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RITIC-NFM的巴楚县耕地后备资源农作物适宜性精细化评价和布局
1
作者 罗浩 单娜娜 +5 位作者 李宁 孙廷廷 王一峰 马兴旺 杨志莹 冯军江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81-91,共11页
以新疆巴楚县为研究区域,借助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对全县主要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的种植结构进行精细化布局,并在“水-粮”条件的约束下分析粮食作物的种植分布,以期为西北极端干旱区的耕地后备资源规划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 以新疆巴楚县为研究区域,借助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对全县主要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的种植结构进行精细化布局,并在“水-粮”条件的约束下分析粮食作物的种植分布,以期为西北极端干旱区的耕地后备资源规划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玉米、小麦、棉花的种植适宜度分别为0.8564、0.7084、0.7065,3种作物的适宜度相差较小,在空间布局上均表现为中部地区适宜度高的特征;单作物适宜性评价分区结果显示,棉花以Ⅱ级区为主,占比为40.11%,玉米和小麦以Ⅲ级区为主,占比分别为63.50%、64.12%;在“水-粮”条件的约束下,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为5129.92 hm2,占比为35.98%,其中,琼库尔恰克乡的种植面积最大,面积为1463.21 hm2,占比为28.52%;中部区域阿克萨克马热勒乡面积次之,为1138.67 hm2,占比为22.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农作物适宜性 作物布局 精细化评价 CRITIC-NFM 巴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河流域灌溉发展潜力及水资源配置
2
作者 马彪 邵朋昊 王天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4-29,共6页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流域农业生产适宜性,分析耕地发展潜力;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分析,考虑水利工程布局及其控制灌溉能力等,确定流域灌溉发展面积;提出“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和跨流域区域水资源时空均衡配置原则,...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流域农业生产适宜性,分析耕地发展潜力;根据水土资源条件分析,考虑水利工程布局及其控制灌溉能力等,确定流域灌溉发展面积;提出“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和跨流域区域水资源时空均衡配置原则,以及大中小微工程建设并举、传统水利和新能源融合发展的高山河谷地区农业灌溉发展思路,构建多水源、多用水户水资源配置模型,提出满足灌溉保证率要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提出的灌溉发展和水资源配置思路对类似高山河谷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适宜性 灌溉潜力 水土资源平衡 水资源配置 安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水工程影响下中国北方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溦 何国华 +4 位作者 赵勇 姚园 何凡 李海红 王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4-274,共11页
灌溉水源是北方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能否有效开发的关键。当前,中国正在推动国家水网工程规划建设,为北方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该研究考虑北方地区已建、在建及规划的供水工程,基于自然适宜、利用高效、... 灌溉水源是北方地区耕地后备资源能否有效开发的关键。当前,中国正在推动国家水网工程规划建设,为北方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该研究考虑北方地区已建、在建及规划的供水工程,基于自然适宜、利用高效、发展稳定三方面评价准则,结合三维魔方空间分类方法,开展了雨养情景和供水灌溉情景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析。结果表明:雨养农业情景下,北方地区勉强适宜(Ⅱ级)、中度(Ⅲ级)和高度(Ⅳ级)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别为2.9万、1.0万和0.6万km^(2)。灌溉农业情景下,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明显增加,勉强适宜(Ⅱ级)、中度(Ⅲ级)和高度(Ⅳ级)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将分别达到5.4万、7.6万和6.5万km^(2),主要集中于新疆、内蒙古和甘肃3省(自治区)。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及国家水网工程效益发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土地利用 北方地区 耕地后备资源 供水工程 雨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及可持续利用战略 被引量:2
4
作者 宋大利 丁文成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7-1446,共10页
【目的】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石,保证耕地数量的稳定,是守住粮食安全战略底线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我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时空演变规律,为科学统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以Landsat遥感影... 【目的】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石,保证耕地数量的稳定,是守住粮食安全战略底线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我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时空演变规律,为科学统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以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作为主数据源,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构建了国家尺度多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专题数据库(CNLUCC)。本研究基于该数据库,将全国分为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北、西南和东南六大区域,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2000、2010和2020年主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2000、2010和2020年我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别为11774.57万hm^(2)、11803.50万hm^(2)和12932.22万hm^(2),以西北和西南地区面积最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小。2000—2010年与2010—2020年间,我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全国范围内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28.93万hm^(2),2020年比2010年增加1128.72万hm^(2),但不同区域的变化幅度具有较大差异。2000—2010年间,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主要耕地后备资源在减少,西北地区的减少幅度大于华北地区;2010—2020年间,东南、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均在减少,其中以东北地区减少幅度最大。通过耕地的新增和流失平衡分析,草地和未利用地流向耕地的面积高于耕地流向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流向建设用地是研究期内耕地净流失的主要原因。【结论】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耕地后备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占补空间越来越小。因此,需严格统筹规划耕地资源,因地制宜地有序开发利用,加强耕地重点区域和用途的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耕地后备资源 空间分布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先远航 黄星 +1 位作者 王佑汉 廖琴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130-137,共8页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实行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之一。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系统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脉络,明晰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聚焦于农业资源保护开发与土地规划利用研究,小范围内学...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实行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之一。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系统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脉络,明晰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聚焦于农业资源保护开发与土地规划利用研究,小范围内学术合作联系紧密,跨区域合作交流较少。“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和“占补平衡”等为主要研究热点。研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探索、波动发展和平稳成熟3个阶段。土地潜力评价与开发保护研究贯穿发展历程,前沿发展主要集中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土地改造利用技术研究,坚持生态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未来研究应加强边际土地潜力挖掘,深化开发评价、理论体系构建,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积极探索通过土地整治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与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CITESPACE 适宜性评价 土地开发 占补平衡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7
6
作者 关小克 张凤荣 +2 位作者 李乐 郭力娜 邵战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04-310,F0003,共8页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 根据北京市自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图件资料,在考虑各种影响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体系,通过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并从经济可行性方面探讨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从自然适宜性评价上来看,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能够开发的面积为11675.25hm2,考虑生态安全因素后,适宜开发且不引起生态退化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1221.14hm2,如纳入经济可行性因素,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全部不适宜开发。综合指数法与限制条件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可为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理 区域规划 北京 后备资源 耕地 适宜性评价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聚类的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模型 被引量:26
7
作者 杨永侠 施彦如 +3 位作者 孙婷 孟丹 卜春燕 王旭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9-247,共9页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科学合理布局直接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区,以西藏第二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针对西藏特殊环境,提出基于自然和社会适宜性的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科学合理布局直接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区,以西藏第二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针对西藏特殊环境,提出基于自然和社会适宜性的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乡镇为聚类单元,以各乡镇耕地后备资源综合适宜性指数、集中连片指数以及增产潜力指数为变量,考虑空间近邻关系,采用基于图论的SKATE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确定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结果显示:依据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西藏自治区耕地后备资源最适宜、中等适宜和勉强适宜的地块分别占全区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7.98%、49.09%、22.93%;根据开发组合模型,将具有耕地后备资源的乡镇分为3个组合,分别为近期重点开发、中期适度开发及后期开发区域。此分区结果保持了区块间的近邻关系及行政区界的完整性,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划提供借鉴,同时为发挥农业规模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适宜性 空间聚类 SKATER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TER的中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67
8
作者 张甘霖 吴运金 赵玉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F0004,共9页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1︰100万SOTER数据库为基础,将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气候、地形和土壤3个方面的9个评价因子,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层...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1︰100万SOTER数据库为基础,将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气候、地形和土壤3个方面的9个评价因子,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价因子模糊化处理和权重的确定。利用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全国有56.6万km2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自然质量,其中,一等级的占15.9%,二等级的占19.5%,三等级的占25.8%,四等级的占19.1%,五等级的占19.7%;全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河北、贵州、广西、山东和江西等省;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具有区域分布特征,并随着适宜等级的降低,由土壤条件逐渐转变为气候和地形条件;模糊函数以及极限条件和综合指数模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级 隶属度函数 SOTER 耕地后备资源 适宜性评价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证据权模型的青藏高原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60
9
作者 金贵 王占岐 +2 位作者 胡学东 胡守庚 张道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41-250,共10页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青藏高原区有效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备受关注,开展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研究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该文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状况... 在中国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在青藏高原区有效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备受关注,开展自然质量适宜性评价研究是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该文以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选取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状况等4个方面的8个因子,引入知识与数据驱动一体化的模糊证据权模型,得出全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等级,并与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模糊证据权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99.38%的耕地"参照物"处于适宜性三等以上,说明该模型能有效评价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适宜性;2)对比综合指数模型评价结果中90.83%的耕地"参照物"处于三等以上,说明模糊证据权模型较综合指数模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克服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的主观性和自然条件多样化所带来的计算复杂性等问题;3)研究区11 434.1 km^2耕地后备资源在自然质量上具有不同程度的适宜性,其中一等占9.6%,二等占5.5%,三等占38.6%,四等占22.8%,五等占23.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关注日喀则市、贡嘎、扎囊、拉孜、乃东、拉萨市和白朗等县市。该文可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借鉴,并为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农村地区 耕地后备资源 适宜性评价 模糊证据权模型 青藏高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耕地后备资源与规划期内数量质量并重的占补平衡分析 被引量:39
10
作者 高星 吴克宁 +3 位作者 郧文聚 唐程杰 许实 麻战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3-219,共7页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补充耕地能力上长期存在偏主观、重数量等情况。利用国土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县成果,在新增耕地系数和等级折算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数量与耕地数...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补充耕地能力上长期存在偏主观、重数量等情况。利用国土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县成果,在新增耕地系数和等级折算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数量与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的平衡测算方法,分析县域规划期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能力。以湖南省沅江市为例,测算至2020年实现数量平衡和数量质量平衡需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结果显示,满足耕地数量平衡需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 083.37 hm2;满足数量质量并重平衡,最低需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1 083.37 hm2,最高需开发1 351.65 hm2。通过测算,沅江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满足县域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的需要,但存在较大压力,尤以数量质量并重平衡为甚。因此,明晰县域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能力有利于合理安排新增建设项目,确保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耕地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等级 补偿 耕地后备资源 占补平衡 等级折算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沅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王亚坤 周生路 +1 位作者 张红富 吴绍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92-496,共5页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补充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在农用地分等成果基础上,采用GIS支持的空间图形分析和两维图论聚类等方法,对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进行了研究,揭示该省... 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补充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在农用地分等成果基础上,采用GIS支持的空间图形分析和两维图论聚类等方法,对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进行了研究,揭示该省耕地后备资源的质量潜力区域分异明显,其中农地整理类潜力苏北>苏中>苏南,而其他三类(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则苏南>苏中>苏北;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根据地域潜力相似性等建立了全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组合序列,为该省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优先开发区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空间分布 开发组合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县级耕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及评价——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 被引量:15
12
作者 朱蕾 黄敬峰 王秀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60,共6页
土地整理是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根本出路,但目前开发整理潜力的估算在我国尚属空白。该文结合浙江省仙居县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的成果,在GIS的支持下,分析全县的耕地农居点和后备资源情况,以及估算开发整理潜力,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整理是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根本出路,但目前开发整理潜力的估算在我国尚属空白。该文结合浙江省仙居县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的成果,在GIS的支持下,分析全县的耕地农居点和后备资源情况,以及估算开发整理潜力,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耕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土地整理 潜力 衣居点整理 土地开发 后备土地资源 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北低山丘陵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潇 汪景宽 +1 位作者 李双异 魏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12-114,共3页
本文以铁岭西丰低山丘陵区为例,选择地形坡度、坡向、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pH值、土壤含盐量、灌溉保证率、交通便捷度等8项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素权重,用指数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然后进行分等定级。结果... 本文以铁岭西丰低山丘陵区为例,选择地形坡度、坡向、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pH值、土壤含盐量、灌溉保证率、交通便捷度等8项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素权重,用指数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然后进行分等定级。结果表明该地区最适宜开发为耕地的一等地面积为4 104.7公顷,占总后备资源的18.2%,一般适宜开发为耕地的二等地占53.6%,勉强适宜开发为耕地的三等地占11.3%,不适宜开发为耕地占16.9%。根据实地考察和调查访问,这一评价结果符合西丰县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山丘陵区 耕地 后备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太行山丘陵区县域耕地资源潜力估算 被引量:13
14
作者 高会 谭莉梅 +2 位作者 刘鹏 刘金铜 李晓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0-497,共8页
耕地红线划定与人-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背景下,耕地资源潜力的研究与开发日显重要。我国耕地面积近2/3分布在山区,因此山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资源潜力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北地区的太行山为研究区域,选择耕地占比和资源潜... 耕地红线划定与人-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背景下,耕地资源潜力的研究与开发日显重要。我国耕地面积近2/3分布在山区,因此山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其资源潜力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华北地区的太行山为研究区域,选择耕地占比和资源潜力最大的丘陵区典型县——河北省井陉县为研究案例,选取13个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基本生态要素,包括5个地形要素和8个直接气象要素或由气象要素计算得到的间接气象要素,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运用偏最大似然估计向前引入法的拟合方法,筛选提取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关键生态要素;由模型参数Waldc2统计量分析影响耕地资源潜力的关键生态要素的贡献率排序;由模型参数回归系数β分析耕地资源潜力与生态要素的相关关系;由模型参数发生比率OR分析量化关键生态要素对耕地资源潜力的影响,最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基于此模型,在GIS软件中得到井陉县耕地资源潜力分布图,进而估算出县域耕地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3个影响井陉县耕地资源潜力的基本生态要素中8个为关键生态要素;关键生态要素中地形要素配置比气象要素配置更为重要;年平均气温和寒冷指数与耕地资源潜力呈负相关关系,其余生态要素则呈正相关关系;由回归模型估算出井陉县具备垦殖为耕地资源的土地面积为60 400 hm^2,而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得出的现有耕地资源为45 600 hm^2,由此井陉县尚具有14 800 hm^2的后备耕地资源,相当于现有耕地面积的32.5%,这说明在不考虑垦殖所带来的可能负效应的前提下,井陉县具有较大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潜力,该结论为井陉县后备耕地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丘陵区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生态要素 耕地资源潜力 后备耕地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维图论的县域尺度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周浩 雷国平 +1 位作者 杨雪昕 张康康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6-124,共9页
耕地后备资源需在区域不同的资源条件与利用方向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差异化保护与开发管理,以发挥资金投入的最佳效益,实现开发区域的协调发展。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综合考虑耕地后备资源集聚条件、资源投入意愿和资源开发潜力,运用空... 耕地后备资源需在区域不同的资源条件与利用方向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差异化保护与开发管理,以发挥资金投入的最佳效益,实现开发区域的协调发展。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综合考虑耕地后备资源集聚条件、资源投入意愿和资源开发潜力,运用空间分析和两维图论算法进行县域尺度下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确定不同的调控方向。分区结果表明:两维图论聚类法较好实现了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之间的独立性及分区内部一致性;将黑龙江省分为潜力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利用管控和适度开发6个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类型区,针对不同利用类型实施差别化的保护与开发管理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分区 两维图论聚类法 县域尺度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退耕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郑伟元 朱明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2年第3期31-35,共5页
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以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评价耕地后备资源和坡耕地的开发利用,为西部开发生态退耕和耕地保护战略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西部地区 耕地后备资源 开发利用 生态退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孟梅 杨雅薇 杨磊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3-551,共9页
耕地后备资源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土地开发程度较低,是中国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区,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耦合模型探究新疆耕地后备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程度... 耕地后备资源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土地开发程度较低,是中国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区,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耦合模型探究新疆耕地后备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程度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新疆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各地州生态环境指数整体偏低,大部分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地区属于中、重度失调发展类型。昌吉、阿勒泰、塔城地区耦合程度较好。针对新疆特殊的地域类型和巨大的生态压力,提出在开发前要重点评估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的影响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生态环境 耦合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原市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帅 李淑杰 +2 位作者 解小雨 于丽丽 何有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9期10296-10298,10310,共4页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是维持耕地资源总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基于相关数据与资料分析,分析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土地敏感性和土壤质量,构建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相关规划数据,运用GIS技术,测算松原市宜耕后...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是维持耕地资源总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基于相关数据与资料分析,分析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土地敏感性和土壤质量,构建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相关规划数据,运用GIS技术,测算松原市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区。结果显示,松原市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总量为58 257 hm2,占后备土地资源的24.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市 土地敏感性 土壤质量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 开发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因素组合法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魏菁华 许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1-75,共5页
以研究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为出发点,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借助于耕地因素组合,结合研究区后备资源的实际情况,对所选评价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改良措施找到相应的目标等别,从而确定耕地后备资源... 以研究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为出发点,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借助于耕地因素组合,结合研究区后备资源的实际情况,对所选评价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改良措施找到相应的目标等别,从而确定耕地后备资源的最大生产潜力。并以卢龙县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卢龙县耕地后备资源有51种目标因素组合,5-9等5个目标等别,总计可增加耕地12 460.3hm2,可增加粮食产量94 064.77t。基于因素组合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研究拓宽了后备资源质量评定的思路,为后备资源开发整理、耕地占补折算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因素组合 目标等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耕地后备资源供需耦合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金亭 董艳超 方斌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3-167,174,共6页
构建耕地后备资源供给潜力和需求潜力的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各省份耕地后备资源供给、需求潜力,并通过耦合模型得出各省份的耕地后备资源供需协调度,从而判断各省份的耕地后备资源供给与需求是否能够做到协调发展,又... 构建耕地后备资源供给潜力和需求潜力的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各省份耕地后备资源供给、需求潜力,并通过耦合模型得出各省份的耕地后备资源供需协调度,从而判断各省份的耕地后备资源供给与需求是否能够做到协调发展,又能否实现良性互动,从而能否实现耕地的有效补充。结果表明:全国有26个省份的供需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其中13个省份需求大于供给,自然条件或技术水平的缺陷导致供给无法满足需求,13个省份需求小于供给,社会经济情况导致需求潜力低于供给。黑龙江、浙江、上海、西藏处于中度协调,黑龙江由于自然条件优越及其重要粮仓的地位导致供给略大于需求,而浙江、上海以及西藏则属于需求略大于供给,现存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少但质量相对较好使其供给潜力仅略小于需求。新疆则是高度协调,依赖于其数量多、质量高的耕地后备资源及其日益突出的全国粮棉基地的地位,供需达到一个良性耦合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供给灰色关联度 需求灰色关联度 耦合度 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