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走式宽窄行玉米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1
作者 董文学 吴英思 +3 位作者 胡恒通 赵军 刘飞 闫建国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4,F0003,共6页
针对中国宽窄行玉米种植区存在机械化收获水平低和人工收获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设计一款自走式宽窄行玉米收获机。简述工作原理,对关键部件进行设计计算和受力分析,通过田间试验验证机具性能。以玉米植株喂入速度、摘穗高度、拉茎辊转... 针对中国宽窄行玉米种植区存在机械化收获水平低和人工收获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设计一款自走式宽窄行玉米收获机。简述工作原理,对关键部件进行设计计算和受力分析,通过田间试验验证机具性能。以玉米植株喂入速度、摘穗高度、拉茎辊转速为试验因素,对籽粒损失率和籽粒破损率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根据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各因素对籽粒损失率和籽粒破损率影响显著性顺序从大到小为:喂入速度、拉茎辊转速、摘穗高度和拉茎辊转速、喂入速度、摘穗高度。最佳工作参数组合:喂入速度为0.6 m/s、摘穗高度为35 mm、拉茎辊转速为850 r/min,此时籽粒损失率为1.15%,籽粒破损率为0.24%。该机设计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能够满足宽窄行玉米种植区收获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走式收获机 宽窄行种植 正交试验 高效低损收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窄行种植对黑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高天 侯瑞星 +2 位作者 裴浩 周佳新 杨广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8,共9页
宽窄行种植(wide-narrow row planting,WP)使单位面积内的种植强度提高,保障粮食增产,但也可能会导致土壤地力消耗增强,进而影响黑土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为研究宽窄行种植对黑土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氮的影响,该研究在黑龙江省西部繁荣乡... 宽窄行种植(wide-narrow row planting,WP)使单位面积内的种植强度提高,保障粮食增产,但也可能会导致土壤地力消耗增强,进而影响黑土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为研究宽窄行种植对黑土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氮的影响,该研究在黑龙江省西部繁荣乡以等行距种植(equal row spacing planting,EP)为对照,选取了3个不同年限(3、7、10 a)宽窄行种植的农田进行了配对采样,分析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和土壤碳库。结果表明:与EP处理相比,3 a宽窄行种植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0.053~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P<0.05),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宽窄行种植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均有提高,而土壤全氮无显著差异。宽窄行种植下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平均重量直径和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及玉米产量均明显提升,几何平均直径在3 a宽窄行种植处理下改善效果不显著,但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至10 a时几何平均直径值明显提升。宽窄行种植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经历由负效应逐步转为正效应的过程。综上,随着时间延长宽窄行种植对黑土土壤碳库的新平衡起到固持的作用,进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该研究可为黑土区适宜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撑,为实现黑土农田的可持续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宽窄行种植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宽窄行种植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土壤氮残留的影响
3
作者 马尚英 夏婷婷 +7 位作者 韩鹏彬 张梦姣 毛应杰 王志强 辛泽毓 林同保 连延浩 任永哲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50,共13页
以矮抗58(AK58)和豫农908(YN90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120 kg/hm^(2)(N120)、180 kg/hm^(2)(N180)和240 kg/hm^(2)(N240)]和施氮方式[条施(R)和撒施(S)]对宽窄行(30 cm-15 cm-15 cm)种植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产... 以矮抗58(AK58)和豫农908(YN90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120 kg/hm^(2)(N120)、180 kg/hm^(2)(N180)和240 kg/hm^(2)(N240)]和施氮方式[条施(R)和撒施(S)]对宽窄行(30 cm-15 cm-15 cm)种植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两熟管理制度以及周年减氮高效绿色施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AK58和YN908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总体上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120、N180条件下,相较于S处理,R处理AK58和YN908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10.56%、5.96%和6.21%、5.25%,成熟期穗部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4.46%、7.41%和14.21%、9.94%,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显著提高10.11%、12.23%和11.87%、12.21%。AK58和YN908的氮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R处理较S处理提高AK58和YN908的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均在N180R处理时达到最大。AK58的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YN908的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R处理较S处理显著提高了AK58在N120、N180条件下和YN908在N120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10.83%、6.06%和15.59%,AK58籽粒产量在N180R处理时达到最大,YN908籽粒产量在N240R处理时达到最大。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R处理较S处理提高了冬小麦收获期宽行区(玉米待播区)表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其中,N180处理0~40 cm土层(玉米根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为55.95 kg/hm^(2),与后茬玉米苗期的氮素需求匹配度最好。综上,宽窄行种植模式下,施氮量180 kg/hm^(2)与条施结合是该区域冬小麦节氮稳产高效的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窄行种植 施氮量 施氮方式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土壤硝态氮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垄双行气力集排式追肥装置设计与试验
4
作者 徐征鑫 李贵蓉 +3 位作者 王超 卢彩云 曾伟 王庆杰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0,共9页
针对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下追肥作业效率低和排肥均匀性较差等问题,依据该种植模式下的追肥作业特点,设计一种适用于该种植模式的螺旋输送器排肥、多行集排、气流输肥的追肥装置,并对螺旋输送器式排肥装置和气力输送装置关键参数进行... 针对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下追肥作业效率低和排肥均匀性较差等问题,依据该种植模式下的追肥作业特点,设计一种适用于该种植模式的螺旋输送器排肥、多行集排、气流输肥的追肥装置,并对螺旋输送器式排肥装置和气力输送装置关键参数进行了理论计算和优化设计。依据排肥流量需求设计螺旋输送器叶片结构,并确定螺旋输送器驱动电机功率;确定气-肥输送主管道和气-肥输送分配管道结构尺寸;采用三通管将气-肥输送分配管道合并方式,使双苗带中间施肥量多于两侧。对该装置进行排肥试验,结果表明:螺旋输送器式排肥装置排肥稳定,排肥量与转速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设计二因素三水平排肥试验探究风速和排肥转速对肥料分配均匀性的影响,排肥转速、风速以及排肥转速与风速的交互作用均对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影响显著,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随着转速和风速的增大而增大;气-肥输送分配管道合并后,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略有增加,未合并出肥口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6.5%~7.1%,合并出肥口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3.8%~5.8%,合并出肥口排肥量为未合并出肥口排肥量的1.7倍左右,排肥性能达到设计目标,满足玉米追肥机械作业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垄双行种植 追肥装置 气力集排式 管道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垄上三行密植行间除草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淑红 赵国鹏 +3 位作者 张鑫 侯磊涛 袁溢文 杨悦乾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44,共10页
针对大豆垄上三行密植种植模式下,苗带间距较小,现有除草装置行间除草率低、伤苗率高、中耕除草作业困难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大豆垄上三行密植行间除草装置,主要由定位圆盘、弹齿固定连杆和弹齿等组成。根据中耕时期大豆苗和杂草的生长状... 针对大豆垄上三行密植种植模式下,苗带间距较小,现有除草装置行间除草率低、伤苗率高、中耕除草作业困难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大豆垄上三行密植行间除草装置,主要由定位圆盘、弹齿固定连杆和弹齿等组成。根据中耕时期大豆苗和杂草的生长状态,确定了定位圆盘和除草装置的安装距离;通过对弹齿除草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弹齿入土部分曲线方程,并对弹齿进行运动学分析;以圆周弹齿组数、弹齿入土角和轴向弹齿个数为试验因素,松土率和弹齿平均工作阻力为指标,利用离散元仿真方法进行Box-Behnken多因素试验,得到圆周弹齿组数为10、弹齿入土角为80°、轴向弹齿个数为5,具有最佳效果。以机具前进速度、除草组件转速和入土深度为试验因素,以除草率和伤苗率为评价指标,对除草装置进行单因素田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当除草深度35mm、机具前进速度2.5km/h时,平均除草率、伤苗率分别为88.24%、2.77%,机具作业性能稳定,未出现堵塞现象,满足大豆行间除草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垄三行 大豆 行间除草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带宽与行距配置对垄作冬小麦农艺性状、品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晓航 蒋志凯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6-434,共9页
为筛选出适宜强筋冬小麦高效的垄作栽培模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常规条播(TCK)、垄作2条带宽幅播种(T2)、垄作常规条播的3条带(T3)及垄作常规条播4条带(T4)不同结构配置处理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分蘖、茎秆特性、光合特性、品质和水分利... 为筛选出适宜强筋冬小麦高效的垄作栽培模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常规条播(TCK)、垄作2条带宽幅播种(T2)、垄作常规条播的3条带(T3)及垄作常规条播4条带(T4)不同结构配置处理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分蘖、茎秆特性、光合特性、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整个生育时期T4处理下的分蘖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成熟期时T2处理的冬小麦群体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种处理下的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波动,在孕穗期出现峰值。在花后7,14,21d,以及TCK处理下的光合作用参数显著低于T2、T3处理,但显著高于T4处理。垄作栽培有助于降低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均显著低于TCK处理。随着垄台上冬小麦行距的减少,冬小麦的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逐渐升高,三者均表现为T2<T3<T4。T2与TCK、T3、T4处理相比较,其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0%、1.5%和14.0%,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4.2%、0.6%和10.1%。综上所述,T2是有利于强筋小麦稳产保质节水抗倒的较优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播种 垄作 农艺性状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模式与密度互作对高粱冠层结构及生产潜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洋 郑宏峰 +2 位作者 董明宇 王佳旭 侯志研 《辽宁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33-36,共4页
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选育品种辽糯22为材料,设置等行距种植与宽窄行种植两种种植模式,97 500株/hm2、10 500株/hm2、11 250株/hm2、12 000株/hm2等4个种植密度,测定分析农艺性状、冠层结构特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 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选育品种辽糯22为材料,设置等行距种植与宽窄行种植两种种植模式,97 500株/hm2、10 500株/hm2、11 250株/hm2、12 000株/hm2等4个种植密度,测定分析农艺性状、冠层结构特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提高种植密度增加了籽粒产量,降低了单穗粒重和千粒重,增加了高粱株高,降低了茎粗、穗长、茎叶夹角和叶片垂直率,与等行距种植相比,宽窄行种植模式叶片空间分布更合理,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宽窄行种植 冠层结构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行密植模式对旱区黄冠梨根系构型的影响
8
作者 曹刚 张鑫 +4 位作者 范可奕 赵明新 曹素芳 王玮 李红旭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30,196,共12页
【目的】筛选宽行密植栽培模式的适宜定植密度,为合理高效利用土壤资源和水肥精准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甘肃省干旱区不同宽行密植模式(株行距1.0 m×4.0 m、1.5 m×4.0 m、2.0 m×4.0 m)下的黄冠梨为研究对象,利用Win... 【目的】筛选宽行密植栽培模式的适宜定植密度,为合理高效利用土壤资源和水肥精准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甘肃省干旱区不同宽行密植模式(株行距1.0 m×4.0 m、1.5 m×4.0 m、2.0 m×4.0 m)下的黄冠梨为研究对象,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根系的构型参数进行测定,对比分析不同径级((φ>2 mm和φ≤2 mm))根系的分布与吸收范围,【结果】不同栽培模式下单位面积的群体数量的差异导致根系功能和结构的显著变化,0~20 cm土层是株行距1.0 m×4.0 m处理根系的集中分布区域,比根长、比根面积和总根体积均显著高于株行距2.0 m×4.0 m处理。在20~40 cm土层,株行距1.5 m×4.0 m处理的比根长较其他处理提升了3.7%~26.8%,第2年比根面积较株行距1.0 m×4.0 m处理提升了82.1%,株行距2.0 m×4.0 m处理根体积和根尖数量较株行距1.0 m×4.0 m处理分别提升了62.3%和34.2%。在40~60 cm土层,株行距2.0 m×4.0 m处理的比根长、比根面积、根长密度较株行距1.0 m×4.0 m处理最高分别增加了38.5%、95.5%和175.0%。栽植密度由大变小时,根系(φ>2 mm)集中分布现象逐渐减轻,水平分布扩展距离由近到远逐渐减小,且根系垂直与水平分布的差异减小。【结论】株行距1.0 m×4.0 m处理下细根(φ≤2 mm)分布离散度大,偏向性分布特点突出,垂直分布集中于表层土壤,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尖数量占比均超过50%,根系构型“浅表化”明显,株行距1.5 m×4.0 m处理细根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较均衡,但根长和根表面积均显著减小,吸收能力减弱,株行距2.0 m×4.0 m处理细根的分布明显向深层和离树干较远的区域扩展,根系的吸收能力显著增强,根系构型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宽行密植 黄冠梨 根系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窄行种植对高粱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屈洋 马雯 +4 位作者 张飞 王可珍 苟飞凡 高小丽 冯佰利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32-36,共5页
以辽粘3号为试验材料,在宽窄行种植条件下(宽行60 cm、窄行40 cm),设置3个种植密度105000株/hm^(2)(WL),112500株/hm^(2)(WM),120000株/hm^(2)(WH),等行距种植(50 cm,种植密度120000株/hm^(2))为CK,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对... 以辽粘3号为试验材料,在宽窄行种植条件下(宽行60 cm、窄行40 cm),设置3个种植密度105000株/hm^(2)(WL),112500株/hm^(2)(WM),120000株/hm^(2)(WH),等行距种植(50 cm,种植密度120000株/hm^(2))为CK,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对高粱光合特性、农艺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叶片SPAD值综合得分和光合特性综合得分顺序为WL>WM>WH>CK。不同处理的株高、穗长、穗粒重和千粒重存在差异(P<0.05),其中WL处理的株高最高、穗长最长、穗粒重和千粒重最大。WL处理的产量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两年平均产量8444.96 kg/hm^(2)。与CK相比,宽窄行种植可明显提高籽粒的单宁含量、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但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较弱,WL、WM和WH处理的各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相较于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可改善高粱叶片的光合性能,影响农艺性状和产量,在种植密度105000株/hm+2的条件下,辽粘3号宽窄行种植可在关中西部地区获得较大的产量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窄行种植 高粱 光合特性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地区马铃薯宽垄双行种植方式探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清伟 姜洪新 +5 位作者 方治国 史明会 梁红艳 吴国文 刘祎 蔡兴奎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61,共8页
深沟高垄单行栽培是目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的主要模式,然而一次性达到规定的垄高对起垄机械要求过高,常需二次起垄,因此为寻找适宜的机械栽培模式,在江汉平原的5个地区采用宽垄双行的栽培模式,垄距分别设计为1.0、1.1和1.2 m,垄上双行距... 深沟高垄单行栽培是目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的主要模式,然而一次性达到规定的垄高对起垄机械要求过高,常需二次起垄,因此为寻找适宜的机械栽培模式,在江汉平原的5个地区采用宽垄双行的栽培模式,垄距分别设计为1.0、1.1和1.2 m,垄上双行距设计为0.15、0.18、0.21 m,以期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增加垄宽,进而减少二次起垄。结果表明,垄宽为1.1 m时,马铃薯产量最高为2417.41 kg·667 m^(-2),垄上双行距为0.15 m时,马铃薯产量最高为2440.30 kg·667 m^(-2);综合比较发现,栽培模式D(1.1 m×0.23 m×0.15 m)表现较好,且相比于传统单垄单行栽培模式,马铃薯产量显著提高。栽培模式D相比于人工单垄单行每667 m2增效16.92%,相比于机械单垄单行每667 m2增效55.90%。研究结果在规范江汉平原一带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标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促进湖北省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宽垄双行 农机农艺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宽垄间距-垄作垄收”机械化生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英 陈雪飞 +10 位作者 赵立军 彭维钦 万玉华 李强 许颖 黎斌 唐立超 舒黎辉 王明明 罗春明 李尚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6-190,共5页
为研究“普通平作”模式与“宽垄间距-垄作垄收”模式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探究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最佳种植模式提供技术参考,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庆油3号为材料,测定“普通平作”与“宽垄间距-垄作垄收... 为研究“普通平作”模式与“宽垄间距-垄作垄收”模式对油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探究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最佳种植模式提供技术参考,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庆油3号为材料,测定“普通平作”与“宽垄间距-垄作垄收”两种种植模式下油菜机械化生产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并比较两种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普通平作”模式虽然单位面积有效株数多于“宽垄间距-垄作垄收”模式,但“宽垄间距-垄作垄收”模式种植的油菜产量性状更优,损失量和损失率更低,经济效益更高,更适合机械化收获。两种种植模式的主要农艺性状差别不大,但单位面积产量与经济效益存在明显差异,选择适宜的农机农艺融合模式进行机械化生产可获得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宽垄间距-垄作垄收 种植模式 机械化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型对高密度栽培烤烟生长和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姚峰 王志诚 +6 位作者 王辉 刘怡 王国良 李先锋 殷全玉 王景 杜鸿波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13,共7页
为探讨宽窄行和大垄双行下高密度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以烤烟品种云烟99为材料,设置了3个垄型(传统单行垄、宽窄行、大垄双行)、2个密度(常规密度1.65万株/hm^(2)和高密度2.25万株/hm^(2))共6个处理,分别为单行常规密度(CK)、单行高密度(... 为探讨宽窄行和大垄双行下高密度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以烤烟品种云烟99为材料,设置了3个垄型(传统单行垄、宽窄行、大垄双行)、2个密度(常规密度1.65万株/hm^(2)和高密度2.25万株/hm^(2))共6个处理,分别为单行常规密度(CK)、单行高密度(T1)、宽窄行常规密度(T2)、宽窄行高密度(T3)、大垄双行常规密度(T4)、大垄双行高密度(T5),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烤烟农艺性状、发病率、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垄型对旺长期的株高和茎围的影响较大,对圆顶期的株高、茎围、最大叶宽和最大叶面积具有显著的影响,3种垄型烤烟的叶面积系数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常规密度下,与CK相比,宽窄行和大垄双行处理能促进烟株生长,增加叶片、茎秆和根的干物质积累,减轻烟草黑胫病的发生程度,提高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协调烟叶化学成分,对提高烤烟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作用;在高密度下,宽窄行和大垄双行处理的烟草黑胫病发病更严重,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高,烟叶品质较好,但其产量和产值分别下降了237.00 kg/hm^(2)、17140.35元/hm^(2)和243.00 kg/hm^(2)、16061.70元/hm^(2)。综合各处理产量与产值情况表现为T2>T4>CK>T1>T3>T5,即宽窄行常规密度种植模式更适宜在汉中烟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窄行 大垄双行 高密度 农艺性状 化学成分 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树宽行密株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要点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有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122-124,共3页
梨树宽行密株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是一种在梨树、苹果树等相关树种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栽培管理方式,此种方式具有结果早、丰产性良好,果实品质良好的优势特征,合理应用梨树宽行密株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经济... 梨树宽行密株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是一种在梨树、苹果树等相关树种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栽培管理方式,此种方式具有结果早、丰产性良好,果实品质良好的优势特征,合理应用梨树宽行密株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经济效益。基于林场实际状况,重点分析梨树宽行密株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要点,探究种植方式以及关键手段,有效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树 宽行密株 省力化栽培管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六盘山区机艺融合下不同种植模式对鲜食萝卜生长影响研究
14
作者 王旭陆 田伟 +2 位作者 李昭轩 陆铭 张雪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10期199-204,共6页
针对宁夏六盘山区萝卜农机农艺融合度低问题,探究了单垄单行(DD)下14,16和18 cm种植密度及单垄双行(DS)下20,24和28 cm种植密度模式对萝卜生产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宜萝卜栽培的机械化融合模式。结果表明,单垄单行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增大... 针对宁夏六盘山区萝卜农机农艺融合度低问题,探究了单垄单行(DD)下14,16和18 cm种植密度及单垄双行(DS)下20,24和28 cm种植密度模式对萝卜生产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宜萝卜栽培的机械化融合模式。结果表明,单垄单行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增大叶长相对生长率显著降低;单垄双行种植模式下,叶长、叶宽、根直径、叶片数相对生长率均会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单垄单行、双行种植模式对萝卜的品质无显著影响。DS-X24处理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在经济效益上DS-X28处理的产值最高,萝卜机械化单垄双行种植模式对萝卜经济效益影响优于单垄单行种植模式。通过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排序各处理综合得分,得出DS-X28处理最优。因此,宁夏六盘山区鲜食萝卜机械化种植可采用单垄双行、种植密度为28 cm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种植模式 单垄单行 单垄双行 种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城县小麦宽窄行与常规种植模式试验对比 被引量:1
15
作者 俞涌 田宸宇 《新疆农机化》 2024年第6期34-36,共3页
针对粮食高产需求,明确小麦行距配置形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采取2BFX-24型号的24行悬挂式谷物种肥分离播种机,探究适宜的小麦行距配置形式,通过对比试验显示,采用宽窄行种植增产39.59 kg/667 m^(2),增收107元/667 m^(2),相比普通种植模... 针对粮食高产需求,明确小麦行距配置形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采取2BFX-24型号的24行悬挂式谷物种肥分离播种机,探究适宜的小麦行距配置形式,通过对比试验显示,采用宽窄行种植增产39.59 kg/667 m^(2),增收107元/667 m^(2),相比普通种植模式小麦宽窄行种植可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使小麦产量有所提升,因此宽窄行种植具有更好的经济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宽窄行种植 产量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距与密度配置对芝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美茹 张仙美 +3 位作者 张权 郑磊 吴鹤敏 卫松山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28-32,共5页
研究不同行距与种植密度配置对芝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芝麻机收的最佳行距与密度组合,旨为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上合理选择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两因素(行距、密度)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行距设等行距40 cm、宽窄行1 (宽行50... 研究不同行距与种植密度配置对芝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芝麻机收的最佳行距与密度组合,旨为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上合理选择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两因素(行距、密度)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行距设等行距40 cm、宽窄行1 (宽行50 cm、窄行30 cm)和宽窄行2 (宽行60 cm、窄行20 cm) 3个水平,密度设12万、15万、18万和21万株/hm^(2)共4个水平,研究了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芝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密度及其互作均对芝麻产量具有显著影响,2个宽窄行种植的芝麻平均产量均高于等行距种植。宽行50 cm、窄行30 cm种植条件下,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最高密度(21万株/hm^(2))处理的产量为1 240.5 kg/hm^(2);宽行60 cm、窄行20 cm种植条件下,芝麻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其中密度为1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1 353.0 kg/hm^(2)。漯芝106高效生产的最佳行距与密度配置为宽行60 cm、窄行20 cm,种植密度18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宽窄行 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垄双行水平对栽不同密度“商薯19”对产量的影响
17
作者 陈鹏博 《西藏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45-47,共3页
为进一步挖掘甘薯增产潜力,采用农机-农艺结合的大垄双行水平对栽法,以“商薯19”为试材,设置5个密度处理,考察不同密度对“商薯19”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密度为56667株/hm^(2)时,“商薯19”产量最高,达到49986.11 kg/hm^(2)。此密... 为进一步挖掘甘薯增产潜力,采用农机-农艺结合的大垄双行水平对栽法,以“商薯19”为试材,设置5个密度处理,考察不同密度对“商薯19”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密度为56667株/hm^(2)时,“商薯19”产量最高,达到49986.11 kg/hm^(2)。此密度下大薯数量、产量最高,中薯数量、产量居第二位,但大、中薯率和平均大薯质量排序靠后。说明在大垄双行水平对栽模式下,密度对甘薯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大、中薯数量和产量来实现,而与大、中薯率关系不大。当密度超过56667株/hm^(2)时,薯块均匀化程度增加,且中薯数量和产量开始占优势。本研究为甘薯大垄双行水平对栽模式找到产量最佳的栽植密度,并为追求薯形适中和鲜食目的的甘薯生产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垄双行水平对栽 “商薯19” 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垄宽窄行免耕种植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7
18
作者 王庆杰 李洪文 +2 位作者 何进 李问盈 刘安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9-43,共5页
为了解决东北玉米小垄原垄免耕播种机具易掉入垄沟的问题,发挥宽窄行优势,加强农机农艺结合,该文提出了大垄宽窄行错茬免耕播种的作业思路。于2007-2009年在辽宁省苏家屯区垄作保护性耕作建立试验区,研究了大垄宽窄行免耕种植对土壤体... 为了解决东北玉米小垄原垄免耕播种机具易掉入垄沟的问题,发挥宽窄行优势,加强农机农艺结合,该文提出了大垄宽窄行错茬免耕播种的作业思路。于2007-2009年在辽宁省苏家屯区垄作保护性耕作建立试验区,研究了大垄宽窄行免耕种植对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含水率、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垄宽窄行免耕种植模式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其中在出苗期提高土壤水分9.39%~11.03%;与均行小垄免耕种植模式相比,大垄宽窄行免耕种植模式改善了玉米群体结构,促进了个体发育,增加了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作物产量提高了6.70%~9.49%,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96%~8.56%,是东北地区一种较为理想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 耕作 土壤含水率 垄作 大垄 宽窄行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幅带播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世莹 王永华 +3 位作者 冯伟 侯翠翠 朱云集 郭天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0-324,共5页
为了解宽幅带播在小麦种植上的应用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宽幅带播种植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比较,宽幅带播的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量和相对湿度较高,而冠层温度较... 为了解宽幅带播在小麦种植上的应用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宽幅带播种植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比较,宽幅带播的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量和相对湿度较高,而冠层温度较低,穗数显著增加,产量提高0.47%~13.70%。宽幅带播下随着行距增大,叶面积指数、光截获量和湿度降低,而冠层温度升高,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增加,最终产量降低。宽幅带播下15cm行距可作为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的适宜行距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带播 行距 冠层特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的根系和光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刘朝巍 张恩和 +2 位作者 谢瑞芝 刘武仁 李少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3-209,共7页
为探明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玉米产量变化的原因,在2007—2008年设置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宽窄行和均匀垄两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光合有效辐射和根系分布等指标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深松后(6月25日—9月20日),宽窄行处理的土壤紧实度低于... 为探明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玉米产量变化的原因,在2007—2008年设置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宽窄行和均匀垄两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光合有效辐射和根系分布等指标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深松后(6月25日—9月20日),宽窄行处理的土壤紧实度低于均匀垄处理,降低25.17%~52.04%,在0~45 cm不同土层间平均降低14.08%~53.16%,差异最大值出现在11~20 cm土层。在0~45 cm土层,均匀垄处理的根系干重在乳熟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宽窄行处理,分别高13.47%和29.62%;但在根系垂直分布中,宽窄行比均匀垄处理显著增加了根系在深层土壤所占的比例,在15~30 cm土层,宽窄行和均匀垄处理在吐丝期、乳熟期和成熟期根系分布比例分别为6.59%、8.21%、9.00%和5.21%、7.48%、5.42%,在30~45 cm土层分别为2.30%、2.61%、3.24%和1.62%、2.53%、2.09%;不同品种和当年的降雨情况均会影响宽窄行模式下根系的生长。均匀垄处理中部透光率整体上低于宽窄行处理,6月18日、7月24日、8月29日宽窄行底部透光率分别比均匀垄处理高16.12%、5.15%、4.95%,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提高种植密度将有利于宽窄行处理截获更多的光合有效辐射,从而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保护性耕作 宽窄行种植 根系分布 透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