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南部沿海东山湾和浮头湾潮下带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健康评估
1
作者 许贻斌 赵小雨 蔡立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3-412,I0001,共11页
[目的]东山湾和浮头湾是福建省南部沿海古雷半岛两侧的海湾,古雷半岛石化基地的生产和东山湾漳州核电站的建设可能对两侧海湾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为评估两个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和生态健康状况,2020年春季和秋季在东山湾和浮头... [目的]东山湾和浮头湾是福建省南部沿海古雷半岛两侧的海湾,古雷半岛石化基地的生产和东山湾漳州核电站的建设可能对两侧海湾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为评估两个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和生态健康状况,2020年春季和秋季在东山湾和浮头湾潮下带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方法]运用方差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非参数多变量排序法对东山湾和浮头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ATZI海洋生物指数(AMBI)和多变量AMBI(M-AMBI)8种群落参数进行分析,并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了两个海湾、湾内和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结果]方差分析表明,东山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表现为湾内显著低于湾口(P<0.05),而J为湾内显著高于湾口(P<0.05);浮头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H′、d和M-AMBI均为湾内显著低于湾口(P<0.05).聚类和多变量排序法分析表明东山湾和浮头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有两个主要群落,第一个主要群落秋季取样站占比高,第二个主要群落春季取样站占比高.IRI分析表明东山湾和浮头湾的优势种存在季节和海区差异.3种生物指数(H′、AMBI和M-AMBI)的平均值均表明两个海湾春秋两季均处于受轻度扰动状态,浮头湾湾口的生态健康状态优于湾内.[结论]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浮头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H′、d和M-AMBI湾内均显著低于湾口(P<0.05).东山湾和浮头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处于受轻度扰动状态,浮头湾湾口的生态健康状态优于浮头湾湾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健康评估 潮下带 东山湾 浮头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2
作者 杨国斌 肖丰 +4 位作者 李先福 王有兵 潘庭华 资权伟 马晶晶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36-45,共10页
采用典型采样法对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典型地段溪流水质因子及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6个采样点总共收集到23946个大型底栖动物个体,经鉴定有9目45科59种。... 采用典型采样法对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典型地段溪流水质因子及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6个采样点总共收集到23946个大型底栖动物个体,经鉴定有9目45科59种。其中水生昆虫55种,非昆虫类4种;湿地公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高度集中,成分复杂,群落由少数优势类群主导,物种分布较不均匀;优势类群为襀翅目(Plecoptera)的叉襀科(Nemouridae)、双翅目(Diptera)的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蜉蝣目(Ephemeroptera)的四节蜉科(Baetidae),相对丰度分别为22.55%、20.99%、9.76%。湿地公园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和物种数在不同河流生境具有显著差异,河流型溪流显著高于沼泽型溪流,河流生境、基质、流速和水质因子影响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研究结果可为湿地公园大型底栖动物保护、生境管理及高海拔湿地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公园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 水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底栖生态质量评价
3
作者 雷志远 张明伟 +2 位作者 石鹏 徐昊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9,共13页
为探究青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底栖生态质量现状,本研究于2021年夏(6月)和秋(10月)两个航次,在该海域设置了12个调查站位并在这两个航次中均对这12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10种,... 为探究青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底栖生态质量现状,本研究于2021年夏(6月)和秋(10月)两个航次,在该海域设置了12个调查站位并在这两个航次中均对这12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10种,主要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50种、节肢动物甲壳类40种、软体动物13种、棘皮动物4种,以及纽形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各1种。其中多毛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该海域的三大主要类群。昆士兰稚齿虫(Prionospio queenslandica)在2个航次中均为第一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从西北近岸区域向东南外海区域降低的趋势。2个航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间无显著性差异。聚类分析表明,研究海域夏、秋两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均可分为2个群组和1个独立站点。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BioEnv)分析表明,盐度和沉积物含水量组合、底层水溶解氧浓度和沉积物中值粒径组合是分别影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优环境变量组合。综合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可知,青岛近岸海域底栖生态环境受到较大扰动,底栖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且秋季的生态环境质量相较于夏季更为恶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近海 大型底栖动物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底栖生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塘还林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尹连政 秦永强 +4 位作者 苏园园 雷俊 曾若菡 黎平 刁晓平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6期780-790,共11页
为揭示红树林修复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本研究于2022年12月(旱季)和2023年6月(雨季)随机选择5个不同修复阶段(2017—2021年)的红树林区域和1个原生红树林区域作为采样点,通过五点采样法采集沉积物的样品,... 为揭示红树林修复过程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本研究于2022年12月(旱季)和2023年6月(雨季)随机选择5个不同修复阶段(2017—2021年)的红树林区域和1个原生红树林区域作为采样点,通过五点采样法采集沉积物的样品,按照《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物调查指南》(GB/T12763.6—2007)对沉积物中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获得并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0种,隶属4纲9目18科。原生区和修复区红树林均以腹足纲和软甲纲动物为主,主要优势种有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 zonalis)、红树林招潮蟹(Uca rhizophorae)等。与原生区红树林相比,修复区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优势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随修复年限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表明通过生态修复使红树林生境的质量得到改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栖息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栖息密度旱季高于雨季;而优势种数、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旱季却低于雨季。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pH和总氮是影响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显示退塘还林的红树林修复工程在一定程度改善了修复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与修复年限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本研究为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保护和红树林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态修复 红树林 理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福田红树林区底栖大型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带及灌污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余日清 陈桂珠 +1 位作者 黄玉山 谭凤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83-288,共6页
本文自1991年4月至1993年1月对深圳福田红树林中底栖大型动物的空间分带及灌污的可能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红树林湿地中主要出现的底栖动物为拟沼螺科,黑螺科,汇螺科,沙蟹科,方蟹科和弹涂鱼科种类。红树区内底栖... 本文自1991年4月至1993年1月对深圳福田红树林中底栖大型动物的空间分带及灌污的可能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红树林湿地中主要出现的底栖动物为拟沼螺科,黑螺科,汇螺科,沙蟹科,方蟹科和弹涂鱼科种类。红树区内底栖动物从高潮位到低潮位可分为3个群落分布带:亮泽拟沼螺带;拟黑螺-褶痕相手蟹带;弧边招潮-印尼拟蟹守螺-刻纹拟沼螺带。群落的分带可能主要由潮位线,食物适应性及底质结构因素决定。林前泥滩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最大,生物量最高。林内动物群落则表现出低种类多样性,高种群个体数的特点。群落总栖息密度的变化基本上由软体动物所主导。生活污水排灌对红树林中底栖大型动物的影响不明显,仅在排污口端引起少数污水动物种类的出现及群落总生物量轻微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空间分带 动物群落 灌污影响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劲科 韩维栋 +2 位作者 何秀玲 宣立强 叶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5-69,74,共6页
2002年7~9月,对雷州半岛7个主要红树林区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采集到底栖动物共188种,其中软体动物有110种,节肢动物门48种,鱼类18种,星虫门3种,多毛类8种,腕足动物门1种。高潮区以甲壳类为优势种,中低潮区以软体动物为优势... 2002年7~9月,对雷州半岛7个主要红树林区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采集到底栖动物共188种,其中软体动物有110种,节肢动物门48种,鱼类18种,星虫门3种,多毛类8种,腕足动物门1种。高潮区以甲壳类为优势种,中低潮区以软体动物为优势种类。总平均生物量和总平均栖息息密度分别为106.8g/m^2和320个/m^2;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与底质和潮位线有密切的关系,与平均盐度呈正相关。并提出一批经济价值高和可开发利用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区 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雷州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中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虎 汤晓鸿 +5 位作者 郭仲仁 刘培廷 施金金 于雯雯 贲成恺 袁健美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8-215,共8页
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对江苏中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8种,定量63种,定性19种,多毛类、软体动物以及甲壳动物是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优势种为文蛤(Meretrix mer... 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对江苏中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8种,定量63种,定性19种,多毛类、软体动物以及甲壳动物是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优势种为文蛤(Meretrix meretrix)、泥螺(Bullacta exarat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i)、加州齿吻沙蚕(Nephtys californiensis)、双齿围沙蚕(Nereis aibuhitensis)以及宽身大眼蟹(Macrophthalumus dilatatus)等。年平均总生物密度65.15 ind·m-2,平均总生物量94.21g·m-2。和历史资料比较后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江苏中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有增无减。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和相对重要性指数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中生物密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指数均以春季最高。江苏中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曲线上方,群落结构稳定性较高,未出现明显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量 相对重要性指数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放生活污水对红树林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余日清 陈桂珠 +1 位作者 章金鸿 黄玉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97-500,共4页
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了福田红树林中底栖大型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生活污水的排灌对其造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红树区底栖大型动物群落总平均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是不显著的(P>0.05)。总平均栖息密度明显地在1月和7月... 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了福田红树林中底栖大型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生活污水的排灌对其造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红树区底栖大型动物群落总平均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是不显著的(P>0.05)。总平均栖息密度明显地在1月和7月出现两个高峰,总体和软体动物的栖息密度出现显著的季节变化(P<0.01)。红树林断面经60m3/周的生活污水处理16个月,与对照断面相比,排污对底栖动物群落总的及其组成成份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季节变化未造成显著影响(P>0.05)。但在排放污水断面的前端出现了一些污水性生物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季节变化 污水排放 生活污水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漳江口本土红树植物秋茄替代互花米草生态修复效果定量评价 被引量:17
9
作者 冯建祥 宁存鑫 +1 位作者 朱小山 林光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6-275,共10页
本文从生物群落结构、非生物环境质量及生态系统功能三个方面构建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效果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福建漳江口本土红树秋茄替代入侵种互花米草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秋茄可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其生长... 本文从生物群落结构、非生物环境质量及生态系统功能三个方面构建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效果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福建漳江口本土红树秋茄替代入侵种互花米草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秋茄可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其生长指标在4年修复样地和约15年修复样地的评分等级分别为"差"和"好",即红树植物生长缓慢,至少需要十余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到60%以上;修复工程的开展并未对底栖动物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两修复样地评分均为"优";沉积物生源要素生态风险评价显示,漳江口滨海湿地受到较严重的氮污染,碳、磷含量也超过了正常范围;生态系统功能指标方面,4年样地评分低于0.8,属"劣"的级别,而约15年样地评分为2.32,属"中"的级别,其中食物网功能达到"优"的级别。两修复样地综合评分等级则为"差"和"中",表明虽然红树植物替代结合物理手段能够抑制互花米草生长,但其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修复所需年限较长,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聚类 秋茄 大型底栖动物 碳库 食物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渔山列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晓波 江河 +1 位作者 李伯康 韩庆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6-673,共8页
根据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对浙江渔山列岛附近海域6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物种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群落的时空变化等,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使用AMBI... 根据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对浙江渔山列岛附近海域6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物种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群落的时空变化等,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使用AMBI和M-AMBI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0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5种,软体动物13种,甲壳动物9种,棘皮动物4种,鱼类6种,其它动物3种(包括纽虫2种和扁形动物1种)。多毛类动物是该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成分,占据了群落总种数的41.67%。在5个调查年份中,共出现了17种优势种,优势种年际变化很大,在5年内多次出现的优势种只有5种。在物种丰度方面,多毛类仍然是群落丰度的主要贡献者,但丰度的年际变化明显,从7.07%到40.89%不等。鱼类在生物量方面的重要性最高,主要是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的多次出现所致。在环境因子中,悬浮物和盐度被证明是该海域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这与该海域较高的悬浮物含量以及多变的盐度密切相关;在AMBI和M-AMBI进行的生态质量评价显示,该海域多数站位的生态质量状况较好,处于轻度扰动的影响之下,这些扰动来源于环境和底质状况不稳定引发的自然扰动而非人为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渔山列岛 群落组成 群落结构 AMBI和M—AMBI 生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中部海岸互花米草盐沼底栖动物的组成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谢文静 高抒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3-560,共8页
在江苏海岸,人工引种的互花米草正在成为盐沼植被的优势物种.为了了解互花米草引种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调查了互花米草盐沼底栖动物的组成特征.在王港地区互花米草滩由西向东设置的4个站位上,进行了夏初和秋末两个时期的野外调查,采集... 在江苏海岸,人工引种的互花米草正在成为盐沼植被的优势物种.为了了解互花米草引种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调查了互花米草盐沼底栖动物的组成特征.在王港地区互花米草滩由西向东设置的4个站位上,进行了夏初和秋末两个时期的野外调查,采集了40个样方内可见的全部动物样本,记录了环境特征.在实验室鉴定了样本的种属,测量了动物介壳的长度.对所获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本区互花米草盐沼中有7种大型底栖动物,夏初和秋末生物种类相同,但秋末生物量明显高于夏初.在代表性种属中,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的壳长从初夏到秋末有明显增大,而秋末粗糙滨螺(Littorna scabra)和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比初夏小且少.在互花米草盐沼的不同部位,腹足类物种分布有显著差异.现场观察数据显示,一些当地盐沼动物已经适应于在人工引种的互花米草盐沼中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盐沼 底栖动物 生物量 介壳长度 江苏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南部近海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钟海霞 曲方圆 +4 位作者 隋吉星 张蒙生 涂梁莉 赵凡淇 于子山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6,共9页
于2007年4月对山东南部近海进行了3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0种,其中多毛类87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类47种,棘皮动物7种,其他类群4种。排名前3位的优势种是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 于2007年4月对山东南部近海进行了3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0种,其中多毛类87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类47种,棘皮动物7种,其他类群4种。排名前3位的优势种是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a)和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494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3.88 g/m^2,生物多样性指数H′、J′和d的平均值分别为:3.856、0.805和4.004。在30%相似度水平上,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个群落。综合H′和ABC曲线的结果,山东南部海域底栖生态环境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南部近海 大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质细化对厦门潮下带文昌鱼栖息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丙温 蔡立哲 +5 位作者 饶义勇 李文君 陈昕韡 傅素晶 彭文晴 郑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4-505,共12页
本文根据2014年至2017年在厦门文昌鱼保护区黄厝、南线十八线、鳄鱼屿和小嶝岛四处潮下带以及参照点白城潮下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物粒径数据,探讨底质细化对厦门潮下带文昌鱼栖息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聚类分析表明个别黏... 本文根据2014年至2017年在厦门文昌鱼保护区黄厝、南线十八线、鳄鱼屿和小嶝岛四处潮下带以及参照点白城潮下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物粒径数据,探讨底质细化对厦门潮下带文昌鱼栖息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聚类分析表明个别黏土含量较高的取样站没有发现文昌鱼且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少。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厦门潮下带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和优势种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底质粒径分析表明,2017年9月,鳄鱼屿和白城潮下带黏土和粉砂含量高于黄厝、南线十八线和小嶝岛潮下带的黏土和粉砂含量。2016年夏季黄厝、南线十八线潮下带黏土和粉砂含量明显高于2014年夏季的黏土和粉砂含量。相关分析表明,5个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如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和丰度指数(d),7个常见种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均匀度指数(J)和4种常见种的数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无显著相关,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证实,黏土含量增加到15%和粉砂含量增加到60%有利于多数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但导致白氏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减少,而红角沙蚕(Ceratonereis erythraeenis)、滑指矶沙蚕(Eunice indica)、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lus laevis)受底质细化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文昌鱼栖息地 底质细化 潮下带 厦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评价大型底栖动物堵塞滨海核电站冷源系统的风险指数 被引量:3
14
作者 蔡立哲 饶义勇 +4 位作者 赵小雨 杨德援 林靖翔 傅素晶 周细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5-662,共8页
大型底栖动物是滨海湿地常见生物类群,有报道属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a)等堵塞滨海核电厂冷源系统。本研究根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大亚湾潮下带52个站位用采泥器获得的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数据,以及2021年3... 大型底栖动物是滨海湿地常见生物类群,有报道属于大型底栖动物的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a)等堵塞滨海核电厂冷源系统。本研究根据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大亚湾潮下带52个站位用采泥器获得的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数据,以及2021年3月在大亚湾潮下带4个站位底拖网获得的海地瓜数据,建立了2种评价大型底栖动物堵塞滨海核电站冷源系统的风险指数,即采泥器法风险指数(grappler method risk index,GMRI)和底拖网法风险指数(bottom trawl risk index,BTRI)。在大亚湾7种大型底栖动物中,除了冬季和春季的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以及夏季的短吻铲荚螠(Listriolobus brevirostris)的GMRI超过50%外,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冠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cristata)、波纹巴非蛤(Paratapes undulatus)、海地瓜和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等的GMRI均小于50%,即处于低风险或极低风险等级。2021年3月大亚湾潮下带D13站位海地瓜的BTRI为65%,处于高风险等级,而D11、D21和D31站位海地瓜的BTRI分别为31%、19%和33%,处于低风险或极低风险等级。采泥器法的优点是可定量计算所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出现频率,不足的是类似海地瓜这种形态特征的动物较难采集到。底拖网法的优点和不足恰好是采泥器法的不足和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大型底栖动物 滨海核电站 冷源系统 风险指数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