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6篇文章
< 1 2 1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omology modeling and evolutionary trace analysi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from extremophile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元东 王海东 邱冠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5期612-617,共6页
The gene sod in Acidithiobacillusferrooxidans ma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ts tolerance to the extremely acidic, toxic and oxidative environment of bioleaching. For insight into the anti-toxic mechanism of the bacteria... The gene sod in Acidithiobacillusferrooxidans ma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ts tolerance to the extremely acidic, toxic and oxidative environment of bioleaching. For insight into the anti-toxic mechanism of the bacteria, a three-dimensional (3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protein encoded by this gene was built by homology modeling techniques, refin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assessed by PROFILE-3D and PROSTAT programs and its key residues were further detected by evolutionary trace analysis. Through these procedures, some trace residues were identified and spatially clustered. Among them, the residues of Asn38, Glyl03 and Glul61 are randomly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 mapped structure; interestingly, the other residues are all distinctly clustered in a subgroup near Fe atom. From these results, this gene can be confirmed at 3D level to encode the Fe-depending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subsequently play an anti-toxic role. Furthermore, the detected key residues around Fe binding site can be conjectured to be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Fe binding and catalytic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EACHING superoxide dismutase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homology modeling evolutionary trace molecular 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nctional Superoxide Dismutase Mimics Become Diverse: From Simple Compounds on Prebiotic Earth to Nanozymes 被引量:2
2
作者 Leon Bixenmann Jiuyang He +1 位作者 Minmin Liang Wolfgang Tremel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8-169,共22页
Inorganic solids with enzyme-like activity are promising to overcome many restrictions of native enzymes in application.Especially attractive are nanoparticles with superoxide dismutase(SOD)activity,due to their abili... Inorganic solids with enzyme-like activity are promising to overcome many restrictions of native enzymes in application.Especially attractive are nanoparticles with superoxide dismutase(SOD)activity,due to their ability to reduce the damaging properties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within cells and organism.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s for nanoparticles to have SOD activity and reveal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talysis on prebiotic earth and the recent SOD mimics.This review also aims to highlight the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D mimicking nanoparticles.We give a broad overview of nanoparticles with SOD activity,based on their material make-up,to underline their increasing d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ox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d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抗氧化应激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洪嘉俊 肖金华 +3 位作者 张政 杨雨婷 方春 韩旭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6-1783,共8页
【目的】通过构建sod基因缺失株,阐明超氧化物歧化酶编码基因sod对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sod基因缺失株。通过生长试验分析亲本株10403S、缺失株10403SΔsod、回补株10403S CΔso... 【目的】通过构建sod基因缺失株,阐明超氧化物歧化酶编码基因sod对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sod基因缺失株。通过生长试验分析亲本株10403S、缺失株10403SΔsod、回补株10403S CΔsod的生长能力。通过氧化应激试验测定sod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氧化应激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测定氧化应激条件对SOD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PCR结果显示,10403SΔsod和10403S CΔsod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1 468和1 875 bp,符合预期,成功构建sod基因缺失株10403SΔsod和回补株10403S CΔsod。生长试验结果显示,sod基因缺失不影响10403S的生长能力。抗氧化应激试验结果显示,在20 mmol/L H_(2)O_(2)条件下,sod基因缺失极显著降低了10403S的抗氧化应激能力(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氧化应激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SOD蛋白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结论】sod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正常生长,但会导致氧化应激能力下降,且在20 mmol/L H_(2)O_(2)条件下10403S中SOD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氧化应激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预冷压强对鲜枸杞SOD酶活性的影响及分子动力学模拟
4
作者 张宏博 康宁波 +2 位作者 周良欢 张军 瞿前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为探究真空预冷处理对鲜枸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水平机理,本研究将宁夏新鲜枸杞置于真空预冷900、1100 Pa压强下处理,提取粗酶液进行SOD酶活性测定,并进行150 ns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SOD酶在不... 为探究真空预冷处理对鲜枸杞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水平机理,本研究将宁夏新鲜枸杞置于真空预冷900、1100 Pa压强下处理,提取粗酶液进行SOD酶活性测定,并进行150 ns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SOD酶在不同真空预冷压强处理下的内部变化,分析均方根误差、回旋半径、总能量、势能、动能、键角能、均方根涨落、氢键数量、表面结构、溶剂可及表面积的改变,进而筛选出真空预冷处理的最佳压强条件。结果显示,900 Pa处理下SOD酶活最高。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体系总能量、势能、动能及键角能均处于平衡稳定状态,压强增大使得蛋白质表面结构改变,氢键数量减少,溶剂可及表面积不断减小。在900 Pa处理下,蛋白质结构最紧密,活性口袋变宽且易与蛋白结合。而1100 Pa处理下酶蛋白活性降低,蛋白结构破坏,活性口袋变小。本研究可为研究鲜枸杞保鲜及加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真空预冷 超氧化物歧化酶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SOD-B1基因克隆及KASP标记开发与验证
5
作者 侯培珂 程宇坤 +3 位作者 王继庆 孙玲 王建鹏 耿洪伟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克隆小麦籽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开发与SOD活性相关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标记,对选育高SOD活性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基因ID,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得到TaSOD-B1基因gDNA序列;在小麦基因组遗传变异及Ensembl Plants... 克隆小麦籽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开发与SOD活性相关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标记,对选育高SOD活性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基因ID,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得到TaSOD-B1基因gDNA序列;在小麦基因组遗传变异及Ensembl Plants数据库比对得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开发与小麦SOD活性密切相关的KASP标记,并通过287份来自国内外冬小麦品种(系)SOD活性与基因型间的相关性分析进行标记的实用性验证。利用6对特异性引物扩增中国春品种TaSOD-B1基因片段,拼接得到5B染色体上的TaSOD-B1基因,基因全长为6491 bp,包含165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549个氨基酸,预测分子质量为60.80 ku,由12个外显子及11个内含子构成,内含子符合典型的GT-AG结构。基于TaSOD-B1基因第1外显子的第44碱基处经测序验证确实存在的差异位点开发KASP标记,检测结果表明,等位变异类型为TaSOD-B1a的基因型为AA,与高SOD活性相关,用荧光基因FAM(显示为蓝色)标记;等位变异类型为TaSOD-B1b的基因型为GG,与低SOD活性相关,用荧光基因HEX标记(显示为红色)。对287份国内外冬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发现,不同基因型的SOD活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基于TaSOD-B1序列成功开发出1组与SOD活性相关,并可用于SOD活性遗传改良的KASP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超氧化物歧化酶 基因克隆 KAS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SOD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6
作者 匡政成 杨春安 +6 位作者 李玉军 李飞 黄慧 陈浩东 巩养仓 肖才升 傅淋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1-5,共5页
研究基于镉胁迫下棉花幼苗根系的转录组测序数据,鉴定获得16个棉花SOD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6个棉花SOD基因编码的蛋白长度为127~333 aa,相对分子质量为13048.69~35974.31 Da,等电点为4.43~8.50,均为非分泌蛋白,且... 研究基于镉胁迫下棉花幼苗根系的转录组测序数据,鉴定获得16个棉花SOD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6个棉花SOD基因编码的蛋白长度为127~333 aa,相对分子质量为13048.69~35974.31 Da,等电点为4.43~8.50,均为非分泌蛋白,且都无跨膜结构特征,表现为亲水性;其中75%属于酸性蛋白,69%属于稳定蛋白;大部分亚细胞定位在叶绿体;16个棉花SOD可分为Fe-SOD、Mn-SOD和Cu/Zn-SOD 3个亚家族,3个亚家族均含有各自的保守基序,其中Fe-SOD和Mn-SOD亚家族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两者功能更相似。棉花SOD家族基因的鉴定、分析对棉花SOD基因功能及镉响应机制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可为筛选耐镉棉花品种提供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转录组 sod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P10-Cu,Zn-SOD融合蛋白的制备、穿膜效应及其抗氧化、抗炎症功效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洁 姚君妍 +4 位作者 杨英桂 王飞 郑清友 李欣 柳长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9-1069,共11页
目的 探究人源性细胞膜穿透肽hPP10携带人源性抗氧化蛋白Cu,Zn-SOD的穿膜效应并观察其抗氧化、抗炎功效。方法利用RT-PCR技术扩增人源性SOD基因片段、酶切连接法构建重组质粒pET15b-Cu,Zn-SOD,pET15b-hPP10-Cu,Zn-SOD;利用镍柱亲和层析... 目的 探究人源性细胞膜穿透肽hPP10携带人源性抗氧化蛋白Cu,Zn-SOD的穿膜效应并观察其抗氧化、抗炎功效。方法利用RT-PCR技术扩增人源性SOD基因片段、酶切连接法构建重组质粒pET15b-Cu,Zn-SOD,pET15b-hPP10-Cu,Zn-SOD;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法、分子筛方法纯化Cu,Zn-SOD、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其正确性;利用免疫荧光法、荧光共定位实验、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hPP10-Cu,Zn-SOD在细胞中的穿膜效应;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hPP10-Cu,Zn-SOD融合蛋白穿膜时间梯度和浓度梯度效应;利用SOD酶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hPP10-Cu,Zn-SOD穿膜后的SOD酶活性;利用MTT法检测hPP10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利用H2O2建立HEK293氧化应激细胞模型,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术(FCM)分析hPP10-Cu,Zn-SOD穿膜后细胞凋亡情况;并RT-qPCR分析hPP10-Cu,Zn-SOD穿膜后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通过ROS检测分析hPP10-Cu,Zn-SOD穿膜后抗氧化能力。TPA诱导建立小鼠耳部炎症模型(5只/组,共4组),然后RT-qPCR分析hPP10-Cu,Zn-SOD穿膜后,NFκB,IL-1β、IL-6、TNFα因子的转录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NFκB p65、p-NFκB p65、IL-1β、TNFα基因的表达;免疫组化分析炎性因子p-NFκB p65、TNFα基因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15b-Cu,Zn-SOD,pET15b-hPP10-Cu,Zn-SOD,并获得Cu,Zn-SOD蛋白和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5μmol/L浓度的hPP10-Cu,Zn-SOD转导HEK293细胞具有明显的穿膜效应;荧光共定位实验显示融合蛋白hPP10-Cu,Zn-SOD入胞后定位在细胞膜内,部分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内;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表明hPP10-Cu,Zn-SOD转导Hela(P<0.05),HEK293(P<0.01)细胞具有浓度依赖性,细胞内hPP10-Cu,Zn-SOD存在可持续24 h;5μmol/L的hPP10-Cu,Zn-SOD转导细胞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P<0.01);MTT结果显示高达10μmol/L浓度的hPP10-Cu,Zn-SOD对于细胞活力的影响小。在氧化应激模型中,FCM结果显示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孵育细胞降低了细胞的早期凋亡(P<0.01)和晚期凋亡(P<0.05);RT-qPCR结果显示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孵育细胞使Bcl2、Mcl1、Deptor等抗凋亡因子升高(P<0.05),降低了Bad、P21、P27等促凋亡因子的表达(P<0.05);ROS结果显示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孵育细胞显著降低了细胞内的活性氧含量(P<0.01)。在炎症模型中,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可显著降低IL-1β、IL-6、TNFα因子的转录(P<0.05);p-NFκB p65、IL-1β及TNFα的表达都呈现了抑制作用(P<0.05);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处理组较Cu,Zn-SOD蛋白处理组,降低了炎性因子p-NFκB p65及TNFα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 融合蛋白hPP10-Cu,Zn-SOD具有明显的穿膜入胞、抗氧化、抗炎功效,且对细胞毒副作用很小。这些结果为hPP10作为新的递送载体奠定基础,也为hPP10-Cu,Zn-SOD应用于护肤品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性细胞膜穿透肽hPP10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 Zn-sod 抗氧化 抗炎 酶活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SOD1-p.A5S突变的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病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周青青 贾蕊 +1 位作者 靳娇婷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4,共6页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进行性和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认为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 gene 1,SOD1)突变是导致家族性ALS的原因之一,对可疑ALS家族史的患者进... 目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进行性和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认为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 gene 1,SOD1)突变是导致家族性ALS的原因之一,对可疑ALS家族史的患者进行SOD1基因测序可能有帮助。本文首次报道中国籍汉族SOD1-p.A5S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并总结其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首次报道中国籍汉族SOD1-p.A5S突变的1例ALS临床患者并复习相关病例文献,总结其临床特征。研究病例为男性,34岁,以“双下肢无力2年,加重伴双手无力半年”之主诉入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要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四肢无力,无吞咽困难,无认知功能障碍。入院后进一步完善常规检查及肌电图等排除其他诊断,并行基因检测。结合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肌电图提示颈髓、胸髓和腰髓三个区域存在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合理排除其他诊断及特征性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ALS。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者存在SOD1一号外显子c.13G>T(p.A5S)杂合突变,其母有可疑病史但已死亡未进行基因验证。出院后随访截至2022年8月21日,随访时间共38个月,病程62个月。进一步查阅文献报道的同一位点突变的其他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发现本例突变患者与其他文献报道同一位点突变患者进展较慢。结论基因测序是诊断家族性ALS的有利工具。SOD1一号外显子c.13G>T(p.A5S)突变为罕见的致病性变异,该亚型患者进展较慢,进一步说明基因检测在ALS的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sod1) 基因突变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莲子草SOD基因家族鉴定和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韩硕 韩晓文 +3 位作者 胡义锋 陈中义 朱永兴 尹军良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6,共15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类保守的抗氧化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尚缺乏对空心莲子草SOD家族成员的系统认识。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对空心莲子草SOD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及分析,并对其理化性质、...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类保守的抗氧化酶,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尚缺乏对空心莲子草SOD家族成员的系统认识。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对空心莲子草SOD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及分析,并对其理化性质、保守基序、基因结构、系统发育进化关系、miRNA靶向关系和表达模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空心莲子草中共鉴定到43个ApSOD,其中22个属于Cu/ZnSOD亚家族,21个属于Fe/MnSOD亚家族;蛋白质特征分析表明,36个ApSOD蛋白为亲水蛋白,37个ApSOD蛋白为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大部分Cu/ZnSOD定位在叶绿体或细胞质,大多数Fe/MnSOD定位在线粒体。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同亚家族中的成员具有相似的保守基序与基因结构。miRNA靶向关系预测发现,17个空心莲子草miRNA通过切割或翻译抑制作用靶向14个ApSODs。表达模式分析发现,ApSODs在不同环境条件和组织中表达水平相对稳定。利用RT-qPCR分析了6个ApSODs在除草剂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噁草酮和氯氟吡氧乙酸胁迫下,6个ApSODs在药后7 d内显著上调表达;在乙羧氟草醚胁迫下,4个ApSODs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趋势;在草甘膦胁迫下,6个ApSODs在7 d时显著上调表达;在异丙隆胁迫下,4个ApSODs在1 d时均显著下调表达。说明在除草剂胁迫下ApSODs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本研究对空心莲子草ApSOD家族成员进行系统鉴定和特征分析,并初步揭示了6个基因在除草剂胁迫下的表达特征,为进一步研究ApSODs在响应除草剂胁迫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 空心莲子草 表达模式分析 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XBP1s通过Sirt3/SOD2/mtROS轴减轻缺氧/复氧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 被引量:3
10
作者 彭宣 倪海强 +1 位作者 顾世琦 宫念樵 《器官移植》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共9页
目的探讨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s)在缺氧/复氧(H/R)诱导的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H/R组、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组(Ad-shNC组)、靶向沉默XBP1s腺病毒组(Ad-shXBP1s组)... 目的探讨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s)在缺氧/复氧(H/R)诱导的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H/R组、空载腺病毒阴性对照组(Ad-shNC组)、靶向沉默XBP1s腺病毒组(Ad-shXBP1s组)、空载腺病毒+H/R处理组(Ad-shNC+H/R组)、靶向沉默XBP1s腺病毒+H/R处理组(Ad-shXBP1s+H/R组)。检测NC组、H/R组、Ad-shNC组、Ad-shXBP1s组XBP1s的表达情况。检测Ad-shNC组、Ad-shNC+H/R组、Ad-shXBP1s+H/R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情况,细胞衰老标志物p53、p21、γH2AX表达情况,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验证XBP1s转录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检测下调XBP1s后Sirt3及下游SOD2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活性氧簇(mt ROS)。结果与NC组比较,H/R组XBP1s表达增多;与Ad-sh NC组比较,Ad-sh XBP1s组XBP1s表达减少(均为P<0.001)。与Adsh NC组比较,Ad-sh NC+H/R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p53、p21、γH2AX表达增多,ROS、MDA、mt ROS水平升高,SOD活性下降,Sirt3表达量降低,Ac-SOD2/SOD2比值升高;与Ad-sh NC+H/R组相比,Ad-sh XBP1s+H/R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数减少,p53、p21、γH2AX表达减少,ROS、MDA、mt ROS水平下降,SOD活性升高,Sirt3表达量升高,Ac-SOD2/SOD2比值下降(均为P<0.05)。结论下调XBP1s可减轻H/R诱导的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可能是通过Sirt3/SOD2/mt ROS信号轴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 细胞衰老 氧化应激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 线粒体活性氧簇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色金针菇SOD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表达分析
11
作者 张本锋 席林浩 +3 位作者 乔应丽 邓冰 孟俊龙 刘靖宇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2,共11页
对黄色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编码基因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荧光定量PCR研究光照(200 lx)条件下菌丝向原基转变过程中以及不同发育阶段(菌丝、原基、幼菇)和子实体不同部... 对黄色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编码基因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荧光定量PCR研究光照(200 lx)条件下菌丝向原基转变过程中以及不同发育阶段(菌丝、原基、幼菇)和子实体不同部位(菌盖,菌柄自上而下0.5~1.5 cm、3~4.5 cm、5~7 cm)SOD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鉴定到1个Fe-SOD基因FfSOD2、2个Mn-SOD基因FfSOD1和FfSOD6、3个Cu/Zn-SOD基因FfSOD3、FfSOD4和FfSOD5,在4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内含子数量为2~6,且启动子区域均含有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元件;Cu/Zn-SOD以无规则卷曲结构为主,而Mn-SOD和Fe-SOD中α螺旋占比较大。与对照组相比,光照组FfSOD4和FfSOD5相对表达量上调,FfSOD1相对表达量下调,FfSOD2、FfSOD3和FfSOD6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在黄色金针菇不同发育时期和子实体不同部位中,FfSOD1和FfSOD5在菌柄下部,FfSOD2在原基、幼菇、菌盖和菌柄上部,FfSOD3在菌盖、菌柄上部,FfSOD4和FfSOD6在幼菇期相对表达量较高。研究结果为黄色金针菇发育过程中SOD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色金针菇 超氧化物歧化酶 基因鉴定 表达模式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和SOD活性及其与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康宇薇 杨薇 +2 位作者 马石杰 周薇 邓菲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2-818,共7页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探讨其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MHD患者(MHD组)的临床资料,另招募同...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探讨其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MHD患者(MHD组)的临床资料,另招募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74名志愿者(健康体检组)。MHD组患者经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行CAC分数(CACs)评定,并将其分为无钙化组、轻度钙化组、中度钙化组和重度钙化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及SOD活性,分析不同钙化程度组患者血清中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sICAM-1和sVCAM-1水平及SOD活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HD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及SOD活性与CACs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体检组比较,MHD组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无钙化组比较,轻度、中度和重度钙化组患者血清PTH、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中度和重度钙化组患者血清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轻度钙化组比较,中度和重度钙化组患者血清P、PTH、sICAM-1和sVCAM-1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与中度钙化组比较,重度钙化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和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MHD患者血清SOD活性与CACs呈负相关关系(r=-0.484,P<0.01),sICAM-1和sVCAM-1水平与CACs呈正相关关系(r=0.441,P<0.01;r=0.561,P<0.01)。结论:MHD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及SOD活性异常,并且随着SOD活性降低和sICAM-1及sVCAM-1水平升高,MHD患者的CAC程度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超氧化物歧化酶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冠状动脉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卷书虱Cu/Zn-SOD1,Cu/Zn-SOD2和Fe/Mn-SOD的克隆及对高低温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潇 徐德均 +4 位作者 朱斌健 徐俊延 敖国红 张长禹 韩开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揭示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在响应高低温胁迫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克隆嗜卷书虱3个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Cu/Zn-SOD1,Cu/Zn-SOD2和Fe/Mn-SOD cDNA,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采用RT... 【目的】揭示嗜卷书虱Liposcelis bostrychophila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在响应高低温胁迫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克隆嗜卷书虱3个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Cu/Zn-SOD1,Cu/Zn-SOD2和Fe/Mn-SOD cDNA,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采用RT-qPCR技术检测Cu/Zn-SOD1,Cu/Zn-SOD2和Fe/Mn-SOD在高温(42℃)和低温(4℃)胁迫下0,1和2 h时成虫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克隆获得嗜卷书虱LbCu/Zn-SOD1,LbCu/Zn-SOD2和LbFe/Mn-SOD(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Q938782,OQ938783和OQ938784),开放阅读框(ORF)分别长465,630和636 bp,分别编码154,209和211个氨基酸,编码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分别为15.85,22.33和23.72 kD,等电点分别为6.17,7.68和6.79;LbCu/Zn-SOD1和LbCu/Zn-SOD2分别具有1个和2个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特征,LbFe/Mn-SOD具有1个Fe/Mn超氧化物歧化酶特征。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昆虫Cu/Zn-SOD1,Cu/Zn-SOD2和Fe/Mn-SOD高度保守。高温42℃胁迫诱导嗜卷书虱成虫中LbCu/Zn-SOD1,LbCu/Zn-SOD2和LbFe/Mn-SOD的表达,其中LbCu/Zn-SOD1和LbCu/Zn-SOD2表达量在1和2 h时均显著高于对照;LbFe/Mn-SOD表达量在1 h时显著低于对照,而在2 h时显著高于对照。低温4℃胁迫下,与对照相比,嗜卷书虱成虫中LbCu/Zn-SOD1和LbCu/Zn-SOD2的表达量在1 h时无显著差异,而LbFe/Mn-SOD的表达量显著降低,LbCu/Zn-SOD1,LbCu/Zn-SOD2和LbFe/Mn-SOD的表达量在2 h时均显著升高。【结论】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LbCu/Zn-SOD1,LbCu/Zn-SOD2和LbFe/Mn-SOD参与了嗜卷书虱对极端温度胁迫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卷书虱 超氧化物歧化酶 基因克隆 温度胁迫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D1抑制剂LCS-1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14
作者 郑维成 施文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6-1732,共7页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肿瘤组织及DLBCL细胞系中的表达,观察SOD1抑制剂LCS-1对DLBCL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OD1在DLBCL组织及反应性淋巴...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肿瘤组织及DLBCL细胞系中的表达,观察SOD1抑制剂LCS-1对DLBCL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OD1在DLBCL组织及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SOD1蛋白在DLBCL细胞株(TMD-8、OCI-Ly10、OCI-Ly18、OCI-Ly19)中的表达情况。用不同浓度的LCS-1处理DLBCL细胞株后,分别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SOD1蛋白的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通过KEGG数据库分析SOD1高表达组的基因富集情况。结果:DLBCL患者肿瘤组织和DLBCL细胞系TMD-8、OCI-Ly18、OCI-Ly19明显高表达SOD1。SOD1抑制剂LCS-1对高表达SOD1蛋白的DLBCL细胞株TMD-8、OCI-Ly18、OCI-Ly19的活力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应,且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0.730,r=0.929,r=0.976);OCI-Ly18、OCI-Ly19细胞株经不同浓度的LCS-1处理后,SOD1蛋白表达水平随LCS-1浓度的增加而下降(r=0.860,r=0.970);LCS-1在3μmol/L浓度时可以显著促进DLBCL细胞株OCI-Ly18、OCI-Ly19的细胞凋亡(P<0.001)。KEGG基因富集通路分析显示,在DLBCL中,SOD1可能通过氧化磷酸化(P=0.002,FDR=0.003)、核糖体(P=0.004,FDR=0.005)等途径发挥作用。结论: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SOD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LCS-1作为SOD1抑制剂,可以明显抑制DLBCL细胞株OCI-Ly18、OCI-Ly19的细胞活力与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这为DLBC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LCS-1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氧化SODm/COm的设计与合成及其体外活性
15
作者 宋明 王维 +2 位作者 李智慧 康祎璠 黄文欢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1,共6页
基于对天然CuZn-SOD酶的分析,本文选取功能氮氧化异烟酸(HINO)配体与过渡金属Cu(II)通过混合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例兼具双酶活性的配合物1,[Cu4(Hino)4(OH)2SO4(H2O)4]n.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仪(SC-XRD)、粉末X-射线衍射仪(PXRD)和傅里叶红... 基于对天然CuZn-SOD酶的分析,本文选取功能氮氧化异烟酸(HINO)配体与过渡金属Cu(II)通过混合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例兼具双酶活性的配合物1,[Cu4(Hino)4(OH)2SO4(H2O)4]n.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仪(SC-XRD)、粉末X-射线衍射仪(P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对其进行系统的表征.NBT光还原法(NBT,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测试显示,配合物1的IC50值为0.43μmol/L,表明其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同时,体外儿茶酚酶模拟测试,配合物1的kcat值为3.166×10^(3)h^(-1),可作为中等强度的酶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配位聚合物 sod 儿茶酚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微量元素及氧化/抗氧化因子水平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黄静 刘晓晨 +3 位作者 高雄 李晓文 李广红 李禄全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4-210,共7页
目的评估早产儿脐血微量元素及氧化/抗氧化因子水平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的相关性,为NRDS的发病机制研究及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方法以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胎龄<34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火焰原子... 目的评估早产儿脐血微量元素及氧化/抗氧化因子水平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的相关性,为NRDS的发病机制研究及防治策略提供新思路。方法以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胎龄<34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微量元素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氧化因子丙二醛(MDA)及抗氧化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NRDS组与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判定各指标预测NRDS发病的价值。结果NRDS组脐血铜水平、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NRDS组SOD水平低于对照组,MDA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NRDS组SOD/MDA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脐血锌、铜、SOD、MDA、SOD/MDA预测NRDS发病的AUC分别为0.728、0.917、0.627、0.780、0.824。结论脐血微量元素铜、锌水平降低及氧化/抗氧化因子失衡可能参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微量元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豆扶木汤联合吞咽训练对Wilson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17
作者 石桥 汪美霞 +3 位作者 钱南南 邵宁书 倪明珠 杨文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1,共7页
目的观察肝豆扶木汤联合吞咽训练对痰瘀互结型Wilson病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2021年10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68例Wilson病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驱铜和吞咽训... 目的观察肝豆扶木汤联合吞咽训练对痰瘀互结型Wilson病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2021年10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68例Wilson病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以驱铜和吞咽训练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肝豆扶木汤。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Barthel量表评分、24 h尿铜含量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SSA、WST量表评分及血清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FOIS、Barthel量表评分、24 h尿铜含量及血清SOD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豆扶木汤联合吞咽训练可显著提高痰瘀互结型Wilson病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促进尿铜排出,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扶木汤 吞咽训练 WILSON病 吞咽障碍 痰瘀互结证 氧化应激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铜对河川沙塘鳢急性毒性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8
作者 郑友 刘国兴 +2 位作者 霍春林 毕可然 赵宁好 《水产养殖》 2025年第2期16-20,36,共6页
开展了硫酸铜(CuSO_(4))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急性毒性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取静水生物测试法,以CuSO_(4)最低致死浓度范围的最大值为起点,按倍比稀释法设定0.3、0.5、0.7、0.9 mg/L 4个浓度梯度,测定硫酸铜对... 开展了硫酸铜(CuSO_(4))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急性毒性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取静水生物测试法,以CuSO_(4)最低致死浓度范围的最大值为起点,按倍比稀释法设定0.3、0.5、0.7、0.9 mg/L 4个浓度梯度,测定硫酸铜对河川沙塘鳢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以及鳃和肝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结果表明,24 h、48 h、72 h、96 h的LC_(50)分别为0.899、0.808、0.681、0.592 mg/L,96 h的SC为0.0592 mg/L。随着时间的增加和硫酸铜浓度的升高,鱼体内GSH-PX、CAT、S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指出,河川沙塘鳢在不同浓度硫酸铜环境中的适应性和体内SOD、CAT、GSH-PX活性的变化,反映了河川沙塘鳢机体受到铜离子(Cu^(2+))的不同胁迫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川沙塘鳢 急性毒性 硫酸铜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酶法分离提取葡萄酒泥酵母SOD工艺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杜娜 杨学山 +5 位作者 韩舜愈 祝霞 付文力 王婧 盛文军 张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90,共4页
以葡萄酒泥酵母为试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力为指标,在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蜗牛酶质量浓度、酶解pH值和酶解温度等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超声波辅助蜗牛酶法提取SOD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提取工艺因素对SOD比活力影... 以葡萄酒泥酵母为试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力为指标,在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蜗牛酶质量浓度、酶解pH值和酶解温度等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超声波辅助蜗牛酶法提取SOD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提取工艺因素对SOD比活力影响大小顺序为超声时间>蜗牛酶质量浓度>超声功率>酶解pH值>酶解温度,1 g湿酵母悬浮于5 mL 0.2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其提取SOD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12 min、2.0 mg/100 mL蜗牛酶液1 mL、pH 6.6、温度37℃,在此条件下,分离提取得到的SOD比活力达192.27 U/mg。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酶法在葡萄酒泥酵母SOD的提取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泥酵母 超氧化物歧化酶 超声波 蜗牛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阿特拉津对鲫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孟顺龙 陈家长 +2 位作者 胡庚东 瞿建宏 冷春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0-174,共5页
将鲫鱼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1、0.5、1.0、5.0和10.0mg·L-1的阿特拉津溶液中,在染毒后的第3、6、10、14、19和24d对1.0和10.0mg·L-1两个浓度组的鲫鱼进行取样;在实验结束时(24d)对所有浓度组进行取样,分别测定其肝脏、肾脏... 将鲫鱼分别暴露于浓度为0、0.1、0.5、1.0、5.0和10.0mg·L-1的阿特拉津溶液中,在染毒后的第3、6、10、14、19和24d对1.0和10.0mg·L-1两个浓度组的鲫鱼进行取样;在实验结束时(24d)对所有浓度组进行取样,分别测定其肝脏、肾脏和肌肉中SOD活性,研究在不同作用时间和不同暴露浓度下,阿特拉津对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能使鲫鱼肝脏、肾脏和肌肉SOD活性产生显著变化。在染毒后的第24d,各浓度组肝脏SOD活性均受到抑制,肾脏SOD活性均受到诱导,肌肉SOD活性在低浓度下受抑制,高浓度下被诱导;且在本实验所设浓度范围内,阿特拉津与肝脏SOD活性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与肾脏SOD活性在1.0~10.0mg·L-1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在14~24d内,阿特拉津与肌肉SOD活性之间存在时间-效应关系,与肝脏和肾脏SOD活性之间在任何时间范围内都不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但在整个实验期内,1.0和10.0mg·L-1两个暴露浓度对同一器官SOD活性的影响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鲫鱼 超氧化物歧化酶 亚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