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1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疮痂病菌中2个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的鉴定
1
作者 马建荣 余永红 +1 位作者 张源寅 张文彬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9-1087,共9页
【目的】马铃薯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是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主要病原菌,研究其脂肪酸合成起始机制,可为开发马铃薯疮痂病高效绿色防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S.scabies基因组中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 【目的】马铃薯疮痂病菌(Streptomyces scabies)是引起马铃薯疮痂病的主要病原菌,研究其脂肪酸合成起始机制,可为开发马铃薯疮痂病高效绿色防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S.scabies基因组中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同源蛋白Sc FabH,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Sc fabH基因异体遗传互补茄科雷尔氏菌fabH突变株RsmH,并分析互补株的生长表型与脂肪酸组分;体外重建脂肪酸合成反应,并验证Sc FabH的催化活性;对不同细菌来源的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构建进化树。【结果】尽管S.scabies基因组标注了4个FabH,但仅Sc FabH1与已报道的FabH具有较高的序列一致性,只有Sc FabH1和Sc FabH2具有保守的催化活性位点(Cys-His-Asn);异体遗传互补实验证实,只有Sc fabH1和Sc fabH2能恢复RsmH菌株的正常生长,但2个互补株的脂肪酸组成有明显差异;体外试验也证实Sc FabH1和Sc FabH2都具有催化活性,但二者对底物选择性有差异;进化树分析显示Sc FabH1和Sc FabH2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推测Sc FabH1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Sc FabH2可能参与次级代谢过程。【结论】在S.scabies基因组中鉴定出2个具有催化活性的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而Sc FabH2为首次报道,其生物学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ptomyces scabies 脂肪酸合成 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坚果3-酮酯酰-ACP合酶Ⅱ基因克隆与结构分析
2
作者 刘紫艳 孔祥东 +6 位作者 高竞 赵红 李陈万里 刘妮 牛迎凤 柳觐 毛常丽 《热带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8-12,共5页
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3-酮酯酰-ACP合酶Ⅱ(KASⅡ)对长链脂肪酸的合成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依据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性引物,从澳洲坚果果仁中克隆得到1个MiKASⅡ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澳洲坚果果仁MiKASⅡ长456 bp,可编码... 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3-酮酯酰-ACP合酶Ⅱ(KASⅡ)对长链脂肪酸的合成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依据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性引物,从澳洲坚果果仁中克隆得到1个MiKASⅡ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澳洲坚果果仁MiKASⅡ长456 bp,可编码152个氨基酸,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 KASⅡ蛋白质分子式为C_(713)H_(1141)N_(201)O_(214)S_(7),蛋白分子量为16.2 kD,理论等电点为6.50,被预测为亲水性蛋白,蛋白中不存在跨膜结构域,蛋白结构主要由α折叠、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组成。经与其他14种植物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澳洲坚果的MiKASⅡ与蒜头果的聚为一支,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实验克隆了澳洲坚果的MiKASⅡ基因,并对MiKASⅡ基因的结构、性质等进行预测,有利于深入研究该蛋白在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脂肪酸 3-酮酯酰-acp合酶Ⅱ(KASⅡ) 基因克隆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mixed salicylhydroxamic acid and tributyl phosphate collectors in fine cassiterite electro-flotation system 被引量:15
3
作者 覃文庆 任浏祎 +2 位作者 徐阳宝 王佩佩 马喜红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711-1717,共7页
Two reagents including salicylhydroxamic acid(SHA) and tributyl phosphate(TBP) were tested as collectors either separately or together for electro-flotation of fine cassiterite(<10 μm).Subsequently,the flotation m... Two reagents including salicylhydroxamic acid(SHA) and tributyl phosphate(TBP) were tested as collectors either separately or together for electro-flotation of fine cassiterite(<10 μm).Subsequently,the flotation mechanism of the fine cassiterite was investigated by adsorbance determination,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measurements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 spectrum checking.Results of the flotat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with SHA as a collector,the collecting performance is remarkably impacted by the pulp pH value as the floatability of cassiterite varies sharply when the pH changes,and flotation with SHA gives distinct maximum at about pH 6.5.Additionally,the floatability of cassiterite is determined by using SHA and TBP as collectors.The range of pulp pH for good floatability is broadened in the presence of TBP as auxiliary collector,and the utilization of TBP improves the recovery of cassiterite modestly.Moreover,the optimum pH value for cassiterite flo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dsorbance.The results of FT-IR spectrum and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the adsorptio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ollectors and the cassiterite is dominantly a kind of chemical bonding in the form of one or two cycle chelate rings due to the coordination of carbonyl group,hydroxamate and P=O group to the metal tin atoms,where the oxygen atoms contained in carbonyl group,hydroxamate and P=O group of the polar groups have the stereo conditions to form five-membered rings.In addition,the adsorption interactions of SHA and TBP on the surfaces of cassiterite are also dominated by means of hydrogen bo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 cassiterite particle ELECTRO-FLOTATION salicylhydroxamic acid (SHA) tributyl phosphate (TBP) AD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中心碳代谢途径参与生长发育及逆境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董文科 张玉娟 马晖玲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9-1720,共12页
中心碳代谢途径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糖代谢途径,由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共同组成,主要参与调控植物呼吸作用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代谢过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应对逆境胁迫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中心碳代谢途径... 中心碳代谢途径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糖代谢途径,由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共同组成,主要参与调控植物呼吸作用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代谢过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应对逆境胁迫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中心碳代谢途径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的功能,重点阐述了中心碳代谢介导的抗逆响应机制,包括温度、水分、离子等非生物胁迫和病原菌、虫害等生物胁迫,讨论了中心碳代谢途径在植物分子生物育种和新型绿色农业技术开发中的应用潜力。深入开展植物中心碳代谢途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可以为植物抗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 磷酸戊糖 胁迫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椰子Acyl-ACP硫酯酶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肖勇 杨耀东 +3 位作者 夏薇 范海阔 赵松林 马子龙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9-152,共4页
椰子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油料作物,椰子果成熟后,椰子果肉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为C12的月桂酸。应用椰子转录组测序的结果,从中挖掘了11个脂酰-ACP硫脂酶基因,分别是2个FatA基因、4个FatB1基因、3个FatB2以及2个FatB3基因。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 椰子是一种重要的热带油料作物,椰子果成熟后,椰子果肉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为C12的月桂酸。应用椰子转录组测序的结果,从中挖掘了11个脂酰-ACP硫脂酶基因,分别是2个FatA基因、4个FatB1基因、3个FatB2以及2个FatB3基因。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Unigene9211、Unigene19303、Unigene45926、Unigene27250以及Unigene22278在果肉形成的3个阶段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这些基因在果肉形成的3个阶段持续表达。同时,对3个时期的果肉的脂肪酸成分也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椰果发育7个月时,中低碳链的脂肪酸含量较低,但随着椰果的发育,中低碳链的脂肪酸逐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 Acyl-acp硫酯酶 脂肪酸 椰果 椰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个3-酮脂酰ACP合成酶同源蛋白的功能鉴定 被引量:4
6
作者 马金成 邓丽婷 +2 位作者 童文华 朱磊 王海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7-895,共9页
大肠杆菌的FabB和FabF均具有长链3-酮基脂酰ACP合成酶活性.除参与长链饱和脂酰链的延伸外,FabB还是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之一,参与不饱和脂酰ACP的从头合成,最终生成顺-9-十六烯脂酰ACP.而FabF只能将顺-9-十六烯脂酰ACP延伸为顺-11... 大肠杆菌的FabB和FabF均具有长链3-酮基脂酰ACP合成酶活性.除参与长链饱和脂酰链的延伸外,FabB还是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关键酶之一,参与不饱和脂酰ACP的从头合成,最终生成顺-9-十六烯脂酰ACP.而FabF只能将顺-9-十六烯脂酰ACP延伸为顺-11-十八烯脂酰ACP,不参与不饱和脂酰ACP的从头合成.有研究表明,粪肠球菌、乳酸乳球菌、丙酮丁醇梭菌和茄科雷尔氏菌等细菌的FabF同源蛋白,具有类似大肠杆菌FabB和FabF的双功能.为证实该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本研究选取了枯草芽孢杆菌BsfabF、中华苜蓿根瘤菌SmfabF、霍乱弧菌VcfabF、铜绿假单胞菌PafabF1和PafabF2 5个同源基因进行功能鉴定,体外酶学分析表明,5个FabF同源蛋白均具有长链3-酮基脂酰ACP合成酶活性,异体互补大肠杆菌CL28的脂肪酸组分分析显示,SmfabF、VcfabF、PafabF1和PafabF2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Ⅱ(FabF)活性,遗传互补大肠杆菌温度敏感突变株CY242和CY244的研究显示,仅有PafabF2编码的蛋白拥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Ⅰ(FabB)活性,能互补大肠杆菌fabB的突变.这表明不是所有的FabF同源蛋白均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Ⅰ和Ⅱ的双重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脂肪酸合成 3-酮基脂酰acp合成酶Ⅰ 3-酮脂酰acp合成酶Ⅱ 遗传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细菌来源的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余永红 马建荣 +1 位作者 苗馨予 王海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04-1012,共9页
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是催化细菌脂肪酸合成的起始反应.研究表明,革兰氏阳性细菌FabH对支链脂酰-CoA前体的选择性是其合成支链脂肪酸的关键.但部分革兰氏阴性细菌也产生一定量的支链脂肪酸,其合成机制还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选取... 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FabH)是催化细菌脂肪酸合成的起始反应.研究表明,革兰氏阳性细菌FabH对支链脂酰-CoA前体的选择性是其合成支链脂肪酸的关键.但部分革兰氏阴性细菌也产生一定量的支链脂肪酸,其合成机制还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选取了革兰氏阳性细菌枯草芽孢杆菌BsfabH1和BsfabH2、金黄色葡萄球菌SafabH、天蓝色链霉菌ScofabH、革兰氏阴性细菌茄科雷尔氏菌RsfabH、大肠杆菌EcfabH,以及产支链脂肪酸的水稻黄单胞菌XoofabH,共7种fabH同源基因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异体遗传互补茄科雷尔氏菌fabH突变株RsmH,表明这7个基因编码蛋白都具有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活性.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4个革兰氏阳性菌fabH和XoofabH互补株类似,均能产生支链脂肪酸,而EcfabH和RsfabH互补株不产生支链脂肪酸,说明XooFabH不同于EcFabH,参与支链脂肪酸合成.体外酶学分析表明,XooFabH与4种革兰氏阳性菌FabH类似,对支链脂酰-CoA有较高的选择,但EcFabH和RsFabH对支链前体活性低.与革兰氏阳性细菌FabH不同,XooFabH对中短链长(C4-C10)脂酰-CoA也具有较高的活性.综合以上结果,不同细菌来源FabH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明显,FabH能利用支链前体是细菌合成支链脂肪酸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合成 3-酮脂酰acp合成酶Ⅲ 支链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精子LDH、ACP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穆淑梅 樊高君 +2 位作者 张才达 王海玲 康现江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2-168,共7页
为了评估莠去津对雄性中华绒螯蟹的生殖毒性,以成熟雄性中华绒螯蟹为材料,采用莠去津梯度(0.001、0.01、0.1、1mg/L)暴露方式进行体内染毒2周,通过分光光度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谱法,分析中华绒螯蟹精子中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 为了评估莠去津对雄性中华绒螯蟹的生殖毒性,以成熟雄性中华绒螯蟹为材料,采用莠去津梯度(0.001、0.01、0.1、1mg/L)暴露方式进行体内染毒2周,通过分光光度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谱法,分析中华绒螯蟹精子中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比较其催化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0.1mg/L莠去津处理组精子的LDH、ACP比活力是所有组别中最高的,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mg/L的次之,但同2个低质量浓度组(0.001、0.01mg/L)的一样,均较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凝胶电泳后活性染色分析结果显示2种酶的催化能力的变化与分光光度法结果一致.实验结果表明,一定质量浓度的莠去津对雄性中华绒螯蟹具生殖毒性,可为莠去津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莠去津 中华绒螯蟹 精子 乳酸脱氢酶(LDH) 酸性磷酸酶(a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油菜黄单胞菌中烯脂酰ACP还原酶的功能鉴定 被引量:4
9
作者 余永红 马建荣 王海洪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4-522,共9页
烯脂酰ACP还原酶是细菌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之一.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Xcc)8004基因组中XC_0119(Xccfab V)注释为反-2-烯脂酰Co A还原酶基因.但其编码产物与铜绿假单胞菌的烯脂酰ACP还原... 烯脂酰ACP还原酶是细菌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之一.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Xcc)8004基因组中XC_0119(Xccfab V)注释为反-2-烯脂酰Co A还原酶基因.但其编码产物与铜绿假单胞菌的烯脂酰ACP还原酶Fab V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并含有相同的催化活性中心Tyr-(Xaa)8-Lys序列.用携带Xccfab V的质粒载体互补大肠杆菌fab I温度敏感突变株JP1111,转化子能在42℃生长,表明Xccfab V能遗传互补大肠杆菌fab I突变.体外重建脂肪酸合成反应表明,Xcc Fab V能催化不同链长的烯脂酰ACP还原为脂酰ACP,且催化活性不受三氯森抑制.遗传学研究表明,Xccfab V是必需基因,不能获得Xccfab V基因敲除突变株.将携带大肠杆菌fab I的外源质粒导入野生菌后,可敲除染色体上的fab V基因,获得的替换突变株生长特性和脂肪酸组成未发生显著变化,但替换突变株对三氯森敏感.上述结果证实,野油菜黄单胞菌fab V是必需基因,编码烯脂酰ACP还原酶,参与脂肪酸从头合成反应,且Fab V是Xcc对三氯森耐受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油菜黄单胞菌 脂肪酸合成 烯脂酰acp还原酶 三氯森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油菜黄单胞菌中3-羟基脂酰ACP脱水酶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建荣 陈程 +3 位作者 鄢明峰 李先其 张文彬 余永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8-697,共10页
细菌采用II型脂肪酸系统合成脂肪酸,其中3-羟脂酰ACP脱水酶催化唯一的脱水反应,是细菌生长的关键酶之一.野油菜黄单胞菌(Xcc)引起几乎所有十字花科植物的黑腐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广泛的经济损失.为研究Xcc中3-羟脂酰ACP脱水酶,本研究利... 细菌采用II型脂肪酸系统合成脂肪酸,其中3-羟脂酰ACP脱水酶催化唯一的脱水反应,是细菌生长的关键酶之一.野油菜黄单胞菌(Xcc)引起几乎所有十字花科植物的黑腐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广泛的经济损失.为研究Xcc中3-羟脂酰ACP脱水酶,本研究利用大肠杆菌3-羟脂酰ACP脱水酶FabZ序列同源比对时,发现其与XC2876(XcfabZ)编码蛋白具有同源性,序列一致性达到46.1%,同时还具有保守的α螺旋结构和活性位点.将XcfabZ异体遗传互补大肠杆菌fabZ(EcfabZ)条件突变株HW7,结果显示添加IPTG能恢复突变株的生长,初步表明XcFabZ具有3-羟脂酰ACP脱水酶活性.而体外活性分析显示,XcFabZ能在脂肪酸合成的起始反应和延伸反应中发挥3-羟脂酰ACP脱水酶活性作用.本研究不能直接获得XcfabZ基因敲除突变株,但将携带EcfabZ或XcfabZ的表达质粒导入后,获得基因替换突变株,证明XcfabZ是必需基因.EcfabZ替换突变株的脂肪酸组成与野生菌有差异,对逆境条件(高盐、低pH、H2O2和SDS)的耐受性显著下降,运动性也显著降低,但XcfabZ替换突变株恢复到野生菌水平,表明XcFabZ与EcFabZ虽然都具有3-羟脂酰ACP脱水酶活性,但在细胞中生理功能可能有一些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油菜黄单胞菌 3-羟脂酰acp脱水酶 脂肪酸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单胞菌1616X1的产酸特性及其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11
作者 翟梅 李思思 +4 位作者 赵帅 黄峰 周佳 赵雷真 屈建航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0,共5页
为探究假单胞菌溶解难溶性无机磷的作用机理,以高效溶磷假单胞菌1616X1为对象,以Ca_(3)(PO_(4))_(2)为磷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菌株溶磷过程中的有机酸种类及含量变化,通过Illumina HiSeq X Ten测序平台对假单胞菌1616X1全基因组进行测... 为探究假单胞菌溶解难溶性无机磷的作用机理,以高效溶磷假单胞菌1616X1为对象,以Ca_(3)(PO_(4))_(2)为磷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菌株溶磷过程中的有机酸种类及含量变化,通过Illumina HiSeq X Ten测序平台对假单胞菌1616X1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序列拼装后完成基因预测、功能注释和溶磷相关基因分析。结果表明,假单胞菌1616X1在溶磷过程中产生葡萄糖酸、酒石酸与柠檬酸等多种有机酸,其中,以葡萄糖酸为主,在溶磷量最高时葡萄糖酸含量达17582.06 mg/L;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结果表明,菌株1616X1基因组长度5957620 bp,GC含量61.55%,含有5535个编码基因。经COG、GO和KEGG数据库比对和注释,其中,含有吡咯喹啉醌生物合成基因簇(pqq)、磷酸盐转运系统合成基因(pst与pit)、磷饥饿反应调控基因(phoB、phoR与phoH)以及葡萄糖脱氢酶基因(gdh)、吡咯喹啉醌依赖性葡萄糖脱氢酶基因(gcd)、柠檬酸合酶基因(gltA)与酒石酸脱氢酶基因(ttuC)等有机酸合成基因。研究为假单胞菌1616X1溶磷作用规律的阐释和基因改造等后期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土壤溶磷 有机酸 基因组分析 溶磷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3–酮脂酰ACP还原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海洪 胡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159,共12页
3–酮脂酰ACP还原酶属于短链醇脱氢酶/还原酶(SDR)超家族蛋白,参与细菌脂肪酸及相关物质合成,负责催化3–酮脂酰ACP还原为3–羟脂酰ACP。3–酮脂酰ACP还原酶在细菌中广泛存在,且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然而其生物学功能却展现出多样性。本... 3–酮脂酰ACP还原酶属于短链醇脱氢酶/还原酶(SDR)超家族蛋白,参与细菌脂肪酸及相关物质合成,负责催化3–酮脂酰ACP还原为3–羟脂酰ACP。3–酮脂酰ACP还原酶在细菌中广泛存在,且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然而其生物学功能却展现出多样性。本文对近年来细菌3–酮脂酰ACP还原酶的结构特性、生物学功能和抑制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加深对3–酮脂酰ACP还原酶的理解和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酮脂酰acp还原酶 II型脂肪酸合成系统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乙基己基磷酸酯和没食子酸浮选分离萤石和方解石
13
作者 汤家焰 赵芳 +4 位作者 方显波 时景阳 李曙光 曹永丹 曹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06-2521,共16页
本文通过浮选试验、Zeta电位测试、红外光谱测试、XPS测试、原子力显微镜测试等分析手段,研究了2-乙基己基磷酸酯(2ZHP)、没食子酸(GA)对萤石和方解石浮选分离的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在2ZHP浓度为62.5 mg/L、GA浓度为2.5 mg/L、pH=9.8... 本文通过浮选试验、Zeta电位测试、红外光谱测试、XPS测试、原子力显微镜测试等分析手段,研究了2-乙基己基磷酸酯(2ZHP)、没食子酸(GA)对萤石和方解石浮选分离的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在2ZHP浓度为62.5 mg/L、GA浓度为2.5 mg/L、pH=9.8的条件下,质量比为1∶1的萤石和方解石混合矿浮选分离效果较好,萤石回收率为79.03%,品位达到70.05%。萤石表面Ca元素的电子结合能和Ca活性位点密度较方解石表面大,且2ZHP和GA与矿物吸附时会发生空间位阻效应,这是导致了该药剂体系能选择性浮选分离萤石和方解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乙基己基磷酸酯 没食子酸 萤石 方解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镁表面UMAO/ZrO_(2)/BCP-CA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14
作者 王晶彦 张德秋 李慕勤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56-164,199,共10页
目的为了使纯镁基体的耐蚀性以及生物活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使用超声微弧氧化技术、光化学溶胶凝胶技术以及硅烷偶联负载法,在纯镁表面制备超声微弧氧化/氧化锆/双相磷酸钙-绿原酸涂层(UMAO/ZrO_(2)/BCP-CA)。方法采用光化学溶胶凝胶... 目的为了使纯镁基体的耐蚀性以及生物活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使用超声微弧氧化技术、光化学溶胶凝胶技术以及硅烷偶联负载法,在纯镁表面制备超声微弧氧化/氧化锆/双相磷酸钙-绿原酸涂层(UMAO/ZrO_(2)/BCP-CA)。方法采用光化学溶胶凝胶技术在UMAO表面制备ZrO_(2)中间层,继而采用硅烷偶联法在表层负载BCP-CA。使用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附着力自动划痕仪以及接触角测量仪,对不同材料的形貌和组织结构进行研究,以此来评价不同涂层的耐蚀性和生物活性。结果UMAO/ZrO_(2)/BCP-CA涂层由MgO、Mg_(2)SiO_(4)、ZrO_(2)、Ca_(10)(PO_(4))_(6)(OH)_(2)和Ca_(3)(PO_(4))_(2)相组成,经模拟体液(SBF)浸泡后表面含有O、C、Mg、Si、Ca和P元素。UMAO/ZrO_(2)/BCP-CA涂层接触角为91.52°,高于UMAO涂层的接触角32.26°,为疏水性涂层。UMAO/ZrO_(2)/BCP-CA涂层的临界载荷14.0 N大于UMAO涂层的临界载荷8.5 N。电化学腐蚀实验结果表明,UMAO/ZrO_(2)/BCP-CA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0.274×10^(−6)A/cm^(2))比Mg的腐蚀电流密度(17.569×10^(−6)A/cm^(2))小很多,由此可说明UMAO/ZrO_(2)/BCP-CA涂层的耐蚀性相对较强。在SBF浸泡过程中,UMAO/ZrO_(2)/BCP-CA涂层材料的降解和物质沉积相互平衡。结论UMAO/ZrO_(2)/BCP-CA涂层表面相对UMAO涂层不易被模拟体液润湿,能够减少腐蚀溶液与涂层表面接触,同时其具有优良的耐蚀性及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双相磷酸钙 绿原酸 超声微弧氧化 光化学 耐蚀性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聚乳酸制品中7种有机磷酸酯的迁移量
15
作者 杜成 刘佳 +4 位作者 丁雅伦 王建凤 冯月超 刘艳 高峡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71-1977,共7页
建立了基于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7种有机磷酸酯(OPEs)迁移量检测方法。通过优化迁移液pH值、淋洗液体积以及洗脱液种类,结果表明,7种OPEs在0.05~5.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在pH 4.0、10 mL上样、5... 建立了基于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7种有机磷酸酯(OPEs)迁移量检测方法。通过优化迁移液pH值、淋洗液体积以及洗脱液种类,结果表明,7种OPEs在0.05~5.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在pH 4.0、10 mL上样、5 mL超纯水淋洗和5 mL乙酸乙酯洗脱的条件下,汗液基质中7种OPEs迁移量的回收率为81.6%~108%,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15%;在pH=4.0、10 mL上样、5 mL甲醇洗脱时,唾液基质中7种OPEs迁移量的回收率为84.1%~110%,RSD不大于14%。2种基质中7种OPEs的检出限均为0.08 mg/kg。将该方法应用于市售聚乳酸(PLA)制品(吸管、毛巾、衣服)及模拟阳性样品检测,实际样品未检出目标物,而模拟阳性吸管、毛巾和衣服样品中,只有吸管样品中磷酸三(2-氯乙基)酯(TCEP)有迁移,迁移率为3.75%。该方法在PLA制品中OPEs迁移量分析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有机磷酸酯 汗液 唾液 迁移量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授粉方式对吉优蜜29号甜瓜果实品质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6
作者 张惠明 张汉英 +2 位作者 李洪立 王绍春 杨福孙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6-1184,共9页
甜瓜为海南省重要经济作物,授粉以激素授粉为主,易造成果实畸形并伴有不同程度风味和品质的下降,影响商品率和种植效益。为此,本研究以吉优蜜29号甜瓜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人工花粉组合授粉方式,以激素授粉为对照,测定植株与果实的生长... 甜瓜为海南省重要经济作物,授粉以激素授粉为主,易造成果实畸形并伴有不同程度风味和品质的下降,影响商品率和种植效益。为此,本研究以吉优蜜29号甜瓜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人工花粉组合授粉方式,以激素授粉为对照,测定植株与果实的生长状况、果实内在品质及蔗糖积累关键酶活性,分析授粉对植株与果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授粉方式处理对甜瓜植株的株高、茎粗、生物量、果实质量、硬度产生很大影响,T_(1)处理的甜瓜植株茎粗、生物量、果实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K处理的甜瓜植株株高、果实硬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不同授粉方式处理对甜瓜果实内在品质各指标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T_(1)处理效果最佳,其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3)T4处理的蔗糖合成酶(SS)活性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相对较高;T_(1)处理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保持较高水平,T_(1)、T_(2)处理的果实酸性转化酶活性在授粉后40d达到最高,分别为93.69、88.54 U/g。因此,人工花粉授粉后甜瓜植株的生长状况与果实品质以T_(1)(花粉活力强×柱头可授性高)处理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授粉 甜瓜 品质 蔗糖合成酶(SS)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酸性转化酶(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臭假单胞菌中3-酮脂酰ACP还原酶FabG5是脂肪酸合成关键酶
17
作者 郭剑英 陈博 +4 位作者 李先其 况承伟 王海洪 马建荣 余永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02-1011,共10页
3-酮脂酰ACP还原酶(FabG)催化脂肪酸合成中的第一步还原反应,是细菌生长的关键酶之一.恶臭假单胞菌在环境污染治理和工业聚羟基脂肪酸(PHA)的生产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恶臭假单胞菌基因组编码6个FabG同源蛋白质... 3-酮脂酰ACP还原酶(FabG)催化脂肪酸合成中的第一步还原反应,是细菌生长的关键酶之一.恶臭假单胞菌在环境污染治理和工业聚羟基脂肪酸(PHA)的生产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恶臭假单胞菌基因组编码6个FabG同源蛋白质,与大肠杆菌FabG相比较,PpFabG5序列相似性最高(76.5%),其他几个PpFabG也都具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约50%).除PpFabG4之外,其他的同源蛋白质都具有催化活性位点和N端辅因子结合位点.为研究恶臭假单胞菌中这6个FabG同源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本文进行了异体遗传互补、体外酶学活性分析、体内基因敲除与突变株性状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只有PpfabG1、PpfabG3、PpfabG5能恢复大肠杆菌fabG温度敏感突变株CL104在42℃时生长,其中PpfabG1互补株生长较弱.而在体外活性检测中,PpFabG1、PpFabG3和PpFabG5在脂肪酸合成起始反应和延伸反应中都具有催化活性,但PpFabG1活性较弱,PpFabG6仅在起始反应中具有催化活性. PpfabG5是恶臭假单胞菌生长的必需基因,不能被敲除,而其他几个PpfabG基因敲除后不影响菌体的生长,突变株的脂肪酸组成与野生菌也无差异.但PpfabG1、PpfabG2敲除后菌体的运动性下降,PpfabG3、PpfabG6突变影响了生物被膜的合成量,而PpfabG4、PpfabG6敲除突变株对H2O2的耐受性增强,表明这些基因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可能在菌体的不同逆境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假单胞菌 3-酮脂酰acp还原酶 脂肪酸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枣树根际微生物筛选及促生性能初探
18
作者 刘欣瑞 黄君丽 +2 位作者 贺晓龙 刘月芹 高小朋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35-38,80,共5页
采用选择培养基从陕北木枣根际微生物中筛选具有促生性能的菌株,并对其促生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陕北枣树生物菌肥的研发提供可靠的微生物资源。结果显示,筛选得到8株解钾菌,其解钾率为1.7%~2.8%,其中菌株zyk-8的解钾能力最高;得... 采用选择培养基从陕北木枣根际微生物中筛选具有促生性能的菌株,并对其促生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陕北枣树生物菌肥的研发提供可靠的微生物资源。结果显示,筛选得到8株解钾菌,其解钾率为1.7%~2.8%,其中菌株zyk-8的解钾能力最高;得到11株溶磷菌,其溶磷率为1.77%~2.66%,其中菌株zyp-5溶磷率最高;得到10株产嗜铁素菌株,其嗜铁素相对含量为9.20%~47.85%,其中菌株zyf-6产嗜铁素的能力最强;得到10株产吲哚乙酸(IAA)菌株,其发酵液中IAA含量为4.50~20.56 mg/L,其中菌株zyi-3产IAA能力最强。筛选出的菌株具有良好的促生潜力,可作为增强土壤肥力的有效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树根际微生物 筛选 促生性能 溶磷 解钾 嗜铁素 吲哚乙酸(IAA) 陕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条件下斜生栅藻胞外ALP和ACP的变化
19
作者 谢影 于敏 +1 位作者 魏亦军 陈永红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70-74,共5页
不同培养液磷的含量对斜生栅藻胞外ALP、ACP的活性有显著影响,在磷胁迫时,胞外ALP的活性显著增加,ACP的活性有类似的变化,但上升幅度小于ALP。在有机磷存在时,ALP的活性变化与磷胁迫时相近,而ACP对不同磷源的变化反应不明显。pH对斜生... 不同培养液磷的含量对斜生栅藻胞外ALP、ACP的活性有显著影响,在磷胁迫时,胞外ALP的活性显著增加,ACP的活性有类似的变化,但上升幅度小于ALP。在有机磷存在时,ALP的活性变化与磷胁迫时相近,而ACP对不同磷源的变化反应不明显。pH对斜生栅藻胞外ALP和ACP的影响不明显,但可以显著提高胞外CA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条件 斜生栅藻 ALP acp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高价值回收利用
20
作者 赵来安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1,共8页
文中介绍了一种对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进行高价值回收利用的方法。材料中的Fe、P、Li元素分别以FeSO_(4)、FePO_(4)和Li_(3)PO_(4)形式回收,以Li_(3)PO_(4)形式回收Li的回收率达到93%。该回收工艺不使用磷酸或磷酸盐,具体包括5个步骤:... 文中介绍了一种对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进行高价值回收利用的方法。材料中的Fe、P、Li元素分别以FeSO_(4)、FePO_(4)和Li_(3)PO_(4)形式回收,以Li_(3)PO_(4)形式回收Li的回收率达到93%。该回收工艺不使用磷酸或磷酸盐,具体包括5个步骤:(1)将废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用硫酸酸溶;(2)将1/3以上的Fe^(2+)离子以FeSO_(4)形式重结晶出来;(3)对Fe^(2+)进行氧化处理并调整溶液pH至2.0~3.0,使Fe^(2+)离子以FePO_(4)形式析出,制得的FePO_(4)可以用于固相法制备LiFePO_(4);(4)将分离FePO_(4)后滤液的pH调至11.0,其中的Li^(+)、PO_(4)^(3-)离子浓度达到沉淀析出条件,析出Li_(3)PO_(4)沉淀;(5)将制得的亚铁盐与Li_(3)PO_(4)通过水热法制备LiFePO_(4),制得的LiFePO_(4)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磷酸铁锂 回收 无磷酸工艺 硫酸亚铁 磷酸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