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wall thickness and material on flame stability in a planar micro-combustor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Lei ZHAO Liang FAN Ai-w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8期2224-2233,共10页
Flame is prone to lose its stability in micro-combustors due to the large amount of heat loss from the external walls. On the other hand, heat recirculation through the upstream combustor walls can enhance flame stabi... Flame is prone to lose its stability in micro-combustors due to the large amount of heat loss from the external walls. On the other hand, heat recirculation through the upstream combustor walls can enhance flame stability. These two aspects depend on the structural heat transfer,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hickness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combustor wall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effects of wall thickness and material on flame stability were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by selecting two thicknesses (δ=0.2 and 0.4 mm) and two materials (quartz and SiC).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δ=0.2 mm, flame inclination occurs at a certain inlet velocity in both combustors, but it happens later in SiC combustor. For δ=0.4 mm, flame inclination still occurs in quartz combustor from a larger inlet velocity compared to the case of δ=0.2 mm. However, flame inclination in SiC combustor with δ=0.4 mm does not happen and it has a much larger blowout limit. Analysis reveals that a thicker wall can enhance heat recirculation and reduce heat loss simultaneously. Moreover, SiC combustor has larger heat recirculation ratio and smaller heat loss ratio. In summary, the micro-combustor with thicker and more conductive walls can harvest large flame stability lim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COMBUSTOR flame stability flame inclination blowout limit heat recirculation heat lo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磷聚氨酯泡沫阻燃性能研究进展
2
作者 蔡锦尚 刘琦 +1 位作者 田华峰 欧阳玉阁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8-185,共8页
高可燃性及燃烧过程中释放的有毒气体严重限制了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安全应用。近年来,含磷化合物作为高效、低烟、环保的阻燃剂在聚氨酯泡沫阻燃改性中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添加型与反应型磷系阻燃剂的结构特征、阻燃机制及其在硬质/软质... 高可燃性及燃烧过程中释放的有毒气体严重限制了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安全应用。近年来,含磷化合物作为高效、低烟、环保的阻燃剂在聚氨酯泡沫阻燃改性中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添加型与反应型磷系阻燃剂的结构特征、阻燃机制及其在硬质/软质聚氨酯泡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在提升泡沫热稳定性、降低热释放速率和抑烟性能方面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探讨了异氰酸酯、多元醇分子结构调控在提升阻燃性能方面的影响。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热点,提出了构建协同高效、绿色可持续阻燃体系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泡沫 磷系阻燃剂 添加型阻燃剂 反应型阻燃剂 协同效应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分层对多级旋流甲烷燃烧流场和火焰结构影响研究
3
作者 张玮杰 何甲文 +5 位作者 张一鸣 李德立 胡光亚 蔡骁 王金华 黄佐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4-1764,共11页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IV)、OH平面激光诱导荧光(OH-PLIF)和CH*化学发光等技术,测量了中心分级旋流燃烧流场、火焰结构和热释放分布,研究了燃料分层对甲烷分级燃烧特性影响规律。实验采用部分预混的甲烷/空气燃料,燃料分层通过调控分层比...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IV)、OH平面激光诱导荧光(OH-PLIF)和CH*化学发光等技术,测量了中心分级旋流燃烧流场、火焰结构和热释放分布,研究了燃料分层对甲烷分级燃烧特性影响规律。实验采用部分预混的甲烷/空气燃料,燃料分层通过调控分层比和全局当量比实现。结果表明,低分层比下燃烧热膨胀使中心回流区(PRZ)沿径向扩张,分层比增加时PRZ可沿径向收缩。分层比增加时,值班级当量比提高、燃料消耗不足,剩余燃料输运至下游与主燃级过量空气反应,导致热释放区向下游迁移,同时在PRZ中也形成小热释放区。研究发现,低分层比下主燃级火焰依赖与值班级火焰融合维持稳定,而随分层比增加,台阶回流区(LRZ)燃烧对火焰稳定也起到关键作用。发现全局当量比与分层比作用相似,它强化燃料分层作用,使值班级混合区增大、燃烧减弱,但也可增强LRZ燃烧,使其对主燃级火焰稳定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多级燃烧 稳定性 燃料分层 粒子图像测速 火焰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油值班火焰和组合钝体氢火焰燃烧动态特性试验
4
作者 过蒙蒙 霍伟业 +2 位作者 林宇震 王柏森 王禹澎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5,共9页
为了探究氢燃料在加力燃烧室中的应用前景,以氢燃料间冷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0.2~0.64 kg/s)空气流量下,煤油值班火焰和组合钝体氢火焰的燃烧动态特性研究。在试验过程中,保持煤油和氢气的热功率相同,测量了模型加力燃烧室内煤油火... 为了探究氢燃料在加力燃烧室中的应用前景,以氢燃料间冷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0.2~0.64 kg/s)空气流量下,煤油值班火焰和组合钝体氢火焰的燃烧动态特性研究。在试验过程中,保持煤油和氢气的热功率相同,测量了模型加力燃烧室内煤油火焰和氢火焰的动态压力信号和火焰图像信号,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经验模态分解和相空间重构对动态压力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本征正交分解对煤油火焰和氢气火焰的OH^(*)图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动压频谱分析可知,随着空气流量的增大,煤油燃烧动压在不断提高,氢气燃烧动压先提高后保持稳定;在相同工况下,煤油的燃烧动压总是高于氢气的;从相空间图分析可知,煤油和氢气的相空间轨迹未形成极限环,但大部分轨迹比较规则有序,从而呈现间歇振荡状态;从本征正交分解结果分析可知,煤油和氢气火焰振荡形态随空气流量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氢气释热率主要受单一火焰振荡形态所主导,而煤油释热率受多种火焰振荡形态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值班火焰 钝体稳定器 氢气燃烧 本征正交分解 经验模态分解 相空间重构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流环境下薄壁壳结构声激振响应特征计算
5
作者 李文为 沙云东 +1 位作者 唐晓宁 杨延泽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1,共9页
针对航空发动机加力燃烧室中钝体径向火焰稳定器典型薄壁壳结构的声激振响应问题,基于耦合边界元/有限元法建立热流环境下声激振响应求解模型,研究了来流温度、声压级、来流马赫数对径向火焰稳定器典型薄壁壳结构声激振响应的影响。结... 针对航空发动机加力燃烧室中钝体径向火焰稳定器典型薄壁壳结构的声激振响应问题,基于耦合边界元/有限元法建立热流环境下声激振响应求解模型,研究了来流温度、声压级、来流马赫数对径向火焰稳定器典型薄壁壳结构声激振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径向火焰稳定器典型薄壁壳结构的总应力呈对称分布,在内面中线-0.43位置处最大;随着来流温度的升高,总应力呈减小趋势,应力集中区域范围缩小,但声压级对应力集中区域范围影响较小,当声压级在148~160 dB范围内时,声压级每提高3dB,总应力和Von Mises Stress峰值应力均增大约1.41倍;当来流马赫数从0.3提高到0.5时,Von Mises Stress峰值应力变化较小,仅增大约0.10%。研究结论可为径向火焰稳定器典型薄壁壳结构热流声激振响应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力燃烧室 火焰稳定器 薄壁壳结构 热声载荷 振动应力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阻燃剂-氮化碳阻燃体系改性ABS制备与性能
6
作者 任佳豪 陈航锋 +2 位作者 王挺 陈伟 黄国波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4,共9页
针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易燃、生烟量大的缺陷,以及膨胀型阻燃剂(IFR)单独使用时需高添加量且导致力学性能劣化的问题,提出通过液相剥离法制备石墨相C3N4纳米片(CN),并将其与IFR(聚磷酸铵、双季戊四醇、三聚氰胺的质量比为2... 针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易燃、生烟量大的缺陷,以及膨胀型阻燃剂(IFR)单独使用时需高添加量且导致力学性能劣化的问题,提出通过液相剥离法制备石墨相C3N4纳米片(CN),并将其与IFR(聚磷酸铵、双季戊四醇、三聚氰胺的质量比为2∶1∶1)复配构建协同阻燃体系,经熔融共混制备ABS/CN/IFR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CN及ABS/CN/IFR复合材料进行微观结构表征,结果表明CN保留三嗪环骨架且C,N元素均匀分布,CN与IFR在ABS基体中分散均匀。结果表明,CN和IFR质量分数分别为1%,20%的复合材料(ABS/CN1/IFR20)拉伸强度达67.4MPa,较纯ABS(58.5MPa)提升15.2%,且高于单独添加IFR或CN的复合材料(61.4,64.2MPa)。ABS/CN1/IFR20复合材料的最大热失重温度由纯ABS的417℃提升至435℃,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烟释放量与ABS相比分别降低45.2%和38.5%,残炭率由纯ABS的1.47%增至15.45%,残炭分析揭示形成了连续致密膨胀且表面相对光滑的炭层。该IFR-CN阻燃体系通过CN的物理阻隔-催化成炭效应与IFR的膨胀协同作用,在降低阻燃剂用量的同时,成功解决了阻燃效率与力学性能难以兼顾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型阻燃剂 C_(3)N_(4)纳米片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复合材料 协同阻燃机制 热稳定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锑阻燃剂对聚氨酯薄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穆佳凡 姜凤阳 +4 位作者 思芳 杨敏鸽 王俊勃 吴灶生 林跃兴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1,共6页
为提升聚氨酯(PU)薄膜材料的阻燃性能,通过采用复配三氧化二锑(Sb2O_(3))和十溴二苯乙烷(DBDPE)组成的协效阻燃体系,制备出不同含量溴-锑复配的PU阻燃透湿薄膜,采用热重分析(TG)、垂直燃烧测试(UL94)分析PU阻燃透湿薄膜的阻燃性,通过接... 为提升聚氨酯(PU)薄膜材料的阻燃性能,通过采用复配三氧化二锑(Sb2O_(3))和十溴二苯乙烷(DBDPE)组成的协效阻燃体系,制备出不同含量溴-锑复配的PU阻燃透湿薄膜,采用热重分析(TG)、垂直燃烧测试(UL94)分析PU阻燃透湿薄膜的阻燃性,通过接触角、透湿率(WVT)研究其疏水性和透湿性,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微观结构,研究不同含量溴-锑复配阻燃剂对PU阻燃透湿薄膜的透湿性、疏水性,阻燃性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溴-锑复配阻燃剂能有效提升PU阻燃透湿薄膜的阻燃性能;当复配阻燃剂含量为28%时,PU阻燃透湿薄膜接触角由112.99°增大到123.69°,提升了9.5%,疏水性增强;PU复合材料的初始热分解温度(Tonset)从235℃提升至271℃,残炭率(600℃)达到22.48%,提高了4.21个百分点,UL94垂直燃烧等级为V-0级;SEM形貌分析中,溴-锑复配阻燃剂含量的增加,其排列从疏松至紧密,阻燃空白区域减少,有利于提升PU阻燃透湿薄膜的阻燃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薄膜 阻燃 透湿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诺数对NH_(3)-CH_(4)预混旋流火焰燃烧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帅瑞洋 王平 +3 位作者 钱伟佳 戴凯论 张泽雨 ROY Subhajit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166,共10页
为了探究管道入口雷诺数(Re,自14600~37400变化)对NH_(3)-CH_(4)预混旋流火焰燃烧特性的影响,固定NH_(3)与CH_(4)的体积流量比为7∶3,预混火焰的当量比为0.85,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大涡模拟(LES)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Re达到14600时,燃烧... 为了探究管道入口雷诺数(Re,自14600~37400变化)对NH_(3)-CH_(4)预混旋流火焰燃烧特性的影响,固定NH_(3)与CH_(4)的体积流量比为7∶3,预混火焰的当量比为0.85,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大涡模拟(LES)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Re达到14600时,燃烧室内出现稳定的预混湍流火焰。随着Re的增加,燃烧室内部的温度和热释放率均增大,火焰变得愈加稳定。旋流器出口形成的旋转火焰能有效提升燃烧稳定性。在相同的旋流数条件下,增加管道入口Re,其燃烧室内流场结构和湍流强度变化不明显,然而在Re=14600工况下更长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抑制主火焰区NO的生成和后火焰区NO的消耗。实验和LES结果均表明,燃烧室出口NO排放量随入口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且两者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室 氨气-甲烷预混火焰 火焰稳定性 一氧化氮排放 大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焰喷雾热解制单原子催化剂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琳茹 赵宁 +1 位作者 王晓波 黄鑫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单原子催化剂兼具100%原子利用率和独特的电子结构,受到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单原子催化剂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在于其规模化制备及在重要工业反应的应用。近年来,火焰喷雾热解法是一种简单、高效、可规... 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单原子催化剂兼具100%原子利用率和独特的电子结构,受到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单原子催化剂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在于其规模化制备及在重要工业反应的应用。近年来,火焰喷雾热解法是一种简单、高效、可规模化制备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策略。本综述对单原子催化剂规模化制备方法和火焰喷雾热解制单原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评述。总结了火焰喷雾热解制Mo、Pt、Pd、La、Zr基单原子催化剂在甲烷无氧转化、CO氧化、CO_(2)加氢制甲醇和光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相比于传统的湿式制备方法,火焰喷雾热解法所制单原子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高温结构稳定性、抗积炭性、各组分的物相及其空间分布可控等优势。对火焰喷雾热解制单原子催化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喷雾热解 单原子催化 规模化制备 催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氧化物对硅橡胶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及燃烧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王鹏举 商珂 +1 位作者 杨进军 王俊胜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122,共6页
采用氧指数仪、垂直燃烧仪、同步热分析仪、锥形量热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系统研究了ZnO、CuO、CeO_(2)、La_(2)O_(3)、ZrO_(2)、Fe_(2)O_(3)、Al_(2)O_(3)等7种过渡金属氧化物(MOs)及其含量对硅橡胶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 采用氧指数仪、垂直燃烧仪、同步热分析仪、锥形量热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系统研究了ZnO、CuO、CeO_(2)、La_(2)O_(3)、ZrO_(2)、Fe_(2)O_(3)、Al_(2)O_(3)等7种过渡金属氧化物(MOs)及其含量对硅橡胶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Os能提升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其中以ZnO的效果最为显著,添加5份后硅橡胶复合材料的LOI数值由24.4提高至27.2;添加MOs后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垂直燃烧等级仍为无级,MOs在改善垂直燃烧性能方面作用不明显;CuO和La_(2)O_(3)会降低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最大热分解温度,而ZnO能提高复合材料的初始热分解温度、最大热分解温度和高温下的残炭等热稳定性相关参数,其中添加5份ZnO的复合材料的初始热分解温度、800℃下残炭分别达到了446.9℃、646.7℃和31.8%;MOs对硅橡胶复合材料的火安全性提升较为明显,添加5份ZnO的复合材料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总产烟量(TSP)分别降低了35.8%和23.4%;除添加5份La_(2)O_(3)降低了S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之外,ZnO、CuO的添加均提升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橡胶 过渡金属氧化物 阻燃性能 热稳定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旋流配置下氨-甲烷-空气预混旋流火焰稳定性和排放特性
11
作者 杨浩杰 刘春雨 +2 位作者 李雪娇 于亮 吕兴才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29-3040,共12页
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低旋流配置对氨-甲烷-空气预混旋流火焰稳定性极限及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旋流配置下,各种工况均表现出较高的污染物排放,尤其是未燃氨、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而低旋流配置显著... 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低旋流配置对氨-甲烷-空气预混旋流火焰稳定性极限及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旋流配置下,各种工况均表现出较高的污染物排放,尤其是未燃氨、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而低旋流配置显著降低了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仅略微缩小了火焰稳定性极限。然而,低旋流配置下的氨-甲烷-空气火焰产生了较高的氧化二氮,这归因于低旋流配置降低了火焰温度,抑制了氧化二氮的热裂解。此外,随着非旋流气流比例的增加,尽管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减少,但火焰稳定性极限显著收缩,这与低旋流下火焰结构和流场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综合而言,低旋流配置在污染物排放与火焰稳定性之间可以达到较优的平衡,适用于需要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燃烧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燃烧 低旋流配置 稳定性极限 火焰拓扑 流动结构 污染物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安全性提升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金博 王学宝 李孝斌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锂离子电池使用的含高挥发性和易燃性有机溶剂电解液引起的火灾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电解液的火灾隐患主要与其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由于在高温条件下以及过充电和机械损伤时不稳定,极易引发热失控,导致电池燃烧或爆炸。综合分析了电... 锂离子电池使用的含高挥发性和易燃性有机溶剂电解液引起的火灾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电解液的火灾隐患主要与其化学性质密切相关,由于在高温条件下以及过充电和机械损伤时不稳定,极易引发热失控,导致电池燃烧或爆炸。综合分析了电解液的火灾危险性及其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影响,从热稳定性、阻燃性和抗过充能力3个方面综述了2019年以来在开发更具安全性的电解液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未来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解液 热稳定性 阻燃性 抗过充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磷超支化半芳型聚酰胺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3
作者 王瑞 邵悦纳 +2 位作者 花胜权 胡盛 谭志伟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3,99,共6页
以四羟甲基硫酸鏻为原料合成三胺甲基氧化膦,并将其和4,4′-联苯二甲酸作为原料合成含磷超支化半芳型聚酰胺。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NMR、碳谱^(13)CNMR、磷谱^(31)PNMR)对三胺甲基氧化膦和含磷超支化半芳型聚酰胺进行结... 以四羟甲基硫酸鏻为原料合成三胺甲基氧化膦,并将其和4,4′-联苯二甲酸作为原料合成含磷超支化半芳型聚酰胺。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NMR、碳谱^(13)CNMR、磷谱^(31)PNMR)对三胺甲基氧化膦和含磷超支化半芳型聚酰胺进行结构表征,并计算聚合物的支化度为0.69。采用热重分析(TG)、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微型量热仪(MCC)对聚合物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磷超支化半芳型聚酰胺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磷超支化聚酰胺 三胺甲基氧化膦 热稳定性 阻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型大豆油基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性能
14
作者 徐明洋 杨富凯 +1 位作者 刘宁宁 徐新宇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共6页
将环氧大豆油与苯基膦酸采用开环反应制备阻燃型大豆油基多元醇Polyol-PPOA,再将Polyol-PPOA和石油基聚醚多元醇(Polyol-330N)按不同配比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异氰酸酯(PM-200)反应,制备阻燃型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RPUF)。分别对Polyol-PPOA... 将环氧大豆油与苯基膦酸采用开环反应制备阻燃型大豆油基多元醇Polyol-PPOA,再将Polyol-PPOA和石油基聚醚多元醇(Polyol-330N)按不同配比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异氰酸酯(PM-200)反应,制备阻燃型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RPUF)。分别对Polyol-PPOA的分子结构、分子量和黏度,RPUF的泡孔结构、表观密度、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进行了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olyol-PPOA质量分数的增加,泡孔数量增加,泡孔尺寸减小,表观密度随着Polyol-PPOA含量的增加而增大。RPUF-PP的压缩强度呈现增大的趋势,当Polyol-PPOA含量为70%时,RPUF-PP4的压缩强度达到0.07 MPa,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在800℃时的残炭率达到15%;RPUF-PP4的LOI值可达24.3%,具有离火自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大豆油 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 阻燃性能 热稳定性 压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ZB协效阻燃发泡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奇 刘杰 +2 位作者 赵雅婷 赵雪松 雷志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4-269,共6页
为了拓宽发泡木塑复合材料(FWPC)的功能性,以沙柳木粉、高密度聚乙烯(PE-HD)为主要原料,纳米炭黑(Nano-CB)为导电填料,聚磷酸铵(APP)和硼酸锌(ZB)作为阻燃剂和抑烟成分进行复配,采用发泡工艺和模压法制备阻燃抗静电型发泡木塑复合材料... 为了拓宽发泡木塑复合材料(FWPC)的功能性,以沙柳木粉、高密度聚乙烯(PE-HD)为主要原料,纳米炭黑(Nano-CB)为导电填料,聚磷酸铵(APP)和硼酸锌(ZB)作为阻燃剂和抑烟成分进行复配,采用发泡工艺和模压法制备阻燃抗静电型发泡木塑复合材料。研究APP/ZB协效阻燃剂质量比对FWPC力学性能、阻燃抑烟性能及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PP/ZB总加入量为20%,质量比为4∶1时,FWPC的各项性能相对较优,静曲强度、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为30.11MPa、2636MPa、14.65MPa和3.72kJ/m^(2),氧指数达27.3%,属难燃级别;与单独加APP时相比,力学性能降低,烟释放速总量降低11.93%,CO产率峰值和平均CO产率分别降低80.6%和49.3%,总失重率从63.53%降至61.42%,热稳定性能提高;FWPC燃烧后炭层表面凹凸不平,复合材料的阻燃和抑烟性能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木塑 力学性能 阻燃 抑烟 热稳定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和碳微球对PC/ABS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小忠 徐娟 李湘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2-166,185,共6页
为研究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TBP)和碳微球(CMS)对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ABS)塑料性能的影响,通过熔融挤出法制备了PC/ABS/TBP/CMS复合材料,利用水平垂直燃烧试验仪、锥形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分析了复合材... 为研究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TBP)和碳微球(CMS)对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ABS)塑料性能的影响,通过熔融挤出法制备了PC/ABS/TBP/CMS复合材料,利用水平垂直燃烧试验仪、锥形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分析了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性能和物理性能。结果表明,TBP可以提高PC/ABS的阻燃性能,但会降低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在PC/ABS中加入质量分数12%的TBP,PC/ABS/TBP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为28.1%,垂直燃烧测试(UL 94)等级达到V-0级(3 mm),相比于PC/ABS,PC/ABS/TBP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下降19.5%,16.6%,17.5%和56.1%,水平方向模后收缩率(PMSH)、垂直方向模后收缩率(PMSv)和熔体流动速率(MFR)提升68.9%,58.1%和196.1%;随着CMS加入量的增加,PC/ABS/TBP/CMS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先升高后下降,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先上升后下降,热性能、刚性和尺寸稳定性逐渐提高;PC/ABS/TBP/5CMS的LOI为33.2%,UL 94等级达到V-0级(2 mm),相比于PC/ABS/TBP,其最大失重温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7.5℃,11.7%,12.2%,14.1%和26.3%,PMSP,PMSH和MFR分别降低32.0%,26.5%和1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 碳微球 阻燃性能 尺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膨胀石墨/硅橡胶泡沫材料制备及其阻燃性能研究
17
作者 彭龙贵 叶瑞瑞 +3 位作者 张亮青 郝方涛 丁治玉 陈姝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6-92,共7页
硅橡胶材料兼具有机材料柔韧性和无机材料的热稳定性,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增长。通过低温法制备了具有优异阻燃性能、较好力学性能、低成本、泡孔结构丰富的可膨胀石墨(EG)/硅橡胶泡沫复合材料,其可有效提高硅橡胶泡沫的阻燃性... 硅橡胶材料兼具有机材料柔韧性和无机材料的热稳定性,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增长。通过低温法制备了具有优异阻燃性能、较好力学性能、低成本、泡孔结构丰富的可膨胀石墨(EG)/硅橡胶泡沫复合材料,其可有效提高硅橡胶泡沫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添加10%EG可以提高硅橡胶泡沫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硬度等力学性能指标,同时硅橡胶泡沫的密度增加,回弹性有所降低。锥型量热仪(CCT)测试表明,EG的添加有助于延迟点火时间(TTI),降低热释放速率(HRR)和总热释放量(THR)等参数,且有助于提高抑烟性能。适量添加EG可以改善硅橡胶泡沫的热稳定性,过量会导致产生“飞灰”现象。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预示着EG/硅橡胶泡沫复合材料由于出色的阻燃性质可在阻燃材料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稳定性 阻燃机理 力学性能 抑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改性环氧树脂的抗紫外老化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明明 王继辉 +3 位作者 倪爱清 陈俊磊 王昌增 邬志超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3,共7页
以阻燃改性环氧树脂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配比的光稳定剂Tinuvin 770和抗氧剂Irganox 1010,研究紫外老化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对紫外老化前后材料的化学结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和热性能等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表明紫外线会破坏阻... 以阻燃改性环氧树脂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配比的光稳定剂Tinuvin 770和抗氧剂Irganox 1010,研究紫外老化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对紫外老化前后材料的化学结构、表面形貌、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和热性能等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表明紫外线会破坏阻燃剂的结构,使得环氧树脂发生降解和氧化。两种助剂的加入使紫外老化后试样的力学性能保留率和阻燃性能得到提升,其中,只添加抗氧剂Irganox 1010的试样在老化28 d后性能表现最优异,拉伸、弯曲强度保留率从未添加助剂试样的80.37%、81.61%分别提升到100.10%、92.50%,极限氧指数(Limiting oxygen index, LOI)由34.4%提升到37.5%,老化后的试样也表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添加抗氧剂Irganox 1010对提升阻燃改性环氧树脂的抗紫外老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老化 环氧树脂 本征型磷系阻燃剂 光稳定剂 抗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油基多元醇改性聚氨酯热稳定性及阻燃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温越琦 张旭 +1 位作者 王志 谢华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165,171,共6页
将大豆油基多元醇以不同的比例添加到石油基多元醇中,得到热稳定性更高和阻燃效果更好的生物基聚氨酯泡沫(PUF)。采用锥形量热法、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法和烟密度测试箱研究了不同比例大豆油基多元醇对PUF阻燃和抑烟性能的影响。... 将大豆油基多元醇以不同的比例添加到石油基多元醇中,得到热稳定性更高和阻燃效果更好的生物基聚氨酯泡沫(PUF)。采用锥形量热法、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法和烟密度测试箱研究了不同比例大豆油基多元醇对PUF阻燃和抑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辐射强度为25kW/m^(2)、35kW/m^(2)和50kW/m^(2)条件下,PUF-S3均具有最好的阻燃效果;添加大豆油基多元醇后样品均表现出两阶段热解,同时PUF-S3热失重5%时的温度比PUF-0高16.49℃;添加大豆油基多元醇样品的最大烟密度均小于PUF-0。在石油基多元醇中添加大豆油基多元醇制备的PUF具有优良的阻燃和抑烟效果,大豆油基多元醇最佳添加量为15%(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泡沫 大豆油基多元醇 阻燃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混策略对聚甲氧基二甲醚/甲醇双燃料燃烧影响的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长通 张韧 +3 位作者 李卫 杨鹏辉 潘家营 卫海桥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9,共9页
基于一台单缸光学发动机,采用高速摄影和瞬态压力同步测量方法,开展了不同掺混策略对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PODE)/甲醇双燃料燃烧及火焰发展特性的影响研究,其中掺混策略包括P/M20(甲醇和PODE以2∶8的体积... 基于一台单缸光学发动机,采用高速摄影和瞬态压力同步测量方法,开展了不同掺混策略对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PODE)/甲醇双燃料燃烧及火焰发展特性的影响研究,其中掺混策略包括P/M20(甲醇和PODE以2∶8的体积比掺混)燃料双喷射模式和缸内直喷PODE引燃预混甲醇混合气的反应活性控制压燃(reactivity-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RCCI)模式。结果表明,对于P/M20燃料双喷射模式,随着气道喷射比例增加,低温反应增强,滞燃期缩短,着火时刻显著提前,进而显著改善了燃烧稳定性;对于RCCI模式,随着气道喷射甲醇占比的增加,滞燃期延长,燃烧相位推迟,峰值压力和放热率均降低,并伴随着燃烧稳定性变差。燃烧可视化显示,两种掺混策略下,随着气道喷射比例的增加,蓝色预混火焰占比增大,最大火焰传播速度降低,由于末端未燃混合气浓度增加,火焰发展由明显的扩散燃烧逐渐转变为末端混合气不断出现新自燃点的顺序自燃模式。对比两种掺混策略可以发现,推迟缸内直喷时刻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燃烧相位,显著改善指示热效率,然而其原因侧重点不同:对于P/M20燃料双喷射模式,提高气道喷射比例可以增强低温放热,促进着火,显著改善燃烧稳定性;对于RCCI模式,其燃烧过程主要位于上止点之后,燃烧相位更接近最佳燃烧相位,进一步减小了传热损失和循环负功,因此其具有更高的指示热效率,也更适合PODE/甲醇双燃料燃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发动机 掺混策略 聚甲氧基二甲醚 甲醇 火焰发展 燃烧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