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泾河流域西周墓葬特征所见的多元文化因素
1
作者 陈珂尧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8,共12页
泾河流域作为周人的西土地区,人群变动频繁,文化因素交织,墓葬所反映这一地区的人群主要由周系、商系、土著系和北方草原系族群构成。泾河流域与西周王朝盛衰可能存在密切联系。西周早期,周王室派遣殷遗民去戍守该地区;西周中、晚期,周... 泾河流域作为周人的西土地区,人群变动频繁,文化因素交织,墓葬所反映这一地区的人群主要由周系、商系、土著系和北方草原系族群构成。泾河流域与西周王朝盛衰可能存在密切联系。西周早期,周王室派遣殷遗民去戍守该地区;西周中、晚期,周王朝与西北戎狄的频繁战争导致周戎关系逐步恶化,周王室对西北地区的控制也不断被削弱,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在对泾河流域多元人群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思考文化因素分析与族属研究方法之间的联系,认为应在分区的基础上,探索古人的分类标准,即总结出不同人群的族属代码,并加强考古背景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流域 西周时期 墓葬遗存 文化因素 族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地区地震考古的新发现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源源 姚大全 +2 位作者 沈小七 郑海刚 王俊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1-268,共8页
对江淮地区近期发掘的四个考古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古地震事件。其中固镇小李家遗址的汉代砖室墓变形具有统一的方向性,显示受区域NE-SW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与强烈地震的快速变形无关;合肥乱墩子遗址... 对江淮地区近期发掘的四个考古遗址进行了地震考古研究,发现了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包括古地震事件。其中固镇小李家遗址的汉代砖室墓变形具有统一的方向性,显示受区域NE-SW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与强烈地震的快速变形无关;合肥乱墩子遗址的多数竖穴土坑墓存在不规则变形,但M66的压扭变形可能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活动牵引形成,也与地震力作用无关。在和县大城子遗址和马鞍山申东遗址发现古地震遗迹,主要为地震裂缝、文化层位错及褶曲。在和县大城子遗址通过文化层中木炭的AMS14 C测年确定出西周中晚期的一次古地震事件(2 580±30)^(2 760±30)a BP;在马鞍山申东遗址通过文化层考古断代及地震裂缝与文化层的切割关系识别出一次古地震事件亦发生于西周中晚期。最后综合本次研究与前人对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古地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西周中晚期江淮地区处于中强地震活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地震考古 古地震 地震裂缝 文化层 西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西周婚姻制度对中国传统婚俗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惠婷 粟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8-64,157,共7页
西周婚姻制度主要体现宗法伦理道德精神,以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原则为宗旨,对婚姻的原则、要件及解除等规定十分详备。中国传统婚俗中耳熟能详的"同姓不婚"、"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 西周婚姻制度主要体现宗法伦理道德精神,以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原则为宗旨,对婚姻的原则、要件及解除等规定十分详备。中国传统婚俗中耳熟能详的"同姓不婚"、"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等传统婚俗,均可以追溯到西周。文章从西周婚姻制度和中国传统婚俗的主要内容着手,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透过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的历史表象,揭示其内在深层的底蕴和精华,为今天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婚姻制度 中国传统婚俗 合理因素 消极影响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眉县新出青铜器与西周王室世系、年代学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5
4
作者 江林昌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3,共9页
2 0 0 3年 1月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了 2 7件氏铜器 ,其铭文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按铜器铭文内容与器形 ,可分为 3组 8篇 ,并应与 1985年在杨家村发现的另一组青铜器做综合考察。这些资料叙述了单氏家族 8代世系与西周王朝 12代世... 2 0 0 3年 1月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了 2 7件氏铜器 ,其铭文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按铜器铭文内容与器形 ,可分为 3组 8篇 ,并应与 1985年在杨家村发现的另一组青铜器做综合考察。这些资料叙述了单氏家族 8代世系与西周王朝 12代世系的对应关系及相关史事 ,其中的 12位周王与《史记·周本纪》所述西周王室 12位列王的次序与称名完全一致 ,将 1976年出土的史墙盘所未列的西周王室后半世系全部补上 ,从出土文献的角度第一次全面印证了《史记·周本纪》等书面文献的可靠性。同时 ,还为西周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 ,证明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列“西周年表”的基本框架可以成立。另外 ,还有助于我们对西周历史文化有关问题的辨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眉县铜器 单氏家族 西周王室世系 西周年代学 西周历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春秋战国诸子学说与西周官学传统 被引量:1
5
作者 庞慧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34,共8页
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干的西周官学传统,是孕育春秋战国诸子学说的文化母胎,是诸子立说时必须面对的"传统文化"。诸子对待西周官学传统的态度表面上差别甚大:儒家以"述而不作"自许,坚决... 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干的西周官学传统,是孕育春秋战国诸子学说的文化母胎,是诸子立说时必须面对的"传统文化"。诸子对待西周官学传统的态度表面上差别甚大:儒家以"述而不作"自许,坚决捍卫;墨家则更造传统,意存取消;道家的态度,在疏离中有兼容;法家则着眼现实,摒弃传统。诸子时代的历史,是在法家学说的引导下清除旧传统、塑造新传统的历史。但法家力图割裂新、旧传统的主张,却在新传统基本缔造成形之后遭到摒弃。诸子时代结束后,西周官学传统被塑造为思想权威。《汉书·艺文志》中的"诸子出于王官"说,即反映了"大一统"体制下的汉代学者对西周官学传统与汉文化之间关系的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战国 诸子 西周官学 传统 诗书礼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变迁与“鸱鸮”意象的生成及演化——以《鸱鸮》《瞻卬》《墓门》《旄丘》《泮水》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邵炳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西周春秋时期“鸱鸮”意象群生成过程中,创作运思由“内化”向“意化”浅层结构模式的转变,文本叙述由“言”向“意”表层结构模式的转化,实际上就是这一特定物象及其相关事象不断功能抽象化与象征符号化的演进历程。就创作客体而言,主... 西周春秋时期“鸱鸮”意象群生成过程中,创作运思由“内化”向“意化”浅层结构模式的转变,文本叙述由“言”向“意”表层结构模式的转化,实际上就是这一特定物象及其相关事象不断功能抽象化与象征符号化的演进历程。就创作客体而言,主要是社会政治制度演进与政治生态演化,促使深层结构模式中的文化特质、文化模式、文化风格发生变迁。就创作主体而论,生发于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对客观物象或事象的反思性判断,进而寻找物象或事象与心象之间的共通性,通过移情与涵养的审美心理机制将物象情感化,致使物象或事象超越了具体时空、暂时经验、个体体验,获得了类属化、本质化、哲理化的新能指,从而具有了公共性和普遍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春秋 文化变迁 “鸱鸮”意象 演化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周秦两汉驾车运动及其文化内涵
7
作者 李有强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7-73,共7页
从文献与考古互证的视角而言,周秦两汉是中国古代驾车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执辔如组,两骖如舞"的驾车技能和车马竞技是当时华夏体育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御者主要通过辔、衔、策对马匹进行控制,"六节"和"五驭&qu... 从文献与考古互证的视角而言,周秦两汉是中国古代驾车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执辔如组,两骖如舞"的驾车技能和车马竞技是当时华夏体育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御者主要通过辔、衔、策对马匹进行控制,"六节"和"五驭"是驾车人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法。在周秦两汉驾车运动由御法(驾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御技(战车的驾驶技巧)、御礼(乘车的驾驶礼仪)至御道(驾车的政治隐喻)的文化演变中,虽然作为体育行为实践的"御"逐渐弱化,但随着驾车活动由具体操作逐渐进入政治隐喻语境中,"御"这种体育活动的伦理性、生态性和文化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和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车 周秦两汉 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字文本到文化文本:《宗子维城》与西周史重构
8
作者 吴玉萍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47,共9页
文本的概念不应圈囿于纸质文献,多元的文本样态(包括口传、仪式、器物等)应当被关注。文化文本作为大于文字文本或语言文本的概念,将语言文字符号以及非语言的符号统合在一起,从整体性上还原了文化本有的样貌。《宗子维城》作为一部讲... 文本的概念不应圈囿于纸质文献,多元的文本样态(包括口传、仪式、器物等)应当被关注。文化文本作为大于文字文本或语言文本的概念,将语言文字符号以及非语言的符号统合在一起,从整体性上还原了文化本有的样貌。《宗子维城》作为一部讲“物证”的力作,聚焦出土器物,重述文化,解码符号,用第四重证据重构西周史。应当说,从文字文本到文化文本,《宗子维城》很好地实践了文学人类学的文化文本理论,新发现和新见解亦丰富了我们对周代社会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文本 文化文本 第四重证据 西周史 《宗子维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