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犬膀胱移行上皮癌伴发远端肋骨转移的病例分析
1
作者 刘成武 许文洋 +1 位作者 朱思雨 叶俊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39,共4页
犬膀胱移行上皮癌是犬的恶性肿瘤,有50%的病例发生远端转移。临床接诊1例长期血尿并出现渐进性跛行的德国牧羊犬,经过临床基本检查、血液学检查(血常规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DR检查和CT检查)、细胞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确... 犬膀胱移行上皮癌是犬的恶性肿瘤,有50%的病例发生远端转移。临床接诊1例长期血尿并出现渐进性跛行的德国牧羊犬,经过临床基本检查、血液学检查(血常规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DR检查和CT检查)、细胞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确诊为膀胱移行上皮癌并伴有远端肋骨转移。采用米托蒽醌和吡罗昔康联合化疗方案,6个月后病情恶化。该病例的诊治过程为膀胱移行上皮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上皮癌 肋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花素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增殖抑制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罗春丽 赵培 +3 位作者 胡宏波 吕纯芳 冀慧莹 吴小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305-1308,共4页
目的:研究藏花素(Crocin)对膀胱移行细胞癌是否具有增殖抑制作用。方法:MTT法检测藏花素对T24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形态学手段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动力学。荷瘤小鼠模型建立,测定藏花素处理后荷瘤小鼠体内... 目的:研究藏花素(Crocin)对膀胱移行细胞癌是否具有增殖抑制作用。方法:MTT法检测藏花素对T24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形态学手段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动力学。荷瘤小鼠模型建立,测定藏花素处理后荷瘤小鼠体内抑瘤率。结果:藏花素能明显抑制T24细胞的增殖,并可导致其形态学的改变;藏花素作用后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对照组裸鼠肿瘤的平均体积明显大于藏花素处理组裸鼠肿瘤的平均体积,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裸鼠生长抑制率为27.8%。结论:体内外实验证明,藏花素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花素 膀胱移行细胞癌 T24细胞 增殖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可移植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株(BTT739)的建立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武文森 尹克铮 +3 位作者 韩月明 张晓明 张东生 洪大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751-756,共6页
用化学致癌剂BBN诱异T739近交系小鼠膀胱肿瘤,于诱癌26周时,将其中1只雄性小鼠膀胱癌往同种系小鼠皮下移植获成功。於1991年5月25日建立了我国第一株小鼠可移植性膀胱癌模型,经2年多时间,已移植传代56代次,其... 用化学致癌剂BBN诱异T739近交系小鼠膀胱肿瘤,于诱癌26周时,将其中1只雄性小鼠膀胱癌往同种系小鼠皮下移植获成功。於1991年5月25日建立了我国第一株小鼠可移植性膀胱癌模型,经2年多时间,已移植传代56代次,其生物学和病理学特征已相对稳定,在同系小鼠移植成功率100%,无自然消退现象,带瘤小鼠平均存活54天,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BTT739为低分化小鼠膀胱移行细胞癌,经20种抗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其中的16种显示不同程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癌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R1/P-gp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Fas和Survivin蛋白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吴长利 张文岚 +3 位作者 畅继武 赵津辉 孙光 韩瑞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MDR1基因(P-糖蛋白)与Fas、Survivin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2例正常膀胱粘膜中P-GP、Fas、Survivin的表达。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MDR1基因(P-糖蛋白)与Fas、Survivin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2例正常膀胱粘膜中P-GP、Fas、Survivin的表达。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GP、Survivin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粘膜,与膀胱癌的分级有关(P<0.01);而Fas在膀胱正常粘膜中表达高于移行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性膀胱癌P-GP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膀胱癌(P<0.01)。膀胱移行细胞癌P-GP的表达与Fas呈负相关,而与Survivin表达无关。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MDR1(多药耐药基因)与Fas的表达密切相关,而与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表达无关。本研究为采用MDR逆转剂或Fas干扰剂以增加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化疗敏感性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P-糖蛋白 SURVIVIN MDR1 F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受者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膀胱复发的预后因素 被引量:7
5
作者 刘余庆 卢剑 +2 位作者 赵磊 侯小飞 马潞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5-610,共6页
目的:评价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肾移植受者原发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6年4月至2013年3月临床诊断为肾移植后局限性UTUC并且排除既往或同期合并膀胱... 目的:评价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肾移植受者原发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6年4月至2013年3月临床诊断为肾移植后局限性UTUC并且排除既往或同期合并膀胱肿瘤的病例共38例,均接受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临床病理特征、危险因素和术后膀胱无复发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膀胱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2~10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其间膀胱复发率42.1%(16/38),其中75.0%复发于术后2年内,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6~48个月,中位复发时间15.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原肾为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肿瘤为多中心和累及输尿管下段可增加膀胱复发风险。术后2年膀胱复发率,原肾AAN组为62.5%(5/8),肿瘤多中心发病组为46.2%(12/26)。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多中心发病(HR=2.603,95%CI=1.529~8.906,P=0.019)和原肾马兜铃酸肾病(HR=2.179,95%CI=1.085~8.093,P=0.038)是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肾移植受者UTUC经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后膀胱复发率高,大多数病例于术后2年内复发,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多中心发病和原肾AAN是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道 移行细胞 膀胱肿瘤 肿瘤复发 局部 肾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检查诊断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比较及临床意义(附234例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骞 王秉东 +4 位作者 王杰平 赵亚元 孙晓伟 郝金瑞 何志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7-690,共4页
目的:比较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输尿管肿瘤的检出情况,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统成像(MSCTU)在输尿管肿瘤诊断中的优越性。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手术病理诊断的上尿路移行上皮癌患者234例,其中肾盂癌82例、输尿管癌152例,多数患者行泌尿... 目的:比较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输尿管肿瘤的检出情况,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统成像(MSCTU)在输尿管肿瘤诊断中的优越性。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手术病理诊断的上尿路移行上皮癌患者234例,其中肾盂癌82例、输尿管癌152例,多数患者行泌尿系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造影及MSCTU。各项检查的阳性率和符合诊断率的比较采用多重卡方检验。结果:行B超检查者215例,发现异常152例,检查阳性率70.7%,明确诊断58例,符合诊断率为27.0%;行IVU检查者193例,发现异常132例,检查阳性率68.4%,明确诊断65例,符合诊断率33.7%;行逆行造影者132例,发现异常115例,检查阳性率87.1%,明确诊断93例,符合诊断率70.5%;行MSCTU检查者226例,发现异常220例,检查阳性率97.3%,明确诊断214例,符合诊断率94.7%。逆行造影对输尿管肿瘤的符合诊断率显著优于B超和IVU检查(P<0.001),MSCTU的符合诊断率显著优于逆行造影(P<0.001)。结论:血尿患者行B超检查后怀疑为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宜首先考虑行MSCTU检查,以缩短诊断时间并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行细胞 泌尿道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肾移植后膀胱肿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余庆 卢剑 +3 位作者 肖春雷 侯小飞 黄毅 马潞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肾移植后膀胱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9月~2014年6月采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肾移植术后膀胱肿瘤16例,术中汽化切割肿瘤直达深肌层,术后定期膀胱灌注化疗...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治疗肾移植后膀胱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9月~2014年6月采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肾移植术后膀胱肿瘤16例,术中汽化切割肿瘤直达深肌层,术后定期膀胱灌注化疗。术后患者定期随访,观察肿瘤复发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6例均成功完成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平均手术时间34.1 min(15~60 min)。术后随访时间14~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肿瘤复发率50.0%(8/16),其中87.5%(7/8)术后2年内复发。多因素分析表明,原肾马兜铃酸肾病(HR=7.040,95%CI:1.411~35.121,P=0.017)与肿瘤直径≥3 cm(HR=8.230,95%CI:1.055~59.834,P=0.046)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是治疗肾移植术后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的有效方法,切除效率高,安全性较好。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大多数病例术后2年内复发,原肾马兜铃酸肾病、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 移行细胞癌 膀胱 复发 肾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重建下尿路功能 被引量:6
8
作者 周芳坚 刘卓炜 +5 位作者 余绍龙 熊永红 韩辉 秦自科 李永红 王欢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9-41,共3页
背景与目的: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手术繁杂、时间长、出血和并发症较多,以及相当一部分患者控尿不佳等缺点,我们对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进行了反复改良,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本文报告我... 背景与目的: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手术繁杂、时间长、出血和并发症较多,以及相当一部分患者控尿不佳等缺点,我们对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进行了反复改良,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本文报告我们的经验。方法:采用改良的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治疗119例临床诊断为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男性109例,女性10例。年龄33~78岁,平均55岁。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量,对新膀胱功能、并发症、肿瘤控制和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对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一共进行了八处改良。从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用改良术治疗119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50~330min,平均245min。输血39例(32.8%)。术后病理分期浅表性膀胱癌(T1N0M0)9例,浸润性110例(其中T2N0M0102例、T3aN0M03例、T3aN1M02例、T3bN1M02例,、T4N1M01例)。随访6~72个月,平均45个月,108例生存,10例因肿瘤死亡,1例非肿瘤原因死亡。术后白天控尿良好113例(95%),夜间控尿良好97例(81.5%)。主要并发症有切口裂开5例,二次缝合后治愈;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漏1例,经再次手术作输尿管再植治愈;肠梗阻3例需住院处理。输尿管末端粘连引起肾积水8例,经内镜下切断粘连后积水消退。无肠瘘和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瘘或狭窄,无膀胱输尿管返流。结论:全膀胱切除后采用改良原位新膀胱术重建下尿路功能,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和并发症少,新膀胱控尿和排尿满意,是目前全膀胱切除后最理想的下尿路重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行细胞癌 膀胱 尿流改道 原位新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内单次与多次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元芳 张祖豹 +3 位作者 唐涌志 刘本春 孙福康 汤海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 :研究表柔比星单次与多次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 ,比较与丝裂霉素疗效的差异 ,探讨表柔比星单次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可行性。方法 :对多中心入选病例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随访患者肿瘤复发... 目的 :研究表柔比星单次与多次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 ,比较与丝裂霉素疗效的差异 ,探讨表柔比星单次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可行性。方法 :对多中心入选病例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随访患者肿瘤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表柔比星单次灌注组 (A组 ,80mg/次 )、多次灌注组(B组 ,40mg/次 )及丝裂霉素多次灌注组 (C组 ,40mg/次 )病例术后 1年复发率分别为 2 2 2 % (8/ 36 )、18 2 % (6 /33)、2 1 9% (7/ 32 ) (χ2 检验 ,P >0 0 5 )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2 5 % (9/ 36 )、42 4% (14/ 33)、43 8% (14/ 32 ) ,表柔比星单次灌注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C两组者 (χ2 检验 ,P <0 0 1)。 3组患者随访 1年的无病间期经F检验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表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作用可靠 ,单次灌注法经济、方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性膀胱癌 手术后复发 表柔比星 丝裂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基质蛋白22定量分析及尿液细胞学检查评估膀胱癌复发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彭晓晖 梁培育 +1 位作者 欧善际 祖雄兵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3131-3134,共4页
目的评估核基质蛋白22(NMP22)定量分析与尿液细胞学检查对膀胱癌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2012年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144例。在膀胱镜检查之前患者均在3 d内连续每天提供3份用于尿液细胞学检查的尿液样本... 目的评估核基质蛋白22(NMP22)定量分析与尿液细胞学检查对膀胱癌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2012年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浅表性膀胱癌患者144例。在膀胱镜检查之前患者均在3 d内连续每天提供3份用于尿液细胞学检查的尿液样本以及1份用于NMP22定量分析的尿液样本。以病理组织活检作为金标准,对NMP22定量分析与尿液细胞学检查对膀胱癌复发诊断价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评估。结果 144例患者中,52例(36.1%)诊断为复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52例膀胱癌复发患者中,41例NMP22定量分析结果为阳性,23例尿液细胞学检查为阳性。NMP22定量分析诊断膀胱癌复发的灵敏度为78.8%(41/52),特异度为69.6%(64/92),阳性预测值为59.4%(41/69),阴性预测值为85.3%(64/75);尿液细胞学检查诊断膀胱癌复发的灵敏度为44.2%(23/52),特异度为83.7%(77/92),阳性预测值为60.5%(23/38),阴性预测值为72.6%(77/106)。两种方法诊断膀胱癌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5.40,P=0.01、0.02);而两种方法诊断膀胱癌复发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3、0.50,P=0.08、0.48)。NMP22定量分析与尿液细胞学检查在不同分期、分级、风险分层中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P22定量分析联合尿液细胞学检查、NMP22定量分析联合膀胱镜检查、尿液细胞学检查联合膀胱镜检查诊断膀胱癌复发的灵敏度分别为88.5%(46/52)、98.1%(51/52)及94.2%(49/52)。结论 NMP22定量分析法可用于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检测,尤其是在低度以及中度风险的人群,但本方法也因其相对较低的特异度在使用方面受到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行细胞癌 膀胱肿瘤 诊断 核基质蛋白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环氧化酶2表达与淋巴管和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8
11
作者 郭永顺 戴宇平 +4 位作者 夏金堂 梁月有 王花 赵杰 李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9-303,共5页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与微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同时应用CD34、D2-40分别显色微血管和淋巴管进行微血管和淋巴管计...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与微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同时应用CD34、D2-40分别显色微血管和淋巴管进行微血管和淋巴管计数。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COX-2表达阳性率为67.9%。COX-2表达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关系(P=0.016),COX-2表达阳性组MVD和瘤内淋巴管(ITLVD)阳性的比例较阴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P=0.030)。瘤内淋巴管阳性与肿瘤分级(P=0.001)和分期(P<0.001)明显相关,瘤旁淋巴管(PTLVD)表达与肿瘤分期(P=0.003)呈正相关。Kaplan-Meier分析表明MVD和瘤内、瘤旁淋巴管阳性对疾病特异性生存有明显的影响(P<0.001,P=0.024和P=0.004),COX-2和瘤内淋巴管阳性者无瘤生存时间较短(P=0.013,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COX-2表达是膀胱移行细胞癌病人无瘤生存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COX-2可能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并促进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影响肿瘤的复发、进展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 环氧化酶2 微血管生成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前CT与病理分期对照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宁永见 郭友 +2 位作者 付莉萍 陈曌 王晓文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387-390,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前CT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诊断的错误原因及改正方法。方法: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按TNM法分期。结果:术前CT分期结果押T1期13例,T2期17例,T3a期7例,T3b期5例,T4期6例...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前CT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诊断的错误原因及改正方法。方法: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按TNM法分期。结果:术前CT分期结果押T1期13例,T2期17例,T3a期7例,T3b期5例,T4期6例,漏诊1例,无法评估1例。手术及病理分期结果:P1期16例,P2a期22例,P2b期5例,P3期2例,P4期5例。CT分期与病理符合者34例。16例CT分期与病理分期不相符合,其中分期过低者(CT分期低于病理分期)1例;漏诊1例;1例CT不能分期诊断;分期过高者(CT分期高于病理分期)13例。CT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2%(41蛐50)。病理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6%(43蛐50)。结论:CT对T3b期和T4期膀胱癌的分期诊断准确。膀胱癌临床分期需在病理诊断的基础上,充分结合CT等影像资料,综合判断以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移行性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肿瘤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上皮癌中P16蛋白的表达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强 王新生 +1 位作者 李玉军 申东亮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72-275,共4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68例膀胱移行上皮癌标本中的抑癌基因p16表达产物进行检测,29例显示表达阳性,且阳性表达率在恶性度低、浅表性和未复发膀胱肿瘤中较高,Ⅰ级与Ⅱ级、Ⅰ级与Ⅲ级、Tis~T1与T2~T4、及复发与未复发比较均有显...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68例膀胱移行上皮癌标本中的抑癌基因p16表达产物进行检测,29例显示表达阳性,且阳性表达率在恶性度低、浅表性和未复发膀胱肿瘤中较高,Ⅰ级与Ⅱ级、Ⅰ级与Ⅲ级、Tis~T1与T2~T4、及复发与未复发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p16蛋白表达与膀胱移行上皮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P16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粘蛋白MUC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分布 被引量:4
14
作者 向松涛 周四维 +2 位作者 管维 刘继红 叶章群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粘蛋白MUC1表达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分布的变化,探讨二者在膀胱癌侵袭、转移及化疗耐药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UC1和TIDC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和定位及MUC1在T-24细胞、BIU-8...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粘蛋白MUC1表达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分布的变化,探讨二者在膀胱癌侵袭、转移及化疗耐药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UC1和TIDC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和定位及MUC1在T-24细胞、BIU-87和耐药株BIU-87/A中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IU-87、耐药株BIU-87/A及T-24细胞在阿霉素、长春新碱、顺铂3种化疗药物作用48h后的凋亡率。结果MUC1在各期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均表达,表达模式各有特点,MUC1的染色分型同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01)。DC的数量同肿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05)。MUC1在BIU-87、T-24细胞膜、胞浆中均有浅棕色弱阳性表达,在BIU-87/A的胞膜、胞浆中均有深棕色强阳性表达,两者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BIU-87、T-24和BIU-87/A的自发凋亡率分别为1.15%、1.40%、0.90%,在阿霉素、长春新碱、顺铂3种化疗药物作用48h后,BIU-87的凋亡率分别为45.69%、47.70%、44.50%,T-24的凋亡率分别为43.79%、46.17%、44.50%,均有明显升高(P<0.01),但两种细胞之间及3种化疗药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耐药株BIU-87/A在阿霉素、长春新碱作用48h后的凋亡率分别为19.88%、21.41%,均明显低于亲本细胞株BIU-87(P<0.05)。结论MUC1的表达模式和TIDC数量的监测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指标。TIDC的减少可能是膀胱癌免疫逃逸和耐受的重要环节,肿瘤细胞表面高密度的MUC1可能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侵袭转移和化疗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蛋白 树突状细胞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ClC-3和NF-κB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汪岩 康劲松 +4 位作者 王心蕊 王医术 李洪岩 李扬 孙连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5-137,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ClC-3和NF-κB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1例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和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lC-3和NF-κB的表达。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lC-3主要在癌细胞的胞膜表达,阳性表达... 目的:探讨ClC-3和NF-κB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1例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和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lC-3和NF-κB的表达。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lC-3主要在癌细胞的胞膜表达,阳性表达率74%(23/31)。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阳性表达率40%(4/10),Ⅱ级阳性表达率81%(9/11)、Ⅲ级阳性表达率100%(10/10)。NF-κB在癌细胞的胞浆内表达,阳性表达率83%(26/31)。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阳性表达率60%(6/10),Ⅱ级阳性表达率90%(10/11),Ⅲ级阳性表达率100%(10/10)。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仅有1例ClC-3表达弱阳性,NF-κB表达均为阴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lC-3和NF-κB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1)。结论:ClC-3和NF-κB可能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和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 CLC-3 NF-KB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峻 何晓文 +5 位作者 卢建 靳小青 马小兵 孙民 王庆蓉 钮燕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43-845,共3页
目的 :评价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 -银染方法检测了 73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患者 (肿瘤组 )、2 0例非恶性肿瘤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患者 (对照... 目的 :评价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 -银染方法检测了 73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患者 (肿瘤组 )、2 0例非恶性肿瘤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患者 (对照组 )和 2 1例正常人 (正常组 )的晨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做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所有手术切除或活检的肿瘤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 :肿瘤组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 80 .8% (5 9/ 73) ,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 2 0 .5 % (15 /73) ;对照组中有 3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 ;正常组尿脱落细胞均无端粒酶活性。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发现 T2 ~ T4期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 Tis~ T1 期。 结论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有望成为一种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移行性细胞癌 端粒 尿分析 肿瘤标记物 端粒酶 T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X-2和EGFR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梁平 靳风烁 +3 位作者 吴刚 李增鹏 张沁宏 林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57-859,共3页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两者的相关性,分析COX-2、EGFR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两者的相关性,分析COX-2、EGFR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COX-2与EGFR的表达。结果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OX-2与EGF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8%和66.7%,显著高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0.01)。COX-2与EGFR在原发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复发组。随着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高,COX-2和EGFR的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和EGFR的表达之间呈明显正相关(Kappa=0.419,P=0.004)。结论COX-2和EGFR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普遍表达,且两者表达密切相关,两者可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及估计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 环氧化酶-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paCAM基因对膀胱癌细胞体外生物学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磊 吴绮思 +2 位作者 罗春丽 蔡晓钟 吴小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051-2054,共4页
目的研究野生型hepaCAM基因对人类膀胱癌T24细胞体外生物学影响。方法脂质体法转染pEGFP-N2-hepaCAM质粒入T24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蛋白定位;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细胞黏附、基质胶侵袭实验及MTT实验... 目的研究野生型hepaCAM基因对人类膀胱癌T24细胞体外生物学影响。方法脂质体法转染pEGFP-N2-hepaCAM质粒入T24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蛋白定位;筛选稳定表达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细胞黏附、基质胶侵袭实验及MTT实验研究该基因对细胞黏附力、活动力及增殖力的影响。结果hepaCAM在单个细胞中分布在细胞核周边区域,相互连接细胞中主要分布于细胞间相互接触区域。获得稳定表达hepaCAM基因的T24细胞。体外黏附实验、基质胶侵袭实验证明实验组细胞黏附力及活动力明显高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P<0.01)。MTT法检测转染hepaCAM基因细胞增殖力明显低于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hepaCAM基因可显著抑制人类膀胱癌T24细胞恶性行为,可能是通过增强细胞-基质间黏附及抑制细胞增殖力,从而对抗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移行细胞 HepaCAM蛋白 T24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间隙连接蛋白Cx43 mRNA、Bcl-2 mRNA和Bax mRNA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志平 赵晓昆 +2 位作者 吕晨 杨明根 肖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674-1677,共4页
目的探讨间隙连接蛋白Cx43、Bcl-2及Bax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Cx43、Bcl-2及Bax在35例BTCC和21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BT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同时取正常膀胱组织15例做... 目的探讨间隙连接蛋白Cx43、Bcl-2及Bax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Cx43、Bcl-2及Bax在35例BTCC和21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BTCC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同时取正常膀胱组织15例做对照。结果 BTCC组织中Cx43 mRNA的表达比值[Cx43/人肌动蛋白(β-actin)]为(0.34±0.37),低于BTCC癌旁组织中的(0.79±0.70)和正常膀胱组织的(0.81±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 mRNA表达比值为(0.35±0.43),高于癌旁组织中的(0.16±0.33)和正常膀胱组织的(0.15±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旁组织与正常膀胱组织Cx43 mRNA及Bcl-2mRNA的表达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x43 mRNA在BTCC病理分级G3的表达为(0.30±0.16),G2的表达为(0.54±0.22),G1的表达为(0.60±0.25),3个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 mRNA在BTCC病理分级G3的表达为(0.47±0.15),G2的表达为(0.35±0.11),G1的表达为(0.24±0.10),3个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BTCC组织中Bcl-2 mRNA的表达水平(0.40±0.15)高于初发癌组织(0.28±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 mRNA在BTCC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x mRNA的表达水平与BTCC患者的肿瘤分期、病理分级以及肿瘤有无复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x43表达下调与BTCC的发生、进展及其恶性特征有关,Cx43基因可能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或Bcl-2/Bax)在BTCC的发展中起拮抗作用,与细胞的凋亡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 CX43 Bcl-2 BAX 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P22肿瘤标志物诊断尿路上皮癌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建辉 张伟 +3 位作者 寿建忠 金顺钱 刘慧群 肖泽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9-290,共2页
目的 :探讨核基质蛋白 (NMP2 2 )对尿路上皮癌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 2 8例尿路上皮癌及 4例非尿路上皮肿瘤术前尿液的NMP2 2的含量。结果 :尿路上皮癌NMP2 2的阳性率为 71.4% ,其与病理分级、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而... 目的 :探讨核基质蛋白 (NMP2 2 )对尿路上皮癌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 2 8例尿路上皮癌及 4例非尿路上皮肿瘤术前尿液的NMP2 2的含量。结果 :尿路上皮癌NMP2 2的阳性率为 71.4% ,其与病理分级、分期无明显相关性 ,而尿细胞学阳性率为 32 .1% ;4例非尿路上皮癌患者尿NMP2 2含量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尿液NMP2 2含量的测定有助于尿路上皮癌的诊断 ,且快速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皮癌 肿瘤标志物 NMP22 核基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