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无机肥配施改善辽西北风沙区花生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
1
作者 夏桂敏 樊龙江 +3 位作者 黄亚男 吴毅 郑俊林 迟道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0-460,共11页
为实现辽西北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风沙土花生生长特性、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于2021和2022年在辽西北风沙区开展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单施无机肥(N)、单施有机肥(O)及有机肥和无机肥等氮配施(... 为实现辽西北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风沙土花生生长特性、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于2021和2022年在辽西北风沙区开展田间试验,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单施无机肥(N)、单施有机肥(O)及有机肥和无机肥等氮配施(N+O)对花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N+O、N和O处理在花生生育中期的株高显著高于CK处理,且N+O处理株高在全生育期均显著高于CK处理。N+O处理花针期和饱果期干物质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7.3%和15.8%(2021)及14.6%和13.4%(2022)。N+O处理结荚期和饱果期总氮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0.2%和15.8%(2021),19.6%和13.4%(2022),且饱果期荚果氮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7.4%(2021)和16.9%(2022)。2021年,N+O处理花生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和百仁质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14.1%、10.5%和9.1%。2022年,N+O处理花生蛋白质含量较N处理提高了2.4%。综上,有机无机肥等氮配施处理提高了花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总氮积累,最终提高花生产量并改善花生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有机无机肥配施 生长性状 氮素积累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和施化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洋 龙大勇 +4 位作者 赵娜 杨胜美 王小利 何进 魏晓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78-84,共7页
以贵州安顺大田试验为依托,设置4个处理:不覆膜不施肥(non-F+CK)、不覆膜施肥(non-F+NP)、覆膜不施肥(F+CK)和覆膜施肥(F+NP),探究覆膜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为贵州农田土壤固碳培肥和作物产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以贵州安顺大田试验为依托,设置4个处理:不覆膜不施肥(non-F+CK)、不覆膜施肥(non-F+NP)、覆膜不施肥(F+CK)和覆膜施肥(F+NP),探究覆膜和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为贵州农田土壤固碳培肥和作物产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覆膜或施肥对土壤有机碳(SOC)影响不显著;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覆膜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降低了9.1%和10.2%,施肥使土壤MBC显著增加了8.2%~32.5%;施肥对土壤全氮(TN)的增加幅度在2.9%~76.5%之间,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覆膜处理的TN分别降低了11.4%(P<0.05)和4.4%;与non-F+NP相比,F+NP处理玉米大豆分别增产10.4%和28.6%;SOC与土壤MBC和TN呈正相关,MBC与T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N呈负相关,玉米和大豆产量均与MBC呈显著正相关。综上,覆膜不利于SOC和MBC含量的增加,施肥则相反,将覆膜与施肥相结合可增加玉米和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 施肥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低产田春玉米生长及生产效益的影响
3
作者 范荣 宋亚丽 +2 位作者 王珍 席芳芳 李峰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1157-1161,共5页
为探索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低产田春玉米的最优施肥模式和方法,在有机肥、化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等不同施肥条件下,对春玉米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产量及经济效益开展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减轻玉米病虫害发生,促进植株... 为探索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低产田春玉米的最优施肥模式和方法,在有机肥、化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等不同施肥条件下,对春玉米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产量及经济效益开展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减轻玉米病虫害发生,促进植株生长。各施肥处理均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增产15.28%~85.45%,其中以复合施肥(羊粪+化肥+硫酸亚铁+腐殖酸+生物菌肥)处理折合产量最高,为12497.4kg/hm^(2),较不施肥处理增产85.45%;羊粪+商品有机肥+化肥配施次之,折合产量11830.4kg/hm^(2),较不施肥处理增产75.55%。羊粪配施化肥处理纯收益最高,较不施肥处理和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加了5360.6、3029.6元/hm^(2)。综合考虑产量和经济效益,表现较优的施肥方式是羊粪配施化肥、羊粪+商品有机肥+化肥配施、复合施肥(羊粪+化肥+硫酸亚铁+腐殖酸+生物菌肥),在低产田改良上的保粮增收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春玉米 低产田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化培肥模式调控丛枝菌根真菌促进玉米磷素吸收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港辉 沈一 +3 位作者 王梓轩 卢居勐 孙波 陈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3-582,共10页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从农田生态系统获取养分,是红壤作物吸收土壤磷(P)素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南方红壤生物功能退化、P生物有效性低、作物产量低等问题,如何调控作物根际AMF群落,优化其与宿主的互惠共... 利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从农田生态系统获取养分,是红壤作物吸收土壤磷(P)素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南方红壤生物功能退化、P生物有效性低、作物产量低等问题,如何调控作物根际AMF群落,优化其与宿主的互惠共生关系,是突破红壤区作物P摄取瓶颈的关键。结合红壤旱地生态间作与有机(秸秆、猪粪、生物肥)无机肥料配施的4种多样化培肥措施,基于作物产量和红壤磷素活化水平,筛选最优培肥模式,并进一步利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和显微观察等技术,解析红壤旱地最优培肥措施调控AMF群落组成,揭示优化的AMF群落激发宿主玉米磷素摄取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玉米单作配合常规化肥(Mo+NPK),花生/玉米间作结合秸秆/生物肥的有机无机配施(In+NPKSB)使红壤旱地全磷(TP)提高29.07%、有效磷(AP)提升1.35倍,且增强了玉米根内AMF群落科水平间的联系。该措施AMF定殖率是传统化肥措施的2.24倍,玉米根际酸/碱性磷酸酶(ACP/ALP)活性提高32.18%和41.66%,玉米生物量提高34.98%,产量提高67.27%。研究证实红壤旱地花生/玉米生态间作结合秸秆/生物肥有机无机配施的培肥措施可通过优化玉米根内AMF群落组成,促进土壤P活化,为在红壤旱地因地制宜推广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集成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构建 磷素有效性 多样化培肥 丛枝菌根真菌 有机无机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作高粱产量、养分利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晓红 曹雄 +4 位作者 黄敏佳 张瑞栋 刘静 南怀林 王颂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1-275,共15页
以‘汾酒粱1号’酿造高粱为供试作物,于2018-2021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农家肥羊粪(S)、商品有机肥(C)、S+NPK(SNPK)、C+NPK(CNPK)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连作高粱产量、氮磷钾累积量以及土壤容重... 以‘汾酒粱1号’酿造高粱为供试作物,于2018-2021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农家肥羊粪(S)、商品有机肥(C)、S+NPK(SNPK)、C+NPK(CNPK)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连作高粱产量、氮磷钾累积量以及土壤容重、pH值、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4年NPK、S、SNPK处理的高粱产量较不施肥处理显著提高4.45%~33.60%;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施用农家肥处理的增产效应逐渐明显,连作第4年S处理的高粱产量较其他施肥处理显著增产6.47%~28.69%。S和SNPK处理的产量变异系数较NPK处理显著降低10.64%和6.38%,可持续性指数值分别提高2.53%和1.27%,表明S和SNPK处理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和可持续性。连作第4年S和SNPK处理较NPK处理地上部氮累积量、钾累积量分别提高8.36%、3.31%和3.48%、21.45%,磷的累积量无明显差异,仅分别增加2.22%和0.70%。与NPK处理相比,连作第4年S和SNPK处理的0~20、20~40 cm土层容重分别下降3.78%、4.55%和7.29%、4.31%;SNPK处理明显降低0~40 cm土层土壤pH值;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在SNPK处理下分别增加22.18%~36.71%和9.07%~25.62%;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在S处理下分别增加15.00%~22.37%和41.08%~43.91%。然而连作第4年各施肥处理高粱产量、氮磷累积量出现明显下降,其中产量降低15.57%~32.76%,氮累积量下降12.89%~27.90%,磷累积量下降5.89%~25.82%。综上所述,施用农家肥或农家肥配施无机肥有利于本地区连作高粱的产量稳产和土壤肥力的改善,但以连作年限在3年内为佳。农家肥配施无机肥有利于提高0~20 cm耕层土壤的肥力水平和连作2年内高粱的产量,施用农家肥处理更有利于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肥力水平和连作3年以上的高粱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有机无机肥配施 连作 产量 养分利用 土壤理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SIM模型的旱地春玉米施肥类型及氮肥用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金志强 孙东宝 王庆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224,共11页
为探究玉米高产和减少硝态氮残留的合理施肥模式,通过山西寿阳旱地春玉米田间试验和APSIM模型模拟,研究不同施肥类型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硝态氮残留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3个施肥类型主处理,包括化肥单施、有机无机肥配... 为探究玉米高产和减少硝态氮残留的合理施肥模式,通过山西寿阳旱地春玉米田间试验和APSIM模型模拟,研究不同施肥类型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硝态氮残留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3个施肥类型主处理,包括化肥单施、有机无机肥配施(配施比例1∶1)和有机肥单施;7个施肥梯度副处理,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 kg·hm-2,并利用2019—2021年试验站点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验证。结果表明:APSIM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当地玉米产量和硝态氮残留量状况。各降水年型下,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减少,硝态氮残留量显著增加,氮肥利用率有所降低;相同施肥类型及施肥量下,丰水年的春玉米作物产量最高,硝态氮残留量最低,氮肥利用率最高;相同降水年型及施肥量下,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的春玉米产量最高,硝态氮残留量居中,氮肥利用率最高。相较于化肥单施和有机肥单施方式,有机无机肥配施对于干旱地区玉米产量提升效果更好,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对降水变化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氮肥利用率受降水影响也更小。综上,当施氮量介于148~168 kg·hm-2时,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下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维持在阈值内,春玉米产量可达到理论产量的95%左右,适宜在研究区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硝态氮 氮肥利用率 有机无机肥配施 APSI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及有机替代对新疆棉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罗雪梅 陈明媛 +2 位作者 王宁宁 郭睿 刘建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6,共18页
【目的】“连作+棉秆全量还田+高氮肥投入”是新疆绿洲棉花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研究该体系下减少化肥用量对棉田土壤氮素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以及等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效果,为优化施肥方案,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 【目的】“连作+棉秆全量还田+高氮肥投入”是新疆绿洲棉花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研究该体系下减少化肥用量对棉田土壤氮素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以及等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效果,为优化施肥方案,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和2022年在新疆石河子市二连农试场开展棉花连续定位施肥试验,设置常规施氮量(CF),减施常规氮量的8%(CF-8%)、16%(CF-16%)和24%(CF-24%),在常规氮量下以有机肥替代其中8%(8%OF)、16%(16%OF)和24%(24%OF)的化肥,以及不施氮肥对照(CK),共8个处理。分析不同土层p H、电导率(EC)值、有机质、无机氮和活性有机氮含量、氮转化相关酶活性变化,计算氮肥利用率,并测定棉花产量。【结果】2021和2022年在CF处理基础上减少化肥施氮量,0—20、20—40 cm土层颗粒有机氮(PON)、轻组有机氮(LFON)含量无明显变化,而CF-16%处理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量氮(MBN)占全氮(TN)的比例较CF处理分别提升14.79%和19.88%,0—20 cm土层土壤蛋白酶活性也得到显著增强。CF-24%处理0—2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土壤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较CF处理分别下降了10.78%、16.88%、6.25%。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减少,深层土壤中累积的NH_(4)^(+)-N与NO_(3)^(-)-N含量降低,减氮处理中CF-16%处理较CF处理的增产率最高,达6.59%。与CF处理相比,16%OF、24%OF处理显著提高了20—40 cm土层土壤p H,0—20和20—4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了23.44%和12.99%、31.74%和20.14%,土壤EC值分别下降了7.74%和4.72%、5.64%和7.02%,能够改善棉田土壤环境。16%OF处理0—40 cm各土层颗粒有机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两年平均较CF处理分别增加了24.01%和29.15%、18.95%和55.32%,颗粒有机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全氮中的占比分别增加了16.32%和32.42%,而24%OF处理的轻组有机氮含量、LFON/TN、MBN/TN、C/N在3个有机替代处理中均为最高。16%OF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贡献率、单铃重与产量均高于8%OF和24%OF处理,增产率达17.16%。【结论】适量减施无机氮肥能够减少土壤中无机氮的累积,提升棉花氮肥利用率和产量,以CF-16%处理表现较佳。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够增加土壤中活性有机氮的含量和土壤氮转化酶活性,提高土壤供氮潜力,改善棉田土壤微环境,并通过降低20—60 cm深层土壤中的NO_(3)^(-)-N含量提升棉花氮肥利用率,增加棉花单铃重与籽棉产量,其中16%OF处理为本试验最优处理,棉花增产17.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氮肥减施 有机肥替代 活性有机氮组分 无机氮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的影响
8
作者 徐静雯 钟立强 +3 位作者 张世勇 刘洪岩 陈校辉 王明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3,共8页
为探索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绿色、经济养殖模式,并为其养殖过程的施肥管理提供指导,研究了施肥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的影响。将斑点叉尾鮰分为有机肥组(Y)、无机肥组(W)与对照组(D)共3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养殖实验。实验... 为探索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绿色、经济养殖模式,并为其养殖过程的施肥管理提供指导,研究了施肥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的影响。将斑点叉尾鮰分为有机肥组(Y)、无机肥组(W)与对照组(D)共3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束后,取出肠道内容物,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显示,施肥后斑点叉尾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度均有所降低。在门水平上,3组的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对照组中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与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施肥组(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施肥组中以罗姆布茨菌属(Romboutsia)和苏黎世杆菌属(Turicibacter)为优势菌属;其中,无机肥组中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中的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相对丰度高于施肥组(p<0.05)。经3组菌群差异性分析,无机肥组鱼体肠道中的乳酸菌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肥组中的链球菌属显著下调,降低了斑点叉尾鮰的发病机率。研究表明,在斑点叉尾鮰养殖中混合施加有机与无机肥料,能有效促进其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肠道菌群 有机肥 无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土壤无机碳库的影响
9
作者 曾婷婷 王路明 +3 位作者 杨康 胡春胜 李晓欣 董文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34-2044,共11页
长期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农田土壤无机碳库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华北农田1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6个施肥处理[对照(CK)、单施氮肥(N)、单施化肥(NPK)、氮肥配施有机肥(MN)、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和化肥配施秸秆(SNPK)]对土... 长期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农田土壤无机碳库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华北农田1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6个施肥处理[对照(CK)、单施氮肥(N)、单施化肥(NPK)、氮肥配施有机肥(MN)、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和化肥配施秸秆(SNPK)]对土壤碳库分布及其相关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长期外源有机物料添加使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平均提高45%;MNPK处理使40~50 cm土层的土壤无机碳(SIC)含量提高21%,而SNPK处理使50~60 cm土层的SIC含量降低28%。土壤pH和水分条件是SIC变化的关键因素,同时SOC含量、有机物料投入量、土壤母质等因子共同影响该过程;秸秆分解会产生有机酸和CO_(2)并促进本底SOC矿化产生更多CO_(2),进而导致土壤pH显著下降,这是SNPK处理导致深层SIC显著损失的主要原因。综上,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积累,而化肥配施秸秆则可能导致深层无机碳的损失,这不仅为揭示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后土壤碳库的转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评估SIC在土壤碳储存中的关键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秸秆还田 有机肥料 次生碳酸盐 化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无机肥配施水溶性有机肥对大棚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任宇泽 申丽霞 +2 位作者 刘淑慧 尹航 续佳浩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103,共8页
为探究无机肥配施水溶性有机肥对大棚生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生菜为试验材料,研究CK(不施肥)、T1低浓度无机肥(N 160 kg/hm^(2)、P_(2)O_(5)80 kg/hm^(2)、K_(2)O 80 kg/hm^(2))、T2中浓度无机肥(N 320 kg/hm^(2)、P_(2)O_(5)160... 为探究无机肥配施水溶性有机肥对大棚生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生菜为试验材料,研究CK(不施肥)、T1低浓度无机肥(N 160 kg/hm^(2)、P_(2)O_(5)80 kg/hm^(2)、K_(2)O 80 kg/hm^(2))、T2中浓度无机肥(N 320 kg/hm^(2)、P_(2)O_(5)160 kg/hm^(2)、K_(2)O 160 kg/hm^(2))、T3高浓度无机肥(N 480 kg/hm^(2)、P_(2)O_(5)240 kg/hm^(2)、K_(2)O 240 kg/hm^(2))、T4低浓度无机肥+低浓度水溶性生物有机肥(300 kg/hm^(2))、T5低浓度无机肥+中浓度水溶性生物有机肥(600 kg/hm^(2))、T6低浓度无机肥+高浓度水溶性生物有机肥(900 kg/hm^(2))对生菜生长的影响,对生菜的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单株鲜重、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产量、灌溉水分生产率、偏肥生产率、硝酸盐含量、V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进行监测分析,并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进一步确定适宜生菜生长的施肥模式。结果表明:无论是单施无机肥还是无机肥配施水溶性生物有机肥,都可以显著提高生菜的株高、最大叶面积、单株鲜重、SPAD值和产量。在生菜品质方面,单施无机肥会增加生菜硝酸盐的含量,生菜的V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无机肥配施水溶性生物有机肥条件下的生菜品质指标。通过采用隶属函数值分析法,对上述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T6是最好的配施方式,是最适宜滴灌大棚生菜生长的施肥模式,较对照组CK相比,产量提高了28.81%,VC含量提高了30.45%,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25%,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39.10%。本试验可以实现无机肥减量增效,缓解农业污染,达到节水节肥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可为山西省大棚生菜生产模式下的施肥模式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生菜 无机肥减施 水溶性生物有机肥 蔬菜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喀斯特山区朝天椒生物效应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11
作者 郑博文 张萌 +6 位作者 江友峰 芶久兰 杨明开 顾小凤 程利芳羽 宋南伶 张迪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121,共8页
为探究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贵州喀斯特山区朝天椒的应用效果,采用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化学肥料(CF,N-P_(2)O_(5)-K_(2)O为15-15-15)、有机无机复混肥1(OIF1,N-P_(2)O_(5)-K_(2)O为12-5-10,有机质≥30%)、有机无机复混肥2(OIF2,N-P_... 为探究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贵州喀斯特山区朝天椒的应用效果,采用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化学肥料(CF,N-P_(2)O_(5)-K_(2)O为15-15-15)、有机无机复混肥1(OIF1,N-P_(2)O_(5)-K_(2)O为12-5-10,有机质≥30%)、有机无机复混肥2(OIF2,N-P_(2)O_(5)-K_(2)O为8-3-6,有机质≥40%)对贵州朝天椒产量、品质、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施用OIF1和OIF2两款有机无机复混肥使朝天椒鲜椒产量和干椒产量分别提高5.86%~21.93%和3.34%~16.36%。同时,2023年OIF1和OIF2处理的还原糖含量较CF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41.05%和31.88%,而且2023年OIF1和OIF2处理的硝酸盐含量也显著降低了26.41%和32.24%,差异均显著。此外,有机无机复混肥OIF1和OIF2的施用在促进辣椒养分积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方面也起到了积极影响。综合来看,施用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朝天椒生产能力和肥料效应具有积极作用,可作为贵州喀斯特山区朝天椒提质增产的一种有效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糟有机无机复混肥 朝天椒 产量 品质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区农田土壤AM真菌对长期有机无机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田霞 王媛 +2 位作者 张雨 郭蓉 马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7-308,共12页
AM真菌群落动态变化对于长期有效的土壤生态系统管理非常重要。为揭示旱作区农田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对长期有机、无机培肥管理的响应机制,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基于连续11年的定位试验及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不施肥(T0)、长期单... AM真菌群落动态变化对于长期有效的土壤生态系统管理非常重要。为揭示旱作区农田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对长期有机、无机培肥管理的响应机制,利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基于连续11年的定位试验及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了不施肥(T0)、长期单施化肥(T1)、长期化肥与牛粪有机肥(T2)和长期化肥与羊粪有机肥(T3)对土壤的影响,比较了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间的差异,探究了驱动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的土壤环境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效应。结果表明:随培肥时间延长,与T0处理相比,T2、T3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pH显著下降(P<0.05);与2018年相比,2021年的T0、T1和T3处理土壤全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球囊霉属(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是土壤AM真菌的优势属,但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从优势属变为非优势属。近明球囊霉属较球囊霉属和类球囊霉属相对丰度而言,更容易受长期培肥影响而发生显著改变。连续有机无机肥配施到2018年后,T2、T3处理的土壤近明球囊霉属和两性球囊霉属(Ambispora)的相对丰度与T0间有显著差异(P<0.05);培肥至2021年后,T2、T3处理土壤近明球囊霉属和两性球囊霉属的相对丰度与T0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培肥时间延长,不同处理间土壤AM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差异消失。NMDS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培肥改变了土壤AM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但T2与T3处理间土壤AM真菌群落相似性较一致。连续培肥改变了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驱动AM真菌群落变化的土壤环境因子由土壤全氮、pH转变为土壤全磷。长期有机无机培肥没有同步提升土壤全磷、速效钾等主要理化性状。随培肥年限增加,驱动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的土壤因子发生了显著改变,AM真菌群落会随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倾向于更加敏感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真菌 多样性 群落组成 有机无机肥配施 旱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素萍 杜雷 +7 位作者 张贵友 黄翔 姜利 程维舜 罗茜 陈钢 张利红 洪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43-146,共4页
为了阐明水稻生长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湖北武汉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包括推荐施肥和不同梯度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促进水稻增产... 为了阐明水稻生长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湖北武汉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包括推荐施肥和不同梯度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促进水稻增产3.49%~18.43%,等养分量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水稻增产5.63%~14.43%,有机肥替代30%化肥氮可以达到较高的产量水平。不同施肥对水稻品质指标无明显影响,优化施肥促进氮素、磷素和钾素的积累量分别增加1.03%~6.21%、16.32%~65.87%和2.11%~19.92%。有机肥替代30%化肥氮素时,水稻植株氮素和磷素积累量最大,有机肥替代15%化肥氮时,植株钾素积累量最大。优化施肥之后,化肥施用量降低0.89%~46.66%,与推荐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的化肥施用量降低了15.37%~46.16%,综合考虑各方面经济因素,有机肥替代30%化肥经济效益最高,比农民习惯施肥增收6140.38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机无机肥配施 产量 品质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潮土麦田肥力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14
作者 张钊 张贵龙 +2 位作者 汤秋香 闫雪影 张艳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7-1076,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淮海潮土区麦田肥力和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优化施肥措施、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和保障作物高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方法】基于天津潮土区连续12年的施肥处理定位试验,设置施肥处...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淮海潮土区麦田肥力和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区域优化施肥措施、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和保障作物高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方法】基于天津潮土区连续12年的施肥处理定位试验,设置施肥处理为对照(CK,不施肥)、单施有机肥(M)、化肥减量50%配施有机肥(MF_(1))、常量化肥配施有机肥(MF_(2))、单施化肥处理(F)。【结果】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麦田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提升土壤肥力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M、MF_(1)、MF_(2)和F处理土壤有机质增幅分别为92%、48%、78%和20%。MF_(1)处理孕穗-成熟期叶片氮素含量显著降低,促进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起到增产作用。MF_(1)、MF_(2)处理冬小麦产量分别达到6467和6345 kg/hm^(2),较F处理提高12%和9%。【结论】施用化肥115 kg/hm^(2)、有机肥15000 kg/hm^(2)的配施模式能够较常规模式降低化肥投入15%,并保持冬小麦产量稳定,可作为黄淮海平原潮土区冬小麦农田的推荐施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机无机肥配施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土壤养分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15
作者 候丽丽 王伟 +1 位作者 崔新菊 周大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45-1852,共8页
【目的】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有机肥替代25%化肥(CF+M25)、有机肥替代50%化肥(CF+M50)、有机肥替代75%化肥(CF+M75)、单施有机肥(M)6个... 【目的】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有机肥替代25%化肥(CF+M25)、有机肥替代50%化肥(CF+M50)、有机肥替代75%化肥(CF+M75)、单施有机肥(M)6个处理,在小麦返青、拔节、开花、灌浆期采集0~20 cm耕层土壤,分析小麦各生育时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条件下土壤酶活性与小麦产量、土壤养分的内在关系。【结果】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CF+M25和CF+M50处理使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增加;单施有机肥处理使冬小麦产量降低,比25%、50%、75%有机肥替代处理分别降低16.2%、15.9%和16.8%;CF+M25处理和CF+M50处理全氮含量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小麦各生育时期速效钾含量以单施有机肥处理最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并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297.5 mg/kg,比常规施肥处理显著提高50.5%;土壤酶活性均与有效磷含量达极显著相关水平,与速效钾之间未达显著相关水平。【结论】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冬小麦产量之间密切相关,有机肥配施30%左右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冬小麦 产量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对新植甘蔗生产影响的Meta分析
16
作者 周健平 韦慧明 +5 位作者 杨业彬 邓思 覃耀冠 苏小茴 何可 韦开军 《中国糖料》 2024年第4期78-90,共13页
【目的】通过整合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为甘蔗绿色施肥及高效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甘蔗”“产量”和“有机肥”等为关键词相互组合后进行文献检索,并提取相应数据。采用Meta分... 【目的】通过整合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为甘蔗绿色施肥及高效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甘蔗”“产量”和“有机肥”等为关键词相互组合后进行文献检索,并提取相应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以单施化肥处理为对照,选择反应比作为效应值,整合分析有机无机配施对新植甘蔗生产的综合影响,及影响甘蔗产量效应的因素。【结果】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提高新植甘蔗的农艺性状、产量和蔗糖分,其中甘蔗产量和蔗糖分的增长率(Z)分别为10.72%和2.33%。2003—2023年,有机无机配施对甘蔗的增产效应显著;除了云南蔗区,其余4省(自治区)蔗区甘蔗增产效应显著;有机无机配施在5种常见蔗田土壤中均对甘蔗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应,且土壤pH和肥力越低,增产效果越显著。在5个中国内地主栽甘蔗品种中,有机无机配施对‘云蔗08-1609’的增产效应最高(Z=22.94%),对‘新台糖22号’的增产效应最低(Z=7.99%);动物源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甘蔗的增产效应(Z=13.13%)要优于植物源有机肥与化肥配施(Z=11.48%);有机无机配施对甘蔗的增产效应随种植行距和无机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当种植行距>1.15 m,无机氮肥施用量>300 kg/hm2时甘蔗的增产效应达到最高,分别为Z=15.79%、Z=13.62%。【结论】有机无机配施能够显著提高新植甘蔗的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是一种高效的施肥技术。同时,有机无机配施对新植甘蔗的增产效应受种植年份、种植区域、土壤类型和理化性质、种植品种和栽培措施的显著影响,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有机无机配施 META分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配施有机物料对潮土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17
作者 边思文 章可奕 +1 位作者 王亚萌 田秀平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6-11,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在配施油菜绿肥、有机肥和玉米秸秆的4个磷水平潮土上种植冬小麦,采用顾益初-蒋柏藩法对冬小麦种植前和收获后土壤中无机磷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有机物料对潮土无机磷组分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 采用盆栽试验,在配施油菜绿肥、有机肥和玉米秸秆的4个磷水平潮土上种植冬小麦,采用顾益初-蒋柏藩法对冬小麦种植前和收获后土壤中无机磷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研究了有机物料对潮土无机磷组分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中无机磷各组分含量均显著增加,不同磷水平配施有机物料,土壤中无机磷各组分含量除Fe-P降低外,其余各组分含量均增加,增施有机物料降低了土壤C_(a10)-P的比例,土壤有效磷含量与C_(a2)-P、C_(a8)-P、Al-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无机磷各组分对有效磷含量的直接贡献顺序为:C_(a2)-P>Al-P>C_(a8)-P>O-P>C_(a10)-P>Fe-P,说明在本区域C_(a2)-P作为主要的有效磷源,与单施磷肥相比,磷肥与有机物料配施显著增加了冬小麦产量及地上部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有机物料 无机磷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温室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1
18
作者 张红梅 金海军 +2 位作者 丁小涛 余纪柱 郝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47-253,共7页
蔬菜生产过量使用有机肥也会影响蔬菜的生长、降低蔬菜的品质。本项目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一定养分量投入中,在黄瓜上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最佳配比。试验采用泡沫槽栽培,所有供试肥料均以底肥形式一次性施入。结果表明,施有机肥30 t/... 蔬菜生产过量使用有机肥也会影响蔬菜的生长、降低蔬菜的品质。本项目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一定养分量投入中,在黄瓜上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最佳配比。试验采用泡沫槽栽培,所有供试肥料均以底肥形式一次性施入。结果表明,施有机肥30 t/hm2+无机肥0.9 t/hm2的处理和施有机肥45 t/hm2+无机肥0.45 t/hm2的处理严重抑制了黄瓜定植初期的生长,降低了前期单株产量和果实中Vc、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硝酸盐含量。单施有机肥60 t/hm2的处理肥害相对较轻,植株恢复生长较快。单施无机肥1.8 t/hm2的处理和施有机肥15 t/hm2+无机肥1.35 t/hm2的处理植株生长势强,前期单株产量、果实中Vc、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硝酸盐积累量较低,但这两个处理在结果后期发生早衰,导致中后期产量下降。综合生长、产量和品质指标,最优的底肥组合应该是施有机肥15 t/hm2+无机肥1.35 t/hm2的处理,但要注意生长中后期进行追肥,以满足果实生长的营养需求,以期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无机肥 黄瓜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106
19
作者 习斌 翟丽梅 +3 位作者 刘申 刘宏斌 杨波 任天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6-335,共10页
【目的】氮、磷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均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肥料不合理施用,农田土壤中养分大量盈余,在降雨或灌溉条件下易随水流失,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因此,研究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氮、磷... 【目的】氮、磷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均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肥料不合理施用,农田土壤中养分大量盈余,在降雨或灌溉条件下易随水流失,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因此,研究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土壤氮、磷淋溶风险的影响,可为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渗滤池法,对华北地区玉米季氮磷淋溶状况连续5年进行监测,具体施肥处理如下:对照(不施用氮肥,P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与NPK处理等氮量,SW)、有机肥无机肥料配施(用猪粪中氮替代50%NPK处理中氮用量,SNP)。采集120 cm处淋溶水,测定氮、磷含量,研究在总氮投入量相同条件下,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及土壤剖面120 cm处氮磷淋溶的影响。【结果】1)有机无机肥料配施(SNP)处理,可以保证玉米较高产量,5年平均产量较单施化肥处理(NPK)提高10.3%。2)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可以显著减少总氮(TN)淋溶量,SNP处理较NPK处理减少71.4%;NPK处理淋溶水中NO-3-N浓度显著高于SNP处理,其平均浓度分别为54.93 mg/L、13.47 mg/L。3)在等氮量投入条件下,有机肥的投入带入了大量磷素,单施有机肥(SW)较NPK处理总磷(TP)淋溶量增加了0.6倍,分别为0.056 kg/hm2、0.035 kg/hm2;淋溶水中TP浓度分别为0.09 mg/L、0.066 mg/L。在氮磷养分淋溶损失中,NO-3-N占淋溶水TN的80%以上,可溶性总磷(TDP)占淋溶水TP的70%左右。4)在监测淋溶水中,NPK处理NO-3-N平均浓度已超过我国地下水Ⅲ类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SW处理TP平均浓度0.09 mg/L,也高于水体富营养化TP浓度(0.02 mg/L)的临界值,可对水体造成污染。【结论】在氮磷养分淋溶损失中,NO-3-N占淋溶水TN的80%以上,TDP占淋溶水TP的70%左右。采用猪粪氮替代50%化肥氮素的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处理,5年玉米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证明该施肥方法不仅可以确保产量,还可降低氮素淋溶,基本保证淋溶水中NO-3-N浓度低于地下水Ⅲ类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淋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氮素利用率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76
20
作者 李燕青 温延臣 +1 位作者 林治安 赵秉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69-1678,共10页
【目的】不同类型畜禽粪便有机肥在成分和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研究了华北地区主要有机肥与化肥以不同比例配施后,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本地区有机肥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在华北平原冬... 【目的】不同类型畜禽粪便有机肥在成分和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研究了华北地区主要有机肥与化肥以不同比例配施后,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本地区有机肥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进行田间试验。以推荐养分施用量(每季作物N 225kg/hm^2)为基础,设置了1个常规单施化肥处理(CF),12个鸡粪、猪粪和牛粪氮分别与化肥氮配比处理(有机肥氮素占比25%、50%、75%、100%),化肥及3种有机肥的加倍单施处理,同时设1个不施肥处理为对照,共18个处理。分析了作物的氮素吸收量、氮素利用效率,测定了0-20、20-40 cm土层土壤氮、磷、钾含量。【结果】常规施肥量下,单施鸡粪、猪粪、牛粪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NHI)均与化肥处理相当,平均为79.06%;单施牛粪处理的氮素生理利用率(NPE)为64.42 kg/kg,显著高于化肥处理;而单施鸡粪、猪粪处理的NPE与化肥处理相当,平均为55.14 kg/kg。与常规施肥量相比,加倍施用鸡粪、猪粪和化肥处理的显著降低NHI值和NPE值,而加倍牛粪处理的NHI与NPE值没有降低。牛粪、鸡粪、猪粪与化肥配施的处理间NHI与NPE值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且与单施化肥的处理相当。常规施氮量下,单施猪粪、鸡粪处理的氮素偏生产力(PFP)和回收率(NRE)接近,均值为分别39.67 kg/kg和41.85%,达到了单施化肥处理的水平,而牛粪处理的氮素PFP以及NRE仅为29.08 kg/kg和15.6%,显著低于化肥、鸡粪和猪粪处理。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加倍施用牛粪、鸡粪、猪粪和化肥处理的氮素的PFP值平均降低了49.1%,氮肥NRE值平均降低了23.2%。牛粪、鸡粪、猪粪与化肥各配施比例处理的氮素PFP和NRE值均达到了单施化肥的水平。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施没有明显提高土壤全氮含量,但显著提高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单施鸡粪、猪粪处理土壤表层有效磷含量分别是单施化肥处理的5.82和7.06倍。【结论】推荐施肥量下,鸡粪或猪粪单独施用或配施少量化肥氮,牛粪配施75%左右的化肥氮可实现与化肥相当的氮素利用效率,同时提升土壤肥力。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有机肥特性调节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例,实现有机肥的科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类型 有机无机配施 冬小麦 夏玉米 氮素利用效率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