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0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n and nature》
1
作者 杨滟珺 《印染》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I0044-I0044,共1页
关键词 man and nature man and n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2
作者 Ding Dongh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5-194,共10页
A new concept contributing to 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CSFH)”boasts rich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and values connotations despite insufficient resear... A new concept contributing to global governanc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CSFH)”boasts rich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and values connotations despite insufficient research toward it in academia.This study seeks to analyze 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CSFH and concludes that it is a new practice of Marxist“Anthropological Philosophy”,a reserved development of“One Unified World under the Heaven”and“Supreme Harmony Consummated by Coordination of Varied Interests”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a dimensional transcendence over the western“self-reliant”national stat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unity of man and HEAVEN national st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ud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Governing the Country Based on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
3
作者 Li Ka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5-225,共11页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 is the basic proposition of Xi Jinping’s governance.Deng Xiaoping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put forward the ba...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 is the basic proposition of Xi Jinping’s governance.Deng Xiaoping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line of the “leadership and unity” of the party in the early stage of socialism around “one center,two basic points”;Xi Jinping’s so-called “unification”,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 basic line of Deng Xiaoping’s initial stag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that is “rich,strong,democratic,civilized,harmonious and beautiful”,has further established the importance of “people as the center” and “party’s leadership”.Therefore,the “people-centered” and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are unified and become the basic idea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the “consistency” between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politics,and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interests and the party’s leadership,thus forming “persistence”,“comprehensive”,“confidence”,“maintenance” and other asser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 governing the COUNTRY XI Jinping THOUG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interpreting "Universe" and Recovering "Benevolence" -- To Commemorate the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the Theory of Benevolence Published 120 Years
4
作者 Zhang Shugua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288,共6页
Yan Fu's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Tan Sitong' s Theory of Benevolence are thetwo important books published in the great turning poi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oth booksnot only harshly criticize the monarchy, tak... Yan Fu's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Tan Sitong' s Theory of Benevolence are thetwo important books published in the great turning poi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oth booksnot only harshly criticize the monarchy, take the lead in appealing for liberty, equality and democra-cy, but also give a creative explanation of universe -man relationship which is the basic issue of Chi-nese thought,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osmology and morality toward a new worldoutlook, social outlook and values,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new ide-as and new theories. Both books have the "Prejudice" given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ut be-cause of their ideological resources, thinking coordinates and methodological path differences, theyconstitute a certain relationship of contrast and complementarity in theory. Therefore, conducting amore in - depth analysis and summing up the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m are enough toprovide valuable lessons for us in "restarting the thinking of universe -man" in today's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VERSE man BENEVOLENCE natural SELECTION SOCIAL SELECTION objective BELIE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nity3D技术的兴隆山自然保护区蝴蝶识别手机App的设计与应用
5
作者 王志成 银璐 +3 位作者 张奥博 张文森 尚素琴 李秀山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3-1539,共7页
生物多样性监测对研究人员即时在空中识别物种的能力要求很高。为避免人眼误鉴,且提高野外监测识别蝴蝶种类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以及解决用户在野外使用纸质书籍及资料查询的不便。本研究采用Unity 3D技术,C#作为编程语言,基于Photoshop中... 生物多样性监测对研究人员即时在空中识别物种的能力要求很高。为避免人眼误鉴,且提高野外监测识别蝴蝶种类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以及解决用户在野外使用纸质书籍及资料查询的不便。本研究采用Unity 3D技术,C#作为编程语言,基于Photoshop中的3D技术,以甘肃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蝴蝶样本为例进行建模,进而开发手机App实现野外对蝴蝶的准确鉴定。结果显示,通过软件的页面交互实现App中蝴蝶种类的识别和查询功能,点击程序进入主界面,包括兴隆山简介、兴隆山蝴蝶、兴隆山地图、兴隆山天气等应用,其中蝴蝶形态以3D技术进行展示。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相应功能。经初步测试,这款App的开发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的方便性和快捷性,为相关研究人员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提高了野外蝴蝶识别的准确性,也为下一步使用其他语言乃至进行更大范围的蝴蝶识别App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 unity 3D C#脚本语言 移动应用程序 设计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正义的前提反思、现实困囿及纾解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建森 陶莉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7,共12页
生态正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人工智能为协调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利益、分配生态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义目标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推进生态正义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陷入一些价值认知误区... 生态正义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人工智能为协调人类社会中的生态利益、分配生态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正义目标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在利用人工智能推进生态正义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避免陷入一些价值认知误区,必须正视技术资本化与“反生态性”逻辑、算法机制与公平分配失衡、技术应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三重矛盾。从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筑牢数字安全共同体、构建技术创新共同体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出发,科学引导人工智能的运行过程和发展方向,重塑人工智能赋能生态正义的多样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态正义 资本逻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生美学: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尝试
7
作者 韩清玉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5,F0002,共8页
自主知识体系指不以西方学科范式和理论观念为衡量尺度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形态,具有原创性、主体性和时代性三个主要特征。“生生美学”研究可以视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重要尝试。生生美学包含审美本体论(生生)、经验论(生命... 自主知识体系指不以西方学科范式和理论观念为衡量尺度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形态,具有原创性、主体性和时代性三个主要特征。“生生美学”研究可以视为中国美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一次重要尝试。生生美学包含审美本体论(生生)、经验论(生命感)、审美范畴(生气、气韵生动、生意等)等问题域,是一个完备的美学体系;相对于西方生命哲学、自然美学、环境美学,生生美学是具有中国形态的生态美学,是原创的本土理论话语;生生美学是应对全球生态危机、超越后现代的新的意义系统。对生生美学诸理论面向的揭示,对于丰富中国当代美学的思路与方法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生美学 自主知识体系 天人合一 生命 生态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空间与道德:明式书房中的“天人合一” 被引量:1
8
作者 莫哲琼 王奕雯 季铁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明式文人书房“天人合一”的核心设计理念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和物质文化研究法,系统考察明代文人书房的文献记载、图像资料及有关文物。研究发现,明代文人是从时间、空间、道德三个维度,在对天... 本文旨在探讨明式文人书房“天人合一”的核心设计理念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和物质文化研究法,系统考察明代文人书房的文献记载、图像资料及有关文物。研究发现,明代文人是从时间、空间、道德三个维度,在对天时、天场、天德的拟真中,将书房塑造为一个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道德文化空间:仿天时体现在按月令更替书画、按四时更换花木;拟天场是通过选址外部与自然环境相连,内部用天然材料、仿生形制、自然纹样等营造;法天德则强调以礼制规范空间秩序,以朴素自然为审美追求。这种对天的多维度效仿,使明式书房不再仅是静态的物质空间,更是滋养文人、连接“天”与“人”的精神场域,这一发现为当下博物馆与私人住宅中“中国书房”的还原与再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式书房 天人合一 古典家具 传统家具 空间营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红娟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2,F0002,共9页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特色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实现了对中华传统自然观的创新发展。第一,建构人与自然共同体,重塑“人-自然”互生逻辑,从本体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二,强化“人”的主观能动性,重构“人-自然”平等格局,从认识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第三,扬弃“天”的内在价值,深化“人-自然”价值统一,从价值论层面实现对传统自然观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传统自然观 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并行论——中国哲学起源新探
10
作者 郭沂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3,230,231,共17页
作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中国哲学起源于宗教、诸子时期哲学的天人合一源自西周时期宗教的天人合一等论断,是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提出来的,仍有商榷的余地。中国早期思想是沿着人道、天道和神道三个路向而展开的。在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 作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中国哲学起源于宗教、诸子时期哲学的天人合一源自西周时期宗教的天人合一等论断,是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提出来的,仍有商榷的余地。中国早期思想是沿着人道、天道和神道三个路向而展开的。在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整合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两种思想形态。探索连接天道中神秘力量与人之间通道的脚步构成了天人合一系统,而探索连接神道中神秘力量与人之间通道的踪迹则造就了神人合一系统。前者以早期易道观为主流,后者以早期天命观为代表。河北省磁县下潘汪遗址仰韶文化层、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墓地、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村新石器时代古墓等各种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表明,自发性天人合一系统与自发性神人合一系统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因此,发轫于远古的人道观、天道观和神道观都是中国哲学的源头,而宗教仅居其一。至于自发性天人合一系统与自发性神人合一系统,则成为中国哲学范式的雏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神人合一 天道 神道 易道 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典范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培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了新的境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的提出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了新的境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通过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的理论逻辑,从而探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对生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使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理论嬗变,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也向世界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中的生态美学观念
12
作者 邹珊 刘敏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8-62,共5页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人与天地相参”的原则、“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的目的和“以情胜情调七情”的核心思想,探讨此疗法中的“取象比类”的审美推论、“游心于物之初”的审美想象与以“和”为核心的审美理想,突出揭... 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音乐治疗“人与天地相参”的原则、“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的目的和“以情胜情调七情”的核心思想,探讨此疗法中的“取象比类”的审美推论、“游心于物之初”的审美想象与以“和”为核心的审美理想,突出揭示了此疗法与生态美学中整体统一性、和谐共生性和动态发展性思想的关联。在呼唤对生态环境问题予以观照的当今时代,人们能从这种音乐治疗中,走向深层的审美静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世界,与宇宙交相和谐、共同创进、臻于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疗法 天人合一 生态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生态文明:当代出场、内涵面相与实践展陈 被引量:1
13
作者 景池 冯明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一体推进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生态文明作为数智时代的独特文明形态,在文明发展范式绿色化转型、科学技术变革数智化趋势与数字中国建设生态化要求同期交... 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是一体推进数字中国与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生态文明作为数智时代的独特文明形态,在文明发展范式绿色化转型、科学技术变革数智化趋势与数字中国建设生态化要求同期交叠的复合语境下出场,整体呈现出“人—数字—自然”互构共生系统、“数字化”和“绿色化”交融耦合过程及“传统生态文明”数智化进阶样态的三维内涵面相,旨在通过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与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化 数字化 环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新”解
14
作者 曹家宁 刘吉发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0,共10页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自古秉持的生态智慧。在新一轮科学技术变革的宏观背景下,通过解析新质生产力引发的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新质变化,能够明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意涵、逻辑“新”理路和实践“新... 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自古秉持的生态智慧。在新一轮科学技术变革的宏观背景下,通过解析新质生产力引发的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新质变化,能够明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意涵、逻辑“新”理路和实践“新”进路。从时代意涵看,当前新质生产力变革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高维和谐,既是先进生产力的显著标识,也是人类现代化的生态升维,彰显着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生态适宜性。从逻辑理路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会带来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交互方式、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建构范式和人类道德文化体系的表现形式上产生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有机和谐的积极变化。从实践进路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当积极把握生产力发生新质变化的时代契机,集中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加快构建人与自然新型关系,克服传统现代化中生态自反性限制,渐进式地迈向高质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开创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生态现代化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歆的宇宙论与经学变古
15
作者 刘禹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6,共9页
刘歆将宇宙时间(天时)的开端追溯到太极上元,文明时间(人时)的开端追溯到伏羲画卦。三统历测定天时,五德终始规定人时,“三五相包”搭建了刘歆宇宙论的基本结构。《春秋》三统论经刘歆改造为一种范围宇宙的方法论,不仅能据以制作律、历... 刘歆将宇宙时间(天时)的开端追溯到太极上元,文明时间(人时)的开端追溯到伏羲画卦。三统历测定天时,五德终始规定人时,“三五相包”搭建了刘歆宇宙论的基本结构。《春秋》三统论经刘歆改造为一种范围宇宙的方法论,不仅能据以制作律、历、度、量、衡,还可将古今朝代统系到以太极上元为起点和终点的时间循环中。此外,刘歆以五行相生之序梳理伏羲以降的帝王谱系,同时以帝德谱构成王官学的谱系,奠定了古文经学以历代王官学定义经学的思想转向。在刘歆的筹划中,三统与五德相包,天时与人时合一,不仅革新了汉代“天人合一”思想,也实现历史时间的万世一统,塑造了汉代新“大一统”观。在刘歆之后,古文经学拥有了系统的经学观和宇宙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歆 三统 五德 天人合一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四节气视角下的室内陈设审美意识嬗变
16
作者 戴欣雁 范伟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129,共5页
中国人在“观天察地”的生产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特殊时间制度——二十四节气。其取法自然、择取物候的传统时间建构方式,突出反映了中国先民与自然万物的亲密关系,勾画出了浪漫诗意的生态画卷,更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风... 中国人在“观天察地”的生产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特殊时间制度——二十四节气。其取法自然、择取物候的传统时间建构方式,突出反映了中国先民与自然万物的亲密关系,勾画出了浪漫诗意的生态画卷,更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风貌。在这些节气的记录中,大地经历四季流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着天地变化产生季节性的规律。可以说,节气下的大地风貌塑造了人们对于天地的认知,也是日常生活中室内陈设审美意识产生的基础和参照。而天地观念的流转变化,则创造了历朝历代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的室内陈设审美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天人观念 陈设艺术 造物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周中国思想中的圣人制作与天人合一
17
作者 刘易晴 张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8,共14页
晚周之时,早期中国的天人之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致使圣人制作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诸子之中,墨家尚未意识到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其将制作活动视为天人秩序的共同实现方式而对圣人制作的意义毫不怀疑。老庄道家发现了一种自然秩序... 晚周之时,早期中国的天人之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致使圣人制作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诸子之中,墨家尚未意识到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其将制作活动视为天人秩序的共同实现方式而对圣人制作的意义毫不怀疑。老庄道家发现了一种自然秩序的可能,在将天确立为无为与自然的代表后,圣人制作被视为造成天人断裂的关键活动。面对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儒家与黄老都基于自然观念重构了制作活动中天人连接的方式。儒家认为天道是自然秩序的最高形式,天道既寄寓在人性之中,也体现在天地之间,圣人制礼只要依循天、地、人之自然就能够维持天人的连续,并更好地呈现天道。黄老发现万物自然具有形名所标识的法度特征,其中,天的法度最为稳定,圣人应当通过参验天道将物之形名整合为统一的法度,如此则能在制法的同时保持天人的相合。诸子对制作与自然关系的讨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的天人合一之学,对当今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圣人制作 天人合一 中国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江小说中植物意象的文化隐喻
18
作者 于航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3,共10页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的多部作品中贯穿着相似的意象,这一颇具特色的意象网络又以植物意象为整体创作的核心之一。不同题材作品中的植物意象指代渐趋丰富,在其诗性语言风格中由形象化虚构转为抽象化隐喻。植物意象成为不同边缘群体... 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的多部作品中贯穿着相似的意象,这一颇具特色的意象网络又以植物意象为整体创作的核心之一。不同题材作品中的植物意象指代渐趋丰富,在其诗性语言风格中由形象化虚构转为抽象化隐喻。植物意象成为不同边缘群体生存困境的独特表达,也成为与暴力、语言乃至理性等逻各斯中心主义相悖的自然符号。韩江植物意象书写与西方变形文学传统形成复杂的对话,她有意夸大植物的局部特征以及渐变细节,其中人向植物的方位转变蕴含着微妙的道德隐喻,折射出不同主体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同时,植物意象的建构与“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东方自然伦理产生呼应,通过弥合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在认知层面形成对人与植物生命界限的超越,以非对抗性、和谐的姿态向自然与世界进一步敞开,在生态话题上提供了一种极具东亚特色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 植物意象 变形 自然伦理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制度优势”到“文明范式”:社会主义生态治理的认知革命与经验重构
19
作者 赵晓宇 张丽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69,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工人阶级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是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并... 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工人阶级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根源,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是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并提出通过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来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我国一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不存在生态环境问题。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了经济建设中的急躁冒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露,我国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并非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附属品,而是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普遍挑战。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同样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认知的不断深化,我国逐步形成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方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颜值”何以转化为经济“产值”: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20
作者 余敏江 贾德清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0,共12页
生态产品是联结自然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对A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案例研究发现,生态价值转化效能受到“资源要素行动者结构”及其过程化机制的多重影响。其中... 生态产品是联结自然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对A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案例研究发现,生态价值转化效能受到“资源要素行动者结构”及其过程化机制的多重影响。其中,以生态资源禀赋、制度政策环境为核心的基础性要素体系与以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和村民共同参与的行动者结构构成了“生态价值变产值”的核心序参量。要素体系的匹配程度和聚合效应促使不同行动者围绕生态“颜值”与经济“产值”之间的套现机制,形成平等参与和有序协同的内生关系,进而激活和共享各类要素资源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构建支撑实现“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金”货币化转变的要素体系和“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的内在机制与关键环节。基于此,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是一个主体结构和资源要素长程互动的“连续谱”。生态价值的可持续转化有赖于两大要素体系之间相互适配,需要构建基础性资源要素的确权核算机制、“行动者资源”要素体系的耦合协同机制和“资源资产资金”制度套利机制,从而为生态价值可持续转化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山”理论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