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8篇文章
< 1 2 1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hi-tomasi角点检测算法在高压断路器机械特性测试中的应用
1
作者 李松磊 张宝强 +3 位作者 苏戈 陈怀亮 骆常璐 秦政敏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73,共7页
操作机构的机械特性测试可以有效诊断高压断路器的机械故障,常用的机械特性测试方法有安装直线位移传感器和角度传感器两种。这两种传感器都需要固定安装在操作机构上,不同断路器可能需要不同的工装和传感器,通用性差,并且固定安装可能... 操作机构的机械特性测试可以有效诊断高压断路器的机械故障,常用的机械特性测试方法有安装直线位移传感器和角度传感器两种。这两种传感器都需要固定安装在操作机构上,不同断路器可能需要不同的工装和传感器,通用性差,并且固定安装可能会增加机械故障发生的概率。目前,利用非接触式的图像识别方法,测试高压断路器的机械行程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文中介绍了一种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在高压断路器操作机构活动拉杆位置贴具有反光功能的对角扇形标识物,利用高速相机拍摄高压断路器动作过程中标识物,采用Shi-tomasi角点检测方法,识别每张图像中扇形标识物中心点坐标,对物理距离和像素距离进行标定,从而获得触头运动坐标点集,绘制触头运动曲线。结果证明,与圆形标识物图像识别方法相比,本研究方法简单高效,结果可靠。与传统传感器相比,该方法得到的机械行程曲线更加光滑,并且真实反应了操作机构的机械特性。具有推广应用于断路器在线监测和停电检修中机械特性测试的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断路器 机械特性 shi-tomasi角点检测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hi-Tomasi和RootSIFT的多尺度曲率特征图像拼接算法
2
作者 李英浩 牛少彰 +1 位作者 郝启贤 安洪旭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42-48,共7页
全景拼接或视频融合等技术应用于室外环境时,往往有复杂的场景和光照条件,导致算法的关键点检测能力下降。曲率是一种描述图像边缘的稳定数学特征,对于复杂场景和光照具有良好稳定性。本文深入研究图像拼接中多尺度曲率特征的提取和SIF... 全景拼接或视频融合等技术应用于室外环境时,往往有复杂的场景和光照条件,导致算法的关键点检测能力下降。曲率是一种描述图像边缘的稳定数学特征,对于复杂场景和光照具有良好稳定性。本文深入研究图像拼接中多尺度曲率特征的提取和SIFT算子的Hellinger核变换,提出一种基于Shi-Tomasi和RootSIFT的多尺度曲率特征图像拼接算法。首先,对高斯模糊预处理的图像利用多尺度Shi-Tomasi可以提取不同分辨率下光照稳定的关键点,使算法更适用于处理复杂环境;其次,经过Hellinger核变换的RootSIFT可以强化多尺度特征提取的过程,使其在欧式距离更加鲁棒,能更好应对光照和噪声的变化;另外,FLANN快速匹配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具有较高的效率;最后在变换估计上,RANSAC的改进算法PROSAC可以进一步提升拼接的速度和质量。检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可以更精准地检测图像的边缘曲率信息,特征检测能力相比原始SIFT算法提高51%,相比单一尺度算法提高182%;而多尺度参数组的对比结果表明,算法可以实现进一步调优,综合提升检测能力和实时性能,具备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率特征 shi-Tomasi RootSIFT 多尺度 图像拼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经典与生活世界的连接: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短视频的互文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范明献 杨璧全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6,共14页
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话语—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 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 以文学经典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视听系统的关键是创新跨媒介叙事的互文机制。聚焦抖音平台苏轼诗词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借助“文本—话语—文化”的互文性分析框架,对抖音平台2 150条苏轼诗词短视频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文本层面,短视频“重置”了高传播力的苏轼诗词篇目,并以人生故事叙述、诗词赏析、诗词唱诵等方式呈现诗词的内容;在话语层面,社交短视频平台形成了“温暖现实主义”叙事、现代爱情悲剧叙事、互联网“模因”的“破圈叙事”等三类叙事话语;在文化层面,社交媒介不仅在具体文本中将文学经典编入短视频,而且将其与当下加速社会下当代人的生活世界相勾连,形成了连接“传统”文学经典与“现代”生活世界的双重跨媒介互文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诗词 短视频平台 文学经典 跨媒介叙事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苏辙《郭纶》诗史事发微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峰 陈宾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7,共10页
苏轼、苏辙兄弟早年同作有题为《郭纶》的诗文,都是为一介武官郭纶所写,全文既记述了其生平概况,也充分表达了同情之意。借助二苏诗文提供的线索,再结合有关史料记载,不仅这位职官不显的人物事迹得以还原,并且还进一步印证了宋仁宗时代... 苏轼、苏辙兄弟早年同作有题为《郭纶》的诗文,都是为一介武官郭纶所写,全文既记述了其生平概况,也充分表达了同情之意。借助二苏诗文提供的线索,再结合有关史料记载,不仅这位职官不显的人物事迹得以还原,并且还进一步印证了宋仁宗时代西北边防的相关问题。苏轼、苏辙兄弟这些诗文表露的主旨,反映了其入仕前曾经对武臣的认识。及至他们从政后,因逐渐受到士大夫群体主流观念的影响,对武臣以及武功的态度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也为观察苏轼兄弟二人的文武观及其变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郭纶 武臣 御夏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话自序与诗话特性生成论
5
作者 肖砚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8-175,207,共9页
诗话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论诗之体,诗话自序可为其特性生成的讨论提供线索。第一,诗话作者在创作时多处于“甘老林泉”的时空背景,老而有成的人生审美境界、退隐林泉的自然审美体验,形成了诗话作者特殊的诗歌审美境界和言诗方式。第二... 诗话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论诗之体,诗话自序可为其特性生成的讨论提供线索。第一,诗话作者在创作时多处于“甘老林泉”的时空背景,老而有成的人生审美境界、退隐林泉的自然审美体验,形成了诗话作者特殊的诗歌审美境界和言诗方式。第二,诗话作者在创作时所拥有的“不挂一丝”审美心胸,使其以真情、真乐与诗相遇,获得诗之真意、真境;而诗话作者的“感旧之思”,使其在创作时将深刻的人生体验蕴含于诗话之中,因此这一理论性著作具有审美情感诗化的形态特征。第三,诗话作品多形成于胜游与对话中,这种不拘于一人一时一地的成书方式,使得诗话具有了包容性的内容和灵便的体例。但在这种“轻松”、“活泼”、“自由”、“随意”、“灵便”的论诗之体背后,暗藏着诗话作者对于世事的洞明,对于人生悲欢离合的体验,故诗话之情、之意又是隐约、含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话自序 诗话特性 诗话创作背景 诗话成书过程 诗歌审美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孝民屯遗址铸铜工匠墓及其相关问题
6
作者 王文轩 张闻捷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101,共9页
孝民屯铸铜作坊中的部分墓葬有意随葬与铸铜相关的遗物,墓主应为铸铜工匠,墓内随葬窄长柄铜刀、泥质灰陶鬲和铅礼器为部分铸铜工匠群体的特有葬俗。铸铜工匠内部存在一定等级差异应与家族管理模式有关,铸铜工匠群体中存在专职工匠的同... 孝民屯铸铜作坊中的部分墓葬有意随葬与铸铜相关的遗物,墓主应为铸铜工匠,墓内随葬窄长柄铜刀、泥质灰陶鬲和铅礼器为部分铸铜工匠群体的特有葬俗。铸铜工匠内部存在一定等级差异应与家族管理模式有关,铸铜工匠群体中存在专职工匠的同时也有部分工匠战时为兵,女性也参与铸铜生产。“天”族成员参与孝民屯铸铜作坊的生产,同时该族成员与李家崖文化人群关系密切,不排除李家崖文化的铸铜生产与“天”族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民屯遗址 铸铜作坊 工匠墓 “天”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小玉是绘壁画工还是礼佛香客——莫高窟史小玉题记的新发现与新论证
7
作者 李国 张先堂 王海彬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9,共13页
关于莫高窟题壁甘州史小玉的身份,学术界有“画工说”、“香客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以往的研究存在凭借简单证据、经过简单推理即得出结论的缺陷。我们利用多光谱摄影技术在莫高窟第7、29、379、384窟新发现了四条史小玉题... 关于莫高窟题壁甘州史小玉的身份,学术界有“画工说”、“香客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以往的研究存在凭借简单证据、经过简单推理即得出结论的缺陷。我们利用多光谱摄影技术在莫高窟第7、29、379、384窟新发现了四条史小玉题记,综合考察这些新材料,并从多方面分析论证“香客说”更加符合史实、合乎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题记 甘州史小玉 画工 香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与事实:清中叶河南地方社会职役与治理
8
作者 常建华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51,共14页
清朝刑科题本记录河南乾隆朝命案报案职役的23个事例中,职役名称主要是“地方”与“地保”;嘉庆朝报案职役的87个事例中,职役名称基本上是“地保”。这种从多样化到一致性的变化,需要考察刑科题本书写的真实性。刑科题本出现的地保,是... 清朝刑科题本记录河南乾隆朝命案报案职役的23个事例中,职役名称主要是“地方”与“地保”;嘉庆朝报案职役的87个事例中,职役名称基本上是“地保”。这种从多样化到一致性的变化,需要考察刑科题本书写的真实性。刑科题本出现的地保,是以保为单位的报案者,同时报案者也可能是“地方”或“保正”(保长),而被刑科题本的书写者统一为地保。《清仁宗实录》记载了嘉庆朝的乡约活动,故需要注意乡约的存在。保甲与地方、乡约构成清代中叶河南职役的形态。雍乾时期河南持续推行保甲以来,“保甲”与“地方”“乡约”趋于结合,民间碑刻记载河南府乾嘉时期乡保、地方、保正、保地的存在状况,也证明了这一点。研究所见,河南与山东、直隶地方社会职役形态近似,显示出华北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保 乡保 刑科题本 田文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篇章结构句法化与系词“是”的产生和发展
9
作者 刘文正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0,共9页
“是”最初用于叙事篇章,只能做回指事物的指代词(“是物”),可做主、宾、同位语等成分,西周晚期分化出“是事”,回指事件。两周之交“是”扩大到“叙事+议论”篇章,“是物”的意义、功能没有变化,而“是事”产生了连接功能和多种谓词... “是”最初用于叙事篇章,只能做回指事物的指代词(“是物”),可做主、宾、同位语等成分,西周晚期分化出“是事”,回指事件。两周之交“是”扩大到“叙事+议论”篇章,“是物”的意义、功能没有变化,而“是事”产生了连接功能和多种谓词用法。“是物”和“是事”都可用于判断句,但前者是“是+NP+也”,后者是“是+谓+VP/NP”,到战国时期后者变得与前者一致。战国以来,“是事”的谓词用法继续增长,也推动“是物”产生谓词用法。二者所处的“叙事+议论”篇章都在朝句式演变,但“是物”所在篇章率先完成句法化,使“是物”演变为系词。汉代,“是事”所在篇章也完成句法化,“是事”也演变成系词。此后判断句的功能逐渐向描写扩展,“也”开始脱落,系词意义逐渐变化。东晋“是”已与现代汉语接近,南北朝基本只作系词。系词“是”是篇章句法化的产物,是隐喻和扩展、类推、韵律、重新分析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篇章 句法化 指代词 系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非已歌论
10
作者 易闻晓 杨淑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21,共11页
楚辞可歌论隐含《诗》《骚》源流论而以前律后,但“楚辞”不是歌辞,而是文辞、辞章。楚辞可歌的意必导致《汉书》“言楚辞”“为楚辞”“诵书”为歌的误读。或以楚辞篇章段落等同“歌节”,又以楚辞“乱”与“少歌”为歌,实乃反复、总结... 楚辞可歌论隐含《诗》《骚》源流论而以前律后,但“楚辞”不是歌辞,而是文辞、辞章。楚辞可歌的意必导致《汉书》“言楚辞”“为楚辞”“诵书”为歌的误读。或以楚辞篇章段落等同“歌节”,又以楚辞“乱”与“少歌”为歌,实乃反复、总结之义,同于“重”“倡”之用。倘若“乱”与“少歌”可歌,就须考虑其在全篇不可歌的违逆性或全篇可歌的乐章结构性,二者倶非可能。而楚辞四言与《诗》四言虚字衬贴的“足二”“足四”及重章叠句不同,乃是造语缜密的散语书写,且以长句间破四言,缺乏合乐的句式规范。又“兮”字之用被视为楚辞造语及其可歌的特征,但《诗》用已多,并为《老子》、楚歌及他方之歌所用,都为语助,虽或指为歌唱泛音,也与语助同功。楚歌及楚辞用“兮”所彰显的是个人吟唱的随意散漫,这种吟唱与《诗》整齐划一的句式节奏和诗乐舞的礼乐呈现绝不相侔。在《离骚》一韵两句中仅上句句尾“兮”字拉长导致上下失衡,不同《诗》四言两句为韵适合优婉的咏唱,楚辞“兮”字拉长只是近于口诵的徒歌表证,楚辞也只是以楚歌造语的感觉进行个体自由创制,无须遵循合乐的规范,更不具备《诗》乐舞呈现的条件,也不可能以简单旋律的不断重复徒歌《骚》等长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 楚歌 诗经 四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胡适的学术交往——以中国小说史研究为中心
11
作者 鲍国华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在中国小说史学的开创期,鲁迅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为卓著,学术影响力也最为可观。二人通过真诚交往和良性互动,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不仅奠定了中国小说史学的基本格局和风貌,还使中国小说史研究的价值超越了学术领域,成为推动现代... 在中国小说史学的开创期,鲁迅与胡适的学术成就最为卓著,学术影响力也最为可观。二人通过真诚交往和良性互动,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不仅奠定了中国小说史学的基本格局和风貌,还使中国小说史研究的价值超越了学术领域,成为推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进而实现了新文化的凝聚与传播。鲁迅与胡适及同时代学人由学术共同体进而成为思想共同体,共同致力于新文化建设,这才是现代中国小说史学之兴起的关键价值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中国小说史学 学术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甫、崔光远关系考辨与《百忧集行》诗意探微
12
作者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杜甫《百忧集行》作于何邕离蜀之后、严武任西川节度使之前,诗中所流露对生活困境之隐忧,与崔光远任西川节度使有重要关联。杜甫在肃宗凤翔行在期间与崔光远结怨。上元二年初,崔光远节度西川,对杜甫颇冷淡,然因有何邕等居中调和、缓冲,... 杜甫《百忧集行》作于何邕离蜀之后、严武任西川节度使之前,诗中所流露对生活困境之隐忧,与崔光远任西川节度使有重要关联。杜甫在肃宗凤翔行在期间与崔光远结怨。上元二年初,崔光远节度西川,对杜甫颇冷淡,然因有何邕等居中调和、缓冲,尚可“强将笑语供主人”。及本年五六月间,何邕离蜀入关,杜甫生活遂陷入困境。至十月,崔光远卒亡,严武复兼西川节度使,其生活方得改观。通过对此诗内容与背景之探究,可烛见杜甫寓蜀时期内在情感之波动和生活实境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百忧集行》 崔光远 安史之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庐山之行及其“不悟”
13
作者 伍晓蔓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9,206,共13页
元丰七年的庐山之游,是苏轼生命中难得的放空之旅。他带着要识庐山真面目的意图而来,做好止观的心理准备,却被沿途的风景搅动了诗兴。他的《赠东林总老》诗是对“无情说法”公案的回应,也是交给东林常总的参禅答卷。该诗当时未得到常总... 元丰七年的庐山之游,是苏轼生命中难得的放空之旅。他带着要识庐山真面目的意图而来,做好止观的心理准备,却被沿途的风景搅动了诗兴。他的《赠东林总老》诗是对“无情说法”公案的回应,也是交给东林常总的参禅答卷。该诗当时未得到常总禅师的印可;到了南宋,因其体现了诗人对好山好水的拣择,有悖佛教“色空不二”之旨,受到禅林的批评。在《题西林壁》中,苏轼承认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全情投入了“此山”代表的生活世界。这是佛禅意义上的“不悟”,却是诗人的自我觉知、自我确认。《题西林壁》而非《赠东林总老》才是苏轼“本来面目”的真正答卷。这次庐山之行,苏轼没有“悟”禅,却“悟”了自己的真面目。审美而非禅悟,才是苏轼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庐山 东林常总 无情说法 本来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炉瓶三事:文明在地化的感官叙事与文化动力学
14
作者 牛乐 王禹卓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3,共9页
“炉瓶三事”是中华传统香文化中的重要器物,也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炉瓶三事”以感官为媒介,实现了生活仪式、审美范式与精神价值的认同与共享,折射出不同文明体系在生活美学层面的深度对话。在此意... “炉瓶三事”是中华传统香文化中的重要器物,也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炉瓶三事”以感官为媒介,实现了生活仪式、审美范式与精神价值的认同与共享,折射出不同文明体系在生活美学层面的深度对话。在此意义上,文明的对话与交融并不局限于语言、哲学、制度等理性层面的活动,也是富有生活性、情境性,具有美学价值的感官叙事活动,其融汇丰富的历史内涵、情感意象、道德生活,促进了文化认同与文化共享,形成文明在地化重要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瓶三事 中华文化符号 文明对话 在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语建立之后现代文写作用典状况
15
作者 高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8,共12页
国语建立以后,汉语写作存在着广泛的用典现象,用典仍然是汉语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胡适和钱玄同虽然反对用典,但他们的写作中有很多用典。鲁迅对用典没有表达意见,但他的作品中用典非常多,可见鲁迅是赞成用典的。毛泽东的文章其语言相... 国语建立以后,汉语写作存在着广泛的用典现象,用典仍然是汉语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胡适和钱玄同虽然反对用典,但他们的写作中有很多用典。鲁迅对用典没有表达意见,但他的作品中用典非常多,可见鲁迅是赞成用典的。毛泽东的文章其语言相对口语化,但仍然有很多用典。用典是语言规律,因为我们的语言都不是天生俱来的,而是习得而致,所以用典具有必然性。现代汉语写作不仅用古典,而且用今典和洋典,其发展趋势是今典和洋典越来越多,这也是现代文写作和古文写作的差异性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现代汉语 用典 胡适 鲁迅 毛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苏轼词的神仙书写
16
作者 张振谦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8-147,共10页
苏轼词存在大量的神仙书写。苏轼在词中嵌入仙传,藉由仙事吟咏情怀,增加了词的叙事性和故事性,在词史上具有开拓和创新意义。苏轼借用神仙人物比拟友人和自己,是苏词雅化的重要方式,寄托了词人的人格理想,有助于增强词体的含蓄性、生动... 苏轼词存在大量的神仙书写。苏轼在词中嵌入仙传,藉由仙事吟咏情怀,增加了词的叙事性和故事性,在词史上具有开拓和创新意义。苏轼借用神仙人物比拟友人和自己,是苏词雅化的重要方式,寄托了词人的人格理想,有助于增强词体的含蓄性、生动性和表现力。苏轼词往往将人间和天上并置组合,实现了现实与仙境的自由往来。他将“天上”作为精神空间和理想世界,多赋归去之思,具有谪仙意识。出于强烈的身份认同,他在书写李白“谪仙”形象的同时建构了自我,从而使其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获得精神依托。苏轼词的神仙书写既与北宋时期道教盛行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也与其个人成长经历密不可分。这一创作现象对当时和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以“仙”评苏词现象,是“坡仙”形象塑造和“坡仙气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词 神仙 仙传 谪仙 坡仙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之生存意蕴——一种生存论字源学考释
17
作者 李章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7,228,229,共12页
中国古代的“地”既不同于现代自然科学中对象化的“地球”和现代宗教信仰中人格化的土地神,也不同于现代社会生活中资本化的“土地”,而具有丰富的生存意蕴。“地”字构形所指乃承载和陈列万物者,由这种构形意义引出的生存史本义就在... 中国古代的“地”既不同于现代自然科学中对象化的“地球”和现代宗教信仰中人格化的土地神,也不同于现代社会生活中资本化的“土地”,而具有丰富的生存意蕴。“地”字构形所指乃承载和陈列万物者,由这种构形意义引出的生存史本义就在于生存世界之中的承载和陈列万物者。这种原初生存意蕴意味着“地”实乃生存之依寓,与生存本身一样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一方面,作为生存之依寓的“地”后发于作为生存空间的“天”,并且“顺”“天”、“助”“天”和“法”“天”;另一方面,相对于万物而言,“地”既是生存世界中的万物之本原,又是生存世界中的万物之归宿。在人-地关系上,中国古人通过“地理”“地祇”等,而“事地”和“亲地”,以“报本反始”,不忘大地的生养、承载和庇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意蕴 生存依寓 构形意义 生存史本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寓文人的离散心理与边疆风物书写——以《粤西诗载》为中心
18
作者 张啸 吕忠山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5,154,共12页
清代《粤西诗载》作为边疆文学经典,系统收录了流寓文人的诗作,为考察边疆风物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关键文本。广西地域奇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这些流寓作家产生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离散心理,流寓作家通过诗歌把这种离散心... 清代《粤西诗载》作为边疆文学经典,系统收录了流寓文人的诗作,为考察边疆风物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关键文本。广西地域奇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这些流寓作家产生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离散心理,流寓作家通过诗歌把这种离散心理表达出来,构成广西的风物书写。流寓文人关于广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也为后人了解古代广西风物和诗人自身的心路历程提供了窗口。流寓带来的离散,对广西在文学、地域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学见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诗载 流寓文人 离散心理 风物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绝地天通”——兼论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史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8,229,230,共19页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存在读者基于自身立场随意解读和无限放大的问题。结合《春秋公羊传》《白虎通》《独断》等材料可知,“绝地天通”的本义是断绝失势政治集团和天神、地祇相沟通的可能,是一种类似“夷其宗庙”的惩罚手段,而非所谓历史早期曾经有过人人都可以与天相通,后来神权被王权垄断的意思。《楚语下》进一步强调了区分天神与地祇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但这只代表重、黎职责互不干扰,不等于从此出现人神截然相分的政教分离。通过比对相关传世及出土文献发现,“绝地天通”必须放在中国古代治乱历史观以及历法天道观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20世纪以来的学术史研究,深受西方单线演进论影响,“绝地天通”成为解释从巫术到宗教、神权到王权、神文到人文的绝佳题材,有断章取义、夸大其词之嫌,需要重新界定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地天通 《吕刑》 《楚语下》 《独断》 《五纪》 历法 治乱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誉儿成癖:北宋眉山苏门的家庭赏识教育考论
20
作者 张文利 杭洁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北宋眉山苏门家风优良,传承有绪,人才辈出。其优秀子弟的养成与赓续,与美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苏门长辈尤堪称道的“誉儿癖”,与现代教育学的赏识教育理念本质相通,是成功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家族长辈对子弟的信任与爱护、激励与赏识... 北宋眉山苏门家风优良,传承有绪,人才辈出。其优秀子弟的养成与赓续,与美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苏门长辈尤堪称道的“誉儿癖”,与现代教育学的赏识教育理念本质相通,是成功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家族长辈对子弟的信任与爱护、激励与赏识,形塑了孩子的自信,激发出强烈的上进心。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严格要求、宽严相济的做法,释放了孩子的潜能,助力了他们的成功。眉山苏门誉儿成癖的赏识教育对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眉山苏门 誉儿癖 赏识教育 苏洵 苏轼 苏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