研究双电场叠加作用下诱导电荷电渗漩涡的非对称演变机理.其次,设计并加工颗粒操控器件,搭建颗粒操控实验系统.然后,研究不同电压下非对称诱导电荷电渗漩涡对单种颗粒的聚集和纵向偏移特性.最后,研究非对称诱导电荷电渗漩涡对不同颗粒的聚集和分离特性.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以简单的控制方式实现微尺度颗粒的聚集、偏移和分离,其在环境检测、疾病诊断领域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电荷电渗 双极性电极 颗粒聚集 颗粒分离 微流控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脉冲液膜法制备微细工具电极
7
作者 王丽 吴修娟 +1 位作者 孔维静 曾永彬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7,共7页
为实现高效制备微细工具电极,提出一种双向脉冲液膜电化学刻蚀技术,相较于单极性脉冲电源可明显提高加工效率,减小球头直径。实验研究了负脉冲电压、正脉冲电压和脉冲周期对氢气泡、电解产物的运动分布规律以及所制备工具电极形貌的影... 为实现高效制备微细工具电极,提出一种双向脉冲液膜电化学刻蚀技术,相较于单极性脉冲电源可明显提高加工效率,减小球头直径。实验研究了负脉冲电压、正脉冲电压和脉冲周期对氢气泡、电解产物的运动分布规律以及所制备工具电极形貌的影响。研究发现,负脉冲电压可明显消除扩散层的影响,使电流密度分布更加均匀,并且缩短加工时间;在电解液浓度0.5 mol/L、正电压3 V、负电压-2 V、脉冲周期50μs、占空比40%的条件下,可成功制备出直径约580 nm的球头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脉冲 电化学刻蚀 微细电极 负脉冲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双极电极系统宫腔镜手术对患者电解质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4
8
作者 关明飞 陈勍 +1 位作者 冯淑英 陈湘云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中,因电极系统的不同,对患者电解质影响的差别。【方法】选择宫腔镜电切术患者104例,按照手术中应用电极系统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单极电切组50例,双极电切组54例。于术前、术后即刻测定血钠、氯、钾、糖及血浆渗...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中,因电极系统的不同,对患者电解质影响的差别。【方法】选择宫腔镜电切术患者104例,按照手术中应用电极系统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单极电切组50例,双极电切组54例。于术前、术后即刻测定血钠、氯、钾、糖及血浆渗透压等指标,并记录手术时间、膨宫液吸收量。【结果】在单极与双极电切组中,手术时间、膨宫液吸收量和血糖、血钠、血氯变化值分别是:(16±7)min与(14±4)min,495.0mL与300.0mL,(6±9)mmol/L与(1.5±1.0)mmol/L,(-3±5)mmol/L与(-1.5±1.5)mmol/L,(-1±3)mmol/L与(0.5±1.6)mmol/L。与单极电切术比较,双极电切术手术时间短,膨宫液吸收量少,对患者生化的影响更小。【结论】双极电极系统在维持电解质平衡方面更具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腔镜手术 双极电极系统 单极电极系统 血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铝电极电絮凝法去除地下水中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张道勇 潘响亮 +1 位作者 穆桂金 林剑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49,共4页
针对贵州省地下水中氟污染性质和贫困现状,研究了以双极铝电极电絮凝技术处理高氟地下水的最佳工艺参数和运行成本。结果表明,电絮凝是一种理想去除地下水中氟离子的技术,其最佳的电流密度为25~30A/m2,最佳极板间距为1.5cm。在最佳运... 针对贵州省地下水中氟污染性质和贫困现状,研究了以双极铝电极电絮凝技术处理高氟地下水的最佳工艺参数和运行成本。结果表明,电絮凝是一种理想去除地下水中氟离子的技术,其最佳的电流密度为25~30A/m2,最佳极板间距为1.5cm。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去除1g氟离子的能耗为0.45~1.5kWh;处理每吨氟浓度为2~8mg/L地下水的电能消耗约为0.9~12kWh,处理成本为0.45~6元。该技术所需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长期耐用,可望成为一种切实有效的解决地氟病盛行地区氟中毒问题的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电絮凝 双极铝电极 氟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中粒子电极感应电位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集体 杨松 +1 位作者 艾尼瓦尔 胡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6期27-29,共3页
对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中粒子电极感应电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粒子电极材料、无机盐含量和有机物含量均对粒子电极电位有影响。对不同的粒子电极材料 ,粒子电极电位随无机盐含量和有机物含量变化的趋势不同。
关键词 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 粒子电极 感应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并应用双电极埋植技术记录大鼠胃肠肌电活动 被引量:4
11
作者 柴宁莉 董蕾 +4 位作者 杜克莘 王建华 闫立坤 董西林 方萍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 改进并应用双电极埋植技术记录大鼠的胃肠肌电活动。方法 选用外径仅 0 .5mm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包绕的 7股银丝绝缘导线制作记录电极 ,采用套针埋植电极。结果 共埋植双电极 160对 (每只大鼠 1~ 5对 ) ,约 1周时 ,15 4对 ( 96.3 ... 目的 改进并应用双电极埋植技术记录大鼠的胃肠肌电活动。方法 选用外径仅 0 .5mm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包绕的 7股银丝绝缘导线制作记录电极 ,采用套针埋植电极。结果 共埋植双电极 160对 (每只大鼠 1~ 5对 ) ,约 1周时 ,15 4对 ( 96.3 % )电极可持续有效地记录胃肠肌电活动 ,5周后仍有 12 3对电极 ( 76.9% )可正常工作。结论 改进的肌电记录法具有以下优点 :①方法简便可行 ,成功率高 ;②对研究对象损伤轻微 ,在小动物及人体上均适用 ;③可同时埋植多对电极 ,记录多处肌电活动 ;④电极工作稳定持久 ,可行慢性试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电极埋植 肌电记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参数对不同电极次氯酸钠发生器运行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晓琴 贾燕南 +2 位作者 胡孟 邬晓梅 宋卫坤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42,46,共5页
次氯酸钠发生器电极有双极和单级两种,双极性电极应用较少,目前国内多为单极性电极次氯酸钠发生器。通过盐水浓度、电流密度、盐水流量三因素试验,研究不同电解参数对单极性电极和双极性电极次氯酸钠发生器的运行效果影响。结果表明盐... 次氯酸钠发生器电极有双极和单级两种,双极性电极应用较少,目前国内多为单极性电极次氯酸钠发生器。通过盐水浓度、电流密度、盐水流量三因素试验,研究不同电解参数对单极性电极和双极性电极次氯酸钠发生器的运行效果影响。结果表明盐水浓度和盐水流量对单极性电极和双极性电极的发生器运行效果影响趋势一致,电流密度对单极性电极和双极性电极的运行效果影响有差异,但差异较小;双极性电极效果好于单极性电极,建议水厂消毒尽可能采用双极性电极次氯酸钠发生器,降低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参数 运行效果 次氯酸钠发生器 双极性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13
作者 衣宝廉 俞红梅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5期175-178,182,共5页
介绍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电催化剂、电极、质子交换膜与双极板材料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的最新发展状况;电催化剂的几种制备方法(胶体化学法、直接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目前的各种电极制备工艺的特点。指出了未来电极制备... 介绍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电催化剂、电极、质子交换膜与双极板材料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的最新发展状况;电催化剂的几种制备方法(胶体化学法、直接还原法、离子交换法);目前的各种电极制备工艺的特点。指出了未来电极制备的设计思想、发展方向和目前质子交换膜的不足,并介绍了在质子交换膜方面的降解机理的研究结果,就Nafion/PTFE膜、共混膜、PBI膜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评述,指出了近期与中长期质子交换膜的发展方向。在双极板材料方面,对模铸、膨胀石墨与金属双极板材料进行了对比剖析。预测了下一代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电池材料 电催化剂 电极 双极板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MFC关键组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梁剑莹 李永亮 沈培康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6-228,共3页
膜电极和双极板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关键组件。研究和开发新型的关键组件,是PEMFC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条件。介绍了PEMFC关键组件的最新进展,讨论了各种材料和结构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 催化剂 双极板 膜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极性电压激励信号的四电极电导率测量仪的设计 被引量:6
15
作者 魏光华 赵学亮 +3 位作者 李康 孟庆佳 韩双宝 朱继良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37,49,共5页
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双极性电压激励信号的开放式四电极电导率测量仪,可有效避免电导率测量时的溶液极化效应。设计中将待测信号转变为直流稳态信号,简化了电路设计。通过量程切换设置不同的采样电阻,提高测量范围和精度,利用差分电压采... 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双极性电压激励信号的开放式四电极电导率测量仪,可有效避免电导率测量时的溶液极化效应。设计中将待测信号转变为直流稳态信号,简化了电路设计。通过量程切换设置不同的采样电阻,提高测量范围和精度,利用差分电压采集模式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系统采用集成温度传感器进行电导率补偿。测试实验验证设计准确稳定、抗干扰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性激励信号 开放式四电极 电导率 极化效应 量程切换 差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气体扩散型氧阴极用于氯酸盐电化生产 被引量:2
16
作者 衣宝廉 张恩浚 +1 位作者 梁炳春 曲天锡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58-665,共8页
简述了采用氧阴极代替铁阴极,以空气作退极化剂的电化生产氯酸盐平板压滤机式复极电解槽的结构与性能.当电极工作电流密度为100mA/cm^2时,电解槽的平均单池电压在2.000~2.200V之间;电解液中无需添加Na_2Cr_2O_7,电流效率可达90±2%... 简述了采用氧阴极代替铁阴极,以空气作退极化剂的电化生产氯酸盐平板压滤机式复极电解槽的结构与性能.当电极工作电流密度为100mA/cm^2时,电解槽的平均单池电压在2.000~2.200V之间;电解液中无需添加Na_2Cr_2O_7,电流效率可达90±2%,生产每吨NaClO_3的直流电耗为3700±100kw·h.电解槽运行稳定,单池电压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电极 电解槽 电流效率 氯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水处理中的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技术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勇 朱又春 宋卫锋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5-8,共4页
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 (bipolarpackedbedcell,BPBC)是在三维电极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电化学工程技术 ,其在治理含氰及重金属废水、有机废水和印染废水方面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介绍了BPBC的电化学特性 ,综述了国内外BPBC废水处理技... 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 (bipolarpackedbedcell,BPBC)是在三维电极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电化学工程技术 ,其在治理含氰及重金属废水、有机废水和印染废水方面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介绍了BPBC的电化学特性 ,综述了国内外BPBC废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其机理研究的概况。同时 ,提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极性固定床电解槽 三维电极 废水治理 电化学 电解处理 异相电子转移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AF-复极性三维电极法深度处理焦化废水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春晖 何绪文 +1 位作者 王皓 张鑫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0-824,共5页
采用以焦粉为滤料的UBAF反应器对经过二级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出水中COD和NH3-N含量分别为99.3~122.3mg/L和43.3~52.1mg/L,去除率分别为36.7%~48.6%和21.5%~34.8%。在极板间距为1cm,电解时间为120min,电解电压为15V... 采用以焦粉为滤料的UBAF反应器对经过二级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出水中COD和NH3-N含量分别为99.3~122.3mg/L和43.3~52.1mg/L,去除率分别为36.7%~48.6%和21.5%~34.8%。在极板间距为1cm,电解时间为120min,电解电压为15V的最佳条件下,采用UBAF-复极性三维电极反应器对经过二级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出水中COD和NH3-N含量分别为31.3和13.7mg/L,去除率分别为83.3%和79.4%,COD和氨氮指标低于《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1992中的焦化一级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UBAF 复极性三维电极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粉复极性三维电极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春晖 苏佩东 +3 位作者 唐佳伟 申航印 景伟东 蒋珊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7-151,共5页
为了深度处理焦化废水使其达标排放,提出了应用焦粉复极性三维电极法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方法。采用焦化厂废弃的焦粉作为三维电极反应器中的粒子电极,阳极采用钛基钌、铱电极,阴极采用不锈钢。研究结果表明:在电解时间为60 min,极板间距... 为了深度处理焦化废水使其达标排放,提出了应用焦粉复极性三维电极法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方法。采用焦化厂废弃的焦粉作为三维电极反应器中的粒子电极,阳极采用钛基钌、铱电极,阴极采用不锈钢。研究结果表明:在电解时间为60 min,极板间距为1.0 cm,电流密度为20 m A/cm2,极板对数为4对时的最佳条件下,经生化处理后的焦化废水水样,再经过焦粉复极性三维电极反应器深度处理后,其中的主要污染物质:挥发酚、氰化物、CODcr、石油类和NH4+-N等指标,可同时满足GB13456—1992《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焦化废水排放一级标准限值排放,解决了焦化废水难以达标排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复极性三维电极 电化学氧化 焦粉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镜双极电切除子宫黏膜下肌瘤3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汪清 陈敏 +1 位作者 郑瑞莲 隋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9期901-902,共2页
目的评价应用双极电能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优势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官腔镜双极电切除子宫黏膜下肌瘤300例,其中0型212例,Ⅰ型54例,Ⅱ型34例。结果术中膨宫液总用量500~2000ml,平均626ml,手术时间20~50min,平均25min,术中出血... 目的评价应用双极电能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优势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官腔镜双极电切除子宫黏膜下肌瘤300例,其中0型212例,Ⅰ型54例,Ⅱ型34例。结果术中膨宫液总用量500~2000ml,平均626ml,手术时间20~50min,平均25min,术中出血量10—20ml。1例术中心脑综合征,经及时处理缓解。无一例因疼痛而中止手术。切除肌瘤直径3—5cm,平均3.8cm。1例术后病理为平滑肌肉瘤,术后10天行广泛全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77例术后随访1—24个月,40例(Ⅰ型12例,Ⅱ型28例)需再次宫腔镜手术。结论宫腔镜下双极电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具有安全、损伤小、恢复快、高效率等特点,宜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黏膜下肌瘤 双极电切割 宫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