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经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镇痛效果
1
作者 黄亚飞 陈桂丽 周伟亚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经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镇痛效果。方法 严格执行纳排标准后前瞻性选取我院2021.02至2022.08期间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纳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TAPB组45例采... 目的 探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经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镇痛效果。方法 严格执行纳排标准后前瞻性选取我院2021.02至2022.08期间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纳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TAPB组45例采用经腹横肌平面阻滞,QLB-LSAL组46例采用经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分析两组患者麻醉情况及术后恢复指标、疼痛及镇静程度、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QLB-LSAL组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术后苏醒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离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TAPB组(P<0.05);QLB-LSAL组术后2h、8h、12h、24h VAS评分均低于TAPB组,术后2h TAPB组Ramsay镇静评分低于QLB-LSAL组(P<0.05),术后8h、12h、24h两组Ramsay镇静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LB-LSAL组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总次数均少于TAPB组,首次按压时间长于TAPB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超声引导下经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应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不仅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镇痛效果,而且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进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全子宫切除术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 镇痛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下“3+1”手术模式治疗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6例
2
作者 马于祺 马云涛 +4 位作者 马雕龙 杨婧 詹渭鹏 蔡辉 狐鸣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3+1”手术模式治疗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median arcuate ligament syndrome,MALS)的可行性。方法2019年6月~2023年10月我们采用机器人辅助下“3+1”手术模式治疗6例MALS。采用机器人辅助“3+1”手术模式(3个机械臂...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3+1”手术模式治疗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median arcuate ligament syndrome,MALS)的可行性。方法2019年6月~2023年10月我们采用机器人辅助下“3+1”手术模式治疗6例MALS。采用机器人辅助“3+1”手术模式(3个机械臂和1个助手孔的四孔操作方法),通过腹腔干血管游离方式,经脾动脉后方入路,解除正中弓状韧带对腹腔干的压迫。结果6例均成功完成机器人辅助下“3+1”模式手术。手术操作时间(包括接机和撤机的时间)38~52 min,平均43.2 min;术中出血量5~25 ml,平均15 ml。术后住院时间6~9 d,平均7.5 d。6例术后随访1~4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月),1例体重未变,5例体重增加1.0~2.0 kg,平均1.5 kg;5例餐后上腹痛症状完全消失,1例症状减轻但未完全缓解。结论机器人辅助下“3+1”手术模式经脾动脉后方入路腹腔干血管游离方式治疗MALS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 机器人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单钠对新生期大鼠弓状核神经元毁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吴开云 李耀斌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73-275,共3页
探讨谷氨酸单钠对新生期大鼠弓状核神经元的损伤作用。方法:将初生 Wistar仔鼠 12只于第 1、 3、 5、7、9天皮下注射 10%谷氨酸单钠 4 g/kg体重,分别存活 5与 10周;对照组的新生期鼠同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探讨谷氨酸单钠对新生期大鼠弓状核神经元的损伤作用。方法:将初生 Wistar仔鼠 12只于第 1、 3、 5、7、9天皮下注射 10%谷氨酸单钠 4 g/kg体重,分别存活 5与 10周;对照组的新生期鼠同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成年鼠注射谷氨酸单钠存活10周。取下丘脑固定,作甲苯胺兰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谷氨酸单钠可选择性地毁损新生期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10周组在核内神经细胞几乎消亡,残存的细胞不超过10%,而紧邻弓状核的下丘脑内侧基底部其它核团未见明显损伤;对照组的新生期鼠和成年鼠均未见弓状核的损伤。结论:谷氨酸单钠对新生期鼠弓状核神经元具有特异性毁损作用,可用作复制毁损弓状核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单钠 弓状核 神经元毁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吕诚 刘曾旭 +4 位作者 熊树明 李耀斌 龙飞 章克萍 石小玉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为探讨弓状核与高血压的关系提供形态学基础。材料和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7只雌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7只雌性正常血压大鼠(WKY)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形态、数目的灰度值进行了观察... 目的:为探讨弓状核与高血压的关系提供形态学基础。材料和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7只雌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7只雌性正常血压大鼠(WKY)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形态、数目的灰度值进行了观察。结果:SHR鼠下丘脑弓核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较密集,以着色深的强阳性细胞为主;WKY鼠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则较稀疏,以着色浅的弱阳性细胞为主。SHR鼠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灰度值低于WKY鼠(P<0.05),而阳性神经元数量高于WKY鼠(P<0.05)。结论:下丘脑弓状核β-内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对高血压的形成和调控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高血压 弓状核 下丘脑 Β-内啡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的衰老性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汪华侨 唐廷勇 潘三强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8-122,共5页
选用青年、中年和老年雄性大鼠各10只,用形态计量学和体视学方法定量分析弓状核神经元年龄性变化结果发现在老年大鼠弓状核、部分暗型和亮型经元内(?)面内质网排列紊乱、缩短和双层膜间隔增宽,线粒体嵴断裂、肿胀和空泡化,溶酶体、微管... 选用青年、中年和老年雄性大鼠各10只,用形态计量学和体视学方法定量分析弓状核神经元年龄性变化结果发现在老年大鼠弓状核、部分暗型和亮型经元内(?)面内质网排列紊乱、缩短和双层膜间隔增宽,线粒体嵴断裂、肿胀和空泡化,溶酶体、微管和颗粒小泡数减少:与青、中年组比较神经元数(0.01mm)分别丢失37和27核仁平均体积缩小30(?)左右;线粒体体密度和脂褐素数增加,但神经元截面积未发生明显变化:核仁样体出现率减少.结果提示,老年下丘脑弓状核已发生衰老性改变,这可能有与老年期机体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功能变化有关,为研究老年下丘脑神经递质失调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 弓状核 神经元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中弓状韧带压迫腹腔动脉多层螺旋CT表现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晚君 徐海 +3 位作者 林秀蓬 吴美仙 沈家亮 赖振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正中弓状韧带(MAL)压迫是引起腹腔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的原因,无症状的MAL压迫腹腔动脉所致狭窄常被漏诊。本文探讨MAL压迫腹腔动脉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本征象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26例MAL压迫腹腔动脉患者,其中11例有临床症状... 目的正中弓状韧带(MAL)压迫是引起腹腔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的原因,无症状的MAL压迫腹腔动脉所致狭窄常被漏诊。本文探讨MAL压迫腹腔动脉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本征象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26例MAL压迫腹腔动脉患者,其中11例有临床症状,15例无临床症状,回顾性分析其多层螺旋CT征象。结果 26例MAL压迫腹腔动脉患者中,14例(53.8%)腹腔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的位置位于L1椎体上1/3;腹腔动脉狭窄组与腹腔动脉无狭窄组间腹腔动脉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征象:26例腹腔动脉狭窄矢状位可见动脉前壁凹陷,典型者呈钩形;横断面21例可见腹腔动脉狭窄、12例带状影;狭窄后管腔轻度扩张20例;有侧支循环8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的位置和MAL压迫腹腔动脉所致狭窄的征象,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动脉 缩窄 病理性 正中弓状韧带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状韧带与肾动脉关系的后腹腔镜肾切除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蒋思雄 杨玻 +11 位作者 鞠红卫 于娜 高春霞 范治璐 孙卫兵 刘志宇 王琦 王梁 于洋 王炜 姜丰泽 关升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弓状韧带的解剖及其在后腹腔镜解剖性肾切除手术中作为肾动脉定位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 2014年7月行后腹腔镜解剖性肾切除术297例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76例,女121例,年龄26~82岁,平均54.6岁。左侧17... 目的探讨弓状韧带的解剖及其在后腹腔镜解剖性肾切除手术中作为肾动脉定位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 2014年7月行后腹腔镜解剖性肾切除术297例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76例,女121例,年龄26~82岁,平均54.6岁。左侧174例,右侧123例。肾癌186例,肾盂癌74例,输尿管癌37例。术中采用“用多少,开多少,宁少勿多”的原则按需打开部分肾后间隙,显露腰大肌、腰方肌及膈肌等后腹腔解剖标志。识别内外侧弓状韧带,以内侧弓状韧带为导向,寻找并显露肾动脉。Hem-o-lok处理切断后,于其内下深面稍做游离,即可显露肾静脉,同法处理,总结后腹腔镜下内侧弓状韧带与肾动脉的解剖定位关系。结果后腹腔镜下可清晰识别三个肌性标志,即腰大肌、腰方肌及膈肌;及二个韧带标志,即外侧弓状韧带及内侧弓状韧带。内外弓状韧带在腔镜下呈现“海鸥”样外观,内侧弓状韧带水平向中线方向走行,正对肾动脉。以内侧弓状韧带为定位标志,297例手术快速寻找肾血管,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因损伤肾血管出血而中转开放的几率。结论遵循“用多少,开多少,宁少勿多”的原则游离肾后间隙能依托肾周自身的悬吊固定结构显露肾血管,减少操作通道的数量;内侧弓状韧带是后腹腔镜上尿路手术中肾动脉的重要定位标志,以之为导引寻找肾动脉,能缩短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肾切除术 肾动脉 肾静脉 弓状韧带 解剖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弓状核和视前内侧区神经元的形态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吴开云 刘福华 高摄渊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7-29,共3页
用雄性大鼠6只.一次性腹腔注射V_D60万单位/kg体重,存活35天(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后,取下丘脑作石蜡连续切片,用体视学方法分析了下丘脑弓状核和视前内侧区神经元的形态参数变化.结果发现:下丘脑区两个核团的神经元体积变小,数目增多,发... 用雄性大鼠6只.一次性腹腔注射V_D60万单位/kg体重,存活35天(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后,取下丘脑作石蜡连续切片,用体视学方法分析了下丘脑弓状核和视前内侧区神经元的形态参数变化.结果发现:下丘脑区两个核团的神经元体积变小,数目增多,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学改变.胸、腹王动脉弹性膜断裂,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明显的动脉粥样斑块.文内对其它形态参数也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弓状核 视前内侧区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形构造带形成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马海勇 罗安湘 +2 位作者 王朝阳 欧阳征健 冯娟萍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52-759,共8页
为研究弧形构造带形成演化特征,以六盘山弧形构造带早古生代晚期形成的弧形构造为例,采用野外面地质调查、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弧形构造带形成规律进行区域块体应力定量化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六盘山弧形构造带受到青藏地块向北... 为研究弧形构造带形成演化特征,以六盘山弧形构造带早古生代晚期形成的弧形构造为例,采用野外面地质调查、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弧形构造带形成规律进行区域块体应力定量化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六盘山弧形构造带受到青藏地块向北东向的推挤,北祁连地块也向北东向位移并推挤北祁连弧后盆地,北祁连弧后盆地被相对坚硬的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阻挡。早古生代晚期六盘山区域北东向挤压的构造应力是早期弧形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构建的古生代晚期的数值模型,进行构造应力与地质块体形变规律数值模拟计算,使地质模型处于平衡状态后获得x方向、y方向位移,在x方向的位移,计算结果显示六盘山区域范围内古生代地质块体向东最大位移约为向北最大位移的25%,位移向量的位移方向总体表现为向北东弧形突起的构造形态。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弧形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定量化分析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构造 六盘山 构造演化 数值模拟 位移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苏仁诺尔成藏系统 被引量:29
10
作者 张吉光 张宝玺 陈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28,59,共5页
苏仁诺尔断隆带位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北部,是晚白垩世以来隆升的断裂构造带,其轴向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东向,北东东段为收敛段,南西段为撒开段,中段弧顶向北西突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该断裂带经历的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由早、... 苏仁诺尔断隆带位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北部,是晚白垩世以来隆升的断裂构造带,其轴向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东向,北东东段为收敛段,南西段为撒开段,中段弧顶向北西突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该断裂带经历的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由早、中期的右旋张扭转为晚期左旋压扭,局部构造和地层的发育时序及岩浆活动时序都有由收敛端向撒开端迁移的规律,因之使其油气成藏系统具有被弧形构造控制的特殊规律性。该断隆带处于烃源岩区,虽缺乏深埋条件,但岩浆活动造成了相对高古地热条件,使上侏罗统南屯组烃源岩成熟、大磨拐河组烃源岩低成熟,形成西部下气(二氧化碳及其它非烃气)上油而东部以油(低熟轻质油)为主的成藏系统,主要有4种成藏模式:侧向运移为主的披覆背斜型,双向运移断块型,垂向运移为主的逆牵引背斜型,侧向运移为主的滑陷背斜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油气藏 油气聚集带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2型糖尿病大鼠弓状核的调整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志诚 孙凤岷 +2 位作者 袁爱红 赵玫 朱苗花 《中国实用医药》 2006年第6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弓状核功能的作用,进一步深化治疗T2DM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方法以普通全阶鼠饲料喂养的大鼠作为正常组,将造模成功的实验性T2DM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针刺组大鼠给以针刺治疗28天,正常组和对... 目的探讨针刺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弓状核功能的作用,进一步深化治疗T2DM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方法以普通全阶鼠饲料喂养的大鼠作为正常组,将造模成功的实验性T2DM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刺组。针刺组大鼠给以针刺治疗28天,正常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每天放入大鼠固定器中适应10分钟,持续28天。采用神经电生理及神经生化技术观察针刺治疗前后T2DM大鼠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及弓状核组织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显著低于正常组水平([3.59±0.92)Hz,(10.32±2.95)Hz,P<0.01],而针刺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12.17±3.54)Hz,P<0.01]。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与FPG、FINS、C-P、Homa-IR均呈负相关,而与ISI和Homa-β呈正相关。结论针刺对T2DM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功能的良性作用可能是纠正胰岛素抵抗和调整异常内分泌代谢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2型糖尿病 弓状核 神经细胞自发放电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Ⅱ期IOL植入术中角膜弧形切开减少散光的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钟毓 廖达思 刘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1236-1238,共3页
目的:探讨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个体化选择角膜弧形切开切口对提高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裸眼视力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患者48例50眼,根据角膜曲率计检查结果以角膜最大屈光力径线方向为中心做巩膜隧道主... 目的:探讨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个体化选择角膜弧形切开切口对提高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裸眼视力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患者48例50眼,根据角膜曲率计检查结果以角膜最大屈光力径线方向为中心做巩膜隧道主切口并在主切口的对侧做角膜弧形切开辅助切口,行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测量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角膜散光及裸视视力。结果:术前、术后3d;1,3,6,12mo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3.18±0.68,-1.56±0.73,+0.87±0.51,+1.21±0.70,+1.33±0.68,+1.48±0.48D;术后3d;1,3,6,12mo的裸眼视力分别为0.5±0.38,0.56±0.23,0.55±0.24,0.52±0.28,0.51±0.25。结论: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角膜弧形切开术有利于提高术后裸眼视力并降低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术前角膜散光,并且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费用低廉等优点,适合在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的无晶状体眼手术矫正视力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囊内摘除术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角膜弧形切开 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血症大鼠弓状核超微结构及神经肽Y神经元的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连仲 韩卉 +2 位作者 黄学应 贾雪梅 汪渊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12-616,共5页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大鼠弓状核超微结构及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实验组大鼠高脂饲料饲养6周测血脂,透射电镜观察弓状核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测量NPY免疫阳性神经元光密度、数量及截面积。结果:实...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大鼠弓状核超微结构及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实验组大鼠高脂饲料饲养6周测血脂,透射电镜观察弓状核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测量NPY免疫阳性神经元光密度、数量及截面积。结果:实验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弓状核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病理学改变。NPY神经元平均光密度、细胞数、截面积减少。结论:高脂血症可诱导弓状核神经元超微结构和NPY神经元改变,为进一步探讨血脂代谢异常与中枢神经的内分泌关系提供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弓状核 神经肽Y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联合垂体后叶素在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4
作者 陈慧 莫志媚 +1 位作者 陈玲 巢月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4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2月于肇庆市广宁县人民医院行剖宫产并因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的产妇52例,其中研究组30例产妇采... 目的探讨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联合垂体后叶素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2月于肇庆市广宁县人民医院行剖宫产并因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的产妇52例,其中研究组30例产妇采用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治疗,对照组22例给予宫腔内纱条填塞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产妇有效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止血时间及子宫切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手术时间、出血量、止血时间及子宫切除率[(44.25±5.73)min、(826±325)mL、(4.37±1.35)min、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8.62±12.48)min、(1985±731)mL、(24.79±3.13)min、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1例产妇诉胸闷,对照组2例产妇诉胸闷。结论采用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免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更好地控制出血量。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 收缩乏力 垂体后叶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氨基-D-门冬氨酸诱导大鼠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和弓状核内c-fos基因表达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东日 李光昭 崔尚允 《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50-553,共4页
实验用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介质N-氨基-D-门冬氨酸诱导大鼠下丘脑内c-fos的表达.N-氨基-D-门冬氨酸注射大鼠皮下后,观察了fos阳性细胞在下丘脑内开始出现与消失的时程相关以及在下丘脑内的分布.结果表明:... 实验用foS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介质N-氨基-D-门冬氨酸诱导大鼠下丘脑内c-fos的表达.N-氨基-D-门冬氨酸注射大鼠皮下后,观察了fos阳性细胞在下丘脑内开始出现与消失的时程相关以及在下丘脑内的分布.结果表明:给N-氨基-D-门冬氨酸后30分开始出现fos阳性细胞,1~2小时达高峰,4~8小时消失.fos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视上核、室旁核和弓状核,视上核和室旁核中fos阳性细胞分别占细胞总数的57.8%和63.6%,在弓状核中占细胞总数的6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后脑 视上核 室旁核 弓状核 c-fos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大鼠下丘脑视上核和弓状核的超微结构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淑琴 朱成 +1 位作者 宋田斌 钱国桢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431-433,共3页
观察老年大鼠下丘脑视上核腹侧大细胞神经元和弓状核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老年大鼠视上核腹侧血管加压素(VP)神经元的胞体较成年鼠大,胞质结构比较致密,内含许多核糖体颗粒,粗面内质网分散成小泡状,神经分泌颗粒增多,溶酶体、线... 观察老年大鼠下丘脑视上核腹侧大细胞神经元和弓状核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老年大鼠视上核腹侧血管加压素(VP)神经元的胞体较成年鼠大,胞质结构比较致密,内含许多核糖体颗粒,粗面内质网分散成小泡状,神经分泌颗粒增多,溶酶体、线粒体、高尔基氏复合体数量都较多.而弓状核内的暗细胞和亮细胞的核糖体减少,高尔基氏复合体和线粒体都变化,还有少数神经元固缩,细胞质内胞器明显减少,呈现变性现象.结果提示:老年期下丘脑视上核VP神经元机能增强;而弓状核内两种细胞都显示机能减弱的征象.老年时下丘脑各核团神经元的这种不协调性变化,可能是动物衰老的一种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上核 弓状核 超微结构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布压力作用下圆弧双铰拱对称和反对称失稳的折迭突变和尖点突变模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潘岳 刘瑞昌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共7页
建立了径向均布压力作用下圆弧双铰拱正对称失稳和反对称失稳的折迭和尖点突变模型,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这两个失稳过程的各种性态,求解拱失稳时的临界荷载,给出拱屈曲后路径与荷载的初步关系。
关键词 圆弧双铰拱 失稳临界力 折失突变 尖点突变 拱形结构 均匀压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对浊积岩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志坤 钟建华 艾合买提江.阿布都热合曼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37,共3页
为解释断层下降盘浊积砂体横向不均一的控制机理,从河125断层几何特征入手,剖析了断层形态与浊积砂体的关系,发现弧形断裂平行于断层走向剖面上为断槽、断脊组合;在垂直于断层走向剖面上断层可分为竖滑段、倾滑段和平滑段三段。生长指... 为解释断层下降盘浊积砂体横向不均一的控制机理,从河125断层几何特征入手,剖析了断层形态与浊积砂体的关系,发现弧形断裂平行于断层走向剖面上为断槽、断脊组合;在垂直于断层走向剖面上断层可分为竖滑段、倾滑段和平滑段三段。生长指数规律为弧中大于弧翼;H/L指数为弧中小于弧翼。断裂的几何学特征与动力学、运动学特征具有相关性,断裂不同位置几何学特征的不同反映了断裂动力学、运动学特征的差异。断层对浊积岩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弧中对应浊积扇最发育区,弧翼为不同浊积扇的分界线;断槽为浊积砂体的补给通道;断脊为扇体不同补给区的分水岭,形成了典型的弧扇对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扇对应 弧形断裂 浊积扇 几何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内固定器设计有关的髋骨弓状线的测量和计算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忠恒 刘丰春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2-473,共2页
目的:为髋臼骨折内固定器的设计提供骨骼标本测算方法和计算式。方法:对髋骨隆起呈弧形的弓状线骨面形态进行观察、标记、分段,常规测出弦长、弧长、弦高等参数,用几何原理推导出计算式,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弓状线外... 目的:为髋臼骨折内固定器的设计提供骨骼标本测算方法和计算式。方法:对髋骨隆起呈弧形的弓状线骨面形态进行观察、标记、分段,常规测出弦长、弧长、弦高等参数,用几何原理推导出计算式,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弓状线外凸弧度分别是:(67.42±11.94)°和(61.41±11.86)°;曲率半径分别是:(45.99±10.43)mm和(55.23±11.22)mm,男女弓状线断面弧后3等分中点的弧度和曲率半径分别是:(144.46±15.21)°、(138.00±16.60)°和(17.16±1.68)mm、(17.93±2.10)mm,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为设计内固定器提供了参数,为骨骼人类学髋骨的性别差异研究补充国人数据和测算方法提供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线 测量 几何计算式 内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游泳运动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内c-fos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迎春 杨桂姣 +1 位作者 李楠 杨李旺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观察持续游泳运动后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内Fos蛋白的时效性表达规律,探讨弓状核在持续运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和持续运动组(n=25),建立持续游泳运动模型,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运动后即刻(0 h),0.5 h,1 ... 目的观察持续游泳运动后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内Fos蛋白的时效性表达规律,探讨弓状核在持续运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和持续运动组(n=25),建立持续游泳运动模型,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运动后即刻(0 h),0.5 h,1 h,2 h,4 h大鼠弓状核内Fos蛋白表达,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和统计学软件进行图像和数据分析。结果①对照组大鼠下丘脑弓状核内Fos阳性神经元极少量散在分布;②与对照组相比,持续游泳运动后即刻1 h内,弓状核F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显著增多(P<0.05),其中即刻即达最大值,0.5 h时Fos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即刻减少(P<0.05),1 h时较0.5 h再次增多(P>0.05)。而后在2 h,4 h Fos阳性神经元数目逐渐回落至正常对照水平(P>0.05)。结论下丘脑弓状核在持续运动后机体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核 游泳运动 c-los基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