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地率梯度变化和植物类型差异对居住区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冯娴慧 景美兮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0,共8页
我国正积极推进城市建设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指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建设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居住区绿地率是城市规划中的“刚性约束”,用于保障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到居民健康与幸福,影响城市建设的气候... 我国正积极推进城市建设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指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建设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居住区绿地率是城市规划中的“刚性约束”,用于保障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到居民健康与幸福,影响城市建设的气候变化适应性。据此,现行居住区绿地率标准对局地微气候效应有何影响?绿地率数值变化时,局地气候状况如何响应?绿地率相同情况下,绿化植物类型差异会导致局地气候效应产生何种分化?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不同绿地率及绿化植物类型对居住区微气候效应的作用。研究利用ENVI-met(V5.5 Science)软件,通过实测校验选定参数,构建绿地率0%~50%梯度变化区间,以及乔木、灌木、草本不同植物类型组合的方案模型和无绿地对照组,进行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候因子的时空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伴随绿地率增大,居住区环境的降温、增湿效应不断增强,风速的调节或加强,或减弱。日平均降温0~2.5℃;日平均增湿0~10%;对风速的影响范围在0.02~0.1m/s之间。绿地率从0%到50%逐步增加过程中,气温降幅与降温范围不断增加,绿地率30%时,降温1.0℃,增湿4%的影响范围超过50%占比面积。当绿地率已达30%时,优化植物类型比追求增加绿地率更有效调节微气候,乔木植物类型比灌木、草本更能优化微气候环境。因此,乔木绿化为主,30%的绿地率是改善局地微气候的综合较优条件。对居住区绿地率的研究,可评估现行规范所制定的标准数据对气候适应性的合理性,使决策指标能够“有据可循”,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率 绿化植物类型 微气候 ENVI-met 居住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距与密度对长江流域机采棉株型和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隋鲁鹏 徐姣 +10 位作者 成芳 张永莉 谢章书 荣志凌 王方园 朱家军 李飞 刘爱玉 江又红 赵世浩 周仲华 《棉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1-234,I0012-I0017,共20页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的最优行距和种植密度。【方法】202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和衡阳市开展大田试验,以JX0010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主区为3种等行距处理,分别为90 cm(L1)、83 cm(L2)和76 cm(L3),副区为3种种植密度处理:6...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棉区机采棉的最优行距和种植密度。【方法】202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阳市和衡阳市开展大田试验,以JX0010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主区为3种等行距处理,分别为90 cm(L1)、83 cm(L2)和76 cm(L3),副区为3种种植密度处理:60000株·hm^(-2)(D1)、75000株·hm^(-2)(D2)和90000株·hm^(-2)(D3),比较不同处理下棉花株型指标、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_(n))、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以及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同一行距处理下,随种植密度增加,株高呈升高趋势,单株果枝数、茎粗和第4果枝长度整体呈降低趋势。L1D3处理的第1果枝节位高度较高。盛蕾期,同一行距下,随种植密度增加,单株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呈增加趋势。盛蕾期、盛花期、盛铃期和吐絮期,L1D3处理的茎秆、叶片、生殖器官及单株的干物质质量均较高。盛花期和盛铃期,同一行距下,D2处理的P_(n)较大;吐絮期,随密度增加,P_(n)呈升高趋势,L1D3处理的P_(n)较高。盛蕾期至吐絮期,同一行距下,随密度增加,SPAD值和LAI(盛蕾期长沙L1处理除外)呈升高趋势。L1D3处理的单株结铃数最多。同一行距下,随密度增加,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升高,L1D3处理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最高,在岳阳和衡阳试验点均显著高于除L2D3之外的其他7个处理。【结论】本试验条件下,JX0010棉花适宜的行距为90 cm、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行距 密度 产量 株型 光合性能 长江流域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塑料大棚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明 郑雅杰 +3 位作者 张大龙 万建新 黄国东 魏珉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25-28,34,共5页
为了探索适宜辣椒机械化作业的栽培模式,以苏椒5号为供试品种,在45000株/hm^(2)的栽培密度下,以传统大小行栽培(大行距80 cm,小行距40 cm,株距37 cm)为对照,研究T1(一畦双行,大行距100 cm,小行距40 cm,株距32 cm)、T2(一畦双行,大行距12... 为了探索适宜辣椒机械化作业的栽培模式,以苏椒5号为供试品种,在45000株/hm^(2)的栽培密度下,以传统大小行栽培(大行距80 cm,小行距40 cm,株距37 cm)为对照,研究T1(一畦双行,大行距100 cm,小行距40 cm,株距32 cm)、T2(一畦双行,大行距120 cm,小行距40 cm,株距28 cm)、T3(一畦双行,大行距140 cm,小行距40 cm,株距25 cm)、T4(一畦四行,大行距100 cm,小行距40 cm,株距40 cm)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辣椒植株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的增大和株距的减小,辣椒株高、叶面积和干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茎粗随行距的增大和株距的减小呈下降趋势,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片色素含量增加,根系活力先升高后降低,果实品质和产量以T2处理综合表现最优。因此,大棚辣椒推荐采用大行距120 cm、小行距40 cm、株距28 cm的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株行距配置 生长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中国老芒麦种子产量和产量组分对施肥的响应
4
作者 刘耀博 裴渌 +2 位作者 刘琛琢 李晓霞 邹博坤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5-98,共14页
探究不同条件下老芒麦种子产量和产量组分对施肥的响应,为我国乡土草种老芒麦种子生产提供理论基础。以中国为研究区域,以不施肥老芒麦为对照,通过整合分析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法(Meta-analysis)定量研究老芒麦种子... 探究不同条件下老芒麦种子产量和产量组分对施肥的响应,为我国乡土草种老芒麦种子生产提供理论基础。以中国为研究区域,以不施肥老芒麦为对照,通过整合分析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法(Meta-analysis)定量研究老芒麦种子产量和产量组分对施肥的响应及与种植年限、种植行距和区域性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施肥可显著提高老芒麦的种子产量(P<0.001),对其产量组分有积极影响,以单施N肥和N、P、K肥配施的整体增产效果较明显;施肥对老龄以及种植3~4年老芒麦的增产效果更好,施肥可以明显延长老芒麦的生产年限;施肥对30 cm行距种植的老芒麦增产效果最好;在不同气候、土壤条件的生长区域,如年平均降水量400~800 mm的半湿润区,年均温-0.3至8℃区域,常年耕种沙壤土或土壤养分不均衡的土壤类型区域,施肥对老芒麦种子产量都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产量 产量组分 种植年限 种植行距 施肥类型 区域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距和密度控制对南阳盆地宜机收芝麻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谢富欣 刘焱 +3 位作者 李成焕 张文菁 马文才 田花丽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38-44,共7页
为探索宜机收芝麻在高密度种植下的生长和产量情况,明确宜机收芝麻适宜的机播行距和密度,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宜机收芝麻豫芝ND837在3个行距和3个高种植密度控制方式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对宜机收芝麻产生显... 为探索宜机收芝麻在高密度种植下的生长和产量情况,明确宜机收芝麻适宜的机播行距和密度,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宜机收芝麻豫芝ND837在3个行距和3个高种植密度控制方式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和密度控制对宜机收芝麻产生显著影响,在芝麻现蕾期、盛花中期、终花期,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基本上随行距减小有增加的趋势;盛花中期和终花期叶绿素含量随密度增加有下降的趋势,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有增加的趋势。在芝麻成熟期株高、果轴长、始蒴节、果节数随行距减小有下降的趋势,蒴粒数、倒伏率、产量随行距减小有增加的趋势,果节数、株蒴数、蒴粒数随密度增加有下降的趋势,始蒴高、空梢长及产量随密度增加有增加的趋势。试验中行距20 cm,37.5万株/hm^(2)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行距30 cm,37.5万株/hm^(2)配置模式下产量次之,较常用种植模式行距40 cm,22.5万株/hm^(2)增产分别为18.33%和11.34%,确定为较好控制模式,可以供生产实践进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机收芝麻 行距 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颖 王超 骆永丽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43,共7页
为明确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山农28作为供试品种,研究两个密度即150万hm^(-2)(D1)和225万hm^(-2)(D2)和3个行距即10 cm(R1)、15 cm(R2)、20 cm(R3)组配的6个株行距配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 为明确株行距配置对冬小麦冠层光环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山农28作为供试品种,研究两个密度即150万hm^(-2)(D1)和225万hm^(-2)(D2)和3个行距即10 cm(R1)、15 cm(R2)、20 cm(R3)组配的6个株行距配置处理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叶片叶绿素含量、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群体光合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优化冬小麦株行距配置,提高单产。结果表明,D1密度下小麦生育前期容易形成良好的冠层光环境,有助于营养物质积累,为高产打下基础;相同行距下开花期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表现为D1>D2,说明D1密度有助于叶片中营养物质积累和向籽粒转移;D2密度下小麦生育后期的冠层光环境优于D1,有助于叶片营养物质的持续供应;R1行距下冠层光环境明显优于R2和R3,能够吸收更多的光能,光合作用能力更强。密度和行距二者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作用表现为:D1R1>D1R2>D1R3>D2R1>D2R2>D3R3。综上,调整株行距配置是提高冬小麦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D1R1株行距配置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冠层光环境,能够获得最高产量,为最佳株行距配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行距 冠层光环境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香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黄丽娜 程世敏 +2 位作者 赵增贤 魏军亚 魏守兴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6,73,共8页
为确定香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P,P1:2190株/hm^(2);P2:2340株/hm^(2);P3:2520株/hm^(2))为主区,行距(R,R1:宽行5.10 m+窄行1.00 m;R2:宽行4.80 m+窄行1.30 m;R3:宽行4.50 m+窄行1.60 m)... 为确定香蕉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种植密度(P,P1:2190株/hm^(2);P2:2340株/hm^(2);P3:2520株/hm^(2))为主区,行距(R,R1:宽行5.10 m+窄行1.00 m;R2:宽行4.80 m+窄行1.30 m;R3:宽行4.50 m+窄行1.60 m)为裂区,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R能显著影响香蕉株高和茎围,P和R对香蕉单产、总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1、P2香蕉单产较P3分别显著提高10.29%、10.88%,P2总产量较P1显著提高6.62%;R3单产、总产量最高,R1单产、总产量最低。分析产量构成可知,R3能提高香蕉商品蕉采收率;P1、P2单果质量较P3显著提高,R3单果质量较R1、R2分别显著提高21.23%、4.44%。P1果指长较P3显著提高,R2、R3间果指长、果指围显著高于R1。P和R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3可滴定酸含量较P1、P2显著提高,P1、P2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较P3显著提高19.38%、15.78%;R3较R1显著提高维生素C含量8.77%。综上所述,宝岛蕉品种种植密度为2340株/hm^(2),宽行4.50 m、窄行1.60 m时,香蕉农艺性状、产量、商品蕉采收率、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及维生素C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种植密度 行距 产量 品质 宜机化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和种植深度对西伯利亚百合生长的影响
8
作者 黄淑燕 黄云玲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657-1662,共6页
阐明不同株行距及种植深度对西伯利亚百合在栽植阶段生长的影响,总结试验栽植地最适西伯利亚百合生长的最佳株行距及种植深度,从中挖掘提高西伯利亚百合切花品质的关键种植因素,寻求绿色、高效的增产提质方式。以西伯利亚2、3代种球为... 阐明不同株行距及种植深度对西伯利亚百合在栽植阶段生长的影响,总结试验栽植地最适西伯利亚百合生长的最佳株行距及种植深度,从中挖掘提高西伯利亚百合切花品质的关键种植因素,寻求绿色、高效的增产提质方式。以西伯利亚2、3代种球为试验对象,按照标准化生产流程,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不同株行距及种植深度对百合鲜切花的花茎高度、花苞大小及花苞数量的影响。除株行距对2代种球的花苞数量影响达5%显著水平外,株行距及种植深度对西伯利亚百合2代和3代种球的其他生长指标影响均达1%极显著差异水平。处理3即15 cm×20 cm的株行距25 cm的种植深度组合于2代和3代种球均为最佳处理方式。处理7即25 cm×30 cm的株行距15 cm的种植深度组合对2代和3代种球的花茎高度和花苞直径的生长最不利,处理4不利于种球花苞数量的生长。种植深度对于2代和3代种球花苞数量增长的影响大于株行距。而花茎高度和花苞直径则有所区别,种植深度对2代种球花茎高度生长的影响大于株行距,3代种球反之;株行距对2代种球花苞直径的影响大于种植深度,3代种球反之。于2、3代种球的花茎高度和花苞直径而言,A1B3即以15 cm×20 cm的株行距25 cm的种植深度组合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效果。而A3B3即25 cm×30 cm的株行距25 cm的种植深度的组合对2代种球的花苞数量增加有利,A1B3则利于3代种球花苞数量的增加。合适的种植深度能够使植物的根系得到良好的发育,同时能够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促进植物生长。种球种植株行距与百合花苞数量、花茎高度及花苞大小都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行距 种植深度 西伯利亚 百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砂比和行距对机播荠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程玉静 王小秋 +3 位作者 仇亮 翟彩娇 葛礼姣 刘水东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358-2362,共5页
为探索机播荠菜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量,更好地为荠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服务,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种砂(荠菜种子+黑金砂)混拌比1∶8、1∶11、1∶14和1∶17四个处理和行距14、21和28 cm 3个处理进行机器条播。结果表明,机播荠菜... 为探索机播荠菜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量,更好地为荠菜种植机械化生产服务,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共设置种砂(荠菜种子+黑金砂)混拌比1∶8、1∶11、1∶14和1∶17四个处理和行距14、21和28 cm 3个处理进行机器条播。结果表明,机播荠菜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随着种砂比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行距与农艺性状和产量间相关性不显著。在12个种砂比和行距互作处理下,以A4B1(种砂比1∶17,行距14 cm)处理下的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可达2 230.84 kg。因此,推荐A4B1(种砂比1∶17,行距14 cm)为机播荠菜的最佳播量和行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砂比 行距 荠菜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红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毋玲玲 魏玉杰 +3 位作者 宿翠翠 张兆萍 陈芳 王玉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15,共12页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m×60 cm、25 cm×60 cm、25 cm×50 cm、27 cm×40 cm),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氮素积累量随着两者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干花产量对种植密度反应敏感。其中,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50 cm条件下,HSYA含量最高,其余指标在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60 cm条件下趋于最大。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协同提高,在引黄灌区红花种植最佳施氮量为90 kg·hm^(-2),种植密度以株行距25 cm×50 cm或25 cm×60 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农艺形状 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率 株行距 羟基红花黄色素A 种子含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株行距优化
11
作者 吕磊 杨继红 《大豆科技》 2024年第3期28-32,共5页
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可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产增收。为明确适宜界首市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株行距,文章采用6∶4(大豆∶玉米)种植模式,研究4种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 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可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产增收。为明确适宜界首市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株行距,文章采用6∶4(大豆∶玉米)种植模式,研究4种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6∶4种植模式下,品种组合1、2、3适宜株行距配置为大豆∶12 cm×30 cm,玉米∶12 cm×60 cm;品种组合4、5适宜株行距配置为大豆∶12 cm×30 cm,玉米∶14 cm×50 cm。在此株行距配置下,各品种组合的产量及产值最高,适宜在界首市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株行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86
12
作者 杨吉顺 高辉远 +4 位作者 刘鹏 李耕 董树亭 张吉旺 王敬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26-1233,共8页
在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701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上层截获率、群体光合(CAP)和群体... 在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 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701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上层截获率、群体光合(CAP)和群体呼吸(CR)、干物质积累量均提高;而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和下层PAR截获率则降低。在67500株hm^(-2)下,宽窄行与等行距处理相比无显著优势。但在90000株hm^(-2)和112500株hm^(-2)密度下,80cm+40cm行距处理的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的PAR截获率、花后群体光合速率(CAP)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等行距、70cm+50cm和90cm+30cm);而群体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的比值(CR/TCAP)则显著低于其他行距处理。说明在较高密度条件下,80cm+40cm的宽窄行配置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增加穗位叶层的光合有效辐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减少群体呼吸消耗,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行距配置 光分布 群体光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9
13
作者 张伟 张惠君 +2 位作者 王海英 谢甫绨 陈振武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287,共5页
选用辽宁省高油大豆品种辽豆14号和辽豆11号,探讨了不同株行距对两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减少,单株有效荚重降低,百粒重下降。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选用辽宁省高油大豆品种辽豆14号和辽豆11号,探讨了不同株行距对两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减少,单株有效荚重降低,百粒重下降。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呈下降趋势。品种、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行距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植密度 行距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机采模式下株行距配置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李建峰 梁福斌 +3 位作者 陈厚川 王聪 张旺锋 康鹏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90-1396,共7页
【目的】研究机采棉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调整棉花株行距配置,达到适宜机采、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的目的。【方法】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一膜3行等行距低密... 【目的】研究机采棉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调整棉花株行距配置,达到适宜机采、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的目的。【方法】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一膜3行等行距低密度、一膜6行宽窄行高密度及一膜3行等行双株高密度3种配置方式,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育进程、果枝始节高度、脱叶率、吐絮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等行距低密度下,两种基因型棉花花铃期(开花-吐絮)生长发育较快,其中杂交棉鲁棉研24号果枝始节高度较宽窄行高密度及等行双株高密度高6.3%、2.8%;喷施脱叶催熟剂6 d后,棉株脱叶率较宽窄行高密度高9.8%~11.4%,棉铃吐絮率较宽窄行高密度高8.7%~12.1%;单铃重较宽窄行高密度及等行双株高密度高4.0%~8.0%、6.3%~17.4%;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鲁棉研24号收获籽棉产量最高。【结论】等行距低密度下,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符合机械化采收要求,杂交棉鲁棉研24号能充分发挥单株结铃数多及铃重较高的优势而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株行距 种植模式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大豆群体结构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6
15
作者 宋启建 吴天侠 +1 位作者 邱家驯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0-46,共7页
在南方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品种,研究不同密度及同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密度与株行距配置显著地影响产量,品种类型不同,其对密度要求不同,主茎结荚型品种密度以3.0万株/亩为宜,而分枝型品种以... 在南方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品种,研究不同密度及同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密度与株行距配置显著地影响产量,品种类型不同,其对密度要求不同,主茎结荚型品种密度以3.0万株/亩为宜,而分枝型品种以1.0—1.5万株/亩为宜,相同密度下株行距愈接近,则产量意高,因而建议均匀种植。文中分析讨论了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原因,并对结论的应用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株行距 产量 大豆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机采模式下棉花株行距配置对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0
16
作者 李建峰 王聪 +4 位作者 梁福斌 陈厚川 田景山 康鹏 张旺锋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65,共9页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田间条件下,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和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1膜3行等行距(76 cm+76cm+76 cm)低密度、1膜6行宽窄行(66 cm+10 ...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田间条件下,选用棉花杂交种鲁棉研24号和常规品种新陆早6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适宜机采的1膜3行等行距(76 cm+76cm+76 cm)低密度、1膜6行宽窄行(66 cm+10 cm)高密度及1膜3行等行距(76 cm+76 cm+76 cm)双株高密度3种配置方式进行试验。【结果】等行距低密度下,棉花生育前期生长旺盛,叶面积指数与光吸收率迅速增加至最高值;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吸收率下降幅度分别为10.4%~13.6%、3.7%~4.2%,低于其他两种处理,且干物质积累量较高。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产量最高。【结论】等行距低密度下杂交棉实现高产的生理基础主要是: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吸收率增长迅速,干物质积累较快;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吸收率下降缓慢,能维持较高水平,光合生产能力较高,干物质积累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棉 株行距 配置方式 冠层结构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下超窄行距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0
17
作者 秦乐 王红光 +3 位作者 李东晓 崔帅 李瑞奇 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9-667,共9页
为明确超窄行距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行距(7.5cm、15cm和13cm+13cm+13cm+21cm"四密一稀")和密度(基本苗225万、300万和375万株... 为明确超窄行距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行距(7.5cm、15cm和13cm+13cm+13cm+21cm"四密一稀")和密度(基本苗225万、300万和375万株·hm^(-2))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各生育时期7.5cm行距种植的小麦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5cm行距次之,"四密一稀"最低。各生育时期"四密一稀"种植的小麦LAI都最低,7.5cm行距的LAI在拔节前显著高于15cm行距,但在拔节以后15cm行距的LAI高于7.5cm行距。各生育时期3种行距条件下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和LAI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行距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均不显著;而15cm行距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2种行距配置;15cm和7.5cm行距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四密一稀"。密度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1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和7.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的2个处理组合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9 647.2和9 598.4kg·hm^(-2),是生产中适宜采用的2种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行距 密度 群体性状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距和行向对不同密度玉米群体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8
18
作者 余利 刘正 +3 位作者 王波 段海明 孟凡进 李秋月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38-942,共5页
"浚单20"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紧凑性高产玉米品种为充分发挥该品种在安徽种植区域的高产潜力,开展了种植密度行距和行向三者相配置的田间试验,在60 000株.hm 2和67 500株.hm 2两种种植密度下,研究了不同行距和行向对&qu... "浚单20"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紧凑性高产玉米品种为充分发挥该品种在安徽种植区域的高产潜力,开展了种植密度行距和行向三者相配置的田间试验,在60 000株.hm 2和67 500株.hm 2两种种植密度下,研究了不同行距和行向对"浚单20"的田间小气候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距增大,玉米群体内部的日均风速和日均光照强度逐渐增大,累计积温和日均相对湿度则呈下降趋势在同一种植密度和行距条件下,东西行向种植比南北行向种植的玉米群体日均风速较大日均光照强度较高累计积温较低和日均相对湿度较小,且产量高同一种植行向,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条件下,玉米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 2,东西行向种植,行距为50 cm时,玉米群体结构较为合理,所形成的田间小气候较有利于"浚单20"的生长发育,籽粒产量达到10 582.5 kg.hm 2通过研究阐明了行距行向和密度三者不同配置所形成的田间小气候与玉米产量形成的关系,为提高"浚单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浚单20 玉米 种植密度 行距 行向 群体结构 田间小气候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幅带播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世莹 王永华 +3 位作者 冯伟 侯翠翠 朱云集 郭天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0-324,共5页
为了解宽幅带播在小麦种植上的应用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宽幅带播种植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比较,宽幅带播的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量和相对湿度较高,而冠层温度较... 为了解宽幅带播在小麦种植上的应用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宽幅带播种植对大穗型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比较,宽幅带播的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量和相对湿度较高,而冠层温度较低,穗数显著增加,产量提高0.47%~13.70%。宽幅带播下随着行距增大,叶面积指数、光截获量和湿度降低,而冠层温度升高,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增加,最终产量降低。宽幅带播下15cm行距可作为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的适宜行距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带播 行距 冠层特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彭姜龙 张永强 +4 位作者 唐江华 张娜 苏丽丽 李亚杰 徐文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4-800,807,共8页
在5.5×105株·hm-2种植密度下,共设计5种株行距配置,即行距×株距分别为:30 cm×6 cm(A)、(15+30)cm×8 cm(B)、60 cm×3 cm(C)、(15+15+60)cm×6 cm(D)、40 cm×4.5 cm(E),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 在5.5×105株·hm-2种植密度下,共设计5种株行距配置,即行距×株距分别为:30 cm×6 cm(A)、(15+30)cm×8 cm(B)、60 cm×3 cm(C)、(15+15+60)cm×6 cm(D)、40 cm×4.5 cm(E),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北疆麦后复播大豆高产,筛选出合理的株行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等行距模式夏大豆的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光合速率(Pn)等指标均随着行距的增大株距的减小而减小,即表现为A处理>E处理>C处理,其中A处理SPAD值、LAI、Pn测定期平均值分别比C处理的高8.89%、19.20%、2.72%;同株距条件下,D处理的SPAD值、LAI、Pn测定期平均值分别比A处理高2.72%、18.73%、7.09%。株距最宽的宽窄行B处理测定期SPAD值、LAI、Pn的平均值均比D处理的要高,而且各处理中B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 628.94 kg·hm-2,较A、C、D、E处理分别增加43.62%、75.69%、25.03%、51.21%,且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说明适当缩行增株构建的株行距配置是提高夏大豆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行距配置 夏大豆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