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8篇文章
< 1 2 1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thermal Resources Potential Analyses of Tanggu Urban Area and the Vicinity,Tianjin
1
作者 Yongjiang Yang,Jiulong Liu,Baozhen Jin,Fei Liu Tianjin Geotherm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Designing Institute,Tianjin 300250,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9-10,共2页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newly developed green area, the Tanggu urban area as the core part of Binhai new area,needs more and more clean energy year by year. This area is abound in geothermal resources endowed by the g...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newly developed green area, the Tanggu urban area as the core part of Binhai new area,needs more and more clean energy year by year. This area is abound in geothermal resources endowed by the grand Nature.Based on the estimation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ying Formation GEOTHERMAL RESOURCES potenti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Tanggu urban area and VICINITY of TIANJ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in the Core Urban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Planning
2
作者 Yan Lil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4-300,共7页
Urban planning is a process of government as planner to purposefully manage and intervene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five major task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in the c... Urban planning is a process of government as planner to purposefully manage and intervene in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five major task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in the core urban areas a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planning: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orking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itizens in foreign language communication;to standardize public bilingual notices and signs marking system;to innovate the internationalized operational models of the key industries;to create a multi-func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onsulting service system. Thereby,the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urban areas can be accompli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建设 国际化运作 语言环境 城区 城市发展 工作机制 标识系统 服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城乡融合发展——对由城乡二元结构困扰向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转变的路径探讨 被引量:7
3
作者 郑有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8,共11页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在经历城乡兼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期实践后,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态势,为了避免城乡对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扰、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在经历城乡兼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长期实践后,基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态势,为了避免城乡对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扰、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而做出的选择。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创新意义在于能够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困扰向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转变。中国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以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目标,基于系统观念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拓展城乡相互赋能路径,把增强以城带乡能力和农村支撑城镇能力统一起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要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在促进要素在城乡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的结构问题,增强县域融合发展能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集体经济以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实施的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响应路径构建——基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地区规划历程的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庆楠 路林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99,共8页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地区以打造站城一体的典范地区为目标,按照定性、定量、定形的路径逐步深化规划内容。构建了以“多场景组合分析+多专业协同攻关+多维度设计验证”为核心的城市空间愿景逐层传导响应机制,力图解决站城融合地区面临的城...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地区以打造站城一体的典范地区为目标,按照定性、定量、定形的路径逐步深化规划内容。构建了以“多场景组合分析+多专业协同攻关+多维度设计验证”为核心的城市空间愿景逐层传导响应机制,力图解决站城融合地区面临的城市文脉传承、人性化场所塑造、城市地标打造和交通系统重构等一系列难题。通过“开展逐级校验、打破无形边界、创新保障机制”等措施,加强了从策划、规划、设计到施工的全链条融合,削减了前期规划“决策主体”、中期“实施主体”与后期“使用主体”之间的“预期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重点地区 规划实施 规划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地最佳阈值法的优化及城市建成区扩张时空特征:以白洋淀流域为例
5
作者 高星 郭忠元 +2 位作者 王千 李桂君 申伟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3,共10页
科学提取城市建成区信息并探究其扩张的时空特征,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优化局地最佳阈值法的基础上,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PANNDA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at系列数据定量提取了白洋淀流域城市建成区信息... 科学提取城市建成区信息并探究其扩张的时空特征,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优化局地最佳阈值法的基础上,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PANNDA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at系列数据定量提取了白洋淀流域城市建成区信息,其后运用城市扩张指数和景观指数分析了白洋淀流域30年间城市建成区扩张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运用优化后的局地最佳阈值法成功提取了流域内城市各期建成区的数据,经验证该方法较优化前具有更优的适用性。研究期间白洋淀流域城市建成区扩张显著,增长率达154.48%;流域内35个城市的建成区呈现出较大的规模异质性。时序特征上,建成区扩张总体呈现加速趋势,流域内各城市的建成区扩张速度差距趋于增大;空间特征上,“正定—涿州”线左侧建成区扩张态势低于右侧区域;以莲池区、竞秀区、高碑店市等为代表的市辖区或县级市扩张态势较强。基于景观指数结果,建成区扩张过程呈现“分散-融合”的空间特征,建成区边界呈现“规整-复杂-规整”的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成区 局地最佳阈值法 夜间灯光 时空特征 白洋淀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实现方式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颂吉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4,共8页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别、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乡村优质师资配置不足、乡村医疗服...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别、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乡村优质师资配置不足、乡村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短板、乡村养老服务亟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依托县域城乡学校共同体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依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提高乡村医疗服务质量,优化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提高乡村养老保障水平,统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片区旅游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凯 赵燕 +2 位作者 谭佳欣 景程宇 刘美伦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4,共9页
旅游城镇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基于2010—2021年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旅游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武陵山片区... 旅游城镇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基于2010—2021年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旅游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武陵山片区旅游城镇化水平呈现“N”形演化特征,空间上呈现“核心—外围”结构,武陵源区、永定区等县域形成旅游城镇化高水平区;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空间格局由“西低东高”向“西高东低”转变。②旅游城镇化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该缩小效应在2016—2021年有所减弱,在非省际交界区县域更强劲。③旅游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受旅游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二者分别跨越0.037和1.013的门槛值时,旅游城镇化即可发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④旅游城镇化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政府过度干预会削弱该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武陵山片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门槛效应 中介效应 武陵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与异化:“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3
8
作者 蒋喜锋 何文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30,共14页
“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合理限度的情感劳动是其职业适应及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借助情感劳动理论,采用质性访谈法探究“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乡村教育情境,以... “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合理限度的情感劳动是其职业适应及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借助情感劳动理论,采用质性访谈法探究“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乡村教育情境,以及这一情境中发生于教育教学、职业发展和行政事务等领域的情感事件,直接影响着“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选择,如表层表演、深层表演和自然表达等,同时也造成了他们高强度的情感劳动,这导致他们在获得专业情感成长的同时,亦出现了情感倦怠、情感耗竭等情感异化问题。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是“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情感劳动负荷加剧的深层原因,如何使“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情感劳动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促进其专业情感成长、消除情感异化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型”新生代乡村教师 情感劳动 教师情感成长 教师情感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更新区域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黄铎 兰祥滔 +1 位作者 刘子琪 何正国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4,共7页
如何科学、合理地识别和划定更新区域,是实施城市更新计划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十分关键的技术议题。在梳理城市更新理念演变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构建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系统,明确城市更新... 如何科学、合理地识别和划定更新区域,是实施城市更新计划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十分关键的技术议题。在梳理城市更新理念演变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构建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系统,明确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的数字技术路径,提出针对土地、设施、生态、文化4类更新区域的识别方法,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的精准性和一致性,有助于促进城市更新和管理向更科学、合理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用地区域识别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决策分析——基于中国县域面板数据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祥宇 曲国华 褚靖铭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34,共17页
县域作为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共同富裕协同推进的关键场域,厘清其驱动路径与作用机制,可为优化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及共同富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2018—2020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构建城乡共同富裕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 县域作为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共同富裕协同推进的关键场域,厘清其驱动路径与作用机制,可为优化数字乡村建设模式及共同富裕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2018—2020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构建城乡共同富裕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旨在揭示其多维驱动路径与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数字乡村建设显著提高了城乡共同富裕水平,其中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对共同富裕的提升效应最为明显;(2)机制检验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提升是数字乡村建设驱动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与中部地区以及非贫困地区更为明显;(4)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为全面提高城乡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视野,对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城乡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城乡共同富裕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 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理解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刻内涵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长云 姜惠宸 芦千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科学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过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特征,... 科学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过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特征,特别是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增加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注意将强化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同强化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作用结合起来,注重从城乡连续体、城乡问题的跨界求解、城乡问题的网络求解三重维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并将县域作为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保护实践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若曦 吴灈杭 +1 位作者 张锦鑫 韦骅耕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9,共9页
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保护尚未形成普适性的方法框架,保护实践运行机制有待研究。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以“多方参与、共识建立”作为行动核心,为研究提供认识论与方法论借鉴。通过辨析历史性城市景观思想内涵与方法框架,提取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保护尚未形成普适性的方法框架,保护实践运行机制有待研究。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以“多方参与、共识建立”作为行动核心,为研究提供认识论与方法论借鉴。通过辨析历史性城市景观思想内涵与方法框架,提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行动的3个基本要素:主体、领域、过程,阐释了3个要素通过主体成熟度和组织成熟度影响参与式保护实践效果的运行机制。进而构建包括“主体成熟度评价-参与过程设计-配套机制保障-规划制定与实施”4个部分的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保护实践方法框架,并将其引入厦门高浦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设计,以期为多元主体有效参与保护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与行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参与式保护 历史性城市景观 运行机制 多方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高密度城市空间形态对冬季气溶胶格局的约束力探测——重庆中心城区案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汪洋 李帆 +4 位作者 严笑 梅言 李培 黄林 赵俊杰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6,共11页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控制因素,解耦城市空间形态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约束性耦合关系,是建构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MODIS、高精度矢量建筑等多源空间数据,通过暗像元法反演2020-2022年重庆中...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控制因素,解耦城市空间形态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约束性耦合关系,是建构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MODIS、高精度矢量建筑等多源空间数据,通过暗像元法反演2020-2022年重庆中心城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以此量化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从平面、立体、功能3个维度建立10项表征城市形态的量化指标,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各因子对冬季气溶胶的独立和叠加约束效应。研究发现:1)在中心城区全域,冬季气溶胶空间异质性显著,城市表面高程、植被覆盖度、天空开阔度、土地利用因子具有全局约束力,其他因子如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只具有局部约束效果;2)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影响气溶胶的主要单因子包括城市表面高程(q=0.574)、植被覆盖度(q=0.524)、土地利用(q=0.506)、距主要道路距离(q=0.352);其他城市形态因子的解释力相对较弱且贡献值大致相同(q=0.29);3)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各解释因子表现出明显的叠加约束效应,且叠加解释力q(Xi∩Xj)均强于独立作用,叠加q值处于0.29-0.65之间。该研究为明确城市形态与大气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高密度城市 冬季气溶胶 约束力 地理探测器 重庆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A尺度对地铁站建成环境与客流关联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卢源 赵瑾 姚轶峰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6,共7页
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影响客流量,但行人集水区(pedestrian catchment area,PCA)大小尚未统一。本研究旨在验证PCA大小是否影响地铁客流与建成环境相关性研究的结果值。以南宁市轨道交通1号线25个站点为例,选取居住人口、工作岗位、商... 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影响客流量,但行人集水区(pedestrian catchment area,PCA)大小尚未统一。本研究旨在验证PCA大小是否影响地铁客流与建成环境相关性研究的结果值。以南宁市轨道交通1号线25个站点为例,选取居住人口、工作岗位、商业设施等5个指标作为自变量,站点实际乘客量作因变量。采用OLS回归模型,对比不同PCA半径变量下模型拟合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地铁站点PCA不同范围的数据收集,对客流量与建成环境关系研究结果存在影响。针对南宁市,其PCA的半径取值为600 m,在地铁客流与建成环境相关性模型的拟合好于300 m和900 m。PCA范围会导致地铁客流与建成环境关联研究结果不一致。未来相关研究需针对不同PCA半径进行模型分析,根据拟合效果确定适宜的PCA尺度,提高研究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行人集水区(PCA) 回归模型 建成环境 客流 南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中心体系的识别与空间规律——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
15
作者 李继珍 鲁豫川 +2 位作者 盛佳慧 左俊杰 易峥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0,共8页
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立足山地城市特色,提出“定位—定界—定级—定类”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方法,通过设定中心性指数、中心级别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在位置、范围、能级、类型等方面刻画城市中心体系的完整形态,探索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 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立足山地城市特色,提出“定位—定界—定级—定类”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方法,通过设定中心性指数、中心级别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在位置、范围、能级、类型等方面刻画城市中心体系的完整形态,探索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规律。当前,重庆中心城区已形成“2主—4副—10组团—28典型社区”的多层级城市中心体系,向北发展战略能有效推动中北部城市中心发展,而外围郊区规划中心因配套不足或发展滞后未达到预期,在空间布局、空间集聚、空间辐射和功能业态4个方面存在明显的特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城市中心体系 空间规律 重庆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居住区鸟类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6
作者 殷鲁秦 王成 刘锐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89,共10页
【目的】城市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全面了解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并探索居住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策略,本研究以鸟类为研究对象,以北京中心城区的居住区为研究区域,探究城市居住区是否是鸟类的重要活动空间,分析留鸟、候鸟以及不同食性... 【目的】城市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全面了解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并探索居住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策略,本研究以鸟类为研究对象,以北京中心城区的居住区为研究区域,探究城市居住区是否是鸟类的重要活动空间,分析留鸟、候鸟以及不同食性鸟类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并揭示鸟类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居住区鸟类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之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共选取了40个居住小区,采用直接计数法进行为期一年的鸟类调查。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了不同季节鸟类群落特征之间的差异,利用主坐标分析对不同季节鸟类的群落构成进行分析,并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探究居住区环境因子对鸟类群落特征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1)共记录鸟类10目23科51种,其中麻雀为极优势种,灰喜鹊、珠颈斑鸠、喜鹊和白头鹎为优势种。(2)鸟类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均呈双峰型分布,春秋季物种数显著高于夏季和冬季,但多度的季节差异性不显著。留鸟的物种数、多度和密度均显著高于候鸟,且候鸟在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而留鸟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食性鸟类的物种数、多度和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杂食性最高,肉食性鸟类最低,虫食性鸟类的物种随季节变化显著。留鸟和候鸟的群落构成对季节变化的响应不同,候鸟的群落构成随季节发生变化,而留鸟全年稳定无明显变化。(3)留鸟受环境因子影响不显著,而候鸟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显著。建筑密度、道路密度和建筑层数对鸟类多样性具有负效应,乔木覆盖率具有正效应。【结论】研究揭示了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居住区是鸟类的重要活动空间,对维持城市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乔木覆盖率对鸟类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未来应加强居住区绿地的生境营建,助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区 城市鸟类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都市圈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评价及协调特征研究
17
作者 陈星 叶佳慧 +2 位作者 许钦 张其成 宋兰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3,共8页
城市化进程与水安全、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市圈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引擎。以南京都市圈为实例,深入分析1990-2020年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演变规律,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三者协调发... 城市化进程与水安全、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市圈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引擎。以南京都市圈为实例,深入分析1990-2020年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演变规律,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揭示三者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水安全等级和城市发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而粮食安全等级先下降后回升。整体上,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状况均表现良好,到2020年各城市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等级均已达到较安全水平,南京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其城市发展指数远高于其他城市。(2)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从1990年的失调状态逐步进入中级协调或良好协调阶段。各城市水安全发展尤为突出,处于优先地位。其中,扬州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而宣城、芜湖、马鞍山水安全和粮食安全远优于城市发展指数,城市发展潜力大。(3)建设用地面积扩张、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增加是影响三者耦合协调度的最主要因素。此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粮食价格、第三产业占比以及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等因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为统筹水、粮食、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安全-粮食安全-城市发展 耦合协调发展 南京都市圈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以来乡村与城镇化衔接的演进路径与未来展望——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18
作者 许家伟 王文琦 +1 位作者 徐思瑜 韩涵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53,共7页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中国重要战略部署,其协调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以来CSSCI来源期刊2258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文献产出经历了起步发展、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急...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中国重要战略部署,其协调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通过CiteSpace软件对2000年以来CSSCI来源期刊2258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文献产出经历了起步发展、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急剧增长和平稳发展等阶段。(2)中国科学院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机构,机构合作网络不密切、跨区域合作弱。(3)刘彦随、龙花楼和李裕瑞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人物,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中”关系。(4)研究政策导向明显,视角和内容趋向多元化。(5)研究前沿与乡村振兴五大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新”紧密对应。(6)我国乡村与城镇化研究成果显著,存在合作网络、实证分析及跨领域研究等不足,当前正处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及城乡融合阶段,需多方面协同实现有效衔接。未来研究应深化合作网络、拓展多元视角、强化案例支撑、拓宽国际视野、加强政策导向,为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城镇化 城乡融合 可视化 热点 前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都市圈城市洪涝韧性时空演化与障碍因素分析
19
作者 宋兰兰 沈懿 +2 位作者 陈星 张其成 许钦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46-655,共10页
适应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气候变化,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韧性视角出发,构建基于“自然-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的洪涝韧性评估框架,运用组合赋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 适应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气候变化,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韧性视角出发,构建基于“自然-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的洪涝韧性评估框架,运用组合赋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the Ideal Solution,TOPSIS)评估2007—2022年南京都市圈城市洪涝韧性水平,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诊断抑制洪涝韧性提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都市圈城市洪涝韧性呈上升趋势,从较低水平转变为中等水平;(2)洪涝韧性空间分布呈现以南京为核心、向四周辐射递减的“中心-外围”特征;(3)研究时段末南京都市圈洪涝韧性的关键限制因素有河流调蓄能力、人口脆弱度、政府财政情况,植被覆盖率为部分城市潜在障碍因素。研究可为南京都市圈完善洪涝灾害防治体系、提升洪涝韧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洪涝韧性 组合赋权法 时空演化 障碍度 南京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末端出行的城市轨道交通就业可达性
20
作者 陈越 许奇 +3 位作者 贾顺平 魏润斌 孙世一 李雯茜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0-318,共9页
在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地铁站点的步行影响范围和由共享单车订单数据识别所得的骑行影响范围,测算站点到居住小区和就业兴趣点(POI)的步行和骑行时间,提出考虑末端出行的两步移动搜索法.结合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测算... 在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地铁站点的步行影响范围和由共享单车订单数据识别所得的骑行影响范围,测算站点到居住小区和就业兴趣点(POI)的步行和骑行时间,提出考虑末端出行的两步移动搜索法.结合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测算和分析北京市六环内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就业可达性及其公平性,量化末端出行对二者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步行和骑行2种末端出行方式下,各站点的末端出行时间平均为18.6、8.6min,占总出行时间的29%、16%,且第一公里耗时略高于最后一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就业可达性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沿圈层递减,呈现明显的廊道特征.整体上基尼系数达到0.16、0.17,就业可达性分布较公平,但低房价站点存在明显的可达性劣势,局部上四环外和低房价类型站点的可达性分布相对更不均衡.相较于传统方法,利用改进方法所得的结果显示,考虑末端出行后可达性平均变化20%、9%,且外围站点变化更大,公平性的变化程度达到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可达性 交通公平性 末端出行 最后一公里 两步移动搜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