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LncRNA-UCA1探讨针刺调节miRNA-331-3p/BRD4轴改善脾虚大鼠肠道炎症作用机制
1
作者 刘继东 张家豪 +2 位作者 王建波 曲怡 薛亚楠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188,I0027-I0030,共10页
目的从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相关基因1(LncRNA-UCA1)探讨针刺调节miRNA-331-3p/溴结构域蛋白4(BRD4)轴改善脾虚大鼠肠道炎症作用机制,探讨“健益脾气”针刺疗法改善脾虚便溏症状现代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从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相关基因1(LncRNA-UCA1)探讨针刺调节miRNA-331-3p/溴结构域蛋白4(BRD4)轴改善脾虚大鼠肠道炎症作用机制,探讨“健益脾气”针刺疗法改善脾虚便溏症状现代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经非穴组、针刺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采用劳倦过度和不规律饮食复合方法建立脾虚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电针“足三里”穴及“脾俞”穴干预治疗,非经非穴组给予电针尾尖作为对照干预,每日1次/20 min,共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取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q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LncRNA-UCA1、miRNA-331-3p/BRD4轴相关基因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结肠中BRD4、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观察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核因子-κBp65(NFκBp65)的表达水平;TUNEL染色法观察各组结肠组织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大鼠结肠组织miRNA-331-3p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LncRNA-UCA1、BRD4、NF-κB p65、IL-1β、IL-6、IL-8、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有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结肠组织miRNA-331-3p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LncRNA-UCA1、BRD4、NF-κB p65、IL-1β、IL-6、IL-8、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有所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IL-6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IL-6的表达水平有所降低(P<0.05)。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BRD4、IL-8表达有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的BRD4表达有所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结肠组织IL-1β、IL-6、TNF-α、NF-κB p65免疫荧光平均吸光度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1β、IL-6、TNF-α、NF-κB p65免疫荧光平均吸光度值降低(P<0.05)。另外HE染色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有效减轻结肠黏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的损失;TUNEL染色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以改善脾虚大鼠结肠炎症,抑制结肠黏膜细胞凋亡。结论电针“足三里”“脾俞”穴可以干预LncRNA-UCA1调节miRNA-331-3p/BRD4轴,抑制肠道炎症和促炎症介质的表达,进而抑制结肠黏膜细胞凋亡,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脾虚便溏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脾俞 脾虚 肠道炎症 LncRNA-UCA1 miRNA-331/BRD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督和胃针法联合温针灸足三里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贾文瀚 王继红 孙瑞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调督和胃针法联合温针灸足三里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对H-B分级影响。方法选取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13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给予温针灸足三里针刺治疗,治疗组6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调督和胃针法,对比治疗后的... 目的探讨调督和胃针法联合温针灸足三里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对H-B分级影响。方法选取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13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给予温针灸足三里针刺治疗,治疗组6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调督和胃针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H-B分级情况、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Portmann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安全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疗效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分级、躯体功能(FDIP)评分、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及Portmann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两组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积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8%(5/66),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09%(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采用调督和胃针法结合温针灸足三里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面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督和胃针法 温针灸足三里 风寒型周围性面瘫 H-B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三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曹洋 朱艳 +2 位作者 洪玉节 肖净 陈静静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0,共4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较明确的发病机制是与免疫紊乱有关,其核心治疗药物疗效有限、治疗失败是临床常见的难题。而足三里穴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效果显著,也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因此,探析针灸足三里后的免疫机理,可以更... 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较明确的发病机制是与免疫紊乱有关,其核心治疗药物疗效有限、治疗失败是临床常见的难题。而足三里穴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效果显著,也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因此,探析针灸足三里后的免疫机理,可以更好地通过细胞、分子解释其发挥效应的机制,如足三里可以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肥大细胞脱颗粒、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血小板活化等改善机体免疫失衡状态,以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炎症、疼痛、骨破坏。这些免疫机制的揭示为临床靶点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足三里穴位周围肌肉微循环的超声造影评估 被引量:4
4
作者 徐振宏 柳漂漂 +4 位作者 王筱颖 王泽城 吕国荣 林煜芬 吴家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6-730,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正常人足三里穴位针灸前后局部肌肉微循环情况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就诊的72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于针灸前、针灸得气最强时、针灸后2h进行超声造影,观...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正常人足三里穴位针灸前后局部肌肉微循环情况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就诊的72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于针灸前、针灸得气最强时、针灸后2h进行超声造影,观察胫前肌内微血管血流灌注情况,分析感兴趣区中的小动脉、肌肉组织和小静脉,获得时间-强度曲线和造影剂渡越时间(CTTs)。采用针灸者结合受灸者的客观评分标准评价针感。于针灸前、针灸得气最强时、针灸后2 h检测胃泌素、血浆促胃动力素、胆囊收缩素、胰泌素水平。结果①针灸得气最强时,胫前肌动脉-肌肉间、肌肉-静脉间、动脉-静脉间CTTs明显缩短,与针灸前及针灸后2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针灸前及针灸后2hCT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针灸得气最强时,志愿者血清内胃泌素、血浆促胃动力素、胆囊收缩素、胰泌素水平升高,与针灸前及针灸后2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针灸前及针灸后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针灸得气最强时,胃泌素、血浆促胃动力素、胆囊收缩素、胰泌素水平与胫前肌动脉-肌肉间、肌肉-静脉间、动脉-静脉间CTTs均呈正相关(r=0.360~0.702,P<0.001)。结论针刺足三里得气最强时,可造成骨骼肌周围微循环改变,导致CTTs明显缩短,同时也能促进胃肠道的分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足三里 骨骼肌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RNA-29c/白血病抑制因子轴探讨针刺调节脾虚大鼠肠道炎症机制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家豪 王建波 +5 位作者 薛亚楠 曲怡 董佳梓 王天朗 金璐 刘继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2,I0024-I0027,共9页
目的观察针刺调节miRNA-29c/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轴改善脾虚大鼠结肠炎症机制,探讨“健脾益气”针刺疗法改善脾虚便溏症状现代作用机理。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经非穴... 目的观察针刺调节miRNA-29c/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轴改善脾虚大鼠结肠炎症机制,探讨“健脾益气”针刺疗法改善脾虚便溏症状现代作用机理。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经非穴组、针刺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采用劳倦过度和不规律饮食复合方法建立脾虚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刺组电针“足三里”穴及“脾俞”穴干预治疗,非经非穴组给予电针尾尖作为对照干预,每日1次/20 min,共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取大鼠结肠组织及全血。q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miRNA-29/LIF轴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的表达;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变化;TUNEL染色观察各组结肠组织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状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LIF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miRNA-29、IL-1β、IL-6、白介素-8(interleukin18,IL-8)、TNF-αmRNA表达以及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结肠组织LI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miRNA-29c、IL-1β、IL-6、IL-8、TNF-αmRNA表达以及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有所降低(P<0.05),非经非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IL-1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IL-18的表达水平有所降低(P<0.05)。另外HE染色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可有效减轻结肠黏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杯状细胞的损失;TUNEL染色结果显示,针刺可以抑制miRNA-29c/LIF轴,改善脾虚大鼠结肠炎症,抑制结肠黏膜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大鼠PBMC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PBMC细胞凋亡率有所降低(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脾俞”穴可以调节miRNA-29c/LIF轴,抑制肠道炎症和促炎症介质的表达,进而抑制血液、结肠黏膜细胞凋亡,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脾虚便溏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脾俞 脾虚 肠道炎症 miRNA-29c/LI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关穴和足三里穴位刺激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麻醉及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汪金娇 师建慧 李永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 观察内关穴和足三里穴位刺激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麻醉及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21年1月—2022年6月医院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3例,对照组术后常规镇痛干预,观... 目的 观察内关穴和足三里穴位刺激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麻醉及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21年1月—2022年6月医院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3例,对照组术后常规镇痛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内关穴和足三里穴位刺激,比较两组的麻醉术后恢复、胃肠功能及免疫功能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拉姆齐(Ramsay)镇静评分,胃肠反应分级,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排便时间,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24、48 h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观察组胃肠反应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术后5 d两组CD^(+)3、CD^(+)4、NK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CD^(+)8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关穴和足三里穴位刺激有利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麻醉及术后恢复,镇痛、镇静效果良好,胃肠功能恢复更快,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利于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腹腔镜 内关穴 足三里 穴位刺激 根治术 麻醉 胃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内关穴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杨晓鹏 李金凤 +4 位作者 张永俊 辜梦月 赵春武 张天瑶 钟惠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229,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内关穴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9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对症止痛及冰袋冷敷治疗,观察组术...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内关穴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9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对症止痛及冰袋冷敷治疗,观察组术后6 h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足三里、内关穴针刺治疗。于术后6 h、24 h、48 h、72 h及第5天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疼痛状态,于术后6 h、48 h及72 h评价术后胀气情况;于术后6 h、24 h、48 h及72 h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于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72 h、出院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 VAS评分最高,随后逐渐降低(P<0.05);术后48 h观察组VAS评分降至术后6 h水平,而对照组仍高于术后6 h水平(P<0.05);术后24 h、48 h、72 h及第5天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腹胀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术后48 h、72 h观察组腹胀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肠鸣音出现及恢复正常时间、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 PGE2、IL-1β、TNF-α水平最高,术后72 h逐渐降低(P<0.05);术后5 d观察组PGE2、IL-1β、TNF-α水平降至术后6 h水平,而对照组仍高于术后6 h水平(P<0.05);术后24 h、72 h及第5天观察组PGE2、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均逐渐升高(P<0.05);术后72 h及出院时观察组Harris髋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内关穴可以更好地降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时间,同时更好地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GE2、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足三里 内关穴 髋关节置换术 镇痛 血清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对脓毒症大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和多脏器功能损害的影响 被引量:35
8
作者 胡森 张立俭 +1 位作者 白慧颖 田易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3-356,共4页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ST36)对脓毒症大鼠促炎症因子所致多脏器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4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随机分为CLP+电针(EA)足三里组(CLP/EA组)、CLP+假电针(shamEA)组(CLP/SEA组)、迷走...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ST36)对脓毒症大鼠促炎症因子所致多脏器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4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模型,随机分为CLP+电针(EA)足三里组(CLP/EA组)、CLP+假电针(shamEA)组(CLP/SEA组)、迷走神经切断(VA)+CLP+SEA组(VA/CLP/SEA组)和VA+CLP+EA组(VA/CLP/EA组),每组16只。CLP/EA组持续针刺双侧足三里穴30min,强度为2mA,2-100Hz。CLP/SEA组采用相同频率和强度刺激非经非穴(足三里外侧旁开0.5cm)30min。VA组于CLP前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干。各组大鼠于CLP术后12h取血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和肌苷(Cr);然后处死动物,取肝、肾和空肠组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以及脏器组织含水率。结果:与CLP/SEA组比较,CLP/EA组TNF-α、MPO、ALT、Cr水平和脏器组织含水率显著降低,肠组织DAO活性显著增加(均P<0.05);VA/CLP组和VA/CLP/EA组TNF-α、MPO、ALT、Cr水平和脏器组织含水率显著增加,DAO活性显著降低(均P<0.05);VA/CLP/EA组与VA/CLP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显著抑制CLP大鼠肝、肾和空肠组织TNF-α水平,减轻脏器水肿和功能损害;切断迷走神经能显著减轻或消除EA的作用,上调组织TNF-α水平、加重脏器损害。电针足三里的抗炎和减轻脏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兴奋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电针 足三里(st36) 多器官功能衰竭 肿瘤坏死因子 胆碱能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公维军 张通 +2 位作者 崔利华 杨宇琦 孙新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11期1057-1058,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电针足三里。比较治疗前后下肢及髋、膝、踝Fugl-Meyer评分、步态分析(左右步频、步速和...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电针足三里。比较治疗前后下肢及髋、膝、踝Fugl-Meyer评分、步态分析(左右步频、步速和跨步长的均值)、下肢肌张力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下肢及膝、踝Fugl-Meyer评分、步态分析均有明显改善,且电针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明显,CSSS评分下降。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痉挛期下肢的运动功能,且不引起肌张力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痉挛期 电针 足三里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不同组穴对疲劳大鼠运动耐力 骨骼肌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刘汉平 梁波 +1 位作者 曾常春 何金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7期1369-137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ST36)及足三里不同组穴对运动疲劳大鼠的运动耐力、骨骼肌线粒体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足三里单穴及不同组穴缓解运动疲劳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成年雄性大鼠,适应性游泳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ST36)及足三里不同组穴对运动疲劳大鼠的运动耐力、骨骼肌线粒体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足三里单穴及不同组穴缓解运动疲劳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成年雄性大鼠,适应性游泳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足三里组、足三里-三阴交组(ST36-SP6)及足三里-中脘组(ST36-RN12)。采用无负重游泳方式建立大鼠运动疲劳模型,分别采用毫针针刺相应穴位。末次力竭运动结束后,分离大鼠肝脏及骨骼肌,检测骨骼肌线粒体及肝脏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的活性。结果:足三里组和足三里-中脘组大鼠的力竭运动时间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足三里-中脘组的右胫骨前肌、左胫骨前肌及腹直肌线粒体内的SOD、GSH-Px的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足三里组、足三里-三阴交组及足三里-中脘组大鼠肝脏的SOD、GSH-Px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足三里-中脘组大鼠肝脏的SOD、GSH-Px含量显著高于足三里组及足三里-三阴交组(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单穴及针刺足三里-中脘组穴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疲劳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及肝脏的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损伤,提高运动耐力,这种效应以针刺足三里-中脘组穴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足三里 毫针针刺 运动疲劳 运动耐力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金降逆汤联合电针足三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黄天生 郭召平 +4 位作者 罗瑞萍 尚莹莹 杨伟 吴晓华 肖定洪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2331-2334,共4页
目的:评价旋金降逆汤联合电针足三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和探讨其可能的胃动力机制。方法:将140例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5例,包括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旋金降逆汤、... 目的:评价旋金降逆汤联合电针足三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和探讨其可能的胃动力机制。方法:将140例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5例,包括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旋金降逆汤、电针足三里、旋金降逆汤联合电针足三里、奥美拉唑治疗,治疗时间为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4组临床症状、胃肠激素和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的改善情况。结果:(1)4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8.57%、57.14%、91.43%和71.43%,经统计学比较,治疗3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及其他治疗组(P<0.05);(2)4组均能有效增加血浆胃动素、Ghrelin,治疗3组优于对照组及其他治疗组(P<0.05);(3)4组均能改善食管黏膜炎症,经统计学比较,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旋金降逆汤联合电针足三里可能是通过增加胃肠激素,调节胃动力,促进胃排空,从而缓解改善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临床症状,促进食管黏膜炎症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金降逆汤 电针 足三里 反流性食管炎 肝胃郁热证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捻转手法对大鼠胃运动和胃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影响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胡书香 李翠艳 +3 位作者 李强 刘阳阳 郭义 陈泽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08,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胃运动和胃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频率的影响,探讨针刺手法作用规律。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60次/min针刺组和120次/min针刺组。20%乌拉坦麻醉后暴露胃体部,经十二指肠放置...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频率捻转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胃运动和胃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频率的影响,探讨针刺手法作用规律。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60次/min针刺组和120次/min针刺组。20%乌拉坦麻醉后暴露胃体部,经十二指肠放置球囊于胃窦部,分别用60、120次/min两种频率的均匀捻转手法针刺足三里,使用Biopac生理记录仪记录针前、行针时、留针时和出针后的胃运动和胃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信号,对胃运动频率、波幅和迷走神经放电频率进行提取分析。结果:针刺正常大鼠足三里后,60次/min捻转手法对正常大鼠胃运动波幅、频率呈现抑制作用,120次/min捻转手法对大鼠胃运动波幅呈现促进趋势;行针及出针5 min、15 min时,捻转60次/min组胃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减少,针刺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频率捻转针刺手法对健康大鼠胃运动和胃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放电频率作用效果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手法 足三里 迷走神经 传入纤维 胃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对胃黏膜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陈文婷 傅国强 +1 位作者 沈卫东 王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58-661,共4页
胃黏膜在围术期极易发生应激性损伤,从而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的发生,其严重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电针足三里对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胃酸分泌、增加胃黏液层和胃黏膜厚度、... 胃黏膜在围术期极易发生应激性损伤,从而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的发生,其严重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电针足三里对胃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胃酸分泌、增加胃黏液层和胃黏膜厚度、抑制炎性介质反应、调节胃动力和胃电活动、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以及调控机体内源性ET-1/NO和CGRP/PGE2水平等来实现的。本文以中医文献为理论基础,结合近年来临床试验及基础实验研究,就电针足三里对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黏膜 足三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内关”“太冲”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炎性反应相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丹 李佳 吴松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238-241,共4页
目的探讨分别对"足三里""内关""太冲"穴电针预处理后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炎性因子IL-1β、IL-10及5-HT、SIgA等相关物质浓度的影响。方法购雌性清洁级Wistar大鼠孕鼠,待孕鼠生产后将乳鼠随机分为5组... 目的探讨分别对"足三里""内关""太冲"穴电针预处理后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炎性因子IL-1β、IL-10及5-HT、SIgA等相关物质浓度的影响。方法购雌性清洁级Wistar大鼠孕鼠,待孕鼠生产后将乳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足三里组,内关组,太冲组,每组10只。用三因素法(母子分离+醋酸灌胃+束缚应激)制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时间为14 d。空白组正常喂养,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造模后每日进行抓取训练和鼠衣穿脱训练;足三里组造模后电针足三里穴,内关组造模后电针内关穴。太冲组造模后电针太冲穴。电针干预后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粪便含水率;记录30 min内各组大鼠结肠蠕动波个数;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β、IL-10、5-HT、SIgA的含量。电镜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变化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粪便含水率与结肠蠕动波增加、血清中致炎因子IL-1β和5-HT明显增加、血清中抑炎因子IL-10和SIgA显著减少,结肠组织超微结构紊乱,微绒毛断裂,排列不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干预三组(足三里组、内关组、太冲组)大鼠粪便含水率与结肠蠕动波均有所减少,血清中致炎因子IL-1β和5-HT均有所增加、血清中抑炎因子IL-10和SIgA均有所减少,结肠超微结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足三里组此改变最为显著,与内关组和太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冲组与内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修复结肠超微结构上,电针干预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预处理IBS-D大鼠"足三里""内关""太冲"穴均可降低大鼠粪便含水量,减少肠道蠕动频率,减轻炎症,修复肠道超微结构,增强免疫力,其中足三里穴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足三里 内关 太冲 IL-1β IL-10 5-HT SI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大鼠足三里穴对脑干P物质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田庆华 孙锦平 +1 位作者 尹岭 母义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3年第11期652-653,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脑干P物质 (SP)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规律 ,探讨脑肠肽参与针刺镇痛以及治疗胃肠疾病的机制。方法将 7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以及针刺足三里、非经非穴以及束缚后各 2h、4h、6h、8h组。应用RT PCR方法结合...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脑干P物质 (SP)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规律 ,探讨脑肠肽参与针刺镇痛以及治疗胃肠疾病的机制。方法将 7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以及针刺足三里、非经非穴以及束缚后各 2h、4h、6h、8h组。应用RT PCR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脑干SP的基因表达。结果正常情况下脑干内有一定的SPmRNA表达 ,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在电针 2h后脑干SP的基因表达增加 (P <0 .0 5 ) ,6— 8hSPmRNA的表达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电针可以增加大鼠脑干SP的基因表达 ,而在不同的时间点电针足三里穴与非经非穴点SP基因表达的不同说明了针刺穴位点的作用 ,这可能是电针足三里穴SP参与针刺镇痛和调节胃肠运动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 P物质 基因表达 脑干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足三里穴时胫前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通 公维军 +1 位作者 李雪梅 武静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7期646-648,共3页
目的探讨针灸"得气"的生理基础。方法未经历过针灸治疗的健康成年志愿者28名,在不同的时间针刺右侧足三里(ST36)和足三里外侧1.5 cm(A点),足三里分浅刺和深刺,A点为深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胫前动脉在针刺前、进针结束... 目的探讨针灸"得气"的生理基础。方法未经历过针灸治疗的健康成年志愿者28名,在不同的时间针刺右侧足三里(ST36)和足三里外侧1.5 cm(A点),足三里分浅刺和深刺,A点为深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胫前动脉在针刺前、进针结束时和得气3 min时收缩期峰值(Vmax)、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内径(Dist)。结果深刺足三里得气3 min后与针刺前相关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浅刺足三里运针3 min后与针刺前相关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三里和A点深刺在运针3min后Vmax和Vm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动脉血流的动力学变化可能与针灸得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前动脉 足三里 针刺 得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叶晟 徐峰 +2 位作者 李洪海 吕欣 杨甲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A)组、肝缺血再灌注(B)组、非经络穴位电针刺激(C)组和足三里穴电针刺激(D)组,每组10只。B组不给予电针刺激;C、D两组于缺...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A)组、肝缺血再灌注(B)组、非经络穴位电针刺激(C)组和足三里穴电针刺激(D)组,每组10只。B组不给予电针刺激;C、D两组于缺血前分别针刺非经络穴位和足三里穴,强度均为4mA、2/100Hz的电刺激,持续45min。B、C、D组以3cm血管阻断夹阻断左横叶及中叶的入肝血流,保留右叶及尾叶血供,造成70%的肝组织缺血,90min后恢复血供,再灌注后8h从下腔静脉抽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同时处死大鼠,以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 B、C、D组与A组比较,ALT、TNF-α和IL-10均有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ALT和TNF-α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B和C组(P<0.05);而B、C、D组间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能有效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穴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穴防治老年机械通气患者胃食管反流 被引量:7
18
作者 雷澍 江荣林 +2 位作者 夏国莲 黄立权 徐勇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8期1756-1759,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防治老年机械通气患者胃食管反流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pneumonia,VAP)的疗效。方法:ICU内82例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防治胃食管反...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防治老年机械通气患者胃食管反流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pneumonia,VAP)的疗效。方法:ICU内82例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防治胃食管反流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予电针足三里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咽后部液体胃蛋白酶阳性率变化和VAP发生率,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咽后部液体胃蛋白酶阳性率均有所下降(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咽后部液体胃蛋白酶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动素水平有所升高(P<0.05),胃泌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有效改善胃肠功能,减少胃食管反流,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胃动素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穴 胃食管反流 呼吸机相关肺炎 胃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促进钝器伤后家兔腓肠肌生物力学属性恢复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守尧 肖诚 +7 位作者 徐前威 林朋 王云亭 于战歌 王荣国 赵玄冀 蔡蓉蓉 罗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2-427,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阿是穴促进急性钝器伤后家兔腓肠肌生物力学属性恢复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自然愈合组、电针组,制作家兔腓肠肌急性钝器伤模型,电针组给予足三里+阿是穴穴位电刺激(0.4m A,2Hz...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阿是穴促进急性钝器伤后家兔腓肠肌生物力学属性恢复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自然愈合组、电针组,制作家兔腓肠肌急性钝器伤模型,电针组给予足三里+阿是穴穴位电刺激(0.4m A,2Hz,15min),自然愈合组不予针刺治疗,自然愈合。分别于损伤后各时间点(7d、14d、28d、42d)取材、进行腓肠肌的拉伸试验,检测腓肠肌极限载荷、屈服载荷、极限强度、屈服强度、杨氏模量等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自然愈合组比较,在损伤后第28天电针组极限载荷、屈服载荷显著大于自然愈合组(P<0.05),极限强度、屈服强度经治疗后也较自然愈合组更强(P<0.05),基本接近于正常组(P>0.05);杨氏模量是反映腓肠肌刚度性能的重要指标,电针组也明显大于自然愈合组(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阿是穴能够有效促进家兔腓肠肌急性钝器伤后生物力学属性的恢复,损伤后治疗28天时效果最好。其机制可能与电针促进肌纤维再生、微观结构的恢复、促进毛细血管网的重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足三里穴 阿是穴 生物力学 极限载荷 屈服载荷 杨氏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超声辐照兔左侧足三里穴后双耳痛耐受阈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骏 林强 +3 位作者 刘琳 向理科 邹建中 白晋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0-39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聚焦超声辐照兔左侧足三里穴后双耳痛耐受阈变化,探讨聚焦超声辐照足三里穴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3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为A、B 2组。A组左侧足三里穴以2W聚焦超声辐照5 min,B组同部位以无超声输出的假照5min。辐照前测... 目的通过观察聚焦超声辐照兔左侧足三里穴后双耳痛耐受阈变化,探讨聚焦超声辐照足三里穴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3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为A、B 2组。A组左侧足三里穴以2W聚焦超声辐照5 min,B组同部位以无超声输出的假照5min。辐照前测双耳外侧近耳缘静脉处固定点痛耐受阈。辐照后1至16 min16个时间点,奇数时间点测右耳痛耐受阈,偶数时间点测左耳痛耐受阈,测量处同辐照前。于双侧足三里穴区取皮肤、肌肉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结果 A组辐照后,1 min至11min 6个时间点右耳痛耐受阈有显著提高(P<0.05),13 min、15 min痛耐受阈无明显变化(P>0.05),2 min至12 min 6个时间点左耳痛耐受阈有显著提高(P<0.05),14 min、16 min痛耐受阈无显著变化(P>0.05);辐照后1 min、3 min、5 min、7 min A组右耳痛耐受阈较B组有显著提高(P<0.05),4 min、6 min、8 min A组左耳痛耐受阈较B组有显著提高(P<0.05);B组辐照后双耳痛耐受阈无显著变化(P>0.05)。A组辐照后有精神不振现象,B组无此现象。辐照处及假照处穴区皮肤、肌肉组织较正常组织无明显变化。结论聚焦超声辐照兔左侧足三里穴可提高双耳痛耐受阈并维持一段时间,提示应用聚焦超声辐照穴位有镇痛效果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超声 痛耐受阈 足三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