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8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ring and Autumn of the Lü Clan and Yellow Emperor School
1
作者 Li F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3-296,共4页
To which school Spring and Autumn of the Lü Clan belongs is the base of carrying out the study of its thoughts and philosophy,which has always caused controversy.This question should be answered not from the narr... To which school Spring and Autumn of the Lü Clan belongs is the base of carrying out the study of its thoughts and philosophy,which has always caused controversy.This question should be answered not from the narrowperspective of a certain school,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integration. Spring and Autumn of the Lü Clan is a consummate work of YellowEmperor School. There are four reasons for this conclusion: firstly,it shares the same ideological system and basic thoughts with YellowEmperor School. Second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views,it carrie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oughts of YellowEmperor School. Third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factors of various schools,it carries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YellowEmperor School. Fourthly,it raises the banner of"YellowEmperor",and inherits many words from works of YellowEmperor Scho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 春秋 学校工作 发展趋势 思想体系 思想观念 思想因素 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黄帝内经》运气学说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
2
作者 潘海鸥 王琳琳 +5 位作者 邹祎晨 邓岳潼 王睿 崔鸿嵘 乔文军 杨宇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9-104,共6页
目的通过《黄帝内经·素问》中关于五运六气的文化负载词英语译文翻译策略的研究,为中医跨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方法以五运六气(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以《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的记... 目的通过《黄帝内经·素问》中关于五运六气的文化负载词英语译文翻译策略的研究,为中医跨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方法以五运六气(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以《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的记载为词源,追溯文化负载词的中文词义。以倪懋兴、李照国和杨明山译本为比照,提出直译和音译两种译文。结果运气学说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保存且体现了汉语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采用音译和直译的翻译方法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结论运气学说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的形式,以实现跨文化传播为目标,从而促进中医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 文化负载词 英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杖刑:作为正刑的确立与变迁——以农、牧文化的互动与交融为中心
3
作者 张春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72,236,237,共18页
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游牧社会各自独立发展出了鞭、杖(笞)刑。在农耕地区,它们是渊源于“族内制裁”的次刑,与出自“族外制裁”的正刑(“旧五刑”)有根本性区别。汉文帝的刑制改革并非这类刑罚日后成为“新五刑”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鞭... 中原农耕地区与北方游牧社会各自独立发展出了鞭、杖(笞)刑。在农耕地区,它们是渊源于“族内制裁”的次刑,与出自“族外制裁”的正刑(“旧五刑”)有根本性区别。汉文帝的刑制改革并非这类刑罚日后成为“新五刑”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鞭、杖刑成为正刑,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成果。孝文帝以《尚书》等儒家经典为蓝本建构本朝的五刑体系,但又完全不拘泥于经典文本,而是对农、牧两种文化资源进行了取舍与融合。以鞭、杖作为“五刑”中的两种刑罚,是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法制变革的阻力,反映了中国文化由多元凝聚为一体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杖刑 孝文帝 汉化 游牧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黄帝神话体系建构
4
作者 梁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7,180,共12页
先秦至西汉前期是黄帝神话流变与定型的重要阶段。先周和西周初年对黄帝神话进行文化追忆,重在想象其神性与自然属性。春秋战国诸子出于“鉴古知今”的思想动机,采用假托、附会、重释等路径将黄帝塑造为兼具巫、人、神、仙的属性,从而... 先秦至西汉前期是黄帝神话流变与定型的重要阶段。先周和西周初年对黄帝神话进行文化追忆,重在想象其神性与自然属性。春秋战国诸子出于“鉴古知今”的思想动机,采用假托、附会、重释等路径将黄帝塑造为兼具巫、人、神、仙的属性,从而出现“百家言黄帝”的盛况。战国诸子重视古史重构,促使黄帝褪去了神话色彩而成为受四臣辅助或四面求贤的人间圣君,迈出了黄帝神话到古史传说转变的重要一步。在汉代政治一统、思想信仰多元的背景下,司马迁踵武前人,采取祛魅与返魅的路径重构黄帝形象,分别构建了黄帝的血缘始祖、帝王统绪与神话形象的多重身份。从此,黄帝多以华夏血缘始祖、帝王之首的身份出现而受到广泛而持久的推崇。我们应重点考察黄帝神话体系所体现的神话思想与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神话 思想意蕴 建构路径 生成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右翼神皇史观评析
5
作者 许晓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47,200,共9页
日本古代的“记纪文化”原本是基于神话传说,在编撰的古书中体现出民间文化色彩,但是到了近代以后,却被日本右翼思想家们利用这些神话传说推演阐述为以“天皇观”、“皇国观”和“国体观”为主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后来的日本右翼更是... 日本古代的“记纪文化”原本是基于神话传说,在编撰的古书中体现出民间文化色彩,但是到了近代以后,却被日本右翼思想家们利用这些神话传说推演阐述为以“天皇观”、“皇国观”和“国体观”为主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后来的日本右翼更是将日本天皇杜撰为神的后裔,万世一系,延绵不绝。日本右翼将日本国家描绘为神造的国度,鼓吹其在世界各国中最为优越,应当“统领万邦”。日本右翼炮制神皇史观,旨在为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制造合理性的思想准备,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师出有名”的社会舆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右翼 记纪文化 神皇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伐失败与陈朝权力运行机制的变革——兼论陈叔陵刺杀事件的缘起
6
作者 李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8,180,181,共12页
太建十年(578)吴明彻北伐失败后,陈宣帝为应对内外危机推行权力运行机制改革,重构以宗王与近臣共参决策的新格局。陈叔陵凭借长期出镇方镇的经历被委以重任,任扬州刺史、大都督等职,通过掌控尚书省“执事之司”及军事力量深度介入朝政... 太建十年(578)吴明彻北伐失败后,陈宣帝为应对内外危机推行权力运行机制改革,重构以宗王与近臣共参决策的新格局。陈叔陵凭借长期出镇方镇的经历被委以重任,任扬州刺史、大都督等职,通过掌控尚书省“执事之司”及军事力量深度介入朝政。陈宣帝试图以宗王参政平衡官僚集团,但其过度倚重陈叔陵导致权力结构失衡。太建十四年(582)陈宣帝驾崩后,陈叔陵刺杀储君陈叔宝未遂并发动政变,暴露出改革导致的宗王势力的失控风险。陈叔陵事件既是陈宣帝改革的直接后果,亦标志着陈朝由衰转亡的转折,折射出南朝末期权力运行机制重构与王朝崩解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叔陵 陈宣帝 陈朝 权力运行机制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炀帝重用南人与南北朝臣之倾轧
7
作者 王永平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7,共10页
隋炀帝着力调整朝廷中枢执政群体之地域结构,谋求统一王朝的适度开放。具体表现在用人方面,拔擢南来文武人士,以之执掌中枢,主导军政,形成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第一个规模甚大、影响显著的南人军政群体。炀帝如此,与其个人经历及社会文化... 隋炀帝着力调整朝廷中枢执政群体之地域结构,谋求统一王朝的适度开放。具体表现在用人方面,拔擢南来文武人士,以之执掌中枢,主导军政,形成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第一个规模甚大、影响显著的南人军政群体。炀帝如此,与其个人经历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变化相关,体现出中古南方地域社会的长足发展,预示着中国历史的变动趋势。南人“参掌朝政”,普遍“巧于附会”,揣摩炀帝旨意以投机,表现出佞幸化特征;其武将则积极支持炀帝征战,竞相效命立功。作为新兴地域军政群体,南人沦为炀帝专断之附庸,对当时局势颇多危害。南人势力崛起过程中,凭借炀帝之恩幸,开拓仕途,竞逐利益,对以关陇勋贵为代表的旧统治群体造成冲击,引发了激烈的冲突与对抗,最终导致“江都之难”过程中南北势力相残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炀帝 南人 佞幸化 关陇势力 南北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帝王子学——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8
作者 何宗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92,共18页
帝王子学是清代帝王之学在经、史、子、集四维中的一维,其总体特点和基本性质是以帝王子书标举帝王子学的楷式,借帝王造神确立帝王子学的权威,用帝王之学铸造帝王子学的灵魂,由此形成书、人、学亦即经、圣、道三位一体的帝王学体系。包... 帝王子学是清代帝王之学在经、史、子、集四维中的一维,其总体特点和基本性质是以帝王子书标举帝王子学的楷式,借帝王造神确立帝王子学的权威,用帝王之学铸造帝王子学的灵魂,由此形成书、人、学亦即经、圣、道三位一体的帝王学体系。包括帝王子学在内的帝王之学的建构,是清王朝实现思想统一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一种最严密、最深刻的思想统治。作为中国古代最高政治理念的治、教合一,它的实现是千古以来的政治难题。在专制统治登峰造极的清代,帝王在“治”的方面至高无上自不待言,难以确立的是在“教”的方面同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极力神化帝王的正是“教”的一面,而且清代帝王本身于“教”致力亦最勤,在中国历史上较高程度地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治、教合一,由此堪称超迈历代帝王。究其因,则帝王之学的建构可以说是清王朝实现治、教合一的重大成果,而帝王子学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帝王子学 帝王之学 帝王学体系 治、教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宫西洋药物西白噶瓜那——吐根的环球之旅
9
作者 颜宜葳 《自然科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康熙朝时清宫中出现过一种名为“西白噶瓜那”的西洋药物,实即美洲天然药物吐根。吐根17世纪中期由荷兰人在出版物中介绍到欧洲,1672年开始贩运到法国,其制剂作为治疗痢疾的秘方药风行一时,在法国获得专卖权,被法国和英国的药典收录,又... 康熙朝时清宫中出现过一种名为“西白噶瓜那”的西洋药物,实即美洲天然药物吐根。吐根17世纪中期由荷兰人在出版物中介绍到欧洲,1672年开始贩运到法国,其制剂作为治疗痢疾的秘方药风行一时,在法国获得专卖权,被法国和英国的药典收录,又引起法国天主教传教团体的重视,成为前往远东的传教士随身携带的应急药品。积极参与法国海外扩张活动的法国耶稣会和巴黎外方传教会的会士们将吐根从巴黎辗转带到北京,1699—1704年的某一时间,它由耶稣会士张诚进献给康熙皇帝。其后居住在中国澳门的葡萄牙商人和耶稣会士也曾将它作为礼品贡入宫廷。吐根在清宫至少有两次用作治疗严重痢疾血便的候选药物,颇受珍视,但实际使用率不高。吐根传入中国不是为了应对疾病流行的压力,它30余年间环行多半个地球的旅程受到多个历史因素的推动。它之所以未能在清宫广泛应用,与药物本身的物质特性和传入地区的疾病谱构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根 西洋药物 康熙 法国传教士 药物传播 医学交流 17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饰终之典:唐代僧人敕葬考
10
作者 赵青山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50,共13页
敕葬,是皇帝下旨为王公大臣、功勋贵戚举办的丧葬。为光耀高僧德行以及标榜皇帝追远之恩,唐廷将世俗官员贵戚才有资格享有的高级哀荣,赐予方外之宾,这是皇帝认同和护持佛法的重要表现。而在盛大的丧葬仪式中,亡僧德业也变得具体化和可... 敕葬,是皇帝下旨为王公大臣、功勋贵戚举办的丧葬。为光耀高僧德行以及标榜皇帝追远之恩,唐廷将世俗官员贵戚才有资格享有的高级哀荣,赐予方外之宾,这是皇帝认同和护持佛法的重要表现。而在盛大的丧葬仪式中,亡僧德业也变得具体化和可视化。通过对22位唐代僧人敕葬事例归纳分析可知,他们均是道德高妙的僧人,在僧俗两界拥有重要影响力,与皇室有着密切的关系。获得敕葬的僧人,大多生前与皇帝形成了密切的私人关系,甚至建立了师徒名分。将敕葬恩赐于亡僧,更多地体现了皇帝对亡僧的恩宠。官员贵戚敕葬应有的流程和内容,在僧人敕葬中均有体现,反映了僧人敕葬遵循典章制度的一面;但在具体细节上往往又会有所突破,体现了制度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变异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僧人 敕葬 《丧葬令》 吊慰 赗赙 不空 丧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学制图的圆明园福海多维要素图谱构建与园林空间表征
11
作者 曹宇超 张楠 孔宇航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目的】针对以圆明园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中多维要素挖掘与表征难题,引入文学制图相关方法与技术,挖掘御制诗文中多维要素的耦合关系,提出适宜的知识表征方法,拓展从诗文展开的“非物质”园林的研究路径。【方法】借助文本挖掘、社会网络... 【目的】针对以圆明园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中多维要素挖掘与表征难题,引入文学制图相关方法与技术,挖掘御制诗文中多维要素的耦合关系,提出适宜的知识表征方法,拓展从诗文展开的“非物质”园林的研究路径。【方法】借助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圆明园四十景》图、样式雷图等历史资料,对乾隆年间圆明园福海区域的御制诗文进行文学制图与语义网络分析;提取君王责任、文人心性、闲人姿态3种典型身份意识下的“行为-知觉”特征,构建相应的园林空间表征。【结果】绘制“建筑-环境-行为-知觉”的多维要素图谱,建立福海区域客观物质要素与主体行为感知的联动机制,提取典型身份意识下的12组园林空间模式。【结论】确立由“行为-知觉”到“环境-建筑”的身份建构路径以及多维要素网络关系表征模式,从而揭示乾隆帝基于多重身份建构下的园林空间营建规律,为古典园林的认知与多源信息量化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园林 知识图谱 文本挖掘 圆明园福海 乾隆皇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气味配伍理论探析
12
作者 张钰欣 张小虎 +2 位作者 姜婧 张保春 翟双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1-888,共8页
气味配伍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该理论架构于运气学说之上,以气为核心,从人体内外环境的气化失衡对疾病进行认识;将四气、五味理论结合,从寒热、盛衰两个方面共同对自然、人体的气化进行调节;强调“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根据运气盛衰... 气味配伍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该理论架构于运气学说之上,以气为核心,从人体内外环境的气化失衡对疾病进行认识;将四气、五味理论结合,从寒热、盛衰两个方面共同对自然、人体的气化进行调节;强调“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根据运气盛衰与气候寒温,针对脏气虚实与病性寒热,运用药食气味抵御气候失常对人体的侵害,并调整五脏气化,使人体恢复至气机调和、阴阳平衡的状态。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源,寒热为其表象,以四气平之;盛衰为其根源,以五味补泻。四气与五味的结合实质上是对人体阴阳失衡的多方面调整,而多种气味间的相互配伍,则能扩大药物的作用范围,制约药物的气味偏颇,做到祛邪与扶正并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气味配伍 药性理论 理论探讨 运气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与凝聚:传统节日仪式表征与认同功能——以云南萂村“接天子”仪式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继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2,共9页
考察云南大理萂村“接天子”仪式,运用阐释人类学理论分析仪式实践主体建构“天子节”的功能及动因,透视传统节日仪式的象征符号系统及其内蕴,探讨传统节日仪式再生产在当代乡村社会秩序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的整合和凝聚作... 考察云南大理萂村“接天子”仪式,运用阐释人类学理论分析仪式实践主体建构“天子节”的功能及动因,透视传统节日仪式的象征符号系统及其内蕴,探讨传统节日仪式再生产在当代乡村社会秩序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的整合和凝聚作用。“接天子”仪式既是萂村村民自在的节日仪式展演,也是一些乡村精英自觉的文化记忆建构。“接天子”仪式追溯了村落历史,在地化地呈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演进史,不仅促进了村民之间及村落内外的合作意识,也增强了村落群体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接天子”仪式既召唤了村民庄严与狂欢的情绪,培育了村民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增强了村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 “接天子”仪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乡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道术之不明:宋徽宗崇道与医学发展
14
作者 孙明 廖莲婷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7-80,F0003,共5页
宋徽宗崇尚道教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有影响,医学发展也深受其浸染。徽宗的医学观念有浓厚道教色彩,他认为医学属于道术,而《黄帝内经》是大道的载体。他在发展国家医疗事业时将兴医与崇道相结合,推行了许多有道教色彩的兴医举措。这... 宋徽宗崇尚道教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有影响,医学发展也深受其浸染。徽宗的医学观念有浓厚道教色彩,他认为医学属于道术,而《黄帝内经》是大道的载体。他在发展国家医疗事业时将兴医与崇道相结合,推行了许多有道教色彩的兴医举措。这些举措对医学发展产生复杂影响,一方面把医学从“方技”层面拔高到“道”的层面,提高了医学的社会地位,壮大了明道穷理的“上医”群体,刺激了医学理论探讨和运气学说发展,使医学出现尚道、重理、倡运气的风貌;另一方面导致神仙服饵、符箓禁祝等神秘疗法再度兴起,给人的生命健康和医学发展带来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徽宗 崇道 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帝子神霄鼓玉琴,左元仙伯独知音”——《听琴图》与政和三年徵、角二招之制作
15
作者 韩鹏程 李清泉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9,141,142,共10页
出自北宋徽宗朝的《听琴图》是中国绘画史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图中描绘了一人抚琴与二人听琴的场景。其中抚琴的玄裳道士形象被认为是徽宗,而听琴二人的身份并未有恰当解释。本文认为,《听琴图》上的题诗揭示了蔡京作为图像观看者的身... 出自北宋徽宗朝的《听琴图》是中国绘画史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图中描绘了一人抚琴与二人听琴的场景。其中抚琴的玄裳道士形象被认为是徽宗,而听琴二人的身份并未有恰当解释。本文认为,《听琴图》上的题诗揭示了蔡京作为图像观看者的身份,而诗文对徵音的强调以及曲声完备主旨的表达,暗示《听琴图》中的听琴者可能以服色象征徵、角二音,并指向图像与政和三年徵、角二招制作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琴图》 徽宗 蔡京 徵、角二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金劫寨之战与靖康元年时局——兼论李纲与此战的关系
16
作者 陈峰 孙鑫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共12页
在靖康元年金军第一次围城期间,发生了宋军主动出击的劫寨之战,试图一举擒获金军主帅,但却以失败告终。这场宋金战争中的一段插曲,固然缘于宋廷的一时仓促决断,然而却与朝堂上和战之争的背景存在关联。在此前金军包围开封并提出割地赔... 在靖康元年金军第一次围城期间,发生了宋军主动出击的劫寨之战,试图一举擒获金军主帅,但却以失败告终。这场宋金战争中的一段插曲,固然缘于宋廷的一时仓促决断,然而却与朝堂上和战之争的背景存在关联。在此前金军包围开封并提出割地赔款的要求下,宋廷出现了议和与抗战两种不同的主张,宋钦宗摇摆于两派之间。当形势稍有好转,宋钦宗因恢复了信心,便冒险派将领姚平仲夜袭金军大营。姚平仲率兵偷袭受挫后,城内宋军出动接应,战场规模随之扩大。此役的最终失败,致使主和派乘机占据了上风,宋廷被迫继续与金议和。金军暂时北撤后,时局又随着和战之争出现波动,直至北宋覆灭。而李纲是否与劫寨之战有关的问题,亦引发了长期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劫寨之战 和战 宋钦宗 李纲 姚平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黄帝内经》探讨记忆障碍与情志的关系及治疗
17
作者 李墨竹 鞠宝兆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4-158,共5页
“喜忘”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一种记忆受损的症状,此症状的形成机制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随着后世医家的不断理解,出现了“健忘”,并初步认识到情志与此症状存在关联。现代医学中脑部疾病常伴随“健忘”,情志作为人体精神... “喜忘”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一种记忆受损的症状,此症状的形成机制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随着后世医家的不断理解,出现了“健忘”,并初步认识到情志与此症状存在关联。现代医学中脑部疾病常伴随“健忘”,情志作为人体精神活动的来源和产物,可影响人脑的记忆功能,甚至进一步导致为痴呆。同时,情志作为五脏与精神活动的中介,互相影响,故从调理脏腑角度以促进记忆功能恢复,可作为治疗手段和方法。故从中医对记忆的理解展开,论述情志与记忆的关系,并聚焦单一情志以及交织情志,探讨与记忆障碍的关系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忘 情志学说 记忆障碍 黄帝内经 七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交”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乐籍制度起源研究
18
作者 张梦雨 彭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中国古代的乐籍制度孕育于中原传统礼乐文明的土壤之中,萌芽于中华各民族制度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之间。早期宫廷倡优的身份和特征是乐籍制度诞生的历史渊源。自先秦时起就服务于宫廷礼乐制度中的倡优群体是乐户的前身,其身份的低贱... 中国古代的乐籍制度孕育于中原传统礼乐文明的土壤之中,萌芽于中华各民族制度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之间。早期宫廷倡优的身份和特征是乐籍制度诞生的历史渊源。自先秦时起就服务于宫廷礼乐制度中的倡优群体是乐户的前身,其身份的低贱性、户籍的特殊性、职业的世袭性等特征,是后世乐籍制度的重要元素。十六国北朝频繁的族群互动是乐籍制度萌芽的社会条件。这一时期各族群间的大混战、大迁徙、大融合产生了杂营户制,倡优乐人在剧烈的族群冲突与迁徙之中沦入杂营户,成为了最初的乐户。同时各族政权间的战争带来的大量俘虏(驱掠人口)和社会矛盾中滋生的罪犯亲属,则不断为乐户等杂营户提供来源。北魏“中华化”改革的典制化是乐籍制度成型的法律基础。乐籍制度沿袭后世的职业世袭、同色为婚、入仕受限等基本特征,是在北魏重建门阀士族制和良贱身份制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北魏政权的“中华化”改革走向制度化、法典化的过程。以“三交”史的视角观照中国古代乐籍制度的起源,有助于反思历史上不同民族政权的统治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倡优 乐户 乐籍制度 “三交”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内经》“通天”论与中医天人整体哲学解构
19
作者 刘立安 孙永章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5-28,共4页
以《黄帝内经》“通天”相关论述为指引,结合多学科互鉴,考察了中医药乃至中华文明中的天人整体哲学,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层次与路径,并综合多学科知识,呈现了三者相应的内涵解读视角。继而参合所考析之天人... 以《黄帝内经》“通天”相关论述为指引,结合多学科互鉴,考察了中医药乃至中华文明中的天人整体哲学,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天人同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层次与路径,并综合多学科知识,呈现了三者相应的内涵解读视角。继而参合所考析之天人整体哲学层次,进行了《黄帝内经》“通天”理论及与之相应的实践要素解构,提要式解诂了“形体之柔”“精神之抟”“形神若一”,并简要探讨了中医运动观、养心观、清静观等养生与技艺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天 整体观念 中医哲学与经典理论 抟精神 《黄帝内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阳密乃固探讨恶性肿瘤的病机和辨治
20
作者 房立广 高丹丹 +2 位作者 王彤 张亚楠 王世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581,共6页
阳密是《黄帝内经》对于人体阳气正常功能状态的重要总结,基于阳密乃固理论提出阳气保持周密、通密和静密的状态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状态至关重要。阳失其密是恶性肿瘤发病和进展的核心病机,表现为阳虚、阳郁和阳躁。阳虚不能密则阳失温卫... 阳密是《黄帝内经》对于人体阳气正常功能状态的重要总结,基于阳密乃固理论提出阳气保持周密、通密和静密的状态对于维持人体健康状态至关重要。阳失其密是恶性肿瘤发病和进展的核心病机,表现为阳虚、阳郁和阳躁。阳虚不能密则阳失温卫而邪气稽留;阳郁不能密则阳失温通而痰瘀结聚;阳躁不能密则阳失清静而灼阴耗精。针对阳失其密的核心病机,在临床当中辨证使用温阳益气以治其未发、通阳化浊以散其窠臼、清解躁阳以抗癌解毒的治疗方法。将恢复阳密的状态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目标,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阳密乃固 阳失其密 恶性肿瘤 温阳益气 通阳化浊 清解躁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