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 test to investigate reasonable reactive artificial boundary in shaking table test with a rigid container 被引量:2
1
作者 LEI Ming-feng ZHOU Bo-cheng +3 位作者 LIN Yue-xiang CHEN Fu-dong SHI Cheng-hua PENG Li-m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210-220,共11页
When conducting dynamic test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by a rigid container, reasonabl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one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accuracy of test results, especially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 When conducting dynamic tests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by a rigid container, reasonabl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one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accuracy of test results, especially the artificial boundary perpendicular to the excitation direction. On the basis of numerous studies, shaking table tests with four different typical boundaries are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The tests consider the seismic intensity and seismic wave types. Then, the simulation effects of the four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evaluated from four aspects as follows: the differential rate of peak acceleration, acceleration curve, similarity of Fourier frequency spectra, and uneven soil settlement in rigid container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ion effects of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nature of the boundary material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eismic intensity, types of seismic waves, and filter characteristic of the filling medium in container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 three types of boundary condition, foamed polyethylene shows the best simulation effect and its effect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in earthquake intensity.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studie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boundary effect, the principle for the selection of boundary material type and the thickness of boundary material a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are then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king table test artificial boundary conditions rigid contain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 with comprehensive search mechanism for numerical optimization 被引量:5
2
作者 Mudong Li Hui Zhao +1 位作者 Xingwei Weng Hanqiao Hu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5年第3期603-617,共15页
The artificial bee colony (ABC) algorithm is a sim- ple and effective glob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hich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pract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of various fields. However, the algorithm is... The artificial bee colony (ABC) algorithm is a sim- ple and effective glob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 which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pract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of various fields. However, the algorithm is still insufficient in balancing ex- 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put forward an improved algorithm with a comprehensive search mechanism. The search mechanism contains three main strategies. Firstly, the heuristic Gaussian search strategy composed of three different search equations is proposed for the employed bees, which fully utilizes and balances th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three different search equations by introducing the selectivity probability P,. Second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arch accuracy, we propose the Gbest-guided neighborhood search strategy for onlooker bees to improve the exploitation performance of ABC. Thirdly, the self- adaptive population perturbation strategy for the current colony is used by random perturbation or Gaussian perturbation to en- hance the diversity of the population. In addi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initial population, we introduce the chaotic opposition- based learning method for initializ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 based on 27 benchmark func- tion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especially for solving high dimensional and complex function optimization problems, has a higher convergence speed and search precision than ABC and three other current ABC-based algorith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bee colony (ABC) function optimization search strategy population initialization 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axial compression strength for artificial frozen clay with thermal gradient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晓东 周国庆 陈国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218-225,共8页
A series of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for frozen clay were performed by KoDCGF (freezing with non-uniform temperature under loading after K0 consolidation) method and GFC (freezing with non-uniform temperature wit... A series of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for frozen clay were performed by KoDCGF (freezing with non-uniform temperature under loading after K0 consolidation) method and GFC (freezing with non-uniform temperature without experiencing Ko consolidation) method at various confining pressures and thermal gradi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riaxial compression strength for frozen clay in KoDCGF tes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but it decreases as the confining pressure increases further in GFC test. In other words, the compression strength for frozen clay with identical confining pressur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rmal gradient both in KoDCGF test and GFC test. The strength of frozen clay in KoDCGF test is dependent of pore ice strength, soil particle strength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soil skeleton and pore ice. The decrease of water content and distance between soil particles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pore size and the increase of contact area between particles in KoDCGF test, which further results in a higher compression strength than that in GFC test. The compression strength for frozen clay with thermal gradient can be descried by strength for frozen clay with a uniform temperature identical to the temperature at the height of specimen where the maximum tensile stress app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frozen clay triaxial compression test thermal gradient STRENG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cuum Dielectric Recovery Characteristics of a Novel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 Breaker Base on Artificial Current Zero 被引量:20
4
作者 JIANG Zhuangxian ZHUANG Jinwu WANG Chen WU Jin LIU Luhui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I0021-I0021,204,共1页
为了保证新型强迫换流型真空直流限流断路器关断短路电流的可靠性,对该型断路器分断过程的真空介质恢复特性进行研究。设计了与断路器关断过程等效的介质恢复试验方案,通过等效试验结果和理论推演公式的拟合,得到了新型强迫换流型限... 为了保证新型强迫换流型真空直流限流断路器关断短路电流的可靠性,对该型断路器分断过程的真空介质恢复特性进行研究。设计了与断路器关断过程等效的介质恢复试验方案,通过等效试验结果和理论推演公式的拟合,得到了新型强迫换流型限流断路器真空灭弧室触头打开过程的动态介质强度恢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减小燃弧能量、提高触头运动速度可提高真空灭弧室介质的临界击穿电压;综合考虑燃弧时间与燃弧能量及触头开距的关系,随着燃弧时间的增加,真空灭弧室临界击穿电压先减小后增大。所得介质恢复规律可以作为新型断路器优化设计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电流开关 电路断路器 限流断路器 真空灭弧室 恢复特性 介质 人工 直流电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可信存档策略研究——基于对电子档案“四性”的思考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玉珏 樊静雅 温翰英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9,共8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深刻变革,更多人智协同的记录成为档案新的来源,传统的电子档案“四性”已难以覆盖对其可信管理的要求。论文从新语境下档案记录形成主体与形成逻辑的变迁出发,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深刻变革,更多人智协同的记录成为档案新的来源,传统的电子档案“四性”已难以覆盖对其可信管理的要求。论文从新语境下档案记录形成主体与形成逻辑的变迁出发,探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进入档案范畴所带来的挑战。基于此,对包括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与安全性在内的电子档案的“四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内涵变迁进行辨析,并从延伸控制链条、强调信息披露与应用技术手段三个方面提出应对途径,以适应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可信管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电子档案 四性检测 档案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试验测试技术研究现状、挑战与展望
6
作者 孙波 郑凯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85-1906,共22页
数字试验测试融合多种数字化理论和技术在数字空间中完成试验测试,是数字时代试验测试发展的新形态。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测试对象的特点,梳理了各时期试验测试技术的核心特征,展示了试验测试技术体系的范式变迁;探讨了信息时代测试对象... 数字试验测试融合多种数字化理论和技术在数字空间中完成试验测试,是数字时代试验测试发展的新形态。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测试对象的特点,梳理了各时期试验测试技术的核心特征,展示了试验测试技术体系的范式变迁;探讨了信息时代测试对象对试验测试提出的新需求,并阐释了新形势下数字试验测试的内涵;围绕数字试验测试“设计-建模-实现-应用”全流程技术体系,提出了关键技术突破方向,并指出了从“实测”向“智测”转变过程中数字试验与测试面临的挑战;对数字试验测试在理论、人才、标准和产业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测试 数字试验测试 测试对象 试验设计 试验数据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地下水回灌模型试验研究
7
作者 曾超峰 陈宏波 +5 位作者 王硕 薛秀丽 蔡钢 朱彤 韩磊 徐长节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6-1544,共9页
基坑降水会引发基坑周围环境显著沉降,地下水回灌则常用来限制抽水引起的沉降;然而,在实际回灌工程中,往往需要预先开展多组回灌试验来测试回灌效果,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正式的回灌运行方案;如果能在实验室环境中对各种回灌工况进行缩尺物... 基坑降水会引发基坑周围环境显著沉降,地下水回灌则常用来限制抽水引起的沉降;然而,在实际回灌工程中,往往需要预先开展多组回灌试验来测试回灌效果,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正式的回灌运行方案;如果能在实验室环境中对各种回灌工况进行缩尺物理模拟,将有助于更加经济且高效地确立回灌优化方案。以天津某地铁基坑工程为背景开展了基坑抽水与回灌室内模型试验,探讨了在实验室尺度下再现实际基坑地下水回灌的可行性;具体地,通过布设水位观测井、位移传感器及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了基坑抽水与回灌过程中坑内外水位变化、围护结构侧移和其两侧水土压力变化及坑外地表沉降,探讨了不同回灌量条件下水位及坑外地表沉降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①实验室尺度下的基坑抽水-回灌试验可较好地再现实际基坑抽水与回灌所带来的水位下降与抬升;②在坑外紧邻基坑围挡处进行回灌时,回灌井底部附近水压力明显增大,由此可诱发相应位置处围挡向坑内运动并进而导致坑外地面沉降,实际工程中应谨慎确定紧挨基坑围挡处回灌井的回灌量以避免围挡向坑内的大幅偏转及由此带来的沉降增量,对于地表变形需严格控制的工程,不宜将回灌井设置在坑外紧邻基坑围挡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降水 地下水回灌 地表沉降 变形控制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强热镀锌钢丝的腐蚀行为
8
作者 张菊辉 吕刚 +1 位作者 衣存浩 管仲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通过人工配置海水溶液,对超高强热镀锌钢丝(USHGSWs)开展干湿循环盐雾实验,以模拟热带海洋浪花飞溅区环境。基于失重法、腐蚀深度评估钢丝腐蚀程度,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扫描电镜及能谱确定腐蚀产物的晶体结构及元素含量,分析镀锌钢丝在... 通过人工配置海水溶液,对超高强热镀锌钢丝(USHGSWs)开展干湿循环盐雾实验,以模拟热带海洋浪花飞溅区环境。基于失重法、腐蚀深度评估钢丝腐蚀程度,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扫描电镜及能谱确定腐蚀产物的晶体结构及元素含量,分析镀锌钢丝在模拟海洋飞溅区的腐蚀机理。结果表明:腐蚀实验初期,镀锌钢丝表面出现点蚀坑,之后点蚀相连并不断扩展,腐蚀产物主要为NaZn_(4)(OH)_(6)SO_(4)Cl·6H_(2)O、ZnO、Zn_(5)(OH)_(6)(CO3)_(2)。钢丝质量损失率与腐蚀天数符合二次函数,平均腐蚀深度与时间满足幂函数关系。与现有实验结果对比发现,加速腐蚀实验造成的钢丝质量损失及腐蚀深度均较大,相同时间下的质量损失率约为本实验的20.7~25.4倍,腐蚀深度约为本实验的36倍。本研究基于实验建立的海洋飞溅区镀锌钢丝腐蚀动力学模型及生成的腐蚀产物均与实际海洋环境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镀锌钢丝 人造海水 盐雾实验 腐蚀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对人工智能的人文主义短视——或论塞尔的理论局限
9
作者 王峰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4,160,共13页
在人工智能文化领域,一直存在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观念。该观念认为人工智能不具有意识与心灵,无法真正实现思考,只是在模拟思考。哲学家塞尔就是其典型代表。塞尔提出“中文屋”思想实验以反对图灵测试,试图证明机器思考是一场骗局。但... 在人工智能文化领域,一直存在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观念。该观念认为人工智能不具有意识与心灵,无法真正实现思考,只是在模拟思考。哲学家塞尔就是其典型代表。塞尔提出“中文屋”思想实验以反对图灵测试,试图证明机器思考是一场骗局。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塞尔误解了图灵测试,其理论观念存在缺陷。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这一人文主义观念逐渐显现出理论上的短视,然而其影响仍不可忽视。深入分析该观念,提取出其合理之处,揭示其内在悖论,对更新陈旧的人文主义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塑造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新人文主义观念,这可以称为一种后人类文化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文主义 图灵测试 中文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冻结泥炭质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10
作者 屈俊童 王文彬 +3 位作者 浦钧翔 李昱衡 刘新月 刘关栋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研究目的:为研究冻结泥炭质土力学特性,利用改进的TSZ-2型全自动应变控制仪分别对滇池湖相沉积泥炭质土进行不同影响因素下的低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与三轴剪切试验,讨论不同温度、围压、含水率和加载速率对冻结泥炭质土的峰值强度、变... 研究目的:为研究冻结泥炭质土力学特性,利用改进的TSZ-2型全自动应变控制仪分别对滇池湖相沉积泥炭质土进行不同影响因素下的低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与三轴剪切试验,讨论不同温度、围压、含水率和加载速率对冻结泥炭质土的峰值强度、变形模量和软化系数的影响,分析冻结泥炭质土的极限承载能力范围,并引入修正姜永东模型对冻结泥炭质土的偏应力-应变曲线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在不同影响因素下,冻结泥炭质土的峰值强度与围压、含水率、加载速率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2)在试验条件内,冻结泥炭质土的变形模量随着峰值强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软化系数在0~0.544之间波动,偏应力-应变曲线基本表现为应变软化型,而随着围压的增加逐渐向应变硬化型转变;(3)冻结泥炭质土在-15℃~-5℃温度范围内的强度可以满足实际工况对冻结壁承载能力要求;(4)基于修正姜永东模型,构建适合冻结泥炭质土的本构模型,并对结果进行验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5)本研究成果可为湖相沉积软弱土地区冻结法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冻结泥炭质土 无侧限抗压试验 三轴剪切试验 修正姜永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模式厘定及平衡测试
11
作者 夏庆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8,共8页
人工智能包括自动人工智能与自主人工智能两大类。对于自主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认定较为复杂,包括严格责任、自己责任与雇主责任三种模式。具体而言,严格责任要求自主人工智能的创造者承担完全责任,而不管其与人工智能的侵权行为之间是... 人工智能包括自动人工智能与自主人工智能两大类。对于自主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认定较为复杂,包括严格责任、自己责任与雇主责任三种模式。具体而言,严格责任要求自主人工智能的创造者承担完全责任,而不管其与人工智能的侵权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自己责任承认自主人工智能具备独立法律人格,需利用自有财产对损害承担责任;雇主责任观照到人类主体的获利事实,要求创造者与使用者作为雇主,对自主人工智能“雇员”的侵权行为进行赔偿。三种模式各具优势,也存在无法忽视的弊端,自主人工智能侵权责任的承担应当以造成的损害后果是否可预见为指标,也包括为阻止损害发生而采取的技术预防措施。此外,还需考虑自主人工智能接受创造者或使用者的训练时间与强度,以及行业习惯和环境是否对其产生影响等因素,综合认定自主人工智能的侵权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人工智能 严格责任 自己责任 雇主责任 平衡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业智慧考核平台的形成性考核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2
作者 李思琦 刘彩红 +2 位作者 李婷婷 陆萍 高春艳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7-1339,共3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真正了解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将基于学业智慧考核平台的形成性考核应用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的免疫学教学实践,相比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真正了解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将基于学业智慧考核平台的形成性考核应用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的免疫学教学实践,相比于以往的形成性考核,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智慧化平台在教学考核评价方面有诸多优势,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获得很好的反馈,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均有明显提升,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 教学 人工智能 形成性考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人工智能芯片发展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佳青 任大鹏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1,共9页
人工智能(AI)芯片是支撑智能技术发展的核心硬件,其技术进步对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云端智能芯片、边端智能芯片、类脑智能芯片3个方面总结了AI芯片的国际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AI芯片的应用需求,从芯片... 人工智能(AI)芯片是支撑智能技术发展的核心硬件,其技术进步对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云端智能芯片、边端智能芯片、类脑智能芯片3个方面总结了AI芯片的国际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AI芯片的应用需求,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方面梳理了相关产业与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当前,国产AI芯片的性能、技术、产业链存在短板,亟需开展自主创新与产业协同;国产AI芯片开发面临高成本、长周期的挑战,亟需平衡融资压力并积累发展经验;国内AI芯片领域人才短缺,亟需提高培育质量并控制流失率。为此,论证提出了我国AI芯片的发展路径,即突破技术瓶颈、加速产业化、拓展国际化、实施市场扶持,重点采取技术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新型芯片架构和开源产业生态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产教研”融合等举措,以推动我国AI芯片产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芯片 芯片设计 芯片制造 芯片封装和测试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粉细砂层环形排布冻结管冻结温度场及“群管效应”
14
作者 丁明睿 梁荣柱 +6 位作者 李忠超 吴文兵 白天麒 肖铭钊 汪亦显 黄栋 刘海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44-1956,共13页
为研究富粉细砂层人工冻结规律,基于相似准则,设计和开展环形冻结管片排布水平人工冻结试验,探究了冻结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冻胀力发展规律,分析了“群管效应”对冻结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形排布冻结过程可以分为初期冻结、冻结壁... 为研究富粉细砂层人工冻结规律,基于相似准则,设计和开展环形冻结管片排布水平人工冻结试验,探究了冻结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冻胀力发展规律,分析了“群管效应”对冻结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形排布冻结过程可以分为初期冻结、冻结壁交圈、“群管效应”冻结和环内土体完全冻结4个典型阶段。在冻结壁完成交圈后,受“群管效应”的影响,冻结管冷量不断向环内土体叠加,加速冷锋面朝环内土体迅速拓展,冻结管圈内土体冻结温度明显低于管圈外部土体的温度;相比之下,环底和环内土体受到“群管效应”并不明显,而冻结管间距增大会削弱该效应;环底冻结壁完成交圈时间约为环顶的2.2倍,环底冻结壁的平均温度和管圈内土体最终冻结温度分别比环顶高6.1℃和6.6℃;冻结管周围土体冻胀力随冻结时间增加而增大;距离冻结管越近,土体冻胀力越大,冻胀力关于冻结管圈圆心对称分布;管间冻胀力在管圈冻结壁形成过程中迅速增大,管间冻胀力大于管圈外土体冻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层冻结法 模型试验 冻结温度场 群管效应 富水粉细砂层 冻胀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开教学决策的“黑箱”:教师决策自动化评价智能体构建及应用
15
作者 王妤 曾蓓 郭力平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44,共11页
教师决策能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黑箱”技能,因其情境复杂性而长期面临评价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在模拟人类认知过程与处理大规模数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教师决策自动化评价带来新的可能,但其在具体应用中亦面临情境适配不足... 教师决策能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黑箱”技能,因其情境复杂性而长期面临评价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在模拟人类认知过程与处理大规模数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教师决策自动化评价带来新的可能,但其在具体应用中亦面临情境适配不足、专业引导有限以及成本与质量难以兼顾等挑战。基于提示词工程构建的教师决策自动化评价智能体,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教师决策自动化评价智能体包括输入器、生成标准评价器、决策等级评价器与决策评价反馈器四个组成部分,可实现教师情境化决策数据的接入、融合人机智慧的决策评价标准构建、教师决策智能化分级评价以及形成发展导向的个性化反馈。以幼儿园保教活动为案例情境,通过将智能体的评价结果与专家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该智能体在提升评价一致性方面优于传统学科专家,且提示词工程的应用显著增强了GAI与人工评价之间的一致性。此外,该智能体不仅实现了对教师决策能力的自动评价与精准定位,还能够提供蕴含教育智慧、具有专业深度的反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智能体 教师决策 生成式人工智能 提示词工程 情境判断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回弹法预测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MLP-ANN模型
16
作者 李明 窦斌 +4 位作者 朴昇昊 马云龙 王帅 孙左帅 王祥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4,共11页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是岩土工程中的重要参数,合理确定其数值对工程设计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感知机的人工神经网络(MLP-ANN)模型,用于预测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该模型以岩性、节理面、施密特锤回弹高度和纵波波速为输入参数,采...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是岩土工程中的重要参数,合理确定其数值对工程设计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感知机的人工神经网络(MLP-ANN)模型,用于预测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该模型以岩性、节理面、施密特锤回弹高度和纵波波速为输入参数,采用最大最小归一化进行参数标准化,并通过k折交叉验证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为优化模型性能,文章探讨了神经元数量、数据分割比例和激活函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经对比验证,研究确定了最优模型配置:神经元数量为8,训练集与测试集比例为8∶2,激活函数选用Tanh函数。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优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3.500 MPa,均方根误差为5.836 MPa。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误差较小,预测准确率较高,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轴抗压强度 施密特锤实验 人工神经网络 模型评价 回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电网220 kV风电汇集站构网型SVG人工三相短路试验分析
17
作者 彭寅章 王海云 +3 位作者 张宝杰 南东亮 段玉 刘国伟 《全球能源互联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9-477,共9页
随着新能源占比的大幅提升以及发、输、用电各环节电力电子设备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由于缺乏传统常规同步发电机等主动支撑型电压源,系统短路容量、转动惯量下降,频率、电压稳定问题频发,电网稳定性问题日益凸显。对此... 随着新能源占比的大幅提升以及发、输、用电各环节电力电子设备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由于缺乏传统常规同步发电机等主动支撑型电压源,系统短路容量、转动惯量下降,频率、电压稳定问题频发,电网稳定性问题日益凸显。对此,重点围绕构网型静止无功发生器(static var generator,SVG)进行研究。在构网型SVG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新疆电网220 kV风电汇集站构网型SVG人工三相短路试验,系统性地验证了构网型SVG的同步电压支撑、暂态瞬时响应、3倍10 s的过载能力,并总结了计算值与实测值存在误差的影响因素。试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试验表明,构网SVG在短路故障期间,能保持一定的构网特性,具有良好的系统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 构网型SVG 人工三相短路试验 短路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流速度对富水地层冻结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王枫华 闫玥 +3 位作者 吴广磊 朱默林 蔡明迁 马家冲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5,174,共10页
为了研究渗流条件下富水地层的冻结特性,使用了自主设计并制作的双管冻结物理模型试验系统,进行了不同渗流速度下的冻结试验。结果表明:渗流会打破温度场原有的对称性发展,水流将冷量带至下游,导致下游区域降温速率加快,且冻结交圈位置... 为了研究渗流条件下富水地层的冻结特性,使用了自主设计并制作的双管冻结物理模型试验系统,进行了不同渗流速度下的冻结试验。结果表明:渗流会打破温度场原有的对称性发展,水流将冷量带至下游,导致下游区域降温速率加快,且冻结交圈位置向下游偏移;随着渗流速度的增大,冻结壁厚度显著减小,达到冻结交圈所需的时间延长,冻结体的平均温度随之逐渐升高,与已有研究对比,发现地层初始温度和土壤粒径同样是影响冻结壁厚度、交圈时间和冻结体平均温度等指标的重要因素;此外,通过分析交圈时间随渗流速度变化的曲线拟合结果,得出了富水地层中描述渗流速度与交圈时间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基于冻结锋面平均发展速率,确定了在设计条件下极限渗流速度为9.8 m/d。将试验结果与巴霍尔金冻结温度场模型计算出的冻结壁厚度值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模型试验操作及其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速度 人工冻结 渗流场 温度场 冻结壁 模型试验 富水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岩溶地层标准贯入击数神经网络模型
19
作者 严辉 林沛元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21,共17页
潜在岩溶地质灾害威胁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安全及其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标准贯入试验是岩溶地层勘察的必备手段之一,为土层划分、承载力评估、基础选型等提供重要依据。针对传统的标准贯入试验提高工程成本并受操作人员... 潜在岩溶地质灾害威胁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安全及其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标准贯入试验是岩溶地层勘察的必备手段之一,为土层划分、承载力评估、基础选型等提供重要依据。针对传统的标准贯入试验提高工程成本并受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影响较大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快速且准确获取岩溶区土层标贯击数的新方法。以深圳市岩溶区为例,收集了1 006组土层标贯数据,建立了一个11-5-1结构的单隐藏层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仅拥有5个神经元,具有解析解,易于计算。研究结果显示,该神经网络模型的决定系数达到了0.93,表明模型拥有高度的准确性;模型因子平均值为1.04,变异系数介于9%~23%。总体上,模型精度高,预测偏差离散性低。讨论了影响模型稳定性和预测性能的多种因素,如隐藏层神经元数量、数据标准化方法、激活函数选择、数据分割比例和随机抽样效应等。通过在深圳市龙岗区2个独立工程案例的应用,验证了该神经网络模型在工程实践中的实用价值。本研究为未来岩溶区工程勘察方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层 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市 标准贯入试验 人工神经网络 模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丁香酚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20
作者 董晓涵 翟璐 +4 位作者 黄雅丽 杨加成 陈青舟 廖杰 金仁耀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9-350,共12页
为制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抗丁香酚(Eugenol)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丁香酚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本研究采用亲核取代法合成丁香酚半抗原(Eugenol-COOH)并进行质谱(HRMS)鉴定;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丁香酚免疫抗原(Eugenol-BSA)和包被抗原(Eug... 为制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抗丁香酚(Eugenol)单克隆抗体,建立检测丁香酚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本研究采用亲核取代法合成丁香酚半抗原(Eugenol-COOH)并进行质谱(HRMS)鉴定;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丁香酚免疫抗原(Eugenol-BSA)和包被抗原(Eugenol-OVA),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紫外扫描鉴定;利用免疫抗原Eugenol-BSA免疫小鼠,经细胞融合、筛选和克隆,最终得到1株能稳定分泌抗丁香酚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3D9),并准备腹水,利用间接竞争ELISA(icELISA)方法测定腹水效价;对获得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经条件优化建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方法,对试纸条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Eugenol-BSA偶联比约为16∶1,Eugenol-OVA偶联比约为10∶1,完全抗原偶联成功;3D9细胞株的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免疫球蛋白G(IgG1),轻链为κ链;单克隆抗体效价达1×10^(-6);丁香酚浓度与抑制率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9.671lnx+10.539(R^(2)=0.998),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59.2 ng·mL^(-1),表明制备的抗丁香酚单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所制备的胶体金免疫试纸条优化参数为:胶体金标记最适pH值9、0.2 mol·L^(-1)K2CO3添加量12μL、抗体最佳标记量7μg·mL^(-1)、胶体金试纸条的T线消失浓度1.8μg·mL^(-1),该参数下的裸眼检出限0.3μg·mL^(-1)。本研究可为丁香酚的现场检测提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单克隆抗体 人工抗原 胶体金试纸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