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3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nsemble Detection Method for Shilling Attacks Based on Features of Automatic Extrac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Yaojun Hao Fuzhi Zhang Jinbo Chao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19年第8期130-146,共17页
Faced with the evolving attacks in recommender systems, many detection features have been proposed by human engineering and used in supervised or unsupervised detection methods. However, the detection features extract... Faced with the evolving attacks in recommender systems, many detection features have been proposed by human engineering and used in supervised or unsupervised detection methods. However, the detection features extracted by human engineering are usually aimed at some specific types of attacks. To further detect other new types of attacks,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have to re-extract detection features with high knowledge cost. To address these limitations, the method for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robust features is proposed and then an Adaboost-based detec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Firstly, to obtain robust representation with prior knowledge, unlike uniform corruption rate in traditional mLDA(marginalized Linear Denoising Autoencoder), different corruption rates for items a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ratings’ distribution. Secondly, the ratings sparsity is used to weight the mapping matrix to extract low-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Moreover, the uniform corruption rate is also set to the next layer in mSLDA(marginalized Stacked Linear Denoising Autoencoder) to extract the stable and robust user features. Finally, under the robust feature space, an Adaboost-based detec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alleviate the imbalanced classification problem.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the Netflix and Amazon review datasets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detect various atta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lling ATTACK ENSEMBLE detection FEATURES of automatic EXTRACTION marginalized linear DENOISING autoencod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ing manual P-phase arrival detection and automatic onset time picking in a noisy microseismic data in underground mines 被引量:4
2
作者 Mborah Charles Ge Maoc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SCD 2018年第4期683-691,共9页
Accurate detection and picking of the P-phase onset time in noisy microseismic data from underground mines remains a big challenge. Reliable P-phase onset time picking is necessary for accurate source location needed ... Accurate detection and picking of the P-phase onset time in noisy microseismic data from underground mines remains a big challenge. Reliable P-phase onset time picking is necessary for accurate source location needed for planning and rescue operations in the event of failures. In this paper, a new technique based on the discrete stationary wavelet transform (DSWT)and higher order statist!cs, is proposed for processing noisy data from underground mine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method are to (1) Improve manual detection and tPicking of P-phase onset; and (ii) provide an automatic means of detecting and picking P-phase onset me accurately. The DSWT is first used to filter the signal over several scales. The manual P-phase onset detection and picking are then obtained by computing the signal energy across selected scales with frequency bands that capture the signal of interest. The automatic P-phase onset, on the other hand, is achieved by using skewness- and kurtosis-based criterion applied to selected scales in a time-frequency domain. The method was tested using synthetic and field data from an underground limestone min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results obtained by using the short-term to long-term average (STA/LTA) ratio and that by Reference Ge et al. (200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hod provides a more reliable estimate of the P-phase onset arrival than the STA]LTA method when the signal to noise ratio is very low. Also,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field data matched accurately with the results from Reference Ge et al. (2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ual P-phase detection automatic onset picking Noisy microseismic data Kurtosis Skew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omatic de-noising and recognition algorithm for drilling fluid pulse signal 被引量:1
3
作者 HU Yongjian HUANG Yanfu LI Xiany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393-400,共8页
Wavelet forced de-noising algorithm is suitable for denoising of unsteady drilling fluid pulse signal, including baseline drift rectification and two-stage de-noising processing of frame 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ins... Wavelet forced de-noising algorithm is suitable for denoising of unsteady drilling fluid pulse signal, including baseline drift rectification and two-stage de-noising processing of frame 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instruction signal. Two-stage de-noising processing can reduce the impact of baseline drift and determine automatic peak detection threshold range for signal recognition by distinguishing different features of frame synchronization pulse and instruction pulse. Rising and falling edge relative protruding threshold is defined for peak detection in signal recognition, which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degree of the signal peak change and detect peaks flexibly with rising and falling edge relative protruding threshold combination. A synchronous decoding method was designed to reduce position uncertainty of the frame synchronization pulse and eliminate the accumulative error of time base drift, which determines the first instruction pulse position according to position of the frame synchronization pulse and decodes subsequent instruction pulse by taking current instruction pulse as new bit synchronization pulse. Special tool software was developed to tune algorithm parameters, which has a decoding success rate of about 95% for the universal coded signals. For the special coded signals with check byte, decoding success rate using the automatic threshold adjustment algorithm is as high as 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illing fluid pulse SIGNAL SIGNAL processing DECODING SUCCESS rate automatic DE-NOISING and recognition wavelet FORCED DE-NOISING peak detection synchronous DECO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defects in plasma-facing material using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4
作者 吕建骅 牛春杰 +3 位作者 崔运秋 陈超 倪维元 范红玉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22-130,共9页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surface images is critical for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sma and irradiated plasma-facing materials.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for the 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bubbles in transmissi... Observing and analyzing surface images is critical for study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lasma and irradiated plasma-facing materials.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for the 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bubbles i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images of W nanofibers usin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We employ a three-stage approach consisting of Otsu,local-threshold,and watershed segmentation to extract bubbles from noisy images.To address over-segmentation,we propose a combination of area factor and radial pixel intensity scanning.A CNN is used to recognize bubbles,outperforming tradition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such as Alex Net and Google Net with an accuracy of 97.1%and recall of 98.6%.Our method is tested on both clear and blurred TEM images,and demonstrates humanlike performance in recognizing bubbles.This work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quantitative image analysis in the field of plasma-material interactions,offering a scalable solution for analyzing material defects.Overall,this study's findings establish the potential for automatic defect recogni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the assessment of plasma-material interactions.This method can be employed in a variety of specialties,including plasma physics and materials sc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age processing automatic defect analysis object detection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自动驾驶矿卡前障碍物检测算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秦学斌 薛宇强 +3 位作者 景宁波 王炳 朱信龙 张俊乐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1,共7页
露天煤矿矿卡行驶环境复杂,传统自动驾驶车辆障碍物检测方法在光照不均匀、遮挡等场景下存在漏检、实时性差等问题,无法满足煤矿自动驾驶矿卡行驶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16线激光雷达与Re-alsense D435深度相机融合的煤矿自... 露天煤矿矿卡行驶环境复杂,传统自动驾驶车辆障碍物检测方法在光照不均匀、遮挡等场景下存在漏检、实时性差等问题,无法满足煤矿自动驾驶矿卡行驶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16线激光雷达与Re-alsense D435深度相机融合的煤矿自动驾驶矿卡前障碍物检测算法。首先,建立雷达与相机坐标转换模型,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雷达与相机所采集的数据分别进行目标检测;其次,利用最近邻匹配算法建立目标中心点匹配模型,引入多维二叉树(K-Dimension-Tree)模型提高中心点匹配效率,融合2种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最后,将融合结果择优输出,作为最终目标检测结果。通过数据集KITTI实际道路测试验证所提算法,并采用露天煤矿矿卡行驶场景数据进一步进行了方法测试。研究表明:基于激光雷达与相机融合的矿卡车前障碍物检测算法与传统障碍物检测方法相比漏检目标数减少90%,误检数减少30%,每秒传输帧数(FPS)提升到30帧/s;该方法在准确率、实时性方面满足实际行驶要求,有助于露天矿卡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障碍物检测 雷达 深度相机 信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烁探测器全硬件自动检测控制电路设计
6
作者 李波 李晏敏 +7 位作者 赵娟 李洪涛 马烈华 艾杰 王城 张波涛 彭旭升 李涛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5,共5页
为满足中子测试装置对闪烁探测器的高可靠度要求,研制了一种全硬件自动检测控制电路。提出采用多谐振荡器产生设定时间周期的自检脉冲信号,利用比较器、单稳态触发器等电路对闪烁探测器主通道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判断,在主通道故障... 为满足中子测试装置对闪烁探测器的高可靠度要求,研制了一种全硬件自动检测控制电路。提出采用多谐振荡器产生设定时间周期的自检脉冲信号,利用比较器、单稳态触发器等电路对闪烁探测器主通道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判断,在主通道故障时通过模拟开关实现主通道信号和备用通道信号之间进行自动切换控制。解决了目前自动检测控制电路实现通道切换输出电路复杂、体积大、辐射环境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实现了闪烁探测器通道的冗余设计,提高了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可靠度。该电路成功使探测器工作可靠度达到99.9%以上,满足了实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烁探测器 全硬件电路 自动检测控制电路 高可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关键部件涡流自动成像检测方法
7
作者 张丽攀 张敏 +3 位作者 鲍博轩 刘云程 陶宇 宋凯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涡流检测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以高速列车构架为检测对象,结合涡流与自动化设备检测技术,针对人工涡流检测效率低、结果一致性差等问题,提出涡流自动成像检测方法。通过建立构架焊缝的涡流探头仿真模型,分析激励电流方向对检测信号... 涡流检测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以高速列车构架为检测对象,结合涡流与自动化设备检测技术,针对人工涡流检测效率低、结果一致性差等问题,提出涡流自动成像检测方法。通过建立构架焊缝的涡流探头仿真模型,分析激励电流方向对检测信号的影响,优化激励线圈相关参数并制作涡流探头;设计开发构架涡流自动成像检测系统,开展构架焊缝表面缺陷自动化检测试验。对比分析激励频率、激励电压等涡流检测工艺参数以及探头扫查速度、扫查轨迹间距等路径参数对缺陷涡流信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涡流自动成像检测系统可以对构架整车进行自动探伤,能够将构架焊缝处缺陷以图像形式呈现,可以有效检出0.3、0.5 mm深的人工缺陷,对构架批量产线化检测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架焊缝 涡流成像 电磁场仿真 自动化检测 检测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自动化分拣机械臂状态检测方法
8
作者 解婧陶 《长江信息通信》 2025年第3期189-191,共3页
自动化分拣机械臂受到机械磨损影响,导致故障状态信号频率与实际有较大偏差,因此设计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自动化分拣机械臂状态检测方法。采用高次多项式插值算法,规划机械臂关节空间轨迹。基于无线通信技术构建状态检测模型,引入关... 自动化分拣机械臂受到机械磨损影响,导致故障状态信号频率与实际有较大偏差,因此设计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自动化分拣机械臂状态检测方法。采用高次多项式插值算法,规划机械臂关节空间轨迹。基于无线通信技术构建状态检测模型,引入关节能耗和振动稳定性指数进行分析。利用状态检测模型提取故障特征向量,设定误差阈值判断机械臂状态。实验结果表明,在故障状态信号频率检测上,设计方法平均差值仅为0.1Hz,较文献[1]和[2]分别低0.2Hz和0.1Hz,展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通信技术 自动化分拣 机械臂 状态检测 插值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与AIS融合的桥区水域船舶自动监测方法
9
作者 杜子俊 贺益雄 +3 位作者 于德清 赵兴亚 张锐 黄立文 《中国航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2,共9页
为保障桥区通航安全,提出一种视觉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融合的船舶自动监测方法。基于YOLOv5(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5)目标检测算法和Canny算法提取船舶图像轮廓信息,构建桥区水域目标距离、... 为保障桥区通航安全,提出一种视觉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融合的船舶自动监测方法。基于YOLOv5(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5)目标检测算法和Canny算法提取船舶图像轮廓信息,构建桥区水域目标距离、方位和高度视觉测量模型与方法,实现船舶三维定位。利用融合视觉与AIS的船舶航行态势数据建立异常行为检测模型,自动识别、监测桥区水域危险船舶。试验结果表明:在单、多船的情况下视觉与AIS数据关联准确率分别达到98.45%、91.29%;能有效监测桥区船舶的运动状态。本研究可为保障船舶和桥梁的安全提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自动监测方法 目标检测 数据融合 异常行为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样本条件下基于YOLOv7的小目标检测方法
10
作者 路琪 郭乐江 +2 位作者 于元强 刘飞 熊鑫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161,共9页
低空慢速小目标的监视一直是预警探测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主流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设计应用于VOC数据集或COCO数据集,在特定场景下检测精度并不理想。YOLO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之一,在检测速度方... 低空慢速小目标的监视一直是预警探测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主流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设计应用于VOC数据集或COCO数据集,在特定场景下检测精度并不理想。YOLO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之一,在检测速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可见光成像手段获取小型无人机目标图片,基于YOLOv7算法改进了其特征增强网络,提出一种三分支并行特征金字塔网络,以获得更多的小目标上下文语义特征;将改进后的算法与生成对抗网络进行级联,旨在生成更真实的超分辨率图像,从而提高检测精度。与目前最先进的目标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在满足检测实时性要求的前提下,使得检测精度有了显著的提升。由于训练集有限,为了提高泛化能力,还提出了SOD-Mosaic数据增强方法,该方法提高了检测器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目标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小目标检测 数据增强 特征增强 特征金字塔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浓香型白酒糟醅酸度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赵宏朋 林东 +3 位作者 熊峰 屈云 王蓉 吴华星 《酿酒科技》 2025年第5期139-142,共4页
酸度检测是白酒发酵过程中关键控制指标,传统人工滴定通量较小,为了提高浓香型白酒糟醅酸度检测效率,更好的指导生产实践,本研究针对浓香型白酒糟醅的酸度,通过样品前处理优化和采用全自动电位滴定仪对测量效率和精准度进行了应用研究... 酸度检测是白酒发酵过程中关键控制指标,传统人工滴定通量较小,为了提高浓香型白酒糟醅酸度检测效率,更好的指导生产实践,本研究针对浓香型白酒糟醅的酸度,通过样品前处理优化和采用全自动电位滴定仪对测量效率和精准度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最终样品批量预处理参数为加水振荡10 min、静置12 min,可以显著减少人工劳动强度;通过考察加标回收率、重现性及再现性,验证了高通量全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浓香白酒糟醅酸度的可行性;通过平行使用全自动电位滴定仪和手工滴定测定糟醅酸度,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其测定结果成线性关系,R^(2)=0.9962,且无显著性差异。基于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浓香型白酒糟醅酸度的应用,测定效率高达150个/人·d,显著高于人工60个/人·d,提高了检测效率,为中国白酒企业质量控制及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糟醅 酸度 全自动滴定仪 检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目视觉的钻机管柱识别与定位方法
12
作者 牛柯 彭斌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5,134,共11页
针对钻机管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高风险和低效率问题,提出了基于双目视觉的管柱识别与定位方法。该技术利用双目相机系统,通过图像处理、精确标定、立体校正和立体匹配等步骤,生成管柱的深度图。在此基础上,对YOLOv5s目标... 针对钻机管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高风险和低效率问题,提出了基于双目视觉的管柱识别与定位方法。该技术利用双目相机系统,通过图像处理、精确标定、立体校正和立体匹配等步骤,生成管柱的深度图。在此基础上,对YOLOv5s目标识别模型进行了优化,以提升管柱图像的特征识别能力,显著提高了识别精度和速度。通过整合深度信息与目标识别结果,实现了管柱的精确定位。搭建模拟实验平台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视觉引导机械手自动输送管柱和铁钻工自动上、卸扣提供了技术保障,为钻井平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视觉 YOLOv5s 管柱自动化处理 目标识别 管柱检测 管柱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轴向注意力的多任务自动驾驶环境感知算法
13
作者 李沈崇 曾新华 林传渠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9-777,803,共10页
为了满足自动驾驶要求并提升多模型间的协同效果,基于共享主干网络提出新的算法.为了提升模型的位置表达能力,将轴向注意力机制加入主干网络,在保持轻量化特征提取的前提下建立全局关键点间的联系.在多尺度信息提取阶段,引入自适应权重... 为了满足自动驾驶要求并提升多模型间的协同效果,基于共享主干网络提出新的算法.为了提升模型的位置表达能力,将轴向注意力机制加入主干网络,在保持轻量化特征提取的前提下建立全局关键点间的联系.在多尺度信息提取阶段,引入自适应权重分配方法和三维注意力机制,降低不同尺度特征间的信息冲突.根据难分样本区域优化损失函数,加强所提算法在难样本区域的细节识别能力.在BDD100K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YOLOP,所提算法在交通目标检测任务中的平均精度均值(在IoU=50%的情况下)提高了3.3个百分点,在道路可行驶区域分割任务中的mIoU提升了1.0个百分点,车道线检测准确率提升了6.7个百分点,推理速度为223.7帧/s.所提算法在交通目标检测、可行驶区域分割和车道线检测任务上了均表现出良好的性能,能够较好平衡检测精度与推理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任务学习 目标检测 语义分割 自动驾驶 特征融合 轴向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纱筒智能更换方法
14
作者 陈芙蓉 张周强 +1 位作者 李成 崔芳斌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1,共9页
为实现纤维纱筒的智能更换,以碳纤维纱筒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检测和机械臂协同操作的自动换筒方法。首先,利用工业相机采集纱筒图像,经过预处理后,结合优化的霍夫圆检测算法,精确定位纱筒的位置。其次,通过多层感知器改进手眼标... 为实现纤维纱筒的智能更换,以碳纤维纱筒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检测和机械臂协同操作的自动换筒方法。首先,利用工业相机采集纱筒图像,经过预处理后,结合优化的霍夫圆检测算法,精确定位纱筒的位置。其次,通过多层感知器改进手眼标定算法,准确获取相机与机械臂之间的转换关系。最后,借助机械臂完成纤维纱筒的更换操作。结果显示:改进的霍夫圆检测算法能够更准确地定位纱筒位置;与随机森林和K近邻算法相比,多层感知器在X/Y/Z三轴上表现出最佳的精确度,均方差误差控制在1.77 mm^(2)以内。该方法在机器视觉与机械臂协同作业中所展示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可为智能更换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多层感知器 霍夫圆检测 自动换筒 手眼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转台定位精度与重复性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15
作者 王斌 甘俊红 《无线互联科技》 2025年第9期43-47,共5页
针对各类型转台在出厂前必须对其定位精度和重复性这2个重要参数指标进行快速、高效检测的需求,文章设计了一套能够实现自动检测且满足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210-2008)和国军标(GJB1801-93)要求的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Wi-Fi实现转台、... 针对各类型转台在出厂前必须对其定位精度和重复性这2个重要参数指标进行快速、高效检测的需求,文章设计了一套能够实现自动检测且满足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210-2008)和国军标(GJB1801-93)要求的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Wi-Fi实现转台、自准直仪和上位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上位机在接收数据后通过上位机软件进行实时自动分析、处理和数字、图形化显示。同时,上位机还可根据测试需求自动向转台发送控制指令实现转位动作,对各类转台的定位精度和重复性进行快速、自动检测并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实测表明,该系统具有检测高效、准确、自动化的特点;检测结果稳定可靠,检测灵活性强;大幅缩短了检测周期,提高了检测效率,为进一步提升转台产品质量的检测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台 自动检测 定位精度 重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日镜的面形检测方法探讨
16
作者 李智斌 曾坤 +1 位作者 谭云华 杨琪 《太阳能》 2025年第4期100-106,共7页
定日镜是熔盐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关键部件,定日镜面形质量直接影响其光学效率,因此,面形检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定日镜面形误差来源,对比了3种常见的定日镜面形检测方法的优缺点;重点研究了3D检测法在定日镜面形检测中的应... 定日镜是熔盐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关键部件,定日镜面形质量直接影响其光学效率,因此,面形检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定日镜面形误差来源,对比了3种常见的定日镜面形检测方法的优缺点;重点研究了3D检测法在定日镜面形检测中的应用,并提出了采用3D扫描仪扫描定日镜背面的检测方法,获取了定日镜面形的点云数据,并与理论数学模型进行对比,得出了定日镜面形误差。经实验验证,该方法可行,可为定日镜面形检测提供1种新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镜 面形检测 3D扫描 自动化检测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G的广播电视信号故障自动化检测系统设计
17
作者 侯婕 王政一 《电声技术》 2025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现代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环境变得极为复杂,受电磁干扰、地理环境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因此,设计基于5G的广播电视信号故障自动化检测系统,阐述系统信号采集、5G传输、数据处理与故障诊断等流程。测试实验验证系... 现代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环境变得极为复杂,受电磁干扰、地理环境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因此,设计基于5G的广播电视信号故障自动化检测系统,阐述系统信号采集、5G传输、数据处理与故障诊断等流程。测试实验验证系统的良好性能,为提升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 广播电视 信号故障 自动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故障自动检测方法
18
作者 马千里 《通信电源技术》 2025年第4期199-202,共4页
矿区环境中存在大量粉尘颗粒,这些粉尘容易在逆变器表面和内部堆积,影响逆变器的散热性能和电气连接,在故障自动检测中很难准确区分是正常的性能波动还是由粉尘引起的故障早期征兆。基于此,提出矿区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故障自动检测方法... 矿区环境中存在大量粉尘颗粒,这些粉尘容易在逆变器表面和内部堆积,影响逆变器的散热性能和电气连接,在故障自动检测中很难准确区分是正常的性能波动还是由粉尘引起的故障早期征兆。基于此,提出矿区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故障自动检测方法。先提取矿区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故障特征,然后构建一个时间卷积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TCN)模型,输入提取特征,学习故障信号特征序列中的时序依赖关系,输出逆变器故障类型自动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自动检测矿区光伏发电系统逆变器故障时,在检测精度与检测效率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 光伏发电系统 逆变器 故障检测 自动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通信的电气设备自动化检测系统设计
19
作者 陈海峰 《通信电源技术》 2025年第2期16-18,共3页
设计一种基于物联网通信的电气设备自动化检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处理、数据通信传输以及智能分析检测3个模块。通过在工业园区变电所的实验验证,该系统在故障检测响应时间和通信可靠性等关键性能指标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数据采集与监视控... 设计一种基于物联网通信的电气设备自动化检测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处理、数据通信传输以及智能分析检测3个模块。通过在工业园区变电所的实验验证,该系统在故障检测响应时间和通信可靠性等关键性能指标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系统,实现了电气设备状态监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为电气设备智能运维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通信 电气设备 自动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前处理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与发展
20
作者 王丙强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9期137-139,共3页
前处理是农药残留检测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可以去除样品中的干扰物,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传统的前处理流程复杂且效率低下,而自动化前处理技术的引入改善了传统前处理过程中效率低且存在人工误差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农药残留的主要来... 前处理是农药残留检测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可以去除样品中的干扰物,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传统的前处理流程复杂且效率低下,而自动化前处理技术的引入改善了传统前处理过程中效率低且存在人工误差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和危害,阐述自动化前处理技术的优势,分析自动化前处理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自动化前处理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提高自动化前处理技术水平和自动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前处理技术 农药残留 检验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