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开发及其应用 被引量:34
1
作者 杨杰 王军 +2 位作者 曹卿 陈志德 仲维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00-2007,共8页
广亲和基因S5-n是能够恢复籼、粳杂种育性的基因,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回交转育广亲和基因需要通过配组杂种F1,根据F1的育性判断和选择S5-n,选育周期长,方法繁琐。因此,在广亲和遗传改良和聚合育种中需要寻找一种快速、简便的广亲和基因检... 广亲和基因S5-n是能够恢复籼、粳杂种育性的基因,利用常规育种方法回交转育广亲和基因需要通过配组杂种F1,根据F1的育性判断和选择S5-n,选育周期长,方法繁琐。因此,在广亲和遗传改良和聚合育种中需要寻找一种快速、简便的广亲和基因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水稻广亲和基因和籼粳S-5等位基因序列存在136bp缺失的特征,设计了InDel标记S5136。前人研究已经明确02428、Dualr、CPSLO17具有S5-n,分子标记S5136 PCR扩增这3个材料的带型为缺失带型,而不携带广亲和基因S5-n的材料的带型为非缺失带型。利用该标记对3037与02428的F2群体分析表明,该标记能准确区分S5-n、S5-i纯合及杂合基因型,标记基因型符合1∶2∶1比例,没有发生偏分离现象。利用该标记从554份水稻品种资源(O.sativa L.)和27份普通野生稻(O.rufipogen Griff.)以及24份江淮流域杂草稻资源中筛选出具有缺失带型的资源材料13份,并对其PCR产物测序证实为S5-n,对Kasalath的广亲和性进行了初步验证;从20份02428的高世代育种材料中,筛选到携带广亲和基因S5-n的恢复系2份。该标记可以用于S5-n基因资源筛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培矮64S为母本的杂交种种子纯度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亲和基因S5-n 功能标记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杂草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鉴定水稻资源和检测杂交种纯度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爱伟 杨杰 +6 位作者 夏士健 曹卿 王军 汤顺英 戴金平 陈志德 仲维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3-1138,共6页
为开发利用水稻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筛选了部分资源以及鉴定了以培矮64S不育系为母本的杂交种种子纯度。应用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S5136从不育系中筛选出携带广亲和基因S5-n的不育系粤泰A,并利用测序证实,同时发现在缺失下游有... 为开发利用水稻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筛选了部分资源以及鉴定了以培矮64S不育系为母本的杂交种种子纯度。应用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S5136从不育系中筛选出携带广亲和基因S5-n的不育系粤泰A,并利用测序证实,同时发现在缺失下游有1个单碱基的突变,与来源于印度的广亲和材料相同;对以培矮64S为母本的杂交稻两优986的种子中不育系自交结实情况进行了判定,从233棵苗中发现4株培矮64S,自交结实率为1.72%。同时比较了SDS方法和简易DNA快速提取方法的PCR结果,发现利用简易方法提取的DNA当天扩增也可以获得较好的PCR结果,但常温保存2周后,以简易方法提取的DNA为模板难以获得PCR产物。因此,S5-n基因的功能标记S5136可以用于广亲和基因的资源鉴定以及鉴定以培矮64S为母本的杂交种自交结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亲和基因S5-n 功能标记 资源筛选 纯度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鉴定特殊配组类型杂交种纯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馨月 李友发 +1 位作者 刘江宁 富昊伟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19,共5页
“粳不育系/广亲和恢复系”配组方式在浙江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可快速检测种子纯度。为验证水稻广亲和基因S5-n功能标记鉴定粳不育系/广亲和恢复系配组方式杂种一代的效果,我们分别将长粳1A和6个恢复系获... “粳不育系/广亲和恢复系”配组方式在浙江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广亲和基因S5-n的功能标记可快速检测种子纯度。为验证水稻广亲和基因S5-n功能标记鉴定粳不育系/广亲和恢复系配组方式杂种一代的效果,我们分别将长粳1A和6个恢复系获得的F 1代进行大田统计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由于广亲和基因S5-n分子标记不能特异性检测出串粉形成的异形株,导致其鉴定结果较大田统计鉴定结果高1.0~2.0百分点。未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广亲和基因分子标记技术的特异性,进而提高分子检测的准确性,这将有助于杂交稻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基因S5-n 分子标记 杂交种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RFLP标记研究水稻的广亲和基因 被引量:27
4
作者 郑康乐 沈波 +1 位作者 钱惠荣 王建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45-150,共6页
选用45个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的DNA探针,结合4种限制性内切酶,检测了广亲和品种Pecos和测验种南京11、秋光之间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发现其中15个探针能在Pecos、南京11和秋光之间表现多态性。进一步选用14个表现多态性的探针... 选用45个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的DNA探针,结合4种限制性内切酶,检测了广亲和品种Pecos和测验种南京11、秋光之间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发现其中15个探针能在Pecos、南京11和秋光之间表现多态性。进一步选用14个表现多态性的探针和色素原基因C分析了三交群体(Pecos/南京11∥秋光)中单株结实率的分离,结果表明第6染色体上的RFLP标记RG138、RG64、RG456以及色素原基因C与籼粳杂交亲和性有显著的连锁关系;位于第12染色体上的标记RG81也与三交群体单株结实率显著相关。根据标记与性状的共分离资料,初步绘制了第6染色体上该籼粳杂交亲和性座位的RFLP连锁图。此外,还发现第12染色体上的两个标记RG81和RG323在三交群体中两种基因型的分离比例不符合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LP 水稻 广亲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广亲和性遗传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庆钰 朱立宏 +1 位作者 盖钧镒 王建康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98-902,共5页
籼、粳亚种间的F1一般表现为半不育 ,这限制了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及其遗传研究有助于揭示这种半不育现象的遗传本质 ,使克服籼、粳亚种间F1的半不育成为可能。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分析了籼、粳杂交组... 籼、粳亚种间的F1一般表现为半不育 ,这限制了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及其遗传研究有助于揭示这种半不育现象的遗传本质 ,使克服籼、粳亚种间F1的半不育成为可能。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分析了籼、粳杂交组合 30 37/ 0 2 4 2 8的P1、P2 、F1、B1、B2 和F2 六世代材料。研究结果显示 :广亲和性的遗传除受单个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在利用广亲和基因克服亚种间的半不育性时不仅要考虑主基因对育性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性 杂种优势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 不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广亲和基因在RFLP图谱上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23
6
作者 刘蔼民 李和标 +3 位作者 张启发 姜晓红 师素云 杨官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13-219,共7页
以02428/Balilla//南京11三交F_1群体为材料,对利用染色体特异的RFLP标记进行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定位作了初步尝试。结果表明:该群体中单株小穗可育率呈双峰分布,高结实株与低结实株之比符合1:1分离规律,说明水稻广亲和性受一对显性核基... 以02428/Balilla//南京11三交F_1群体为材料,对利用染色体特异的RFLP标记进行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定位作了初步尝试。结果表明:该群体中单株小穗可育率呈双峰分布,高结实株与低结实株之比符合1:1分离规律,说明水稻广亲和性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所用7个已定位于第6染色体的探针中,RG213和RG138在02428与另两个亲本之间表现多态性;广亲和基因与Est-2、RG213、RG138、C基因4个位点间均表现极显著连锁关系,交换值分别为5.9%,7.9%,9.7%和10.3%。广亲和基因在RFLP图上位置的初步确定为进行该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以及该基因的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广亲和 基因 亚种间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水稻育种新战略Ⅱ.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进行超级稻育种 被引量:102
7
作者 蔡得田 袁隆平 卢兴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0-116,共7页
本文论述了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结合利用基因组间和多倍体杂种优势,开创水稻育种新途 径的策略。纵观水稻育种的历史,无论是常规杂交育种,还是杂交稻育种,其研究战略都是建立在有 性生殖和二倍体基础上的,归根结底,都是利用栽培稻... 本文论述了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结合利用基因组间和多倍体杂种优势,开创水稻育种新途 径的策略。纵观水稻育种的历史,无论是常规杂交育种,还是杂交稻育种,其研究战略都是建立在有 性生殖和二倍体基础上的,归根结底,都是利用栽培稻同一基因组(A基因组)内优良基因的重组以及 从野生稻向栽培稻引入少数优良基因。从作物进化趋势看,水稻是二倍体,基因组小、DNA含量低、 染色体小,增加基因组数,提高倍性水平,利用异源多倍体杂种优势将是水稻育种新途径。针对同源 四倍体水稻结实率低的关键问题,可采取拉大亲缘关系距离、减少多价体形成,应用广亲和、无融合 生殖基因等措施,从遗传机理上提高多倍体水稻结实率。按三步实施战略;一、选用极端类型籼粳稻、 爪哇稻,诱导亚种间杂种多倍体;二、诱导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以及非洲野生稻种间杂种多倍体; 三、诱导 AA基因组的栽培稻与其它不同基因组野生稻(BB、 CC、 BBCC、 CCDD、 DD、 EE、 FF、 GG、 HHJJ)的种间多倍体。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一些特殊基因材料的特殊作用,如广亲和基因对于克服籼便 杂种一代不育性、特别是雌败育的作用,无融合生殖缺乏减数分裂发生和受精过程对于克服染色体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战略 异源多倍体 无融合生殖 广亲和 PH基因 水稻 超级稻 远缘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新广亲和基因的初步分子定位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小惠 朱旭东 +4 位作者 钱前 朱立煌 曾大力 曹立勇 王建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16,共6页
对02428与IR24、Pecos杂交分离世代的小穗育性的遗传分析表明,02428/IR24F1表现为半不育,不育性受单基因控制,且由非S-5的新位点引起,美国品种Pecos具有复等位中性基因。随机选取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的87个探针,结合7种限制性内切... 对02428与IR24、Pecos杂交分离世代的小穗育性的遗传分析表明,02428/IR24F1表现为半不育,不育性受单基因控制,且由非S-5的新位点引起,美国品种Pecos具有复等位中性基因。随机选取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的87个探针,结合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亲本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分析,发现其中35个探针能够揭示出亲本间多态性。利用35个表现多态性的探针对Pecos/IR24//02428三交组合后代F155个植株小穗育性的分离进行分析,第11染色体上的RFLP标记RG98和G24与Pecos中的未知籼粳杂交亲和性基因有显著连锁关系。根据小穗育性和RFLP标记的共分离资料,初步绘制了第11染色体上该广亲和基因S-p(t)座位的RFLP连锁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分析 广亲和性基因 RFLP 基因定位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9
作者 杨振玉 高勇 +4 位作者 赵迎春 魏耀林 华泽田 张忠旭 高日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22-429,共8页
本文从水稻育种进步的宏观观点,回顾与展望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进程。由早期追求以强大生物优势为主要育种目标的启蒙阶段进入三系法生态远缘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的籼梗杂种优势间接利用阶段,实现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一次... 本文从水稻育种进步的宏观观点,回顾与展望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进程。由早期追求以强大生物优势为主要育种目标的启蒙阶段进入三系法生态远缘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的籼梗杂种优势间接利用阶段,实现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一次飞跃。现在又进入三系法、两系法籼粳有利基因交换与自由配组的籼梗杂种优势直接利用阶段,预期将产生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二次飞跃。近年研究表明,双亲遗传距离与经济优势呈二次多项式关系,杂种优势含可利用与非可利用两个方面,广亲和系可以将亚种F_(?)结实率提高到正常水平,但它的稳定性受双亲遗传背景与环境互作影响。因此,采用“籼梗(爪)架桥”,亲缘渐渗,有利基因交换,亲本遗传改良以及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区,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粳稻 亚种间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品种02428和8504的广亲和性遗传 被引量:24
10
作者 卢诚 潘熙淦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13-118,共6页
以02428、8504和CPSLO 17与籼型测验种南京11、IR36、测49和模型测验种巴利拉、秋光、丰锦测交,F_1杂种的小穗育性为78.8%~97.9%,其平均值02428为90.2%,8504为82.4%,CPSLO 17为90.9%。以CPSLO 17作对照,研究了02428、8504的广亲... 以02428、8504和CPSLO 17与籼型测验种南京11、IR36、测49和模型测验种巴利拉、秋光、丰锦测交,F_1杂种的小穗育性为78.8%~97.9%,其平均值02428为90.2%,8504为82.4%,CPSLO 17为90.9%。以CPSLO 17作对照,研究了02428、8504的广亲和性遗传,推测它们的广亲和性遗传都是由一对主基因控制的,广亲和基因与色素原基因C^+连锁位于第Ⅰ连锁群上,遗传规律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并受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亲和性 遗传 水稻 8504 0248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分群分析法(BSA)鉴别与秋稻品种Aus373广亲和基因连锁的RFLP标记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忠明 邹江石 +3 位作者 朱立煌 李和标 谷福林 顾铭洪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1-6,共6页
Aus373是典型的秋稻广亲和品种。以Aus373/轮回422F2群体为基础,应用分群分析法(BSA)建立可育池和半不育池。通过对两池的RFLP分析,发现与育性共分离的两个染色体区段。进一步通过对分离群体RFLP分析... Aus373是典型的秋稻广亲和品种。以Aus373/轮回422F2群体为基础,应用分群分析法(BSA)建立可育池和半不育池。通过对两池的RFLP分析,发现与育性共分离的两个染色体区段。进一步通过对分离群体RFLP分析,证实了轮回422广亲和基因为S5n,与分子标记RG213、G200连锁,并发现Aus373广亲和基因位于第七染色体上,与分子标记RZ488、RG511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广亲和基因 RFLP B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创新效果评价与利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许旭明 张受刚 +3 位作者 卓伟 马彬林 杨腾帮 梁康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18,共6页
采用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有利基因的方法,历时21年4个选育阶段,进行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实践.育成了32个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试图评价衍生系创新的效果及在实用型亚种间杂交稻改良中的有效利用.通过对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创新过程... 采用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有利基因的方法,历时21年4个选育阶段,进行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实践.育成了32个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试图评价衍生系创新的效果及在实用型亚种间杂交稻改良中的有效利用.通过对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创新过程和主要产量相关性状的鉴定与分析,认识到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创新是一个逐步认识与改良的育种实践.第一,在育种的早期阶段,应聚合多个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并重视分蘖力、千粒重及落粒性状的选择;中期阶段是解决生产实用性问题,改良农艺性状和籽粒充实度;实用阶段是达到推广应用的目标.第二,籼粳交恢复系后代选择技术不同于常规选择法.有效的选择法是用籼粳交恢复系后代与多种类型胞质不育系进行广泛测配.第三,扩大双亲籼粳遗传差异,在恢复系综合性状改良的基础上适度增加粳稻成分,可提高杂种优势.第四,通过有利基因的不断聚合和累加,优良株型和高产、优质、抗逆性和适应性相结合是选育实用型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育种策略与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亚种 广亲和基因 恢复基因 种质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TL区间作图的统计理论和计算机软件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徐云碧 申宗坦 +1 位作者 陈英 朱立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系统地描述了应用两个相邻共显性分子标记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位区间作图的方法,编写了可在容量较小的微机上运行,适合于F2,DH,BC等群体QTL作图的通用计算机程序QTLMAP-1。并给出了将一这方法应用于水稻广亲和... 本文系统地描述了应用两个相邻共显性分子标记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位区间作图的方法,编写了可在容量较小的微机上运行,适合于F2,DH,BC等群体QTL作图的通用计算机程序QTLMAP-1。并给出了将一这方法应用于水稻广亲和基因及与抽穗期和每穗粒数有关的QTL区间作图的实例,将广亲和基因S^n5定位于色素原基因C和RG138之间68cM处,证实了采用质量基因定位方法所得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性状 基因座位 区间作图 水稻 广亲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偏分离的遗传和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范智权 孙加雷 +1 位作者 单建伟 杨江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8-156,共9页
杂种偏分离是指杂交后代群体在某个位点的基因型分离比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一种现象,是来自不同杂交亲本基因之间的不兼容性所致。功能缺失型和功能获得型的基因间互作都可以导致杂种偏分离,其中前者的机理比较简单,即缺陷型... 杂种偏分离是指杂交后代群体在某个位点的基因型分离比偏离了预期的孟德尔分离比例的一种现象,是来自不同杂交亲本基因之间的不兼容性所致。功能缺失型和功能获得型的基因间互作都可以导致杂种偏分离,其中前者的机理比较简单,即缺陷型的基因组合导致原有功能丧失而造成细胞死亡。功能获得型杂种偏分离系统是由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系统,包含两个基本成分:杀手(killer)因子和护卫(protector)因子,此外还有增强子(enhancer)、抑制基因(repressor)等修饰因子。功能获得型杂种偏分离有通用的遗传模型:具有传递优势的单倍型含有高活性的killer+和protector+;传递劣势的单倍型含有低活性的killer-和protector-;中性的单倍型(广亲和型)则含有killer-和protector+。该系统通过killer和protector间的紧密连锁、修饰因子的积累等途径得以在自然选择中保存下来。尽管不同功能获得型杂种偏分离系统的遗传机理有较高的相似性,但分子机制则大相径庭。文章综述了杂种偏分离的遗传和分子机理以及其与杂种不育的关系,以期为后续杂种偏分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分离 基因互作 广亲和 生殖隔离 杂种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育系的广亲和基因检测及籼粳型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夏士健 张启军 +1 位作者 杨杰 吕川根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8-703,共6页
为鉴定部分水稻不育系的广亲和性和籼粳型,根据籼粳亚种间广亲和基因S5-n在第6染色体存在136 bp片段缺失的特征,设计InDel标记S5136,对培矮64S、广占63S等不育系进行广亲和基因鉴定。利用与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密切相关的34个InDel标记... 为鉴定部分水稻不育系的广亲和性和籼粳型,根据籼粳亚种间广亲和基因S5-n在第6染色体存在136 bp片段缺失的特征,设计InDel标记S5136,对培矮64S、广占63S等不育系进行广亲和基因鉴定。利用与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密切相关的34个InDel标记,对这些不育系PCR产物的电泳结果进行判读和分析,计算其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InDel分子指数法)。结果表明:①三系不育系粤泰A具有广亲和基因S5-n。②两系不育系培矮64S、N111S、C815S等11个不育系具有广亲和基因S5-n。③目前广泛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培矮64S、广占63S、Y58S等的籼型基因频率均为0.76~0.91,据此认为具有10%~25%左右粳稻血缘的籼型不育系可能更有利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不育系 广亲和基因S5-n InDel分子指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S_5区候选克隆R2I19的筛选及序列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宏斌 刘兵 +3 位作者 易厚富 范云 刘良式 王金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8-82,共5页
以水稻广亲和品种Cpslo17为材料 ,构建了一个覆盖 9倍核基因组的cosmid文库 ,其平均插入片段约4 0kb。以与广亲和位点紧密联锁的单拷贝分子标记BAC2 3D12的R末端为探针 ,从cosmid文库中筛选得到一个阳性克隆R2I19(~ 32kb)。结合S5位点... 以水稻广亲和品种Cpslo17为材料 ,构建了一个覆盖 9倍核基因组的cosmid文库 ,其平均插入片段约4 0kb。以与广亲和位点紧密联锁的单拷贝分子标记BAC2 3D12的R末端为探针 ,从cosmid文库中筛选得到一个阳性克隆R2I19(~ 32kb)。结合S5位点的高密度连锁图和物理图谱 ,初步确定为S5区候选克隆。对该克隆的 2个TAC亚克隆TRW15 10 (~ 15kb)及TRW15 17(~ 15kb)进行了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证实与已知的水稻基因组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 ,并显示其中可能含有与水稻育性相关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5区侯选克隆 R2I19 水稻 cosmid文库 广亲和基因 生物信息学 基因克隆 S5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分析及广亲和基因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潘熙淦 朱德瑶 +2 位作者 卢诚 陈大洲 肖叶青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89年第2期18-24,共7页
利用广亲和品种与光敏核不育系或籼稻品种进行杂交,配组亚种间杂交稻,在同一条件下栽培,进行杂种优势分析,表明亚种间杂交稻具有穗大粒多以及株高、生育期、有效穗的明显优势,一般可比三系杂交稻增产三成以上.与此同时,对“02428”配组... 利用广亲和品种与光敏核不育系或籼稻品种进行杂交,配组亚种间杂交稻,在同一条件下栽培,进行杂种优势分析,表明亚种间杂交稻具有穗大粒多以及株高、生育期、有效穗的明显优势,一般可比三系杂交稻增产三成以上.与此同时,对“02428”配组后代的育性分离,稃尖色素及株高等进行了遗传分析.研究表明其广亲和性是由简单主基因控制,并与色素原基因C^+连锁,位于第1连锁群上.“02428”育性分离的遗传基础,是由2对独立遗传的孢子体育性基因控制.“02428”的半矮生性基因dd与籼稻的半矮生性基因SdSd是非等位的.研究表明:亚种间杂交稻具有明显杂种优势,在籼、粳稻中确实存在亚种间杂交亲和性好的品种,而且这种广亲和性可以杂交转育,通过广泛杂交,完全可以筛选出结实正常,籽粒充实度好,生育期不超亲,株高适中,产量优势明显的杂交稻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种间杂交稻 杂种优势 广亲和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回交法转导水稻广亲和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建林 曹立勇 +2 位作者 闵绍楷 熊振民 朱旭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95-602,共8页
以热研1号为广亲和基因(S)的供体亲本,粳型雄性不育保持系76-27B作为轮回亲本,用回交和测交鉴定进行的方式,将S基因逐步导入到76-27B中,在BC2F3后代中选得8份材料,其中5份材料73-2-1、73-2-4... 以热研1号为广亲和基因(S)的供体亲本,粳型雄性不育保持系76-27B作为轮回亲本,用回交和测交鉴定进行的方式,将S基因逐步导入到76-27B中,在BC2F3后代中选得8份材料,其中5份材料73-2-1、73-2-4、73-2-6、73-2-7和73-2-8带有S基因,以下简称B(S5S5);另3份材料73-2-2、73-2-3和73-2-5带有S5基因,简称B(S5S5)。亲和性比较分析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回交 广亲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乡野生稻”及“02428”、“8504”、“CPSL017”广亲和性遗传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卢诚 潘熙淦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1年第2期93-98,共6页
以水稻“东乡野生稻”、“02428”、“8504”、“CPSL017”为材料,分别与籼型测验种南京11、IR36、测49;粳型标准测验种巴利拉、秋光、丰锦测交,杂种一代的小穗育性在77.1%~97.9%之间,其平均值“东野”为86.0%,“02428”为90.9%,“... 以水稻“东乡野生稻”、“02428”、“8504”、“CPSL017”为材料,分别与籼型测验种南京11、IR36、测49;粳型标准测验种巴利拉、秋光、丰锦测交,杂种一代的小穗育性在77.1%~97.9%之间,其平均值“东野”为86.0%,“02428”为90.9%,“8504”为82.5%,“CPSL017”为91.7%。以CPSL017”为对照,研究了这四个品种的广亲和性遗传,结果表明;它们的广亲和性都是由一简单基因,即广亲和基因控制的,它仿的广亲和基因与色素原基因C^+连锁,位于第Ⅰ连锁群上,遗传规律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也受微效基用的修饰作用。这四份广亲和性种质资源均为偏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广亲和性 遗传 色素原基因C+ 野生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水陆稻杂交的株高和结实率遗传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江义 陶大云 +3 位作者 胡凤益 杨桂芬 陶红 周玉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15-19,共5页
为矮化云南地方粳型高秆陆稻品种 ,选用矮秆籼型水陆稻与具有广亲和性的云南地方陆稻品种杂交 ,以探讨能否在矮化株高的同时解决籼粳杂交育性低的问题。本试验中 ,除紫米糯×三磅七十箩F1代株高表现为完全显性外 ,其余组合均为不完... 为矮化云南地方粳型高秆陆稻品种 ,选用矮秆籼型水陆稻与具有广亲和性的云南地方陆稻品种杂交 ,以探讨能否在矮化株高的同时解决籼粳杂交育性低的问题。本试验中 ,除紫米糯×三磅七十箩F1代株高表现为完全显性外 ,其余组合均为不完全显性。各籼粳稻亚种间杂交组合的株高遗传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粳稻三磅七十箩和 870 136 /小蜂谷 17虽然被认为具有广亲和基因 ,但它们对不同籼稻的杂交亲和性不同。三磅七十箩对UPLRi 5、CICA6、紫米糯有较好的亲和性 ,而对册亨紫晕糯 - 1的亲和性较差 ;780 136 /小蜂谷 - 17对矮仔占、Tos4 0 2 0的亲和性较差 ,而对Nduguri、矮黄糯有较好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广亲和基因的参与下用矮籼矮化高秆陆粳的同时有希望选到高结实率的后代 ,通过此途径矮化云南高秆陆稻是可行的。根据已有研究 ,作者认为任何性状都受多个基因控制 ,而所能检测出的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数目则决定于试验材料间的遗传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高 结实率 遗传 籼粳杂交 广亲和基因 云南 水陆稻 矮秆籼型 杂交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