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秸秆与花生壳生物炭对Cu^(2+)和Zn^(2+)的吸附研究
1
作者 马帅 马帅辉 +2 位作者 尹微琴 盛海君 王小治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 为了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以小麦秸秆和花生壳为原料,通过裂解法制备了2种生物炭。采用SEM、BET、FTIR、XRD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合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小麦秸秆生物炭(WSBC)和花生壳生物炭(PSBC)对溶液中Cu^(2+)和Zn^(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WSBC对Cu^(2+)和Zn^(2+)的吸附能力强于PSBC,其中WSBC对Cu^(2+)的吸附(18.51 mg/g)大于Zn^(2+)(14.10 mg/g),且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Cu^(2+)和Zn^(2+)在WSBC上的吸附为多分子层吸附,而PSBC则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2种生物炭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对Zn^(2+)的吸附速率大于Cu^(2+)。热力学分析显示,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其中PSBC吸附的自发性更强。WSBC与PSBC在吸附Cu^(2+)和Zn^(2+)的过程中均存在着离子交换、阳离子-π相互作用和沉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生物炭 花生壳生物炭 Cu^(2+) Zn^(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研究
2
作者 龙文玲 王鑫 +2 位作者 曹春艳 王敏 赵爽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2,共7页
采用高温煅烧的方法对镁铝水滑石进行改性,并以其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其对Zn^(2+)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高温煅烧改性明显提高了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性能,其提高程度取决于煅烧温度,在600℃:煅烧的镁铝水滑石表现... 采用高温煅烧的方法对镁铝水滑石进行改性,并以其为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其对Zn^(2+)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高温煅烧改性明显提高了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性能,其提高程度取决于煅烧温度,在600℃:煅烧的镁铝水滑石表现出最高的吸附容量。随着吸附时间、Zn^(2+)初始浓度以及溶液pH的增加,所有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容量均增加。当煅烧温度不高于200℃时,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当煅烧温度高于400℃时,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满足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所有镁铝水滑石对Zn^(2+)的吸附均满足伪二级动力学方程。Zn^(2+)主要以Zn(OH)2沉淀形式沉积在镁铝水滑石的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水滑石 煅烧 Zn^(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2+)催化剂对酚醛树脂/乙二醇制备多孔碳微观孔结构的影响
3
作者 郭子玉 朱云洲 +3 位作者 王力 陈健 李红 黄政仁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6-472,共7页
多孔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微观孔结构。为便捷、有效地大范围调控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孔结构,本研究基于聚合诱导相分离(Polymerization-induced Phase Separation,PIPS)法,以酚醛树脂/乙二醇为原料制备了均相多孔碳,并系... 多孔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微观孔结构。为便捷、有效地大范围调控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孔结构,本研究基于聚合诱导相分离(Polymerization-induced Phase Separation,PIPS)法,以酚醛树脂/乙二醇为原料制备了均相多孔碳,并系统研究了Zn^(2+)含量以及固化温度对多孔碳微观孔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固化温度的升高,多孔碳稳定性降低,微观孔结构均匀性变差。在90℃下固化,引入Zn^(2+)可以使多孔碳的孔隙率从40.22%增至70.38%,平均孔径从49.8 nm增至279.4 nm,中位孔径从107.2 nm增至343.0 nm。随着Zn^(2+)含量的增加,多孔碳的孔隙率、中位孔径和平均孔径都先增大后减小,当Zn^(2+)质量分数为1.5%时,平均孔径达到最大值343.0 nm,孔隙率达到最大值(70.38±0.37)%。研究指出,引入Zn^(2+)降低了酚醛树脂中苯酚结构的间位取代反应势垒,有利于在苯环上构建大环化合物,显著促进了树脂与乙二醇聚合,提高了树脂混合物的固化程度及骨架聚合度,使相分离更加彻底。当Zn^(2+)含量过高时,树脂混合物的聚合度过高,导致富醇相难以挥发,孔径结构变差。研究还发现,引入Zn^(2+)有助于提高石墨化程度,使碳骨架更加清晰。本研究为调控多孔碳材料的微观孔结构及制备结构碳化物陶瓷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碳 聚合诱导相分离法 Zn^(2+)催化剂 催化机理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聚磷酸铵对Cu^(2+)、Fe^(2+)、Zn^(2+)和Mn^(2+)螯合作用的研究
4
作者 雷梅花 李天祥 +2 位作者 陶绍程 刘旭 朱静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5-701,共7页
水溶性聚磷酸铵氮、磷含量高和螯合植物生长的所需微量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水溶性聚磷酸铵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动态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聚磷酸铵螯合Cu^(2+)、Zn^(2+)、Fe^(2+)、Mn^(2+)的规律。通过... 水溶性聚磷酸铵氮、磷含量高和螯合植物生长的所需微量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水溶性聚磷酸铵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动态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聚磷酸铵螯合Cu^(2+)、Zn^(2+)、Fe^(2+)、Mn^(2+)的规律。通过红外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测定,进一步验证APP与Fe^(2+)、Cu^(2+)、Mn^(2+)和Zn^(2+)发生了螯合反应。通过二元正交实验可知Zn^(2+)对Mn^(2+)具有强抑制的作用;三元正交实验可知总螯合量的影响因素大小为Zn^(2+)>Fe^(2+)>Mn^(2+);响应面实验可知,实验数据的二次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性(R^(2)=0.9203),Zn、Fe和Cu的一次项,Zn和Fe、Mn和Fe、Mn和Cu的交互作用项对响应值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Cu^(2+)、Zn^(2+)、Fe^(2+)、Mn^(2+) 螯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尾矿制备硅酸盐水泥熟料及Zn^(2+)固化研究
5
作者 高华锋 董林林 刘薇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0-116,共7页
锌尾矿是一种有害的工业废弃物,清洁与高效利用锌尾矿不仅具有重要的环保价值,还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以某锌尾矿为添加剂制备了硅酸盐水泥熟料,研究了锌尾矿对熟料相组成、显微结构与水化性能的影响,探讨了Zn^(2+)在熟料水化过程中... 锌尾矿是一种有害的工业废弃物,清洁与高效利用锌尾矿不仅具有重要的环保价值,还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以某锌尾矿为添加剂制备了硅酸盐水泥熟料,研究了锌尾矿对熟料相组成、显微结构与水化性能的影响,探讨了Zn^(2+)在熟料水化过程中的转移行为,最后总结出Zn^(2+)浸出活性的钝化机理。结果表明:引入锌尾矿促进了f-CaO溶于液相,有助于C_(3)S晶粒的发育生长。但锌尾矿的引入也会导致ZnO与C_(3)A发生反应,生成了Ca_(14)Al_(10)Zn_(6)O_(35),从而抑制了C_(3)A相的合成。随着锌尾矿的掺入,水泥净浆的3 d抗压强度逐渐下降,7 d与28 d的抗压强度却逐渐上升。当锌尾矿的掺入量增至12%,试件养护28 d后具有43.49 MPa的抗压强度。Zn^(2+)浸出活性的钝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部分Zn^(2+)能固溶于C_(3)S相,但大多数Zn^(2+)分布于中间相,并以合成无水化活性的Ca14Al10Zn6O35的途径被固化;此外,水化后含Zn^(2+)的C_(3)S生成水化硅酸钙凝胶物理包裹Zn^(2+),束缚其浸出活性,两者协同赋予制品良好的环境安全性。研究结果为锌尾矿的清洁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尾矿 水泥熟料 Zn^(2+)固化 组成与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Zn^(2+)固载硅胶整体柱对8-羟基-2′-脱氧鸟苷固相微萃取性能研究
6
作者 彭传云 袁慕坤 +5 位作者 李舒琪 刘红燕 张少文 吴春来 赵丹 苗亚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6,共8页
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常用于评价个体DNA氧化损伤,是一个典型的生物标记物.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自组装技术分别将Cu^(2+)和Zn^(2+)固载到硅胶中,应用于复杂样品中痕量8-OHdG的固相微萃取(SPME).在优化后的萃取条件下,结合高效液... 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常用于评价个体DNA氧化损伤,是一个典型的生物标记物.利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自组装技术分别将Cu^(2+)和Zn^(2+)固载到硅胶中,应用于复杂样品中痕量8-OHdG的固相微萃取(SPME).在优化后的萃取条件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构建了尿样中8-OHdG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Cu^(2+)和Zn^(2+)固载硅胶整体柱对8-OHdG的富集倍数分别达到61.64和51.20,具有良好的萃取性能;新建立SPME-HPLC-UV分析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91~100和1.22~100 nmol·L^(-1),R^(2)>0.99,方法的检测限LODs(S/N=3)为0.31和0.42 nmol·L^(-1).3个浓度加标实验显示,基于Cu^(2+)固载硅胶整体柱建立的分析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1.5%和102.0%之间,日内和日间RSDs在2.7%至9.7%之间(n=3).说明构建的SPME-HPLC-UV分析方法可以灵敏、可靠、准确地检测实际尿样中的8-OHd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固载硅胶整体柱 Zn^(2+)固载硅胶整体柱 溶胶-凝胶 固相微萃取 8-OHd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S-CO_(2)循环发电技术进展
7
作者 李红智 张一帆 +6 位作者 白文刚 杨玉 李凯伦 周毓佳 孙山 张旭伟 倪依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342-5357,I0001,共17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O_(2))循环发电是以CO_(2)为工质、整个循环系统均在CO_(2)临界点以上运行的新型动力循环发电技术,具有高参数效率高、全负荷灵活性好、机组占地面积小和热源适用性广等优点,是国内外普遍认可...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O_(2))循环发电是以CO_(2)为工质、整个循环系统均在CO_(2)临界点以上运行的新型动力循环发电技术,具有高参数效率高、全负荷灵活性好、机组占地面积小和热源适用性广等优点,是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变革性热力发电技术。该技术在高效灵活火电、高参数光热发电和液态金属小型核电等应用领域,相比传统蒸汽动力循环更具优势,对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义重大。该文重点分析S-CO_(2)循环系统构建、核心设备设计、动态仿真和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下一步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可为S-CO_(2)循环发电的技术迭代和示范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 循环构建 新型换热设备 旋转机械 运行控制策略 新型电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l_(2)O_(3)纳米流体冷却液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传热及输出性能评估
8
作者 雷基林 李杰 +4 位作者 刘懿 戈志晖 杞卓玲 邓晰文 王东方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158,共10页
构建了一个耦合冷却通道的三维多相非等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电化学模型,探讨Al_(2)O_(3)纳米流体对PEMFC传热及输出性能的影响。通过膜平均温度、膜平均水含量、膜均匀温度指数(index of un... 构建了一个耦合冷却通道的三维多相非等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电化学模型,探讨Al_(2)O_(3)纳米流体对PEMFC传热及输出性能的影响。通过膜平均温度、膜平均水含量、膜均匀温度指数(index of uniform temperature,IUT)来评估传热性能,并通过净功率密度及功耗比评估在PEMFC冷却系统中使用Al_(2)O_(3)纳米流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Al_(2)O_(3)纳米流体表现出比乙二醇冷却液更优异的冷却性能,其在冷却液低流速范围内的冷却性能更加突出,使膜平均温度显著降低,从而提高膜平均水含量。然而,该纳米流体冷却液在提升冷却效果的同时可能会引起膜温度分布均匀性的下降。具体而言,当冷却液流速为0.1 m/s,输出电压为0.6 V时,膜平均温度由359.66 K降至353.10 K,膜平均水含量从9.91增至11.53,而IUT由1.71上升至1.96。Al_(2)O_(3)纳米流体能够在冷却液低流速范围内显著提高PEMFC的输出性能,使净功率密度上升约3.3%。此外,在相同冷却条件下,Al_(2)O_(3)纳米流体能够在改善PEMFC冷却性能的同时降低由冷却液引起的寄生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Al_(2)O_(3)纳米流体 传热 功耗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热流工况对CO_(2)相变储能换热器的影响
9
作者 邓广哲 袁超 蔚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3-673,共11页
碳排放不仅涉及能源消耗与工业发展,更关乎人类生活方式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为降低碳排放,相变储能技术已成为碳捕集与存储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一种CO_(2)-水热管储能换热装置展开研究,分析不同CO_(2)与热流体温度状态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碳排放不仅涉及能源消耗与工业发展,更关乎人类生活方式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为降低碳排放,相变储能技术已成为碳捕集与存储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一种CO_(2)-水热管储能换热装置展开研究,分析不同CO_(2)与热流体温度状态对换热特性的影响;通过试验对比,探索满足给定工况的气-水两相流换热规律,并基于理论框架解析影响相变储能换热器性能的控制参数。结果表明:CO_(2)出口温度与热流体温度呈显著相关性,初始温度每升高1℃,CO_(2)温度平均上升0.27℃;CO_(2)相变吸热量随初始温度增加呈指数递增趋势,而热源制热量则与初始温度保持线性关系;在水泵功率恒定时,系统性能系数随热源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当热源温度恒定时,能效比与水泵功率呈正相关,能效比是热源制热量与水泵功率协同作用的结果;当热流体温度优选为80℃,且水泵功率设定为1.5 kW时,系统能效比达到最优。合理匹配热流体温度与水泵功率可实现热泵性能优化,对节能降耗及提升CO_(2)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CO_(2)-水热管换热器 能效比 热做功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荧光发色基团的Zn^(2+)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申 彭云佩 +4 位作者 刘聪聪 刘瑶 王琦 梁笑 王新潮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3-439,共7页
荧光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出限低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设计合成特异性识别和检测Zn^(2+)的荧光探针对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近年来文献报道的Zn^(2+)荧光探针为例,综述了基于不同荧光发色基团... 荧光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检出限低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设计合成特异性识别和检测Zn^(2+)的荧光探针对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近年来文献报道的Zn^(2+)荧光探针为例,综述了基于不同荧光发色基团的Zn^(2+)荧光探针的作用机制、应用与发展前景,为Zn^(2+)荧光探针研究提供了参考(引用文献44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2+) 荧光探针 荧光发色基团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Separation of Co^(2+) from Zn^(2+) , Cd^(2+) by An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被引量:1
11
作者 WANG Xin yan,ZHOU Chun shan,WANG Ya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83, Chin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0年第2期88-91,共4页
The separation of Co 2+ from Zn 2+ , Cd 2+ by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was discussed. The chromatographic column containing anion resin 201×7 which was saturated with a solution of ammonium chloride. The eff... The separation of Co 2+ from Zn 2+ , Cd 2+ by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was discussed. The chromatographic column containing anion resin 201×7 which was saturated with a solution of ammonium chloride. The effects of the eluant acidity and eluant composition on the sepa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is suitable to the separation of Co 2+ from Zn 2+ , Cd 2+ , and the condition of separation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When the column is saturated with NH 4Cl solution (2.0 mol/L, pH=4.0), the separation can be completed effectively. Zn 2+ and Cd 2+ can also be separa ted when different eluants are used and the pure solution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Zn 2+ , Cd 2+ respectively can be obtained ea si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ZN 2+ CD 2+ CO 2+ SEPA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燃料电池式直接空气捕获CO_(2)分离器性能研究
12
作者 巩刘振 张翔宇 +5 位作者 任志伟 韩杨凯 付金辰 张本贵 赵云 邵志刚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3-1050,共8页
为了解决空气中的CO_(2)对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ni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AEMFC)性能的负面影响,开发了一种燃料电池式直接空气捕获CO_(2)技术,可用于对AEMFC汽车电池堆中阴极空气中的CO_(2)进行预先脱除,保护AEMFC性能免受C... 为了解决空气中的CO_(2)对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ni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AEMFC)性能的负面影响,开发了一种燃料电池式直接空气捕获CO_(2)技术,可用于对AEMFC汽车电池堆中阴极空气中的CO_(2)进行预先脱除,保护AEMFC性能免受CO_(2)带来的损失。研究了CO_(2)分离器在不同电流密度、阴阳极流量、背压和使用不同气体扩散层下的CO_(2)捕获率,结果表明,通过提高运行电流密度,能够显著提升CO_(2)捕获效率,从1 mA/cm^(2)时的47.2%提升至20 mA/cm^(2)时的97.5%;并分析了提升电子效率对降低氢气消耗的关键作用。通过优化气体扩散层改善传质,提升了CO_(2)捕获效率。探讨了CO_(2)分离器对阴极流量变化的动态响应及时性,验证了其在AEMFC汽车空气预处理领域的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CO_(2)捕获 直接空气CO_(2)捕获 阴离子交换膜 碱性燃料电池 电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钛渣制备Ca-LTA沸石及其CO_(2)吸附性能
13
作者 皇甫林 贺政卿 +5 位作者 赵世民 周新涛 罗中秋 祖运 尚波 李方园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148,共10页
LTA沸石因其优异的孔隙结构和较高的CO_(2)吸附选择性,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CO_(2)捕获材料。该文提出了一种以工业固废含钛渣为原料的绿色可持续合成策略,先制备Na-LTA沸石母体,再通过常规液相离子交换法(LPIE)调控钙负载量,制备出x Ca-... LTA沸石因其优异的孔隙结构和较高的CO_(2)吸附选择性,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CO_(2)捕获材料。该文提出了一种以工业固废含钛渣为原料的绿色可持续合成策略,先制备Na-LTA沸石母体,再通过常规液相离子交换法(LPIE)调控钙负载量,制备出x Ca-LTA沸石系列,以提升其CO_(2)吸附性能;然后通过动态吸附法对样品的吸附性能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x Ca-LTA沸石不仅显著提高了CO_(2)的捕集能力,还在CO_(2)/N_(2)和CO_(2)/CH_(4)分离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尤其是0.05Ca-LTA样品的吸附性能最为突出;在25℃、10~5 Pa条件下,0.05Ca-LTA的CO_(2)吸附速率为Na-LTA的4.95倍,最大吸附容量达到4.02 mmol/g。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0.05Ca-LTA对CO_(2)的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由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协同主导,这种协同作用不仅加快了吸附速率,还提高了吸附效率;经过5次吸附/脱附循环后,0.05Ca-LTA仍保持高效稳定的吸附性能,展现了优异的循环再生能力。该研究遵循“以废治废”的环保理念,不仅为固废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路径,也为CO_(2)捕集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钛渣 LTA沸石 钙离子交换 CO_(2)捕集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时序异常检测的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插值方法研究
14
作者 王秀英 孙树娇 +5 位作者 王喆 陈奇 李甫 杜华礼 杨耀晨 杨帆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8097-8110,共14页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 针对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数据的长期连续测量中存在的数据差异问题,以中国气象局青海高寒生态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野牛沟试验站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协方差技术获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水平上的NEE数据。通过对比机器学习算法和通量数据后处理算法(Reddyproc)两种数据填充方法,提出了一种结合机器学习与时序异常检测(Time series anomaly detection,TAD)的新框架,用于NEE数据的空白填补。研究结果表明:1)Reddyproc算法在剔除异常值后,NEE插补决定系数(R^(2))达到0.67,数据离散度显著降低,数据质量提升;2)八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表现最优,其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0.63,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2.17μmol s^(-1)m^(-2),且经过时序异常检测后,估算精度提升了17%;3)Reddyproc和RF估算的CO_(2)通量存在季节性差异,冷季(1—3月和10—12月)Reddyproc估算值低于RF,而暖季(4—9月)则高于RF,表明冬季Reddyproc低估了CO_(2)释放,夏季则低估了CO_(2)吸收。该新框架有效解决了数据采集不确定性和缺失导致的二氧化碳通量计算准确率问题,为研究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固持能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极端事件的影响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新方法的适用性、改进和优化方向,以实现更准确、可靠且适用于不同生态系统的填补模型,为生态系统建模和预测提供强大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涡动协方差 时序异常检测 机器学习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温域R134a/CO_(2)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分析研究
15
作者 封旭 付晓锋 +3 位作者 张晧 岳宝 赵炳晨 祝银海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3-930,共8页
针对低环境温度、高出水温度的宽温域供热需求,设计开发了R134a/CO_(2)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了中间温度、蒸发温度及冷凝温度等工况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系数(COP)与级间质量流量比的影响.采用[火用]分析方法获得了系统的[火用]损失... 针对低环境温度、高出水温度的宽温域供热需求,设计开发了R134a/CO_(2)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了中间温度、蒸发温度及冷凝温度等工况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系数(COP)与级间质量流量比的影响.采用[火用]分析方法获得了系统的[火用]损失及[火用]效率随蒸发温度的变化情况.同时,探讨了在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各级回路中增加回热器后回热器效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宽温域R134a/CO_(2)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COP随中间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佳中间温度可以使系统性能最佳,蒸发温度为-50℃、冷凝温度为70℃时,最佳中间温度约为2℃,对应系统最大COP为1.86;级间质量流量比随中间温度升高而增大,增幅为40.87%~49.30%;系统COP与级间质量流量比均随蒸发温度升高而增大,随冷凝温度升高而减小.在冷凝温度不变时,系统总[火用]损失随蒸发温度升高而减小,从12.72 kW减小至11.19 kW;总[火用]损失中高温级电子膨胀阀和压缩机的占比较大,分别为36.11%~37.82%和15.54%~17.08%,具有较大优化潜力;系统[火用]效率随蒸发温度升高从0.61减小至0.57.系统两级回路增加回热器后,系统COP及[火用]效率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均随着高温级回热器效率的增加而增大,随着低温级回热器效率的增加而减小,最佳组合的高、低温级回热器效率分别为0.9和0.1,相较于无回热器系统,COP和[火用]效率分别提升了3.76%和3.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134a/CO_(2)复叠式空气源热泵 宽温域 中间温度 回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热器结构对高速动车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谢宏生 白刚 +2 位作者 杨梦莹 宋昱龙 曹锋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3,共8页
为研究高速动车上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中换热器结构对系统性能、整体功耗的影响,以达到提升性能、减少功耗的目的,基于AMEsim仿真平台搭建了数值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高速动车热泵空调系统中,气体冷却器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大于... 为研究高速动车上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系统中换热器结构对系统性能、整体功耗的影响,以达到提升性能、减少功耗的目的,基于AMEsim仿真平台搭建了数值仿真模型。结果表明:在高速动车热泵空调系统中,气体冷却器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大于蒸发器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而在换热器的结构选择上,制冷模式下室外换热器采用逆流、室内换热器采用顺流(对应制热模式下采用室外换热器顺流,室内换热器逆流)的结构为最优结构,其在额定制冷工况35℃下,比室外换热器顺流布置时的COP提升20.38%,额定制热工况7℃下,比室内换热器顺流布置时的COP提升68.04%。综合考虑逆流程度和风机功耗,在“充分换热状态”,系统COP会随着逆流程度的增大而升高,在“风量过小状态”,系统COP会随着逆流程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CO_(2)热泵空调 高速动车 换热器顺逆流 最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交换法制备p-CaFe_(2)O_(4)/n-ZnFe_(2)O_(4)异质结光催化剂及光降解性能研究
17
作者 高美琪 李松 +1 位作者 蔡佳佳 秦高梧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8-347,共10页
采用阳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成分可调的p-CaFe_(2)O_(4)/n-ZnFe_(2)O_(4)异质结光催化剂,利用SEM、TEM、XRD、XPS等技术对光催化剂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表征,通过光降解亚甲基蓝评价光催化剂的活性。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法可成功制备p-CaFe_(2)O... 采用阳离子交换法制备了成分可调的p-CaFe_(2)O_(4)/n-ZnFe_(2)O_(4)异质结光催化剂,利用SEM、TEM、XRD、XPS等技术对光催化剂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表征,通过光降解亚甲基蓝评价光催化剂的活性。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法可成功制备p-CaFe_(2)O_(4)/n-ZnFe_(2)O_(4),该异质结界面连续、缺陷少,能有效促进光生载流子分离,且形成的多孔结构,可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此外,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还与异质结的组成比例相关,ZnFe_(2)O_(4)占比为37.10%的CaFe_(2)O_(4)/ZnFe_(2)O_(4)的催化活性最高,光照300 min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到83.0%。研究从界面特点、形貌特征、能带结构角度探讨了p-n结光催化剂增强光降解的机理。研究结果证实了尖晶石结构的二元金属氧化物的阳离子交换法制备异质结的可行性,可为微观尺度合成材料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交换 CaFe_(2)O_(4) ZnFe_(2)O_(4) P-N结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通道内超临界CO_(2)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流动传热特性研究
18
作者 李松 吴江波 +1 位作者 于志斌 董浩楠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84,共7页
为了探究梯形截面通道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内部强迫对流特性的影响,明确几何参数对换热器换热特性的作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通道弯折角度(0°、10°、20°、30°)和通道节距(8、12、16 mm)两个关键几何参数... 为了探究梯形截面通道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内部强迫对流特性的影响,明确几何参数对换热器换热特性的作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通道弯折角度(0°、10°、20°、30°)和通道节距(8、12、16 mm)两个关键几何参数展开研究。当流体流经弯折角处时,详细监测流体流动状态的变化,包括湍流动能和流动速度的改变,以此来分析其对冷热通道换热性能的影响。在模拟过程中发现,当流体流经弯折角处时,流动状态发生显著变化,流体湍流动能提升,流动速度变慢,但冷热通道换热性能得到提升。其中,当弯折角度为30°、通道节距为8 mm时,换热器性能的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流动传热特性 转折角 通道节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Zn^(2+)、Cd^(2+)对青蛤幼贝的致毒效应 被引量:35
19
作者 周凯 么宗利 +1 位作者 来琦芳 王慧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1期63-67,共5页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96h内海水中重金属离子Zn2+、Cd2+的不同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蛤幼贝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Zn2+和Cd2+对青蛤幼贝的96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60mg/L、14mg/L和1.60mg/L、0.14mg/L;而二种离子的交互...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96h内海水中重金属离子Zn2+、Cd2+的不同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蛤幼贝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Zn2+和Cd2+对青蛤幼贝的96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60mg/L、14mg/L和1.60mg/L、0.14mg/L;而二种离子的交互作用表现为二者间存在拮抗作用,其中,Zn2+的毒性略大于C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幼贝 ZN^2+ CD^2+ 毒性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2+)胁迫对小麦幼苗生理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冯淑利 邵云 +4 位作者 刘洋 姜丽娜 鲁旭阳 侯小丽 李春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0-145,共6页
以郑州9023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Zn2(+0、30、60、120、240、360mg·L-1)对小麦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初步阐明了Zn2+对小麦幼苗的毒害机理。结果表明,在Zn2+胁迫下,随处理浓度的升高,小麦幼苗叶片中超氧阴离... 以郑州9023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Zn2(+0、30、60、120、240、360mg·L-1)对小麦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初步阐明了Zn2+对小麦幼苗的毒害机理。结果表明,在Zn2+胁迫下,随处理浓度的升高,小麦幼苗叶片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抗坏血酸(AS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对SOD、POD、CAT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分析表明,正常情况下,小麦幼苗叶片主要表达Rf值(相对迁移率)分别为0.98、0.96、0.9、0.8、0.6、0.48的6条SOD同工酶带;POD同工酶带主要分为5区,至少包括10条同工酶酶带;CAT主要表达2条同工酶带。浓度小于120mg·L-1的Zn2+抑制SOD同工酶的表达,促进CAT同工酶的表达,浓度大于240mg·L-1的Zn2+促进SOD同工酶的表达,抑制CAT同工酶的表达,Zn2+诱导小麦幼苗中POD同工酶的表达。Zn2+没有诱导新的CAT、SOD和POD同工酶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2+ 小麦 幼苗 生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