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能源汽车后视镜内支架大型精密注塑模设计
1
作者 杨帆 张维合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9-133,共5页
根据汽车后视镜内支架尺寸精度高、结构复杂、侧向倒扣尺寸大且方向倾斜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副大型精密复杂的注塑模具。模具采用定模弹块机构,消除了成型塑件黏连定模型腔的故障;模具采用随形水路温度控制系统,消除了成型塑件的熔接痕... 根据汽车后视镜内支架尺寸精度高、结构复杂、侧向倒扣尺寸大且方向倾斜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副大型精密复杂的注塑模具。模具采用定模弹块机构,消除了成型塑件黏连定模型腔的故障;模具采用随形水路温度控制系统,消除了成型塑件的熔接痕及变形缺陷,提高了成型塑件尺寸精度;模具通过加大侧向抽芯滑块的安全距离,消除了成型塑件脱模时和滑块碰撞的故障。模具结构先进、科学,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一次试模成功,投产后运行安全平稳,成型塑件精度达到了MT2(GB/T 14486-2008),提高了一级,注射周期30 s,下降了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视镜内支架 大型精密注塑模具 定模弹块 温度控制系统 侧向抽芯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温弹簧蓄能密封圈的三维接触行为分析
2
作者 孙烨彤 孟祥铠 +1 位作者 赵文静 马艺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6,共9页
为研究螺旋弹簧蓄能密封圈在超低温工况下的三维接触行为,建立密封圈的三维周期性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弹簧蓄能密封圈在常温工况和超低温工况下内外唇口的接触状态和接触力学行为,研究密封圈过盈量、密封介质压力、低温环境等对密封圈... 为研究螺旋弹簧蓄能密封圈在超低温工况下的三维接触行为,建立密封圈的三维周期性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弹簧蓄能密封圈在常温工况和超低温工况下内外唇口的接触状态和接触力学行为,研究密封圈过盈量、密封介质压力、低温环境等对密封圈变形和接触状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螺旋弹簧与密封圈的非均匀接触特性,密封圈内外唇口接触压力在圆周方向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常温工况下,过盈量和弹簧作用力对密封圈的接触行为具有较大影响;而在超低温工况下,低温环境引的尺寸收缩是改变密封圈接触行为的主导因素,导致内唇的接触压力和接触宽度增大,外唇的接触压力和接触宽度减小;在低温和低密封压力工况下,不合理的结构设计易导致外唇口与壳体脱离接触,导致密封失效,通过增大外唇口厚度和增大过盈量,可有效改善外唇口的接触力学状态,实现该位置的密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蓄能密封圈 接触行为 超低温工况 接触压力 密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春小麦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性综合评价
3
作者 刘旭欢 于姗 +1 位作者 刘跃 石书兵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0-828,共9页
【目的】研究低温胁迫对不同品种春小麦种子的影响,比较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性,为春小麦耐低温品质筛选和种植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其耐低温基因挖掘及新种质创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耐冷系数、隶属函数的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33个... 【目的】研究低温胁迫对不同品种春小麦种子的影响,比较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性,为春小麦耐低温品质筛选和种植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其耐低温基因挖掘及新种质创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耐冷系数、隶属函数的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33个当季收获春小麦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性。【结果】低温胁迫下,各品种春小麦的9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相关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可将测试品种划分为4个不同耐低温类型,即强耐低温型、中耐低温型、弱耐低温型和低温敏感型。【结论】筛选出强耐低温型品种新春6号、低温敏感型品种新春49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种子萌发期 耐低温性 综合评价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阳10号茶树芽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4
作者 刘威 王欣楠 +4 位作者 魏宁 邵会欣 罗金蕾 黄双杰 赵亮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56,共6页
为探明不同品种茶树发芽期新梢芽叶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特点,以信阳10号为供试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采用人工模拟低温试验,研究茶树发芽期经历常温(25℃)→低温(0℃)胁迫24 h→常温(25℃)48 h过程中,低温胁迫(DW-0℃处理)及恢复... 为探明不同品种茶树发芽期新梢芽叶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特点,以信阳10号为供试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采用人工模拟低温试验,研究茶树发芽期经历常温(25℃)→低温(0℃)胁迫24 h→常温(25℃)48 h过程中,低温胁迫(DW-0℃处理)及恢复常温后(HF-25℃处理)对新梢芽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低温胁迫24 h后再恢复常温(25℃)处理48 h条件下,‘福鼎大白茶’和信阳10号茶树新梢芽叶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新梢芽叶CAT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两个品种茶树新梢芽叶GSH-PX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则不同,其中‘福鼎大白茶’均呈下降趋势,信阳10号GSH-PX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遭受低温胁迫后,两个品种茶树新梢芽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信阳10号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总体而言,信阳10号在应对低温胁迫时表现出更强的生理适应性和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新梢芽叶 倒春寒 低温胁迫 保护酶活性 渗透调节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襄阳市茶区主要气象灾害特征与应对措施
5
作者 陈爽 唐前勇 +2 位作者 山亚平 邹从鹏 赵耀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40-45,52,共7页
利用1960—2024年湖北省襄阳市茶区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茶区茶树生长期主要气象灾害倒春寒和高温的特征。结果表明,襄阳市茶区每年倒春寒发生次数以0~3次为主,年累计时间以0~10 d为主;保康县发生倒春寒频率... 利用1960—2024年湖北省襄阳市茶区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茶区茶树生长期主要气象灾害倒春寒和高温的特征。结果表明,襄阳市茶区每年倒春寒发生次数以0~3次为主,年累计时间以0~10 d为主;保康县发生倒春寒频率最高、次数最多、累计时间最长,南漳县次之,谷城县最少;从出现时间来看,倒春寒主要发生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其中4月上旬发生频率最高。襄阳市茶区年平均高温日数为20.7 d,酷热日数为6.6 d,二者均表现为保康县最多、谷城县次之、南漳县最少;高温事件主要发生在6—8月,其中7月最多。针对气象灾害提出应对措施,如建设标准化生产茶园,提升茶园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加强茶园气象的精准监测,做好茶园气象灾害防御的靶向服务;开发和推广茶叶气象指数保险,为茶叶生产提供抗风险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阳市茶区 茶树 气象灾害 倒春寒 高温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比如县公主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
6
作者 翟开静 董玉杰 +4 位作者 谭军 林业朋 巴桑达瓦 李咏洲 李晓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4-237,共14页
公主温泉位于西藏自治区比如县,目前处于开发状态,但尚未开展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热储层岩性、热储温度及补给运移条件等成因机制的系统研究,制约了该地区温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基于野外调查,结合流体化学与同位素测试结果,系... 公主温泉位于西藏自治区比如县,目前处于开发状态,但尚未开展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热储层岩性、热储温度及补给运移条件等成因机制的系统研究,制约了该地区温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基于野外调查,结合流体化学与同位素测试结果,系统分析了该温泉的水化学组成、水化学过程、热储温度及补给来源,进一步揭示了其地热系统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热水主要呈中性至弱碱性,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化学成分主要受蒸发盐矿物和硅酸盐矿物溶解及阳离子交换作用控制。(2)地热水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经修正的δD值计算的补给高程在5 398~5 819 m之间,平均值为5 605 m。氚同位素分析表明地热水为现代水与古老水的混合,热水滞留时间较长,补给距离较远。(3)利用硅焓模型法分析得到热储温度范围为183~245℃,冷水混合比例为58.2%~89.8%,指示研究区热储为高温地热系统。(4)地热系统成因模式为高山区降水沿背斜槽谷区岩石裂隙或断裂破碎带渗入地下,运移至深部热储层,在循环过程中吸收高温岩体或局部熔融体的热量,并发生水-岩作用,最终,由于压力和密度差异,沿构造破碎带向上运移至地表形成温泉。研究可为西藏比如县地热资源勘查评价与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热储温度 补给来源 形成机理 公主温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地区壳-幔温度结构与温泉地热系统成因的地球物理分析
7
作者 张健 范艳霞 +2 位作者 何雨蓓 姜程浩 褚伟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8-601,共14页
广东沿海地区温泉众多,是我国重要的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区。在野外考察基础上,本文利用磁、重、地震方法,计算了该区温泉地热系统的壳幔温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居里面温度为550℃,莫霍面温度在635~812℃之间,地幔微弱上隆、热背景略... 广东沿海地区温泉众多,是我国重要的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区。在野外考察基础上,本文利用磁、重、地震方法,计算了该区温泉地热系统的壳幔温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居里面温度为550℃,莫霍面温度在635~812℃之间,地幔微弱上隆、热背景略微偏高。在约20 km深度处,存在两个剪切波dV_(s)负值区,推测是下地壳高温-热液活动区,它们的正上方是粤西、粤东地表温泉地热异常区。温泉地热系统成因分析认为:NE向深大断裂是重要的导热构造,既是深部热源热量上升的优先通道,也是地下水热量交换的有利通道。热源由深部地幔热源、地壳高温-热液活动区热源、地表高生热率地层热源三部分组成。水源为大气降水,通过断层裂隙、花岗岩风化裂隙向下入渗的地下水流被热源加热,在导热构造近地表处汇聚、形成热储,在构造有利部位出露成为温泉。粤东地区温泉地热系统热水循环平均深度大于粤西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地区温泉 居里温度 高生热率地层 下地壳高温热液区 成因机制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春季0 cm地温时空变化特征
8
作者 李宏鹏 黄晓楠 +1 位作者 聂佳仪 孙冠男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5期99-100,103,共3页
利用1960年—2019年吉林省40个国家基本站春季逐日0 cm地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空间插值,对吉林近60 a春季0 cm地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吉林省春季地温分布呈自西向东阶梯式下降的趋势,各站点的气候... 利用1960年—2019年吉林省40个国家基本站春季逐日0 cm地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空间插值,对吉林近60 a春季0 cm地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吉林省春季地温分布呈自西向东阶梯式下降的趋势,各站点的气候倾向率范围在0.23~0.75℃/10 a,上升趋势最快的区域为吉林省中西部和长白山附近,上升趋势较慢的区域为吉林市和延边州附近。时间变化显示,1960年—1990年吉林春季0 cm地温低于多年平均值,1991年后处于正距平,2000年以后正距平幅度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 气候倾向率 春季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9年间广东南雄市双季早稻农业气象灾害分析
9
作者 刘艳群 黄观荣 +3 位作者 王敏 李丽芳 李曹明 温四妹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3期68-72,共5页
本文基于1955—2023年广东南雄市农业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对早稻有高影响的低温阴雨、高温逼熟、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稳定通过12℃初日的日期是3月16日,80%保证率的日期是3月28日,12℃初日和80%保证率的日期... 本文基于1955—2023年广东南雄市农业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对早稻有高影响的低温阴雨、高温逼熟、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稳定通过12℃初日的日期是3月16日,80%保证率的日期是3月28日,12℃初日和80%保证率的日期均呈显著提前的趋势;轻、中、重度低温阴雨灾害发生频率分别为40.6%、30.4%、13.0%;春季低温阴雨发生次数和日数均呈下降趋势。53.6%的年份出现高温逼熟,高温逼熟次数和日数均呈较显著的增加趋势,轻、中和重度高温逼熟发生频率分别为21.7%、17.4%和14.5%,2003年后高温逼熟灾害风险呈上升趋势。轻旱、中旱、重旱、特旱的发生频率分别是17.4%、17.4%、10.1%、5.8%,南雄市干旱等级和干旱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干旱风险有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春季低温阴雨 高温逼熟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春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10
作者 张相松 房晓燕 +3 位作者 颜晓 张凯 张磊 王献杰 《中国果菜》 2025年第7期61-68,共8页
本试验对比了10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春花生种植中连续三年的应用效果,系统评价其增温保墒、力学和降解性能及对春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鲁南地区推广的春花生专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结果表明,鲁南地区春花生对地膜的功能期要求... 本试验对比了10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春花生种植中连续三年的应用效果,系统评价其增温保墒、力学和降解性能及对春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鲁南地区推广的春花生专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结果表明,鲁南地区春花生对地膜的功能期要求约70 d,参试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诱导期在30~62 d不等,平均约40 d。相比不覆膜处理,参试的地膜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膜下10 cm土壤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积温,参试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增温保墒性能基本满足春花生对水热条件的要求,但低于标准PE地膜处理。该研究有利于指导全生物降解地膜科学使用,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地膜 增温保墒 春花生 鲁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蒲公英春季物候期变化及其驱动气象因子
11
作者 王姝纯 林楠 +1 位作者 刘冬 李翔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6期97-101,共5页
本研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以蒲公英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18年研究区域内的蒲公英物候观测资料(萌芽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气象数据(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等)和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探... 本研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以蒲公英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18年研究区域内的蒲公英物候观测资料(萌芽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气象数据(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等)和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探究研究区气候变化对蒲公英春季物候变化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80—2018年,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平均土壤水分含量的倾向率分别为0.38℃/10a、-0.68mm/10a和-0.004(m^(3)/m^(3))/10a,呈暖干化趋势;蒲公英平均春季物候均有提前趋势,萌芽期平均每10a提前1.1d,展叶始期平均每10a提前0.8d,展叶盛期平均每10a提前0.7d。蒲公英萌芽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的最佳期间长度分别为40、83、80d。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萌芽期各气象因子的VIP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土壤水分>降水量;展叶始期的VIP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水分>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展叶盛期的VIP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水分>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回归模型的R^(2)X(cum)、R^(2)Y(cum)、Q2(cum)均大于0.5,拟合效果较好。综合表明,平均气温和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蒲公英春季物候的主要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蒲公英 物候期 平均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4—6月云南异常低温事件的低频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12
作者 陶云 郭萍 +4 位作者 邢冬 周建琴 任菊章 陈艳 张万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1-736,共16页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云南省124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2022年4—6月云南异常低温事件的极端性及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然后分析了对流层中层和低层大气环流系统低频振荡配置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2年云南春末夏初(4—6...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云南省124个气象站观测资料,首先分析了2022年4—6月云南异常低温事件的极端性及低频振荡变化特征,然后分析了对流层中层和低层大气环流系统低频振荡配置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2年云南春末夏初(4—6月)出现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罕见的极端异常低温事件。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低,1991年以来最低年,全省有42个气象站平均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同期最低纪录。2)云南2022年春末夏初的平均气温存在10~20 d显著性周期,方差贡献为45.7%,与实际强降温过程对应关系较好。3)云南10~20 d低频振荡气温降低最大位相7(升高最大位相3),500 hPa上云南被南压的贝加尔湖低频异常高压(低压)与日本海低频异常低压(高压)环流系统间的偏北(偏南)气流控制;700 hPa上中国东部到南海被低频偏北(南)气流控制,低频气温降温(升温)区与之对应,云南被偏东(西)气流控制,位于降温(升温)区;海平面气压场上西伯利亚冷高压增强南移,将高纬度冷空气带到低纬度地区,从而影响云南气温的变化,造成了云南强冷空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高低空低频环流系统配置和演变导致了2022年4—6月云南异常低温事件。4)2022年4—6月,500 hPa上低频正异常高度扰动从高纬度向南传播到贝加尔湖附近,中低纬度低频正异常高度扰动从地中海附近向东移动到贝加尔湖一带,两支低频波列协同作用有利于我国东部和云南地区异常低温事件的产生、加强和维持。5)2022年春末夏初(4—6月),10~20 d低频振荡中,南支西风槽指数和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分别超前云南低频气温7 d和5 d时达到最好的相关关系;这2个指数对云南异常低温过程预报具有很好的提前预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2022年春末夏初(4—6月) 异常低温事件 10~20 d低频振荡 环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杆式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的研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万旭 宋天明 +1 位作者 刘丰荣 徐建丰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87,共5页
基于光纤弹性应变与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轴向变形的传递机理,提出了一种压杆式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推导出波长漂移与压簧自由端位移的关系式,采取光纤光栅两端夹持的应变传递封装,结合压簧、弹簧管与紧定装置组成弹性转换结构,采用线径0.6... 基于光纤弹性应变与圆柱螺旋压缩弹簧轴向变形的传递机理,提出了一种压杆式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推导出波长漂移与压簧自由端位移的关系式,采取光纤光栅两端夹持的应变传递封装,结合压簧、弹簧管与紧定装置组成弹性转换结构,采用线径0.6 mm,中径6 mm,有效圈数14的压簧元件制备了传感器原型,并对其静态性能和温度响应特性进行了标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5 mm的量程内,传感器的位移灵敏度为451.36 pm/mm,线性度为0.69%,重复性为1.54%,迟滞性为1.13%;应变、温补光栅的温度灵敏度分别为10.15,19.18 pm/℃,误差分别为1.39%,1.50%,具有良好的温度补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光栅 位移传感器 压簧 温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环境下弹簧功能-传感共形位移测量装置及方法
14
作者 宁克焱 曾强 +4 位作者 田金山 赵攀 兰海 何家富 万丽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62-670,共9页
机械装备的位移测量是状态检测和运动控制的关键,基于激光、电涡流、电感和电阻等原理的常规位移测量方法无法应对高端装备紧凑测试空间和高温、油污等恶劣环境条件下的位移测量挑战。基于材料力学与弹簧结构,构建一种新的弹簧功能-传... 机械装备的位移测量是状态检测和运动控制的关键,基于激光、电涡流、电感和电阻等原理的常规位移测量方法无法应对高端装备紧凑测试空间和高温、油污等恶劣环境条件下的位移测量挑战。基于材料力学与弹簧结构,构建一种新的弹簧功能-传感共形的位移测量模型,对弹簧整体受力及位移进行分析,确定位移-应变映射关系;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弹簧的应变-位移模型,分析弹簧位移测量的敏感点、不同组桥形式、位移激励频率等因素影响;通过搭建电液伺服高频冲击试验台,在扫频和加热工况下进行弹簧位移测量装置及方法的有效性和动态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加载频率在100 Hz及以下时测试精度可达0.06 mm,高温适应性不低于275℃;经车用干片式制动器高温制动试验应用验证,在工作温度160℃以上仍能实时稳定获取机构的动态位移信号,为高温制动器状态检测及其故障诊断提供了嵌入式测试技术支撑;该共形位移测量方法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和精度,为紧凑空间及高温等恶劣环境下位移测量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具有弹簧等弹性元件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对原系统无影响的嵌入式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 位移测量 应变 高温 制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阴雨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
15
作者 陶继哲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4年第2期119-122,共4页
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20年以来4—5月5 cm土壤温度和降水量的研究。分析粮食减产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土壤温度低、降水少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针对低温阴雨天气带来的危害,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和面对恶劣天气带来的不利因... 对黑龙江省部分地区20年以来4—5月5 cm土壤温度和降水量的研究。分析粮食减产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土壤温度低、降水少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针对低温阴雨天气带来的危害,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和面对恶劣天气带来的不利因素进行补救措施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播 低温阴雨 主要农作物 危害 采取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大柴旦地区地下热水成因:来自水化学及氢、氧、锶同位素的约束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兵 秦西伟 +5 位作者 任二峰 蒋子文 冯宁 李国荣 杨莎 李玮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77,共11页
为探究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大柴旦地热田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本文对研究区14组地下热水进行了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δD,δ^(18)O,^(87)Sr/^(86)Sr,3 H)分析。结果表明,大柴旦地下热水出露温度为52~74℃,溶解性总固体浓度(TDS)为959.8~14... 为探究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大柴旦地热田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本文对研究区14组地下热水进行了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δD,δ^(18)O,^(87)Sr/^(86)Sr,3 H)分析。结果表明,大柴旦地下热水出露温度为52~74℃,溶解性总固体浓度(TDS)为959.8~1451.3 mg/L。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区内地下热水的水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蒸发岩和硅酸盐矿物的溶解;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大气降水及冰雪融水是地下热水主要补给来源,且部分温泉有岩浆水的补给,估算的补给高程为3591~4374 m。3 H测年结果表明,区内地下热水主要由1952年之前的古水补给、蒸发作用和水-岩反应增强导致。XSWQ-06和XSWQ-07样品有明显的氧漂移。基于SiO_(2)地热温标、多矿物平衡法和硅焓模型估算出的地下热水的热储温度为171~227℃,循环深度为4.7~6.9 km。该地区地热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地下热水 热储温度 成因分析 大柴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北与赣南地区典型中温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施兴华 白细民 +5 位作者 孙占学 刘金辉 叶海龙 庞龙龙 关燕鹤 陈功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32,共12页
为践行“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本文采用同位素手段和多矿物平衡模拟法,研究了赣北的白岭温泉与赣南的汤湖温泉和白石温泉的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白岭温泉(85℃)为弱碱性HCO_(3)-Na型硅-氟水,其总溶解固体(TDS... 为践行“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本文采用同位素手段和多矿物平衡模拟法,研究了赣北的白岭温泉与赣南的汤湖温泉和白石温泉的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白岭温泉(85℃)为弱碱性HCO_(3)-Na型硅-氟水,其总溶解固体(TDS)含量、H_(2)SiO_(3)含量和主要离子浓度均低于汤湖温泉(89℃,弱碱性HCO_(3)-Na型硅-氟水)和白石温泉(85℃,弱碱性SO_(4)-HCO_(3)-Na型硅-氟水)。三个温泉虽均来源于大气降水,但汤湖温泉和白石温泉水的地下滞留时间更长,而白岭温泉的循环深度更大。白岭温泉和汤湖温泉的水岩作用强烈,均存在明显的氧漂移现象,而白石温泉则发生水气同位素交换作用,导致热水的δ^(18)O值降低。长石、方解石、石膏、黄铁矿的溶解和H_(2)S的氧化为温泉中主要离子来源。白岭温泉、汤湖温泉和白石温泉的平均热储温度分别为125、135和149℃,属于中温地热资源,其补给高程分别为1455、1790和10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温泉 水化学特征 水-岩相互作用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下旱地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对播期和日均温度变化响应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志刚 王瑾 刘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74-1481,共8页
为探讨播期调控及降水量和日均温度变化对旱地春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耦合效应,基于甘肃省陇中地区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管理数据,通过APSIM模型对不同播期及日均温度变化情景下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进行模拟分析,并利用试验区2013-2018... 为探讨播期调控及降水量和日均温度变化对旱地春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耦合效应,基于甘肃省陇中地区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管理数据,通过APSIM模型对不同播期及日均温度变化情景下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进行模拟分析,并利用试验区2013-2018年大田试验的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适用性验证。结果表明,春小麦模拟产量及生物量的NRMSE均在8%以内,模型的有效性均大于0.80,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适用性。使用1970-2018年研究区的气象及土壤数据,设置不同播期及日均温度变化的模拟情景[早播(3月3日)、正常播(3月18日)、晚播(3月31日);日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降温2.0℃~增温2.0℃,以温度变化量1℃为1个梯度],经回归分析,小麦产量受影响程度表现为降水量>温度>播期,相同气候条件下小麦产量均表现为正常播>早播>晚播。春小麦在湿润年、正常播、日均温度降低2.0℃的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降水量对春小麦千粒重和籽粒数分别表现出负效应和正效应,温度则分别表现出正效应和负效应,千粒重和籽粒数均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减少。综合分析,降水增多可通过增加春小麦籽粒数来提高产量;当地春小麦宜在3月中旬播种且应注重防寒与蓄水保墒,以促进小麦的高产与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APSIM模型 播期 降水量 日均温度 产量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土壤温度在中国东北盛夏降水年际分量预测中的关键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占梅 张井勇 杜振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9-1391,共13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北夏季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对人类和自然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但是,目前东北夏季降水预测水平较低,远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求。中国东北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盛夏(7~8月),其年际变率与年代际变率相当。本文聚焦在...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北夏季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对人类和自然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但是,目前东北夏季降水预测水平较低,远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求。中国东北汛期降水主要集中在盛夏(7~8月),其年际变率与年代际变率相当。本文聚焦在分析春季土壤温度在中国东北盛夏降水年际分量预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中国东北盛夏降水年际分量与欧洲中东部春季土壤温度年际分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青藏高原东部和西亚东北部春季土壤温度年际分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春季关键区土壤温度异常对应下游地区盛夏土壤温度异常,从而引起东亚盛夏大气环流异常,高空西风急流偏强偏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进而造成中国东北水汽辐合与上升增强,引起中国东北盛夏降水增强。进一步采用欧洲中东部、青藏高原东部和西亚东北部春季土壤温度年际分量建立了中国东北盛夏降水年际分量的季节预测模型,1979~2021年留一法交叉检验时间相关系数在GLDAS-Noah、ERA5和CRA/Land三套数据中最高可达0.64,2012~2021年的后报试验时间相关系数在三套数据中最高可达0.78,表明春季土壤温度在中国东北盛夏降水年际分量预测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成果能够为提高中国东北夏季降水预测提供科学基础,并易于应用到实际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夏降水异常 春季土壤温度 年际分量 季节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花后高温春小麦源库特征及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聂峥睿 坚天才 +2 位作者 张战胜 康建宏 吴宏亮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21-2431,共11页
为确定宁夏春小麦的适宜施氮量,本研究以宁春50号为试验材料,采取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温度,于花后20 d设置(25±2)℃(NT)和(35±2)℃(HT)2个温度处理,副区为施氮量,设置0、75、150、225和300 kg·hm^(-2)共5个施纯氮处理,... 为确定宁夏春小麦的适宜施氮量,本研究以宁春50号为试验材料,采取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温度,于花后20 d设置(25±2)℃(NT)和(35±2)℃(HT)2个温度处理,副区为施氮量,设置0、75、150、225和300 kg·hm^(-2)共5个施纯氮处理,探究不同施氮量对花后高温春小麦源库特征及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使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22.99%~61.31%、24.78%~50.27%,施氮量225 kg·hm^(-2)所对应的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降幅最小;相同温度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达到峰值。高温显著降低小麦穗重、穗粒数、灌浆速率和收获指数,与常温相比,各施氮量下高温组穗粒数、灌浆速率和产量降幅分别为2.58%~30.77%、35.82%~68.83%、6.82%~20.25%,225 kg·hm^(-2)施氮量所对应的穗粒数、灌浆速率和产量降幅最小;相同温度条件下,产量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达到最大值,氮肥用量每增加75 kg·hm^(-2),其产量平均增加2.43 t·hm^(-2)(NT)或2.77 t·hm^(-2)(HT)。高温使各施氮量下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下降0.26%~30.77%、11.98%~41.59%,施氮量为225 kg·hm^(-2)时的粒叶比降幅最小。高温使春小麦源库强度减弱,影响源库关系平衡,最终导致减产,施氮可同步提高源库强度,改善源库关系,减少小麦在高温下的产量损失,以施氮量为225 kg·hm^(-2)时的抗逆增产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宁夏春小麦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高温 春小麦 源库特征 源库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