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0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位导向政策、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格局——来自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斯丽娟 曹昊煜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66,共20页
区位导向政策是优化资源配置和重塑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和专利引用全量大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法和交错双重差分法,系统检验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以创新型城市建设... 区位导向政策是优化资源配置和重塑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和专利引用全量大数据,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法和交错双重差分法,系统检验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代表的区位导向政策能够同时提升本地和周边城市的创新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区位导向政策通过强化创新集聚和生产网络中的溢出效应促进城市内和城市间知识溢出,进而实现政策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规模和创新环境是影响本地效应的关键经济特征,城市区位可达性、研发人员密度和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创新协作、产业技术能力是城市内部和外部知识溢出的基础性条件。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区域创新格局的演化提供了政策性解释,并为区域知识溢出基础性条件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格局 区位导向政策 创新型城市建设 知识溢出 专利引用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韧性国土空间和城市的中国模式 被引量:2
2
作者 俞孔坚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共12页
本文是笔者持续30年关于国土空间和城市生态安全课题探索之延续。从基于自然的哲学、基于生态的国土空间格局、道法自然的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基础设施构建3个维度,定义了国土和城市气候韧性的中国模式。它根植于中国千百年积淀的季风文... 本文是笔者持续30年关于国土空间和城市生态安全课题探索之延续。从基于自然的哲学、基于生态的国土空间格局、道法自然的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基础设施构建3个维度,定义了国土和城市气候韧性的中国模式。它根植于中国千百年积淀的季风文化和传统生态智慧,经过科学化和模块化设计和在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实践检验,通过对水过程的调控设计构建整体化的生态基础设施,保护与修复生境、调节洪涝、减缓干旱与热岛,柔性应对海潮、自然净化水土和提供避难空间等诸多方面,增强国土空间与城市的气候韧性。它展示了全球气候应对策略从以碳为中心的单一减排策略走向立足土地、水驱动的全面气候韧性策略的可行性。在全球气候日趋“季风化”以及灾害频发的今天,这一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韧性 生态文明 防洪 生态安全 水驱动气候韧性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 中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郊)铁路车辆基地运用库线设计方案研究
3
作者 王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237,共9页
[目的]为提升车辆基地工程综合效益,节约工程投资,增强工艺设计技术储备及适应性,对市域(郊)铁路车辆基地运用库线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方法]依托宁仪扬市域(郊)铁路工程,基于市域(郊)铁路车辆特点及行车组织方案,通过车辆运用检修标准... [目的]为提升车辆基地工程综合效益,节约工程投资,增强工艺设计技术储备及适应性,对市域(郊)铁路车辆基地运用库线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方法]依托宁仪扬市域(郊)铁路工程,基于市域(郊)铁路车辆特点及行车组织方案,通过车辆运用检修标准、车辆运用检修工作量得到车辆基地的总设计规模,结合选址用地规模条件得到龙潭车辆基地和扬州西停车场运用检修设施的设计规模。从建筑基底面积、新增用地面积、铺轨长度及远期发展适应性等4个方面对比分析了龙潭车辆基地运用库线设施近、远期分期实施预留的设计方案,并提出了预留上盖开发及全自动运行条件的龙潭车辆基地总图布置方案。[结果及结论]龙潭车辆基地运用库线最终选定的方案为:采用4辆或6辆编组复合库线布局,实施1线2列位混合编组停车列检方案。库线前段按6辆编组标准建设,后段兼容4辆编组作业需求;末端预留向6辆编组标准长度扩展的接续条件,形成可扩展复合功能布局。运用库基底面积为30304.8 m^(2),无新增用地面积,铺轨长度为4095 m,远期发展适应性好。该分阶段实施方案可有效节约用地规模与建筑面积,提升车辆基地的近、远期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郊)铁路 车辆基地 运用库线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QCA-NCA的资源型城市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性测度及提升策略
4
作者 程恋军 林以涵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32,共21页
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运行对我国医保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大影响与重要意义。研究立足于组态视角,基于TOE框架,运用动态QCA-NCA方法,从时间和截面维度分析资源型城市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运行路径。结果发现:不存在单... 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运行对我国医保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大影响与重要意义。研究立足于组态视角,基于TOE框架,运用动态QCA-NCA方法,从时间和截面维度分析资源型城市职工医保基金可持续运行路径。结果发现:不存在单个条件成为医保基金高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但互联网服务水平的必要性逐年上升;资源型城市医保基金可持续运行路径共有三种:技术—组织驱动型、技术—环境驱动型与综合驱动型;从时间维度看,三种路径均具备较好的解释力度,要素间影响作用与联动关系不存在明显时间效应;从截面维度看,三个组态在发展阶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不同老龄化进程上存在一定异质性,技术—组织驱动型与技术—环境驱动型路径在老龄化进程较快的城市表现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医保基金 可持续运行 动态QCA-N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友好医疗实践及对儿科护理发展的启示
5
作者 黄维肖 方美 +2 位作者 沈芸芸 刘晓霞 郭晓莉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4-128,F0003,共6页
介绍儿童友好医疗的起源、概念、标准及评估,重点阐述儿童友好医疗中的关键要素,并分析护理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及其提升策略,以期为我国儿科护理推行儿童友好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儿童 儿童友好医疗 医疗环境 健康照护 儿童权利 友好城市 儿童参与 价值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路径
6
作者 李春梅 沈文科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7-440,共14页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多时段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及其随时间演变而产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黄河...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运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多时段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及其随时间演变而产生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效率在2011~2020年呈“M”型波动上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和污染排放严重致使效率仍未达到有效状态,成熟型城市和衰退型城市是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效率的损失主体;②“十二五”时期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两条路径分别为产业转型+经济发展双元驱动型和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多元驱动型,“十三五”时期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3条路径分别为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双元驱动型、对外开放引领型和产业转型+城市化升级双元驱动型;③从“十二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发展路径呈现出从依赖少数路径向多条路径并行推进的变化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转型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始终都是构成绿色转型发展路径的核心条件,城市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仅在“十三五”时期开始成为新的核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绿色发展 动态演变 SBM模型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能否提升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基于环境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调节效应
7
作者 岳立 韩亮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8,共13页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数智化逐渐成为资源型城市减污降碳,提高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驱动力。选取2011-2022年我国110个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分析数智化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环境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分...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数智化逐渐成为资源型城市减污降碳,提高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驱动力。选取2011-2022年我国110个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分析数智化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环境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分析数智化影响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第一,数智化能提升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成熟型和再生型的资源型城市、东南地区以及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非试点的资源型城市,数智化提升绿色创新效率的效果更为明显。第三,调节效应表明,环境分权和地方政府经济竞争削弱了数智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正向作用,地方政府环保竞争强化了其正向作用。第四,数智化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数智化发展,优化环境分权政策,强化环保方面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并重视区域间协调发展以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数智化 绿色创新效率 环境分权 政府竞争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域供需匹配的充填用磷石膏调配优化——以宜昌市为例
8
作者 王其虎 王晨薇 黄兆云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4-1142,共9页
为优化磷石膏作充填骨料时存在的运输调配成本,研究调研分析了磷化工城市矿山磷石膏充填供需不平衡特征,并明确了影响多点间磷石膏供需调配的因素;基于网络流模型和Ford-Fulkerson算法思想,以充填用磷石膏运输成本最低、运输流量最大为... 为优化磷石膏作充填骨料时存在的运输调配成本,研究调研分析了磷化工城市矿山磷石膏充填供需不平衡特征,并明确了影响多点间磷石膏供需调配的因素;基于网络流模型和Ford-Fulkerson算法思想,以充填用磷石膏运输成本最低、运输流量最大为决策目标,构建了基于网络最大可行流的充填用磷石膏运输优化调配模型;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利用模型对磷石膏运输调配方案进行优化,并计算了磷石膏运输综合成本。结果显示,综合成本在年需求量、总需求量两个维度上分别降低了36.79%和42.45%,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确保优化方案的切实可行,提出以企业生产量为权重的均摊策略,以增强各企业运输成本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磷化工城市 充填用磷石膏 全域供需匹配 调配路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碳足迹时空特征及组态路径
9
作者 宋梅 王子莎 +1 位作者 陈晨 张加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77-4687,共11页
通过三维碳足迹模型、TOE框架及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三维碳足迹进行测算并明确其未来减排降迹组态路径.研究发现:研究期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平均碳足迹呈波动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出“持续下降-略有回弹-波动下降... 通过三维碳足迹模型、TOE框架及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三维碳足迹进行测算并明确其未来减排降迹组态路径.研究发现:研究期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平均碳足迹呈波动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出“持续下降-略有回弹-波动下降”的特征;高碳足迹城市数量明显减少,上、中、下游资源型城市碳足迹存在显著差异且呈“上游<下游<中游”的顺序排列;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减排降迹路径可归结为覆盖44%城市的“技术-结构主导型”路径、覆盖50%城市的“组织主导型”路径、覆盖37%城市的“环境主导型”路径.基于上述结论,未来应基于全局视角持续关注黄河流域碳生态系统,实时监测资源型城市碳足迹值,结合组态效应多策并举降低资源型城市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资源型城市 三维碳足迹模型 TOE框架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评述
10
作者 李峻峰 姚艺林 +1 位作者 陆峥妍 乔锐 《园林》 2025年第5期14-23,共10页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系统性分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对推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 Space,对2003–202...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系统性分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对推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 Space,对2003–2023年间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与气候变化研究的1706篇文献进行梳理,并从学者合作、研究机构、关键词、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结果发现:(1)国内外以气候变化为研究视角的绿色基础设施发文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强;(2)依据文献聚类结果研究现状可归纳为水资源管理、城市韧性对策、热岛效应缓解、规划政策和土地利用优化等5个部分;(3)研究前沿分析表明,近几年相关研究逐渐侧重于生态学领域、气候效益评估和公众参与。基于上述分析,当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长期效益难以保证、技术与实际脱节、标准化不足、公众参与化不足及未来适应性研究缺乏等挑战,未来应加强长时间与多系统尺度的研究,综合雨水管理与低影响开发措施,提高环境公平性,推动气候韧性城市的构建,为绿色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气候变化 知识图谱 韧性城市 基于自然的解决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异质性环境规制与资源型城市碳排放 被引量:2
11
作者 苟红霞 高志刚 韩延玲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60,共15页
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转型与节能减排双重压力,探究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意义重大。基于2011—2021年111个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降低资源型城市碳强度,并呈动态减弱趋势。异质性上,数字基建降碳效果更佳,环境规制和资... 资源型城市面临经济转型与节能减排双重压力,探究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意义重大。基于2011—2021年111个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降低资源型城市碳强度,并呈动态减弱趋势。异质性上,数字基建降碳效果更佳,环境规制和资源禀赋高位城市及碳强度75%分位点城市数字经济的降碳效果更明显,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降碳影响有别。数字经济通过提升环境规制降低城市碳强度,控制型环境规制渠道作用更强。数字经济在数字经济降碳影响中发挥“先增强后弱化”的边际效应,存在最优区间。数字经济赋能环境规制和治理型环境规制有助于突破“遵循成本假说”,发挥“创新补偿效应”降低碳强度,在控制型环境规制降碳中表现为边际效应递增特征。要扩大资源型城市数字经济规模、强化数字化环境治理思维、分类引导发展,以数字经济推动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 控制型环境规制 治理型环境规制 资源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数据开放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城市的证据
12
作者 吕一清 杨磊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6-76,共11页
公共数据开放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以我国城市是否上线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准自然实验,以2006~2023年280个城市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公共数据开放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推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以我国城市是否上线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准自然实验,以2006~2023年280个城市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公共数据开放能否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能显著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公共数据开放能够通过促进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提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进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资源型、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城市开展试点政策对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作用更显著。本文研究结论对相关部门制定公共数据开放、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城市能源效率提升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数据开放 能源利用效率 绿色技术创新 能源消费结构 非资源型城市 数字经济 创新创业能力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PGD模型的昆明市植被NPP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仲芝 赵俊三 +3 位作者 陈国平 王琳 林伊琳 张丹丹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8-308,共11页
[目的]厘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测算植被的固碳能力和支撑碳交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MODIS-NPP数据,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1—2020年昆明市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特征,并... [目的]厘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对测算植被的固碳能力和支撑碳交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MODIS-NPP数据,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2001—2020年昆明市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特征,并采用参数最优地理检测器(OPGD)模型揭示气候、地形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的影响机制。[结果] 1)昆明市植被NPP在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并以7.08 g/(m^(2)·a)(以C计)的速度显著增加。2)植被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在空间上破碎度与植被NPP错位分布,其对植被NPP时空分布有显著负向作用。3)植被NPP变化是气候、人为活动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地表温度、植被景观破碎度解释力强于气温、降水和坡度等因子,因子间交互作用能更好地解释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结论]昆明市2001—2020年植被NPP总体呈增加态势,但主城区少部分地区形势不容乐观,未来应综合统筹,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核归一化植被指数(kNDVI)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深度学习和智能体建模方法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模拟
14
作者 蔡博诚 王天应 +2 位作者 赵翔 朱腊腊 廖友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8-277,F0003,共11页
当前农村居民点整治主体的行为建模主要依赖线性效用函数和专家先验知识,针对现有研究方法主观干涉过多,模拟结果不确定性较大等问题,该研究通过耦合深度学习算法和智能体建模框架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智能模拟模型。模型能够在顾... 当前农村居民点整治主体的行为建模主要依赖线性效用函数和专家先验知识,针对现有研究方法主观干涉过多,模拟结果不确定性较大等问题,该研究通过耦合深度学习算法和智能体建模框架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智能模拟模型。模型能够在顾及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多因素非线性作用影响的情况下,对区域整治潜力数量规模和空间布局进行协同自动模拟。以广州市作为案例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政府智能体模块对整治潜力数量规模预测的R^(2)为0.9875,平均相对误差为6.95%,平均绝对误差为22.16 hm^(2);农民智能体模块的整体准确度为82.31%,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初步识别的精确率为83.68%,召回率为80.27%,表明模型具备较好的模拟性能。2)根据模拟结果,广州市2018—2035年农村居民点整治可释放潜力951.84 hm^(2),多分布在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生活环境质量较差、土地结构较为单一的地区,城中村和偏远山村是潜力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模拟结果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土地利用常识框架基本一致。研究总体上表现了较强的建模可靠性和结果可行性,可为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体建模 深度学习 农村居民点 土地整治 潜力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关键区识别
15
作者 张抒恒 杨忠学 陈涛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3-324,共12页
在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构建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协调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东营市为例,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提取生态源地,并根据陆、河、滩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将生态源地分区,分别... 在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构建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协调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东营市为例,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提取生态源地,并根据陆、河、滩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将生态源地分区,分别从初始生态源地和分区后生态源地2个角度构建“面(生态源地)-线(生态廊道)-点(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东营市初始生态源地共49处,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的低海拔滨海湿地区,经归并后划分成17个生态源地片区;研究区综合阻力最高达98.742,高阻力集中在建成区及其周边;以初始生态源地和生态源地片区分别构建生态廊道84条和24条,2类结果重叠的生态廊道具有显著生态意义;此外,识别生态夹点72处,位于河流廊道上的生态夹点需重点维护与管理;生态障碍点54处,主要分布在东营区、垦利区和利津县。对于不同类别的关键区,提出相应的保护、维护、管理以及修复策略,统筹“陆-河-滩-海”全域生态保护,可为其他滨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生态源地分区 滨海资源型城市 东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城市洪涝驱动下微观与宏观耦合建模的社会系统响应及韧性分析
16
作者 舒心怡 徐宗学 +2 位作者 叶陈雷 廖如婷 贾书惠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4,118,共11页
为深入解析晋城市洪涝复杂系统的自然与社会关系,从微观与宏观视角切入,采用多主体建模的方法对具有异质性的社会主体进行模型构建,捕捉系统的宏观涌现;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社会整体层面的洪涝韧性特征进行演化分析,实现洪涝对社会端... 为深入解析晋城市洪涝复杂系统的自然与社会关系,从微观与宏观视角切入,采用多主体建模的方法对具有异质性的社会主体进行模型构建,捕捉系统的宏观涌现;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社会整体层面的洪涝韧性特征进行演化分析,实现洪涝对社会端造成影响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重现期增加,排水系统压力不断增加,溢流量及地表淹没面积增加,10年一遇降雨重现期下,水深为>0~0.15、>0.15~0.4、>0.4 m时的积水面积分别为2.03、0.29、0.21 km^(2);全局疏散模式下的疏散主体数呈增长率递减的上升态势,分区疏散模式下疏散主体数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不同降雨重现期下单位距离出行任务数指标随时间推移呈现局部波动、整体增长率递减的上升态势,全局疏散模式下疏散耗时与疏散路程具有更好的均衡性;不同降雨重现期下城市洪涝韧性增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场次暴雨洪涝中的城市洪涝适应能力增量呈增大趋势,抵抗能力增量约在峰现时间达到最小值,而后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洪涝 多主体建模 系统动力学 社会效益 洪涝韧性 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资源型地区或资源型城市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17
作者 王荣 赵海东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1-731,共11页
以截至2024年3月7日的CNKI和WOS中主题为资源型地区或资源型城市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全面分析了历年的研究动态。研究发现创新和技术进步是资源型地区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识别出10条主要研究主线... 以截至2024年3月7日的CNKI和WOS中主题为资源型地区或资源型城市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全面分析了历年的研究动态。研究发现创新和技术进步是资源型地区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识别出10条主要研究主线,涵盖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等关键领域。中国研究侧重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而国际研究更强调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揭示了国内外研究的发展阶段差异,并分别归纳了3个发展阶段。最后,从全球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社会包容性和公平性、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整合、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综合治理模式的探索6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旨在为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地区 资源型城市 知识图谱 信息可视化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效应
18
作者 高浩宇 黄荣荣 陈亮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88-4698,共11页
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0年我国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政策使得示范区城市PM... 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0年我国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政策使得示范区城市PM_(2.5)浓度平均下降了3.238μg/m^(3),约占政策前示范区城市PM_(2.5)浓度均值的7.711%,显著改善了示范区城市的空气质量.这一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PSM-DID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示范区政策主要是通过推动示范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加强环境规制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异质性分析发现,与资源型城市、东部地区和北方地区相比,示范区政策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效应在老工业城市和复合型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南方地区中更为显著.调节效应分析发现,中国式分权在示范区建设和空气质量改善二者间存在调节效应:相比于集群式示范区和在年度考核中仅获得合格评价的示范区,单一式示范区和获得优秀和良好评价的示范区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作用可能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空气质量 老工业城市 资源型城市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推进资源型城市“降碳—增长”的动态平衡及实现路径:基于系统理论的综述
19
作者 阮芳丽 王锋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7,23,共8页
协同推进资源型城市降碳与增长,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目前缺乏对其系统性的文献综述,特别是对如何协同推进“降碳—增长”的深入探讨。基于此,文章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分析资源型城市“降碳—增长”的子系统构成及重要反... 协同推进资源型城市降碳与增长,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目前缺乏对其系统性的文献综述,特别是对如何协同推进“降碳—增长”的深入探讨。基于此,文章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分析资源型城市“降碳—增长”的子系统构成及重要反馈机制,总结归纳资源型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协同推进的关键因素,并以降低冲突、优化相互间促进关系为目标,提出了4个方面动态平衡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增长 协同 资源型城市 系统理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研究进展与展望
20
作者 金建君 刘学敏 +1 位作者 王玉海 周丁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7,共6页
本文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研究团队30年来开展资源经济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资源经济研究的重点.研究团队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资源再生利用、资源经济价值评估、公共资... 本文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研究团队30年来开展资源经济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资源经济研究的重点.研究团队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资源再生利用、资源经济价值评估、公共资源及其有效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明确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原因和在中国转型的特殊性,探究了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模式,系统改进了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探讨了共享资源对区域发展的价值及实践路径等.研究团队未来将以中国现实的资源问题为基础,紧扣国家相关资源政策,精准聚焦和服务国家重大资源战略需求,进一步加强资源经济多学科交叉融合、关注各类资源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结合及其系统关联机制、拓展资源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和价值实现路径、探究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经济 资源型城市 资源价值 共享经济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