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4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S树脂常温与低温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因素
1
作者 徐永田 周天璞 毛海林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36,共4页
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ABS树脂)进行了韧性、抗静电性能、阻燃性能改性,研究了橡胶含量对ABS树脂冲击强度的影响,以及橡胶质量分数为35%的抗静电ABS树脂、阻燃ABS树脂在常温至-40℃冲击强度的变化,并对比了2种丙烯腈-苯乙... 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ABS树脂)进行了韧性、抗静电性能、阻燃性能改性,研究了橡胶含量对ABS树脂冲击强度的影响,以及橡胶质量分数为35%的抗静电ABS树脂、阻燃ABS树脂在常温至-40℃冲击强度的变化,并对比了2种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简称AS树脂)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结果表明:橡胶含量为10%~35%(w)时,ABS树脂的常温冲击强度提升较快,橡胶的增韧效率较高;常温至-40℃,纯ABS树脂及改性ABS树脂的冲击强度基本以线性规律下降,且下降程度受助剂添加量影响;适当提高AS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丙烯腈含量,可有效改善ABS树脂的常温、低温冲击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温度 冲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抗冲PC/ABS合金的制备及树脂优选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晓坤 李鑫宇 +2 位作者 王立伟 许超 陆书来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4,共10页
为深入研究树脂基体性能和相容剂对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合金性能的影响,选取了两种不同熔体流动速率(MFR)的ABS树脂、3种不同厂家的PC树脂和3种不同种类相容剂进行对比实验。当选用MFR更高的PC和ABS树脂,因加工... 为深入研究树脂基体性能和相容剂对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合金性能的影响,选取了两种不同熔体流动速率(MFR)的ABS树脂、3种不同厂家的PC树脂和3种不同种类相容剂进行对比实验。当选用MFR更高的PC和ABS树脂,因加工过程中受热流动性更好,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共混时,可以提高PC树脂与ABS树脂两相的相互融合,制备的PC/ABS合金性能更为优异,通过实验对比,确定了ABS(HF681)和PC(2805)为合金性能最优的树脂。此外,相容剂在PC/ABS合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降低PC与ABS之间的界面张力,增加相互的黏结力,改善热稳定性,使两相能够更好地混合均匀,从而提高合金的综合性能。经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C)对提高合金的增韧效果较为显著,在综合性能方面表现最佳。当EMAC添加质量分数为1.5%时,采用PC(2805)/ABS(HF681)(质量比为70/30)制备的合金的各项性能达到了较高值。PC/ABS合金冲击强度达到了74.2kJ/m^(2),这使得合金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能够更好地吸收能量,不易发生破裂;拉伸强度达到58.42MPa,保证了合金在承受拉伸载荷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断裂伸长率达到87.5%,体现了合金良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弯曲强度达到80.46MPa,使得合金在弯曲受力时能保持较好的刚性和抗变形能力;MFR达到12.875 g/10min,表明合金具有良好的加工流动性,易于成型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 合金 相容剂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改性Sb_(2)O_(3)对阻燃ABS/DBDPE/Sb_(2)O_(3)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武本泽 李滨 +3 位作者 雷园 黄绍军 吕汶骏 余传柏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5,共5页
采用NDZ-201、GR-A118、KH-550和DPAK 4种表面改性剂,通过湿法球磨技术对Sb_(2)O_(3)颗粒进行表面处理。利用FTIR、XRD和SEM等对Sb_(2)O_(3)改性前后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挤出造粒和注射成型制备ABS/DBDPE/Sb_(2)O_(3)复合材料,研... 采用NDZ-201、GR-A118、KH-550和DPAK 4种表面改性剂,通过湿法球磨技术对Sb_(2)O_(3)颗粒进行表面处理。利用FTIR、XRD和SEM等对Sb_(2)O_(3)改性前后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挤出造粒和注射成型制备ABS/DBDPE/Sb_(2)O_(3)复合材料,研究2%的4种表面改性剂改性Sb_(2)O_(3)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表面改性剂改性Sb_(2)O_(3)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有一定的影响;表面改性后,复合材料的加工性明显提高;改性后保持较好的阻燃性能和热性能,垂直燃烧全部通过了UL 94 V-0等级;改性后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冲击性能提升较明显;其中NDZ-201改性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为46.99 kJ/m^(2),较未改性复合材料提升了36.01%,且弯曲强度也有一定提高;综合各项性能,NDZ-201和DPAK都有较好的改性效果,有利于复合材料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 表面改性 三氧化二锑 阻燃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磷石膏填料对ABS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黎春燕 温咏兰 +2 位作者 郭建兵 陈旭 冉全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68,共6页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关注日益增加,固体废弃物的高值化应用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以赤泥和磷石膏(RP)这两种典型的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通过优化配比、表面活化处理等技术手段,制备中性填充粉体,并将其应用于丙烯腈-丁二...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关注日益增加,固体废弃物的高值化应用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以赤泥和磷石膏(RP)这两种典型的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通过优化配比、表面活化处理等技术手段,制备中性填充粉体,并将其应用于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复合材料的改性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添加适量的RP填料能够显著提升AB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动态力学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RP颗粒在ABS基体中分散均匀,且随着RP填料含量的增加,颗粒分布更加密集。力学性能测试表明,RP/AB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均随RP填料含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热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添加RP填料后,ABS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残余量随填料含量增加而上升,并且热重分析曲线在快速降解阶段(400~450℃)呈现向低温方向偏移的趋势,复合材料的降解速率峰值温度随填料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说明RP填料对ABS热分解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动态力学性能测试中,随着RP填料含量的增加,RP/ABS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显著提高,阻尼峰值强度在RP填料质量分数为6%时达到最大值,表现出最优的能量耗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磷石膏 填料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品质瓷白ABS树脂的制备
5
作者 赵雪悠 姬云飞 +3 位作者 李恺祺 胡慧林 康宁 兰苗宇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2,共5页
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瓷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简称ABS树脂),考察了钛白粉种类、用量及分散剂种类对瓷白ABS树脂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4种分散剂对钛白粉在ABS树脂中分散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氯化法钛白粉制备的瓷白AB... 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瓷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简称ABS树脂),考察了钛白粉种类、用量及分散剂种类对瓷白ABS树脂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4种分散剂对钛白粉在ABS树脂中分散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氯化法钛白粉制备的瓷白ABS树脂综合性能最佳,随着钛白粉用量的增加,瓷白ABS树脂的白度增加,冲击强度下降;4种分散剂对瓷白ABS树脂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其中,聚乙烯蜡和乙撑双硬脂酰胺能够提高瓷白ABS树脂的流动性,同时提高钛白粉在连续相中的分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白粉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复合材料 分散性能 加工与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种类对本体透明ABS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牛琪 徐璐 +1 位作者 刘伯军 张明耀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共7页
用4种含有丁二烯链段的橡胶进行本体聚合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透明ABS树脂),研究了橡胶种类及其微观结构对透明ABS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体树脂MMA-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中MMA含量是... 用4种含有丁二烯链段的橡胶进行本体聚合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透明ABS树脂),研究了橡胶种类及其微观结构对透明ABS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体树脂MMA-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中MMA含量是决定透明ABS树脂光学性能的关键因素;橡胶相对分子质量及其黏度对聚合过程中形成的橡胶粒子粒径和透明ABS树脂的力学性能均有影响,反式1,4结构会影响两相界面的稳定性从而影响透明ABS树脂的光学性能;球形结构橡胶粒子与骨架结构橡胶条带的协同增韧作用有利于提高透明ABS树脂的力学性能;当MMA含量为78%(w)时,使用牌号为565T的橡胶制备的透明ABS树脂综合性能最优,透光率为89.9%,雾度为5.17%,缺口冲击强度为223 J/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橡胶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熔体流动速率及CNTs含量对CNTs/ABS泡沫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解浩轩 何欣 +4 位作者 磨仕玲 马莹莹 廖琪玲 周洪福 武丽丽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共9页
将不同熔体流动速率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与碳纳米管(CNTs)进行溶液共混制备CNTs/ABS复合材料,并采用超临界CO_(2)发泡技术制备相应的发泡复合材料,探讨了不同ABS熔体流动速率及CNTs含量对CNTs/ABS发泡复合材料泡孔结构、导... 将不同熔体流动速率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与碳纳米管(CNTs)进行溶液共混制备CNTs/ABS复合材料,并采用超临界CO_(2)发泡技术制备相应的发泡复合材料,探讨了不同ABS熔体流动速率及CNTs含量对CNTs/ABS发泡复合材料泡孔结构、导电性能、介电性能和电磁屏蔽效能(EMI SE)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CNTs含量的增加,由于CNTs的异相成核作用,采用ABS(HF380)(熔体流动速率为40 g/10 min)和ABS(HI100H)(熔体流动速率为10 g/10 min)制备的两种发泡复合材料的平均泡孔直径均呈现减小趋势,而泡孔密度相应增加。其中,在ABS(HF380)发泡复合材料中,随着CNTs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15%,平均泡孔直径从12.14μm减小至6.71μm,泡孔密度则从1.50×10^(9)个/cm^(3)增加至2.76×10^(9)个/cm^(3)。在ABS(HI100H)发泡复合材料中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ABS(HF380)和ABS(HI100H)发泡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复介电常数和EMI SE均随CNTs含量增加而增大。同时,相比于ABS(HI100H)发泡复合材料,在相同CNTs含量条件下,ABS(HF380)发泡复合材料表现出更优异的综合性能,当CNTs质量分数为15%时,其电导率、介电虚部和EMI SE分别达到0.0911 S/cm,52.83(8.2 GHz)和29.27 dB(8.2 GHz)。最后,解释了不同ABS熔体流动速率的CNTs/ABS发泡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复合材料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 电导率 电磁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g-MAH/CPVC/ABS复合材料的阻燃和力学性能
8
作者 李璨然 周松 +2 位作者 杨青林 余闻达 罗玉梅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76,101,共8页
为提高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复合材料的阻燃和力学性能,选用氯化聚氯乙烯(CPVC)为阻燃剂,马来酸酐接枝ABS(ABS-g-MAH)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制备了CPVC/ABS和ABS-g-MAH/CPVC/ABS复合材料。通过拉伸、冲击、热变形温度、热重... 为提高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复合材料的阻燃和力学性能,选用氯化聚氯乙烯(CPVC)为阻燃剂,马来酸酐接枝ABS(ABS-g-MAH)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制备了CPVC/ABS和ABS-g-MAH/CPVC/ABS复合材料。通过拉伸、冲击、热变形温度、热重分析、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测试研究了CPVC和ABS-g-MAH质量分数对ABS阻燃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和断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30%的CPVC使ABS的极限氧指数由20.0%增至26.6%,拉伸强度(41.55 MPa)提高22.8%,但韧性和热稳定性降低。将ABS-g-MAH等量替代ABS,ABS-g-MAH可改善CPVC/ABS的力学性能和界面黏附。与CPVC/ABS(质量分数30∶70)的力学性能相比,ABS-g-MAH/CPVC/ABS(质量分数17.5∶30∶52.5)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6%、51.9%和13.7%。适量添加ABS-g-MAH能提高ABS-g-MAH/CPVC/ABS的热变形温度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聚氯乙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增容剂 力学性能 极限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DM的ABS/G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及工艺参数优化
9
作者 林峰 叶大鹏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85,共9页
为探索熔融沉积制造(FDM)工艺参数对玻璃纤维增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G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其应用和性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Plackett-Burman筛选实验、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试验,探讨了各工艺参数对材料力学... 为探索熔融沉积制造(FDM)工艺参数对玻璃纤维增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G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其应用和性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Plackett-Burman筛选实验、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试验,探讨了各工艺参数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识别出对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有显著影响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基于拉丁超立方采样方法获取实验数据,通过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建立工艺参数与力学性能之间的非线性预测模型。最后,通过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II(NSGA-II)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进行同步优化,得到了Pareto前沿解集,展示了不同参数组合下的优化权衡。结果表明,喷嘴温度、打印层高、打印线宽和打印速度是影响材料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的最显著因素。通过多目标优化,得到了能够同时最大化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的最佳参数组合,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7.6%和7.2%以上。实验验证结果显示,优化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测得值的偏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出代理模型和多目标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增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正交试验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阻燃剂-氮化碳阻燃体系改性ABS制备与性能
10
作者 任佳豪 陈航锋 +2 位作者 王挺 陈伟 黄国波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4,共9页
针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易燃、生烟量大的缺陷,以及膨胀型阻燃剂(IFR)单独使用时需高添加量且导致力学性能劣化的问题,提出通过液相剥离法制备石墨相C3N4纳米片(CN),并将其与IFR(聚磷酸铵、双季戊四醇、三聚氰胺的质量比为2... 针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易燃、生烟量大的缺陷,以及膨胀型阻燃剂(IFR)单独使用时需高添加量且导致力学性能劣化的问题,提出通过液相剥离法制备石墨相C3N4纳米片(CN),并将其与IFR(聚磷酸铵、双季戊四醇、三聚氰胺的质量比为2∶1∶1)复配构建协同阻燃体系,经熔融共混制备ABS/CN/IFR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CN及ABS/CN/IFR复合材料进行微观结构表征,结果表明CN保留三嗪环骨架且C,N元素均匀分布,CN与IFR在ABS基体中分散均匀。结果表明,CN和IFR质量分数分别为1%,20%的复合材料(ABS/CN1/IFR20)拉伸强度达67.4MPa,较纯ABS(58.5MPa)提升15.2%,且高于单独添加IFR或CN的复合材料(61.4,64.2MPa)。ABS/CN1/IFR20复合材料的最大热失重温度由纯ABS的417℃提升至435℃,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烟释放量与ABS相比分别降低45.2%和38.5%,残炭率由纯ABS的1.47%增至15.45%,残炭分析揭示形成了连续致密膨胀且表面相对光滑的炭层。该IFR-CN阻燃体系通过CN的物理阻隔-催化成炭效应与IFR的膨胀协同作用,在降低阻燃剂用量的同时,成功解决了阻燃效率与力学性能难以兼顾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型阻燃剂 C_(3)N_(4)纳米片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复合材料 协同阻燃机制 热稳定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S结构特性对PC/ABS/MBS共混体系的影响
11
作者 王永泉 刘孟松 +3 位作者 刘华 洪成宇 李家伟 周超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0,共7页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合成不同结构特性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以其为相容剂,将其与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熔融共混制备PC/ABS/MBS共混体系,研究了不同结构特性MBS对PC/ABS/MBS共混体系性...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合成不同结构特性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以其为相容剂,将其与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熔融共混制备PC/ABS/MBS共混体系,研究了不同结构特性MBS对PC/ABS/MBS共混体系性能及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MBS后,产生了PC、ABS的界面张力使相容性增大。随着MBS粒径的增大,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显著提升。在MBS外壳中引入丙烯酸丁酯单体(BA),当BA含量达到7.5%时,经过测试其冲击强度可以达到498.05 J/m,此时力学性能较好,且熔体流动速率随着BA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冲击断面存在显著的塑性流动现象,增加其能量吸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聚碳酸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相容性 塑性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冷却系统对ABS薄板制件翘曲变形的影响
12
作者 牛景丽 刘进钱 明平美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59,共4页
基于实际注塑经验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圆形薄板制件注塑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料筒温度为250℃,注射压力为12.0 MPa,保压压力为0.5 MPa,保压时间为3.0 s,模具温度为65℃。利用Moldflow软件对注塑ABS圆形薄板制件的机... 基于实际注塑经验对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圆形薄板制件注塑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料筒温度为250℃,注射压力为12.0 MPa,保压压力为0.5 MPa,保压时间为3.0 s,模具温度为65℃。利用Moldflow软件对注塑ABS圆形薄板制件的机械冷却系统进行模拟仿真,并进行实际注塑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机械冷却系统为单根直径8 mm的冷却管路排列于模具单侧,冷却液温度25.00℃;模拟的进出口冷却温度分别为25.03,30.31℃,冷却时间为33.72 s,零件底面温度最高为62.01℃,零件z方向总翘曲变形量为1.153 mm;实际注塑时料筒温度对翘曲变形量影响最大,方差为1.53,但影响幅度较小,说明在所设计的机械冷却系统下,各因素的影响都在可控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翘曲变形 MOLDFLOW软件 机械冷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和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玻璃纤维增强ABS塑件多目标优化
13
作者 杨明 刘厚德 +3 位作者 刘巨保 李峰 姚建锋 刘赛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2-80,共9页
为了解决玻璃纤维增强材料装配支撑件成型质量问题,选取玻璃纤维(GF)增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复合材料制成的加热器支架环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法(RSM)构建了包括模具温度、熔体温度、保压压力、保压时间及纤维含量与响应目标(... 为了解决玻璃纤维增强材料装配支撑件成型质量问题,选取玻璃纤维(GF)增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复合材料制成的加热器支架环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法(RSM)构建了包括模具温度、熔体温度、保压压力、保压时间及纤维含量与响应目标(即翘曲变形量、体积收缩率)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方差分析(ANOVA)和残差分析,简化并得到了响应面回归方程。然后利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MOPSO)对响应面模型进行迭代寻优,求得最优解集,并从中选取了最优解。将最优参数:模具温度25℃,熔体温度259.25℃,保压压力47 MPa,保压时间29.92 s与纤维质量分数28.68%输入Moldflow软件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翘曲变形量为1.307 mm,体积收缩率为6.928%,与预测值误差分别为0.38%和4.08%,试模结果与优化算法预测值对比,翘曲变形量误差1.07%,体积收缩率误差0.47%。研究结果表明,运用RSM与MOPSO算法对玻璃纤维增强塑件成型质量进行优化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复合材料 响应面法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ABS合金颜色异常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
14
作者 邱琪浩 袁福星 +3 位作者 张豪杰 刘川平 周浩 顾亥楠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105,共7页
针对聚碳酸酯(PC)/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ABS)共聚物合金生产过程中随机出现的杂色粒子导致的生产异常现象,利用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分析,确认关键原因是含双键橡胶相分解变色、真空凝液倒流污染。ABS、增韧剂甲... 针对聚碳酸酯(PC)/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ABS)共聚物合金生产过程中随机出现的杂色粒子导致的生产异常现象,利用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分析,确认关键原因是含双键橡胶相分解变色、真空凝液倒流污染。ABS、增韧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中的丁二烯橡胶耐温不足分解产生共轭双键发色基团,变色的熔体随机产生并伴随双螺杆的剪切分散附着在产品上,导致PC/ABS合金产品出现颜色异常。研究发现,采用进口MBS替换国产MBS,所制备PC/ABS合金粒子底色偏白,粒子的黄蓝色度(b值)下降了2.0~2.2,可以解决PC/ABS合金颜色异常。相对抗氧剂B225,双磷结构亚磷酸酯加工性能更优,采用抗氧剂PEPQ、PEP-36或S9228所制备PC/ABS合金粒子b值下降了0.5~0.8。螺杆组合影响PC/ABS合金熔体温度,通过减少熔融段的90°剪切块数量,混炼段90°剪切块从厚片调整至薄片,挤出机模头熔体温度从275℃下降至260℃,连续生产24 h未出现颜色异常。真空凝液倒流是导致异色粒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沸点物质容易在真空室冷凝形成深褐色液滴,采用集中真空系统、真空室外壁增加保温和降低真空室高度等措施,能够减少低分子物质的冷凝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合金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 颜色异常 分解 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温光老化对ABS材料老化行为研究
15
作者 孙爱兵 杜荣华 庞承焕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28,共6页
了解材料对环境变量的响应对于进行有意义的加速老化和使用寿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材料暴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氙弧辐照环境中,建立不同温度下的黄变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对时间施加迁移因... 了解材料对环境变量的响应对于进行有意义的加速老化和使用寿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材料暴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氙弧辐照环境中,建立不同温度下的黄变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对时间施加迁移因子将不同温度曲线重叠,获得相对速率常数。通过对相对速率常数对数与温度倒数作阿伦尼乌斯曲线,曲线相关系数均在99%以上,通过计算获得不同ABS材料体系的活化能33~49 kJ/mol。基于老化动力学模型k=f(I)·f(H)·f(T),研究了温度对ABS材料光老化加速的影响,通过控制温度单一因素,温度每升高10~30℃,老化速率提高1.46~4.66倍。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显示,不同温度老化后试样均在特征峰3399、1716、965及910 cm^(-1)处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趋势,温度增加对老化程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未改变老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老化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温度 老化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锑替代物对阻燃ABS性能的影响及其阻燃机理
16
作者 刘全中 樊明帅 +6 位作者 郝春波 李春晖 姚秀超 宁兴洋 王岩 李耀波 郑树松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8-205,共8页
为缓解因三氧化二锑(Sb_(2)O_(3))价格上涨导致阻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成本增加的压力,选用7种不同的Sb_(2)O_(3)替代物与溴代三嗪(BrN),Sb_(2)O_(3)等阻燃体系复配,与ABS通过熔融共混挤出制备阻燃ABS材料。研究了不同Sb_(2)... 为缓解因三氧化二锑(Sb_(2)O_(3))价格上涨导致阻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ABS)成本增加的压力,选用7种不同的Sb_(2)O_(3)替代物与溴代三嗪(BrN),Sb_(2)O_(3)等阻燃体系复配,与ABS通过熔融共混挤出制备阻燃ABS材料。研究了不同Sb_(2)O_(3)替代物对阻燃ABS流动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阻燃性能、耐候性能等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可能的阻燃机理。结果表明,与传统溴锑阻燃ABS相比,使用部分Sb_(2)O_(3)替代物HJ-01(改性滑石粉和硅系阻燃剂的混合物)制备的阻燃ABS具有较为优异的综合性能,在UL 94阻燃等级达到V-0(1.5 mm厚度)的同时,阻燃ABS的熔体流动速率、拉伸强度、弯曲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可以达到38.7 g/10 min,43.6 MPa,2350 MPa和24.3 kJ/m^(2)。加入替代物的阻燃ABS仍具有良好的耐候性,经氙灯老化和水煮后,各项性能均满足F1耐候等级标准,可以满足户外使用要求。热重、锥形量热和炭层分析表明,相比于传统溴锑阻燃体系,替代物的加入改变了燃烧行为,产生了更多的气相产物,通过气相阻燃机制来实现阻燃。更为重要的是,随着Sb_(2)O_(3)的价格不断上涨,使用替代物HJ-01制备的阻燃ABS的每吨成本将降低超2400元,可以有效缓解行业成本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 三氧化二锑 替代物 阻燃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色阻燃ABS激光标识性能的研究
17
作者 付锦锋 王亮 +6 位作者 赖翰文 朱秀婷 王琪 陈平绪 叶南飚 吴俊 胡志华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85,140,共5页
基于环保需求以及高效的操作方法,越来越多的产品选择使用激光标识代替传统表面印刷技术。本文以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树脂(ABS)激光打标前后的明暗度变化绝对值(ΔL)作为打标效果的评价指标,研究了阻燃剂、无机填充、增韧剂对ABS... 基于环保需求以及高效的操作方法,越来越多的产品选择使用激光标识代替传统表面印刷技术。本文以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树脂(ABS)激光打标前后的明暗度变化绝对值(ΔL)作为打标效果的评价指标,研究了阻燃剂、无机填充、增韧剂对ABS材料打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溴系阻燃剂中,溴代三嗪、溴化环氧、溴化聚苯乙烯和四溴双酚A等加入到ABS中,打标效果均比ABS空白样要差,十溴二苯乙烷则可以提升ABS的打标效果。阻燃协效剂三氧化二锑加入到ABS中,材料标记颜色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先变深,后变浅。常用的无机填充化合物中,硅灰石和滑石粉效果优于碳酸钙、硫酸钡,钛白粉的效果最差。高胶粉增韧剂或氯化聚乙烯对ABS树脂的激光打标稍有劣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树脂 激光打标 阻燃剂 无机填充 增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eening of metal additives in ABS polymer fuel for enhanced performance in hybrid rocket motors:A computational analysis using CEA
18
作者 Gail Ndlovu Bilainu Oboirien Patrick Ndung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8期176-184,共9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of metal additives in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polymer fuel to enhance hybrid rocket motor(HRM)performance through computational analysis,Chemical Equilibrium with Appl...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of metal additives in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polymer fuel to enhance hybrid rocket motor(HRM)performance through computational analysis,Chemical Equilibrium with Applications(CEA),software.ABS was selected as the base fuel due to its thermoplastic nature,which allows for the creation of complex fuel geometries through 3D printing,offering significant flexibility in fuel design.Hybrid rockets,which combine a solid fuel with a liquid oxidiser,offer advantages in terms of operational simplicity and safety.However,conventional polymer fuels often exhibit low regression rates and suboptimal combustion efficiencies.In this research,we evaluated a range of metal additives-aluminium(Al),boron(B),nickel(Ni),copper(Cu),and iron(Fe)-at chamber pressures ranging from 1 to 30 bar and oxidiser-to-fuel(O/F)ratios between 1.1 and 12,resulting in 1800 unique test conditions.The main performance parameters used to assess each formulation were characteristic velocity(C^(*))and adiabatic flame temperature.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each test produced a different optimum O/F ratio,with most ratios falling between 4 and 6.The highest performance was achieved at a chamber pressure of 30 bar across all formulations.Among the additives,Al and B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improved combustion performance with increasing metal loadings.In contrast,Fe,Cu,and Ni reached optimal performance at a minimum loading of 1%.Future work includes investigating B-Al metal composites as additives into the ABS base polymer fuel,and doing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tests where the metallised ABS polymer fuel is 3D pri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rocket motors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 Metallised polymer fuels Combustion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velocity(C*) Chemical equilibrium with applications (C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和碳微球对PC/ABS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小忠 徐娟 李湘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2-166,185,共6页
为研究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TBP)和碳微球(CMS)对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ABS)塑料性能的影响,通过熔融挤出法制备了PC/ABS/TBP/CMS复合材料,利用水平垂直燃烧试验仪、锥形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分析了复合材... 为研究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TBP)和碳微球(CMS)对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ABS)塑料性能的影响,通过熔融挤出法制备了PC/ABS/TBP/CMS复合材料,利用水平垂直燃烧试验仪、锥形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分析了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性能和物理性能。结果表明,TBP可以提高PC/ABS的阻燃性能,但会降低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在PC/ABS中加入质量分数12%的TBP,PC/ABS/TBP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为28.1%,垂直燃烧测试(UL 94)等级达到V-0级(3 mm),相比于PC/ABS,PC/ABS/TBP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下降19.5%,16.6%,17.5%和56.1%,水平方向模后收缩率(PMSH)、垂直方向模后收缩率(PMSv)和熔体流动速率(MFR)提升68.9%,58.1%和196.1%;随着CMS加入量的增加,PC/ABS/TBP/CMS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先升高后下降,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先上升后下降,热性能、刚性和尺寸稳定性逐渐提高;PC/ABS/TBP/5CMS的LOI为33.2%,UL 94等级达到V-0级(2 mm),相比于PC/ABS/TBP,其最大失重温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7.5℃,11.7%,12.2%,14.1%和26.3%,PMSP,PMSH和MFR分别降低32.0%,26.5%和1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叔丁基化芳基磷酸酯 碳微球 阻燃性能 尺寸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无磷、无糖接枝聚合反应过程优化研究
20
作者 姜山 刘姜 +3 位作者 李国锋 陆书来 张辉 张馨元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2,139,共8页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接枝聚合使用由甲醛次硫酸钠(SFS)、乙二胺四乙酸四钠(EDTA-4Na)和硫酸亚铁(FES)组成的还原剂时,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接枝单体的不同加入方式对反应速率和接枝过程都有较大影响。采用“预补/全程连...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接枝聚合使用由甲醛次硫酸钠(SFS)、乙二胺四乙酸四钠(EDTA-4Na)和硫酸亚铁(FES)组成的还原剂时,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接枝单体的不同加入方式对反应速率和接枝过程都有较大影响。采用“预补/全程连续”方式加入还原剂,连续滴加方式加入氧化剂和接枝单体,能够实现对整个反应阶段引发剂分解产生自由基的速率的精准调控,改善接枝效果,提升粉料的增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 接枝聚合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无磷 无糖 反应过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