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氮肥精确后移及其机制 被引量:120
1
作者 张洪程 吴桂成 +7 位作者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魏海燕 吕修涛 万靓军 黄银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37-1851,共15页
以早熟晚粳品种武运粳7号、武香粳14、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通过搁田后一次性追肥试验来精确确定高产高效的氮肥后移施用叶龄期;在此基础之上,对氮肥精确后移施用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高产高效机制。结果表明:(1)倒四、倒三叶是早熟... 以早熟晚粳品种武运粳7号、武香粳14、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通过搁田后一次性追肥试验来精确确定高产高效的氮肥后移施用叶龄期;在此基础之上,对氮肥精确后移施用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高产高效机制。结果表明:(1)倒四、倒三叶是早熟晚粳稻最利于高产高效的追肥叶龄期。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倒四、倒三叶追肥群体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高,且结实率与千粒重均可稳定在正常水平;从群体生长发育来看,倒四、倒三叶追肥群体茎蘖消长平缓,高峰苗适中,成穗率高(80%左右),生育中、后期氮肥累积量大,适宜叶面积指数高,群体光合势强,干物质积累多,最终产量高,氮素当季利用率亦高。(2)较之常规施氮模式,氮肥精确后移模式产量显著高,氮素当季利用率、生理利用率、施氮增产力以及表观生产力均显著高,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则略低,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表现显著增产增效。其高产高效机制为,既能巩固穗数,又能有效控制无效(低效)分蘖,获取高成穗率,形成足量的群体有效穗数;既能攻取大穗,又能防止群体叶面积过度增长,于生育中期形成较高且适宜的叶面积指数与配置良好的冠层结构,具有较高粒叶比,使抽穗期群体干物质数量足且质量优;既能提高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又能协调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以强源畅流促进群体库容的有效充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精确后移 高产高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中国大陆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分析 被引量:193
2
作者 于飞 施卫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11-1324,共14页
利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研究时间为2004年以来的中文氮肥效应研究相关文献及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三大粮食作物可获得的不施氮肥的基础产量可达到施氮条件下最高产量的67.9%~75.9%;... 利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研究时间为2004年以来的中文氮肥效应研究相关文献及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三大粮食作物可获得的不施氮肥的基础产量可达到施氮条件下最高产量的67.9%~75.9%;根据施氮量与相对产量的回归方程,水稻、小麦、玉米的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246、250、274kghm-1。近10年我国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有所提高,水稻、小麦、玉米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39.0%、34.8%、29.1%,农学效率分别为12.7、9.2、11.1kgkg-1;氮肥表观利用率较2001—2005年统计结果提高6.8百分点,基本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35%)。三大粮食作物的氮肥施用量与氮肥偏生产力的相关性均可以用幂指数方程拟合,且拟合效果均较好,水稻R2=0.8489,小麦R2=0.6575,玉米R2=0.7917,偏生产力是现阶段评价氮肥料效应的适宜指标。综合考虑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要求和氮肥利用率,本研究认为180~240kghm“的施氮量是目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较适宜的施氮量范围。这与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区域大配方与施肥建议》的推荐施氮量有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表观利用率 氮肥农学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粮食作物 适宜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油菜施钾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洋洋 鲁剑巍 +4 位作者 邹娟 王筝 任涛 李小坤 丛日环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5,共5页
通过总结2004/2005~2006/2007年3个年度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10个省(市)的72个田间试验数据,以产量、增产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生理利用率及表观利用率等指标分析了长江流域施钾增产效果及钾肥利用率,以期为油菜进一步增产提... 通过总结2004/2005~2006/2007年3个年度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10个省(市)的72个田间试验数据,以产量、增产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生理利用率及表观利用率等指标分析了长江流域施钾增产效果及钾肥利用率,以期为油菜进一步增产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油菜施钾效果显著,与对照不施钾处理相比,施用钾肥油菜籽平均增产量为349 kg hm-2,平均增产率为19.8%,其中增产率小于5%的试验数占总数的20.8%,另外,油菜籽增产率随着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升高而明显下降;施钾处理油菜地上部钾素积累量比不施钾处理显著增加38.1%;钾肥的平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生理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1.1、2.9、8.5 kg·kg-1和46.7%.综合结果表明,在施用氮、磷及硼肥基础上增施钾肥能够明显提高油菜地上部的生物量及钾素的累积,从而增加油菜籽产量,且根据基础地力及油菜对钾的需求规律而合理施肥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油菜 增产率 钾肥农学效率 钾肥偏生产力 钾肥生理利用率 钾肥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分施氮肥对新麦草种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江生泉 李德荣 +3 位作者 韩建国 刘富渊 张泽宏 王赟文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12-517,共6页
本文研究了春季分施氮肥对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Fisch.)Nevski)肥料利用率、种子产量构成要素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旨在提高种子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春季总施氮量为200 kg/hm2N的条件下,返青期和抽穗初期分次施肥(1:... 本文研究了春季分施氮肥对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Fisch.)Nevski)肥料利用率、种子产量构成要素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旨在提高种子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春季总施氮量为200 kg/hm2N的条件下,返青期和抽穗初期分次施肥(1:1),种子产量达到2761.8 kg/hm2,较春季不施肥处理、返青期和抽穗期一次施肥分别增产117%、113%和61%;与返青期施氮肥相比,抽穗初期施氮肥表现出小穗数/生殖枝和小花数/小穗增加,而生殖枝数/m2和种子数/小穗略有减少;而返青期和抽穗初期分施氮肥可以发挥两个时期的施氮肥效应,种子产量构成要素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最高;返青期与抽穗初期分施氮肥处理的种子生产氮素利用效率与返青期一次施肥的效果相当,但其氮肥表观回收率更高,抽穗初期一次施肥处理的干物质量和种子生产效率,以及氮肥表观回收率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麦草 氮肥 种子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肥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褐土区冬小麦养分平衡施肥参数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杜君 孙克刚 +4 位作者 白由路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王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3-1122,共10页
【目的】利用养分平衡法原理,研究各养分平衡施肥参数,建立以土壤有效养分测定为基础的我国褐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简捷快速、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国北方褐土区冬小麦的施肥与生产。【方法】通过对多年多点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 【目的】利用养分平衡法原理,研究各养分平衡施肥参数,建立以土壤有效养分测定为基础的我国褐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简捷快速、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国北方褐土区冬小麦的施肥与生产。【方法】通过对多年多点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分别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养分平衡施肥参数,主要研究土壤环境、产量水平等因素对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冬小麦每百千克小麦产量养分吸收量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变化,因此忽略其变化将其定为常数,即氮(N)、磷(P2O5)和钾(K2O)分别为3 kg、1.2 kg和2.8 kg。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幂指数负相关关系。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肥料养分当季利用率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对数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有效养分测定为基础的我国褐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结论】由于养分平衡模型的作物推荐施肥量是根据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来计算的,在利用该模型进行施肥推荐时,研究的关键点应该是如何准确确定模型中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当季利用率等参数,以便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在北方褐土区建立了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肥力测定为基础,具有氮、磷和钾全定量特性的小麦测土推荐施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平衡法 测土配方施肥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和追肥方式对玉米中玉15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牛斌 刘社平 王激清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44-1847,共4页
利用玉米中玉15为研究材料,研究了氮肥用量和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处理与N0(不施氮肥)地上部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施氮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氮素积累量在不同生育期的分布和不同追肥方式对玉米... 利用玉米中玉15为研究材料,研究了氮肥用量和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氮处理与N0(不施氮肥)地上部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施氮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氮素积累量在不同生育期的分布和不同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大喇叭口期是玉米最高需肥时期,在这个时期追肥可以使玉米产量获得显著提高。通过中玉15在不同施氮量下产量变化曲线可以求得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为155.2kg·hm-2,同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中玉15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均呈降低的趋势,因此优化氮肥施用量才能获得最高的氮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玉米 中玉15 产量 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杂交水稻品种氮肥利用效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利 余延丰 +7 位作者 游艾青 范先鹏 熊桂云 费震江 刘凯 陈志军 丁亨虎 李辉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34-1837,共4页
以湖北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两个水稻品种培两优986和培两优3076为材料,研究了其在中氮和较高氮水平下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结果表明,在中氮水平下,两个品种的氮肥利用率都相对较高,达27%;而在较高氮水平下,两个品种的氮肥利用率都比较... 以湖北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两个水稻品种培两优986和培两优3076为材料,研究了其在中氮和较高氮水平下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结果表明,在中氮水平下,两个品种的氮肥利用率都相对较高,达27%;而在较高氮水平下,两个品种的氮肥利用率都比较低;在两个供氮水平之间氮肥农学效率培两优986没有差异,而培两优3076则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两优3076 培两优986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氮肥农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硫配施对冬小麦氮硫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赵玉霞 周芳 +2 位作者 李雪芳 李娜 王林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20-1028,共9页
采用二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氮硫配施对冬小麦氮硫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施氮量[kg(N)·hm-2]设75(N1)、108(N2)、187.5(N3)、267(N4)和300(N5)5个水平,施硫量[kg(S... 采用二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氮硫配施对冬小麦氮硫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施氮量[kg(N)·hm-2]设75(N1)、108(N2)、187.5(N3)、267(N4)和300(N5)5个水平,施硫量[kg(S)·hm-2]设75(S1)、97.5(S2)、150(S3)、202.5(S4)和225(S5)5个水平,组成N4S4、N4S2、N2S4、N2S2、N5S3、N1S3、N3S5、N3S1、N3S39个处理。结果表明:拔节期至开花期是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硫积累的高峰期,积累量分别占全生育期内干物质和氮、硫积累量的43.33%-48.42%、28.71%-44.77%和40.11%-50.43%。氮素向籽粒的转运率(63.61%-70.64%)远高于硫素向籽粒的转运率(10.63%-30.98%);氮硫配施促进了小麦花后营养器官氮硫向籽粒的运转,同时增加了总转运量对籽粒氮硫的贡献率。在N2(108 kg·hm-2)和S2(97.5 kg·hm-2)水平,氮硫积累量及转运量随施硫量或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3(187.5 kg·hm-2)和S3(150 kg·hm-2)水平,则随施硫量或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植株体内的氮素和硫素吸收累积量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综合考虑氮素(硫素)表观利用率及生理效率,在施氮量(170.64-204.52 kg·hm-2)与施硫量(97.35-139.32 kg·hm-2)水平下,氮硫肥利用率较高。因此,在冬小麦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氮量和施硫量,充分利用氮硫交互效应,提高氮硫的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氮硫配施 冬小麦 氮素 硫素 积累量 转运 表观回收率 生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筒栽冬小麦施用控释氮肥增产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新民 李见云 +2 位作者 侯彦林 介晓磊 谭金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2-104,共3页
试验研究筒栽冬小麦施用 2种控释N肥结果表明 ,相同灌水量和灌溉次数、施等N量下 ,与施用普通尿素(F1)相比冬小麦施用乐喜施控释N肥 (F2 )和众品控释N肥 (F3 )处理产量均显著提高 ,N素表观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 %~ 10 % (I1)和 13%~ 2 6 ... 试验研究筒栽冬小麦施用 2种控释N肥结果表明 ,相同灌水量和灌溉次数、施等N量下 ,与施用普通尿素(F1)相比冬小麦施用乐喜施控释N肥 (F2 )和众品控释N肥 (F3 )处理产量均显著提高 ,N素表观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 %~ 10 % (I1)和 13%~ 2 6 % (I2 ) ,对冬小麦扎根深度和总根重显著影响为F1<F2 <F3 处理 ,相同灌水量下各处理总耗水量差异较小 ,而水分利用效率为F1<F2 <F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筒栽 控释氮肥 增产效应 水分利用效率 氮素表观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时期对棉花产量效益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茂前 刘冬碧 +3 位作者 熊桂云 余延丰 范先鹏 张富林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5999-6002,共4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施用时期对江汉平原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产量、经济效益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综合考虑棉花产量、经济效益、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等各种因素,...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施用时期对江汉平原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产量、经济效益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综合考虑棉花产量、经济效益、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以及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等各种因素,得到氮肥最佳施用时期为40%基肥+15%苗肥+15%花蕾肥+30%花铃肥,此时子棉产量为5 038 kg/hm2,比对照不施氮增产79.5%、增收15 622元/hm2,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为52.9%;在施氮量不变的条件下,将施氮次数减少为2次,对棉花的产量和收益影响不显著,但棉株吸氮量和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随施氮次数的减少而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 ) 产量 经济效益 氮肥施用时期 氮肥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小麦和油菜氮合理用量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桂云 刘冬碧 +4 位作者 巴瑞先 杨利 张富林 张继铭 余延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094-2096,2100,共4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丹江口库区小麦和油菜的氮合理用量。结果表明,在施用90.0kg/hm2P2O5和75.0kg/hm2K2O基础上,小麦最高产量施氮量和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28.6和205.7kg/hm2;在施用90.0kg/hm2P2O5、75.0kg/hm2K2O和3.0kg/hm2持力...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丹江口库区小麦和油菜的氮合理用量。结果表明,在施用90.0kg/hm2P2O5和75.0kg/hm2K2O基础上,小麦最高产量施氮量和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28.6和205.7kg/hm2;在施用90.0kg/hm2P2O5、75.0kg/hm2K2O和3.0kg/hm2持力硼基础上,油菜最高产量施氮量和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54.0和215.2kg/hm2;当小麦施氮量为150.0kg/hm2时,比不施氮增产79.9%,氮产投比、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为7.18、15.26kg/kg和36.3%,小麦氮吸收总量为142.7kg/hm2,养分吸收量之比为N∶P2O5∶K2O=1.00∶0.34∶0.57;当油菜施氮量为180.0kg/hm2时,比不施氮增产62.7%,氮产投比、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为4.44、4.34kg/kg和21.9%,油菜氮吸收总量为90.5kg/hm2,养分吸收量之比为N∶P2O5∶K2O=1.00∶0.40∶0.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油菜 氮肥用量 产量 经济效益 氮农学效率 氮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玉米和水稻氮合理用量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巴瑞先 刘冬碧 +5 位作者 熊桂云 范先鹏 张富林 张继铭 余延丰 邓劲松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090-2093,共4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丹江口库区玉米和水稻的氮合理用量。结果表明,在施用90kg/hm2P2O5和135.0kg/hm2K2O基础上,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和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76.4kg/hm2和236.2kg/hm2;在施用90.0kg/hm2P2O5、75.0kg/hm2K2O和3.0kg/hm...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丹江口库区玉米和水稻的氮合理用量。结果表明,在施用90kg/hm2P2O5和135.0kg/hm2K2O基础上,玉米最高产量施氮量和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76.4kg/hm2和236.2kg/hm2;在施用90.0kg/hm2P2O5、75.0kg/hm2K2O和3.0kg/hm2大粒锌基础上,水稻最高产量施氮量和最佳经济施氮量分别为213.8kg/hm2和189.6kg/hm2;当玉米施氮量为225.0kg/hm2时,比不施氮增产35.8%,氮肥产投比、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为4.90、11.4kg/kg和29.9%,玉米氮吸收总量为174.9kg/hm2,养分吸收量之比为N∶P2O5∶K2O=1.00∶0.51∶1.01;当水稻施氮量为180.0kg/hm2时,比不施氮增产28.5%,氮肥产投比、农学效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为5.67、12.1kg/kg和39.1%,水稻氮吸收总量为156.1kg/hm2,养分吸收量之比为N∶P2O5∶K2O=1.00∶0.34∶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水稻 氮用量 产量 经济效益 氮农学效率 氮表观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