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ilure mechanism of bolting support and high-strength bolt-grouting technology for deep and soft surrounding rock with high stress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术才 王洪涛 +5 位作者 王琦 江贝 王富奇 郭念波 刘文江 任尧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40-448,共9页
In deep underground mining, the surrounding rocks are very soft with high stress. Their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are serious, and frequent failures occur on the bolt support.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bolt support i... In deep underground mining, the surrounding rocks are very soft with high stress. Their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are serious, and frequent failures occur on the bolt support.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bolt support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 calculation theory is established on the bond strength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anchoring agent and surrounding rocks. An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influence law of different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surrounding rocks on the interfacial bond strength. Based on the research, a new high-strength bolt-grouting technology is developed and applied on site. Besides, some helpful engineering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re propos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eriou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and the lower bond strength are the major factors causing frequent failures of bolt support. So, the bolt could not give full play to its supporting potential. It is also shown that as the integrity, strength, interface dilatancy and stress of surrounding rocks are improved, the bond strength will increase. So, the anchoring force on surrounding rocks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by employing an anchoring agent with high sand content, mechanical anchoring means, or grouting reinforcement. The new technology has advantages in a high strength, imposing pre-tightening force,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bolt supporting potential. Hence, it can improve the control effect on surrounding rocks. All these could be helpful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of bolt support in deep underground m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stress soft rock bolting support interface dilation failure mechanism high strength bolt-grouting techn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改革方向与制度安排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文 叶蕾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8,共12页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不仅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更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的主阵地。国有企业是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在推进新质生产...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不仅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更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的主阵地。国有企业是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的“链长”,在推进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功能使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三个集中”战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因此,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健全科技人才创新激励和容错机制;以数据要素加快赋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差异化发展路径强化国有企业整体创新耦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新质生产力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原始创新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致密碎粉岩富水地层的高强丙烯酸盐注浆材料研发及渗透加固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磊 宓祥云 +4 位作者 李召峰 屠文锋 谢云鹏 胡浩 王康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534,共10页
针对富水致密软弱围岩致灾性强、常规注浆材料适用性弱的问题,开展了新型高强丙烯酸盐注浆材料研发,分析了其聚合反应机理及工作性能影响规律,研究了该新型材料对致密碎粉岩的渗透加固特性。基于有机-无机互穿网络方法,研发了高强丙烯... 针对富水致密软弱围岩致灾性强、常规注浆材料适用性弱的问题,开展了新型高强丙烯酸盐注浆材料研发,分析了其聚合反应机理及工作性能影响规律,研究了该新型材料对致密碎粉岩的渗透加固特性。基于有机-无机互穿网络方法,研发了高强丙烯酸盐注浆材料,由主剂、无机改性剂、引发剂、促进剂、交联剂等原料组成,具有高强、高渗的显著特点;高强丙烯酸盐材料两组分混合后聚合反应充分,无机网络结构均匀穿插于丙烯酸盐有机凝胶网络中;基于正交试验获得了不同组成的新型材料胶凝时间、凝胶体抗压强度及吸水膨胀率特征指标及组分影响规律,浆液胶凝时间范围为45~201 s,凝胶体单轴抗压强度范围为1.2~2.1 MPa、吸水膨胀率范围为16%~51%,并进一步阐明了新型材料主要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基于室内试验及微观分析,研究了浆液在致密碎粉岩中的渗透加固特性,结果表明高强丙烯酸盐浆液与纯丙烯酸盐浆液的渗透扩散能力接近,远大于水泥浆液,且高强丙烯酸盐材料对碎粉岩颗粒起到明显的包裹强化作用,加固体强度达2.31 MPa,是纯丙烯酸盐材料加固强度的5.4~11.0倍,可为隧洞灾害注浆治理与安全掘进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软弱围岩 碎粉岩 注浆材料 高强丙烯酸盐 有机-无机网络穿插技术 渗透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能源转型决策分析综述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翠峰 林镇宏 +2 位作者 黄炽坤 赵津瑶 欧士琪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8,共17页
实现交通强国目标要求高度发展基础设施、构建高效运营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双碳目标这一背景下,交通部门需通过能源转型实现深度减碳,这既符合交通强国构建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也需要避免因能源转型决策错误或... 实现交通强国目标要求高度发展基础设施、构建高效运营体系、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双碳目标这一背景下,交通部门需通过能源转型实现深度减碳,这既符合交通强国构建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也需要避免因能源转型决策错误或过于急切而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体系的资源配置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交通强国战略的顺利推进。交通能源转型涉及多个关键决策变量,如汽车动力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用户行为和政策制定等,其复杂性和重要性不容忽视。该文旨在从交通强国和双碳目标相融合的角度,结合综述和案例研究,深入探讨交通能源转型决策分析的意义、方法、工具和经验,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引发对相关决策分析的重视和研究。首先,对交通能源转型决策分析的内涵和动机进行了阐述。然后,从汽车动力技术、基础设施、用户行为和政策制定4个角度出发,运用优化模型思维方法,并引用已有文献中的分析案例进行详细示范,涵盖诸如电动车辆行驶里程优化、充电网络规划、用户选择行为决策、政策减排效益及公平性等内容。此外,借助已发表的案例或政策实施情况,着重指出了交通能源转型决策分析中不当假设可能对行业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最后,总结了交通能源转型决策分析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若干研究课题建议,以促进该领域的深入研究。该文研究内容可为交通能源转型决策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有利于推动我国交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强国 碳中和 交通能源转型 汽车动力技术 决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胶接技术的飞机复合材料连接强度特性研究
5
作者 赵维涛 张杰斯 +2 位作者 李淑萍 贾彩霞 孙嘉明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8-25,共8页
以共胶接、中间不加垫片的二次胶接和中间加垫片的二次胶接为研究对象,为了研究3种不同胶接技术连接而成的试验件强度特性的差异及其原因,通过对试验件的拉伸剪切性能试验及计算拉伸剪切应力值、异常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与差异原因分析,... 以共胶接、中间不加垫片的二次胶接和中间加垫片的二次胶接为研究对象,为了研究3种不同胶接技术连接而成的试验件强度特性的差异及其原因,通过对试验件的拉伸剪切性能试验及计算拉伸剪切应力值、异常数据处理、统计分析与差异原因分析,得到各个试验件载荷与位移的变化关系曲线及极限载荷、拉伸剪切应力值、统计结果和差异原因。得出结论:共胶接的极限载荷与拉伸剪切应力值均大于未加垫片的二次胶接,未加垫片的二次胶接的极限载荷与拉伸剪切应力值均大于加垫片的二次胶接,即共胶接具有最优的连接强度;气泡等一些微观机理的存在及胶缝和中间垫片的差异是导致3种胶接技术连接强度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共胶接 二次胶接 胶接技术 连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困境审视及实践方略 被引量:1
6
作者 甘荔桔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1,72,共8页
围绕我国人才培养“五育并举”和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新任务、新目标,立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剖析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并提出实践方略。研究认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围绕我国人才培养“五育并举”和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新任务、新目标,立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剖析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并提出实践方略。研究认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涵盖了环境革新目标驱动、权威保障规制引导、主体适应行为博弈3个方面,但目前仍存在多系统合作协调机制亟待完善、软硬件短板明显且发展后劲不足、基础教学环节任务落实保障缺乏有效支撑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实践方略:宏观环境政策引导,借助人才聚力推进系统联动;中观科技创新赋能,打造资源优化和均衡共享引擎;微观提升主体协同内驱力,促进新时代新任务贯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学校体育 高质量发展 人才聚力 科技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演进基础、体系构成与实践启示
7
作者 刘冬梅 杨洋 李哲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1,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指引中国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运用跨学科、跨领域综合视角分析发现:在演化基础上,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拥有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西方经济学、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指引中国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运用跨学科、跨领域综合视角分析发现:在演化基础上,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拥有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西方经济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多种理论与思想来源,受到全球科技演进态势、国际科技经济竞合局势、中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国情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在体系结构上,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已经形成由新发展理念为统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本质特征、“八个坚持”为主体框架、新型举国体制等为“重点内容”的四层逻辑体系架构,并一直在持续发展。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该体系架构必须坚持动态演进与联系开放的思维。贯彻习近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重要精神,要坚持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优先级战略定位不动摇,协同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能力建设推进科技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科技自立自强 新质生产力 科技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举国体制下国家实验室建设路径研究
8
作者 吴鹏 吴刚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9,共10页
新型举国体制下国家实验室实质性建设刚刚起步,统筹机制、治理体系、评估机制、创新生态还不完善。文章通过回顾我国国家实验室发展历程与建设成效,结合欧美国家实验室成功建设经验,从政府、主体、评估、环境等四个维度提出建设建议:强... 新型举国体制下国家实验室实质性建设刚刚起步,统筹机制、治理体系、评估机制、创新生态还不完善。文章通过回顾我国国家实验室发展历程与建设成效,结合欧美国家实验室成功建设经验,从政府、主体、评估、环境等四个维度提出建设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分类建设和多元投入,建立权威高效的决策指挥和协调执行系统;优化治理模式,通过立法明确举办者、管理者的权利义务,赋予实验室充分自主权;完善评估机制,建立基于战略管理和大数据的评估监测系统;深化辐射带动,打造跨界科技创新联合体和高效科技创新生态,构筑国家实验室发展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国家实验室 战略科技力量 基础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机制
9
作者 周琦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144,共7页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够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选取2012—2023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战略科技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够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选取2012—2023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能显著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该结论通过了包括平行趋势检验、单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等多重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更显著;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传导机制。这为持续深入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与新突破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科技自立自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技术的仿真钙质砂三轴试验研究
10
作者 沈扬 沈嘉毅 +1 位作者 梁晖 樊科伟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53-2362,2433,共11页
颗粒级配和形态是影响砂土力学行为的重要属性,由于天然钙质砂颗粒级配与形态特征相互交织,目前试验研究还无法提供单一因素的影响规律。基于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扫描技术、球谐函数分析和3D打印技术,... 颗粒级配和形态是影响砂土力学行为的重要属性,由于天然钙质砂颗粒级配与形态特征相互交织,目前试验研究还无法提供单一因素的影响规律。基于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扫描技术、球谐函数分析和3D打印技术,实现可控形态和尺寸钙质砂颗粒的批量生产制造,通过引入分形维数以表征试样的级配特征,开展不同分形维数仿真钙质砂试样的固结排水三轴试验,探究了颗粒级配这一单一变量对钙质砂剪切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仿真钙质砂试样的力学行为十分符合天然砂应变软化和先剪缩后剪胀的典型特性。分形维数只有在变化很大时,才会对临界状态应力比产生略微明显的影响,考虑到颗粒破碎导致的分形维数变化并不明显,可以采用静态唯一线的方法来描述具有不同分形维数钙质砂的临界状态。相变状态时,轴向应变与分形维数以及有效围压均呈正相关,应力比随分形维数的增大呈指数型上升。仿真钙质砂具有表观黏聚力,峰值表观黏聚力随分形维数的增大呈线性下降,残余表观黏聚力基本不受分形维数变化的影响,而峰值和残余内摩擦角均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呈指数形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砂 3D打印 颗粒级配 分形维数 变形 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胶裤腰去松紧带化研究
11
作者 王建萍 张仁俊 +1 位作者 王孝东 农紫嵛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5,共4页
松紧带是现代针织运动服装常用辅料,也是针织运动裤裤腰常用内衬条。为减少企业备货周期和生产成本,以使用针织面料替代松紧带为方向进行研究。文章从20种针织面料中筛选出一款合适的针织面料作为松紧带的替代品,与两种常见的松紧带一起... 松紧带是现代针织运动服装常用辅料,也是针织运动裤裤腰常用内衬条。为减少企业备货周期和生产成本,以使用针织面料替代松紧带为方向进行研究。文章从20种针织面料中筛选出一款合适的针织面料作为松紧带的替代品,与两种常见的松紧带一起,用4种不同风格的面料,使用热压贴合工艺共制成12个压胶裤腰样品,并对其剥离强力、耐水洗性能进行测试评价。结果表明:使用选定的针织面料替代松紧带制成压胶裤腰,样品的剥离强力最好,耐水洗检测质量合格,能够替代松紧带投入生产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裤裤腰 无痕压胶 松紧带 热压贴合工艺 剥离强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科教融汇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2
作者 史秋衡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53,共10页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格局建构的核心要旨,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新形势、实现国家可持续推进高校分类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科教融汇通过深化创新要素聚合功能、优化人才迭代培养制度以及构建技术转化加速机制实...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格局建构的核心要旨,是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新形势、实现国家可持续推进高校分类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科教融汇通过深化创新要素聚合功能、优化人才迭代培养制度以及构建技术转化加速机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我国推进科教融汇仍存在深化高校分类改革的制度性障碍、分类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可持续自主知识体系重构的生态性短板等瓶颈,制约了其创新效能的充分释放。因此,推进以质量为导向的科教融汇,需以制度创新为基,构建动态化质量评价体系;以资源配置为抓手,优化“教育-科技-产业”协同网络;以平台建设为提升,打造形成综合化的新型科教融汇综合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汇 自主知识体系 科技自立自强 高质量融合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压压实工艺对工程渣土固化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13
作者 王欣正 孔纲强 +2 位作者 陈永辉 唐叶新 姚冬雷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5-383,共9页
工程渣土和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是解决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以改性硅藻土、磷石膏和电石渣为环保低碳固废基固化剂,对苏州市基坑开挖工程渣土进行固化资源化试验;以改性硅藻土∶电石渣∶磷石膏=0.39∶0.23∶0.38的配比为固化剂(... 工程渣土和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是解决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以改性硅藻土、磷石膏和电石渣为环保低碳固废基固化剂,对苏州市基坑开挖工程渣土进行固化资源化试验;以改性硅藻土∶电石渣∶磷石膏=0.39∶0.23∶0.38的配比为固化剂(掺量8%),探讨压实工艺中初始含水率和压实压力等因素对固化土压实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以压实压力与压实时间作为控制压实度进一步影响强度的变量,细化压实工艺对固化土强度提升的最优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当工程渣土初始含水率为液限,其最佳压实工艺参数压实压力约为0.92 MPa、压实时间约为20 min,固化土28 d强度可达2.39 MPa;当初始含水率<20%时,固化剂在土颗粒间水化不充足,提高压实压力促进固化剂在土颗粒间反应,对强度提升影响相对较大;当初始含水率超过液限时,土颗粒与固化剂间形成了水膜,隔离了接触,影响了胶结能力导致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渣土 压实工艺 固化剂 无侧限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关键问题与政策路径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鸣 周子铭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2,共16页
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关键,更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本文在阐释农业科技支撑系统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支撑的现状及困境,并从基础性支撑、运行性支撑、... 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关键,更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本文在阐释农业科技支撑系统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内涵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支撑的现状及困境,并从基础性支撑、运行性支撑、发展性支撑和保障性支撑四个方面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需要重视准确研判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科学筹划农业科技创新布局、加快补齐重点科研领域短板、持续优化农业科技管理机制等四大关键问题。下一步,需要通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素供给、优化农业科技支撑要素配置和深化农业科技支撑要素赋能三条路径,把党中央关于农业科技工作的决策部署细化实化为具体的政策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 科技支撑 农业强国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椭抛带理论的高强度开采覆岩卸压瓦斯富集区特征
15
作者 双海清 张佳涛 +5 位作者 李树刚 林海飞 周斌 徐培耘 赵鹏翔 张培震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2-268,共17页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向深部和高强度方向发展,开采过程中引发的瓦斯问题和安全隐患愈发突出。为掌握高强度开采扰动下覆岩裂隙演化规律及明确卸压瓦斯富集区特征,基于黄陵矿区高强度开采工作面,开展了高强度开采覆岩微震监测试验,并结合构... 随着煤炭资源开采向深部和高强度方向发展,开采过程中引发的瓦斯问题和安全隐患愈发突出。为掌握高强度开采扰动下覆岩裂隙演化规律及明确卸压瓦斯富集区特征,基于黄陵矿区高强度开采工作面,开展了高强度开采覆岩微震监测试验,并结合构建的椭抛带数学模型探究了高推速、大采高条件下覆岩裂隙发育特征,明确了瓦斯富集区范围,并针对性地进行了抽采验证。结果表明:高强度开采工作面回采形成的覆岩破坏具有“三大两高一长”的特征,即初次来压步距大、周期来压步距大、超前支承压力大、垮落带和裂隙带发育高度高、悬臂梁长度更长;基于椭抛带理论建立了以采高和推速为关键参数的数学模型,大采高、高推速导致裂隙发育及椭抛带形态改变,所形成的椭抛带具有“宽腰窄顶”的发育形态;微震事件前期主要聚集在低层位,由于能量积蓄,工作面见方时大能量微震事件明显增多且发生层位显著上升,集中于椭抛带压实区域及椭抛带上;结合微震监测和钻孔窥视,依据椭抛带数学模型设计高位定向钻孔进行瓦斯抽采,2个钻场的抽采瓦斯体积分数峰值高达72.8%、88%,钻场之间能够有效接续抽采且抽采效果较好,对微震监测的准确性予以了验证。工作面推进期间上隅角和回风巷瓦斯体积分数最大值分别为0.61%、0.34%,均保持在安全范围内,进而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生产,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为高强度开采工作面瓦斯抽采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开采 微震监测技术 覆岩裂隙 椭抛带 高位定向钻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流阀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连接件的机械性能分析及在线无损评估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新龙 邹延生 +2 位作者 成立 陶博 廖瑞金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33-2042,共10页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连接件作为阳极饱和电抗器的支撑件是高压换流站内的重要部件之一,其机械性能对于换流站的安全至关重要。该文对近10年的GFRP连接件故障情况进行调研,共发现53起表面裂纹故障,并对随机抽取的3支裂纹GFRP连接件的...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连接件作为阳极饱和电抗器的支撑件是高压换流站内的重要部件之一,其机械性能对于换流站的安全至关重要。该文对近10年的GFRP连接件故障情况进行调研,共发现53起表面裂纹故障,并对随机抽取的3支裂纹GFRP连接件的机械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了其开裂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声发射(AE)的机械性能在线无损检测方法。首先,对全新和已出现裂纹的GFRP连接件进行理化分析,明确机械应力导致的物理损伤是机械强度失效的原因;其次,建立考虑实际振动情况的GFRP连接件三维仿真模型,分析开裂位置的应力大小,进一步明确故障原因;最后,提出一种基于声发射的机械性能在线无损检测方法,构建GFRP连接件机械性能评估方程。结果表明,裂纹GFRP连接件机械性能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误差在1.4%~3.2%,表明声发射方法具备实现GFRP连接件机械性能在线无损评估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流阀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连接件 裂纹分析 声发射无损检测技术 剩余机械强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光处理技术的牙科冠桥树脂制备及其打印参数优化研究
17
作者 刘俊龙 马佳音 +2 位作者 赵喆 熊耀阳 郑元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8-865,共8页
目的·构建基于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技术成形的3D打印牙科冠桥树脂浆料,研究不同打印参数对其机械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打印参数,优化DLP打印冠桥树脂的成分比例。方法·基于混合物黏度特性,探究二甲基丙... 目的·构建基于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技术成形的3D打印牙科冠桥树脂浆料,研究不同打印参数对其机械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打印参数,优化DLP打印冠桥树脂的成分比例。方法·基于混合物黏度特性,探究二甲基丙烯酸氨基甲酸酯(urethane dimethacrylate,UDMA)与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二酯[poly(propylene glycol)dimethacrylate,PPGDMA]的最佳配比;对纳米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SiO_(2))进行硅烷化处理后,与UDMA、PPGDMA以及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甲苯基氧化膦[2,4,6-trimethylbenzoyl bis(p-tolyl)phosphine oxide,TMO]混合,制备不同固含量的DLP打印冠桥树脂浆料,测试其流变性能;利用Beer-Lambert方程计算打印浆料的光穿透深度(Dp)及临界曝光能量(E_(c));基于浆料的光穿透深度和临界曝光能量,分别设置不同曝光强度、曝光时间、后固化时间和层厚,开展一系列打印实验。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打印参数下成品的抗弯强度,筛选出最优打印参数组合。结果·通过测试UDMA和PPGDMA不同比例的黏度值,确定UDMA与PPGDMA的最佳配比为6∶4;对不同固含量的打印浆料进行流变行为测试,结果显示,固含量为22%的DLP打印冠桥树脂展现出最佳打印性能;经Beer-Lambert方程拟合分析,计算出打印浆料的Dp=119.79μm,E_(c)=25.54 mJ/cm^(2)。测试不同曝光强度下的抗弯性能,发现当曝光强度为20 mW/cm^(2)时,弯曲强度值达到最大值(132.39±8.92)MPa,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曝光时间的抗弯结果显示,单层曝光时间3.0 s时弯曲强度即可达到(131.73±9.43)MPa,继续增加曝光时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后固化时间的抗弯结果显示,当后固化时间达到30 min后,随着后固化时间增加,弯曲强度值无显著变化;关于不同层厚对抗弯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显示,当层厚为50μm时,结果表现最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过黏度和流变性能测试,成功制备出适用于DLP打印的冠桥树脂浆料。通过对不同打印参数下抗弯强度的统计学分析,最终确定最佳打印参数组合:曝光强度为20 mW/cm^(2),曝光时间为3.0 s,后固化时间为30 min,层厚设定为5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光处理技术 牙科冠桥树脂 打印参数 黏度 光穿透深度 抗弯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轴压缩下含舱内爆炸凹陷损伤薄板的剩余极限承载能力试验分析
18
作者 敖雷 史治中 +3 位作者 张磊 丁子奇 裴志勇 吴卫国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5,共11页
[目的]为评估舰船毁伤生命力并支撑战场快速决策,进行复杂海况下损伤结构剩余承载能力分析。[方法]针对舱内爆炸损伤后的船体薄板,通过模型试验,分析双轴压缩下含凹陷损伤薄板的剩余承载能力。通过不同载荷比例加载,分析凹陷损伤薄板在... [目的]为评估舰船毁伤生命力并支撑战场快速决策,进行复杂海况下损伤结构剩余承载能力分析。[方法]针对舱内爆炸损伤后的船体薄板,通过模型试验,分析双轴压缩下含凹陷损伤薄板的剩余承载能力。通过不同载荷比例加载,分析凹陷损伤薄板在组合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DIC),建立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详细记录薄板的面外变形过程,揭示双轴压缩下含凹陷损伤薄板的破坏失效模式。[结果]结果显示,在任意加载比例下,凹陷损伤的存在都会显著降低薄板的剩余承载能力,最大可达19.96%,所有板均是因加载边夹角处的塑性大变形而破坏失效;随着双向轴压一端载荷的增加,另一端的极限承载能力会显著下降。[结论]所做研究对复杂应力下舰船毁伤生命力评估和安全返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 舱内爆炸 凹陷损伤 双向轴压 全场应变测量技术 剩余极限强度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强国视域下人工智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19
作者 彭术连 肖国芳 王硕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60,共10页
人工智能正深度重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其赋能本质体现为三重战略转向:驱动教育范式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重构教育场景与育人方式,实现教育体系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耦合。在人工智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向驱动进程中,必须... 人工智能正深度重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其赋能本质体现为三重战略转向:驱动教育范式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重构教育场景与育人方式,实现教育体系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耦合。在人工智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向驱动进程中,必须高度警觉潜在的创造力驯化、情感计算困境、技术治理缺位、创新生态失衡等风险。扎实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需要筑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根基,擘画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制度矩阵,探索人智共生的人才培养新生态,创构人工智能教育的伦理治理范式,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评价机制,形塑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而为科技强国战略下拔尖人才培养提供自主可控的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强国 人工智能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测试技术发展及展望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振宇 周鑫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测试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研制中不可或缺。为了加深对航空发动机测试技术的了解,参考国际通用的分类原则,以测试技术树为基础,将发动机测试技术分为性能参数、结构/强度参数、气动热力参数测试技术以及综合/测控/机载传感器技术等4种1级测... 测试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研制中不可或缺。为了加深对航空发动机测试技术的了解,参考国际通用的分类原则,以测试技术树为基础,将发动机测试技术分为性能参数、结构/强度参数、气动热力参数测试技术以及综合/测控/机载传感器技术等4种1级测试技术,并对这些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分析中国发动机测试技术能力现状以及未来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了航空发动机测试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从加强数据有效性研究、重视先进传感器的研发、建立测试技术标准体系、促进行业间协调与合作以及增加对国外先进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引进5方面展望了航空发动机测试领域的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后续研究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技术 测试技术树 性能参数 结构/强度参数 气动热力参数 综合/测控/机载传感器技术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