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双版纳和海南橡胶林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张柠 舒常庆 +1 位作者 兰国玉 魏亚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5,共9页
为了解热带橡胶林叶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地叶际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探讨叶际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物种组成方面,海南和西双版纳的优势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芽孢杆菌属和... 为了解热带橡胶林叶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地叶际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探讨叶际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物种组成方面,海南和西双版纳的优势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芽孢杆菌属和甲基杆菌属为海南和西双版纳的优势菌属;主坐标分析(基于Bray-Curtis距离指数)表明,不同地理位置叶际细菌群落相似性低,物种组成结构差异显著,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验证了此结果。在多样性方面,西双版纳叶际细菌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海南;在影响因素方面,通过冗余分析可知,采样点对叶际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最大,是影响叶际细菌β多样性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橡胶林中的优势菌属和优势菌门均与叶片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多样性指数与叶片磷、年均温度呈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海南和西双版纳的橡胶林叶际细菌群落在组成和多样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均温度和叶片氮是影响叶际细菌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素,而年均温度和叶片磷则是影响叶际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叶际细菌 多样性 西双版纳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滇黄精根腐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2
作者 商瑞 毛佳 +2 位作者 和顺琴 李戈 柳成章 《热带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53-57,共5页
为明确云南西双版纳滇黄精根腐病的病原菌,试验通过采集云南西双版纳滇黄精根腐病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培养、形态特征观察、科赫法则验证,以及真菌DNA内转录区ITS序列分析等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到35株菌株,其中能引... 为明确云南西双版纳滇黄精根腐病的病原菌,试验通过采集云南西双版纳滇黄精根腐病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培养、形态特征观察、科赫法则验证,以及真菌DNA内转录区ITS序列分析等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到35株菌株,其中能引起滇黄精根腐病的HJGF29-3为尖孢镰刀菌。研究结果可为滇黄精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根腐病 尖孢镰刀菌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田园综合体发展初探
3
作者 许彦崟 张兆豪 +4 位作者 谢江 张勇波 岩香甩 罗敏 荣渝虹 《热带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80-84,共5页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对于壮大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起着积极作用。文章基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概念,结合特色农业、农旅融合等发展现状,探讨西双版纳地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可行性...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对于壮大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起着积极作用。文章基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概念,结合特色农业、农旅融合等发展现状,探讨西双版纳地区建设田园综合体的可行性,提出4种适合西双版纳的农旅融合、独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园综合体 特色农业 农旅融合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州兰科植物资源多样性与分布特征研究
4
作者 郑静楠 吴富勤 +2 位作者 岩光 郑进烜 延红卫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24-29,共6页
为更好地掌握西双版纳州兰科植物资源状况和分布特征,基于云南省野生兰科植物资源野外调查成果和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保护级别、濒危等级、特有性、地理和海拔分布状况。西双版纳州分布有兰科植物91属301种;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分布海拔梯度5... 为更好地掌握西双版纳州兰科植物资源状况和分布特征,基于云南省野生兰科植物资源野外调查成果和文献资料,系统分析保护级别、濒危等级、特有性、地理和海拔分布状况。西双版纳州分布有兰科植物91属301种;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分布海拔梯度500~2000 m;水平分布以勐腊县分布种数最多。建议以加强保护体系建设、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基础科学研究和尽快制定地方性野生兰科植物保护相关法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植物多样性 分布特征 西双版纳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勐仑地区蝶类及其蜜源寄主植物多样性调查
5
作者 万正林 王波 +3 位作者 白林忠 李俊松 杨南 宋志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88-92,共5页
采用以样线法与样地法为主的多种调查方法,对西双版纳勐仑部分地区的蝶类的物种多样性及蜜源和寄主植物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样地内共采集到蝴蝶标本106号,隶属于9科48属52种,主要是蛱蝶科、粉蝶科、凤蝶科、灰蝶科、眼蝶科等,以蛱蝶科... 采用以样线法与样地法为主的多种调查方法,对西双版纳勐仑部分地区的蝶类的物种多样性及蜜源和寄主植物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样地内共采集到蝴蝶标本106号,隶属于9科48属52种,主要是蛱蝶科、粉蝶科、凤蝶科、灰蝶科、眼蝶科等,以蛱蝶科最为丰富,个体数量以粉蝶科最多;蜜源植物44种,茜草科的龙船花(Lxora chinensis)、菊科的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豆科的金凤花(Caesasalpinia pulcherrima)较多;寄主植物14种,主要有南山藤、树头菜、毛车藤、柚子、潺槁木姜子、铁刀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类多样性 蜜源植物 寄主植物 勐仑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份黄晶果种质资源在普文试验林场引种适应性评价
6
作者 姜存良 邓少文 +6 位作者 李梦迪 陈学文 朱秋蓉 玉坎丙 张传光 丁云秀 杨德军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共6页
为客观评价黄晶果在西双版纳地区的栽培适应性,以在云南热区特色经济林种木质资源圃引种的18份黄晶果种质资源为对象,开展了黄晶果的植物学特征观察,测定各种质资源果实的10个品质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引进的黄晶果种质资... 为客观评价黄晶果在西双版纳地区的栽培适应性,以在云南热区特色经济林种木质资源圃引种的18份黄晶果种质资源为对象,开展了黄晶果的植物学特征观察,测定各种质资源果实的10个品质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引进的黄晶果种质资源在引种地均有较好的生长表现。其中,J7种质资源平均单果质量达308 g、可食率为65.07%、可溶性糖13.51%、可溶性固形物达15.9%,综合表现优秀,可在相关区域推广种植。J18平均单果质量最大,达338.8 g,果实基部呈长凸起状,较其他种质资源有明显差异,但因其果实品质不高,可作为大果型品种的育种材料。J1树势生长旺盛,平均单果质量为182.17 g,可食率48.83%,值较低但果实营养品质指标均有较高水平,可作为小果型优良品种的育种材料。研究结果为黄晶果的产业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晶果 种质资源 引种 相关性分析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茶花鸡后口吸虫的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7
作者 唐玲 朱劼垚 +6 位作者 侯明鹏 张绍云 李书宁 闫晓霞 魏炜 李布宾 刘孝刚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2期120-124,共5页
为确定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茶花鸡盲肠分离到的吸虫种类及遗传进化关系,对高校实践课程中发现的茶花鸡盲肠吸虫进行形态学鉴定、PCR扩增测序、序列同源性分析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吸虫虫体和虫卵形态结构均符合鸡后口吸虫特征;虫体I... 为确定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茶花鸡盲肠分离到的吸虫种类及遗传进化关系,对高校实践课程中发现的茶花鸡盲肠吸虫进行形态学鉴定、PCR扩增测序、序列同源性分析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吸虫虫体和虫卵形态结构均符合鸡后口吸虫特征;虫体ITS2序列与鸡后口吸虫(MH915391.1)相似性为99.26%,虫体COX1序列与鸡后口吸虫(NC_044643.1)相似性为98.99%;分离的吸虫与鸡后口吸虫聚于同一个分支。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传入了鸡后口吸虫。提示未来应加强本地区禽群中的鸡后口吸虫监测和定期驱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茶花鸡 鸡后口吸虫 分子鉴定 遗传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斑头鸺鹠繁殖行为监测
8
作者 甘忠莉 王波 +2 位作者 孙萍 许学东 李俊松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123-127,共5页
2021年3月21日—2022年6月15日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子保护区西片周边橡胶林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监测到斑头鸺鹠的繁殖行为2次,共收集有效视频6217个,其中孵化视频4050个,育雏视频2167个。监测结果显示,斑头鸺鹠两次窝卵数均... 2021年3月21日—2022年6月15日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子保护区西片周边橡胶林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监测到斑头鸺鹠的繁殖行为2次,共收集有效视频6217个,其中孵化视频4050个,育雏视频2167个。监测结果显示,斑头鸺鹠两次窝卵数均为3枚,每隔1 d产卵1枚,孵卵期为31 d。产卵期间亲鸟不连续孵卵,产卵结束后由亲鸟孵卵。繁殖期间,亲鸟在巢、双亲鸟同时离巢时间分别占繁殖期的92%、6.9%。育雏期为24 d,主要包括喂食、护雏和休息休憩玩耍等,整个繁殖期内亲鸟具较强护巢行为。监测结果为保护区日后进行鸟类繁殖监测提供了方法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鸺鹠 繁殖行为 红外相机技术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冠斑犀鸟分布现状调查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志勇 匡天义 +4 位作者 张忠员 李俊松 万正林 沈涵 乔新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0期85-87,122,共4页
采用半结构访问调查法对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冠斑犀鸟的分布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半结构访问调查法结果,在全州自然保护区内运用样线法进行进一步调查核实。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州大渡岗、勐养、勐龙、勐满、尚勇(磨憨)、勐腊... 采用半结构访问调查法对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冠斑犀鸟的分布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半结构访问调查法结果,在全州自然保护区内运用样线法进行进一步调查核实。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州大渡岗、勐养、勐龙、勐满、尚勇(磨憨)、勐腊、嘎栋、布朗山8个乡镇(街道)均有冠斑犀鸟分布,分布海拔为500~1400 m,共7~8个种群,数量(32±3)只,冠斑犀鸟对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种植被类型有选择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斑犀鸟 分布 种群 现状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州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榕 张鑫 +1 位作者 李冠衡 王睿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123,共11页
【目的】构建西双版纳州生态廊道网络,针对区域生态保护及修复、生态空间管控和可持续发展、廊道复合型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以西双版纳州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敏感性”优化生态源地识别方法,借助最小阻力模型... 【目的】构建西双版纳州生态廊道网络,针对区域生态保护及修复、生态空间管控和可持续发展、廊道复合型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以西双版纳州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系统服务—生态敏感性”优化生态源地识别方法,借助最小阻力模型判定生态节点和生态廊道,构建绿色生态网络系统。以生态优先为出发点,划分多级生态空间管控区。【结果】研究范围内共构建25条生态廊道,其中重要生态廊道12条。总体上看,全域生态廊道延伸距离较长,但其辐射面积和生态抗性欠佳;重要生态廊道分为三线两类,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区域(分属景洪市和勐腊县);东南部(勐腊县)、西部及西南部分区域(勐海县)廊道覆盖范围较低,生态节点密度和生态连通性均不足,具有较大提升整合空间。【结论】西双版纳作为云南省南部边境生态屏障,具有极其突出的生态价值。针对斑块散落、生态廊道断点较多等问题,建议制定复合型管理办法,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廊道网络进行统筹管理和调节,促进生态廊道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 MCR模型 西双版纳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林植物功能性状与演替及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丹 邓福英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8,共9页
以经历刀耕火种后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西双版纳热带林为对象,通过广义线性模型、RLQ分析和第四角分析方法,探讨演替过程中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次生林与原生林的功能性状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次生林之间差异不明... 以经历刀耕火种后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西双版纳热带林为对象,通过广义线性模型、RLQ分析和第四角分析方法,探讨演替过程中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次生林与原生林的功能性状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次生林之间差异不明显;叶片性状从保守策略转变为获取策略,种子重量及木材密度从获取策略转变为保守策略;单一性状与特定环境因子的关联性随演替增强,演替早期的功能性状仅与土壤pH值的关联性强,演替中期和原生林的功能性状则与多个环境因子产生了强关联,其中原生林受土壤全磷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 演替 功能性状 土壤 恢复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咖啡园杂草危害调查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兴飞 胡发广 +7 位作者 喻好好 李贵平 李亚男 李亚麒 毕晓菲 彭海明 石华忠 邓家有 《热带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23-28,共6页
为明确西双版纳州咖啡园杂草的种类及危害现状,2022—2023年对景洪市和勐腊县咖啡种植区杂草种类及危害进行调查。在西双版纳州咖啡园共发现杂草17科39属43种,景洪市和勐腊县咖啡种植区杂草种类分别为11科23属26种和11科28属31种,均以... 为明确西双版纳州咖啡园杂草的种类及危害现状,2022—2023年对景洪市和勐腊县咖啡种植区杂草种类及危害进行调查。在西双版纳州咖啡园共发现杂草17科39属43种,景洪市和勐腊县咖啡种植区杂草种类分别为11科23属26种和11科28属31种,均以菊科杂草种类最多,禾本科次之。景洪市咖啡园危害较为严重的杂草有飞机草、藿香蓟、小蓬草,勐腊县咖啡园危害较为严重的杂草有飞机草、藿香蓟、三叶鬼针草、野茼蒿。建议采用人工及生态控草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控,减少使用化学除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园 杂草种类 危害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分配动态对蚂蚁筑巢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郑钧 王邵军 +11 位作者 肖博 解玲玲 郭志鹏 张昆凤 张路路 樊宇翔 郭晓飞 罗双 夏佳慧 李瑞 杨胜秋 兰梦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4,共10页
蚂蚁筑巢能够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及理化环境而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积累及分配动态。以西双版纳崖豆藤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样地,测定蚁巢和非巢地土壤碳库组分(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分配(易氧化有机... 蚂蚁筑巢能够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及理化环境而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积累及分配动态。以西双版纳崖豆藤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样地,测定蚁巢和非巢地土壤碳库组分(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分配(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的时空动态,分析蚂蚁筑巢引起热带森林土壤性质改变对有机碳组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蚂蚁筑巢显著促进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的积累(P<0.01)。相较于非巢地,蚁巢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9.7%、35.4%和153.3%。2)蚂蚁筑巢显著影响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的时空变化(P<0.050)。其中,相较于非蚁巢,蚁巢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季节变化的增幅分别为11.4%-30.1%、13.6%-72.3%、53.4%-212.2%;蚁巢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沿土层降幅(43.1%-422.4%)显著高于非蚁巢(38.1%-111.4%)。3)蚁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15.2%)和易氧化有机碳(36.9%)在总有机碳中分配均值均显著高于非巢地(7.5%-31.6%),蚁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配沿土层降幅(63.1%)小于非蚁巢(75.2%),易氧化有机碳分配(277.2%)则大于非蚁巢(53.4%)。4)主成分分析表明,温湿度、pH、氨氮是调控蚁巢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的主要协同因子,温度和容重是蚁巢土壤有机碳组分分配的主控因子。蚂蚁筑巢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物理环境(微气候、酸碱性、通气性)和土壤氮库(铵氮)的状况,进而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组分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筑巢 活性碳组分 碳积累 碳分配 西双版纳 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性与地方感:“版纳东北人”家的感知与实践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利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40,156,共14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人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日益成为以“流动”为常态的人群,其中流动的东北人并非以某地为确认迁移目的地,而是通过不断流动来寻求他们的理想生活。不同类型的地方感杂糅成的“流动地方感”成为东北人向外迁徙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人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日益成为以“流动”为常态的人群,其中流动的东北人并非以某地为确认迁移目的地,而是通过不断流动来寻求他们的理想生活。不同类型的地方感杂糅成的“流动地方感”成为东北人向外迁徙时的重要策略,也使他们在流入地的身份认同建构和寻求精神归宿成为可能。流动性已打破了家的固定空间。外流的东北人通过参与地方意义的再生产,从而构建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在流入地产生个体对“家”的想象。无论他们如何移居,家总是如影随形,家的流动性特质也成为人类社会对家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地方感 版纳东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金弹子苗木繁殖试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潇 袁加明 +2 位作者 秦丽萍 曹瀚丹 丰伟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53-57,共5页
为了研究金弹子(Diospyros armata)在西双版纳的科学繁殖方法,用来自四川、重庆的金弹子繁殖材料在西双版纳地区开展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和嫁接繁殖试验,设计不同基质、不同遮阴度、扦插桩是否缠膜和不同嫁接方法,观察出苗时间、出苗率... 为了研究金弹子(Diospyros armata)在西双版纳的科学繁殖方法,用来自四川、重庆的金弹子繁殖材料在西双版纳地区开展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和嫁接繁殖试验,设计不同基质、不同遮阴度、扦插桩是否缠膜和不同嫁接方法,观察出苗时间、出苗率、存苗率、回芽率和侧枝发生率及成活株数等情况。结果表明,播种繁殖在立春对种子浸泡后采用腐叶土30%+河沙30%+草木灰20%+锯末20%的混合基质,20 d左右开始发芽,28 d陆续出苗,90 d时出苗结束,100 d可出圃移栽,效果优于其他处理;清明后扦插繁殖应对桩体上半段缠紧膜,下半段全部插入河沙与风化石的混合基质,25 d后扦插桩陆续发芽,90 d后发芽率85%且多数已长侧枝,并发现扦插成活(长根)与长侧枝情况高度相关,且因其为综合生根方式,增加桩体表皮与基质接触面积的做法有利于生根;金弹子立夏后嫁接采用嫩枝单芽腹接法成活率在60%左右,伤口愈合美观,嫁接操作要注意绑缚留芽眼且套密封袋保湿。通过研究得出西双版纳地区可用上述方法繁殖籽播苗、扦插苗和嫁接苗3种苗木,且均有60%以上存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弹子 播种繁殖 扦插 嫁接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图论模型的西双版纳州亚洲象生境网络评价 被引量:4
16
作者 魏雯 唐安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06-5218,共13页
在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背景下,亚洲象的活动范围与人类生产生活空间不断重叠,人象冲突矛盾日益严重,对物种栖息地生境网络进行优化能从源头缓解这一矛盾。在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之际,研究以西双版纳州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InVEST... 在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背景下,亚洲象的活动范围与人类生产生活空间不断重叠,人象冲突矛盾日益严重,对物种栖息地生境网络进行优化能从源头缓解这一矛盾。在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之际,研究以西双版纳州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InVEST-图论复合模型识别并优化生境网络的方法:即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亚洲象生活习性与栖息地偏好,通过海拔、坡度、距水源距离3个约束因子矫正生境质量数据,运用Graphab软件识别潜在生境网络,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理念与景观图论的分析方法,从“源地-廊道”角度定量化分析西双版纳州国家级亚洲象保护区的保护空缺,探讨保护区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与生境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为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建设与西双版纳州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新视角。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共识别出生态源地335个,总面积4595.60km^(2),总体上高质量生境分布较为均衡,连通性较好的生境网络集中分布在北部与东部区域,中部B4勐仑片区存在较为显著的生态孤岛现象,西南部高质量生境斑块小而破碎,联系紧密但缺少作为核心栖息地的大面积生境。保护空缺方面,国家级保护区范围内的生态源地仅占总源地面积的31.68%,大型保护空缺集中分布于B3勐养片区东北部;优化后的生境网络能形成以B3勐养片区为核心,以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主的“B5-A-B3-B4-B1-B2”生物迁徙廊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栖息地 景观图论 生境质量评价 保护区缺口 西双版纳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文试验林场森林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传光 沈艳 +2 位作者 龚纯伟 毕波 贠新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为了解普文试验林场土壤养分状况,通过土壤类型调查和基本理化性质测定,采用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进行肥力评价。结果表明,普文试验林场土壤为紫色砂岩上发育的赤红壤,土壤pH值总体属于酸性水平且随土层加深酸性减弱。A层SOM含... 为了解普文试验林场土壤养分状况,通过土壤类型调查和基本理化性质测定,采用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进行肥力评价。结果表明,普文试验林场土壤为紫色砂岩上发育的赤红壤,土壤pH值总体属于酸性水平且随土层加深酸性减弱。A层SOM含量高,随土层加深呈高—中—低明显变化。N含量水平高,随土层加深含量下降,但仍能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土壤P素十分缺乏,区域内各土层AP大部分处于较缺乏水平,少部分区域极度缺乏。土壤K素较丰富,且随土层加深有升高趋势,可被植物利用的AK仅少部分区域处于丰富水平,大部分处于较缺水平。中量元素中AS基本与同区域农田土壤中含量处于同一水平,EMg含量较低,ECa十分缺乏。微量元素基本与同区域农田土壤中含量处于同一水平或略高。受生物富集过程影响,土壤养分表现出较明显的“表聚性”,大部分区域土壤肥力等级为中等肥沃,少数为贫瘠水平,土壤养分含量呈现出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土壤养分 土壤肥力评价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 普文试验林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印支灰叶猴种群初步调查
18
作者 张忠员 宋志勇 +3 位作者 闵绪鹏 肖宇 杨正斌 万正林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6期136-139,共4页
为摸清印支灰叶猴在西双版纳的数量及分布情况,采取半结构访谈法对西双版纳州境内分布的印支灰叶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印支灰叶猴分布海拔主要为500~1000 m,所涉及的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为摸清印支灰叶猴在西双版纳的数量及分布情况,采取半结构访谈法对西双版纳州境内分布的印支灰叶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印支灰叶猴分布海拔主要为500~1000 m,所涉及的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印支灰叶猴种群数量约182~213只。为保护好该物种,针对现有分布区域提出开展物种栖息地保护、加强基础研究与科普宣教等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灰叶猴 地理分布 保存数量 半结构访谈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弹子在热带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探讨--以西双版纳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瀚丹 杨潇 +1 位作者 袁加明 秦丽萍 《热带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74-78,共5页
通过对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金弹子的物种特性进行分析,探讨了金弹子在该地区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潜在价值。从金弹子的观赏特征出发,结合西双版纳地区景观风格以及当地文化特色,提出几点金弹子在西双版纳园林... 通过对西双版纳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金弹子的物种特性进行分析,探讨了金弹子在该地区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潜在价值。从金弹子的观赏特征出发,结合西双版纳地区景观风格以及当地文化特色,提出几点金弹子在西双版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切入点和造景尝试。金弹子作为一种具有造景功能和生态适应性的植物,在西双版纳地区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弹子 园林景观设计 可行性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州柚子园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20
作者 张传光 姜存良 +2 位作者 贠新华 沈艳 杨德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59,共8页
为了解西双版纳州主要柚子园土壤养分状况,以西双版纳州10个主要柚子种植园共42个土壤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其土样基本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进行肥力评价。结果显示:(1)西双版纳州柚子园土壤养分肥力均... 为了解西双版纳州主要柚子园土壤养分状况,以西双版纳州10个主要柚子种植园共42个土壤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测定其土样基本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并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进行肥力评价。结果显示:(1)西双版纳州柚子园土壤养分肥力均为中等肥沃,虽可以基本满足柚子生长需求,但高品质柚子园占比不足20%,70%柚子园土壤酸碱度pH偏低,不适合生产高品质柚子,1号和7号柚子园土壤pH处于最适的生长区间。(2)大量元素除水解性氮(HN)和全钾(TK)外均属于适量水平,35.42%土壤样品全磷(TP)达到极丰富水平,高品质柚子与土壤适当的氮(N)或有机质(SOM)含量,以及较高的磷(P)、钾(K)含量密切相关。(3)有效硫(AS)处于缺乏水平,交换性钙(ECa)和镁(EMg)处于极丰富和丰富水平,但不是造成西双版纳州柚子品质差异的主要因子。有效锰(AMn)、有效锌(AZn)、有效硼(AB)在果品最好的1号柚子园中含量丰富,且显著高于其他果园。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质量可以显著地影响柚子品质,通过提升土壤pH,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锰、锌、硼,有望提高西双版纳柚子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子 土壤养分 肥力评价 西双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