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巯基化改性纤维素复合气凝胶吸附还原Ag(Ⅰ)的研究
1
作者 刘以凡 林昱灵 +5 位作者 陈颖 黄靖文 吕源财 林春香 叶晓霞 刘明华 《中国造纸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7,共10页
以纤维素为原料,通过交联反应引入橡椀单宁,制备单宁-纤维素复合气凝胶(VTCA),再通过酯化反应在VTCA结构上引入巯基,制备巯基化改性纤维素复合气凝胶(TVTCA),分析吸附还原Ag(Ⅰ)前后TVTCA的理化性质变化,考察其对水体中Ag(Ⅰ)的吸附还... 以纤维素为原料,通过交联反应引入橡椀单宁,制备单宁-纤维素复合气凝胶(VTCA),再通过酯化反应在VTCA结构上引入巯基,制备巯基化改性纤维素复合气凝胶(TVTCA),分析吸附还原Ag(Ⅰ)前后TVTCA的理化性质变化,考察其对水体中Ag(Ⅰ)的吸附还原效果,并探讨吸附还原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吸附还原Ag(Ⅰ)后,TVTCA的孔隙结构坍塌,巯基和酚羟基与Ag(Ⅰ)发生了吸附还原作用;在pH值=5的最佳吸附条件下,TVTCA对Ag(Ⅰ)的平衡吸附量达111.67 mg/g;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是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过程,属于放热反应。水体中共存离子的影响分析表明,引入巯基后,TVTCA的吸附选择性增强;TVTCA对Ag(Ⅰ)的吸附还原是静电吸引、螯合作用和还原反应的协同效果,其通过静电吸引及巯基和酚羟基的螯合作用将Ag(Ⅰ)吸附并固定至纤维素基气凝胶表面,通过单宁酚羟基将85.79%的Ag(Ⅰ)还原为Ag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气凝胶 巯基化改性 吸附还原 纤维素 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探讨化瘀祛痰方改善ApoE~(-/-)AS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吕美君 贾连群 +3 位作者 闵冬雨 宋囡 王杰 张琦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4,I0003,共7页
目的基于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探讨化瘀祛痰方对ApoE~(-/-)AS小鼠主动脉EndMT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化瘀祛痰方组、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C57BL/6J小鼠8只作为空白常对照组。ApoE~(-/-)小鼠... 目的基于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探讨化瘀祛痰方对ApoE~(-/-)AS小鼠主动脉EndMT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化瘀祛痰方组、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C57BL/6J小鼠8只作为空白常对照组。ApoE~(-/-)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备AS模型,C57BL/6J小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2周后,开始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容积生理盐水,化瘀祛痰方组灌胃化瘀祛痰方20 g/(kg·d),辛伐他汀组灌胃辛伐他汀混悬液2.275 mg/(kg·d),每日1次,给药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血脂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主动脉病理组织形态表现;免疫荧光法检测主动脉EndMT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主动脉转录因子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TWIST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ApoA-Ⅰ、主动脉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ZEB1、TWIST、Akt1、p-Akt1、β-catenin、p-β-catenin、TGF-β1、Smad2及p-Smad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主动脉内壁不平整光滑,可见多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形成粥样斑块,斑块附着处血管内膜明显增厚且结构紊乱,管腔中可见脱落的斑块碎;主动脉α-SMA、VE-Cadherin双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V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主动脉转录因子ZEB1、TWIS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主动脉TGF-β1、p-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脏ApoA-Ⅰ、主动脉p-Akt1及p-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化瘀祛痰方干预后,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主动脉内壁欠光滑,可见少量内皮细胞脱落,管壁厚度明显减轻;主动脉α-SMA、VE-Cadherin双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减少,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V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主动脉转录因子ZEB1、TWIS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主动脉TGF-β1、p-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脏ApoA-Ⅰ、主动脉p-Akt1及p-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化瘀祛痰方能够显著改善ApoE~(-/-)AS小鼠EndMT,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调节EndMT相关转录因子,进而调节EndMT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祛痰方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间质转化 ApoA-/Akt1/β-catenin/TGF-β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细胞数量不足的甲状腺BethesdaⅠ/Ⅲ类结节恶性风险评估及原因分析
3
作者 虞红珍 李明 +5 位作者 解翔 蓝晓锋 徐天宇 黄山 王弦 冯振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 探讨仅因滤泡细胞数量不足产生的甲状腺BethesdaⅠ、Ⅲ类诊断的发生率、恶性风险度(risk of malignancy, ROM);并从超声与组织结构角度分析其细胞量不足与结节结构特性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 目的 探讨仅因滤泡细胞数量不足产生的甲状腺BethesdaⅠ、Ⅲ类诊断的发生率、恶性风险度(risk of malignancy, ROM);并从超声与组织结构角度分析其细胞量不足与结节结构特性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临床资料,复阅仅因滤泡细胞数量不足的BethesdaⅠ/Ⅲ类结节纳入分析,以BRAF V600E(+)或术后病理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为恶性标准,统计此二类诊断的发生率、ROM值;并配对细胞量充足的BethesdaⅡ/Ⅵ类结节作为对照组资料,对比分析两组超声特征及病理组织图像。结果 甲状腺结节BethesdaⅠ/Ⅲ类病例数、发生率及ROM值分别为39/160、3.3%/13.5%、38.5%/59.4%。其中C-TIRADS≥4b结节发生率、ROM值(22.4%、67.6%)均高于C-TIRADS≤4a类结节(12.7%、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细胞量充足的BethesdaⅡ/Ⅵ类结节相比,BethesdaⅠ/Ⅲ类结节与结节过小(最大径<5 mm)、垂直位生长(纵横比≥1)及乏血供(无或少血流信号)呈显著相关性(r=0.131、-0.230、0.237,P=0.008、<0.001、<0.001);与病理组织结构的间质弥漫显著纤维化、实质/间质构成比低(约1∶1)显著相关性(r=-0.269、-0.396,P=0.019、<0.001)。结论 甲状腺BethesdaⅠ/Ⅲ类结节ROM值高,BRAF V600E检测是有效的补充辅助诊断工具;当结节过小、垂直位生长、乏血供更易出现细胞量不足的BethesdaⅠ/Ⅲ类诊断,推测与病理组织结构的间质弥漫显著纤维化而实质/间质构成比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细胞数量不足 恶性风险度 Bethesda/Ⅲ类诊断 C-TIRADS BRAF V600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治疗决策专家共识
4
作者 张瑜 李梦侠 +1 位作者 孙建国 重庆肺癌精准治疗协作组(CPLOG)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03-713,共11页
尽管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可通过手术治疗实现治愈的恶性肿瘤,但其5年复发率仍高达10%~29%,5年总生存率仅为77%~93.7%。因此,迫切需要更好的治疗策略来进一步提高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局部... 尽管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可通过手术治疗实现治愈的恶性肿瘤,但其5年复发率仍高达10%~29%,5年总生存率仅为77%~93.7%。因此,迫切需要更好的治疗策略来进一步提高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阶段取得了重大突破。既往认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从辅助化疗中获益有限,但Ⅰ期患者能否从围术期靶向、免疫治疗中获益尚未有确定性结论。因此,针对目前Ⅰ期NSCLC围术期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围术期靶向或者免疫治疗适应证的选择与优化、单纯治疗或者联合治疗的方案的制定及优化策略、围术期靶向或者免疫治疗的最佳时限等问题,重庆肺癌精准治疗协作组开展集中论证,对这些关键问题给出了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围术期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和抗着丝点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病中的应用
5
作者 姚佳佳 杨海山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c)患者血清中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抗Scl70抗体)及抗着丝点抗体(ACA)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21年12月于青海省中医院确诊为SSc的84例患者,将其分别根据抗Scl70抗体和ACA表达情况进行分组...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c)患者血清中抗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抗Scl70抗体)及抗着丝点抗体(ACA)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21年12月于青海省中医院确诊为SSc的84例患者,将其分别根据抗Scl70抗体和ACA表达情况进行分组。比较抗Scl70抗体阴性组和抗Scl70抗体阳性组抗核抗体(ANA)高滴度(≥1∶320)的阳性分布,以及各组患者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器官受累及临床疗效等情况。结果:抗Scl70抗体阳性组中ANA高滴度患者阳性率、高密度脂蛋白(HDL)、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WBC计数、免疫球蛋白A(IgA)、IgE、糖类抗原199(CA199)、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率等均高于阴性组;但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低于阴性组及患者病程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CA阴性组比较,ACA阳性组患者指端硬化及肺动脉高压发生率较高,且病程较长;但肺纤维化发生率较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抗Scl70抗体和ACA的检测对SSc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较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病 抗拓扑异构酶抗体 抗着丝点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FV基因Ⅰ/Ⅱ型重组毒株与基因Ⅰ型、Ⅱ型高毒力毒株的致病力试验数据比较
6
作者 戈胜强 左媛媛 +5 位作者 常星 巩明霞 刘春菊 于小静 李金明 王志亮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8期72-77,共6页
非洲猪瘟病毒(ASFV)按其毒力分为高毒力、中毒力和低毒力三类。我国现有两类高毒力毒株,分别为2018年传入的基因II型毒株和2021年出现的基因Ⅲ型重组毒株。2023年越南和俄罗斯均发现了基因Ⅰ/Ⅱ型重组病毒,且其全基因组序列与中国分离... 非洲猪瘟病毒(ASFV)按其毒力分为高毒力、中毒力和低毒力三类。我国现有两类高毒力毒株,分别为2018年传入的基因II型毒株和2021年出现的基因Ⅲ型重组毒株。2023年越南和俄罗斯均发现了基因Ⅰ/Ⅱ型重组病毒,且其全基因组序列与中国分离株高度相似。为研究基因Ⅰ/Ⅱ型重组病毒的毒力水平,汇总了中国、越南和俄罗斯开展的重组病毒动物试验数据,并与基因Ⅰ型、Ⅱ型高毒力毒株进行致病力比较。结果显示同等攻毒剂量下,重组病毒导致的死亡起始或终止时间更早,提示其毒力可能更强。本文为非洲猪瘟相关研究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基因/Ⅱ型重组毒株 高毒力毒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江苏湖泊鳙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李大命 刘燕山 +4 位作者 唐晟凯 张增 王超群 穆欢 王华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为掌握江苏湖泊鳙群体的遗传资源状况,利用COⅠ基因序列研究了6个湖泊(太湖、滆湖、长荡湖、高邮湖、洪泽湖和骆马湖)鳙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在分析的630 bp COⅠ基因片段中,碱基A+T含量(55.3%)高于C+G含量(44.7%)。22... 为掌握江苏湖泊鳙群体的遗传资源状况,利用COⅠ基因序列研究了6个湖泊(太湖、滆湖、长荡湖、高邮湖、洪泽湖和骆马湖)鳙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在分析的630 bp COⅠ基因片段中,碱基A+T含量(55.3%)高于C+G含量(44.7%)。223条COⅠ序列检测出14个变异位点,定义9个单倍型,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494~0.66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9~0.0019,总体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576和0.0012,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表明6个湖泊鳙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99.39%),总遗传分化指数为0.0061,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为-0.0228~0.0445,遗传距离为0.0012~0.0027,表明群体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网络结构图显示,单倍型在6个群体中混杂分布,未形成特定的湖泊分支。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分析表明,整个鳙群体经历过显著的种群扩张。结果表明,江苏湖泊鳙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遗传结构趋于同质化,需要采取措施提高鳙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增殖放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弯的诊治要点
8
作者 曹隽 李海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1-306,共6页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可以出现牛奶咖啡斑,丛状神经纤维瘤,骨骼系统畸形等,其中脊柱侧弯是最常见的骨骼合并畸形。儿童NF1脊柱侧弯常伴随脊柱骨骼营养不良性改变,此类脊柱侧弯发病早...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可以出现牛奶咖啡斑,丛状神经纤维瘤,骨骼系统畸形等,其中脊柱侧弯是最常见的骨骼合并畸形。儿童NF1脊柱侧弯常伴随脊柱骨骼营养不良性改变,此类脊柱侧弯发病早,进展快,在造成患者外观畸形的同时,还影响脊柱的正常生长发育,应早期进行干预。可根据脊柱侧弯的部位,类型,程度,结合患者年龄和生长潜力,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在治疗脊柱侧弯的同时,需要注意合并畸形的处理及预防并发症。NF1脊柱侧弯在整体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多学科联合,力争给患者提供规范化,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神经纤维瘤病 脊柱侧弯 诊断 外科手术 保守治疗 药物疗法 多学科诊治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简易评分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1
9
作者 丁珊珊 蒋鹏 +1 位作者 袁瑞 胡琢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6,共7页
目的:构建Ⅰ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简易评分系统为临床提供参考工具。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21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患者复发及死亡相关的影... 目的:构建Ⅰ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简易评分系统为临床提供参考工具。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21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与患者复发及死亡相关的影响因子。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简易评分系统,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评分系统和单一预测因子对患者预后的预测准确度。利用X-title软件确定评分系统的截值点并对患者进行风险分组,比较不同分组患者预后分布情况。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年龄(复发:Waldχ^(2)=4.482,P=0.034;死亡:Waldχ^(2)=8.401,P=0.004)、病理分型(复发:Waldχ^(2)=6.692,P=0.010;死亡:Waldχ^(2)=4.222,P=0.040)、肌层浸润情况(复发:Waldχ^(2)=6.372,P=0.034;死亡:Waldχ^(2)=7.183,P=0.007)、淋巴脉管间隙侵犯(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复发:Waldχ^(2)=13.396,P<0.001;死亡:Waldχ^(2)=8.449,P=0.004)、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复发:Waldχ^(2)=7.679,P=0.006;死亡:Waldχ^(2)=8.532,P=0.003)及P53表达(复发:Waldχ^(2)=7.886,P=0.005;死亡:Waldχ^(2)=7.174,P=0.007)均是患者复发及死亡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6个因素成功构建评估患者预后的简易评分系统,ROC曲线显示评分系统的AUC值大于单一预测因子。X-title软件确定了评分系统的截值点并自动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0~1分)、中风险组(2~3分)及高风险组(4~6分),3组患者之间总体预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简易评分系统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预后 评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氯化钙-甲酸溶剂体系的Silk Ⅰ结构丝素蛋白支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0
作者 翁敏仪 王志伟 +2 位作者 宁晚娥 王倩 黄继伟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首先以氯化钙-甲酸为溶剂溶解脱胶蚕丝,然后采用自制的加湿处理装置对溶解液进行加湿处理,接着将其置于稀碱溶液中进行透析得到丝素蛋白水溶液,最后针对所得丝素蛋白水溶液进行冷冻诱导和冷冻干燥,制备出了具有Silk Ⅰ结构的丝素蛋白支... 首先以氯化钙-甲酸为溶剂溶解脱胶蚕丝,然后采用自制的加湿处理装置对溶解液进行加湿处理,接着将其置于稀碱溶液中进行透析得到丝素蛋白水溶液,最后针对所得丝素蛋白水溶液进行冷冻诱导和冷冻干燥,制备出了具有Silk Ⅰ结构的丝素蛋白支架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分析(TGA)和力学分析等对所得丝素蛋白支架材料的形貌、结构、热稳定性、孔隙率、力学性能和酶降解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丝素蛋白支架材料具有稳定的Silk Ⅰ结构、可调控的孔隙率、酶降解性和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支架材料 Silk结构 氯化钙-甲酸溶剂体系 冷冻干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基于吡啶基配体的Cu(Ⅰ)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11
作者 沈洪杰 苗皓喆 +3 位作者 杨雨荷 李影华 黄德光 张晓峰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5-863,共9页
成功合成了2个新型吡啶基配体:4-[4-(9,9-二甲基-9H-芴-2-基)苯基]吡啶(dmfpp)和9-[4-(吡啶-4-基)苯基]-9H-咔唑(ppcbz),并通过^(1)H NMR和^(13)C NMR进行了表征。将2个吡啶基配体分别与[Cu_(4)(PPh_(3))_(4)I_(4)]按化学计量比反应,合... 成功合成了2个新型吡啶基配体:4-[4-(9,9-二甲基-9H-芴-2-基)苯基]吡啶(dmfpp)和9-[4-(吡啶-4-基)苯基]-9H-咔唑(ppcbz),并通过^(1)H NMR和^(13)C NMR进行了表征。将2个吡啶基配体分别与[Cu_(4)(PPh_(3))_(4)I_(4)]按化学计量比反应,合成了2个双核Cu(Ⅰ)配合物[Cu_(2)(dmfpp)_(2)(PPh_(3))_(2)I_(2)]·2CH_(2)Cl_(2)(1)和[Cu_(2)(ppcbz)_(2)(PPh_(3))_(2)I_(2)](2),并进行了元素分析、荧光光谱、热重、单晶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a=1.85343(3)nm,b=1.26634(2)nm,c=1.83348(3)nm,β=106.3193(18)°,V=4.08224(12)nm^(3)。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94107(4)nm,b=1.12886(4)nm,c=1.69777(6)nm,α=87.775(3)°,β=79.622(3)°,γ=71.418(3)°,V=1.68126(11)nm^(3)。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当温度超过220℃时结构才开始分解。荧光分析显示,在激发波长为370 nm时,配合物1和2均发出绿色荧光。配合物1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为0.02,配合物2的PLQY高达0.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配合物 吡啶基配体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猫疱疹病毒(Ⅰ型)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12
作者 冯可昕 高思璐 +3 位作者 陈梦茹 刘哲 刘家森 曲连东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猫疱疹病毒Ⅰ型(FHV-1)侵入猫上呼吸道系统引发的鼻气管炎是全世界猫科动物中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目前我国分离到FHV-1的报道并不多。本研究采集患呼吸系统疾病猫眼鼻拭子,利用猫肾细胞(F81)分离病毒和纯化,结果显示感染分离产物... 猫疱疹病毒Ⅰ型(FHV-1)侵入猫上呼吸道系统引发的鼻气管炎是全世界猫科动物中常见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目前我国分离到FHV-1的报道并不多。本研究采集患呼吸系统疾病猫眼鼻拭子,利用猫肾细胞(F81)分离病毒和纯化,结果显示感染分离产物的F81细胞出现明显的疱疹病毒细胞病变(CPE),对其细胞培养物上清进行PCR鉴定,目的条带符合预期大小(625 bp)。进一步对该分离株进行IFA鉴定,结果显示感染该分离株的F81与FHV-1多克隆抗体作用后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对分离产物进行超速离心和纯化后经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球形、有囊膜、直径约为200 nm的疱疹病毒样颗粒。将该分离株FHV-1命名为FHV-Q3株。PCR扩增FHV-Q3的gD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测序,结果显示,与NCBI中已登录的FHV-1 gD基因的同源性达99%以上。利用Reed-Muench法测定FHV-Q3的TCID_(50),结果显示FHV-Q3的病毒效价为1.78×10^(6) TCID_(50)/mL。将FHV-Q3株第6代5倍稀释后以滴鼻点眼的方式接种3只3月龄的中华田园猫,同时设置PBS接种的猫作为对照组。于感染后3 d、6 d、9 d、12 d、15 d采集眼鼻拭子并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和评分,感染后16 d剖杀各组猫并取气管、喉、肺,利用qPCR检测病毒载量,同时制作气管和肺脏的病理切片并观察。结果显示,FHV-Q3株感染后会引发典型的鼻气管炎症状,在实验的15 d内无死亡;眼鼻拭子病毒载量最高可达7.9×10^(6)拷贝/μL,组织脏器中喉部的病毒粒子含量最高可达7.9×10^(3)拷贝/mg;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显示,仅肺部有明显的炎症性细胞浸润和肺泡上皮细胞增生。综上所述本研究在猫眼鼻拭子中分离出了FHV-1,该分离株可引起典型的猫病毒性鼻气管炎症状,该结果不仅丰富了我国FHV-1分离株的病毒库,也为今后FHV-1的临床研究以及FHV-1相关生物制品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疱疹病毒 病毒的分离鉴定 致病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膦蒽基Au(Ⅰ)和Ir(Ⅲ)配合物的光化学反应特性与发光行为调控
13
作者 王旭宇 谢欣然 曹登科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3-1522,共10页
合成了膦蒽配体1,8-双(二苯基磷)蒽(Hbdpa)及其配合物[Au(Hbdpa)_(2)]PF_(6)(1)和[Ir(tpy)(bdpa)](PF_(6))_(2)(2),其中tpy=2,2'∶6',2″-三联吡啶。在光照作用下,这些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Hbdpa-2O、[Au(Hbdpa-O)_(2)]PF_... 合成了膦蒽配体1,8-双(二苯基磷)蒽(Hbdpa)及其配合物[Au(Hbdpa)_(2)]PF_(6)(1)和[Ir(tpy)(bdpa)](PF_(6))_(2)(2),其中tpy=2,2'∶6',2″-三联吡啶。在光照作用下,这些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Hbdpa-2O、[Au(Hbdpa-O)_(2)]PF_(6)(1-O)和[Ir(tpy)(bdpa-OH)](PF_(6))_(2)(2-OH)。通过核磁、质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讨论了化合物Hbdpa及其配合物1和2的光化学反应特性以及相关的发光行为调控。研究结果表明,Au(Ⅰ)和Ir(Ⅲ)的配位显著提高了配体Hbdpa的光反应活性。化合物2是首例能发生蒽基去芳构化反应的铱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膦蒽配体 Au()配合物 Ir(Ⅲ)配合物 光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征超混杂复合材料Ⅰ型分层行为的半解析法研究
14
作者 田源灏 周建宏 +8 位作者 杨智宇 丁兆虎 秦旭锋 蔡建 李丹 赵耀辉 徐淑权 白焘 宁慧铭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7-85,共9页
目的以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准确表征超混杂复合材料Ⅰ型分层行为,助力该材料军用包装箱结构设计提质增效。方法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推导超混杂复合材料Ⅰ型断裂韧性与桥接应力的半解析法表达式,利用双悬臂梁试验的载荷-位移数据表征... 目的以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准确表征超混杂复合材料Ⅰ型分层行为,助力该材料军用包装箱结构设计提质增效。方法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推导超混杂复合材料Ⅰ型断裂韧性与桥接应力的半解析法表达式,利用双悬臂梁试验的载荷-位移数据表征超混杂复合材料Ⅰ型分层行为,对比半解析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半解析法的准确性;基于半解析法结果建立的三线性内聚力模型,模拟超混杂复合材料Ⅰ型分层行为,对比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半解析法的准确性。结果半解析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模拟结果和试验载荷-位移曲线之间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结论该半解析法仅需利用双悬臂梁试验载荷-位移数据即可准确表征超混杂复合材料Ⅰ型分层行为,避免目视观察裂纹扩展长度或开展额外试验测试材料参数,有效降低试验成本,减小试验误差,提高表征效率,在超混杂复合材料军用包装箱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混杂复合材料 型分层行为 半解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缺陷C-S-H凝胶相热稳定性的反应分子动力学研究
15
作者 孙明 汤庆印 +2 位作者 郭浩然 王攀 袁雄洲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46-2059,共14页
在高温条件下,C-S-H凝胶中缺陷和受限水的存在显著影响其强度和耐久性。本研究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Ⅰ型缺陷C-S-H凝胶在高温环境下的分子结构特征和反应性。研究发现:温度和Ca/Si比升高导致水分子流动性增强,加速其渗入层状结... 在高温条件下,C-S-H凝胶中缺陷和受限水的存在显著影响其强度和耐久性。本研究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Ⅰ型缺陷C-S-H凝胶在高温环境下的分子结构特征和反应性。研究发现:温度和Ca/Si比升高导致水分子流动性增强,加速其渗入层状结构,降低结构有序性和连通性,引起Q^(1)和Q^(0)增加,削弱C-S-H凝胶的热稳定性;Ⅰ型缺陷使C-S-H凝胶沿层间方向膨胀,且随温度和Ca/Si比升高,膨胀率增大;在高温、高Ca/Si比条件下,水分子反应性增强,促进水解反应和羟基形成,Ⅰ型缺陷快速扩展,显著影响凝胶结构稳定性。本研究成果可为改善混凝土在火灾等极端环境下的性能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H凝胶 高温环境 型缺陷 钙硅比 分子动力学模拟 反应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FAdV-Ⅰ在LMH细胞上的培养特性及不同病毒传代方法的比较
16
作者 黄小洁 吴华伟 +8 位作者 吴思谦 薛麒 廖晓光 陈政谕 孔冬妮 邓永 苏佳 赵炜 刘丹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501,共7页
【目的】研究Ⅰ群禽腺病毒(FAdV-Ⅰ)不同毒株在鸡肝癌(LMH)细胞上的培养特性,比较不同病毒传代方法的优劣,为FAdV-Ⅰ提供更好的传代方法。【方法】将3株FAdV-Ⅰ毒株CELO、GY、TR22-CK8接种在LMH细胞上,并带毒进行传代,通过观察细胞病变... 【目的】研究Ⅰ群禽腺病毒(FAdV-Ⅰ)不同毒株在鸡肝癌(LMH)细胞上的培养特性,比较不同病毒传代方法的优劣,为FAdV-Ⅰ提供更好的传代方法。【方法】将3株FAdV-Ⅰ毒株CELO、GY、TR22-CK8接种在LMH细胞上,并带毒进行传代,通过观察细胞病变,确定带毒连续传代代次;分别用常规方法和冻融方法收获病毒,并测定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TCID50);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尿囊液中添加不同含量的FAdV-Ⅰ,分别经带毒连续传代和冻融继代方法扩繁病毒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检测IBV活疫苗中的FAdV-Ⅰ含量。【结果】接种后,3株FAdV-Ⅰ毒株CELO、GY、TR22-CK8均能在LMH细胞上产生禽腺病毒特征性的细胞病变,但细胞病变产生时间和病变程度不同;带毒传代会导致细胞病变加重,且带毒传代次数不超过3次;冻融继代扩繁的FAdV-Ⅰ含量更高,细胞不易脱落。【结论】FAdV-Ⅰ不同毒株在LMH细胞上的适应性和培养特性不同,冻融继代更适合作为FAdV-Ⅰ的扩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腺病毒 鸡肝癌细胞 细胞培养特性 细胞病变 病毒传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Ⅰ型受体抑制与激活对大鼠硬腭黏膜创伤愈合的影响
17
作者 龙海轮 苏旭 +2 位作者 吾凡别克·巴合提 张勇 陈晓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8,共8页
目的分析大麻素Ⅰ型受体(CBlR)抑制或激活对大鼠硬腭黏膜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大鼠硬腭部黏膜2 mm创伤造模,腹腔注射选择性拮抗剂Rimonabant Hydrochloride(SR141716A)和选择性激动剂Anandamide(AEA)持续7 d,记录创口平面愈合情况,组织... 目的分析大麻素Ⅰ型受体(CBlR)抑制或激活对大鼠硬腭黏膜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大鼠硬腭部黏膜2 mm创伤造模,腹腔注射选择性拮抗剂Rimonabant Hydrochloride(SR141716A)和选择性激动剂Anandamide(AEA)持续7 d,记录创口平面愈合情况,组织学愈合情况,CB1R的表达水平,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组织匀浆的细胞因子浓度。结果CB1R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硬腭黏膜创口的愈合,CB1R抑制的动物伤口出现了明显的愈合延迟,同时伴随着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升高。结论CB1R在大鼠硬腭黏膜创伤过程中表达于周围组织中,降低了局部组织的炎症水平,促进了伤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愈合 大麻素型受体 硬腭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湖南省棉叶蝉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18
作者 刘冰蕾 王永波 +2 位作者 张正云 杨彬 李彩红 《棉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0,共12页
【目的】棉叶蝉(Amrasca biguttula)在湖南省棉田发生日趋严重,旨在解析当地棉叶蝉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方法】2023年在湖南省采集了14个棉叶蝉地理种群样本,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获得的线粒体DNA(m... 【目的】棉叶蝉(Amrasca biguttula)在湖南省棉田发生日趋严重,旨在解析当地棉叶蝉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方法】2023年在湖南省采集了14个棉叶蝉地理种群样本,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获得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 7.0、DnaSP 6.1、Arlequin 3.5和Network 10.2等软件对湖南省14个棉叶蝉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种群动态和系统进化等进行分析。【结果】在140头棉叶蝉个体中扩增获得长度为568 bp的mtDNA COⅠ序列。共检测到14个单倍型(Hap1~Hap14),其中Hap1被所有种群共享,其发生频率达87.86%,是原始单倍型。棉叶蝉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22695,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52,核苷酸平均差异数为0.29625。各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76~0.00709。棉叶蝉群体的遗传分化程度低(遗传分化系数为0.01684),基因交流频繁(基因流为29.19)。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棉叶蝉群体Tajima’D、Fu and Li’s D和Fu and Li’s F中性检验结果均为负值且显著,表明湖南省棉叶蝉种群正在经历扩张。【结论】湖南省棉叶蝉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种群基因交流频繁,遗传分化程度低,群体正在经历扩张,应该采取积极的监测和防控措施,保障湖南省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叶蝉 线粒体CO基因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f支架在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中的应用
19
作者 张雄 何昊 +2 位作者 黎明 李全明 舒畅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Cuff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使用Cuff支架治疗EVAR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 目的:探讨使用Cuff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使用Cuff支架治疗EVAR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70.3±7.1)岁。分析Cuff支架治疗EVAR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24例患者中常规近端Cuff支架置入22例,2例行Cuff支架开窗来保留单侧肾动脉血流。急诊EVAR患者7例。所有患者均获得技术成功,术后23例患者即时Ⅰa型内漏消失,1例有少量Ⅰa型内漏,选择保守治疗观察。24例患者均成功随访,平均随访(39.0±15.1)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无死亡,2例患者出现主动脉再次干预,其中1例患者因胸主动脉溃疡接受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1例患者因Ⅱ型内漏及髂动脉瘤破裂分别接受腹主动脉瘤切除术及髂动脉支架置入术,未发生其他主动脉相关并发症及再次干预。结论:近端加用Cuff支架治疗EVAR术中即时Ⅰa型内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 a型内漏 Cuff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模态数据建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复发预测模型
20
作者 张地 吴毅 +7 位作者 徐瑜 王帅 胡玥 陈滑维 胡那娜 何容 童雪玲 李梦侠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602-1611,共10页
目的 基于术前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信息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用于预测手术切除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复发风险。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经手术病理确诊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7例(入组标... 目的 基于术前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信息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用于预测手术切除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复发风险。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经手术病理确诊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17例(入组标准筛选自778例初筛病例),其中术后5年内复发53例,未复发164例。将病例按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73例)和验证集(44例)。以肺癌原发灶主体作为感兴趣区域(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模型;同时基于患者人口学资料及术前检验等指标建立临床模型。进一步融合两类特征构建融合模型,并通过模型性能比较筛选最优预测模型。结果 本研究通过平扫CT影像特征筛选,最终纳入7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影像模型构建。在6种机器学习模型中,自适应增强算法(adaptive boosting, Adaboost)的训练集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95%CI 0.808~0.923),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2、0.884;验证集AUC为0.806(95%CI0.630~0.983),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5、0.971,综合比较预测性能最好。基于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了4个临床特征参与构建临床模型,在训练集中AUC为0.874(95%CI 0.821~0.928),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7、0.891;验证集中AUC为0.813(95%CI 0.677~0.948),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36、0.600。进一步通过特征级融合策略整合影像组学与临床特征后,融合模型在训练集AUC达到0.953(95%CI 0.924~0.983),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4、0.860;在验证集AUC达到0.852(95%CI 0.729~0.976),准确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82、0.629,预测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结论 融合术前CT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风险因素构建的联合模型,可为评估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内的复发风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机器学习 计算机断层扫描 5年复发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