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曾国藩古文“趣味”说
1
作者 方盛良 代利萍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9,共8页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说的提出,源自其对古文与道统的辩证分析。曾氏“趣味”说得到桐城派后学的积极回应与发展,落实于相关的文学批评与创作上,但其中的礼学思想则多为他们所忽略。曾国藩“趣味”说的提出,在客观上弱化了桐城派古文载道的传统,可视为桐城派重视古文独立价值的关键转捩点,它直接推动桐城派古文在晚清复杂境况中获得新的转机并呈现最后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古文“趣味”说 诙诡之趣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散文研究精细化与本土化的路径探索——以虚字为切入点
2
作者 余祖坤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149,共11页
虚字是中国古代散文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之一,历代文章家、批评家都非常重视其用法。虚字不仅关乎古代散文的声音效果,而且还有助于文章精神意气的传达,有助于文章形成曲折变化的形态,在特定的语境下还能蕴藏丰富幽渺的弦外之音。正因为... 虚字是中国古代散文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之一,历代文章家、批评家都非常重视其用法。虚字不仅关乎古代散文的声音效果,而且还有助于文章精神意气的传达,有助于文章形成曲折变化的形态,在特定的语境下还能蕴藏丰富幽渺的弦外之音。正因为虚字在古代散文作品中具有丰富的功能和意义,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很有必要加强对虚字的分析。这是接续中国古代散文传统,摆脱以往套用西方输入之“内容”“形式”二分的观念,以及仅把虚字视为文章“形式”或“末节”而予以轻忽的旧习,从而彰显本土思维特色和优势,并使研究走向精细化的一个可行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字 古代散文 文法 文本细读 古代文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昌黎”之名:中唐古文圈的内外与渗透
3
作者 王伟 贾淦博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193,共10页
韩愈以“昌黎”为郡望,宋以降学者多将其解为是对门第与郡姓之攀附。其实,若将韩愈此一行为置放于古文兴起并发展的文学背景下予以考量,或可体现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借助新旧文献的梳理参读,通过勾勒早期古文运动参与者之交游,可知韩... 韩愈以“昌黎”为郡望,宋以降学者多将其解为是对门第与郡姓之攀附。其实,若将韩愈此一行为置放于古文兴起并发展的文学背景下予以考量,或可体现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借助新旧文献的梳理参读,通过勾勒早期古文运动参与者之交游,可知韩洄与众多早期古文倡导者过从密切,并存同声相应之谊,将“昌黎韩氏”的名号最早带入古文创作圈。后韩愈兄韩会在大历初依附权臣元载,与同附元载门下之韩洄存同族之谊,在重阀阅之社会背景与古文圈内重士族等时风影响下,韩会始称郡望“昌黎”。韩愈幼孤,生活与文学均受兄长韩会影响极深,故在其初登文坛之创作早期,在文中自称郡望“昌黎”,除却攀附之嫌疑外,尚存赓续其兄文脉、延续家学之用意。职是,韩愈称“昌黎”实汇聚了盛中唐古文发展与家学传递的诸多要素,是研究古文运动的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运动 昌黎韩氏 郡望攀附 古文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精神”的求索——论晚清桐城派的阐释学转型
4
作者 蔡德龙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8,共10页
晚清桐城派因应时代变局,突破经学旧有范式,将经学阐释学朝经典阐释学转化:在阐释路径上,桐城派发扬文人经学传统,倡导并实践阐释的文学路径;在阐释目标上,桐城派由博返约,求经典之大义以求致用;在阐释风格上,追求简约雅洁,与桐城派古... 晚清桐城派因应时代变局,突破经学旧有范式,将经学阐释学朝经典阐释学转化:在阐释路径上,桐城派发扬文人经学传统,倡导并实践阐释的文学路径;在阐释目标上,桐城派由博返约,求经典之大义以求致用;在阐释风格上,追求简约雅洁,与桐城派古文观念相贯通;在阐释对象上,其将经学阐释转换为以古文为核心对象的经典阐释;在阐释目的上,借助中西对比视域,突破朝代断限,对中国文化的连续性特征作出深刻阐释。其将古代经典视为内蕴“精神”的“活”的文本,阐释目的由理学之“天理”转向作为整体的“中国”“精神”之求索。晚清桐城派由此初步建构了自己的经典阐释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吴汝纶 古文 经典阐释学 中国“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熙载《艺概·文概》的史书叙事观
5
作者 周兴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7,共8页
晚清学者刘熙载《艺概》一书,作为一部持论通达的文艺理论著作而深受学界推崇。其中《文概》部分,论先秦至南宋古文,尤重先秦两汉史家之文。史家之文的本质在于通过叙事达到扬善惩恶的目的,这也就意味着史官必须秉持一定的叙事观念来讲... 晚清学者刘熙载《艺概》一书,作为一部持论通达的文艺理论著作而深受学界推崇。其中《文概》部分,论先秦至南宋古文,尤重先秦两汉史家之文。史家之文的本质在于通过叙事达到扬善惩恶的目的,这也就意味着史官必须秉持一定的叙事观念来讲述故事。《文概》对此有深入论述,总括而言,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叙事“主意”的推崇;(2)对“以万物为我”的叙事境界的高扬;(3)对多样叙事技法的总结。这些叙事观念在后世史传文学、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上,得到了极大的传承与发扬,而它恰好印证了中国自古以来文史不分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熙载 《艺概·文概》 史书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旧辞与引古事:萧纲骈文使事用典的文本建构作用
6
作者 钟涛 张利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107,共8页
萧纲作品经常引经据典,尤以骈文使事用典为多。萧纲骈文用典以引成辞的语典为主,典事来源范围广泛又重点突出。使事用典是萧纲骈文文本的重要构建手段,无论是掇取旧辞,还是使用古事,都在内容上拓展了萧纲骈文的表现疆域,令其内涵更绚烂... 萧纲作品经常引经据典,尤以骈文使事用典为多。萧纲骈文用典以引成辞的语典为主,典事来源范围广泛又重点突出。使事用典是萧纲骈文文本的重要构建手段,无论是掇取旧辞,还是使用古事,都在内容上拓展了萧纲骈文的表现疆域,令其内涵更绚烂多姿,意蕴更深入厚重。引古事取旧辞是萧纲骈文书写的重要手段,不仅是构成文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本的语句熔铸和篇章结构上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萧纲骈文使事用典既追摹学习前修时贤典范作品,又求新求变,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辞 古事 萧纲骈文 使事用典 文本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清代诗话的破体观念论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任竞泽 李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72,共15页
清代诗话是清代文体史料及文体批评的渊薮,其中破体观念在清诗话文体理论中又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目前学界整理的煌煌16册174种清诗话中论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及其对立范畴以诗为文、以词为诗、以律为古等破体批评的诗话就... 清代诗话是清代文体史料及文体批评的渊薮,其中破体观念在清诗话文体理论中又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目前学界整理的煌煌16册174种清诗话中论及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为律及其对立范畴以诗为文、以词为诗、以律为古等破体批评的诗话就多达63部,贯穿整个清代诗话史和诗学史。清代诗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学者诸如王夫之、叶燮、王士祯、沈德潜、赵翼、翁方纲、潘德舆等,在对相关破体范畴进行文体批评时,往往褒贬倾向不一,或肯定,或否定,或辩证看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学术争鸣,并在演进递嬗中形成了系统的破体观念体系,堪称中国古代破体理论的集大成和总结者。这对于纵向观照和比较研究宋元明诗话破体观念具有重要的文体批评史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诗话 以文为诗 以诗为词 以古为律 破体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古文作为礼物:计东的赠言古文与清前期士人社会关系的维系
8
作者 郭英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124,共13页
以文字作为礼物,建立、维系与强化士人的社会关系,这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清顺治、康熙年间,吴江士人计东漫游四方,广交朋友,以赠言古文为礼物,显露鲜明的交友动机,展现得体的修辞技巧,表达深挚的主体情感,由此形成纵横跌宕... 以文字作为礼物,建立、维系与强化士人的社会关系,这是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清顺治、康熙年间,吴江士人计东漫游四方,广交朋友,以赠言古文为礼物,显露鲜明的交友动机,展现得体的修辞技巧,表达深挚的主体情感,由此形成纵横跌宕的古文风貌。计东始终具有“立言”以不朽的自觉意识,着力赋予赠言古文以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纪念价值,使之由礼物成为文物,并以古文的倡导推扬作为维系士人社会的精神纽带,进而参与清前期政治秩序与意识形态秩序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赠言古文 礼物 文物 士人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诊断古文的词性标注与特征重组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国龙 杜建强 +3 位作者 郝竹林 程春雷 蔡良俊 张鑫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5-840,F0003,共7页
中医诊断古文存在大量单音词,使用通用切词技术处理,结果是单个的分词结果,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诊断词汇。对此,设计一个基于键值对模型的中医诊断词性标记集,提出基于词汇联系的隐马尔可夫模型(HMM),进行词性标注,结合词法分析,采用移... 中医诊断古文存在大量单音词,使用通用切词技术处理,结果是单个的分词结果,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诊断词汇。对此,设计一个基于键值对模型的中医诊断词性标记集,提出基于词汇联系的隐马尔可夫模型(HMM),进行词性标注,结合词法分析,采用移进归约算法进行特征重组,生成中医诊断词汇。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HMM的词性标注准确率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分别提高了2.58%和1.02%,特征重组结果是完整独立的诊断词汇,方便中医人员进行诊断分析,适合构成向量空间模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诊断古文 键值对模型 隐马尔可夫模型 词性标注 特征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阶HMM的中医诊断古文词性标注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博 杜建强 +3 位作者 聂斌 刘蕾 张鑫 郝竹林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11-216,共6页
针对传统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的词性标注存在捕获上下文信息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二阶隐马尔可夫模型。该模型考虑上下文联系,精确标注中医诊断文本。对训练过程中出现数组下溢的问题,采用生词处理及增加比例因子的方法对其加以修... 针对传统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的词性标注存在捕获上下文信息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二阶隐马尔可夫模型。该模型考虑上下文联系,精确标注中医诊断文本。对训练过程中出现数组下溢的问题,采用生词处理及增加比例因子的方法对其加以修正。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二阶HMM比传统HMM模型具有更高的词性标注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诊断古文 词性标注 上下文联系 比例因子 二阶隐马尔可夫模型 生词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唐韩柳古文书写的可能与规则及其限度——以语体为视角 被引量:7
11
作者 安家琪 刘顺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57,共13页
"古文"并非一种相对于骈文或其他时文的文体概念,"古"乃是语体"古雅"或"雅正"的标识。"古文"书写的可能,一在形式上的复古,以求"古雅";一在主题上的"明道",以求... "古文"并非一种相对于骈文或其他时文的文体概念,"古"乃是语体"古雅"或"雅正"的标识。"古文"书写的可能,一在形式上的复古,以求"古雅";一在主题上的"明道",以求"雅正"。"古文"书写有其规则,书写者须明了上古汉语与中世汉语的区别,并遵守上古汉语的韵律与语法规则。由于"古文"书写者难以突破身处的思想学术传统与社会习俗的制约,故只能在部分文体上求得突破,而难以真正挑战时文的地位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柳 古文 骈文 语体 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时文的“以古文为法” 被引量:24
12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25,共8页
明、清两代影响很大的“以古文为时文”的口号,其源头是北宋人唐庚提出的时文“以古文为法”。“以古文为法”在南宋引发了回归欧、苏的潮流,并通过古文评点的方式引导时文写作,造就了乾道、淳熙时期时文发展的高峰。但同时,时文取法古... 明、清两代影响很大的“以古文为时文”的口号,其源头是北宋人唐庚提出的时文“以古文为法”。“以古文为法”在南宋引发了回归欧、苏的潮流,并通过古文评点的方式引导时文写作,造就了乾道、淳熙时期时文发展的高峰。但同时,时文取法古文的是纯文法、技法,这又是严重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古文 时文 科举 评点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古文评点缘起发覆——兼论古文评点的文章学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82,共9页
始于北宋末的科举策论、经义的程式化,是南宋评点兴起的历史契机,而诗赋程式、“江西诗派”诗文论则是评点家的参照模式和评论方法。南宋的古文评点有着重要的文章学意义,它所揭示的文章技法的精华部分,就是在今天也不过时。
关键词 南宋 古文评点 科举 程式 诗赋格法 江西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祭文的源流与抒情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逵夫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115,共5页
祭文是对死去的亲人、相知或所崇敬之人的哀悼祭奠之词,离不开对死者生前音容笑貌和相亲、相处种种情景或感人事迹的回忆与述说。所以,出于真情的祭文,其动人情感,实不亚于为文造情的诗。不能套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框,把一些优秀的散文作... 祭文是对死去的亲人、相知或所崇敬之人的哀悼祭奠之词,离不开对死者生前音容笑貌和相亲、相处种种情景或感人事迹的回忆与述说。所以,出于真情的祭文,其动人情感,实不亚于为文造情的诗。不能套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框,把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排斥于文学范围之外,而只看作"应用文"。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讲"报本追远",不忘先辈、死者所作的贡献。因此,哀祭类文字在中国产生较早,《周礼·春官·大祝》中说的"六辞"中即有"诔",《昭明文选》中设"吊文"、"祭文"和"诔"、"哀"之体。《文心雕龙》也对"哀吊"、"诔碑"有专文加以论述。虽然其体式、名称有所演变,但均要求抒发真情,而反对"谀辞巧语,虚文蔓说"。祭文在今天仍是用得着的文体。古代的祭文,也可以使我们听到古人的心声,对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文 文体 古代散文 抒情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琬与清初古文论争——兼及清初古文“中兴”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圣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69,共5页
在清初古文复兴大潮中,"清文"创立,"明文"隐退,构成古文运动主流动向。汪琬与清初古文家的论争,对清初古文的"中兴"及清代古文的嬗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论争源于易代之变、文风之变、学风之变。大型... 在清初古文复兴大潮中,"清文"创立,"明文"隐退,构成古文运动主流动向。汪琬与清初古文家的论争,对清初古文的"中兴"及清代古文的嬗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论争源于易代之变、文风之变、学风之变。大型的论争共有八次,即与周容的第一次与明遗民交锋,与陈僖以文法与明道为中心之争,与吴殳以《正钱录》为中心的与明遗民第二次争锋,与归庄的第三次与明遗民之争,与魏禧的第四次与明遗民之争,与叶燮以文法与八股为中心之争,与阎若璩以经学为中心兼及文章体例之争,与黄宗羲以本之六经、小说笔墨为中心的第五次与明遗民之争。这些激烈的"对话"都关系着清初古文运动的大问题,体现了一代文学思潮的急剧变革与复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琬 清初古文“中兴” 古文论争 理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续文苑底稿》对桐城派史的续写 被引量:4
16
作者 戚学民 唐铭鸿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5-133,共9页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古文派别,桐城派史深受学界关注。清史《文苑传》对桐城派有系统而持续的记载,但未为学界注意。本文基于台北故宫档案清史《文苑传》第四次稿的工作本《续文苑底稿》,讨论该书对桐城派续写的内涵和价值。《续文苑底...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古文派别,桐城派史深受学界关注。清史《文苑传》对桐城派有系统而持续的记载,但未为学界注意。本文基于台北故宫档案清史《文苑传》第四次稿的工作本《续文苑底稿》,讨论该书对桐城派续写的内涵和价值。《续文苑底稿》将“桐城派”名义正式写入国史,进一步确认了桐城派古文正统地位。该书增立六位桐城派人物正传,重点记载了姚鼐之后的桐城派学脉分布皖苏、远播岭西的状况。该书揭载,桐城后学的古文创作展现了新貌,纠正了桐城文“苶若枯涩”的弊病,桐城派诸传人尊奉程朱理学,对汉学则兼收并蓄,更以经世实学思想和经世业绩彪炳史册。《续文苑底稿》彰显了桐城派的古文正统地位,是桐城派史的重要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文苑底稿 缪荃孙 桐城派 古文 经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文法理论中的“顿挫” 被引量:3
17
作者 余祖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4-121,共8页
虽然学界曾围绕杜诗的风格问题,对"顿挫"概念的内涵作过一些讨论,但它在古代散文理论及批评中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需要专门探讨。"顿挫"是古代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笔法,也是古代文话和评点中的一个常见概念。概... 虽然学界曾围绕杜诗的风格问题,对"顿挫"概念的内涵作过一些讨论,但它在古代散文理论及批评中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需要专门探讨。"顿挫"是古代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笔法,也是古代文话和评点中的一个常见概念。概括起来讲,它在古代散文领域主要有三层不同但却相通的含义,即文章结构、意脉、节奏或声调等方面的曲折起伏、萦回摇曳或陡然跌落。这三层含义虽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在散文创作及其批评中,追求变化和曲折、反对直白与平弱的审美倾向。明确"顿挫"的理论内涵,有助于更加细致、准确地把握古代散文的内部结构或音韵节奏;而揭示它蕴含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观念,则有助于更深入地领会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传统和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顿挫 理论内涵 美学意义 古代文法理论 古代散文研究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仕琇人生价值定位与古文致思方向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志扬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3,共6页
朱梅崖生平以古文大家自期,论文主张"立诚为本",轩轾文体皆本之于这一主张。他的古文出醇古冲淡之气,不足的是经世精神不足。在乾嘉考证之风盛行、骈文复兴之际,梅崖不仅一枝独秀,而且不懈传授古文,在闽赣一带形成了一股古文... 朱梅崖生平以古文大家自期,论文主张"立诚为本",轩轾文体皆本之于这一主张。他的古文出醇古冲淡之气,不足的是经世精神不足。在乾嘉考证之风盛行、骈文复兴之际,梅崖不仅一枝独秀,而且不懈传授古文,在闽赣一带形成了一股古文风气,其价值、地位不容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仕琇 古文 立诚为本 自置 经世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书院“以古文为时文”教育论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程嫩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6-141,共6页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对科举持理性的态度,在从事时文教育时,也注重包括古文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些书院施教者通过制定学规、撰写经典古文著作的叙录或评点时文课艺等方式,要求生徒钻研古文,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对科举持理性的态度,在从事时文教育时,也注重包括古文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些书院施教者通过制定学规、撰写经典古文著作的叙录或评点时文课艺等方式,要求生徒钻研古文,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时文写作提供借鉴。清代书院"以古文为时文"教育有助于提高生徒的时文写作水准,增强生徒的应举能力;也有助于提升生徒的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人才;还有助于丰富时文理论,促进古文的发展与传播。一些书院进而以经是文学的源头为依据,凸显经书研读在"以古文为时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试图纠正清廷的科举目的与士人的应举意图之间所出现的错位现象,真正发挥书院传道讲学的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以古文为时文”教育 科举 传道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别集中的古文自记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祖坤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9-170,192,共13页
清代别集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很多所录古文作品后附有自记。自记的运用当然不限于某一种文体,但在古文创作中最为多见。这既是清代学风影响下古文创作学术化的表征,也是古文家在强烈的经世目的及激烈的创作竞争驱使下努力推动其... 清代别集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很多所录古文作品后附有自记。自记的运用当然不限于某一种文体,但在古文创作中最为多见。这既是清代学风影响下古文创作学术化的表征,也是古文家在强烈的经世目的及激烈的创作竞争驱使下努力推动其作品传播以求为人所知、所重的结果。作为一种副文本,清代古文自记为我们了解作者的古文观念,把握作品的写作动机、背景、经过、内容、写作特点及接受情况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别集 古文自记 古文学术化 文学传播 文章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