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磁场数值模拟TLM算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虹 王庆康 徐勤卫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65,共7页
传输线矩阵 (TLM)算法是基于Huygens的波传播模型 ,与计算机结合起来后 ,成为一种强有力的三维时域电磁场数值仿真算法。在 1971年TLM被首次提出以后 ,便得到不断的改进 ,从二维到三维 ,从扩展型结点到凝缩型结点 ,从时域TLM到频域TLM ... 传输线矩阵 (TLM)算法是基于Huygens的波传播模型 ,与计算机结合起来后 ,成为一种强有力的三维时域电磁场数值仿真算法。在 1971年TLM被首次提出以后 ,便得到不断的改进 ,从二维到三维 ,从扩展型结点到凝缩型结点 ,从时域TLM到频域TLM ;而其应用也从最初的处理电磁场问题发展到对微波电路的模拟、高速IC的设计 ,以及处理光学、机械学、热学和声学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二维、三维空间的TLM算法、扩展型结点和几种改进的对称凝缩结点 ,阐述了TLM在各领域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数值模拟 tlm算法 传输线矩阵 网格 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M的机箱孔缝电磁屏蔽效能数值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毛湘宇 杜平安 聂宝林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7493-7497,共5页
计算机因散热和装配需要,机箱上会存在大量孔缝结构。孔缝结构在不同辐射源作用下的电磁泄漏直接影响计算机的屏蔽效能。以计算机机箱为研究对象,采用传输线矩阵法(TLM)对机箱孔缝电磁屏蔽效能进行仿真研究。阐述了TLM原理,采用并联节... 计算机因散热和装配需要,机箱上会存在大量孔缝结构。孔缝结构在不同辐射源作用下的电磁泄漏直接影响计算机的屏蔽效能。以计算机机箱为研究对象,采用传输线矩阵法(TLM)对机箱孔缝电磁屏蔽效能进行仿真研究。阐述了TLM原理,采用并联节点二维TLM单元和对称凝缩节点(SCN)的三维TLM单元算法进行孔缝建模仿真;并首次提出使用耦合微带线的辐射场作为辐射源,对机箱孔阵、接缝、风扇等结构进行了近场和远场电磁泄漏仿真分析;采用平面波辐射场进行远场电磁干扰的数值仿真。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辐射源和不同结构的屏蔽效能,发现在两种不同辐射场下导致机箱电磁兼容故障的主要结构相同。通过对机箱结构改进措施的仿真设计,实现了屏蔽性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线矩阵法 对称凝缩节点 耦合微带线 接缝 孔阵 屏蔽效能 电磁屏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特征线法的A-Line模型的误差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欣 王志峰 梁贵书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29,共8页
传输线模型是电力系统电磁暂态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的研究中提出了几种新的模型,其中A-Line模型是一种基于特征线法的双诺顿模型,相比于J.Marti和ULM模型,由于其计算过程中不需要对传播常数进行拟合,使架空线暂态计算更为简单。然... 传输线模型是电力系统电磁暂态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的研究中提出了几种新的模型,其中A-Line模型是一种基于特征线法的双诺顿模型,相比于J.Marti和ULM模型,由于其计算过程中不需要对传播常数进行拟合,使架空线暂态计算更为简单。然而,该模型在处理频变参数的时域卷积计算中,采用端口电流代替沿线电流,将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且该误差与线路参数密切相关,然而现有文献并没有对该模型进行详细的误差分析和适用范围研究。通过对A-Line模型进行特征阻抗和传播常数误差公式推导及线路参数对特征阻抗和传播常数影响的讨论,对A-Line模型的误差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所得分析结论的正确性,为该模型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线 A-line模型 特征线法 卷积计算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TLM法求解线性电路动态过程
4
作者 赵东元 李肖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6期605-609,共5页
详细介绍了传输线模型法求解线性电路动态响应过程,并通过与传统的龙格-库塔法做对比,指出TLM 法具有概念上的优势和计算稳定。
关键词 动态过程 龙格-库塔法 tlm 线性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传感器的视频图像几何失真校正方法
5
作者 张西广 张龙飞 樊银亭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5,共6页
视频图像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畸变,致使图像几何失真,为此提出基于光纤传感器的视频图像几何失真校正方法。分析视频图像像素节点在光敏区域分布情况,提取亚像素视差信息,通过面阵CCD图像传感器获取畸变视频图像;利用畸变曲线近似模... 视频图像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畸变,致使图像几何失真,为此提出基于光纤传感器的视频图像几何失真校正方法。分析视频图像像素节点在光敏区域分布情况,提取亚像素视差信息,通过面阵CCD图像传感器获取畸变视频图像;利用畸变曲线近似模型计算出视频图像畸变率,确定畸变图像坐标,并结合双线性灰度插值算法推导校正参数,实现视频图像的几何失真校正。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校正不同种类的视频图像几何畸变,校正后的图像与原图像相似度高超过0.97,图像边缘模糊程度降低,提高了图像的视觉观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面阵CCD多模图像传感模型 几何矩阵 畸变率曲线 畸变率 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高架桥箱梁雷击电磁瞬态建模及特性分析
6
作者 胡宾 向念文 +3 位作者 李科杰 叶维平 王立天 阳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62-1067,1079,共7页
高速铁路高架桥箱梁是雷击接触网时雷电流的主要泄流通道。由于箱梁是由成百上千根钢筋绑扎而成的复杂鼠笼结构,准确建立其雷击宽频计算模型的难度较大,因此文章基于传输线矩阵法(transmission-line matrix,TLM)建立不同纵向钢筋数量的... 高速铁路高架桥箱梁是雷击接触网时雷电流的主要泄流通道。由于箱梁是由成百上千根钢筋绑扎而成的复杂鼠笼结构,准确建立其雷击宽频计算模型的难度较大,因此文章基于传输线矩阵法(transmission-line matrix,TLM)建立不同纵向钢筋数量的箱梁模型,分析其雷击电磁瞬态简化建模的可行性。研究发现:箱梁泄流时,雷电流主要分布在外层纵向钢筋,符合趋肤效应规律;箱梁横截面曲率较大处纵向钢筋为雷击瞬态计算中的关键钢筋,保留该部分纵向钢筋,适当减少曲率较小处的纵向钢筋,可以简化箱梁雷击电磁瞬态模型。箱梁泄流时瞬态电流会在其周围产生瞬态电磁场,威胁轨旁信号设备和线缆端接设备的正常运行,为进一步研究简化纵向钢筋对箱梁周围瞬态电磁环境的影响,基于上述简化建模方法,计算不同纵向钢筋数量桥面电磁场分布及衰减特性,发现箱梁对幅值为100 kA的雷电流泄流时,雷电流注入点30 m范围内的磁场强度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电子设备磁场抗扰度,该范围内的桥面电子设备受到严重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梁 简化建模 桥面电磁场 传输线矩阵法(tlm)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飞行器紫外辐射特性研究进展
7
作者 袁琳慧 王瑜 孙笑一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共18页
为了进一步明晰高速飞行器紫外辐射的相关机理与计算方法、辐射特性和未来研究方向,基于高速非平衡流场理论和紫外辐射跃迁机理,详细分析了光谱吸收系数、分子数密度等参数的计算过程,以及逐线计算法和辐射传输方程的应用场景。目前主... 为了进一步明晰高速飞行器紫外辐射的相关机理与计算方法、辐射特性和未来研究方向,基于高速非平衡流场理论和紫外辐射跃迁机理,详细分析了光谱吸收系数、分子数密度等参数的计算过程,以及逐线计算法和辐射传输方程的应用场景。目前主要是通过模拟和实验手段对NO和OH分子的碰撞–辐射模型进行研究,以预测紫外光谱和辐射特性。此外,本文还综述了紫外辐射传输建模现状,明确了高速飞行器不同位置、观测角度以及飞行高度和速度对紫外辐射亮度的影响,并指出不同比例的紫外辐射源也会对飞行器尾焰的紫外辐射特性产生影响。通过对近几十年的地面和飞行实验进行研究,分析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的差异,提出模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未来工作将集中于构建一体化辐射模型、发展先进紫外测试技术并拓展非平衡诊断技术,以满足目标特性探测和热防护系统优化等实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 紫外辐射 逐线计算法 辐射传输 碰撞-辐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传输线产生射频脉冲原理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谢平 徐刚 +2 位作者 廖勇 石小燕 杨周炳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共5页
介绍了非线性传输线的工作原理和色散特性,给出了用于模拟交叉耦合磁饱和非线性传输线的计算方法。算法基于传输线各节点的时域差分方程组进行步进迭代,其中利用J-A模型描述传输线中NiZn铁氧体磁芯的非线性磁化行为,并模拟了非线性传输... 介绍了非线性传输线的工作原理和色散特性,给出了用于模拟交叉耦合磁饱和非线性传输线的计算方法。算法基于传输线各节点的时域差分方程组进行步进迭代,其中利用J-A模型描述传输线中NiZn铁氧体磁芯的非线性磁化行为,并模拟了非线性传输线的工作方式。实验获得了中心频率165MHz的宽带脉冲输出,初步验证了用于产生宽带电磁脉冲的非线性传输线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y WORDS nonlinear transmission line simulation method J A model high vohage RADIO frequency PULSE MAGNET LC SATU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架空电力线路故障状况下对埋地金属管道感性耦合的传输线计算模型 被引量:25
9
作者 齐磊 原辉 +1 位作者 李琳 崔翔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4-270,共7页
架空电力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会对邻近的埋地金属管道产生阻性耦合和感性耦合影响。文中基于架空电力线路与埋地金属管道并行时的多导体传输线模型,将杆塔接地电阻分别进行集中参数处理和分布参数等效,同时结合传输线两端和故障点处的电... 架空电力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会对邻近的埋地金属管道产生阻性耦合和感性耦合影响。文中基于架空电力线路与埋地金属管道并行时的多导体传输线模型,将杆塔接地电阻分别进行集中参数处理和分布参数等效,同时结合传输线两端和故障点处的电压、电流约束条件,推导了两种情况下传输线沿线电压、电流分布的计算公式,进而利用线导体矩量法仿真研究了电力线路杆塔入地电流对埋地金属管道的阻性耦合影响。通过与现有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文两种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应用本文方法仿真研究了电力线路故障状况下管道平行长度、平行接近距离和大地电阻率等对管道防腐层干扰电压的影响程度,研究成果可为管道安全评估及确定线路和管道的最小接近距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空电力线路 埋地金属管道 短路故障 传输线模型 感性耦合 矩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的中压电力线通信信道建模 被引量:30
10
作者 郭以贺 谢志远 石新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83-1190,共8页
信道特性是制约中压电力线通信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高速和可靠的电力线通信,必须对电力线信道模型有充分的理解。根据自底向上建模方法的需要,首先求解了钢芯铝绞线的交流内阻抗和三相架空电力线路的单位长度参数矩阵。基于多... 信道特性是制约中压电力线通信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高速和可靠的电力线通信,必须对电力线信道模型有充分的理解。根据自底向上建模方法的需要,首先求解了钢芯铝绞线的交流内阻抗和三相架空电力线路的单位长度参数矩阵。基于多导体传输线理论推导了均匀架空线路的传输矩阵,针对电力线通信中常用的耦合方式,计算了端口的电压、电流和阻抗。测量了配电变压器高压端口的阻抗,得到其阻抗矩阵和传输矩阵。基于网络级联建立了信道的总体模型,现场测试数据验证了信道模型的正确性。结合测试结果,分析了中压架空线路信道的阻抗和衰减规律,提出了电力线通信系统设计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道建模 电力线通信 多导体传输线 传输矩阵 配电变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导线的覆冰时变仿真模型 被引量:39
11
作者 梁曦东 李雨佳 +1 位作者 张轶博 刘瑛岩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6-343,共8页
为了揭示输电线路导线覆冰形成过程,从空气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出发,建立了包含捕获过冷却水滴和冰面热传递等过程的覆冰预测模型。采用边界元法求解了2维不规则物体绕流的空气流场;在假定的气液两相分离的条件下得到了水滴运动控制方程... 为了揭示输电线路导线覆冰形成过程,从空气动力学和热力学角度出发,建立了包含捕获过冷却水滴和冰面热传递等过程的覆冰预测模型。采用边界元法求解了2维不规则物体绕流的空气流场;在假定的气液两相分离的条件下得到了水滴运动控制方程;并采用二阶差分方程求得过冷水滴的运动轨迹,得到了输电线表面各单元的瞬时局部碰撞率。建立并求解输电线表面覆冰的热平衡方程,从而得到各表面单元的覆冰情况,并结合覆冰时间对覆冰过程进行模拟。所得到的覆冰形貌和覆冰质量与已有实验结果基本相符;且该模型的环境参数和导线状态等输入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随时改变而不影响模型的连续计算。此外,采用该模型可以得到时变的覆冰形貌和覆冰质量,能较好地适应实际情况中的复杂时变气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 不规则覆冰 边界元法 仿真模型 覆冰密度 时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输电线路参数测量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0
12
作者 梁志瑞 牛胜锁 靳楠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1-191,共11页
从输电线路参数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实际出发,对目前各种测量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结合输电线路电磁耦合特征对输电线路模型进行了科学实用的分类,按照测量的基本方式、测量的抗干扰方法和参数的计算方法3个方面对现有输电线... 从输电线路参数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实际出发,对目前各种测量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结合输电线路电磁耦合特征对输电线路模型进行了科学实用的分类,按照测量的基本方式、测量的抗干扰方法和参数的计算方法3个方面对现有输电线路参数测量方法进行了归类,分析它们的特点和适用性。针对多回耦合输电线路参数在线测量时零序信号的产生、含T接线路和非全程并行输电线路参数的测量、用于参数在线测量的广域测量系统、非接触式测量方法的应用、输电线路并联电抗器及阻波器和耦合电容器对参数测量的影响等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参数测量 线路模型 抗干扰法 参数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架空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技术评述 被引量:55
13
作者 李立浧 阳林 郝艳捧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7-243,共7页
介绍了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综述了国内外覆冰在线监测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证明了称重法静力学计算模型的科学性,简化了导线倾角法计算流程。最后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是优化称重法计算模型、改进间接测量方法、准分... 介绍了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综述了国内外覆冰在线监测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证明了称重法静力学计算模型的科学性,简化了导线倾角法计算流程。最后指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是优化称重法计算模型、改进间接测量方法、准分布式和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冰 架空输电线路 在线监测 称重法 计算模型 光纤传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传输矩阵方法的多回超/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电气不平衡度计算 被引量:9
14
作者 施春华 卢洵 +1 位作者 邹军 袁建生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4,共6页
超/特高压输电线路不换位会导致电气参数不对称,进而使得线路电压、电流不平衡。线路不平衡度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准确预测输电线路电气不平衡度对输电线路设计、运行尤为重要。从多导体传输线模型出发,提出一种简单且解析的传输矩阵... 超/特高压输电线路不换位会导致电气参数不对称,进而使得线路电压、电流不平衡。线路不平衡度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准确预测输电线路电气不平衡度对输电线路设计、运行尤为重要。从多导体传输线模型出发,提出一种简单且解析的传输矩阵方法,并使用其他数值计算软件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进而将该方法应用于输电线路电气不平衡度计算,有效提高不平衡度计算的准确性。并分析了传输矩阵方法、相模变换方法以及Π模型方法三者之间的误差,验证了传输矩阵方法的正确性。最后使用传输矩阵方法计算了双回输电线路的电气不平衡度,对线路结构设计、换位长度的选取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路不平衡度 传输矩阵 多导体传输线 相模变换 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引雷对附近10kV架空配电线路雷击跳闸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刘刚 席禹 +3 位作者 唐军 李恒真 邓琳 许志恒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0-697,共8页
为分析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对附近10 kV架空配电线路雷击跳闸特性的影响,首先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110、220、500 kV架空输电线路各1条作为试验样本,统计分析了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架设前、后线路走廊范围内的地闪密度及雷电流幅值变化情况。然... 为分析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对附近10 kV架空配电线路雷击跳闸特性的影响,首先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110、220、500 kV架空输电线路各1条作为试验样本,统计分析了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架设前、后线路走廊范围内的地闪密度及雷电流幅值变化情况。然后采用规程法、电气几何模型、先导发展模型这3种方法,分析了架空配电线路直击雷受雷宽度与输、配电线路之间距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引起附近10 kV架空配电线路跳闸率增大,原因是输电走廊内地闪密度和高幅值雷电流概率增大;且输、配电线路之间的距离越小,架空配电线路遭受直击雷的风险就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 10 kV架空配电线路 地闪密度 雷电流幅值分布 规程法 电气几何模型 先导 发展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低压电力线通信的集总参数线缆模型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郭以贺 霍然 +2 位作者 刘欣 谢志远 仇娟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6-161,共6页
为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实际低压电力线缆的信道特性,需要建立电力线通信频段下的线缆集总参数模型。提出了一种通过电磁仿真方法获得分布电阻和电感,以及采用开路阻抗测量方法获得分布电容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到线缆的传输参数并将传输... 为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实际低压电力线缆的信道特性,需要建立电力线通信频段下的线缆集总参数模型。提出了一种通过电磁仿真方法获得分布电阻和电感,以及采用开路阻抗测量方法获得分布电容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到线缆的传输参数并将传输参数转换为Y参数,建立π形等效电路。基于矢量匹配法求解π形电路各支路的无源等效电路,从而建立线缆的集总参数模型。通过对比分布和集总参数模型下传输和阻抗特性的计算结果,证明了集总模型的准确性。所建模型可以通过电路级联模拟各种长度的实际线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线通信 集总参数模型 分布参数模型 矢量匹配法 传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识别的VSC-HVDC直流输电线路方向元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宋国兵 蔡新雷 +2 位作者 高淑萍 索南加乐 李德坤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8-83,共6页
电压源换流器型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HVDC,VSC-HVDC)直流线路两侧并联了大电容,在高频下系统侧阻抗可等效为并联电容阻抗。根据VSC-HVDC特有的系统结构,结合模型识别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种VSC-HVDC直流输电线路方向元件... 电压源换流器型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 Converter HVDC,VSC-HVDC)直流线路两侧并联了大电容,在高频下系统侧阻抗可等效为并联电容阻抗。根据VSC-HVDC特有的系统结构,结合模型识别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种VSC-HVDC直流输电线路方向元件方向判别原理。在高频范围内,采用时域算法,通过两种模型的模型误差、识别的电感值和电容值与实际值的差异构成方向判据。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不受故障类型、过渡电阻以及故障点位置影响,在各种工况下均可快速可靠地判别故障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源换流器型直流输电 直流输电线路 方向元件 模型识别 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kV汉江大跨越塔线体系风洞实验与风振响应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肖正直 李正良 +2 位作者 汪之松 晏致涛 韩枫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4期84-89,共6页
以建设中的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为工程背景,针对输电铁塔风致响应较复杂的特点,进行了气弹模型风洞实验。输电塔气弹模型采用刚性节段加"V"型弹簧片法设计,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获得了铁塔的气动力系数和风... 以建设中的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为工程背景,针对输电铁塔风致响应较复杂的特点,进行了气弹模型风洞实验。输电塔气弹模型采用刚性节段加"V"型弹簧片法设计,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获得了铁塔的气动力系数和风振响应等数据。在单维多变量随机风场合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纵向与竖向脉动风速的交叉谱的影响,模拟了三维脉动风速时程。采用抖振响应的时程方法,分析了输电塔线体系的顺风向风振响应,其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在风荷载作用下,输电导线与铁塔的相互耦合作用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实验 风振响应 气弹模型 抖振响应 谐波合成法 时程分析 输电塔线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自由振荡频率识别的三相重合闸永久性故障判别 被引量:27
19
作者 梁振锋 索南加乐 +1 位作者 康小宁 宋国兵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4-130,10,共7页
针对三相重合闸永久性故障判别方法在单相接地故障时灵敏度不足的问题,提出识别并联电抗器零模电流自由振荡频率的永久性故障判别方法。线路故障且两侧断路器跳开后,由于线路电容和并联电抗器的储能,并联电抗器会出现自由振荡电流。利... 针对三相重合闸永久性故障判别方法在单相接地故障时灵敏度不足的问题,提出识别并联电抗器零模电流自由振荡频率的永久性故障判别方法。线路故障且两侧断路器跳开后,由于线路电容和并联电抗器的储能,并联电抗器会出现自由振荡电流。利用最小二乘矩阵束算法获取并联电抗器电流的自由振荡频率。瞬时性故障时,线路零模网络与线模网络在电弧熄灭后停止能量交换,该自由振荡频率等于零模网络固有频率主频;永久性故障时,线路零模网络与线模网络通过故障端口进行能量交换,该自由振荡频率等于零模网络和线模网络固有频率主频的算术平均值。因此,通过计算自由振荡频率的数值即可实现永久性故障判别。EMTP仿真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永久性故障,且不受故障位置、过渡电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继电保护 输电线路 并联电抗器电流 三相自适应重合闸 自由振荡频率 最小二乘矩阵束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面型InP/InGaAs PIN光伏探测器的p-InP低阻欧姆接触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鹏 朱耀明 +4 位作者 邓洪海 唐恒敬 李雪 张永刚 龚海梅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309-2313,共5页
研究了电子束蒸发淀积的非合金膜系Au/Pt/Ti/p-InP(2×1018cm-3)接触的物理特性,通过450℃、4 min的快速退火,获得了欧姆接触,其比接触电阻为7.3×10-5Wcm2。接触电极退火后,采用离子溅射法淀积加厚电极Cr/Au。利用俄歇电子能谱... 研究了电子束蒸发淀积的非合金膜系Au/Pt/Ti/p-InP(2×1018cm-3)接触的物理特性,通过450℃、4 min的快速退火,获得了欧姆接触,其比接触电阻为7.3×10-5Wcm2。接触电极退火后,采用离子溅射法淀积加厚电极Cr/Au。利用俄歇电子能谱(AES)进行深度剖面分析,表明Pt层能够相对有效地阻挡Au和InP的互扩散,但仍会有少部分的Au穿透Pt层进入InP层;金属与p-InP低阻欧姆接触的形成由界面处金属和InP的化学及其冶金学反应决定,并且少量的In-Au化合物的形成可能有益于接触特性的改善。结果表明,采用合适的退火条件可以制备出低阻、表面光滑、可靠性高的欧姆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输线模型(tlm) p-InP 欧姆接触 比接触电阻 A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