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贮玉米和全株大豆间作种植模式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肖宇 卢相义 +3 位作者 薛文 滕霄 冯珺珩 刘艳昆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7-1266,共10页
为探究青贮玉米(Zea mays)和大豆(Glycine max)间作种植的最佳模式,获得最佳的产量和品质表现。本研究以‘迪卡688’和‘濮豆5110’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与大豆行比2꞉4(M_(2)S_(4))、2꞉6(M_(2)S_(6))、2꞉8(M_(2)S_(8))、2꞉10(M_(2)S_(10... 为探究青贮玉米(Zea mays)和大豆(Glycine max)间作种植的最佳模式,获得最佳的产量和品质表现。本研究以‘迪卡688’和‘濮豆5110’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与大豆行比2꞉4(M_(2)S_(4))、2꞉6(M_(2)S_(6))、2꞉8(M_(2)S_(8))、2꞉10(M_(2)S_(10))4个间作种植模式以及玉米(M)与大豆(S)单作对照,分别测定不同处理的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以及竞争力指数和青贮品质等。结果表明:M_(2)S_(4)处理产量表现最好,间作种植模式的产量随着大豆种植行数的增加而降低;间作种植模式中全株大豆的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等营养指标较单作处理显著降低3.03%~12.56%和7.44%~24.88%(P<0.05);间作玉米蛋白含量较单作处理显著升高8.81%~22.46%(P<0.05),呈现随着大豆种植行数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玉米单作耗水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08%~10.04%(P<0.05),间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较大豆单作处理提高14.6%~36.7%(P<0.05),较玉米单作处理提高6.54%~20.88%,各间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M_(2)S_(4)>M_(2)S_(8)>M_(2)S_(10)>M_(2)S_(10);混合青贮后,蛋白含量较玉米单独青贮提高27.5%~52.4%(P<0.05),且蛋白含量随种植行数的增加而增加;脂肪含量提高5.93%~37.19%,相对饲喂价值提高6.7%~16.1%(P<0.05),但M_(2)S_(10)较其他间作处理相对饲喂价值显著下降。研究结果表明M2S4模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随着种植行数的增大,其蛋白产量逐渐增加,但综合分析认为玉米种植2行、间作大豆种植4~8行,其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表现较好,企业可以根据养殖的蛋白质需求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全株大豆 间作 产量 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与大豆间作青贮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雷天翔 毕显杰 +4 位作者 宋敏 张新国 施维新 张万旭 杨李德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24,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株行距栽培模式对玉米与大豆间作混合青贮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新疆灌区的优质混合青贮种植方式。试验在南北疆分区进行,以单作玉米为对照,根据不同株行距设置M1、M2、M3、M4四种玉米大豆间作模式,M1和M2模...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株行距栽培模式对玉米与大豆间作混合青贮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新疆灌区的优质混合青贮种植方式。试验在南北疆分区进行,以单作玉米为对照,根据不同株行距设置M1、M2、M3、M4四种玉米大豆间作模式,M1和M2模式玉米和大豆行比为2∶4,M3和M4模式玉米和大豆行比为4∶4,研究不同模式下混合青贮产量和品质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适当压缩玉米和大豆株距,玉米株高高于对照,产量和品质也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中M4模式(玉米、大豆行比为4∶4,玉米密度9.2万株/hm^(2),大豆密度11.1万株/hm^(2))产量相比对照增加了9.8%,粗蛋白增加了1.42%。说明M4模式是适合新疆灌区的优质饲草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青贮大豆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混合青贮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12-15,共4页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提高大豆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安徽淮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从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选择和种子处理等方面总结出其高效栽培技术。品种选择方面,选择有限结荚习性、耐阴、耐密植、耐...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提高大豆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安徽淮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从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选择和种子处理等方面总结出其高效栽培技术。品种选择方面,选择有限结荚习性、耐阴、耐密植、耐高温、抗倒、抗病且抗旱的大豆品种;选择株型紧凑、高度适中、耐高温、耐密植、耐穗腐、抗病且宜机收的玉米品种。种植模式选择4行玉米+6行大豆的种植模式。种子处理包括拣种、晒种、药剂拌种或包衣等。选用4行玉米播种机、6行大豆播种机进行种肥同播。播后芽前及时封闭除草,针对封闭除草效果欠佳地块,在大豆1~2片复叶、玉米4~5叶期,及时采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定向隔离除草。采用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灌水、追肥和叶面施肥,满足玉米大喇叭口期、大豆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期水肥供应。在玉米6~9片叶、大豆初花期喷施控旺剂,以控制植株旺长。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适时适药防治大豆病毒病、蚜虫,玉米茎腐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选择抗高温热害大豆品种、合理施肥和及时浇水,以预防大豆“症青”。选择耐高温热害玉米品种、适时浇水和人工辅助授粉等,以防止玉米抽雄吐丝期受高温热害影响。结合田间大豆、玉米成熟情况,选择先熟先收或异机同时收获方式。本文为相关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复合种植 水肥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4
作者 刘俊锋 程建宏 +1 位作者 谷静 郭清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8期14-17,共4页
基于陕西汉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实践,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播前准备方面,优选耐密植、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强、株型紧凑或半紧凑的玉米品种,以及耐阴、抗倒伏能力强... 基于陕西汉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实践,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播前准备方面,优选耐密植、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强、株型紧凑或半紧凑的玉米品种,以及耐阴、抗倒伏能力强的大豆品种,并进行药剂包衣、拌种或浸种等种子杀菌处理;播种方面,施足优质腐熟农家肥,搭配施用复合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3∶2或4∶2模式播种,确保播种密度;田间管理方面,采用封闭除草和苗后除草相结合的方式清除杂草,当植株长势过旺、种植密度过大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株徒长;病虫害防治方面,利用机械设备进行深耕、翻土,或在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等,以有效诱杀害虫,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采收方面,适期采收,晒干入库。本文为相关地区优化种植布局,提升大豆玉米生产性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5
作者 施泽礼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8期10-13,共4页
为推广滇西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本文结合研究区的实际种植情况,从播前准备、播种技术要点、田间水肥管理、控旺防倒、田间除草、病虫害防治和收获储藏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播种前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 为推广滇西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本文结合研究区的实际种植情况,从播前准备、播种技术要点、田间水肥管理、控旺防倒、田间除草、病虫害防治和收获储藏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播种前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缓、利于灌溉的肥沃土壤,选择较好天气进行翻耕松土,深耕以20~40cm为宜;优选成熟期相近、生长发育较为同步的品种进行种植。在土壤潮湿度和温度适宜的时令,采取点播、条播等方式进行播种;依据大豆和玉米品种特性采用合理的种植模式,包括2行玉米与2行大豆、2行玉米与3行大豆和2行玉米与4行大豆。田间水肥管理方面,施足底肥,追肥以氮肥为主、磷肥为辅;采取化控方式对玉米和大豆进行控旺防倒;通过化学除草、人工拔草等方式进行田间除草管理。针对大豆和玉米常见根腐病、玉米螟、棉铃虫和红火蚁等病虫害,采取物理防治、生物农药防治和生态调控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采取人工或机械收割,适时收获,并及时晾晒、脱粒,当种子含水量低于13%时,包装储藏。本文为相关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田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6
作者 宁俊周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8期6-9,共4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合理协调大豆、玉米植株对光照和肥水的需求。本文结合皖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成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大豆、玉米品种;缩小株距,保障密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合理协调大豆、玉米植株对光照和肥水的需求。本文结合皖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成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宜的大豆、玉米品种;缩小株距,保障密度,选择大豆玉米4∶2或6∶4种植模式;采取杀菌剂、杀虫剂等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坚持适期、适墒、适深、适式“四适”播种;施足基肥,适期追肥;及时查苗补缺,采取“封闭除草+苗后茎叶喷药”的杂草防除方法,注意做好隔离措施;采取农艺、物理、生物和化学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适时化控防止植株倒伏;大豆及玉米成熟后,采取适宜机械进行收获。研究区2022—2024年推广应用该模式,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生产目标。本文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皖北及相关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边行优势 生产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根构型大豆与甜玉米间作对作物生长与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慧颖 祝晓慧 +6 位作者 谭婧琳 田纪辉 王天琪 张兵兵 陆星 梁翠月 田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515,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磷水平下不同根构型大豆与甜玉米间作对作物磷吸收与生长的影响,探究间作体系内根系形态、构型及根际土壤磷有效性等的关系。[方法]田间试验于2022年8月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基地进行。以2个不同根... [目的]研究不同磷水平下不同根构型大豆与甜玉米间作对作物磷吸收与生长的影响,探究间作体系内根系形态、构型及根际土壤磷有效性等的关系。[方法]田间试验于2022年8月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华南农业大学教学试验基地进行。以2个不同根构型的大豆品种‘本地2号’(深根型)和‘粤春03-3’(浅根型)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磷(+P:大豆40 kg·hm^(-2)、甜玉米120 kg·hm^(-2))和不施磷(-P:大豆0 kg·hm^(-2)、甜玉米0kg·hm^(-2)) 2种施磷水平,副区为甜玉米单作、‘本地2号’‖甜玉米、‘粤春03-3’‖甜玉米、‘本地2号’单作和‘粤春03-3’单作5种种植模式。测定甜玉米和大豆的产量、生物量、磷吸收量以及根系形态和构型的相关指标,计算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和种间竞争力。[结果]无论施磷还是不施磷条件下,间作大豆显著增加甜玉米产量,平均增产33.4%;不施磷条件下,间作大豆显著增加甜玉米生物量,平均增加62.7%。甜玉米和大豆间作具有间作优势,且受施磷水平影响;施磷条件下甜玉米与大豆间作的土地当量比为1.08,而不施磷条件下为1.21。种间竞争力分析表明,间作体系中,甜玉米竞争力显著强于大豆(种间竞争力>0),这种竞争优势在不施磷条件下更明显。此外,不施磷条件下间作深根型大豆‘本地2号’显著促进甜玉米磷吸收,平均增加40.6%。进一步分析发现,不施磷间作改变深根型大豆细根(直径≤0.5 mm)占比,同时诱导其根系拓宽,并显著提升甜玉米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对间作体系内大豆和甜玉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甜玉米的生物量与其总根长、大豆根宽和大豆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大豆的生物量与其磷吸收量、总根长、根宽以及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细根占比(直径≤0.5 mm)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不施磷条件下,间作深根型大豆可有效促进甜玉米生长与磷吸收,提高甜玉米产量。研究结果为充分挖掘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磷素利用潜力、筛选适合间作的大豆品种、实现磷肥减施增效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水平 间作 大豆 甜玉米 根构型 磷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 被引量:3
8
作者 曾子入 张勇 牛群凯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9期61-64,共4页
该文系统地分析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推广现状。研究发现,间套作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该技术在成都地区的推广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 该文系统地分析成都地区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及推广现状。研究发现,间套作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该技术在成都地区的推广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技术适应性、经济成本和农民接受度等方面的挑战。通过技术改进与创新、政策完善与支持以及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技术的顺利推广和应用。该文旨在为成都地区乃至类似农业生态区的玉米与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地区 玉米 大豆 间套作技术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淄博地区适宜与玉米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初报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蔚霞 路笃旭 +4 位作者 卢振宇 张超 翟吉庆 翟乃家 王光明 《农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13,共7页
为了推动淄博市玉米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丰富多元化种植模式,实现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同玉米品种与不同大豆品种间作的综合性状表现,初步筛选出适宜当地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在同一气象环... 为了推动淄博市玉米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丰富多元化种植模式,实现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同玉米品种与不同大豆品种间作的综合性状表现,初步筛选出适宜当地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在同一气象环境条件下,间作模式下玉米大斑病、黑粉病发病等级较轻,其他性状差别不大;‘荷豆23’‘、荷豆12’和‘齐黄34’等中早熟耐荫大豆品种生育期较其他品种短1~3 d,对点蜂缘蝽抗性强,主茎高度、节数和底荚高度适中且稳定,单株粒重较其他品种高0.53~1.72 g,产量分别较其他品种高88.81~214.59 kg/hm^(2)。综合来看‘,荷豆23’‘、荷豆12’和‘齐黄34’等品种适宜用于淄博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市 玉米 大豆 间作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9
10
作者 岑柱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21-25,共5页
为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探索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本文总结分析了大豆玉米生育期特点、种植前准备、播期管理、田间管理及采收等方面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其中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需配合适宜的大豆、玉米生育期。... 为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探索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本文总结分析了大豆玉米生育期特点、种植前准备、播期管理、田间管理及采收等方面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其中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需配合适宜的大豆、玉米生育期。大豆、玉米品种应选择共生适应性强、耐密耐阴、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强和产量潜力高的优质品种,根据种植区实际情况采用2~4行玉米结合2~6行大豆的种植模式;加强大豆、玉米共生期田间管理,苗期以促进苗匀、苗壮和苗齐为原则进行肥水管理,大豆开花结荚期和玉米穗期注重追肥,保证籽粒生长所需营养,生长全过程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防治技术进行病虫草害防治;适期采收以减少籽粒产量损失、提高品种性能。研究结果为推广应用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供参考,对实现粮油增产增收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作 开花结荚期 肥水管理 高产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云 金容 +3 位作者 符鹏 王鹏 李仕伟 龙芸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9期38-41,共4页
春玉米套作夏大豆是带状复合种植的重要栽培模式,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种植玉米的地块上增收一季大豆。为筛选出适合西南丘陵山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收集了10个玉米新品种,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品种... 春玉米套作夏大豆是带状复合种植的重要栽培模式,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种植玉米的地块上增收一季大豆。为筛选出适合西南丘陵山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收集了10个玉米新品种,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对各玉米品种的株高、株型、倒伏率、百粒重、穗粒数、产量和大豆的倒伏率、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百粒重、单株粒数和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株型较好、抗倒伏且产量较高的玉米品种为仲玉3号、绵单53和科茂918;同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株高较矮可间接增加大豆产量;通过生产效益分析可知,绵单53和仲玉3号适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生产中应用可获得较大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玉米 品种 性状 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BMYDF-2/4型大豆玉米密植分控施肥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牛晓硕 王梦娇 +2 位作者 梁兆刚 冯汝广 胡建平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年第8期9-13,共5页
为解决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机械化水平不高、装备配套适应性差的问题,设计生产了2BMYDF-2/4型大豆玉米密植分控施肥播种机,能够一次完成旋耕破茬、开沟施肥、开种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首先根据复合种植农艺要求提出播种机整体设计... 为解决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机械化水平不高、装备配套适应性差的问题,设计生产了2BMYDF-2/4型大豆玉米密植分控施肥播种机,能够一次完成旋耕破茬、开沟施肥、开种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首先根据复合种植农艺要求提出播种机整体设计方案,然后对破茬开沟及覆土镇压装置、四连杆仿形机构、指夹式排种器、传动结构等关键部件进行设计及参数优化,并确定关键参数,最后在聊城市东昌府区于集镇开展了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在播施作业速度为6.4 km/h时,玉米、大豆粒距合格指数、重播指数、漏播指数、播种深度合格指数和种子破损率等指标分别为94.3%和86.4%、1.3%和6.2%、0.6%和2.4%、90.3%和90.7%、0.32%和0.26%,机具各项指标能够较好满足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 分控施肥播种 仿形机构 指夹式排种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效益分析 被引量:51
13
作者 李志贤 王建武 +3 位作者 杨文亭 舒磊 杜清 刘丽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7-631,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甜玉米/大豆间作对甜玉米产量、主要农艺指标、养分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1.07),说明甜玉米/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甜玉米千粒重提高17.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甜玉米/大豆间作对甜玉米产量、主要农艺指标、养分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大于1(1.07),说明甜玉米/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甜玉米千粒重提高17.88%,差异显著;甜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经济效益提高24.08%,养分利用率提高54.09%,两指标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生长后期,间作对甜玉米光能利用体现出一定的正效应,播后55d间作甜玉米光能利用率较单作增加28.44%。甜玉米/大豆间作不仅可改善作物群体结构,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而且可减少化肥施用量,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大豆间作 辐射利用率 养分利用率 土地当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甜玉米-大豆不同比例间作模式的系统产量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唐艺玲 杜清 +1 位作者 赖建宁 吴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19-23,共5页
为了筛选最适合在广东省种植的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通过甜玉米-大豆4种比例间作模式(1∶2、2∶2、2∶3和2∶4)3年6季的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种植系统的产量效益.结果表明:除1∶2间作模式外,其他3种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其中2∶4... 为了筛选最适合在广东省种植的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通过甜玉米-大豆4种比例间作模式(1∶2、2∶2、2∶3和2∶4)3年6季的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种植系统的产量效益.结果表明:除1∶2间作模式外,其他3种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其中2∶4间作模式的增产优势最大,该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1.15~1.49),且体系相对于单作的净增产值为1 372.82~6 430.75 kg/hm2.就产量而言,甜玉米-大豆2∶4间作模式的增产优势最大,是比较理想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大豆间作 间作比例 产量 间作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唐艺玲 管奥湄 +2 位作者 周贤玉 赖叶宁 王建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29-1535,共7页
通过3季大田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比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300 kg(N)?hm?2,N0;360 kg(N)?hm?2,N1]和3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大豆按2行∶3行(S2B3)和2行∶4行(S2B4)行数比间作,甜玉米单作(SS)]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2O排放情况... 通过3季大田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比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300 kg(N)?hm?2,N0;360 kg(N)?hm?2,N1]和3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大豆按2行∶3行(S2B3)和2行∶4行(S2B4)行数比间作,甜玉米单作(SS)]对华南地区甜玉米连作农田N2O排放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常规施氮,减量施氮显著降低了土壤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N2O,kg?hm?2),其中S2B4-N0的减排效果最好,其3季的土壤GWPN2O依次比S2B4-N1减少66.31%、84.08%和51.31%。种植模式对GWPN2O没有显著影响;间作和减量施氮均显著降低了单位产量的GWPN2O(即N2O排放强度,GHGIN2O,kg?t?1),其中S2B4-N0的减幅最大,其3季平均的GHGIN2O分别比SS-N0和S2B4-N1降低71.60%和71.21%;减量施氮不会影响作物产量且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因此,减量施氮下的甜玉米||大豆间作不仅能保证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能降低土壤N2O的排放,其中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甜玉米||大豆2行∶4行间作模式(S2B4-N0)的效益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甜玉米||大豆间作 N2O 全球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施氮与间作模式对甜玉米AMF侵染和大豆结瘤及作物氮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周贤玉 唐艺玲 +1 位作者 王志国 王建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39-1146,共8页
通过4季(2014年秋季,2015年春、秋,2016年春季)大田定位试验,对比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300 kg·hm^(-2)(N1:减量施氮)和360 kg·hm^(-2)(N2:常规施氮)]和4种种植模式[甜玉米|菜用大豆2∶3(S2B3)、2∶4(S2B4)间作、甜玉米单作(SS... 通过4季(2014年秋季,2015年春、秋,2016年春季)大田定位试验,对比研究了两种施氮水平[300 kg·hm^(-2)(N1:减量施氮)和360 kg·hm^(-2)(N2:常规施氮)]和4种种植模式[甜玉米|菜用大豆2∶3(S2B3)、2∶4(S2B4)间作、甜玉米单作(SS)和菜用大豆单作(SB)]对华南地区甜玉米和大豆产量、甜玉米AMF侵染率、大豆根瘤菌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减量施氮间作处理的甜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单作。2016年春季S2B3-N1处理大豆的根瘤数显著高于S2B3-N2处理;4季减量施氮和间作处理对大豆根瘤干重均没有显著影响。2015年春秋两季两种施氮水平间作处理的甜玉米生物量和氮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单作处理;且减量施氮间作模式甜玉米AMF侵染率显著高于常规施氮处理。2015年秋季减量施氮间作模式处理甜玉米的磷含量显著高于单作处理。减量施氮与间作菜用大豆显著提高了甜玉米氮和磷含量、AMF侵染率、生物量及产量,是华南地区甜玉米资源高效利用的可持续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氮 甜玉米||菜用大豆间作 氮吸收 磷吸收 根瘤菌 丛枝菌根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营养、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59
17
作者 瓮巧云 黄新军 +5 位作者 许翰林 刘瑶 袁晓峰 马海莲 袁进成 刘颖慧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2-470,共9页
为明确冀西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简称玉豆间作模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青贮玉米中原单32与大豆绥农41为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了5种不同间作模式种植试验,测定了青贮玉米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营养与微... 为明确冀西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简称玉豆间作模式)对青贮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青贮玉米中原单32与大豆绥农41为材料,于2017—2018年进行了5种不同间作模式种植试验,测定了青贮玉米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营养与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玉米单种(CK)相比,玉豆间作能明显提高青贮玉米产量、品质,改善土壤营养和微生物菌落。玉豆2∶1模式为该地区最佳间作模式,该模式青贮玉米产量为68.53 t·hm^-2,粗蛋白(CP)、淀粉含量明显增加,分别比CK多0.5和3.2个百分点;每吨干物质可生产的牛奶量达到1539.00 kg·t-1。与CK相比,玉豆间作下根瘤菌固氮作用明显,其中玉豆2∶1模式下灌浆期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为124.3 mg·kg^-1。此外,在玉豆间作模式中,玉米根际土壤中子囊菌门真菌表达丰度增加,担子菌门真菌表达丰度降低;出现柄孢壳菌、Harpophora radicicola等新真菌类型。玉豆2∶1模式下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OTU最多,达到318个。本研究为冀西北地区开展高产、优质玉豆栽培技术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 间作模式 青贮玉米产量 品质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间作田间耗水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莹 孙占祥 +6 位作者 李爽 冯良山 杨宁 刘洋 侯志研 白伟 文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46,共4页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和水量平衡法对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作和间作模式的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玉米/大豆间作的农田实际蒸散量比玉米、大豆单作分别低15.37 mm和29mm,水分亏缺量分别比大豆、玉米单作低45.... 采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和水量平衡法对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单作和间作模式的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玉米/大豆间作的农田实际蒸散量比玉米、大豆单作分别低15.37 mm和29mm,水分亏缺量分别比大豆、玉米单作低45.54 mm和5.68 mm,间作群体作物系数为0.82,介于单作玉米(0.81)和单作大豆(0.83)之间。此外间作模式作物需水量与降水量的吻合程度好于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作 间作 玉米 大豆 耗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烤烟栽培模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19
作者 陈懿 薛小平 +2 位作者 邓佳佳 王茂胜 潘文杰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9期5-7,15,共4页
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烤烟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厢上(双行烟厢)间作大豆和红薯的模式较传统的单行烟厢单作烤烟模式,烟株TMV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与红薯间作较烤烟单作有利于降低上... 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烤烟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厢上(双行烟厢)间作大豆和红薯的模式较传统的单行烟厢单作烤烟模式,烟株TMV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与红薯间作较烤烟单作有利于降低上部烟叶烟碱、总氮及氯含量,提高上部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单行烟厢烟株之间间作红薯和烟厢上(双行烟厢)间作红薯两种模式较传统单行烟厢烤烟单作能提高上中等烟比率、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增加复种指数,降低了烟农的植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模式 间作 烤烟 红薯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混种植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唐永金 刘俊利 +1 位作者 郑占 王吉庄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54-958,共5页
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2个玉米品种和5个大豆品种间行和同穴混种的方式,研究大豆产量性状、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品种、大豆品种和种植方式影响大豆产量,但差异不显著。玉米品种和大豆品种的组合对大豆单株... 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2个玉米品种和5个大豆品种间行和同穴混种的方式,研究大豆产量性状、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品种、大豆品种和种植方式影响大豆产量,但差异不显著。玉米品种和大豆品种的组合对大豆单株产量有显著影响,登海11玉米与南豆12大豆组合的大豆单株产量最高。大豆品种和种植方式的组合对单株产量有显著影响,凉2032大豆与玉米同穴种植的单株产量最高。玉米品种、大豆品种和种植方式对大豆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玉米大豆间作和混作对大豆产量和品质有不同的影响,生产上应根据栽培目的选用相应的品种和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混作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