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b(V)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pH、离子强度、竞争性离子与胡敏酸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席建红 何孟常 +2 位作者 林春野 呼丽娟 张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79,共4页
调查了在不同的pH、离子强度、胡敏酸和竞争性离子存在的条件下Sb(V)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行为.pH对Sb(V)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行为影响显著,pH在3~8之间时,随介质pH的升高,Sb(V)的吸附减弱;离子强度、胡敏酸的存在对吸附的影响均不显... 调查了在不同的pH、离子强度、胡敏酸和竞争性离子存在的条件下Sb(V)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行为.pH对Sb(V)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行为影响显著,pH在3~8之间时,随介质pH的升高,Sb(V)的吸附减弱;离子强度、胡敏酸的存在对吸附的影响均不显著;PO43-的存在对Sb(V)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v) 吸附 高岭土 PH 离子强度(I) 胡敏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改性Al-V-Sb-O_x催化剂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郭大为 匡洞庭 +2 位作者 舒静 王本文 杨小震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27,共5页
为了提高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催化剂的性能 ,在Al-V -Sb -Ox 催化体系中逐步加入元素W ,P ,Mg ,B和Bi进行改性 ;采用孔结构分析 ,SEM ,XPS等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孔结构、表面元素及元素化合态 ,与相应的催化性能相关联 ,研究了复合助剂元... 为了提高丙烷氨氧化制丙烯腈催化剂的性能 ,在Al-V -Sb -Ox 催化体系中逐步加入元素W ,P ,Mg ,B和Bi进行改性 ;采用孔结构分析 ,SEM ,XPS等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孔结构、表面元素及元素化合态 ,与相应的催化性能相关联 ,研究了复合助剂元素对Al-V -Sb -Ox 催化剂的改性作用 .结果表明 :Al-V -Sb -Ox 催化剂体系是一种结构复杂、以无定形结构为主的表面不均匀的多孔催化剂 ,催化剂表面组成与体相组成相差较大 ;催化反应使表面元素分布明显改变 ,各助剂在复合情况下发挥的作用各有侧重 ,其中 ,W在提高催化剂比表面和催化活性方面作用突出 ,P可以增大催化剂的孔容和平均孔径 ,Bi则使V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烷 丙烯腈 氨氧化 改性 催化剂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天然水体中的Sb(V)和Sb(Ⅲ) 被引量:2
3
作者 万玉霞 任景玲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43,共7页
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HG-AFS),测定天然水体中的总溶解态无机锑(Sb(Ⅴ+Ⅲ))和三价锑(Sb(Ⅲ))。选择的最佳仪器条件为:灯电流60 mA,负高压-260 V,原子化器的温度190℃和氩气的载气流量600 mL/min。Sb(Ⅴ+Ⅲ)在1 mol/L HCl介质中进... 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HG-AFS),测定天然水体中的总溶解态无机锑(Sb(Ⅴ+Ⅲ))和三价锑(Sb(Ⅲ))。选择的最佳仪器条件为:灯电流60 mA,负高压-260 V,原子化器的温度190℃和氩气的载气流量600 mL/min。Sb(Ⅴ+Ⅲ)在1 mol/L HCl介质中进行测定,检出限为0.024μg/L,线性范围为0~14μg/L。对浓度0.3μg/L和0.03μg/L的样品分析精密度分别为2.0%和1.9%(n=9),方法的回收率93.7%~105%。Sb(Ⅲ)是在柠檬酸和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中(pH为4.0~4.5),辅以100 mL/min的氢气进行测定,测得检出限为0.0013μg/L,对浓度0.04μg/L和0.01μg/L的样品分析精密度分别为3.8%和5.5%(n=9),方法的回收率91.1%~104%。二者在不同介质中工作曲线的斜率变动范围均小于5%。Sb(Ⅴ)的含量由总溶解态无机锑与三价锑的含量差减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荧光光度法 sb(v) sb(III) 天然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V-SBA-15催化苯酚过氧化氢羟基化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朱玉镇 沈健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9-62,共4页
以偏钒酸铵为钒源和三氯化锑为锑源,用后合成法合成了Sb-V-SBA-15[n(Si)/n(V)=25,n(Sb)/n(V)=0.8)]催化剂,采用XRD、N2吸附-脱附法、FT-IR等表征合成的样品。研究了该催化剂催化苯酚过氧化氢羟基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Sb-V-SBA-15仍... 以偏钒酸铵为钒源和三氯化锑为锑源,用后合成法合成了Sb-V-SBA-15[n(Si)/n(V)=25,n(Sb)/n(V)=0.8)]催化剂,采用XRD、N2吸附-脱附法、FT-IR等表征合成的样品。研究了该催化剂催化苯酚过氧化氢羟基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Sb-V-SBA-15仍然保持了SBA-15的高度有序的二维六方孔道结构,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负载的活性组分均匀分布在介孔分子筛表面;以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60℃,催化剂用量0.2 g,n(苯酚)∶n(H2O2)∶n(H2O)=1∶1∶2为最佳工艺条件下,苯酚转化率达41.38%,苯二酚选择性为89.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v 过氧化氢 sbA-15 苯酚 苯二酚 羟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Mo-V-Te-Nb-O催化剂的Sb掺杂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文生 陆维敏 陈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4-588,599,共6页
通过共沉淀法和两段焙烧的方式制备了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的Mo1V0.3Te0.23Nb0.12SbxOy催化剂,并通过XRD、XPS、H2-TPR、NH3-TPD等表征手段探讨了Sb元素的引入对催化剂相结构、表面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Sb元... 通过共沉淀法和两段焙烧的方式制备了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酸的Mo1V0.3Te0.23Nb0.12SbxOy催化剂,并通过XRD、XPS、H2-TPR、NH3-TPD等表征手段探讨了Sb元素的引入对催化剂相结构、表面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Sb元素的掺杂使得催化剂相结构中活性相M1和M2的相对量发生明显变化,催化剂表面酸性降低,氧化能力减弱,催化剂表面Mo6+和V5+物种量减少,提高了丙烯酸的选择性。当Sb/Mo为0.01时,其丙烯酸选择性高达78.6%,得率可达4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烷 丙烯酸 sb掺杂 选择氧化 Mo-v-Te-Nb-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蓝藻对Sb(Ⅴ)的生物吸附作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珊 孙福红 +2 位作者 鄢元波 常明 吴丰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64-769,共6页
利用富营养化湖泊的藻类——太湖蓝藻,对Sb(Ⅴ)的生物吸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类经0.1 mol/L盐酸处理后,对Sb(Ⅴ)的生物吸附效率大大提高.原藻和经盐酸处理的蓝藻在1 h左右对Sb(Ⅴ)的吸附量达到平衡;Sb(Ⅴ)在原藻和经盐酸处理的... 利用富营养化湖泊的藻类——太湖蓝藻,对Sb(Ⅴ)的生物吸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类经0.1 mol/L盐酸处理后,对Sb(Ⅴ)的生物吸附效率大大提高.原藻和经盐酸处理的蓝藻在1 h左右对Sb(Ⅴ)的吸附量达到平衡;Sb(Ⅴ)在原藻和经盐酸处理的蓝藻表面的吸附能力均随着pH升高逐渐减弱;原藻与经盐酸处理的蓝藻对Sb(Ⅴ)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不同离子强度的Cl-、NO3-、SO42-、PO43-对Sb(Ⅴ)在原藻表面的吸附影响较弱,而对Sb(Ⅴ)在经盐酸处理的蓝藻表面的吸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Ⅴ) 生物吸附 蓝藻 盐酸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及氧化 被引量:2
7
作者 席建红 何孟常 +1 位作者 门彬 张素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99,共4页
研究了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及氧化.研究结果表明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反应为快速反应.吸附在高岭土表面的Sb(Ⅲ)易被氧化为Sb(V),一部分Sb(V)会从高岭土表面解吸进入溶液中.溶液的pH值对Sb(V)的解吸有显著的影响,且pH越高,Sb(V... 研究了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及氧化.研究结果表明Sb(Ⅲ)在高岭土表面的吸附反应为快速反应.吸附在高岭土表面的Sb(Ⅲ)易被氧化为Sb(V),一部分Sb(V)会从高岭土表面解吸进入溶液中.溶液的pH值对Sb(V)的解吸有显著的影响,且pH越高,Sb(V)越容易从高岭土表面解吸.吸附前后高岭土样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分析表明,高岭土表面的≡Al—OH、≡Mg—OH及≡Si—OH基团参与了Sb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Ⅲ) sb(v) 高岭土 吸附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对水体中Sb(Ⅴ)的吸附去除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勇超 吴继鑫 +1 位作者 任伯帜 耿兵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11-816,共6页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并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氮吸附脱附实验对其化学组成及表面积进行分析。通过静态吸附与固定床动态吸附实验考察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对废水中Sb(Ⅴ)的吸附去除能力,并分析了吸附动力学与反应机... 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并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氮吸附脱附实验对其化学组成及表面积进行分析。通过静态吸附与固定床动态吸附实验考察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对废水中Sb(Ⅴ)的吸附去除能力,并分析了吸附动力学与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制得的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并不仅是铜氧化物与铁氧化物的简单混合,其比表面积远大于铁氧化物和铜氧化物;静态吸附实验显示,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对Sb(Ⅴ)溶液的吸附去除率明显高于铁氧化物和铜氧化物,当Sb(Ⅴ)溶液初始pH为6.0,初始质量浓度为20mg/L,溶液体积100mL,振荡速度100r/min,吸附时间为24h,0.03g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对Sb(Ⅴ)的吸附去除率高达95.6%,吸附数据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固定床动态吸附实验表明,随着进水流量的增加,床层耗竭时间缩短;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对Sb(Ⅴ)去除以化学吸附为主,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在吸附过程中生成铁置换的黝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铜双金属氧化物 sb(v) 静态吸附 动态吸附 固定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铁红对印染废水中锑(V)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楚晨 李成 +3 位作者 钱建英 杨昆仑 胡韵璇 徐新华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1-209,260,共10页
印染行业锑(Sb)污染严重,常规除锑工艺难以达标,铁氧化物对水中锑及其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选取氧化铁红110、138与190,分别记为T110、T138、T190,对模拟印染废水中的Sb(V)进行吸附去除。结果表明,当Sb(V)初始浓度为200μg·L^... 印染行业锑(Sb)污染严重,常规除锑工艺难以达标,铁氧化物对水中锑及其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选取氧化铁红110、138与190,分别记为T110、T138、T190,对模拟印染废水中的Sb(V)进行吸附去除。结果表明,当Sb(V)初始浓度为200μg·L^(-1),投加量为0.2 g·L^(-1)时,T138的除锑效果最佳,去除率可达99.44%。XRD图谱显示,氧化铁红的主要成分为α-Fe_(2)O_(3)。TEM与XPS图谱表明,T138的颗粒形状较不规则且相对粗糙,含还原态铁与丰富的羟基位点,有利于吸附Sb(V)。吸附动力学实验显示,Sb(V)吸附过程较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T110与T138对Sb(V)的吸附较符合Freundlich模型,T190则较符合Langmuir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印染废水中共存的含氧阴离子与染料明显抑制氧化铁红对Sb(V)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红 吸附 sb(v) 印染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态和可交换态锑(Ⅲ)和锑(Ⅴ) 被引量:10
10
作者 于兆水 张勤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4-38,共5页
在0.10 mol/L酒石酸介质中,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态和可交换态Sb(Ⅲ)和Sb(Ⅴ)。以氢气发生器为氩-氢火焰提供氢气,明显降低了硼氢化钾浓度,改善了测定检出限。考察了酒石酸掩蔽Sb(Ⅴ)的量及共存干扰元素的允许... 在0.10 mol/L酒石酸介质中,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水溶态和可交换态Sb(Ⅲ)和Sb(Ⅴ)。以氢气发生器为氩-氢火焰提供氢气,明显降低了硼氢化钾浓度,改善了测定检出限。考察了酒石酸掩蔽Sb(Ⅴ)的量及共存干扰元素的允许量。方法检出限Sb(Ⅲ)为0.026 ng/L,总Sb为0.019 ng/L。加标回收试验表明,方法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物发生 原子荧光光谱法 氢气 水溶态 可交换态 锑(Ⅲ) 锑(Ⅴ)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b催化剂上丙烷氨氧化反应机理的Monte Carlo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远洋 高荫本 +2 位作者 李永旺 孙予罕 陈诵英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1995年第6期417-423,共7页
本文应用MonteCarlo方法对丙烷氨氧化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在分析了V/Sb金红石构型催化剂的各个晶面之后,以110面为模板建立了V/Sb双活性中心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丙烷、氨及氧的不同进料摩尔比率对丙... 本文应用MonteCarlo方法对丙烷氨氧化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在分析了V/Sb金红石构型催化剂的各个晶面之后,以110面为模板建立了V/Sb双活性中心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丙烷、氨及氧的不同进料摩尔比率对丙烯腈、丙烯及COx三种产物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详细考察。在与实验相近的区间内,得到了与文献一致的结果,同时对于超出实验区间的情形,也给出了其影响的规律,从而完善了整个过程。得到了适宜的进料摩尔比率,在此优化的比率下,取得了高的丙烯腈生成速率和选择性,同时副产减少,从而显示了MonteCarlo方法对实际催化过程具有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烷 氨氧化 模拟 催化剂
原文传递
催化裂化催化剂中镍钒锑的测定 被引量:8
12
作者 严方 谢永杰 《中国测试》 CAS 2010年第1期46-48,共3页
针对催化剂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催化裂化催化剂中重金属Ni、V、Sb的含量,分析了影响Ni、V、Sb元素测定的各种因素,以未使用过的催化剂为载体配制标准样品,使标准样品与样品的基体基本一致,减少了基体效应的影响... 针对催化剂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催化裂化催化剂中重金属Ni、V、Sb的含量,分析了影响Ni、V、Sb元素测定的各种因素,以未使用过的催化剂为载体配制标准样品,使标准样品与样品的基体基本一致,减少了基体效应的影响。待测元素的线性范围分别:Ni为0.10%~1.20%,V为0.05%~0.30%,Sb为0.02%~0.20%,相关系数均为0.9999,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该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的测定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分析 X射线荧光光谱法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测定湿地植物总磷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卢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142-144,共3页
利用钼锑抗比色法和磷钒钼黄比色法测定湿地植物不同器官的全磷含量,比较两种测定方法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磷钒钼黄比色法测定的全磷含量要高于钼锑抗比色法;两种测定方法误差均在允许的范围内;... 利用钼锑抗比色法和磷钒钼黄比色法测定湿地植物不同器官的全磷含量,比较两种测定方法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磷钒钼黄比色法测定的全磷含量要高于钼锑抗比色法;两种测定方法误差均在允许的范围内;测定湿地植物全磷,钼锑抗比色法比磷钒钼黄比色法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锑抗比色法 磷钒钼黄比色法 全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生物铁锰氧化物去除水体中锑的性能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侯冬梅 张兰 +3 位作者 李春成 陈露童 王盼盼 邹建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42-1853,共12页
锑作为一种强致畸致癌的重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环境之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利用壳聚糖包埋生物质铁锰氧化物,制备出一种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率高的生物质吸附材料(CH-BFMO)。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该... 锑作为一种强致畸致癌的重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环境之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利用壳聚糖包埋生物质铁锰氧化物,制备出一种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率高的生物质吸附材料(CH-BFMO)。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对水体中三价锑和五价锑的吸附性能。基于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分析,并借助FTIR和XPS等表征方法,探究了CH-BFMO对水体中Sb(III)和Sb(V)的吸附机制。其结果表明:负载壳聚糖后,CH-BFMO的形貌结构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仍为无定型结构,但其比表面积由79.2 m^(2)·g^(-1)增加到91.3 m^(2)·g^(-1),更加有利于对物质的吸附。批次实验表明,CH-BFMO对Sb(III)和Sb(V)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7.6 mg·L^(-1)(pH 4)和24.8 mg·L^(-1)(pH 6),二者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更接近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说明CH-BFMO对Sb(III)和Sb(V)均以化学吸附为主。Sb(III)和Sb(V)的吸附等温曲线都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说明该过程均为单层吸附。FTIR及XPS分析表明:CH-BFMO表面含有的丰富的含氧官能团(C=O、C=C、O–H),有利于CH-BFMO对Sb(III)和Sb(V)的吸附去除。对于Sb(V)来说,主要是依靠与CH-BFMO发生化学吸附而实现去除。而对于Sb(III)的来说,其去除过程则可能涉及化学吸附和氧化的共同作用。SO_(4)^(2-)、CO_(3)^(2-)对CH-BFMO吸附Sb(III)和Sb(V)的影响较小,但PO_(4)^(3-)会抑制材料对Sb(III)和Sb(V)的吸附去除。5次循环后,CH-BFMO对Sb(III)与Sb(V)的吸附量仍能保持在92%以上,说明CH-BFMO循环性能优良,是一种潜在的去除水体中锑污染的吸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生物质吸附剂 三价锑 五价锑 吸附去除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改性酵母粉对锑酸盐的吸附机理
15
作者 唐林茜 张春华 葛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1-252,共12页
采用氯化铁(FeCl_(3))制备了铁改性酵母粉,测试其对溶液中锑酸盐(Sb(V))的吸附性能,考察了FeCl_(3)浓度、溶液pH以及酵母粉投加量对Sb(V)去除的影响,研究了Sb(V)在铁改性酵母粉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特征,并用SEM-EDS、ATR-FTIR... 采用氯化铁(FeCl_(3))制备了铁改性酵母粉,测试其对溶液中锑酸盐(Sb(V))的吸附性能,考察了FeCl_(3)浓度、溶液pH以及酵母粉投加量对Sb(V)去除的影响,研究了Sb(V)在铁改性酵母粉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特征,并用SEM-EDS、ATR-FTIR、XRD、XPS等方法对改性酵母粉进行表征以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酵母粉吸附Sb(V)的最佳条件为:FeCl_(3)浓度0.5 mol·L^(-1)、酵母粉投加量2 g·L^(-1)、pH 3.0.5 mol·L^(-1) FeCl_(3)改性酵母粉(0.5 Fe-Y)对溶液中Sb(V)的最大去除率为91.2%,吸附容量达68.15 mg·g^(−1).0.5 Fe-Y对Sb(V)的吸附符合伪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该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涉及络合反应和静电吸附.FeCl_(3)改性能显著增强酵母粉对Sb(V)的吸附能力,酵母粉表面羟基等官能团增多、电位增加、晶形结构更加无序以及表面羟基铁与Sb(V)形成内层络合物是其Sb(V)吸附能力增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改性 酵母 sb(v)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