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斑东风螺养殖环境中底栖硅藻和藻际细菌的分离与净水效果评价
1
作者 张秀霞 冼健安 +3 位作者 张泽龙 陈玲珑 闫佳 邓晓东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35-143,共9页
筛选优质藻菌共生体系并应用于东风螺养殖废水处理,可以促进方斑东风螺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本试验从方斑东风螺养殖水体和底沙中分离底栖硅藻,并从硅藻藻际环境中筛选出藻际细菌,经过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确定藻株和菌株种属。经过抗... 筛选优质藻菌共生体系并应用于东风螺养殖废水处理,可以促进方斑东风螺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本试验从方斑东风螺养殖水体和底沙中分离底栖硅藻,并从硅藻藻际环境中筛选出藻际细菌,经过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确定藻株和菌株种属。经过抗生素混合处理的无菌藻液分别与藻际细菌共同培养,筛出能显著促进藻株生长的藻际细菌,测定藻菌体系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分离纯化获得一株底栖硅藻双眉藻Amphora coffeiformis及4株藻际细菌Kordia jejudonensis、Gymnodinialimonas sp.、Marinobacter sp.和Roseovarius confluentis。其中Marinobacter sp.与双眉藻共同培养,能显著促进藻细胞增殖,两者构建的藻菌体系对养殖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总氮(TN)、亚硝酸盐氮(NO_(2)-N)和总磷(TP)去除率分别达88.81%、99.29%、90.11%、100%和63.56%,净化效果最佳。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养殖环境中分离的双眉藻与Marinobacter sp.构建的藻菌体系有较好的净水效果,为相关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 底栖硅藻 藻际细菌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2
作者 杨国斌 肖丰 +4 位作者 李先福 王有兵 潘庭华 资权伟 马晶晶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36-45,共10页
采用典型采样法对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典型地段溪流水质因子及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6个采样点总共收集到23946个大型底栖动物个体,经鉴定有9目45科59种。... 采用典型采样法对云南兰坪箐花甸国家湿地公园典型地段溪流水质因子及大型底栖动物种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丰富,6个采样点总共收集到23946个大型底栖动物个体,经鉴定有9目45科59种。其中水生昆虫55种,非昆虫类4种;湿地公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高度集中,成分复杂,群落由少数优势类群主导,物种分布较不均匀;优势类群为襀翅目(Plecoptera)的叉襀科(Nemouridae)、双翅目(Diptera)的直突摇蚊亚科(Orthocladiinae)、蜉蝣目(Ephemeroptera)的四节蜉科(Baetidae),相对丰度分别为22.55%、20.99%、9.76%。湿地公园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和物种数在不同河流生境具有显著差异,河流型溪流显著高于沼泽型溪流,河流生境、基质、流速和水质因子影响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研究结果可为湿地公园大型底栖动物保护、生境管理及高海拔湿地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公园 大型底栖动物 多样性 水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南部沿海东山湾和浮头湾潮下带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健康评估
3
作者 许贻斌 赵小雨 蔡立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3-412,I0001,共11页
[目的]东山湾和浮头湾是福建省南部沿海古雷半岛两侧的海湾,古雷半岛石化基地的生产和东山湾漳州核电站的建设可能对两侧海湾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为评估两个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和生态健康状况,2020年春季和秋季在东山湾和浮头... [目的]东山湾和浮头湾是福建省南部沿海古雷半岛两侧的海湾,古雷半岛石化基地的生产和东山湾漳州核电站的建设可能对两侧海湾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为评估两个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和生态健康状况,2020年春季和秋季在东山湾和浮头湾潮下带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方法]运用方差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非参数多变量排序法对东山湾和浮头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ATZI海洋生物指数(AMBI)和多变量AMBI(M-AMBI)8种群落参数进行分析,并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了两个海湾、湾内和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结果]方差分析表明,东山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表现为湾内显著低于湾口(P<0.05),而J为湾内显著高于湾口(P<0.05);浮头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H′、d和M-AMBI均为湾内显著低于湾口(P<0.05).聚类和多变量排序法分析表明东山湾和浮头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有两个主要群落,第一个主要群落秋季取样站占比高,第二个主要群落春季取样站占比高.IRI分析表明东山湾和浮头湾的优势种存在季节和海区差异.3种生物指数(H′、AMBI和M-AMBI)的平均值均表明两个海湾春秋两季均处于受轻度扰动状态,浮头湾湾口的生态健康状态优于湾内.[结论]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浮头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H′、d和M-AMBI湾内均显著低于湾口(P<0.05).东山湾和浮头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处于受轻度扰动状态,浮头湾湾口的生态健康状态优于浮头湾湾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健康评估 潮下带 东山湾 浮头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城镇河流凋落物分解对城镇化率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程成 韦冰 +7 位作者 姚婧梅 林敦梅 何强 钱深华 智悦 韩乐 邓连森 谭秋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05-2917,共13页
凋落物分解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但城镇化对河流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有待揭示。为探明不同城镇化率河流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分解者类群相对贡献的变化,以3条不同城镇化率的三峡库区典型城镇河流为研究地,选取2种不同初... 凋落物分解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但城镇化对河流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有待揭示。为探明不同城镇化率河流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分解者类群相对贡献的变化,以3条不同城镇化率的三峡库区典型城镇河流为研究地,选取2种不同初始理化性质的河岸带常见凋落叶,原位设置2种孔径(0.05mm和1mm)的分解袋开展实验。结果表明:(1)高城镇化河流中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了约30%(构树与小叶榕分别下降了约1/4和1/3),难分解树种小叶榕的下降更显著;(2)分解者群落中微生物在城镇河流中均占80%以上的主要贡献;高城镇化率河流中细菌分解者的相对贡献大于真菌,底栖动物中耐污种占比上升至90%,对分解起主要作用的撕食者消失,对易分解和难分解树种的相对贡献分别下降了45%与15%。凋落物分解速率在中低城镇化率河流无明显改变,在高城镇化率河流中显著降低。为阐明亚热带城镇河流凋落物分解的退化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城镇化 河流 底栖动物 微生物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的赤水河生物基准分析
5
作者 李鑫雨 闫龙 +4 位作者 胡鹏 商崇菊 胡龑航 苏文杭 徐志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对赤水河干流26个采样点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确定了上游7个参照点、中下游4个参照点;通过参数值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冗余度分析,对22个候选参数进行筛选,采用比值法计算各参数得分得到所有采样点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并根据底栖动物完整... 对赤水河干流26个采样点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确定了上游7个参照点、中下游4个参照点;通过参数值分布范围、判别能力和冗余度分析,对22个候选参数进行筛选,采用比值法计算各参数得分得到所有采样点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并根据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分别拟定赤水河不同时期(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不同河段(上游、中下游)的生物基准值。结果表明:枯水期核心参数包括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捕食者个体相对丰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丰水期核心参数包括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Hilsenhoff生物指数和Marglef丰富度指数,平水期核心参数包括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EPT个体百分比、Hilsenhoff生物指数和捕食者个体相对丰度;赤水河枯水期上游和中下游生物基准值分别为6.86和5.04,丰水期分别为6.45和4.43,平水期分别为6.65和6.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生物完整性 生物基准 赤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如东文蛤滩涂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与底栖动物的关系
6
作者 胡浩鹏 李磊 +3 位作者 田伟 韩帅 王凤彪 蒋玫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21,共16页
通过2022年9月、12月,2023年4月、7月对江苏省如东县文蛤(Meretrix meretrix)滩涂养殖区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测定了表层沉积物中Zn、Cr、Cu、Pb、As、Hg和Cd的含量,运用潜在生态指数法开展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风险评价,分析了底栖... 通过2022年9月、12月,2023年4月、7月对江苏省如东县文蛤(Meretrix meretrix)滩涂养殖区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测定了表层沉积物中Zn、Cr、Cu、Pb、As、Hg和Cd的含量,运用潜在生态指数法开展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风险评价,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与底栖动物分布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r、Zn、Pb、Cu、As、Cd和Hg,Zn、Cu、Pb、As、Hg和Cd元素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中的一类标准,未出现重金属含量超标。Cr元素最高值和夏季平均值超过了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二类标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全年平均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90.49~145.78,平均值为110.68,参照潜在生态风险等级划分,沉积物整体处于中等风险水平。各重金属元素的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As、Pb、Cu、Cr和Zn。4次采样中,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8种。各采样站位丰富度指数d范围为0.74~5.01(SD=±1.19),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25~0.92(SD=±0.15),多样性指数H′的范围为0.99~3.79(SD=±0.65)。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均值均在2~3之间,生物多样性均属于较丰富水平,生境等级处于“一般”水平。底栖动物中多毛类密度与Cu、Pb、Cr、Cd重金属元素指数和风险指数RI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底栖动物丰富度指数d与Pb、Cr、As重金属元素指数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如东滩涂文蛤滩涂养殖区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监测与治理提供了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底栖动物 生态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微塑料对底栖动物影响进展研究
7
作者 肖文宇 陈垚 +1 位作者 李哲 马彦博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4,共9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目前已被证实可对底栖动物产生多种影响。为探究微塑料对底栖动物影响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势,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VOSviewer软件对2012年1月至2024年4月期间微塑料对底栖动物...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目前已被证实可对底栖动物产生多种影响。为探究微塑料对底栖动物影响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势,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VOSviewer软件对2012年1月至2024年4月期间微塑料对底栖动物影响领域相关文献的发文量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正处于平缓发展期;当前研究热点集中在底栖动物中微塑料的来源、赋存、表征以及微塑料对底栖动物的毒性作用等方面。未来研究趋势将集中于底栖动物体内微塑料表征新方法、微塑料与污染物复合污染对底栖动物的毒性作用以及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和管控。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索微塑料对底栖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及其生态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底栖动物 文献计量分析 毒性作用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流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压力耐受值确定研究
8
作者 卓丰金 李曌 +5 位作者 尚光霞 何侃 杨辰 杨中文 陈立斌 高欣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4-207,共14页
建立适用于辽河流域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受值体系,为北方相似流域的水生态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辽河流域2009—2013年436个监测样点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整合物理栖息地、水质和土地利用等多维度变量,构建综合环境压力梯... 建立适用于辽河流域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受值体系,为北方相似流域的水生态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于辽河流域2009—2013年436个监测样点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整合物理栖息地、水质和土地利用等多维度变量,构建综合环境压力梯度,使用权重平均值法计算了108个属/种级、64个科级、23个目级和10个纲级共205个分类单元的环境压力耐受值(T_(Vr)),并通过建立生物指数与压力梯度的线性回归模型及判别效力(DE)对比评估其准确性。结果显示,PCA第一排序轴解释53.5%的环境变量信息,代表综合压力梯度;基于T_(Vr)的生物评价指标与环境压力梯度呈现极好的响应关系(BI指数与压力梯度回归模型R^(2)=0.63,P<0.0001),且DE显著高于同流域以往研究结果;在西辽河、东辽河、辽河干流及浑太河3个子流域中,6个生物评价指标的平均判别能力均优于基于累积分位数法计算的耐污值(T_(Vo))。研究表明,修订后的耐污值能更准确地反映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综合环境压力的耐受性,可在辽河流域及北方相似河流的生物评价中推广使用,为科学评估河流健康状况和制定保护修复策略提供了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受值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环境压力 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浅海底栖贝类应对低氧胁迫的适应性机制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亚冰 伍旭辉 +2 位作者 陶川贵 张家炜 王庆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9-528,共10页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水体低氧事件频发,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近岸浅海底栖贝类的生存和生态功能构成威胁。近岸浅海底栖贝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低氧胁迫下展现出一系列的适应性机制。本文系统...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水体低氧事件频发,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近岸浅海底栖贝类的生存和生态功能构成威胁。近岸浅海底栖贝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低氧胁迫下展现出一系列的适应性机制。本文系统综述了低氧对近岸浅海底栖贝类群落结构、个体行为、抗氧化防御、免疫系统、基因表达和代谢的影响,以及组学技术在低氧适应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此外,本文还探讨了现有的水质监测技术和耐低氧品种的选育进展,强调了未来通过先进技术优化水质管理及加强耐低氧品种选育的重要性,以期为近岸浅海底栖贝类保护和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浅海底栖贝类 低氧 适应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巢湖底栖动物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10
作者 费娇娇 温舒珂 +5 位作者 董芮 张姚 龚志军 陈开宁 蔡永久 项贤领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1395,共15页
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作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湖泊对支撑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长江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十年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巢湖生态系统受到了强烈的人为胁迫,导致水质恶化... 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作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湖泊对支撑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长江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十年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巢湖生态系统受到了强烈的人为胁迫,导致水质恶化和蓝藻水华频繁。近十年来,随着巢湖综合治理纵深推进,湖泊水生态环境趋于改善,但富营养化程度依然严重,对水生生物(尤其是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的认识仍较为匮乏。本文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及历史资料,获得了1980年以来5个时期的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近40多年来巢湖底栖动物丰度、群落结构和优势类群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22年间,累计记录到3门6纲77种(属)的底栖动物,总丰度和各类群丰度变化显著。优势种类经历了从以较清洁的软体动物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耐污的摇蚊科和寡毛纲为主,再到清洁种缓慢恢复的变化过程。具体变化情况为:1980-1981年,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高,软体动物为优势种;20022003年,富营养化加剧,底栖动物群落快速退化,耐污种寡毛纲和摇蚊科占据优势,相对丰度达96.1%;2008-2009年,寡毛纲和摇蚊科相对丰度下降至87%;2013-2014年,摇蚊科相对丰度增加,但寡毛纲相对丰度占比从55.1%下降至24.1%,两者共占比96.5%;2022年,底栖动物丰度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78 ind./m^(2)),寡毛纲相对丰度下降至6.9%,但软体动物双壳纲从2013-2014年的2种增加到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淡水蛏在9个点位发现,出现频率为30%,底栖动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近40年来,水体总氮、叶绿素a、溶解氧、水深、沉积物总氮和风速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演变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长期演变 富营养化 浅水湖泊 巢湖 敞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环境胁迫下淡水底栖动物的多维多样性研究
11
作者 黄金赫 杜澄浩 +4 位作者 周俊波 李庆 张培育 徐军 张敏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0-103,共14页
为了探究气候变暖、水体富营养化和杀虫剂污染等常见胁迫源对淡水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利用中宇宙系统模拟了多重环境胁迫下的淡水生态系统,对连续脉冲与恢复不同阶段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变暖... 为了探究气候变暖、水体富营养化和杀虫剂污染等常见胁迫源对淡水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利用中宇宙系统模拟了多重环境胁迫下的淡水生态系统,对连续脉冲与恢复不同阶段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变暖能够显著提高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丰富度(Functional richness,FRic;P<0.01),但这一正向效应在持续变暖后消失。营养添加对多样性未产生直接的显著影响,但对平均分类差异指数(Delta+)产生了正面的持久影响(P<0.05)。杀虫剂(吡虫啉)脉冲主要影响功能多样性,脉冲早期为负面效应(P<0.05),连续脉冲后则产生正向效应(P<0.01),但在恢复后期没有显著效应。三种胁迫源的共同作用会对功能多样性主要指数造成持久损害(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部分指数在不同实验阶段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功能多样性内部指数的相关性强度随实验进行逐渐增强。研究结果强调了长期变暖会放大人为环境胁迫对淡水生态系统功能的潜在危害,功能多样性对胁迫源的影响更加敏感,而系统发育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受胁迫水体的群落恢复情况,淡水生态系统恢复效果评价需要综合多维多样性以提高真实性和准确性。综上所述,研究揭示了多重环境胁迫下淡水底栖动物多维多样性的动态响应特征,并为环境胁迫及恢复后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综合分析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胁迫 底栖动物 恢复 物种多样性 系统发育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湟水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系统属性评价
12
作者 卓丰金 杨中文 +4 位作者 高鑫 杨辰 朱培训 陈立斌 高欣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9,共17页
为揭示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同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开展生态系统状况评价,分别于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对湟水河流域开展了水生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优势物种组成均存在... 为揭示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同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开展生态系统状况评价,分别于2020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对湟水河流域开展了水生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优势物种组成均存在较大的季节性差异。秋季物种丰富度(109种或属)高于春季(81种或属),秋季优势种为四节蜉属1种(Y=0.31)、纹石蛾属1种(Y=0.08)、瑞士水丝蚓(Y=0.06)、朝大蚊属1种(Y=0.04);春季优势种为超宽直突摇蚊(Y=0.02)、直突摇蚊属1种(Y=0.03)、冷水直突摇蚊(Y=0.02)和水丝蚓属1种(Y=0.04)。功能摄食类群以收集者占绝对优势(秋季65.91%,春季71.82%),其次为滤食者、撕食者、捕食者、刮食者。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空间上均表现为上游显著高于中下游,而时间上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也表现出秋季显著高于春季的差异性;功能丰富度指数(F_(Ric))和功能分异度指数(F_(Div))也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空间上表现为上游显著高于中下游,时间上表现为F_(Ric)指数秋季显著高于春季,而F_(Div)指数秋季却显著低于春季。生态系统属性评价表明湟水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力、物质纵向输送能力和生境稳定性在秋季和上游河段较强。冗余分析表明,秋季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环境因子以水深、底质含沙量和亚硝态氮含量等为主;春季则以底质卵石比例、K^(+)和Cl^(-)等溶解性盐离子含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河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摄食类群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生态系统属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梁素海底栖硅藻数据集(2020-2021年)
13
作者 吕绪聪 秦祥朝 +8 位作者 张曼 刘哲 董静 袁华涛 张景晓 高肖飞 宋东蓥 高云霓 李学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13-21,共9页
乌梁素海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调水基地,同时被称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其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本数据集通过对乌梁素海连续两年的调查,现场采集底栖硅藻样品,参照国内外专著及期刊,根据国内通用的分类系统,构建乌梁素海底栖硅藻数据集。... 乌梁素海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调水基地,同时被称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其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本数据集通过对乌梁素海连续两年的调查,现场采集底栖硅藻样品,参照国内外专著及期刊,根据国内通用的分类系统,构建乌梁素海底栖硅藻数据集。本数据集共调查底栖硅藻70种,隶属于12科31属,其中菱形藻属为优势属。乌梁素海底栖硅藻丰度在87.5-133333.3 cells/cm^(2),平均丰度为12042.2 cells/cm^(2)。数据集包含采样位点、采样年份、中文科名、中文属名、中文名,拉丁名,丰度7个字段,共152条数据。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数据集在采样、处理及分类过程中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并进行了多次质控与评估,以确保数据的高质量和可重复性。乌梁素海底栖硅藻数据集可以为乌梁素海水体污染防治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梁素海 底栖硅藻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着生藻类完整性指数的赤水河水生态健康评价
14
作者 胡龑航 郭红民 +3 位作者 胡鹏 李鑫雨 苏文杭 闫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39,63,共10页
着生藻类群落构成和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分析着生藻类的完整性,可以为保护河流水生态健康提供理论依据。以干流无建坝的长江一级支流赤水河为例,在2023年3月、7月和11月对赤水河干流26个点位的着生藻类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箱... 着生藻类群落构成和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分析着生藻类的完整性,可以为保护河流水生态健康提供理论依据。以干流无建坝的长江一级支流赤水河为例,在2023年3月、7月和11月对赤水河干流26个点位的着生藻类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箱线图法和相关系数法筛选指标,构建以总分单元数、Shannon-Wiener指数、细胞密度为核心参数的着生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Pe-IBI),选取所有采样点Pe-IBI值的95%分位数为最佳值,并将其五等分,靠近95%分位数的一等分代表点位状态最优,将其定为赤水河水生态基准值(枯水期5.53、丰水期6.01,平水期6.37),并对赤水河2023年水生态健康进行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从17个环境因子中筛选出DO,EC,DTN,TP,NH_(3)-N为主要环境因子。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和冗余分析(RDA)对Pe-IBI核心参数细胞密度、Shannon-Wiener指数、总分单元数与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发现,DO浓度超过10 mg/L时,蓝藻细胞密度与溶解氧浓度呈正相关;EC小于420μs/cm时,着生藻类的细胞密度随EC增大而增大;TP浓度升高,蓝藻细胞密度迅速增加;TP,DO,EC和NH_(3)-N增大时Shannon-Wiener指数下降,着生藻类生物多样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生藻类 生物完整性指数 水生态基准 广义可加模型 赤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的仁怀市主要河流健康评价
15
作者 何浩宇 王芳 +10 位作者 龙茂源 张书海 周岳兵 丁献桃 甘雷 王桢璐 项涛 居涛 石磊 安苗 董响红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5,共11页
健康稳定的河流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作为中国酱酒核心产区,仁怀市主要河流的健康状况评价体系却尚未构建。基于此,于2023年对仁怀市境内9条河流28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开展了周年季度调查,... 健康稳定的河流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作为中国酱酒核心产区,仁怀市主要河流的健康状况评价体系却尚未构建。基于此,于2023年对仁怀市境内9条河流28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开展了周年季度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搭建了仁怀市主要河流的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integrated biotic index, B-IBI)评价体系。结果发现:共记录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单元175个,隶属于5门10纲22目75科,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236.50个·m-2和168.07 g·m-2;9条河流的健康情况中,1条为优秀,1条为良好,3条为中等,其余4条为较差,无很差;28个采样点中,2个为优秀,5个为良好,7个为中等,7个为较差,7个为很差。综上,所构建的B-IBI评价体系指示仁怀市主要河流的整体健康状况不佳,建议在未来采取适宜的管理及修复措施以使其恢复至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群落 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 健康评价 长江流域 仁怀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生物量特征及生态质量评价
16
作者 钟雪菲 李艺 +5 位作者 吕铃钥 王静静 鲍思敏 熊浩 沈建忠 王军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6-348,共13页
摄食方式是反映物种对环境条件适宜性的典型属性。流水生态系统中功能摄食类群的分布及其生物量可以反映生物对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干扰下水生生态系统的过程。本研究以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干扰的烟台市主要河流为研究区域,探讨城... 摄食方式是反映物种对环境条件适宜性的典型属性。流水生态系统中功能摄食类群的分布及其生物量可以反映生物对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干扰下水生生态系统的过程。本研究以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干扰的烟台市主要河流为研究区域,探讨城市化影响下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及其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并对河流生态质量状况进行评价。于2023年4月、7月、9月对烟台市主要的7条河流(五龙河、蚬河、富水河、夹河、辛安河、黄水河、界河)共19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140个分类单元。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中收集者生物量最大(占比45.67%),其次是刮食者(30.44%)、滤食者(12.96%)、杂食者(6.84%)、捕食者(3.09%)、撕食者(0.99%)和寄生者(0.0054%)。功能摄食类群组成和生物量在不同样点和季节存在显著差异(P<0.05)。RDA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与大型底栖动物摄食类群变异显著相关(P<0.05)。应用基于生物量的功能摄食类群均匀度指数(b_(jFD))评价烟台市河流的生态质量状况,结果表明烟台市河流总体为中等污染水平,4月(样点平均b_(jFD)值为0.5378)>9月(平均b_(jFD)值为0.4661)>7月(平均b_(jFD)值为0.3812)。研究结果可为烟台市及其他城市河流健康状况评估及河流水生态健康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烟台 健康评价 摄食均匀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滩底栖微藻-泥沙组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17
作者 周怡 张荷悦 +5 位作者 康梦涵 谷玉先 杨洪燕 龚明劼 周曾 张亚楠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2,共12页
潮滩的泥沙组分与底栖微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潮滩生态系统稳定和地貌演变。为探究底栖微藻对泥沙组分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江苏条子泥典型粉砂淤泥质潮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阐明了底栖微藻与泥沙组分的时空... 潮滩的泥沙组分与底栖微藻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潮滩生态系统稳定和地貌演变。为探究底栖微藻对泥沙组分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江苏条子泥典型粉砂淤泥质潮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阐明了底栖微藻与泥沙组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底栖动物活动、沙源等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季节性及空间性变化导致了底栖微藻生物量与沉积物粒径分布的时空差异性,秋冬季底栖微藻生物量高出春夏季18.6%,约50%底栖微藻分布于表层0~1cm,春夏季中值粒径高出冬季17.8%;潮沟两侧水动力差异导致底栖微藻生物量与泥沙组分的同步突变现象,凸岸区域淤积作用明显,细颗粒泥沙大量沉积,中值粒径减小约75%且微藻生物量增幅最高达113%,而凹岸区域侵蚀强烈,中值粒径增幅最高可达213%,生物量降低约76%;环境条件和微藻群落组成共同驱动底栖微藻与泥沙组分关系的时空变化,春秋季因温度及光照适宜,底栖微藻生物量与细颗粒泥沙组分含量的相关性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夏冬季因气候极端,次表层相关性最高,夏季多样化的微藻群落增强了对各组分泥沙的生物稳定作用,而冬季硅藻的优势地位加强了对黏土及细粉砂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底栖微藻 泥沙组分 生物稳定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底栖生态质量评价
18
作者 雷志远 张明伟 +2 位作者 石鹏 徐昊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9,共13页
为探究青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底栖生态质量现状,本研究于2021年夏(6月)和秋(10月)两个航次,在该海域设置了12个调查站位并在这两个航次中均对这12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10种,... 为探究青岛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底栖生态质量现状,本研究于2021年夏(6月)和秋(10月)两个航次,在该海域设置了12个调查站位并在这两个航次中均对这12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10种,主要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50种、节肢动物甲壳类40种、软体动物13种、棘皮动物4种,以及纽形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各1种。其中多毛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该海域的三大主要类群。昆士兰稚齿虫(Prionospio queenslandica)在2个航次中均为第一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从西北近岸区域向东南外海区域降低的趋势。2个航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间无显著性差异。聚类分析表明,研究海域夏、秋两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均可分为2个群组和1个独立站点。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BioEnv)分析表明,盐度和沉积物含水量组合、底层水溶解氧浓度和沉积物中值粒径组合是分别影响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最优环境变量组合。综合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可知,青岛近岸海域底栖生态环境受到较大扰动,底栖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且秋季的生态环境质量相较于夏季更为恶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近海 大型底栖动物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底栖生态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促进底栖硅藻和藤壶幼虫附着的活性菌株
19
作者 毕铭 吴芷馨 +2 位作者 靳翠丽 刘青 周晓见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为构建适合海洋底栖经济动物附着的生物群落,提高建设海洋牧场的效果,从分离自江苏连云港海域(119°18′2.23″N,35°2′12.84″E)的9种海水常见的硅藻中,比较自然培养的多种硅藻的附着率以及各类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 为构建适合海洋底栖经济动物附着的生物群落,提高建设海洋牧场的效果,从分离自江苏连云港海域(119°18′2.23″N,35°2′12.84″E)的9种海水常见的硅藻中,比较自然培养的多种硅藻的附着率以及各类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 substances,EPS)产量及组成的差异,分析硅藻附着率和EPS的相关性,最终筛选出一种活性菌株。该菌株经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其粗提物可有效提高多种硅藻的附着率,促进硅藻生物膜形成。EPS化学分析表明,该菌株粗提物可以改变硅藻胞外多聚物的成分,提高其多糖(尤其是酸性多糖)含量。纹藤壶(Amphibalanus amphitrite)金星幼虫附着变态生物测试发现,该菌株粗提物可促进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与变态。上述结果说明,该菌株具有促进硅藻生物膜形成和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的应用潜力,对海洋牧场建设和海水养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附着生物群落 底栖硅藻 附着率 胞外多聚物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大汶河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立稳 郭伟 +1 位作者 冯洁 殷旭旺 《河北渔业》 2025年第2期24-26,共3页
为摸清济南大汶河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于2020年秋季(9月)对济南大汶河湿地公园开展了底栖动物采样调查。结果表明,秋季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门5纲26种。其中昆虫纲种类最多,占底栖动物总种类数的42.31%,腹足纲次之,占比为38.46%。底栖动... 为摸清济南大汶河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于2020年秋季(9月)对济南大汶河湿地公园开展了底栖动物采样调查。结果表明,秋季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门5纲26种。其中昆虫纲种类最多,占底栖动物总种类数的42.31%,腹足纲次之,占比为38.46%。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12.2~1830.7个/m^(2)、10.74~269.72 g/m^(2),平均值分别为825.9个/m^(2)、119.42 g/m^(2)。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58、0.61。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以昆虫纲占优势,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大汶河湿地水质整体处于中污染-轻污染状态。建议进一步加强大汶河湿地环境保护,减少水污染、降低人为干扰、提高湿地生境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大汶河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