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产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特性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恒震 李化强 +3 位作者 吴菲菲 陈琼 张早明 刘庆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99-104,共6页
聚半乳糖醛酸酶是水解D-半乳糖醛酸α-1,4-糖苷键的酶,在食品工业特别是果蔬加工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棘孢木霉(14636)所产聚半乳糖醛酸酶的酶学特性,采用硫酸铵沉淀法、透析袋透析,对粗酶液进行纯化,并以聚合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聚半乳糖醛酸酶是水解D-半乳糖醛酸α-1,4-糖苷键的酶,在食品工业特别是果蔬加工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棘孢木霉(14636)所产聚半乳糖醛酸酶的酶学特性,采用硫酸铵沉淀法、透析袋透析,对粗酶液进行纯化,并以聚合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确定其分子质量大小。实验结果表明,该酶的活性区域在29.29-50.46 k Da,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最适反应pH为4.0,在pH 3.0-5.0稳定性较好,最适温度为40℃,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在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中活性较高。催化性能表明,果胶是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最佳底物,Km值为0.74 mg/m L,Vmax为3 100μg/min;Mn^2+、Mg^2+、Cu^2+、Ca^2+和Tritonx-100对酶有激活作用,Ca^2+和Tritonx-100激活作用较强,Co^2+、Zn^2+、Ba^2+、Li^+、Fe^2+、SDS和Tween-80对该酶有不同的抑制作用;贮藏特性研究表明,该酶即使在30℃下30 d仍保留70%以上酶活性。研究结果为果蔬清洁加工领域新型酶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聚半乳糖醛酸酶 酶学特性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n the basis of Trichoderma asperellum in the system of biological protection of wheat from Fusarium ear scab 被引量:1
2
作者 Kolombet L V Sokolov M S +2 位作者 Chuprina V P Schisler D A Samuels G 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395,共2页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as the area of wheat grown under advanced grain husbandry has increased worldwide, so too has the importance of Fusarium ear scab (FES) (synonym, Fusarium head blight) caused by several specie...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as the area of wheat grown under advanced grain husbandry has increased worldwide, so too has the importance of Fusarium ear scab (FES) (synonym, Fusarium head blight) caused by several species of the fungus Fusarium. Yield losses due to FES can total 20%-40% and more depending on climat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last twenty years epidemics of FES in cereals have become chronic all over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The most destructive of these were observed in 1982, 1986, 1990-1996 in USA and in the south of Russia in 1982, 1984, 1988, 1992. The harmful effect of FES is manifested not only in reduced grain yields, but also in the contamination of grains and grain products with mycotoxins, such as deoxynivalenol (DON) and its derivatives (3-alfa acetyl-DON, 15-alfa acetyl-DON), T-2 toxin and zearalenone. Standard means to control FES (cultural control methodologies,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FES resistant varieties) have little effect or are not practical and rarely reduce the accumulation of mycotoxins in grain.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technique to reduce FES using biological preparations. The technique utilizes wheat seed pretreatment with a biofungicide “Mycol” in combination with spraying wheat plants during flowering with a yeast preparation. Technology for production of Mycol on the basis of Trichoderma asperellum strain GJS 03-35 (systematics by Samuels) has been developed. This strain shows hyperparasitic activity against a wide spectrum of plant pathogens, including Fusarium graminearum, a causative agent of FES in wheat.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demonstrated that spraying wheat plants during flowering with the patented yeast Cryptococcus nodaensis OH 182.9 (NRRL Y-30216) reliably reduces FES development. Tests of the Mycol preparation and the yeast OH 182.9 (EOD) have been performed on the spring wheat “Ivolga” in greenhouse conditions (the Moscow region) and on the winter wheat “Kupava” in field trials in the North Caucasian region. An isolate of F. graminearum was used to insure adequate levels of disease development in greenhouse and field experiments. FES disease severity and incidence, as well as mycotoxin accumulation in wheat grains was studied for single or combination treatments with the biological preparations. Mycol (in concentrations 0.1, 0.5, 1.0, 2.0 kg/t of seeds) was used for wheat seed pretreatment. The yeast preparation EOD (2.0×107 cfu/mL) was applied by spraying wheat plants during flowering. Chemical pesticides (Raxyl, TMTD) and a biological preparation Agat-25K were used as alternative control seed treatments. In greenhouse experiments, inoculations of heads with either biological preparation 4 h prior to inoculation with conidia of F. graminearum significantly reduced FES severity. Application with Mycol reduced DON in wheat grains by 6 to 11 fold. EOD alone or, to a lesser extent, in combination was also highly effective in reducing DON content. For treatments consisting of Mycol and EOD, 1000 grain weights were equivalent or higher than for control plants (both infected, and not infected). Wheat seeds obtained from the plants protected by these biological preparations germinated rapidly and possessed high germination rates compared to the FES control. In field trials, Mycol treatments clearly reduced FES symptoms, apparently providing an immunizing effect against FES. Mycol reduced FES severity and enhanced yield of the wheat varieties used. The effect of Mycol used at a minimum test-dose (0.1 kg/t) was not so pronounced. The greatest reduction of FES development was observed at a dose of Mycol of 1.0 kg per 1 t of seed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EOD spray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support the contention that the offered technology has good prospects in controlling wheat Fusarium ear sc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霉素 木霉素 镰刀霉 穗痂病 小麦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营养包对棘孢木霉菌剂降解玉米秸秆的强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连启睿 万博文 +3 位作者 朱家磊 王正 王珊珊 朱振元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3,共8页
秸秆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不利于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前期研究中制备使用棘孢木霉菌剂降解玉米秸秆,虽具有较好的降解纤维素能力,但其降解率有待提高。研究通过配制一种激活营养包对棘孢木霉菌剂降解玉米秸秆进行强化,以提高降解... 秸秆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不利于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前期研究中制备使用棘孢木霉菌剂降解玉米秸秆,虽具有较好的降解纤维素能力,但其降解率有待提高。研究通过配制一种激活营养包对棘孢木霉菌剂降解玉米秸秆进行强化,以提高降解率并进一步优化降解方案。通过单因素实验,将不同的4种速效碳源、4种速效氮源、5种无机盐分别配置成营养液,与前期制成的棘孢木霉可湿性粉剂配合使用,在不同时间阶段测定秸秆的降解率,确定不同营养物质在营养包配方中的组成及比例。在单因素筛选的基础上,选取合适浓度的变量,选取蔗糖、硫酸铵和硫酸锌3个因素,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利用Design Expert.8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理论最优组配方并进行验证,按照质量比制备成棘孢木霉菌剂激活营养包。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1‰蔗糖、1‰硫酸铵、0.5‰硫酸锌为菌剂激活营养包的最佳配方,在培养15 d后,玉米秸秆的降解率分别达到(39.63±2.01)%、(35.67±1.46)%、(39.66±0.85)%;通过响应面优化,确定理论最优组为1.02‰蔗糖、1.05‰硫酸铵、0.35‰硫酸锌,对其进行验证实验,15 d后玉米秸秆降解率为(41.32±0.57)%,与预测值非常接近。最终将蔗糖、硫酸铵、硫酸锌按照20∶21∶7的比例制成菌剂激活营养包。根据最佳组成与比例制成菌剂激活营养包,与菌剂同时使用能够显著提升降解玉米秸秆的效果,提高秸秆还田率,增强土壤肥力,进一步优化了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菌剂 玉米秸秆 激活营养包 纤维素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大豆镰刀菌根腐病鉴定及生防菌防效评价
4
作者 李蕾蕾 丛韫喆 +5 位作者 贾凯华 蒲艳艳 宫永超 田汝美 辛富刚 李娜娜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2,共8页
大豆(Glycine max)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根腐病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采集山东省大豆主要产区根腐病典型发病植株,进行镰刀菌分离、鉴定及生防菌筛选。结果表明,在山东省53个样点共分离出8种病原菌,均为镰刀菌,其... 大豆(Glycine max)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根腐病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采集山东省大豆主要产区根腐病典型发病植株,进行镰刀菌分离、鉴定及生防菌筛选。结果表明,在山东省53个样点共分离出8种病原菌,均为镰刀菌,其中,茄腐镰刀菌的分离频率最高,为69.81%;黄色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强,侵染后大豆的病情指数为71.43;棘孢木霉和哈茨木霉对镰刀菌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相对防效分别为36.81%、32.79%,具有替代化学灭菌剂的生防潜力。本研究为保障大豆产量和食品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腐病 镰刀菌 哈茨木霉 棘孢木霉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棘孢木霉几丁质酶Tachi2基因的转录因子和蛋白的互作研究
5
作者 曲珊 赵月 +2 位作者 李雅华 郑桂玲 咸洪泉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0-319,共10页
【目的】生防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TD3104产生的几丁质酶Tachi2在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7号转录因子作用于特异响应几丁质诱导的Tachi2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探究47号转录因子与一种新调控蛋白H63的互作关... 【目的】生防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TD3104产生的几丁质酶Tachi2在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7号转录因子作用于特异响应几丁质诱导的Tachi2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探究47号转录因子与一种新调控蛋白H63的互作关系,为解析几丁质诱导调控基因转录表达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对棘孢木霉几丁质酶基因Tachi2中47号转录因子的候选互作蛋白H63进行体内点对点互作鉴定;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分别对H63蛋白与47号转录因子基因进行原核诱导表达,利用亲和层析技术纯化融合蛋白,通过GST pull-down实验进行体外蛋白互作检测;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洋葱表皮细胞亚细胞定位技术和BiFC实验进一步检测细胞内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H63蛋白与47号转录因子在酵母细胞内存在互作关系;原核表达的重组H63蛋白、47号转录因子大小分别为36 kD和18 kD,二者在体外存在互作关系;成功构建了双分子荧光互补载体,证实H63蛋白与47号转录因子在洋葱内表皮细胞中存在相互作用,并且互作发生在细胞核内。【结论】证实H63蛋白与47号转录因子在细胞内外均存在相互作用,为解析真菌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调控、几丁质酶在农业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几丁质酶 转录因子 基因表达 互作蛋白 酵母双杂交 GSTPull-down 双分子荧光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漆酶的棘孢木霉Tasjk26分离及酶学特性研究
6
作者 范莉莉 姬佳铭 +4 位作者 荀月凤 朱齐奇 潘佳颖 傅科鹤 涂序堂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5-52,共8页
漆酶是一种单电子氧化还原酶,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优良的生态替代酶。木霉作为生长迅速的生防菌,在漆酶生产中具有明显优势。该研究从江西省南昌市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产漆酶的棘孢木霉菌株Tasjk26,在最优培养条件(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胰... 漆酶是一种单电子氧化还原酶,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优良的生态替代酶。木霉作为生长迅速的生防菌,在漆酶生产中具有明显优势。该研究从江西省南昌市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产漆酶的棘孢木霉菌株Tasjk26,在最优培养条件(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胰蛋白胨,pH 6.0,28℃,200 r/min)时酶活力达到2.56 U/mL。粗酶液60%(质量分数)(NH_(4))_(2)SO_(4)沉淀透析后,DEAE-纤维素阴离子层析纯化,酶被纯化了13.2倍,酶的回收率为23.9%,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该酶分子质量为70 kDa。纯化后的酶以ABTS为底物时酶促反应米氏常数K m为0.175 mol/L。酶最适反应pH值为3,最适反应温度为40℃。该酶对有机染料孔雀绿、结晶紫、刚果红、中性红和甲基橙均有降解能力,降解率分别为69.1%、60.9%、54.6%、40.1%、22.2%。研究表明该菌株在有机污染物治理方面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漆酶 酶学特性 染料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菌株对玄武岩风化过程中元素释放的影响
7
作者 杨盼 罗玉博 +2 位作者 杨姣 袁思 李建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8-476,共9页
【目的】对比分析2种微生物对玄武岩的风化和元素释放的影响,探究微生物在玄武岩风化过程中的作用,为微生物促进玄武岩风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不同微生物菌株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 【目的】对比分析2种微生物对玄武岩的风化和元素释放的影响,探究微生物在玄武岩风化过程中的作用,为微生物促进玄武岩风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不同微生物菌株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开展玄武岩的生物风化模拟试验;通过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元素溶解量和速率等)和矿物分析方法(物质组成等),研究微生物对玄武岩中硅(Si)、钙(Ca)、铝(Al)、铁(Fe)和镁(Mg)释放量、释放速率以及释放能力的影响,并探讨释放机制。【结果】胶质芽孢杆菌和棘孢木霉对玄武岩的风化和元素溶解产生了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真菌和细菌体系溶液pH分别降低1.46和0.88个单位;与对照相比,真菌作用下玄武岩中Si、Ca、Al、Fe和Mg元素释放量增加10.2、2.6、8.2、92.9和9.9倍,细菌作用下增加2.7、1.2、1.7、19.7和3.2倍;真菌和细菌作用下,玄武岩中元素的释放能力顺序基本相同,从大到小依次为Ca、Mg、Fe、Si、Al;微生物主要通过分泌有机酸创造酸性环境或通过络合作用促进玄武岩的风化和提高元素溶解速率。【结论】微生物能够有效提高玄武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释放量和速率,而不同菌株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棘孢木霉处理下玄武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释放量和速率高于胶质芽孢杆菌处理,说明真菌对于加速玄武岩风化具有更有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棘孢木霉 胶质芽孢杆菌 风化作用 释放速率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bai5对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其促生作用研究
8
作者 杜化迎 张玉洲 +5 位作者 赵楠 虎妍 王一冬 刘腾达 顾沛雯 于泽洋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9-190,共12页
为挖掘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有益菌株,本研究采用稀释分离法从白桦根围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真菌bai5,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棘孢木霉。以紫花苜蓿常见的7种根腐病病原菌(燕麦镰刀菌FAV-7、木贼镰刀菌FEQ-1... 为挖掘对紫花苜蓿根腐病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有益菌株,本研究采用稀释分离法从白桦根围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真菌bai5,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棘孢木霉。以紫花苜蓿常见的7种根腐病病原菌(燕麦镰刀菌FAV-7、木贼镰刀菌FEQ-10、锐顶镰刀菌FAC-11、厚垣镰刀菌FCH-13、三线镰刀菌FTR-14、尖孢镰刀菌FOX-15、茄病镰刀菌FSO-16)为靶标菌,利用两点对峙法、固体稀释法、平板对扣法综合评估bai5菌株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对峙培养下,bai5对7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大于69%;在发酵滤液抑菌试验中,bai5对FAC-11、FTR-14、FEQ-10、FCH-13、FAV-7和FSO-16的抑制率分别为63.14%、49.80%、40.78%、33.33%、16.08%、8.20%,而对FOX-15无抑制效果;棘孢木霉bai5的挥发性物质对FTR-14和FAC-11的抑制率分别高达74.51%、72.00%。通过对bai5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促生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棘孢木霉bai5生长速度快,不仅有较强的抗逆能力,还具有固氮和产纤维素酶能力。通过盆栽试验,测定棘孢木霉bai5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bai5能够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鲜重、地上部长、干重、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综上,棘孢木霉bai5是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生防真菌,可以抑制7种苜蓿根腐病菌生长并显著促进苜蓿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分离鉴定 苜蓿根腐病 镰刀菌 抑菌效果 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TCS007菌株固体发酵产孢条件优化及其抑菌活性
9
作者 倪敏姿 陈涛 +1 位作者 崔峰 陈杰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9,共11页
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TCS007菌株分离自海洋极端环境并进行了驯化培养和诱变稳定,该菌株及其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的抑制活性,且能诱导植物促生、抗逆等,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为探索TCS007菌株固体发酵产孢量的... 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TCS007菌株分离自海洋极端环境并进行了驯化培养和诱变稳定,该菌株及其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的抑制活性,且能诱导植物促生、抗逆等,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为探索TCS007菌株固体发酵产孢量的最佳发酵条件,明确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曲面法,对TCS007菌株固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发酵滤液和粗提物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影响TCS007菌株固体发酵产孢量的3个主要因素为培养时间、加水量和光照周期时间。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麦麸和黄豆粉按质量比5:1混合,并添加1%硫酸锰、1%硫酸镁;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15 d、加水量39.7 mL、光照周期时间21 h、培养温度28℃、发酵接种量2 mL(1×10^(7)个/mL)、初始pH值5。在此条件下,按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配方,TCS007菌株的孢子产量为7.14×10^(9)个/g,与响应曲面法预测的孢子产量(6.85×10^(9)个/g)拟合,比基础发酵条件孢子产量提高了6倍。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TCS007菌株固体发酵滤液(稀释10倍)和粗提物(10 mg/L)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为92.4%和95.8%。该结果可为后续产品发酵工艺研究及其木霉菌剂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TCS007菌株 固体发酵 响应曲面法 油菜菌核病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与30%霜霉·嘧菌酯协同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畅 李小杰 +6 位作者 张梦丹 陈玉国 苗淑月 邱睿 白静科 尚颐茹 李淑君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3,共6页
为筛选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高效、安全的复配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防棘孢木霉Tr-0111、化学杀菌剂30%霜霉·嘧菌酯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毒力及两者的相容性,同时测定两者混配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系数,并通过... 为筛选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高效、安全的复配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防棘孢木霉Tr-0111、化学杀菌剂30%霜霉·嘧菌酯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毒力及两者的相容性,同时测定两者混配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系数,并通过盆栽试验评价其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霜霉·嘧菌酯和棘孢木霉Tr-0111对尖孢镰刀菌均具有较强的毒力,其EC50值分别为0.0643 mL/L、2.36×10^(2)cfu/mL,且两者相容性好。除V30%霜霉·嘧菌酯∶V_(Tr-0111)=4∶6时无增效作用,其他8个混配比例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V_(30%霜霉·嘧菌酯)∶V_(Tr-0111)=7∶3时增效比率最高,为1.16,抑菌率为68.37%。盆栽试验结果表明,V_(30%霜霉·嘧菌酯)∶V_(Tr-0111)=5∶5时,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防效最好,为78.18%,其次为7∶3和1∶9,防效分别为77.27%和72.73%,均显著高于单一使用30%霜霉·嘧菌酯和棘孢木霉Tr-0111。因此,可以将0.0643 mL/L 30%霜霉·嘧菌酯和2.36×10^(2)cfu/mL棘孢木霉Tr-0111以5∶5比例混匀复配应用于烟田防治烟草镰刀菌根腐病,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30%霜霉·嘧菌酯悬浮剂 棘孢木霉 复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PT-29与枯草芽孢杆菌S-16共培养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控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尹强 郝建秀 +2 位作者 赵远征 王东 周洪友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2,共8页
马铃薯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可对马铃薯整个生育期造成严重危害,在全国主要马铃薯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减少化学药剂防治马铃薯枯萎病带来的弊端,提高生防菌剂效果,研究了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PT-29与枯草芽孢杆... 马铃薯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可对马铃薯整个生育期造成严重危害,在全国主要马铃薯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减少化学药剂防治马铃薯枯萎病带来的弊端,提高生防菌剂效果,研究了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PT-29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16对马铃薯枯萎病主要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效果,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2株菌共培养发酵液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马铃薯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株菌单培养和3种比例共培养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均有抑制效果且以PT-29与S-16共培养发酵液组合B1T1(比例为1∶1)抑制效果最佳;单培养S-16的发酵液(B)处理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效为60.09%,单培养PT-29的发酵液(T)处理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效为54.85%,B1T1处理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效达到73.44%。此外,B1T1+FO(接种尖孢镰刀菌)处理的马铃薯叶片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明显高于FO处理,峰值相比于FO处理分别提高56.44%、766.89%、111.84%、179.34%。综上所述,PT-29与S-16共培养发酵液对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效果高于单培养发酵液,为复合微生物防治马铃薯枯萎病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枯萎病 棘孢木霉 枯草芽孢杆菌 防治效果 防御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热嗜酸β-甘露聚糖酶TaMan5A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家强 郑锋振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58,共7页
甘露聚糖酶是一类将甘露聚糖降解为短链甘露寡糖及甘露糖的水解酶。为了开发耐酸耐高温的工程酶,从棘孢木霉(Trichodema asperellum)ND-1中克隆甘露聚糖酶基因TaMan5A并在毕赤酵母(Komagataella phaffii)X-33中成功表达。结果显示,该酶... 甘露聚糖酶是一类将甘露聚糖降解为短链甘露寡糖及甘露糖的水解酶。为了开发耐酸耐高温的工程酶,从棘孢木霉(Trichodema asperellum)ND-1中克隆甘露聚糖酶基因TaMan5A并在毕赤酵母(Komagataella phaffii)X-33中成功表达。结果显示,该酶的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67 kDa。最适pH值和温度分别为4.0和65℃,在pH 2.0~6.0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孵育1 h后仍具有80%的活性,且在20~65℃时,残留酶活力均能达到90%以上。1 mmol/L Co^(2+)、脲和5 mmol/L SDS、Zn^(2+)、Fe^(2+)、Mn^(2+)、Ni^(2+)对TaMan5A的活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由于玉米秸秆富含纤维素与半纤维素,因此进一步确定了TaMan5A水解秸秆的最佳组合条件(玉米秸秆用量0.5 g,TaMan5A用量0.5 g,pH 4.0,水解2 d),并得到玉米秸秆用量和TaMan5A用量对玉米秸秆降解效率影响最大。该研究首次从棘孢木霉ND-1中克隆出TaMan5A基因,实验结果表明,TaMan5A是一种嗜酸、耐高温、热稳定性强的酶,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ND-1 毕赤酵母 高效表达 Β-甘露聚糖酶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TspyrG基因选择标记转化体系的建立
13
作者 范莉莉 韦润玲 +2 位作者 傅科鹤 刘文涛 时晶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74-1981,共8页
旨在从棘孢木霉Ts93中克隆获得尿嘧啶合成关键酶乳清酸核苷-5′-磷酸脱羧酶基因(TspyrG),该基因无内含子,开放式阅读框大小为1140 bp,编码1个379氨基酸的蛋白。通过农杆菌介导技术,获得棘孢木霉Ts93 TspyrG基因缺失突变株ΔTspyrG,突变... 旨在从棘孢木霉Ts93中克隆获得尿嘧啶合成关键酶乳清酸核苷-5′-磷酸脱羧酶基因(TspyrG),该基因无内含子,开放式阅读框大小为1140 bp,编码1个379氨基酸的蛋白。通过农杆菌介导技术,获得棘孢木霉Ts93 TspyrG基因缺失突变株ΔTspyrG,突变株在不含尿嘧啶的培养基上无法生长。同时,以PCAMBIA1300质粒为骨架,构建转化载体1300pyrG。以ΔTspyrG突变株为受体菌,成功构建以尿嘧啶营养缺陷为选择标记的木霉菌农杆菌转化系统。对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转化试验表明,该系统转化效率与抗生素选择标记转化系统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营养缺陷型 农杆菌转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14
作者 王彩衣 夏靖雯 +3 位作者 庞冰瑜 覃丽媛 程忠 张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5-111,共7页
该研究从实验室保藏的12株真菌菌株中筛选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以纤维素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筛选菌株固态发酵产酶条件,并将其与已报道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纤... 该研究从实验室保藏的12株真菌菌株中筛选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以纤维素酶活力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筛选菌株固态发酵产酶条件,并将其与已报道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纤维素酶活力进行比较,最后对其粗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筛选鉴定得到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的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BW-6,其滤纸酶(FPase)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分别达到1.99 U/g和7.02 U/g,其最佳固态发酵产酶条件为:以麦麸+甘蔗渣+稻秆(2.0 g+1.5 g+1.5 g)为固态发酵基质,基础盐溶液培养基中以0.5%蛋白胨为氮源,发酵液添加量6 mL,26℃静置培养5 d。在此条件下,滤纸酶活力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分别达到2.81 U/g和10.15 U/g,分别是优化前的1.41倍和1.46倍,且极显著高于同等条件下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EU2101和EU2106的纤维素酶活力(P<0.01),表明菌株BW-6具有工业化应用潜能。此外,菌株BW-6所产纤维素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4.0,在45℃和pH 5.5~6.0条件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固态发酵 纤维素酶 发酵条件 正交试验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栽蓝莓根际接种内生真菌的效应
15
作者 李竹 嵇康轩 +1 位作者 原宁欣 王波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2,149,共8页
自然条件下,内生真菌能促进蓝莓生长。从正常生长蓝莓根系分离、筛选获得两株内生真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和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将其接种至盆栽蓝莓根际灭菌基质中,分析其对蓝莓植物形态指标、光合能力、根... 自然条件下,内生真菌能促进蓝莓生长。从正常生长蓝莓根系分离、筛选获得两株内生真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和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将其接种至盆栽蓝莓根际灭菌基质中,分析其对蓝莓植物形态指标、光合能力、根系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不接菌(CK)相比,接种棘孢木霉和卷枝毛霉的叶片SPAD值、叶片净光合速率、根长、体积、根表面积、根系活力、株高、分枝数、地径、叶片数和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人工接种棘孢木霉和卷枝毛霉能够显著促进蓝莓生长发育,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内生真菌 棘孢木霉 卷枝毛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立枯病拮抗真菌的筛选鉴定及防病作用研究
16
作者 刘蕾 韩明淇 +3 位作者 李思宪 陶雨莲 魏学军 李朋朋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35-39,共5页
为利用生防菌有效防控棉花立枯病,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棉花立枯病菌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明确该菌株对棉花立枯病菌是否具有重寄生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明确其对棉花立枯病的生防效... 为利用生防菌有效防控棉花立枯病,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棉花立枯病菌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明确该菌株对棉花立枯病菌是否具有重寄生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明确其对棉花立枯病的生防效果。结果表明,从24株木霉菌中筛选出1株对棉花立枯病菌具有高效抑制效果的菌株HBHD-1,抑制率可达89%,基于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棘孢木酶(Trichoderma asperellum),该菌株对立枯丝核菌可产生重寄生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同时接种立枯病菌和棘孢木酶对棉花的生防效果可达7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立枯病 棘孢木酶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菌株PZ6对香蕉促生效应及枯萎病室内防效的影响 被引量:33
17
作者 覃柳燕 郭成林 +5 位作者 黄素梅 李朝生 韦莉萍 韦绍龙 田丹丹 周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7-283,共7页
【目的】研究棘孢木霉菌株PZ6对香蕉植株促生效应、抗氧化酶活性及枯萎病菌室内防效的影响,为香蕉枯萎病的防控及PZ6菌株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清水为对照(CK),分别设PZ6孢子液与枯萎病菌菌液(FOC4)5个不同组合处理:(1... 【目的】研究棘孢木霉菌株PZ6对香蕉植株促生效应、抗氧化酶活性及枯萎病菌室内防效的影响,为香蕉枯萎病的防控及PZ6菌株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清水为对照(CK),分别设PZ6孢子液与枯萎病菌菌液(FOC4)5个不同组合处理:(1)PZ6;(2)PZ6+FOC4;(3)PZ6(3 d)+FOC4;(4)FOC4(3 d)+PZ6;(5)FOC4,采用盆栽伤根淋灌法,于6~7叶期对香蕉苗根际进行接种处理;不同时期调查不同处理香蕉苗植株性状,测定香蕉苗根系活力及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通过解剖球茎考察病情指数,评价PZ6对枯萎病的室内防效。【结果】与其他处理相比,单施PZ6菌液处理可极显著提高香蕉苗新增株高和根系活力(P<0.01,下同),两者分别为6.33 cm和487.43μg TTF/g·h;与FOC4处理相比,配施PZ6菌液的FOC4菌液处理也可极显著提高香蕉苗根系活力。接种FOC4菌液50 d后,不同处理香蕉苗球茎枯萎病发病指数和防治效果均以PZ6(3 d)+FOC4处理表现最佳,其病情指数为37.50,防治效果为48.28%,其次为PZ6+FOC4处理,而FOC4(3 d)+PZ6处理表现较差。处理45 d后,除PZ6处理与CK间的叶片P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外,不同处理的香蕉苗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均与CK间呈极显著差异;除CK外,不同处理间不同酶活性呈一定的变化规律。叶片SOD活性与根系活力表现相似,均以PZ6处理最高(423.71 U/g FW·h),其次为PZ6(3 d)+FOC4、PZ6+FOC4、FOC4(3 d)+PZ6和FOC4处理;叶片POD活性表现相反,以FOC4处理最高(355.07 U/g·min),比对照极显著增加82.33 U/g·min,以处理PZ6最低(273.84 U/g·min)。【结论】棘孢木霉PZ6菌株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香蕉苗对枯萎病菌的防御能力,提前施用PZ6菌株可有效阻止病原菌FOC4侵入香蕉苗,延缓植株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香蕉枯萎病 促生效应 室内防效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纹枯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其应用方式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立华 沈珊珊 +3 位作者 邵孝侯 常婷婷 缪其松 谈俊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69-1475,共7页
生物防治微生物的应用方式对生防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利用分离到的生防菌株T12孢子粉、有机肥吸附菌丝(菌丝吸附)和固体发酵产品(固体发酵)3种水稻纹枯病生防菌的应用方式,研究了3种应用方式对水稻纹枯病发病率、微生物数量以及水... 生物防治微生物的应用方式对生防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利用分离到的生防菌株T12孢子粉、有机肥吸附菌丝(菌丝吸附)和固体发酵产品(固体发酵)3种水稻纹枯病生防菌的应用方式,研究了3种应用方式对水稻纹枯病发病率、微生物数量以及水稻抗病性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应用方式的生防效果。结果表明,生防菌株T12鉴定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孢子粉、菌丝吸附和固体发酵的应用方式都能够防控水稻纹枯病,其中固体发酵应用方式的防效最好,防治率为89.5%。相较于孢子粉处理,应用菌丝吸附和固体发酵的方式能够显著(P>0.05)增加水田中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核表面附着的木霉菌数量。水稻移栽20 d测定水稻茎秆上木霉菌数量显示,固体发酵和菌丝吸附应用方式有利于木霉菌在水稻茎秆定殖;水稻移栽60 d、100 d和130 d测定木霉菌数量表明,孢子粉处理木霉菌数量高于固体发酵处理,固体发酵处理高于菌丝吸附处理(P>0.05)。水稻生育期内,对照处理立枯丝核菌数量从41 cfu-g-1增加到272 cfu-g-1,孢子粉处理和菌丝吸附处理水稻茎秆上立枯丝核菌数量低于对照处理,但均高于固体发酵处理(P>0.05)。测定水稻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结果显示,3种应用方式都能够诱导水稻产生抗性,相较于孢子粉处理,菌丝吸附和固体发酵处理能够在水稻生育期内持续诱导水稻产生抗性。棘孢木霉T12菌株固体发酵产品的应用方式更有利于对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水稻纹枯病 应用方式 生物防治 固体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对黄花蒿叶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兴堂 吕曼曼 +4 位作者 刘志华 朱国栋 王慧 马德志 张荣沭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期132-136,共5页
为了对黄花蒿的增产和促进木霉免疫诱导剂类生物肥料在植物生长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进行根施1×105cfu/mL(T1)、1×106 cfu/mL(T2)和1×107cfu/mL(T3)3个水平的棘孢木霉ACCC30536分生孢子对黄花蒿叶的光合特... 为了对黄花蒿的增产和促进木霉免疫诱导剂类生物肥料在植物生长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进行根施1×105cfu/mL(T1)、1×106 cfu/mL(T2)和1×107cfu/mL(T3)3个水平的棘孢木霉ACCC30536分生孢子对黄花蒿叶的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T3水平(200mL/株)的木霉菌对黄花蒿的诱导效果最佳;根施木霉孢子量与青蒿叶片净光合速率(Pn)呈正相关,光合"午休"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减缓;T3处理黄花蒿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参数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及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均高于CK和其他处理。并且,木霉菌诱导黄花蒿60d后T3组黄花蒿叶的产量较CK提高最大。说明,棘孢木霉ACCC30536能够改善黄花蒿的光合能力,促进干物质的积累,从而提高其叶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黄花蒿 光合特性 光响应 叶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对青蒿生长量及土壤水解氮质量分数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唐磊 赵敏 +4 位作者 张荣沭 韩颂 吕曼曼 王慧 朱国栋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72,92,共4页
采用土样中5×102(T1)、5×103(T2)、5×104菌落/cm3(T3)的棘孢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诱导青蒿60d,分析诱导后青蒿的生长量以及土壤水解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2诱导效果最佳。T2的诱导,青蒿的主茎高生长量在8月10—20日达... 采用土样中5×102(T1)、5×103(T2)、5×104菌落/cm3(T3)的棘孢木霉分生孢子悬浮液,诱导青蒿60d,分析诱导后青蒿的生长量以及土壤水解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T2诱导效果最佳。T2的诱导,青蒿的主茎高生长量在8月10—20日达到最大、茎基粗在诱导后20 d内达到最大值,两者分别为21.41、0.84 cm,是对照组的1.38、1.47倍;T2的诱导,单株青蒿根的鲜质量平均值130.776 g,比T1、T3的诱导,分别增加了88.74%和58.45%,而且生长的时间长、提升的幅度大。用T2诱导,青蒿30d的土壤中水解氮质量分数,与不施用木霉且不栽培青蒿的土壤、施用T1的木霉但不栽培青蒿的土壤、施用T2的木霉但不栽培青蒿的土壤相比,分别减少19.62%、10.4%、21.03%。棘孢木霉,不仅可以促进青蒿的生长,还可以改善土壤中的水解氮质量分数,最适棘孢木霉的量浓度为5×103菌落/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分生孢子 青蒿生长 土壤水解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