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干旱区沟垄集雨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1
1
作者 任小龙 贾志宽 +3 位作者 陈小莉 韩娟 韩清芳 丁瑞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8-845,共8页
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沟垄集雨种植(RFPRH)系统被逐步推行,以改善农田水分状况,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为了探索该种植方式的适宜降雨量,在人工模拟不同降雨量下,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了沟垄集雨种植... 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沟垄集雨种植(RFPRH)系统被逐步推行,以改善农田水分状况,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为了探索该种植方式的适宜降雨量,在人工模拟不同降雨量下,以传统平作为对照,研究了沟垄集雨种植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含量、功能叶片的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30mm和340mm降雨量下,集雨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较对照显著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分别提高17.7%和13.9%,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9%和10.1%,籽粒产量增加75.4%和36.7%。在440mm降雨量条件下,集雨处理的Fm、Fv/Fm、Fv/Fo、qP和SPAD值在拔节期显著增加,Gs在抽雄期显著增加,Pn在抽雄期和孕穗期显著下降,水分利用效率在全生育期比对照平均低13.2%,其他各生育时期光合生理特性及籽粒产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说明沟垄集雨种植在偏旱的年份,可显著提高玉米光合效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其全生育期适宜雨量上限可能是44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沟垄集雨种植 光合特性 夏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最优沟垄比的确定 被引量:72
2
作者 王琦 张恩和 +1 位作者 李凤民 王晓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41,共4页
采用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垄作为集水区,沟作为种植区,采用三种沟垄比和两种下垫面材料。在2001~2002年的试验中,膜垄种植马铃薯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对照的2.8倍(2001)和2.4倍(2002),土垄种植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对照相差不大;... 采用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垄作为集水区,沟作为种植区,采用三种沟垄比和两种下垫面材料。在2001~2002年的试验中,膜垄种植马铃薯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对照的2.8倍(2001)和2.4倍(2002),土垄种植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对照相差不大;由于降雨量和降雨高峰期出现时段的不同,虽然使2001~2002年度沟垄微型集雨种植马铃薯产量有所差异,但在两年试验中,马铃薯增产趋势基本一致,膜垄种植马铃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231%(2001)和153%(2002),土垄种植马铃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58%(2001)和23%(2002)。通过直线回归分析,在半干旱地区膜垄种植马铃薯最佳沟垄比为60cm∶40cm,当沟垄比为60cm∶40cm马铃薯产量的期望值可以达到最大,该技术是适合于半干旱地区的能较好提高降水利用率和产量的一种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沟垄微型集雨 膜垄和土垄 马铃薯 最优沟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模拟降雨下沟垄集雨种植对夏玉米生产影响 被引量:44
3
作者 任小龙 贾志宽 +1 位作者 韩清芳 韩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5-50,共6页
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降雨量沟垄集雨种植对夏玉米(ZeaMaysL.)个体发育、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种植处理后,夏玉米生育期提前,株高和叶面积显著增加(p<0.05),在230、340和440mm降雨量下玉米总生物量... 在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降雨量沟垄集雨种植对夏玉米(ZeaMaysL.)个体发育、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集雨种植处理后,夏玉米生育期提前,株高和叶面积显著增加(p<0.05),在230、340和440mm降雨量下玉米总生物量比平作分别提高44.71%、28.51%和7.58%;230mm和340mm降雨量下,单株籽粒产量比平作分别提高了75.40%和36.70%,穗长分别增加了25.30%和16.00%,穗粒数分别增加了59.30%和29.20%,230mm降雨量下,玉米穗粗和千粒重比平作分别增加了11.40%和10.30%;440mm降雨量下籽粒产量与平作相比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雨量 集雨种植 个体发育 生物量累积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不同雨量下沟垄集雨种植对春玉米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53
4
作者 任小龙 贾志宽 +2 位作者 陈小莉 韩清芳 李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06-1015,共10页
为了探明沟垄集雨种植适宜的降雨量范围,使沟垄集雨系统更加有效,通过大田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雨量下沟垄集雨种植对农田水温状况及春玉米个体发育、生物量积累、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30-440mm雨量下,与... 为了探明沟垄集雨种植适宜的降雨量范围,使沟垄集雨系统更加有效,通过大田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雨量下沟垄集雨种植对农田水温状况及春玉米个体发育、生物量积累、水分利用效率(WUE)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30-440mm雨量下,与平作处理相比,沟垄集雨种植处理后,沟内土壤10cm处温度增加了0.7-1℃,沟内120cm土壤平均储水量增加了5%-12%,玉米的出苗期提前1-2d,生育期普遍提前,株高、功能叶面积和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玉米籽粒产量及WUE在230mm雨量下分别增加了82.8%和77.4%,340mm雨量下分别增加了43.4%和43.1%,440mm雨量下分别增加了11.2%和9.5%。沟垄集雨种植春玉米适宜的雨量上限可能在全生育期降雨量440m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沟垄集雨种植 玉米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材料和沟垄比对燕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任祥 王琦 +3 位作者 张恩和 师尚礼 王鹤龄 刘青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45-954,共10页
为改善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状况和提高降雨资源利用率,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布置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无覆盖平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垄作(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和无覆盖土垄)... 为改善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状况和提高降雨资源利用率,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布置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无覆盖平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垄作(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和无覆盖土垄)及垄作不同沟垄比(60 cm∶30 cm、60 cm∶45 cm和60 cm∶60 cm)对燕麦土壤贮水量、干草产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同一覆盖处理的平均值而言,土壤贮水量的排列次序为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土垄>平作,在同一覆盖处理下,土壤贮水量随沟垄比减小而增加。土垄燕麦的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平作分别降低12%、18%和27%;生物可降解膜垄燕麦的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平作分别提高5%、4%和14%;普通膜垄燕麦的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平作分别提高7%、9%和23%。就大多数情况而言,燕麦干草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沟垄比减小而减小。对垄宽和实际籽粒产量的回归分析表明,当沟垄比为60 cm∶38 cm时,普通膜垄的燕麦实际籽粒产量达到最大值2 213 kg·hm-2;当沟垄比为60 cm∶34 cm时,生物可降解膜垄的燕麦实际籽粒产量达到最大值2 114 kg·hm-2。平作、土垄、生物可降解膜垄和普通膜垄燕麦经济效益分别为5 194元·hm-2、4 557元·hm-2、4 889元·hm-2和5 637元·hm-2。从燕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环保等方面考虑,在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区沟垄集雨种植燕麦,覆盖材料应采用生物可降解膜,沟宽∶垄宽为60 cm∶34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沟垄集雨种植 覆盖材料 沟垄比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沟集雨对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水热条件及老芒麦产草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何峰 王堃 +1 位作者 李向林 徐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2-126,共5页
为探索和解决干旱半干旱区多年生牧草持续性生产问题,在坝上农牧交错区对垄沟集雨栽培措施下老芒麦草地的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测定比较了垄沟集雨处理和平作对照的土壤水热条件,地下生物量分布以及不同阶段的产草量。结果表明:垄沟集... 为探索和解决干旱半干旱区多年生牧草持续性生产问题,在坝上农牧交错区对垄沟集雨栽培措施下老芒麦草地的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测定比较了垄沟集雨处理和平作对照的土壤水热条件,地下生物量分布以及不同阶段的产草量。结果表明:垄沟集雨使种植区土壤表层体积含水率幅度增加9.67%~26.94%,生长季土壤表层0~30cm贮水量提高13.38%~24.92%,土壤表层最低温度提高1.02~2.08℃;土壤水热条件的改善增加了表层0~10cm根系的分布,提高产草量98%~230%。垄宽60cm沟宽30cm的处理的产草量最高为5.34t/hm2,2a年平均产量为5.34和2.79t/hm2分别比对照1.62和1.18t/hm2提高了230%和136%。垄沟集雨措施对降雨量较少,分布不均匀的干旱半干旱区的人工草地种植具有明显的稳产增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温度 生物量 垄沟集雨 老芒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谷子种植密度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启 贾志宽 +4 位作者 连延浩 张旭东 任小龙 王俊鹏 韩清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87,共7页
为探索半干旱地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旱地谷子降雨生产潜力的影响,以谷子品种大同29为试材,设置低、中、高三种留苗密度,于2013—2014年在宁南半干旱区进行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降雨年型下,集雨各密度产量和总耗... 为探索半干旱地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旱地谷子降雨生产潜力的影响,以谷子品种大同29为试材,设置低、中、高三种留苗密度,于2013—2014年在宁南半干旱区进行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降雨年型下,集雨各密度产量和总耗水量均随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在雨水偏少的2014年谷子总耗水量较少,中、高密度产量亦无显著差异(P>0.05);高密度处理两年平均产量较低密度增加26.41%,总耗水量平均增加10.40%;谷子抽穗期土壤含水率、各时期0~200 cm土壤储水量及收获期供水能力在两种降雨年型下均随密度的升高而降低。WUE在多雨的2013年随留苗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少雨的2014年则以中密度WUE最高,达到24.35 kg·mm^(-1)·hm^(-2),且该年WUE平均较2013年高10.37 kg·mm^(-1)·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种植 谷子 密度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集雨结合砾石覆盖对沙棘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育军 李小雁 +2 位作者 伊万娟 崔步礼 李岳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188-194,共7页
为了解沟垄集雨结合覆盖措施在高寒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该文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基于野外试验分析了高寒半干旱地区沟垄集雨结合砾石覆盖对沙棘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所在地2009年膜垄(窄垄)、土垄(窄垄)和平... 为了解沟垄集雨结合覆盖措施在高寒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该文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基于野外试验分析了高寒半干旱地区沟垄集雨结合砾石覆盖对沙棘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所在地2009年膜垄(窄垄)、土垄(窄垄)和平地3种处理产流后的集流效率分别为62%、33%和23%;沟垄栽植沙棘成活率平均为49%,比平地栽植的成活率高27%,同等条件下窄垄的沙棘成活率(59%)高于宽垄(40%),垄上覆膜和沟内覆砾石处理的沙棘成活率较低;相对于平地栽植而言,沟垄集雨结合砾石覆盖可以有效促进沙棘生长,但丰水年宽垄结合砾石覆盖条件下沟内贮存的水分过多则可能抑制其生长;小雨条件下砾石覆盖的雨水拦截作用和保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偿并导致其对沙棘叶片水势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沟垄集雨结合砾石覆盖可以促进沙棘成活和生长,但应结合各地降水特征并根据植被的需水规律确定合适的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集雨 砾石覆盖 降雨 沙棘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集雨措施及其在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产量中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建新 郑大玮 +2 位作者 李韬光 王砚田 段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5-69,共5页
该文介绍了两种田间集雨措施(渐进式等高梯田和坡地等高沟垄种植)的集雨增墒效应和增产作用。试验表明:在小雨、中雨、大雨和长期少雨的条件下,两种措施下的土壤水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但如果一场大雨之后接着又来一场大雨,则两... 该文介绍了两种田间集雨措施(渐进式等高梯田和坡地等高沟垄种植)的集雨增墒效应和增产作用。试验表明:在小雨、中雨、大雨和长期少雨的条件下,两种措施下的土壤水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但如果一场大雨之后接着又来一场大雨,则两种措施的集雨增墒效果就不太明显了。这两种措施的增产作用也很大:渐进式等高梯田可增产19.4%~25.5%,坡地等高沟垄种植可增产34.1%~5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 渐进式等高梯田 等高沟垄种植 土壤水分含量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水分消耗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珂 卫婷 +2 位作者 董昭芸 张鹏 贾志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98,200,共7页
于2012—2014年在宁南旱塬区布设旱地冬小麦垄膜沟播试验,研究了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水平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置集雨(R)和传统平作(B)两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置高(N+P:270+180 kg·... 于2012—2014年在宁南旱塬区布设旱地冬小麦垄膜沟播试验,研究了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水平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置集雨(R)和传统平作(B)两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置高(N+P:270+180 kg·hm^(-2))、中(N+P:180+120 kg·hm^(-2))、低(N+P:90+60 kg·hm^(-2))和不施肥4种施肥水平。结果表明:集雨种植模式在冬小麦生育前期可以显著提高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两年的平均产量较平作提高了10.57%(P<0.0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83%,肥料农学效率提高了54.99%(P<0.05)。施肥对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有明显影响,冬小麦生育前期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土壤贮水量呈增加趋势,生育后期土壤贮水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无论是集雨还是平作种植模式,各施肥处理的冬小麦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但相邻肥力梯度间增幅随施肥量的增加逐渐降低,高肥处理虽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较中肥处理增产幅度不显著(P>0.05),集雨种植中肥处理的肥料农学效率最高,两年平均为3.91 kg·kg^(-1)。由此认为,集雨种植模式配合中量施肥(N+P:180+120 kg·hm^(-2))可显著提高半干旱区旱作冬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种植 施肥水平 土壤水分 旱作小麦 产量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集雨系统垄宽对玉米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娟 解文强 +2 位作者 崔婧婧 于玲玲 郭强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40,共5页
为探索沟垄集雨模式下不同垄宽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9-2020年采用垄沟集雨种植方式,以传统平作(垄宽60 cm)为对照,研究3种沟垄比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 为探索沟垄集雨模式下不同垄宽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9-2020年采用垄沟集雨种植方式,以传统平作(垄宽60 cm)为对照,研究3种沟垄比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垄沟集雨种植方式下,采用60 cm∶60 cm沟垄比,两年平均叶面积指数最大,为2.9,较对照增加42.16%;产量最高,为13.13 t/hm^(2),较对照增加26.37%;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27.15 kg/(hm^(2)·mm),较对照增加42.37%;养分利用效率最高,为N:7.55 kg/kg;P:48.49 kg/kg;K:4.66 kg/kg,分别较对照增加177.57%,142.69%,59.58%。在华北地区,垄沟集雨种植方式下,垄沟比60 cm∶60 cm,能够促进玉米增产和水肥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集雨 垄宽 玉米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养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垄沟集雨种植紫花苜蓿最佳沟垄宽比的确定 被引量:16
12
作者 寇江涛 师尚礼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7-252,共6页
采用旱地垄沟集雨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研究不同沟垄宽比和覆盖方式对苜蓿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回归方程确定适宜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种植紫花苜蓿的最佳沟垄比。结果表明:膜垄、土垄处理平均年干草产量分别为... 采用旱地垄沟集雨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研究不同沟垄宽比和覆盖方式对苜蓿干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回归方程确定适宜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种植紫花苜蓿的最佳沟垄比。结果表明:膜垄、土垄处理平均年干草产量分别为5604.87和4844.81 kg·hm-2,分别较CK提高204.98%和163.63%;膜垄、土垄处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34.91和28.47 kg·mm-1.hm-2,分别为CK的2.25倍、1.83倍;膜垄的平均年干草产量、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土垄提高15.69%和22.62%;回归分析表明:当膜垄的最佳沟垄宽比为60 cm∶60 cm、土垄的最佳沟垄宽比为60 cm∶70 cm时,苜蓿的经济产量可以达到最大,分别为6009.3 kg·hm-2和5271.5 kg·hm-2,分别较CK提高226.99%和186.84%,膜垄处理的最大经济产量较土垄处理提高14.00%。因此,在试验地区及其相似地区采用膜垄集雨种植能显著提高苜蓿干草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建议采用垄覆膜集雨种植紫花苜蓿,沟垄宽比为60 cm∶6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垄沟集雨 水分利用效率 草产量 最佳沟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肥配施促进半干旱区沟垄集雨种植谷子节水增产 被引量:12
13
作者 连延浩 王天露 +3 位作者 张旭东 贾志宽 刘启 韩清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06-115,共10页
沟垄集雨种植是西北旱作农田广泛运用的高效节水栽培模式,为优化施肥配置,进一步提升其增产效能,该研究在沟垄集雨和平作2种种植模式下分别设置不施肥、低量(N 93 kg/hm2+P2O5 48 kg/hm^2)、中量(N 186 kg/hm2+P2O596 kg/hm^2)和高量(N ... 沟垄集雨种植是西北旱作农田广泛运用的高效节水栽培模式,为优化施肥配置,进一步提升其增产效能,该研究在沟垄集雨和平作2种种植模式下分别设置不施肥、低量(N 93 kg/hm2+P2O5 48 kg/hm^2)、中量(N 186 kg/hm2+P2O596 kg/hm^2)和高量(N 279 kg/hm^2+P2O5 144 kg/hm^2)共4个施肥量水平,对宁南旱区连续4 a(2012—2015年)施肥梯度处理下谷子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沟垄集雨种植较平作可有效降低土壤水分蒸发,谷子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减少了18.3~26.8 mm;同一施肥水平下,沟垄集雨种植在2012、2013年(丰水)呈减产趋势,在2014、2015年(平水)显著增产,较平作增加了穗粒数和收获指数,提高了谷子的水肥利用效率。在各降雨年份下,随施肥量的加大,沟垄集雨种植下谷子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当超过中肥后增幅不显著,肥料农学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经济收益在中肥下达到最大。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中肥是半干旱区谷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的适宜施肥量,较平作种植在平水年型下可增产7.6%,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4.9%和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施肥 降雨 沟垄集雨 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谷子 半干旱区
全文增补中
半干旱区沟垄集雨种植谷子的肥料效应及其增产贡献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雪娇 张旭东 +4 位作者 韩治中 张鹏 贾志宽 连延浩 韩清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55-1066,共12页
研究沟垄集雨种植施肥水平对谷子生长的影响及其对产量的贡献,为完善集雨种植技术理论体系及半干旱区谷子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南旱农区进行了2个年型的二因素大田试验,研究了沟垄半覆膜集雨(R)和传统裸地平作(T)2种种植模式下... 研究沟垄集雨种植施肥水平对谷子生长的影响及其对产量的贡献,为完善集雨种植技术理论体系及半干旱区谷子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南旱农区进行了2个年型的二因素大田试验,研究了沟垄半覆膜集雨(R)和传统裸地平作(T)2种种植模式下4个施肥水平(高量N 270 kg hm–2+P2O5 180 kg hm–2,H;中量N 180 kg hm–2+P2O5120kg hm–2,M;低量N 90 kg hm–2+P2O5 60 kg hm–2,L;不施肥对照,CK)对谷子株高、叶面积、光合指标、干物质积累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集雨模式下的增产贡献来源。结果表明:(1)集雨模式有效促进了边行谷子光合生理和生长,在各施肥水平下谷子株高、顶三叶叶面积、Pn(净光合速率)、Tr(蒸腾速率)和生物量较平作模式分别提高7.1%~23.5%、1.7%~22.7%、10.4%~20.3%、8.0%~55.9%和9.8%~30.0%;中行各指标较平作模式均下降不显著。(2)集雨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谷子的水肥利用效率,配施氮磷肥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在丰水年高肥处理显著高于中、低肥处理,欠水年中肥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高肥处理,与低肥处理差异不显著;肥料利用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在丰水年低肥处理的肥料利用率显著大于高肥和中肥处理,欠水年各施肥水平间差异显著。(3)施肥对谷子的增产贡献大于种植模式。施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在丰水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高、中、低施肥处理间差异显著,达27.8%~49.3%,欠水年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9.2%~23.7%);种植模式贡献率在2年中各施肥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考虑,集雨模式在丰水年施高肥、欠水年施中肥可实现谷子高产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集雨 施肥 谷子 产量 综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DNDC模型模拟沟垄集雨种植对陕西省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宁 韩娟 +3 位作者 刘璐璐 张磊 刘杨 温晓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1-701,共11页
利用DNDC模型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农田水分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确定沟垄集雨种植技术的适宜区域以及该技术在陕西省农业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陕西省2001-2010年19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采用DNDC模型模拟... 利用DNDC模型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农田水分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确定沟垄集雨种植技术的适宜区域以及该技术在陕西省农业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陕西省2001-2010年19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采用DNDC模型模拟沟垄集雨(PF)和传统平作(CK)种植下陕西省玉米田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2001-2010年陕西省年均降雨量为609.2mm,且南至北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陕西南部地区的降雨量最高,其次是关中地区,陕西北部地区的降雨量最低。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土壤蒸发量从北至南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蒸发量在170mm以下的地区分布在陕西省北部,土壤蒸发量在190mm以上的地区分布在陕西南部。和平作种植模式相比,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陕西北部富县、黄陵、洛川、黄龙和宜川5个县土壤储水量提高到145mm以上,陕西中部宝鸡、凤翔、岐山、扶风4个县(市)土壤储水量提高到126mm以上,陕西北部6个县和中部14个县玉米生长水分胁迫减弱;与平作相比,沟垄集雨模式下,陕西省大部分区域产量变异数降低,说明沟垄集雨技术能降低年际间降雨量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产效应。沟垄集雨和平作种植模式下陕西10a玉米总产量分别为1 320万t和1 140万t,沟垄集雨较平作模式增产180万t,提高16%。沟垄集雨种植玉米的增产效应从北至南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年均降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相反,陕西北部年均降雨量低于500mm的地区增产效果最高,陕西南部年均降雨量高于800mm的地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产量的提高具有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沟垄集雨 土壤水分 玉米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被引量:98
16
作者 刘广才 杨祁峰 +3 位作者 李来祥 樊廷录 赵小文 朱永永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28,共11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覆膜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提高5.6~6.2个百分点,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3.9~5.2个百分点,播...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0~20 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覆膜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提高5.6~6.2个百分点,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3.9~5.2个百分点,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提高0~4.0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秋季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49.5~51.3 mm,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33.9~39.6 mm,播前全覆膜较播前半膜平铺增加0~26.9 mm,正是由于秋季全覆膜和顶凌全覆膜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5.2%、平均降水利用率达到70.1%,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5.93 kg/(mm.hm2),平均达到33.63 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玉米 全膜覆盖 双垄面集雨 沟播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集雨下密度和施氮对陇东地区青贮玉米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调控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桂宇 周大梁 +4 位作者 梁欢欢 石薇 常生华 贾倩民 侯扶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60-976,共17页
为明确陇东地区沟垄集雨种植下青贮玉米(Zea mays)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本研究于兰州大学环县草地农业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每公顷6.0万(D_(1))、7.5万(D_(2))、9.0万(D_(3))和10.5万(D_(4))株4个种植密度,每个密度下设置0(N_(... 为明确陇东地区沟垄集雨种植下青贮玉米(Zea mays)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本研究于兰州大学环县草地农业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每公顷6.0万(D_(1))、7.5万(D_(2))、9.0万(D_(3))和10.5万(D_(4))株4个种植密度,每个密度下设置0(N_(0))、120(N_(1))、240(N_(2))和360(N_(3))kg·hm^(−2)4种施氮水平,探究沟垄集雨下密度和施氮对青贮玉米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9年D_(2)、D_(3)和D_(4)密度以及2020年4个密度下,N_(2)和N_(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_(n))显著高于N_(0)(P<0.05)。同一施肥条件下,两年在6叶期各密度处理的P_(n)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吐丝期、灌浆期和蜡熟期,随着密度的增加P_(n)降低。2)吐丝期N_(2)、N_(3)处理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N_(0)(P<0.05),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核酮糖二磷酸(RuB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羧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N_(0)(P<0.05)。灌浆期N_(2)、N_(3)处理的RuBP和PEP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N_(0)(P<0.05)。3)两年D_(3)N_(2)处理获得了较高的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和淀粉产量。同一密度下,N_(2)和N_(3)处理的粗蛋白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RFV)显著高于N_(0)(P<0.05)。随着密度的增加,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及RFV降低,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含量增高。综上,D_(3)N_(2)处理是一种陇东地区沟垄集雨下青贮玉米适宜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集雨系统 种植密度 施氮量 干草产量 净光合速率 粗蛋白 相对饲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集雨种植对烤烟生长发育及烟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克玲 王德权 +4 位作者 刘洋 王艺 杜玉海 杜传印 马兴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8-138,共11页
通过研究沟垄集雨栽培技术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合山东烟区蓄水保墒的栽培模式。选用当地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7和中烟100,通过一年两点大田试验,研究了沟垄集雨栽培对烟田土壤水分含量、烟株农艺性状、叶片光合速率、干物质... 通过研究沟垄集雨栽培技术对烤烟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合山东烟区蓄水保墒的栽培模式。选用当地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7和中烟100,通过一年两点大田试验,研究了沟垄集雨栽培对烟田土壤水分含量、烟株农艺性状、叶片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氮素含量、氮素积累量及烟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沟垄集雨栽培提高了烟田2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了云烟87现蕾期的叶长、叶宽及现蕾和平顶期的单叶面积,使平顶期的光合速率增加了28.5%,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片中的氮素含量以及氮素积累量,降低了总糖、还原糖含量,提高了总氮和钾含量。沟垄集雨栽培显著提高了中烟100现蕾期的叶长和叶面积,并使平顶期的光合速率增加了14.8%,显著提高了双龙村旺长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总植物碱含量较常规栽培降低了12.7%,其他化学成分变化较小。沟垄集雨栽培技术通过对雨水的利用,调节了土壤的水分状况,促进了烤烟的生长发育,改善了两个品种的香气量、余味和杂气,最终提高了烟叶的感官评价质量。沟垄集雨种植是适宜山东丘陵山地烟区的优质高效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集雨 烤烟 生长发育 烟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下旱地油菜节水节肥技术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6
19
作者 冯军 石超 +9 位作者 门胜男 Hafiz Athar Hussain 柯剑鸿 Linna Cholidah 陈锦芬 郭欣 武海燕 冉泰霖 向信华 王龙昌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62,共12页
为探讨沟垄集雨、秸秆覆盖和减量缓释肥节水节肥技术对油菜生产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调控效应,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农民习惯栽培(平作+常规肥)、节水栽培Ⅰ(秸秆覆盖+常规肥)、节水栽培Ⅱ(沟垄集雨+常规肥)、节肥栽培(平作+减量缓释... 为探讨沟垄集雨、秸秆覆盖和减量缓释肥节水节肥技术对油菜生产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调控效应,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设置农民习惯栽培(平作+常规肥)、节水栽培Ⅰ(秸秆覆盖+常规肥)、节水栽培Ⅱ(沟垄集雨+常规肥)、节肥栽培(平作+减量缓释肥)、双节栽培Ⅰ(秸秆覆盖+减量缓释肥)和双节栽培Ⅱ(沟垄集雨+减量缓释肥)6种水肥措施,比较分析2016-2017年(多雨年份)和2017-2018年(季节性干旱年份)2种不同降水年型下油菜节水节肥技术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异常偏多对油菜生长的影响大于季节性干旱;双节技术在多雨年型下较习惯栽培增产效应显著,在季节性干旱年型下亦能稳产;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双节技术较习惯栽培能提高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减少了土壤氮素淋溶损失,保持速效养分稳定释放,同时,能延迟脲酶释放,增加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提高作物肥料利用效率及保持土壤肥力,更利于环境保护。综上,单一的节水或节肥技术无法满足西南旱地油菜生产需要。通过秸秆覆盖和沟垄集雨与缓释肥集成的双节技术,能适应不同降水年型下的油菜生产并兼顾环境效应,实现增产与环保的双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油菜 节水节肥 秸秆覆盖 沟垄集雨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类型下减量施肥对油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冯军 石超 +8 位作者 Linna Cholidah 门胜男 段美春 张赛 徐绮雯 武海燕 欧岗 向信华 王龙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85-93,共9页
为了探讨覆盖与缓释肥(节水节肥)技术对西南旱地油菜生长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了由3种栽培模式(传统平作栽培、秸秆覆盖和沟垄集雨节水栽培)和3种施肥模式(习惯施肥、减施缓释肥、不施肥)组成的双因素大田定位试验,比较分析2a不同... 为了探讨覆盖与缓释肥(节水节肥)技术对西南旱地油菜生长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了由3种栽培模式(传统平作栽培、秸秆覆盖和沟垄集雨节水栽培)和3种施肥模式(习惯施肥、减施缓释肥、不施肥)组成的双因素大田定位试验,比较分析2a不同降水年型下覆盖与缓释肥技术对油菜生长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2016-2017年苗期降水异常偏多,2017-2018年偏少。苗期降水异常偏多对油菜生长的影响大于季节性干旱,2017-2018年苗期根冠比2016-2017平均增加83.55%。多雨年型(2016-2017)下产量及其构成值均低于季节性干旱年型(2017-2018)。单一的节水技术在季节性干旱发生时无显著的增产效应。季节性干旱和降水异常偏多均会影响油菜品质,且多雨会进一步降低了含油量及某些脂肪酸含量;干旱对脂肪酸构成影响更大。2 a节水节肥处理总耗水量均较习惯栽培加传统施肥显著减少,节水节肥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习惯栽培加传统施肥高8%~40%,并显著增加肥料利用效率。综上,单一的节水或节肥技术难以满足西南旱地油菜生产面临的复杂环境,通过秸秆覆盖和沟垄集雨与缓释肥集成的双节技术,能适宜不同降水年型下的油菜生产并兼顾环境效应,缓解生育期降水异常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实现节本增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肥料 干旱 油菜 节水节肥 秸秆覆盖 沟垄集雨 水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